|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6 20: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居士所说的‘谁也不念’,叫做‘无念三昧’,正是佛法,但一般人做不到。念佛念到最高境界,也是‘谁也不念’的‘无念三昧’境界。这个‘谁’就是‘一切’的意思。
/ d6 ^5 g4 J! x( e$ y1 x/ a
5 k6 `* c! N7 E5 }8 e69.常常听说念佛人着魔,心里很生疑惑,难道佛不加持吗? o. L5 ]. X- B) d( H6 Y- u( X
5 h5 d# n2 y" `( E. ^* Z0 v3 n
魔由自心生,这一定是念不如法,或者是心不清净。有了这两个原因,就与佛产生了隔离,佛怎么还能加持呢?但是见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然消灭,不能为害。以后功夫反而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难以成佛啊!
2 r1 ?! m v4 h5 O2 T ; c6 Y) G. C2 G" [7 {4 ~
70.信佛的人,时常要有慈悲心,没有时间静修,观像默念,是否能够成就?
# ^) Y7 E9 k; J' J2 Z " y" I* F' T- V" {- l4 L
行住坐卧默念一句佛号,净念相继,就会成就。1 E1 A ?+ M3 M. _7 {% g
: ]4 \! d2 b% |: @0 k71.念佛是高声好,还是低声好?8 k% M; c* O# w
" z ?& t3 N' ~. m5 k高声治昏沉,低声治散乱,各有好处。做功课时,可以灵活选用,不必拘泥。
) Y/ x9 e+ G" l2 N / K) R7 Q9 I1 {4 B0 X
72.我们佛教徒,在念佛时往往不能记住念了多少数目,用什么方法能够确定?7 X$ H) c, _- k% V3 E( Z
: L9 [# h' p8 O, f1 u& f
拿念珠计数念佛。# i2 e; \ U4 `& l$ f0 N
( v( T! Z$ ]2 {+ x- q73.念佛已经念到心念心听的程度,可以在念佛时再增加观想西方三圣吗?
/ ^) W, a2 i. ~ ( l% \1 v1 G3 N; B
果然能够做到心念心听,就已经渐渐专一了,何必还要另开炉灶呢?愚人念佛,不太老实,总想要发现什么新方法。一心念佛,莫换题目。$ Z2 ~5 g1 @* O0 t2 Q$ A( X3 P
: A, G: M8 z; o) Q! I$ Q6 C/ k* O
74.念佛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的用意是什么?* N. U( a( w- K& g
5 {$ I2 u$ ~2 S; @8 H) J% c) R5 l
可用可不用,佛珠就是用来计数的。! _% Z. U* z% c% R/ K
% N- D6 ?6 a# K75.在专心念佛,不知为什么杂念突然出现,有什么好办法清除吗?
0 c+ Y" i P; s8 U) v6 w! W6 l, [5 ^
5 @4 B& _4 i* T% }1 l这是功夫问题,只要按照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的办法,持之以恒,自然有云开月现的日子。
* p4 j* |) V) m, A; |
$ P$ g* Q: \' q2 D76.念佛时感觉心酸想哭,不知是什么缘故?
2 z1 r, Z/ p" J, ^+ ^ ! N% X7 f: l/ Y
这是心诚的表现,所谓感激流涕啊!
\- q" V8 ]9 s* O 2 O8 o4 i3 t S
77.平时念佛必须一心称念佛号,才能感应道交。如果临终的时候,六神无主,虽然能够念佛,但做不到专一,是否有碍往生?. L3 j4 z6 j# R4 D5 N: W
* K5 N, m ]5 h4 X; ^平素果然念佛得力,临终自然能够作主。虽然做不到专一,但只要不失正念,就不会阻碍往生。, p V$ C' Q/ q0 R; z7 h
0 U) A( j& R5 \( [( @6 }8 V
78.平素精神散乱,不能安定,默念佛号,又起妄想,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吗?4 L3 Y4 D: { T( C, t7 E! R! E" @
0 k' W+ r, w( P) [& ^. r3 K念佛必须是从心发起,口出佛号,耳听佛声,如此周而复始,清清楚楚,久而久之,思想就能集中到一处了。5 {+ ~7 |$ y* j; `7 k2 F* o: a
7 d( y( G. |; I1 F2 w
79.唐朝大诗人白乐天写的净土颂中说:‘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这三个‘达’字应该怎样解释?
/ Q' J+ D3 ~5 p' d/ D : L Q( C$ ?+ F. |
‘达’就是通达的意思,达人就是心胸学问,一切都很开明的人。
2 ]2 ^' @2 I: z9 x7 E ( i( F3 c$ S- ?! [9 Q; e
80.‘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句话有两个问题,一、念佛是不是方便?二、心开是不是明心见性?
$ D7 J) A' N$ i% W, U8 A; h/ f ) f( f6 X; |. h" ~- G. ?4 p, I8 |
念佛法门,既可说真实,又可说方便。经上说‘无有定法’,又说:‘此法非实非虚’。专心念佛是如来最好的方便法门,以念佛一门深入,所以不借其他方便法门。心开即是回归如来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
% Q4 l- r7 X2 r. T3 | , s7 t2 n; D8 t: g* b X
81.念佛怎样才叫做‘过分着相’?& s8 }/ i: V* k" E
7 a- z4 {) [3 [) {
念佛有入门和深入的区别,有事念和理念两种念法。事念适宜于初机,理念适宜于深入。事属于相,理属于性。事从理起,全事即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念佛从事和相上着手,就很容易深入下去。是否着相,都是方法,不要固执。
5 w0 k/ @* }5 b; X! ~& j, t 0 l+ x; F9 ]* z2 m; ~- l% q7 D& b
82.过分着相念佛有什么弊病?: O8 k: ~2 c8 O4 ~ v k
( k+ @9 ^4 ~# }' k过分就是全分,过分着相就是全相即性。所以不要把过分着相理解错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执着念佛,三心二意,何日才能成就?真正全心投入念佛,什么都忘了,正是全相即性,真如本性即全体显露。4 K9 v! R b4 D. c" ?. O1 u# b( N
! l1 Q2 G4 A5 U1 }# {
83.我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日夜思念,非常羡慕,是不是也叫做过分着相?
' [$ ^/ z7 c# Z3 M" K
# }1 [& i7 b8 U4 f' w# y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与‘理’即是所谓‘空’,‘相’与‘事’即是所谓‘有’,‘空’与‘有’是辩证统一的,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真空妙有,万事万物都起源于空,又回归于空。念佛即是‘有’,日夜思念,什么都忘了,即是‘空’。‘空’即是三昧境界,即是与佛感应道交。! t; n* r2 p& w+ S- m" D
, `8 z/ `, Y& G( }5 E84.念佛的时候,常常生起悲哀的感觉,这是什么境界?
- ^5 I' t- ^) x! Q9 v8 B
: l2 B. [: ^/ g- L+ P0 T, K! J3 Q这是心诚所感,慈悲的流露。虽然是好现象,但是也应该用定力控制,使心情轻松安详。
- K- s- l \9 h ; r, _ U8 s+ U9 |
85.念佛念到清净大海众菩萨的时候,应该怎样观想?
2 I5 `9 I+ i' y; P' w " |. B) W/ ~6 Q6 |% Z" B2 K, Y
依照所念的内容观想。
9 c+ b3 }) m1 K3 p% o! V- o4 ~- N
& n4 a% _ U* q7 ]! F' I/ O% @! \% i5 N86.放下万缘,不生喜怒哀乐,不知道生起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办?9 h9 {8 k1 h; K: M7 E. `9 }" x
2 o z7 N- ~8 p5 q1 m0 f
放下万缘就是心不跟随外面的境界转动,喜怒哀乐是心随外境转动而产生种种分别的感情。您说放下万缘,但是又依境而转,产生喜怒哀乐种种不同的感情,粗略的来看,已经三转境界。明白了这个情况,就应该在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迅速斩断攀缘的心理,这样就回归到寂静了。* o: ]8 X2 X8 Z& x$ o1 ?8 O
% y" y, t6 [% O* q, \; \
87.念佛以什么方式为好,到底是高声念好,还是默念,或者金刚念好?
9 e, S3 l+ D8 ]2 q5 _7 _( r
' ~7 I1 m( P9 h% z- H! c这个问题不必拘泥,要灵活机动。昏沉的时候,就采取高声念的方式,用以振奋精神;散乱的时候,就采取金刚念或默念的方式,用以集中思想;止静、睡眠或大小便的时候,就采取默念的方式,以便适应环境。$ H h6 G6 \+ i: R" E. h
# x2 K3 I( j* \6 d
88.念佛的方法有追顶念佛、反闻念佛、数十念佛等等,目的都是在于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才容易达到这个目的呢?% H) O2 j# ~. _6 x5 E: I( T0 [
1 @+ T5 f1 S. @应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自灵岩大师以来,多采取数十念佛的方法。
9 d0 U" O0 U3 \( H+ |
& U% @; w( S, W% Z$ G89.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只在心中?
/ `% a6 |5 \% H. u1 B% x& _9 [ 6 x. {5 t5 q ~( B, _% [1 x
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虽然在心中,却又实有其事。同样,娑婆世界,也不离开一心而存在。
* _6 T A: k6 V% j + ~0 U/ K/ x: M2 P
90.印光大师往生后,拜垫上留下了大师的影子(《永思集》有记载),这是什么道理?
) m6 }6 o2 d6 H! z- j" R
6 j" S6 H* P$ I% z, i, L" F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例如古树锯开以后,曾经发现了佛菩萨的像。2 _5 K) T7 G1 j, i
5 ^& Z. U7 D$ V) F91.怎样才能达到念佛三昧境界?它的表现和效用怎么样?, K7 o! x, F {; Z
; l' x6 H% K* K: x" J
只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持之以恒,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它的表现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效用就是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9 K; x8 n, k5 i" D+ m 4 M3 W- n3 G. c4 @ U. M V0 m
92.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什么境界?" |1 s# ^+ D* g3 C. }
" j) X3 A) t8 V# c+ w
这就叫做无念三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常《金刚经》所说的境界。3 {" z; g0 w' e5 z# J% k! {
1 Q$ e h1 t' y9 Q. u* \( M1 d# Z93.禅宗修行,如果出现外相,就都叫做魔境。净宗念佛出现外相,是否也是魔境?
1 V5 N# A+ `7 D t) P: P( D0 C3 I1 u
所修和所得必须相应,才不会出错。禅宗悟心,真如无相,若有所见,都是虚妄。净宗依照经典念佛观佛,若有现相,与经相合,就是相应,不能称为魔境。如果与经典相违背,才能称为邪境。
% ]- A) j2 u& B `9 B
`/ a1 P9 M6 u94.憨山大师说:‘一心称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