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14 18: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没有一个讲堂,怎么样讲法呢?所以要有一个地方,这叫处成就。& O! b9 o! ~4 P2 r, f+ j
8 [4 {, r1 y4 o7 [) n2 Q& k3 W
1 Z" m' C/ B- H- y, R; H6 @- D2 \
) R7 X4 t; V" v- m' @
下边等到那个比丘和菩萨合起来,这叫‘众成就’。那么也有人讲经了,地方也有了,又要有人去听。佛说法如果没有人听,他自己给自己讲,也是没有什么意义,必须要对众生而说法。; h9 U, v) Y& P8 g0 M
# X5 \% V( W" ~* ?; I
* b \' M2 j( w( @! @7 l! v! u
" j& \3 ^; X/ B( X, z3 _
那么在每一个法会都有他的众生,都有和他有缘的众生,好像你们各位,现在到这个法会来听经,这都是有缘的。若没有缘,想来也来不到的,因为没有这个法缘。你看这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可是这是在多生多劫种的善根,才能天天有机会来听经,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不过你自己还不认识自己,有的时候,就躲躲懒,偷偷安。说是:‘师父也没有来,我这回溜溜号啦!’于是乎就去看看戏、看看电影、跳跳舞、喝喝酒,开一个party(宴会)!这是把自己的精神,都浪费到那没有用的地方。
( ~/ m5 k {" U$ J1 w6 R% E' y) d [& T0 f, T2 S2 c
! u+ v0 R% d' r& g- W
# d3 g) U# t3 a2 H- P" q所以来到这儿听经的人,第一,你到这儿听经,听著这个法音,把世俗的那些个尘劳妄想都减轻一点,也就是学智慧,经典上所说的都是智慧,都是般若法,那么你就能懂得多一点。
' l4 v0 l+ r Q7 d1 X8 m- A5 X/ w: S8 O* R) ^
$ Y. t% u/ f$ U, w* }0 Q* D) H) L2 D9 P
说:‘我已经懂得很多了!’那你懂得更多一点不更好吗?你怎么嫌多了?你往银行里存钱,没有看见你什么时候嫌说:‘我钱存在银行太多了,我这个钱,不得了了,太多太多了!’有多少你都不嫌多,多多益善!那你学智慧,学真正的佛法,怎么你又怕多了?这岂不是颠倒呢?没有算过这个帐,所以就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不真正研究佛法,而尽把时间都浪费了!所以这个乐音树,是说这一部《药师经》的一个处所。
7 t, \, U0 ]: p4 \* `: f1 e
% @% u: z; t% [3 Q+ L; n1 L; Z # u% y" ]5 D; q7 a+ |
( g+ \. g0 Y8 l$ A4 B
‘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这个大苾刍就是出家人,怎么叫大呢?他都是长老,出家都超过二、三十年了,所以叫大比丘。为什么不说老比丘呢?因为这一老啊,就没有什么用了。人一老了,离著那一头就很近了,所以不说老,说大,是很大的比丘。这很大的比丘,就是德行也具足,智慧也圆满,品行也高超,所以叫大比丘。
5 Q1 Z" ~) o; @9 T5 z5 u" l) s: \+ I* m# X2 p
6 C6 C9 ~" r7 h% A" v2 B. E* ~6 @
& p6 u h5 i8 N+ F9 r$ [9 H, X4 D比丘是梵语,翻译过来有三个意思,你们听过经的人都听过很多了!这三个意思,第一就是‘乞士’,第二是‘怖魔’,第三个就是‘破恶’。
: S5 y( `5 z7 ^" y- a* o0 x% Y! l7 ]* f6 P% d2 }
0 F# [; E- M( p4 u; r, `% ~! Y7 t: L
怎么叫乞士呢?乞士就是个要饭的,比丘另外一个名字就是要饭的。要饭的那个化子不叫乞士,他叫化子,也各处去要饭,但是他不择手段,不平等。人家给他多了,他就高兴了;给他少了,他就烦恼。那么比丘这个乞士呢?乞士是你给他好吃的东西和不好吃的东西,他都不注意,也不管。你给他多,给他少,他也不管,他就是为著给众生种福,你能放多少种子,就种多少福,什么时候也不起烦恼,没有无明。! }2 V7 Q% M; U# Z' G
+ B. S$ T/ Q! r, q5 c ' `) T0 u' y- K0 [" ^# ?$ c3 i
& u; q" k) u) x; S: Z8 t1 } v
他是走路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出家的比丘,什么时候走路也不会东张西望的,都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貌他不看,不合乎礼仪他也不听,他在乞食的期间就是合乎礼。不合乎礼,他都不看不听;不合乎礼仪的事情,他也不去做去;非礼勿言,不合乎礼的事情,他也不说。% d" h: u" {- j3 B [
& s; M9 f! _ V5 A0 u
6 Z; Q+ w8 |3 ?5 X; l0 y, Y
) ^# n1 \4 x/ R2 n$ B1 {, b
比丘乞食,根本就不讲话的,不像那个化子要饭的时候,到人家门口就:‘哎!大爷爷、大奶奶,发福生财呀!指日高升呀!’尽给念这个好听的话。比丘乞食,什么也不讲的,到那儿,你若布施,给这个饮食,他就拿著;不布施,他就走了,心里没有一种烦恼。这乞士和要饭的是不同的。
2 h9 y, ]) g& ]
( ^! l" M1 Z( R+ Z$ { ; k# K M' g/ {, o
, @: y6 _/ Z* `$ \, d
怖魔,这个比丘,因为他端然有正气,天魔外道一看见他,就都害怕了,邪魔鬼怪一看见他,也都远远就跑了。所以,他为什么能怖魔?就因为他有正气,以正降邪。 ^( y# S. e ]) I
* B9 a8 F" C6 [8 e- M. D6 e
8 R$ _; g6 H2 `2 A) N; ^
8 {( X2 m+ p0 q
那么破恶,一般人不容易破除他的恶习气,修道的比丘呢,就专门把自己这个坏的习气能破了它,这个恶劣的性质也改了它,改过自新,改恶向善。因为能改恶向善,所以叫破恶,这比丘有这么三种的意思。有多少这样的大比丘呢?有八千人俱,有八千人那么多。
+ A1 ~* W& J5 M& @& j2 R% p/ r; f% X& x4 y- E4 s" L
' G) N7 W1 N6 }$ ]
" s$ j+ w& j1 Y! {3 E6 h‘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菩萨是梵语,可是在中国这个名词很流行的,人人都是拜菩萨,也都会说‘菩萨’这两个字,究竟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包括佛教徒,你问他,他也不知道,他说:‘菩萨就是菩萨!’怎么样解释法?‘不知道!’
5 w& M7 T0 d- Z+ d
3 |8 ]* b! R/ y% \. y% j
+ @- i# L v' @" J$ U$ a
1 c) ]$ f* B, ^! a* [! Y那么我们一谈到‘菩萨’这两个字,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是大乘里边一个圣人。菩萨也是半梵语,具足就叫菩提萨埵,英文又叫Bodhisattva,翻译到中文,它就叫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之一,菩萨是九法界众生之一,也是四圣法界里边一个圣人。怎么叫觉有情呢?就是说他用这个觉悟的智慧,来度脱一切的有情众生。有情,有血有气的,都叫有情;没有血没有气的,那叫无情。好像一切的植物,这叫无情,可是无情它们都有性,它们都在佛的大光明藏里边来生长,所以虽然是无情,可是有性。) Y. \6 m0 [3 U& e0 Q$ A
* _( Y: n5 P$ Z5 z- u % g0 l! ?0 v9 H, R5 |6 \8 i; {
5 @$ Y$ s: L' X; W/ V) V; {) }那么菩萨是有觉有情的,又是有情觉,怎么叫有情觉呢?这是说菩萨和我们人是一样的,和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不过他觉悟了。觉悟甚么呢?觉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觉悟了,能去一切的习气毛病,而修这个无上的智慧,所以又叫有情觉,是有情里边的一个觉悟者。这觉悟是对迷而言觉,就是有情里边的一个众生,他不迷了;不迷,就是不用无明去做事了。* h' r' j, g# Z7 V: Q* ~
2 R- N1 A R( y" ^) h% E" ]1 M
0 W. r- {$ m+ q3 X! J* I+ q! q/ [: E
我们现在这些众生都是在用无明来处理一切事,为甚么用无明呢?就因为没有真正的智慧,遇到事了,也不知道怎么样做好?进不知进,退不知退,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叫一个不觉。我们众生是不自觉,二乘就是自觉了,自己明白了,不那么糊涂了;可是他只是自觉了,而没有用自觉这种的法门,去告诉其他的人,令其他的人也觉悟。$ S [4 R; e0 Y* k, Z* }, X
1 m$ f; a8 i. E2 }2 f
$ G: J. f; @4 q) E5 l0 k/ }* H
9 E0 y6 x/ \4 e5 w i% W菩萨呢?是既能自觉,自己也觉悟了,又能用这种觉悟的智慧来告诉所有的众生,令所有的众生,如果愿意觉悟的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觉悟。所以菩萨是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可是他没能觉满,觉悟是觉了,可是还不圆满。: x" f U: \1 q" c
6 x; L6 ^) b0 _5 v* O2 V P& m; c% l5 J: n0 j
% e+ R5 C; f; [' d7 a5 {* m佛呢?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又能觉满,所以三觉都圆满了,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那么自觉、觉他,都圆满了,所以这叫‘三觉圆,万德具’,万德具备了。所以故名为佛。
1 G$ F$ G0 g; C0 I$ M2 a6 _% O4 s3 ^- V7 {
5 L: L4 J% Q1 c
3 q! t6 @4 c+ F# z. l
那么现在讲这个菩萨,菩萨再往前求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