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6 18: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生死。生死从哪里来?生死也是从缘起。因为你怕死,死就现在面前,你就恐怖了,都是自己变现的。除自心之外,还有哪一法?没有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心缘起变现出来的假相,这是假观。空观,观本体。理明白了,假观看现象,现象也清楚了,后面讲「中观」。中观是什么?我们在这个境界里怎么过日子?如何来享受这个境界?享受是正常的,享受里面决定不造业,决定不生烦恼,决定不起心动念,这样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你要是学会了,你这个名称要改一改,不能叫人了,要叫你做菩萨;其他一样也没换,心境都没换,换个名字而已,不再叫人,叫你做佛菩萨。
; [1 m3 x5 d% C t7 W+ l 演【若言亦有亦无二句。】0 a6 ?1 v" w5 Z: H0 P9 c
这就是「则有念无念俱泯」。3 N( L" Y; \5 @/ n! m3 U/ F9 p& ?, `
演【谓若双执有无。】1 p }7 ^% |' i7 r4 f" U
你要是执著也有也无,关键就是「执」,执打掉,问题就解决。决定不能执著!执著打掉,你说有也行,你说无也行,你说亦有亦无,没有一样不对,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一有「执」,就句句都错,没有一句是对的,关键就在执著。这个地方讲双执有无,执著有又执著无。+ ]. R( {1 Y, t, i
演【则正当本体自空了不可得时,又灵灵不昧历历分明,以有夺无也。】5 W1 G4 `' l# |. e4 R* p: F( V
不能说它无,明明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破执著无。
7 C7 @) V8 ?" O, D5 c 演【正当灵灵不昧历历分明时,又本体自空了不可得,以无夺有也。】
- S. z/ D* m1 F5 w: B5 V 这是破执著有。
1 `7 o) U0 N" w; L. P0 T d 演【互夺两亡,则有无双泯。】
. ]2 N& ?) q! ^ O3 x/ A' v3 E3 j 你说亦无不能成立,你说亦有也不能成立,「互夺两亡」,二边都不能成立,「则有无双泯」,泯就是消失,亦有亦无二边都消失。" N1 h/ e4 v; S8 b+ F4 W$ E
演【此双遮二边之中道观也。】7 z0 Q* q' F% m4 w0 }! w
二边不执著,这是中道,这是双遮,遮就与体相应,与理相应。
" F! v7 ], Y4 m" c3 J 演【若言非有非无二句。】
! t& _ I* C) K7 ^. x/ P q 亦有亦无不能成立,那就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又错了,错在哪里?底下说:
c* R+ F/ k" \6 v- _1 S 演【谓若双破有无。】1 d; q/ I x6 Q+ \9 {3 a
非有非无,有无二边双破。% ~9 A: `+ k. N9 w
演【则因本体自空了不可得,故得灵灵不昧历历分明,因无成有也。】0 c) H# Q I. `$ A4 \( A
「灵灵不昧」是心,「历历分明」是境,心境是无中而生的,无中它生有了,你不能说它无。
0 l, t. S X2 e9 ~, B5 b. o 演【因灵灵不昧历历分明,故得本体自空了不可得,因有成无也。互成双立,则有无俱存,此双照二边之中道观也。】
1 @ j6 l6 b4 {' O( i 这一段是从心境现象上来说的,从现象上讲,有;从理体上讲,无。只要你不执著,你说有,对的;你说无,也对。就怕执著,执著是病,这种执著叫做法执。诸位要知道,我执破了证阿罗汉果;法执破了成佛。为什么佛把这种执著看得这么重?你有这个执著,你不能见性,你不能成佛,一定要把执著破掉。
3 Z/ o. ?: C% u" m 佛对一切大众说法,有的时候说「有」,有的时候说「无」。我们生起怀疑,佛说法并不前后一致,往往前后矛盾。这个要知道,佛没有法说,你执著有,佛就给你讲无,他执著无,佛就给他讲有。佛说有无,是破你的执著,你的执著打破,事情就没有了。佛是破执著的!你执著有,他给你说无,对!他说得很对,你马上得受用;执著无的人,佛说有,对他也有受用,他马上就开悟证果,各人都得利益。执著有的人,佛说有,那是害他;执著无的人,佛跟他讲无,那也讲错了。
; ~. ^2 @$ j% m; q0 s1 {- l9 o% Z 你们看《六祖坛经》,六祖传教的学生以后说法利生怎么说法?所说的一切法统统从反面说。佛无法可说,破众生的执著而已。《六祖坛经》三十六对,那就是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的原理原则。其实有什么法?没有法!心也没有,境也没有,还有什么法好说!你执著什么,把你这个执著打掉,就对了。到你不执著了,有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佛法也没有了。佛法是因为众生执著而建立的,就好像众生有病这才有药;众生都没有病,哪来的药?没有药。不但药没有了,药的名词也没有了。应病与药,药到病除,病除,药也没有了,这叫佛法。3 w6 A7 V5 _. |1 n; n: S" M
双遮是从理上,双照是从事上,无非破除执著而已。) A4 p7 \8 o# d9 D
演【有无四句是病。】5 i! t: n, g' ]( [( e& Y
「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是病根,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执著的,对於身心万物,他思想观念上就是这四种执著,这叫凡夫,这叫外道,这叫小乘。《楞严经》上把小乘列在魔一类,他知见不正,就是他有法执。
5 Z! L' y8 V, u* T 演【三观是药。】( ?, `" l% I C7 v
空观、假观、中观。中观里面有双遮中观、双照中观,用这个方法来破除迷惑颠倒的病根。
' e0 f( W- x1 P) ^ 演【若四句既离,则三观亦绝。】 I9 p7 ]1 z1 E: ~0 E
三观是药,病好了,药就没有了,三观也没有了。千万不能执著有个三观,执著三观,就又变成病了。三观到底是有还是无?还是亦有亦无?还是非有非无?又变成四句了。诸位要晓得,一一法统统有四句。我们执著这个人,这个人是男人,到底是有男人还是无男人?还是亦有男人亦无男人?还是非有男人非无男人?随便拈一法都是四句。你要问:什么叫无明?什么叫颠倒?这四句就是无明,这四句就是颠倒妄想。一切物、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境,一一法统统有这四句。我们念佛,有很多念佛人有怀疑,疑根不断,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有还是无?还是亦有亦无?还是非有非无?他就搞这个名堂。人家一提起来,我们这一想想是没错!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心就乱掉了。
/ B; X& d6 H: v4 H- V6 x 演【此中有即俗谛,无即真谛,双亦双非即中道第一义谛。】. r7 y2 o: _" c1 Z1 R
「中道」就是不落二边,二边都不执著这就是中道。一切境缘,随顺就好了。随顺,决定不要去起心动念,不要去想我要怎样怎样,那就叫自找苦吃。这一想我要怎样怎样,这叫造业。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不是造业,那是功德。功德是什么?与法性相应,与中道第一义谛相应,这是功德。为什么要去想?起心动念就是攀缘。真正学佛的人,心清净。心清净的好处太多,心清净第一个得法喜,欢喜、快乐,佛法讲的「离苦得乐」,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心地清净就快乐,法喜充满。儒家也讲求这个,《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就是法喜,要把你所学的,「习」是应用在生活上,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这里面就有法喜。法喜,对於身心是最好的滋养,健康长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