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L1 r8 \# A4 M0 O3 D* x$ G: S
8 X; p! |$ N" f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6)
* ?$ R, r* i1 d+ D# M
. s1 R; p! g2 n) @% J" w
/ C8 i% B8 @ N未二、堕决定数 (分五科) 申一、标6 A8 w' X( Z6 ^
又诸菩萨略有三种堕于决定。$ g, J& t, F* ]3 y# U6 x0 P1 {
这是第三个嗢柁南。一共是分五科,第一科「授菩提记」,这一科学习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堕决定数」,分五科,第一科是标。
2 ]! _8 a. @' @8 W/ a, [) D「又诸菩萨略有三种堕于决定」,「诸菩萨」,就是有凡位的菩萨、有圣位的菩萨,就是有很多的菩萨。很多的菩萨,简要的说有三种菩萨入于决定的数,就是他是不可以改变的,就是决定是这样子。& Y+ q& T, O4 c) N
1 G/ k# K% N8 w4 w6 B8 ]' R; K) P
申二、征
) N% ^* ]4 m9 c; w6 `1 F何等为三?
1 s6 [* q4 @& `& K" e这是「征」,下面第三科是「列」出来。
# w+ T1 E9 l6 s! @! i) X: X0 F
; h7 I; o! f( o5 I' w申三、列
6 p9 c6 v! I, _% R/ H一者、安住种性,堕于决定。二者、发菩提心,堕于决定。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7 m0 @: V$ s; r7 @
第一种决定是叫做「安住种性堕于决定」,「二者、发菩提心堕于决定」,「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这是列出来三种决定的名字。, M2 J% ^' ]! U
下面第四科加以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释「安住种性堕于决定」。
3 ]2 Z, O9 x l0 I6 w" ~8 b' I. k' Z # p; a$ Z: b! z' M+ i0 Q
申四、释 (分三科) 酉一、种性
$ @! A, [5 E$ a3 {安住种性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便名为堕决定菩萨。
! q$ f) C! g, j3 q「谓诸菩萨住种性位」,他现在的这个程度是安住在种性位。「种性位」,就是在他的虚妄分别心里面有成佛的种性。有成佛的种性,就是按我们通常说呢,就是有佛性,那就叫做种性。但是我们从经论上看,这个种性应该说有两种:一种是真如为种性,这是无为法。第二种是有为的种性。有为的种性呢,如果从我们容易明白的相貌上说呢,譬如说我们现在的相信佛法的人,他从佛法的学习上,他感觉到生死是苦。这个生死是苦,如果我们真实的感觉到生死是苦,我们一定是愿意出离生死,从生死的苦里面解脱出来,应该会有这样的意愿。第二个情形呢,众生都是苦啊!我应该发大悲心广度众生,欲令一切众生大家一起的解脱生死苦,得三乘圣道,得无上菩提。如果你有这样的意愿呢,你内心里面有这样的意愿,这就叫做佛性。这样的分别心,当然这是属于如理作意,很高尚的意愿,这样的作意是有为法,这也叫做佛性。$ U r' E# d! P( O' }
现在这里面说:「谓诸菩萨住种性位」,就是指这个有为的,希望自己也成佛,希望一切众生也成佛,这样的意愿和行为叫做「住种性」。这个「住种性」,又有一点不同的意思,就是不是学习来的,没有经过佛法的学习,你原来就有这样的种性,是这一个种性的意思,这里说「住种性」是这样的意思。当然这样的说法,在〈声闻地〉的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就是在一切众生里面有人有这样的种性,有人没有。这个有这样种性的人呢,「便名为堕决定菩萨」,就可以称之为叫做「堕决定菩萨」,就可以这么说了;他是决定可以作菩萨,可以成佛的。
) V" r, x) D6 `9 x, N' V8 N
N0 `1 @5 Q! w/ {& _何以故?
G7 t9 d \* c5 h3 N什么理由呢?1 P& F+ i0 m" U2 X, d! c( @
+ W) j [9 I% b$ ~+ K& H
由此菩萨,若遇胜缘,必定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觉故。
, i2 Z% A, K" v这句话是解释「堕决定」这句话的意思。「由此菩萨」,因为这位菩萨他若是遇到佛、法、僧这个殊胜的因缘。佛、法、僧若出现世间的时候,是一切众生修学圣道的最胜因缘。「必定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觉故」,他若遇见佛、法、僧这种好的因缘,那么这位有种性的菩萨他决定「堪任」。这个「堪任」,说个白话就是「能」的意思。他能「证于无上正等觉故」,他能成就一切种智。这个「堪任」是「能」的意思,就是这个人力量很大,他的体力很大、他的心力很大、他的智慧力量很大,有很多殊胜的条件,他能够胜任这件事,能作好这件事。现在这里说他能发无上菩提心,他能得无上菩提,所以就称之为「堕决定菩萨」。这件事,这样说这是很好,你不需要修行你就有佛性,这是很好的一件事,使令这个懒的人感觉快乐。这是第一科。7 [; m1 f4 [) y$ G) u( I# D1 U% Z; i
# h( B1 K- O3 Q y+ ^6 z酉二、发心) C" L8 t, L9 g* O6 ^; P# U6 V0 ]6 i
发菩提心堕决定者:谓有一类诸菩萨众,已于无上正等菩提起决定心;此后乃至证于无上正等菩提,无复退转。
. s( q {6 r7 {5 G8 M7 Y/ u「发菩提心堕决定者」,这是第二科。发菩提心怎么叫做堕决定呢?「谓有一类诸菩萨众」,这下面解释:就是说,有一类的很多的菩萨。「已于无上正等菩提起决定心」,他现在在佛法里面修学圣道的时间,或长久,或者不是很久,但是他的程度已经到达了「已于无上正等菩提起决定心」。这个「决定心」也就是决定的愿,也就是决定的智慧。这个「无上正等菩提」,他建立了决定成就的意愿,是不退转的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已经见到第一义谛了,他不会再退下来的,那就是所谓证法性发心,胜义菩提心的意思。若是在凡位的时候,他虽然发无上菩提心,他心里面有见烦恼、有爱烦恼,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还能动其心的话呢,那他还不决定。这里面是说已经得极喜地的菩萨了,所以他「决定」,能够决定,「已于无上正等菩提起决定心」。4 K: M0 V9 _' G( e0 A
我们曾经讲过多少次,就是在资粮位的菩萨、胜解行地的菩萨,这两位菩萨都还是凡夫菩萨。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呢,还没能够准备好,他还没能够成就胜解行,他的烦恼也还和一般人一样,随时会活动,那这就是不及格了。这个胜解行位的菩萨呢,他因为在佛法里面的学习,他有多少戒、定、慧了,他能调伏烦恼,但有的时候也不能调伏;就这个时候,这些菩萨都是有一点问题。
/ [6 W3 A& M# ^& F4 d4 a! i) e8 j若到了极喜位的菩萨,极喜地,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呢,他内心里面的止观和戒、定、慧是决定能调伏烦恼,烦恼不能胜伏他的戒、定、慧。所以这个时候,他趣向于无上菩提的这个愿力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叫做「起决定心」。所以这个「决定心」也就是「决定愿」,他这个愿不可动摇,也是他成就了见第一义谛的般若的智慧了,他有这个智慧与第一义谛相应了,所以能决定。所以「决定心」这里面也有「愿」的意思,有决定的愿,也是有清净、无漏的智慧的关系。
, [5 }1 }0 d1 s5 [% k3 V「此后乃至证于无上正等菩提,无复退转。」成就了极喜地的时候,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他以后还要继续用功修行,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办,烦恼只是除掉了一部分,其他的一切的功德只成就了少分,他继续要努力地用功修行。用功修行,就是由初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四地,乃至到第十地,乃至到佛,所以叫做「此后」。就是从得无生法忍以后,继续修学六波罗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