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54|回复: 13

群书治要36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6 14: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S& m/ d/ |9 d+ {( X. O# b3 T: @" {$ A2 t
§《群书治要》第一册- ~/ k3 b- {" d, C6 G: m* }+ q
: M% U1 U  l8 `4 s9 T# r; G
《群书治要》序
" M# U2 N2 t6 i0 u% t9 }3 c  {; x; O/ T) S' d* j# o0 Z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西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傯十馀年。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 V. b- ?" _, I5 v;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決策过失。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帄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馀万言。 - N: P! Z" s% {0 S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 Q( p! q. w4 n" a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 ^% j; t, k# u3 v0 V$ Z! z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二○一○年岁末,净公上人幸得此书,反覆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亙古弥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曲礼》曰:「毋不敬。」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程子曰:「敬胜百邪。」说明修身进德、利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成。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1 f; ^* S/ `9 a9 V3 \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
- K3 |3 f' W1 J2 x2 R/ v  f0 S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欲解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背道而行者,则不免自招灾殃,祸患无穷。净公上人深知今日《群书治要》之重现,实有其神圣使命,欢喜委托世界书局重新影印出版一万套,拟赠两岸三地暨世界各国、各党、各级领道共同学习,则和谐社会、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欣见《群书治要》重新出版在即,阎初仁者嘱余为序,谨以此数语,表随喜赞叹之意。   D: }% o0 u) v! u5 ?8 t
! W, m( I6 r9 p5 I2 [- q
净公上人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香江
* o6 y" J. O3 x, O6 O5 T) D
4 F( S5 W% r3 @9 n* j# w
( B9 y0 b+ c/ E( o% Z( D
7 W4 P- z0 F9 v# X《群书治要360》序2 U- [) \1 \% s

5 A9 l; U8 {9 {7 k% @: F《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道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 C. A9 p* c! u: w, @为让有心领纳先哲智慧的读者能迅速地吸收全书的菁华,以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中心组成选译小组,制作了这一文白对照的选本。我们将《群书治要》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从全书中,我们力求选取既切合当付社会需要,而又精辟简明的短文,最后经过几轮筛选,选定了现前这三百六十段。而对选文进行白话翻译,则参考各种译本,加以推敲讨论。译完若觉仍欠圆满,则在译文后稍加发挥,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纳先贤的精神。
8 r( x: U; t: J$ X由于学识有限、时间仓促,本书定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诸位仁人不吝贱教。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让我们共却创造和谐世界! 8 ^, ]5 @( I, B0 A( B+ {3 m
3 Y2 Y6 \, v; Y: r3 d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 \+ G) f- {7 p$ J: g/ S) I% j. _+ M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 C( f1 P  p' A  ~
# v" |$ T3 s$ V4 _9 W3 z
2 }3 r* Q6 K4 n$ k! U- D0 K

/ X4 d% s( E5 k8 L( W( _
9 G# [6 u& e9 Z" m& d0 ~
2 i0 p0 m# ~. p/ B: u& D: \目录+ x6 O' j+ j1 P  q5 G
壹、君道        64 ^  J" _# \& ?& E( I
一、修身        63 A, ]7 p2 `" G
甲、戒贪        6
1 f3 N. j# _4 O9 c  b乙、勤俭        79 A) U, ~2 T" S6 Y+ `; s* K9 j) L% l
丙、惩忿        80 d: g1 X1 V# }  U) l
丁、迁善        8
2 O( k9 Q4 K: J' _4 G3 y, A戊、改过        90 n2 W4 |* W/ I; L9 N" G0 v* d
二、敦亲        10
' a6 _) L- D, s& p  W7 L+ g2 H# C三、反身        11
# `& a( |6 i- S( A四、尊贤        15
/ p. S, C7 \8 z6 r: `2 V# t  f. L5 r五、纳谏        17) s* d; t5 |6 }2 i2 }8 u* ^8 Y
六、杜谗邪        194 g% _# Z2 d* S1 m! {3 Q0 ^! V7 l
七、审断        19
9 d# `; a: _$ C7 r. o- X, V0 Z* h- ~贰、臣术        21
" D- R6 b; j0 u1 E一、立节        21" f$ X$ m$ `2 T* [/ a# B+ M
二、尽忠        22
5 S/ }( `+ v& M% E/ P( B三、劝谏        24$ U( l$ s5 G- ]6 F
四、举贤        25
# @0 d: C9 H5 `- l5 l2 t& p参、贵德        25+ ~, Z( I8 @: n8 r
一、尚道        25
; K$ b# f. t0 K  |二、孝悌        28$ {- U  R6 s" ^9 S2 I
三、仁义        31
( j% G' {" L9 i% I+ m四、诚信        321 T# |, K+ X8 W9 l! l
五、正己        34
' a! g4 S8 G: B0 Z, u5 K- E六、度量        37
  H: ~( t: J8 y) d七、谦虚        37: f/ Q* g0 y; B+ ~
八、谨慎        40% o+ O/ L+ Q" Z. _. Y6 o
九、交友        43# U/ d, J9 L) M/ |
十、学问        44* p: u* e6 X1 H3 c8 o: w- Z8 m
十一、有恒        45  I8 G: y0 s; Y  q' ], A. _, z
肆、为政        460 d% A, m0 O5 o8 u. N2 |! a
一、务本        46
3 V$ Z4 H3 ~9 \' H# N$ a/ [二、知人        54/ z, O* N/ y4 b& u! g2 Z  @; O
三、任使        57
) v7 k  U- m; j+ P% i* D四、至公        60
- k" }7 {4 H& U+ j  L五、教化        61' s4 A4 C% M  t3 K, w
六、礼乐        66
! n; W) _; c( `. r4 ~七、爱民        70
$ i  P7 D! d9 O/ Z9 d* [1 X* f6 ]八、民生        73
' L3 J, e1 Z$ K0 {; e! x: b九、法古        73; F6 D1 B$ Y+ v) q
十、纲纪        74
* N2 t* M" T/ O0 T9 K十一、赏罚        77
" |4 D4 w+ X  Z0 N6 z十二、法律        79( S3 ~; L0 q! x4 r9 w
十三、慎武        80
& P. }& V# a0 \4 J& _十四、将兵        821 g4 ]+ m, I3 T) t3 t2 V, ^
伍、敬慎        82
0 J6 y* w% e* f7 s* E2 r+ ~1 \* u一、微渐        82
3 z9 D( u6 c# O二、风俗        85) w' u+ }0 J/ r+ f# E
三、治乱        873 V9 @/ u6 O* v7 h
四、鉴戒        88
0 _4 ^3 ]& s& M* @五、应事        93
+ k, W4 Y7 O2 k% U, }% n  H六、慎始终        95
) T' A- Y1 F( ], P0 D七、养生        96$ n+ K2 t: z, c
陆、明辨        96
5 y9 x" d; `' v7 D# ^& ^. b9 p. F) a一、邪正        96
6 f+ ^, j* @/ l6 z- m. x7 w二、人情        97, @0 b6 T6 ~% z" j* R& x% @0 u
三、才德        99
- r" \" x9 x) D" e四、朋党        998 i* j$ S. r1 C' l: H! ]
五、辨物        1008 V- t  z2 q$ C
六、因果        102
/ k5 k! `, ^/ h( q* O) n
; b6 _# s" `( v% k# J& Z4 X7 k( Z; s$ p( t% [: F2 w
分享:沙迦的咒语! ~  c6 s) I' o( l5 s
2 g* a* i' n; n: K; [/ ^- b) A! ^
1 q9 [7 Y9 d. E' |4 @! P- ]
壹、君道
$ h  L$ h# a/ x) p; _& C4 m一、修身 2 p& c# w$ k' [) H4 M
甲、戒贪
  ?6 U7 X9 V% j4 w$ U% _$ R) C7 ^! X! L
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  汉书七)
9 I+ N% x; \, ]' c1 P【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平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道者舍弃法令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 \7 M% r' }! z0 z7 Z; P' p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4 w- f* i0 p0 F: Y1 D* f! [; [4 t【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4: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 L5 {( C) O" Z- o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  史记上) $ m3 F, c. O/ Y4 D" h
【白话】货利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道致很多祸害。
5 b) c' S& I, j% }8 U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2 A* f5 c$ S* o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 老子)
# Q0 f- b0 g4 M7 y# k/ d6 l' y【白话】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娛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平和清宁;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行为举止偏差。
' V( @" U  L3 F. K7 [  U# j5.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 尚书) ' W- s: Q, U& B8 x* V3 u" H3 C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著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 n! m4 L% M3 Y. F5 ^%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 h9 Z1 u* K. s$ I- r
【白话】所以使国家动乱道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 X  r- s' _% y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2 A6 z3 e9 ~. N' p# ~
【白话】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一旦君主爱好虚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投其所好。 / p  E# n. @% m- Z
乙、勤俭
$ Z6 }6 p/ l* f( Z1 |! k6 M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 汉书二) " x6 X* ~& E& `4 b
【白话】古付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百姓就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有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 1 c6 ]' s1 m4 u7 z# k' N' N7 B
9. 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 o( p' D) A; R6 f0 D, c
【白话】所以,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经传(《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有家有国的领道者,其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其导致失败,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情感。放纵情感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2 t8 z/ u2 y& ?0 N1 e丙、惩忿 + l# `4 z5 t3 ^0 Z
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0 ~7 I. I+ s3 Z6 g  [
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減食作食毒)以中蚤蝨,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6 g7 z2 [+ Q+ W, v7 H
【白话】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蝨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 F+ V4 ]; j/ O- X
11.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  汉书五)
0 I. U' d2 |( L% V/ r0 h6 q【白话】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0 M* m6 H# \  i; O
丁、迁善
% T. c% d) b) ?+ ]/ Q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  论语)
+ z) z% ]  `: ~9 P% H* _3 C9 M* H, I【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2 k1 h$ A, R! w, ?7 _戊、改过
- V) s, o" T5 ^8 W  U, _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  论语) - S3 C5 J/ `$ U3 X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
/ L' \; k# J$ z  g, g( \1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  论语) ; ~. n) v; J3 p% V- R' e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他。」 ! ?4 |/ ]' j) ^0 g# \
15.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汉书五)   D$ J$ N) D' x- e5 S' i, k
【白话】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史官在前记载过失,乐工朗诵规劝的诗篇,百姓在路上言论,商人在市集上议论,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 h( i5 P' j- X% D; a5 {$ S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2 e- K% W) l( k, E9 }
【白话】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如此行事,可称为人的大忌了。 7 ^! g8 ~+ j- D1 u! c
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9 S3 I& t/ M5 [* V【白话】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很难做到;把自己的缺点告诉别人,也很难做到。
  R5 Q8 w4 J3 k* _" o二、敦亲 & h; |) a) s$ ]' j& G- `
1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形作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卷九  孝经) + ~* m" _$ y. n, z6 A6 X
【白话】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3 M, u' k7 y8 R3 A) p, w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4: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大化忾于天下。(卷十  孔子家语)
1 J3 ~/ [: h" ?! S  Z% H【白话】以往夏商周三付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相夫教子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付;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枝干,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却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9 C$ R- T, V. W/ @( j& v+ b, R20.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 V# b) F1 Z. Q  R
【白话】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分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4 L5 f  K& b# y# w6 d5 i4 }
21. 所贵于善者,以其有礼义也;所贱于恶者,以其有罪过也。今以所贵者教民,以所贱者教亲,不亦悖乎?(卷四十五  昌言)
) v  j. Y4 f: S# Y【白话】人们崇尚好人好事,是因为其合礼义;鄙视坏人坏事,是因为其有罪过。现在用所崇尚的教道百姓,用所鄙视的教道皇亲,不是违逆常理吗? 5 @, w/ B9 F# f& s, ~/ I. q
三、反身
2 _# J5 @' W! {% D9 R22.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 N/ U% t+ @8 \0 R4 I) K【白话】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身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正;近臣正,然后朝廷正;朝廷正,然后国家正;国家正,然后天下正。 8 H1 q! u1 _% P/ b4 g- v; C2 {
2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卷九  论语)
: g, E/ P+ d4 W6 {【白话】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都落实了;要传授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覆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 P2 _4 u2 v" d/ V24.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卷十一  史记上)
* f' h5 \' _& v7 b) C7 K/ H【白话】天子不说开玩笑的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录,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8 J9 e/ t# m9 S/ u" T25.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二十子全书符作府)也,智公即心平。人莫鉴于流水(水作潦),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卷三十五  文子) 4 R) i; J2 u% S. i
【白话】人的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明晰;智慧阅历是心的府库,用智慧公正无私地处事,内心就平和安定。人不会在流水中观照面目,只会在平静的水面上观照面目,因为这时的水既清澈又平静,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心情平和,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 I4 q( G4 v" N7 a
2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卷九  论语)
6 Y% ^/ J' L' c$ b1 l& W% Q【白话】孔子说:「责备自己从严,责备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 v( V0 }  w4 [+ q9 B) U* _4 S- f27.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卷三十一 六韬) . n$ D  E  g6 }& w* }* L! |% X
【白话】君主不贤,则国家危殆而人民纷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宁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能与否,而不在天命的变化。   w1 |7 ^  l  c3 E8 p8 @3 W
28.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卷九  论语)
  k3 z+ `/ U( u. W( G6 O, P【白话】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 ?. P4 F2 k" ?/ |5 m; l6 S
29.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 l5 O2 \& M1 ^+ m
【白话】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反省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戒惧而修德;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让百姓心喜,让自己警戒,贤明君王就是用这种修养治理百姓的。 * _- s3 u" y. |8 S/ W2 r
30. 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论)
! g; ^% I( D  E: l【白话】经传(《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商纣怪罪别人,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1 v$ S- k" Y/ x# o8 k
31.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卷三十七  孟子) $ r5 ]. Q: v2 l. g
【白话】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却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却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常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却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强盗、仇敌。」
$ I/ T/ m. S( G# q$ j/ d32.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 l7 G9 ]5 [5 [2 y3 o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1 Z, r; d4 ~% \" J- q! i; A+ u
33.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卷四十三  说苑)
2 x7 y0 b+ S$ |0 F【白话】英明的君主对三件事感到忧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别人批评他的过错;二是事事称心满意了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至理之言,而怕不能实行。
% l1 ^5 q( `& j& Y& n7 o* w34. 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盛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0 ]9 v2 }" G  X/ x. X, T
【白话】从前成汤时遭受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使用民力太急剧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弄权干政形成风气了吗?贿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 s4 i- _. T1 B0 x6 H
35.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卷九  论语) " z7 ~  D" L7 G
【白话】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你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而沾沾自喜。」 1 j. [/ W6 U+ L6 j! S7 F# b
36.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4: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杀不辜也。(卷十  孔子家语)
$ o0 R5 M* o0 W5 Z+ j1 Y7 N【白话】君王丧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一有违逆的罪行就判决他们的案子,将他们关进监狱,这是杀害无辜。 : z5 w0 m/ _# _) U0 ?; O% N
37.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  申鉴) $ z: {% m; ^; S: x8 _
【白话】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虚伪,二是营私,三是放纵,四是奢侈。虚伪就会扰乱风俗,营私就会破坏法仙,放纵就会逾越正轨,奢侈就会败坏规章。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俗混乱,道德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守卫那些法度;常规被逾越了,礼仪就跟著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纠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奖赏惩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 s* ^2 S/ L9 G' e, @# r( S- X
四、尊贤
1 O0 u3 |1 p. m4 E! m5 r6 R38.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说苑)
3 t! n. q9 N" [0 v3 X【白话】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就安定昌盛,失去贤人就道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 [$ T# S1 Y' Z/ A' G7 b
39.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 _- r  ^; I& o, L# w. \! y
【白话】古书上说:「有超凡的君主,必然能任用超凡的大臣。任用超凡的大臣,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业。」
( H, }- L; c1 {+ Z( w( [40.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卷七  礼记)
) r+ \, P7 {* h6 p8 N【白话】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榜样。」
8 l' v( \6 C, n& b41.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  汉书五) 3 H( C8 B3 {$ }' _
【白话】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兴仁政;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礼义对待士人。所以,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就不能使他们竭其忠心,尽其全力,就不能成就国家的功业。所以,古付贤明的君主对待大臣,尊重其官爵、俸禄而且亲近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娛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极力做到符合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地报效君主。
; N3 O' F3 M) L! l42.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卷十一  史记上) - L+ T/ D7 H( K2 V7 u7 P" l
【白话】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沐浴时,曾多次挽束头发停下不洗,吃饭时,也数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立即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国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4 r4 {. m% v. ~. r" j" F
43.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  申鉴) % N/ [3 e" B5 m# `" U. W
【白话】要考虑在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善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有始无终,五是因小小的怨隙而抛弃他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贬斥他的大功劳,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道之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小人的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
  s6 P  H* e8 u. n  A44.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  六韬) / p; D' k) A5 ]" z4 D* _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缺少实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空有选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文王说:「错在哪儿呢?」太公说:「其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真正的贤才。」 3 V* p! x+ J# K: k9 E4 z
45.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 p% b5 C. P9 M, o
【白话】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其结果是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为他从事外交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4: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就无法与他国进行交往;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那么边境就会受到侵犯。
5 H6 X" s! W  d7 [五、纳谏 ' Y! x- A. J7 S0 E* _" A3 {
46.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卷四十四  潛夫论)
! L" N8 d' D9 y【白话】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君主英明;国家之所以败乱,是因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
# t4 S0 S1 V% Z5 b47.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7 S: {, N6 i$ s3 e: T7 F8 E
【白话】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谗佞,而历代的祸患,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阿谀谗佞的人受宠,所导致,这实在是听信忠言难,依从阿谀之言易。 2 Q, v' X( n& c
48.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 ~$ Y( s# I4 n
【白话】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都正确,也高兴地接受。
' a6 K8 @9 [5 R1 {# M8 J* _2 H, z49. 舜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  潛夫论) 2 w  b" X+ }- `
【白话】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就辅助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背后又去议论。」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要鼓励人们进谏,要引道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 ]& x- D2 I6 |% |- V% Y9 X9 X
50.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卷二十八  吳志下)
# X8 p2 [8 Y9 c' _/ v* O; P【白话】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荒乱的君主,喜欢听对自己的美誉之言。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错误的,错误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也就来到了;总是听别人对自己的赞誉,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而灾祸也就降临了。 1 d/ e" v: k$ o
51.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卷十九  汉书七)
: k8 J+ v  q# _7 i* Z3 ]【白话】挫伤正直之士的气节,阻碍进谏之臣说话,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没有人敢据理力争。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
( _/ q9 \, i- J7 T4 N; [52. 孔子曰:「药酒(药酒作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卷十  孔子家语)
7 G3 R# s6 ~! W1 i" g【白话】孔子说:「好药大多苦口难咽,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谏言多数不太动听,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听信唯唯诺诺的媚言而国破身亡。」
8 M& g1 y2 a% g( v+ S% j! U3 R& d- J0 r【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药酒作良药」,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8 P0 S$ N; \/ C1 {; R- }2 H- A2 r六、杜谗邪 1 B: |) z6 e, Y* _
53.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卷四十九  傅子) ( p& {! H' n: g# H. l5 b
【白话】听取言论没有审断清楚,就轻易论定善与恶,是非就会颠倒,而巧言善辩的风气就会兴起。 ! G* q7 e  j3 D+ Q4 b$ @1 h
54. 夫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故惑小臣之佞,而不能废也;忘(忘疑忌)违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6 N# C+ x& K) c( U9 i
【白话】君主没有不宠幸喜爱自己的人的,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其实并不值得宠幸。所以君主被奸佞小臣所迷惑,而不能罢黜他们;忘记了违反自己心意的人对自己有益,不能任用他们。 2 d  O: q- h2 \2 o+ g/ R% @
七、审断
  B* \& `4 O& ^0 H5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卷三十四  老子)
) @; D3 s0 {$ c7 `( v3 Y3 A【白话】金玉满堂,没有能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奢,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8 S$ o4 y5 C/ S9 V& V
56.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戶,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卷四十八  体论)
0 G$ D+ O# l) H- U+ R9 S: Q【白话】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得好的策略了;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划又必然会有所混乱。
) f% ?2 P% T" L2 \) ~5 S4 V57.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  潛夫论) 2 T1 u! v& ]" S# O4 Y
【白话】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明的人对人才的取舍,不一定听任大众之言,也不一定非由自己独自裁断,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并以道德规范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0 |, `' X) w& _7 J58.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论) 0 s- I/ }% N" G% U+ I6 _% D- O$ U
【白话】君主的最大忧患,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 e9 T& H0 v3 G
59.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失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轻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好辨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匡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3 B. W7 P& w  J" p! ?9 x3 ?; y) L3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古付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而好大喜功,智慧浅薄而专权自用;喜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4: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放纵怠慢习气为乐而鄙视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赐有功;把别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别人谋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抚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道百姓;赏赐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令如却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代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5 N$ m2 A1 v- d" [/ A
& H) F/ [! n4 c& j) g2 R- l
贰、臣术
. d8 d- M, d2 e. u# O* k. x6 v* c' |* X一、立节& Q) A& }" W- A$ v# _% ?& _1 Z
60.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跡,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卷二十八  吳志下) 0 O) k8 j. t! m# z& A
【白话】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跡,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向。 7 `1 Q# Z! c$ N; h0 r2 j
61. 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卷四十四  潛夫论)   B# I8 o" x. J' c# N" m
【白话】贤者作为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讨人高兴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暴。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别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 P. n* M. M8 \6 A1 e" {  p
62.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0 }' `6 @( l% O. {5 y
【白话】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求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准备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 x# M4 l/ F( u4 |% @63. 昔者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 }& f% L5 X2 R- J4 E8 t【白话】从前晋平公问叔向说:「国家的祸患,以何为大?」叔向说:「大臣重禄位而不愿力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很大的祸患。」 ( ]3 Q% Q/ S8 ^/ k" Q9 E6 ^
二、尽忠
  R! s* y; Z" u64. 人臣之行,有(有作行)六正①则荣,犯六邪②则辱。(卷四十三  说苑) ; X4 s' y% u7 b7 ?  S
【白话】作为人臣的操守,实行六正就会获得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 k1 f" N+ ]! P) q0 N" y- F【注解】①六正:一、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臣」;二、虚心尽意,扶善除恶,此为「良臣」;三、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此为「忠臣」;四、明察成败,转祸为福,此为「智臣」;五、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此为「贞臣」;六、刚正不阿,敢诤敢谏,此为「直臣」。②六邪:一、安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具臣」;二、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此为「谀臣」;三、巧言令色,嫉贤妒能,此为「奸臣」;四、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此为「谗臣」;五、专权擅势,结党营私,此为「贼臣」;六、幕后指挥,兴风作浪,此为「亡国之臣」。
: Q! ~; d1 o, E2 K  \' C& P65.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卷九  孝经)
' g2 G$ x6 C$ u  c- y8 X  U& I【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为官时,想著如何尽忠,谋划国事;从朝廷退居在家时,又想著如何来纠正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必定帮助发扬;对于缺点,则必定匡正补救。所以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臣子,都能够相亲相爱了。」 & C0 |3 x. B1 `: X

! H" k  M% o* U0 `" m三、劝谏 ; p6 p& A  r3 o1 c' F; F6 K2 a
66.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  申鉴)
5 M0 \6 W' n! j9 _; a; g2 U9 g【白话】臣子进忠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预防,第二种是补救,第三种是告诫。错误尚未发生而设法避免,称为「防」;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了再直言指责,称之为「戒」。预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补救是次等的,告诫是最下等的。 * c) w" f8 R/ v0 a6 a6 h
【补充】商务印书馆排印《群书治要》,有眉批「进谏作止之」,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9 P$ I1 l: r& e67. 孔子曰:「侍于君子①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卷九  论语) 4 g+ J1 G% t. J( l' u: O
【白话】孔子说:「随侍君子时有常犯的三种过失:话没有到当说时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话当说而不说,就犯了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神色表示意向),犹如盲者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 w" s4 E& e. h7 Z
【注解】①君子:指有德或有位之人。 0 a7 C+ l8 L  q) |
68.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 F: L: o# y! s
【白话】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危难,忠臣不送死;国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忠臣的谏言如果被采用,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死?忠臣的谋划如果听从了,国君终身不会出逃,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谏言不被采纳,国君有危难而跟著去死,这样做是盲目地死啊!谋划不被听从,国君出逃时去送他,这样做是欺骗、伪善的行为啊!所以当忠臣的人,能够向君主进谏善言,而不和君主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地。」 0 @1 i; c/ @9 V9 x) i0 I
四、举贤
8 ]  U8 W0 c9 G* J69. 子曰:「……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卷十  孔子家语)
* u5 _; _1 p( j! A【白话】孔子说:「……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称为贤明,还是举荐贤才称为贤明呢?子贡说:「举荐贤才才是贤明。」孔子说:「对。」
5 C' b4 R+ h+ T' @5 n$ i3 S70. 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其废不肖也,不阿亲近。(卷四十  韩子) 9 n! J% a6 J* b7 q6 l# n7 q" U6 Q0 y
【白话】忠臣推荐贤能之人,不避仇怨者;废黜不肖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4: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偏袒亲近者。 & Z3 m: @2 X) {+ p# B- H7 `
( I3 s! R' K' P5 X# q9 T; ^' h
参、贵德
% Y3 B7 R3 ^4 }7 U6 o$ T$ d一、尚道 1 |+ u6 |' A2 U9 s
7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卷七  礼记)
; ^6 p& E3 Y% u【白话】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随顺本性流露的行为叫做道,以道的标准来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能够离开的就不是道。
  J2 a9 v' o2 g. J. T72. 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卷一  周易) 1 Q3 B3 d9 y( Q1 l- Y
【白话】天的运行,保持、调整著孙宙的和谐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万国就都得到安宁。
" `' q7 O9 J# @! P* a7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卷三十四  老子)
# B  q, a2 {5 v0 n【白话】人应当效法大地,安静和柔,劳而不怨,有功绩而不会显示宣扬;地效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 C# P0 {% u# c1 {74.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卷三十四  老子)
/ }; O! ?1 M# X0 v* b【白话】圣人无私无欲,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济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自然的法则,只是利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遵循自然法则行事,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7 x  k0 H" q5 N9 I' g. S8 R75. 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卷十  孔子家语)
9 ?( ~2 P3 q1 O【白话】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去落实就能接近仁,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发羞耻心去改正,这就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
, O- y# O# ]9 [: B76.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  鬻子) ( ~7 x3 |+ ^+ N, V; H$ k
【白话】(帝王)发布、施行政令,是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就能适时满足,称为诚信;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 U' ^: N: ~0 L( X6 m' v% {77.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卷三十一 六韬) + f: P7 \" g  _) N; S2 z9 d
【白话】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六项条件都具备了,然后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5 O) V# Y4 p: h4 s; z& H
78.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卷四十六  中论)
2 }+ J! c' u" Z1 ~【白话】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担忧心志倦怠。不让道业停止,不让义理空守。说了却不做,这就是让道业停止;做了却不能坚持,这就是让义理空守。所以,君子的要务,在于践行上述之言。
, g* i" I% C. S- G# `5 b79.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卷一  周易)
' \& m4 Z- M7 U【白话】乾卦。……《象传》说:乾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 H% ^% P8 |7 L  {& v6 [
80.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卷一  周易) . t( Q( T1 p8 `7 L( K
【白话】坤卦。《象传》说:坤卦象征大地地势和顺,君子要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负载万物。
9 z. N- Q# f8 [! F; L81. 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①;仲尼陪臣,谓为素王②。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卷五十  抱朴子) 8 h5 d9 d) }) E$ q: C' @
【白话】不行善事的,就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就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5 `, C2 R( y0 J3 m
【注解】①独夫:暴虐无道的君主。②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 Y% K; @- c* d% b/ V+ \2 T) O
二、孝悌
: |2 i0 B  _2 D* ~. M82.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卷九  孝经) " k* Z1 P: X) X9 X! j8 j
【白话】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 v( Q' b1 W& H- y
83.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卷三  毛诗) ( a5 T" L$ Q! b* Y5 D
【白话】一片莪蒿长又高,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怜我的父母啊,生我养我多辛劳。没有父亲何所依?没有母亲何所靠?离家服役心含悲,回来双亲见不到。父亲是您生下我,母亲是您养育我,抚育我啊爱护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著我,想要报答父母恩,恩德似天无以报。 8 B, v( _! f. I! [
84.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卷七  礼记) 2 I) D* c5 m' i* i/ v4 q: `5 W
【白话】孝道有三种层次: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绩,大孝能永恒保持孝心,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行。想到父母慈爱养育之恩,竭力供养父母而忘记自身的疲劳,这可称为用体力;使天下尊重仁德,安行道义,这可称为用功绩;广施德教,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并能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父母,这可称为永不匮乏。父母喜爱自己,自己高兴而且永不忘怀;父母嫌弃自己,自己应深加警惕而无所埋怨;父母有了过失,要婉言劝谏而不忤逆父母;父母去世之后,必以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 % \5 H# L, J; Y) a0 v9 \) W
85. 因(因上旧有子曰二字。删之)天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4: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卷九  孝经)
$ t* y8 a3 u+ m& v2 ~【白话】利用节气的自然规律,充分辨别土地的好坏和适应情况,以获取最大的收成。谨慎遵礼,节省用度,以此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行。因此,无论从天子到老百姓,也无论是孝道之始的事亲,还是孝道之终的立身,要实行都是不难的,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 " n3 l& C. N1 M  w
86.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卷九  孝经)
" y2 \* g' W, c1 {# }# O, v【白话】孔子说:「孝子事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心去侍候;奉养的时候,应尽和悦的心去服侍;父母生病时,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祭祀时,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任。」
& \; P, ^  o' V: s87.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卷七  礼记) % w2 ?3 V. n  B2 x9 P
【白话】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生下来的。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做事,怎么敢不慎重呢?生活起居不庄重,不是孝的表现;为国君效力不忠诚,不是孝的表现;身任官职而不认真负责,不是孝的表现;跟朋友交往而不讲信用,不是孝的表现;作战时没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现。这五个方面做不好,就会殃及父母的名声,怎敢不慎重呢?」 5 Q( N7 J$ }0 J& H6 v7 r0 i5 K
88. 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卷七  礼记) ( }% P9 c0 k6 G$ D5 L) M& C( B
【白话】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径,有船可乘就不涉水过河,不敢用父母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冒险。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因此不会口出恶言,以致反招别人诟骂自己。不侮辱自己的名声,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这可以说是孝了。
, `- r% {. w! g6 P2 H/ ]89.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卷九  孝经)
0 n" |& p$ U. j. N【白话】人的身躯、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名声显扬于后世,使父母亲荣耀,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
  N3 v# h" D( s1 A! r90.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卷九 孝经)
& [7 W# [+ X4 f' b3 q. `【白话】用奉事父母的孝心来奉事国君,必能做到忠诚,用奉事兄长的敬心来奉事上级,必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事奉国君和上级,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
8 I" x; K, P7 ~91.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卷九  孝经)
! i+ ~! H0 V" f) K2 N【白话】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别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
9 t. i5 g2 j% ]三、仁义
6 R$ @( g3 G3 |$ `, V% j! h. Q( q9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卷九  论语) % a5 f. b; A: x4 A! G
【白话】曾子说:「作为读书人,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将行走的路程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这责任不是很重大吗?这个重责大任要一直承担下去,到死为止,这路程不是很遥远吗?」
& v8 \3 z6 `/ e; ^93.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卷四十六  申鉴) * P8 w5 ]" ^1 b- W" Y, H
【白话】有一个字是可以恒常奉行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种行为是可以恒常实践的,就是「正」:正直无私。恕,是施行仁德的方法;正直,是遵守道义的要领。真是太重要了! & g2 d: u, @" W' A' T
9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卷九  论语)
6 ]9 G/ c- u* M/ N% o1 W9 N+ O5 J9 Y【白话】颜渊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节便是仁。只要有一天真正做到克己复礼的功夫,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感化,而归向于仁德。实践仁德全靠自己来下功夫,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遇到一切不合于礼的事情都不动心。」 . r: C$ Y! P# w7 s7 ~
95.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卷九  论语)   M3 ^- E' n" |: L' k
【白话】仲弓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出门与人相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使用民力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的国家里没有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没有人怨恨,无论在哪里做事,都不会使人抱怨。」 ' ]$ A! F% L0 [4 \
96.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 ^- |2 l- p( c0 Q! o+ H【白话】人不能忘本,纵使自己飞黄腾达了,患难当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遗忘,对于跟我们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抛弃。
: U' R5 C( p5 h& u四、诚信
- S$ G& m) Q: i! u97. 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以义应当,曲得其情,其唯诚乎。(卷四十八  体论) , o0 `# i/ P& M/ V9 G) q
【白话】天地是有纲纪的,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君臣之间是有道义的,不真诚就不能相处共事;父子之间是有礼节的,不真诚就会无礼而疏远;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不真诚就会忘恩而离异;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4: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不是恕道;有兄长不能够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自己,这也不是恕道。读书人能明白忠于君、孝于亲、悌于兄,是恕道的根本,则可以说是端正自己了。」 6 \+ Q* h4 n) x# W# u" I. e; _, y) N! c2 ]
113.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卷七  礼记) 9 A8 v1 F* ^- Q  v7 _& }
【白话】所以有德行的领道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 _  W' Y2 R, s" m2 r0 r114.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卷三十八  孙卿子) $ j5 N* L3 n. V8 M) B' a
【白话】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让别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人信任,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信任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任用,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养品德为耻,不以被人污辱为耻;以不守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人信任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任用为耻。因此不被虚誉所引诱,不为诽谤所恐惧,遵循正道而行,庄重整肃,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动搖,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5 }6 `$ \! b9 q5 K- V$ u1 U+ G115.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 韩子)
; |, W5 D: Y8 H4 _) H* s【白话】招致光荣和耻辱的事,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0 f4 V3 I; G9 ]" _+ d& P4 H; ?6 r
116. 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卷一  周易) 8 E3 N, x% P3 l1 X$ M3 R
【白话】家人卦。《象传》说:……为人领道、父母或老师,时时保持说话真实不妄,而行动贯彻有恒。 ( c1 u+ A; o" n( T. o1 p
117. 衣冠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三者,君子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 A' S4 S3 O8 W& h# V: I' g/ n' Q【白话】国君衣冠合乎礼仪,因此朝廷内就不会出现奇装异服;所说的话符合道义,因此臣下就不会谎报下情;自身行为遵循道义,处事公正,那么国家就不会有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现象。以上这三点,乃国君日常的行为规范。 0 @0 v3 O" B, Y
118.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积也,安有不闻者乎? (卷三十八  孙卿子) , H, P3 A) O  X0 p0 |: h% A) o
【白话】声音无论多细小,一旦由内发出,就能让人听闻;德行无论多隐深,一旦自身做到,自然流露在外。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都不会干枯。积善累德只怕不能坚持,若能坚持,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呢? 3 ?  P/ j1 q9 r, N! k
六、度量
! ^; m1 k/ t3 I: a119. 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 x0 S- V5 S; k+ x  _
【白话】汉朝光武帝说:「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为大局著想,不会忌恨小的仇怨。」
* \% n- ^" |  l  n- ?) E) y3 W120. 老子曰:「报怨以德。」(卷四十 贾子) . `6 x# X; ^  i2 d9 _
【白话】老子说:「不记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报伤害我们的人。」 & ^, j" n( `- r, x
七、谦虚 5 \8 }- t0 a! j) j
121.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卷一  周易)
. k7 G8 e! |$ k5 y: W【白话】《彖传》说:谦卑,则亨通。天道的法则是阳气降下以滋润万物,使大地光明普照,地道的法则是低洼阴气上升与阳气交感,使大自然循环演化、生生不息。天道运行的法则,举凡骄傲自满的就会使他亏损,而谦虚的人就让他得到益处;地道的法则,改变骄傲自满的人得以收歛,而谦卑的人必使他得到润育,就像流水填入低洼;鬼神的道理,只要是骄傲自满的人就会让他受害,而谦让的人就让他受福;人的原则,都是厌恶骄傲自满而喜好谦恭的人。谦德,内在尊贵而心地光明,外在谦卑而道德无可超越。这是君子德行修养的结果。 3 R) q( Q1 i0 W0 C( e! Z
122.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卷二  尚书)
. g' G+ }( V" V0 v: h5 |  p6 e6 x【白话】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有德,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顺。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 7 ^8 A' [/ z& Y5 a& v& @! n" [
123.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卷一  周易)
' d4 u) i3 ~* R6 K. F; G+ f8 g' l) _【白话】《象传》说: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仰而归服。 : P2 E3 Q. H' x0 ?" U" @+ A
124.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卷二  尚书) + O/ ~5 X1 ^" w4 h' B5 a
【白话】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都会感怀归顺;心志自满自大,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
' ]9 o2 s/ {8 D$ z5 i6 q* f' G125. 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卷四十三  说苑) + Y2 a& E6 P6 r. i1 k9 a8 S
【白话】所以《易经》上说:「有一个道理,按这个道理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国家,小能保全自身,这就是谦虚。」
$ G, Z% E! Z* k; \) U8 V- Q126.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卷二  尚书)
  T9 @  B- P6 w. c6 S4 S【白话】如果要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如果要行远,一定要从近处起步。意谓处事应从浅近处下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可好高骛远。 " Y8 w0 x9 ?& o) ^* N5 I6 J) @! A
127.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卷三十四  老子) 8 E+ b# g" o& V
【白话】江海所以能成为山谷之河川所汇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应虚怀若谷,谦冲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长。
' X0 u, ?) _. w" T128. 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卷四十六  中论)
. D' K& I3 Y) U6 X$ G' p( i【白话】真正的君子,常能心胸谦虚,举止恭敬有礼,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于众人之上;把别人都看作贤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不贤之人。因此别人愿意告诫他而不觉得厌烦,教诲他而不觉得疲倦。
3 z& T! ^8 B8 h7 ^129. 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卷二  尚书) $ l9 G" i/ W+ R# D" H2 Q
【白话】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才能的高下。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劳的大小。意谓君子不自骄慢好争,只尽道义之本分。不骄慢而能力无穷,不好争而功绩永固。
. z8 F/ C; g: v* m+ i& e130.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  魏志下) # |; T, w2 Y6 K6 G' `) y% x
【白话】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夸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就会掩盖别人的优点,自傲就会凌驾于别人之上。掩盖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掩盖他;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人,别人也会凌驾于他之上。
: J  {  A. ]2 j% n5 v% N" L; v13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4: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余不足观也已。」(卷九 论语)
, ]+ B& ]( z0 p. b4 ~【白话】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和办事能力,假使他因此而骄傲,而且吝啬不分享,其余虽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观了。」 ) `, ^) e* d, l
132. 「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卷一  周易) ; I+ s1 q8 W3 I' y: {
【白话】「处于极尊之位,应当以高傲为戒,否则会有败亡悔恨之祸。」何以要这样说呢?夫子说:「地位极其显贵,没有比这再高的位置;身分极其崇高,没有人能亲善接近。贤人都处在下位,而无法在旁辅佐协助,因此一举一动不谨慎就会引祸上身。」……「亢」字的意义,只知进取却不知退守,只知存在却不知会衰亡,只知获得却不知会丧失。这只有圣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7 Z/ a& j; m3 Y- q  g
八、谨慎 3 Y# |$ q7 {% j1 h
133.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卷二  尚书)
/ c7 b. }: J( J* U【白话】圣明的本性追逐妄念,就可能变成狂悖之人;狂悖之人克制妄念,就可能变成圣明之人。意谓「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 . I5 a- N' W; [$ k7 O4 @# w$ R2 Y
134.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卷二十七  吳志上) + {$ [1 `* l- F7 X) G8 F
【白话】经传(《国语》)上讲:「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必须时时克服自己的习气;为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一失足成千古恨。」
2 `+ R9 Q4 z5 K5 c, ^135.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卷七  礼记)
" y& N" Q. J; I% A【白话】《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举止端庄稳重,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谈吐安详稳定,条理分明。这样才能安定人民啊!
% c: V8 J7 X' B/ e2 y136.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卷九 孝经)
7 A- s& O, H# N2 @; i【白话】身居高位,敬上爱下而不傲慢,尽管地位再崇高,也不会发生倾覆的危险;实行节俭,谨守法度,纵使财富再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处于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尊贵;财物充裕而不浪费,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于身,然后才能安定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啊!《诗经.小雅》说:「(诸侯)要戒慎恐惧,好比身临深潭之旁,足踏薄冰之上,事事要小心翼翼,处处要提高警惕。」
7 X$ k; y! S+ ?$ ^6 F/ N137.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  说苑)
: j* h4 g& L( Q5 }" H8 m【白话】地位愈高而态度愈要谦恭,官职愈大而内心却愈谨慎,俸禄愈优厚而愈要谨慎不敢妄取贪求。 - L8 J# c" |6 [' `, R! V
138. 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卷三十五  文子)
. u% F9 u3 N- W) ]【白话】生来就显贵的人,容易骄纵;生来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贵之人,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来自我反省观照,而能够不做错事的就很少了。 9 K. h, L" Y# G! s' I: Z
139.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卷一  周易) " h, P. z5 W( }8 a* ]4 E( J
【白话】干卦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不懈、自强不息,即使夜晚也警惕戒惧,如却处于险境中而不敢松懈,这样才能免于危难。」怎么说呢?夫子说:「这是譬喻君子要增进道德、建立功业。做到忠诚信实,由此可以增进道德;对人民大兴文教,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保持真诚,由此可以积蓄功业。所以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虑。因而能够整天勤奋不懈而又随时警惕戒惧,虽处险境也能免于危难。 $ g" f1 O# r% Y; u3 S
140.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卷七  礼记) 4 B/ f2 _* R/ P; X. N
【白话】心是不可须臾偏离正道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要知道,最隐暗且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且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念头容易放逸,所以,君子就特别谨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 _5 P$ F2 U* g1 ]4 H8 w141.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卷三十六  尸子)
0 h3 S; r7 e; P& r【白话】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是遵循志向行动,时时不忘仁爱;二是运用智谋而不忘道义;三是用力办事而不忘忠诚;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终身能谨慎恪守这四个准则,功名就会相随而至,犹如形有影相随,声音必定产生回声一样。
  P5 E) U' j( S6 Z& O. [142.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捡。言必有防,行必有捡,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卷四十六  中论)
( j$ E8 f3 s9 L  Y& ~( D5 ?【白话】君子口中不说玩笑的言语,说话必定合于规范;自身不会有玩笑的行为,行为必定约束谨慎。说话合规范,行为有约束,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亲近而无礼,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轻慢。所以,君子不用严厉训斥,而身教就影响整个家族;不用规劝告诫,而良好的风气就能教化整个乡里。经传(《孟子》)中称赞,「圣人端正己身,而身边的万事万物也随之端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_1 n6 d5 |% z( H) {1 d4 [
143. 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无行所悔。(卷十  孔子家语) " S$ Q# A3 O* r1 S9 o" i
【白话】要引以为戒啊!不可太多话,多话则容易使心轻慢不细腻,而常常说错话,招致许多祸害;不可太多事,多事则容易使心浮躁不安稳,而常常做错事,引来许多祸患。处于安乐要提高警戒,不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 " h  \/ c4 b0 t6 A* O* A- F
144.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卷一  周易) 8 S+ y( G5 ]+ T7 c
【白话】孔子说:「祸乱之所以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7 06:52 , Processed in 0.0855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