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L1 G# b/ ` \
' B6 B [; a+ m s( Z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9)
6 z5 }% J: I7 X1 \9 b" o, }《瑜伽师地论》卷十三.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一
U0 S% L, k0 [+ ]这本地分一共是十七地,那么现在到了第十地,我们讲很多了。在大的段落上看,前九地是属于境,这以下六地是行,境行果属于行,但是闻思修这三地是通行,后边的三地是别行。
, b$ u% n6 I [2 ]5 p) J3 [ ; T4 ]' {; c4 P, j d
丙七、闻所成地(分二科) 丁一、结前生后* L' L z) G# e( b' @# }8 N6 E
已说有心无心地。云何闻所成地?7 n2 p+ F" L! X& R+ R
这个在地上看是十地,但是分科段是第七科。这个闻所成地分二科,第一科结前生后。是「已说有心」地「无心地」,这是结束前面的文。「云何闻所成地?」这是生起后边的文。底下第二科,标释一切。分二科,第一科略标五明。这个闻所成地这一大段里边究竟是说的什么呢?
% {* m: ?/ n* f- }" a, D " h+ u; {! ^5 \
丁二、标释一切(分二科) 戊一、略标五明
+ @7 w3 Z* K8 D谓若略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慧为先,听闻领受读诵忆念。4 }* S8 h7 j# r) J
「谓若略说」简要的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慧为先,听闻领受读诵忆念。」简要的说,这一大段文里边就是说的五明。就是对这五种事情有这五种知识、有这五种智慧的意思。当然这五种事情是由闻而来的,由学习而来的。1 ^$ D1 P4 D% x# {/ O# [# k4 N
「于五明」的地方,「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这个五明里边,当然也还是要假借名句文身来表达他里边的义的。这里边有很多很多的差别、不同的相貌。7 x' U5 |% T* ]* X
「觉慧为先,听闻领受读诵忆念。」这底下解释五明这个「明」也就是智慧。但是一开始「觉慧为先」,这个觉悟的智慧是什么智慧呢?就是生得慧。不是学习来的,就是生来就有这种智慧。这个智慧每人不一样,有的人高、有的人低。「觉慧为先,听闻领受」,就是在学习这种知识的时候,他先是有这样的智慧。这个智慧其实也很明显,小孩子读书的时候,都是开始读书,他就有聪明、有不聪明,那就叫做生得慧。「听闻领受」,听闻就指音声说的,语言。这个领受呢,就是文句。这个「听闻」是开始的时候,「领受」就是开始以后,以后在内心里面领受了那样的文、那样的义,在心里面。或者说听闻指音声说,领受指文句说。# d9 K; y d; U
「读诵忆念」,这个「读诵」呢,就是还要继续的温习,把这五明的文义不断的去读、诵,要温习它里边的文义的,然后而能够达到忆念,能够不忘。我心里面若想要知道它是什么,就能够忆念出来。这也是不容易,能达到这个程度还是不容易。看这段文,《披寻记》讲的很微细。
1 P$ T4 |* }* n6 t
% P/ |2 f) {# M2 H《披寻记》四六三页:% h$ U, N# p0 O$ r! n7 w- e, D
名句文身无量差别等者:共知增语,是谓名身,能令种种共所了知故。名字圆满,是谓句身,摄受诸名究竟显了不现见义故。名句所依,是谓文身,亦名字身,随显名句名为文故。由是三种,有多差别。摄释分中别释其相。(陵本八十一卷一页)堪能解了诸所说义,名有觉慧。由此为先,属耳而听,了知音韵差别,是名听闻,又复领解文句差别,是名领受。于此文句讽诵温习,具名读诵。思惟修习,明记不忘,是名忆念。' J% Z2 B7 q, c% O8 H# s7 s: R9 s
「名句文身无量差别等者:共知增语,是谓名身」,这个增语就是名字。名字…比如这是房,这是灯,这是桌子,这是茶,这是杯,各式各样的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说这是灯、都说这是房,不是你特别的,那不算在内。这个增语我们以前也是讲过的,什么叫做增语,就是名字就叫做增语,因为有名你才能说话;当然这里面包括第六识在内。前五识不会说话,要第六识才会说话,这个增语就是指第六意识说,当然也指名说。我们心会分别,心能了别,但是也要有种种的名,你认识了很多的名,然后你才能说话;所以这个名,叫做增语。这个增呢,应该说是对前五识说。前五识不会说话,第六识会说话,所以叫做增。就是「共知增语,是谓名身」,这就叫做名字,身者体也,它是有体相的,所以叫做名身。! n* b r% y, B- m8 J& T1 t# v2 u6 Q
「能令种种共所了知故。」这个名……有了名的时候能令种种的事情大家都明白、都知道。看见这个,这是车、这是水、这是火、这是风,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个名还是很重要的。「名字圆满,是谓句身」这个名字,一个名字一个名字连接起来,这个义就表达的圆满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义就说圆满了。如果只说诸行,诸行怎么地呢?你不懂,不明白,这道理说的不圆满。所以这个名字与名字连接起来,达到了圆满的程度的时候就叫做句。
2 h: R8 {) g- N- V$ H4 X2 Z「摄受诸名究竟显了不现见义故。」这是解释这个句身这个句。怎么叫做名字圆满是谓句身呢?「摄受诸名」,这个摄受就是安排,连系起来,很多的名字把它安排,按照次第把它排列出来。当然这就是……比如写文章都是一个字一个字,一句一句排起来的,但是那个人他长于这件事,他就是安排的好。所以「摄受诸名究竟显了不现见义」,这个不现见义是所显了的;这个诸名呢,是能显了的,显了的很究竟。「显了不现见义」就是这个义是不能现见的,是需要用这个名去表达,我们才能够看见,所以它是「不现见义」。4 `! O4 f& a0 D
这个很多年前了,学这个《法华文句记》,这好像是在青岛湛山寺的时候, 那上说「事有显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理无独立之能」,唉呀!很久不明白这句话,这理不能独立,这句话怎么讲呢?想了很久都是不明白。现在这里就看出来,这个理就是不现见的,它自己不能显示出来,你一定要用……假借,假借一些符号,假借这个名句文去显示我们才明白,哦,是这样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你没有这句话,我们不明白。「诸行无常」是无我的、是空的,若不这么说,怎么知道呢,不明白。所以这个义是不现见的,需要有种种的名,把它善巧的安排好了,才能够显了不现见的义,这就叫做句。这句是这样意思。, m5 N5 v/ |1 S
「名句所依,是谓文身」这底下解释这个文。什么叫做文呢?是名句所依,名它也要依靠这个文,这个句也要依靠这个文。什么是文,文者字也,就是一个字一个字,这个字叫做文。名也好、句也好,都要依靠这个文,它所依赖的这个就叫做文。这是字,每个字,它都有相貌,有它的体相的,所以叫做身。「亦名字身」说文身也可以,也可以说是字身。「随显名句,名为文故。」随你的智慧。随你怎么样运用,就用它来显示名、显示句,这个字有这种作用,那么就叫做文,「文故」。 O* O# b) {, X8 j5 U/ m0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