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一法师——三十岁就证得“念佛三昧”的详细纪录
1 ?# f Q- X# r9 G省一法师,俗姓高,扬州江都县人,世代务农。 ! }1 [- c! `: u
省一大师十二岁时,母亲去世,便萌发出家的念头,由于父亲不同意,未成。
# \" C4 U3 P( {! f' G# n. \+ c十九岁时,在天峰寺剃度出家,在扬州天宁寺受三坛大戒。 后来,在焦山僧处闻到净土法门,便专志念佛数年。
% S' g2 O2 [) O9 W5 Y又发愿闭关念佛,刻期求证。 9 n0 [: r# x+ v
闭关念佛一百二十日,感觉妄念驰逐纷纷。 闭关期满,未证,生大惭愧,决定再闭关一百二十日。 2 t2 h5 i; y& Y' V9 h( l5 m$ @
起初,杂念仍然纷呈,到第五十日,还是控制不住妄想。 5 U- R' h1 ] k: ?# Q1 _7 n* u
省一大师大为悲戚,更加恳切诚挚地念佛。
9 f q' k! t- H约又过了二十余天,觉得妄念渐渐停息,这时心稍宽慰。 5 y8 r: d: B/ g
又过了一些时日,觉得妄念的干扰,一天不过有三次到五次。
i. j/ [% \" Q# v1 ^& `心清净时,即见阿弥陀佛卓然耸立虚空中,金色容颜,光辉灿烂,其庄严妙好非语言所能描画。
' h9 l; l+ c7 U! u/ f& X* H1 \省一大师长跪礼拜后,私自念言:阿弥陀佛已现在面前,上厕所大小便,卧床睡觉都不恭敬,怎么办呢? % H# z8 o0 ~0 [9 P
继而宽慰地自言:父母对于子女,尚不嫌弃其污秽,何况是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因而,更加勇猛精进,更加虔诚地念阿弥陀佛。
+ V& U6 M$ S# f }3 Y如此,又过了许久,心境渐渐开廓坦荡,如同太虚。心地中不存纤毫的善念恶念,及微细杂念,动与静浑然一体。心念、口诵,只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想找寻杂念,也了不可得。 6 {! n: ?8 i7 P+ @! b9 _# Q
到这时,神气加倍充沛,不再卧床睡觉,也没有饥渴之感。
# G! E' }! t' p! V$ O9 t4 Q% S食物来了便食,也没有什么苦患。外面的境物,则光明洞彻,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融洽为一体。
2 Z/ G8 h4 D+ u" h6 {8 H所居住的寮(liáo)房,墙壁都隐而不见。众多的佛菩萨充满太空,黄金地、莲花池、七宝行树,以及虚空和地上的宫殿楼台,极目所视,多不胜数;所有经行、静坐的地方,境界都是一样。光辉遍照;无不周遍。
% C" b+ F6 A: f$ y+ Z8 j3 v省一师睹见面前有二个宝莲花,莲花上的人,容貌与诸菩萨相同,而神态很像自己今生的父母。 6 n8 n) X8 _4 y5 p( S7 M% N
省一师刚投目注视,其中一人,已经缓步到了省一师面前。呵!果然是他的母亲。其母欣然地对省一师说:“你由于我的原因,发心出家。你如今证得道果,我与你的父亲,也凭借你的修证,得以超生西方净土。我今天奉阿弥陀佛的饬(chì)令,特来安慰你。”
6 W" F. K, H; N! f5 n4 d0 R省一师正要站起来,母亲阻止说:“阿弥陀佛正在你的面前,不可以由于我而干扰你的定力,你的志愿已经达到,他日在西方极乐世界再相见。”说完,便消隐不见。
3 a# m; Y9 d, `2 ]再视刚才两朵莲花,则与大地上众多的莲花摇曳(yè)相揉,不知其所处的地方了。 9 @: P/ u* a4 s
省一师自从证到念佛三昧后,心地清净,外境亦随之清净,不改变、不退失。
; |! h( f2 U3 U! W直到一百二十天期满出关,净境才消失。 6 w8 H. U$ w0 \+ l" v! D c
省一师说:正当闭关念佛时,心境寂然,不知道时间的长短,及到出关,回忆追溯时间,才不过二十天而已。 }. ]" u7 u& [/ ?
省一师证得“念佛三昧”时,才三十岁。 证悟后,虽是“无事道人”,但仍终日念佛诵经,未尝懈怠。
, {' j4 m( j. J8 ?他经常劝诫他人:认真念佛,佛不会欺骗你的。 : |5 E7 r2 ^9 {
又说:如果证得念佛三昧,必定可得往生。 然而,如果不闭关、禁语,一心持诵佛号,“念佛三昧”就难证得。
: C- m( g5 Y& C$ T* v3 z( Z! { Y' l转贴: 念佛三昧 * b( I2 D$ a! O; h' E1 r/ e; i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以成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为度娑婆世界众生 了生死而成佛这一大事因缘而来人间示现各种教化的。佛法八万四千 法门,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佛教的也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显教各宗,教人转识成智以成佛,禅宗教人即心成佛,而净土宗则教人往生成佛。往生成佛的关键则在临终一念,必需一心不乱。
0 a! R+ T0 g- ?0 q 人生最后一念,至为重要,其力甚大,可以决定其人是往生或是 轮回。念佛之人,按理,临终应得佛念,必然往生佛国。
( `7 d9 ^+ b" d" {; o# p5 E8 f+ m# O根据《阿弥陀经》所说,若人念佛一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佛及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 L2 s! g, S$ R
问题是: 如何修行,才能一心不乱? 而临终时,又是如何修行,才能保证一心不乱? # d! \7 H) Z6 I' N; k: q$ \& ?8 T
有人问我,怎样才算证得念佛三昧?
. I. C6 E4 ?' U& M; N* z0 H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一方面,是念佛的方法很多,有念佛号的,有念功德的,有观相好的,也有念实相的,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 K& n/ T" D5 P
另一方面,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念佛三昧”当做普通的禅定境界来看待 。因为,如果仅依字面解释,把念佛三昧当做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
; q- K! B0 O" g( R3 I8 F( m(三昧,是梵文Samadhid 的音译,亦作三摩地,三摩提,依《大智度 论》的解释就是“善心一处住不动”,相当于近行定。) 0 X1 n( a6 C9 R s8 z
那对照被后世冠以“宝王三昧”、“三昧之王”种种称号,总感觉“一心不乱”还不是“念佛三昧”。(毕竟,‘一心不乱’连初禅都未达到)
% F+ }3 C: R. R/ H9 G念佛三昧,凭什么当得起这样的尊称?
+ M# b9 x+ Z$ A1 y- |* J0 u; B于是,笔者开始查找相关经论,结果发现:念佛三昧的证得,果真有着客 观的衡量标准,绝不是“一心不乱”这么简单。
! w }6 i; p* k" l 《华严经》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
3 y1 |" F: \( P5 r, Y 《大智度论》云:“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诸佛,常以心眼见,如 现在前。”
! D; b4 {0 H8 l+ b/ v 《观无量寿佛经》云:“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 佛故,名念佛三昧。” 6 H; F* V- p9 r8 S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云:“言三昧者,即是念佛 行人心口称念,更无杂想。念念住心,声声相续。心眼即开,得见彼 佛了然而现,即名为定,亦名三昧。”
# B2 M- w5 m* M) W" r; n 《释净土群疑论》“如人患目不见众色,大医师善能疗眼,乃以 金錍抉其眼瞙,示以手指,彼言不见,故知疗眼其瞙未除。后更为抉 ,复示其指,彼言是指,针师即知其眼得愈。若无眼者,将何见指? 以此见指,验彼盲眼。得除翳目,眼根清净,此亦如是。若不得其念 佛三昧,如何得见诸佛净土,及佛净色身种种众相也?以此准知,是 得念佛三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