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
: a1 X0 x0 Q, u& n9 I- d. L2 R 作者:释振冠 文章来源:美佛慧讯 第一一八期 5 c9 _- Q/ c) Z. Y: }5 P8 m
净宗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即是如来大觉果海。因果同时,直接了当,不立阶梯。藕益大师(1599-1655)在《弥陀要解》中说:“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藐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地觉全体,授与浊世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
) S& G' E2 i; c1 G “一心不乱”是念佛专心的境界。明末莲池大师(1535-1615)做《阿弥陀经疏钞》,根据华严十玄门(华严宗二祖贤首大师(620-668),名一乘缘起自体法界意,分判华严一乘十玄门:1.同时具足相应门:此约相应无先后说;2.因陀罗网境界门:此约譬说;3.秘密隐显俱成门:此约缘说;4.微细相容安立门:此约相说;5.十世隔法异成门:此约世说;6.诸藏纯杂具德门:此约行说;7.一多相容不同门:此约理说;8.诸法相即自在门:此约用说;9.唯心回转善成门:此约心说;10.托事显法生解门:此约智说),在卷二将一心不乱分事一心和理一心:“一心系念, 正所谓一心不乱也,而事理各别。专事一心者:过前亿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故(能伏妄念,所以有定;未能破妄,所以仍不能有清净慧现前),理一心者:如前体究,获自本心,故名一心。于中又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合而为一),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离四句,唯一心故(莲池大师在钞中说:‘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寂而照,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已能照破妄见,清净慧现前,所以属慧门摄;又能兼定,以能照妄本空,妄自然而伏的原故)”
( C# q% a. P' n; s6 z& c 事一心:也就是心无杂念,心口相应,念念是佛。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者称为全心念佛,通过专心的念佛,达到功夫成片,进而入三昧或定的境界,成就念佛三昧。在此不修理观,唯凭信力具足与否,属定门摄,古人说:“只要一直念去,亦有悟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 W! A1 ~' ?% y, m2 K7 U! y
理一心:是指与理相应。亲见阿弥陀佛的法身,从自性中流入弥陀大愿海中,至此西方不离当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境界。这种境界当体证入西方圣境,古时衡山大师临终对门人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说的是同一回事,同一种境界。
# F' W5 F7 I, Q+ K1 N 虽然,莲池大师把一心不乱分“事”、“理”来讲,但通常所说的一心不乱,是指专心一意的意思。于念佛时,心系佛号,口诵阿弥陀佛,这是以切身的修持方法而言,以持名由事达理,贯彻始末。一句阿弥陀佛,从口中念出来清清楚楚,再从耳根听入了了分明,久而久之烦恼渐清,便能够成就“一心不乱”,将我人自内心中刹那刹那生灭的烦恼心,变为一心,起念就是阿弥陀佛,不杂妄念,不做观想(印祖曾告诉念佛人:“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念头……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固结胸襟,成修行大病”),任何事都不能扰乱,这就是一种定。佛在《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在《阿弥陀经》里说: 如果一个人在临命终时称念阿弥陀佛,一日,或七日,一心不乱,那么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定现其人前,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大小乘虽有不同,但讲的却是同一个道理。 / c" a; A' c5 ]7 n4 v7 R6 b2 Q7 I
念佛人,如果一方面口中念佛,一方面心中还有种种的妄想杂念,或一曝十寒,朝勤暮怠,心不应口,耳不摄念,那是散心念佛。古德告诫:“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心口一致,没有杂念妄想,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法,一句佛号相续,念念不间断,自然心能与声相依,妄念自清,不念自念。这种功夫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净念相续”,或者《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口意业无有疲厌”的功夫相吻合了。 6 V/ \4 j! y1 u
此外,念佛人想达一心不乱,必须是生死心切。从前印度有个国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念佛,很不以为然。有一天他问出家人:“你们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说:“修行刻苦固然重要,但要看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即使六根对六尘,也不会影响正念。”国王接著问:“你这话能用事实来证明吗?”出家人回答说:“当然可以!请大王明天安排两班宫女,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叫一个死刑犯人,持盛满油的罐子,从歌舞中走过,后面跟著拿大刀的人,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立即斩首。”国王同意照办。到时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攸关的日子,不能丝毫大意。”绕街结束,果然没有落下一滴油,便免其死罪。国王问他:“你绕街一周,见到什么?”犯人回答说:“大王,我什么也没看见。”国王大怒:“你在我面前还敢胡说八道,这还了得!”犯人说:“我在生死关头,一心只管著油,哪有心思去顾望歌舞?”国王相信了出家人的话。 5 F$ z, Q+ P9 S. ^' _
念佛人若能够生死心切,像这个持油罐的犯人,将死字放在心头,心口合一,舍去心中的是非,生生灭灭的妄想杂念,则念佛容易得力,不然,糊里糊涂念佛,不容易得力。明朝有位学者说,人活世间,一辈子只做三件事情——自欺,欺人,或者被人欺。他说人一出世就反反覆覆做这三件事,直到死亡。一辈子自我欺骗蒙蔽自己,再不然就是哄骗人家。念佛人如果不明白怎样念佛,实际上,也可视为自己欺骗自己,或自己辜负自己。
0 |$ [% ?0 Y' {+ Z 以上讲“一心不乱”,现在我们来讲“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最早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三十九之三》(第四十六卷),善财童子在福城东,庄严娑罗树林中,听文殊菩萨赞叹十方如来种种胜功德已,发起无上菩提心,愿学普贤行,成就一切智,发足五十三参。在胜乐国,登妙高峰经七日,初参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为善财说念佛三昧(善财初参德云比丘即示以念佛三昧,最后参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可见《华严》一经虽王于三藏,亦以弥陀净土为一切菩萨的归趣)。
$ x+ x1 [- e$ f+ k7 ^0 ] 三昧的含义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以佛为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转。东晋庐山慧远大师(334-416)在作《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念佛三昧,是一心专思寂想,思专则能一心不乱,“想寂则气虚神朗(定生则慧现),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微细)不彻。斯及是自然之玄符(这是自然的现象),会一而致用(两者合一则是大用)。”在所有的三昧中,念佛三昧被称为三昧中王,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七中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淫(色贪),不能除嗔;有能除嗔,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智者大师(538-597)也说:“念佛三昧,主治恶业障(1.念法身佛相好光明,对治沉、蔽塞障;2.念报生佛功德巍巍,对治恶念思惟障;3.念法身佛空寂无为,对治境界逼迫障)。”此外,智者大师还在《五方便念佛门》中介绍了称名往生、观想灭罪、诸境唯心、心境俱离、性起圆通等五种念佛三昧: % c* b$ _$ Y) Z0 u9 S% b* v# h
五种念佛三昧:
1 i- B/ T) }9 }" ]) E 1.称名往生念佛三昧:指修行的人于念佛时,必生起愿生净土的心。大师在文中说:“诸佛以众生乐称诸佛名生彼国者,则示以称名往生。”
( M1 \# q5 h2 C 2.观想灭罪念佛三昧:即一心观想佛的相好光明,以此光明照触一切罪障,令其悉皆消灭。”众生有乐睹诸佛身惧障不见者(怕因业障的缘故不能见佛),则示以观象灭罪门。”又说:“行者想像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光明赫奕照触行者,尔时所有罪障皆悉消灭,即是观想灭罪门。” 2 j0 M! D. H! g1 w l9 [% f o4 R
3.诸境唯心念佛三昧:指所观的佛,乃从能观的自心而起,别无境界。“众生有迷心执境者,观此佛,从自心起,无别境界,即是诸境唯心门。”
+ M* |6 v# v/ x. P/ f 4.心境俱离念佛三昧:指明了照见观想的心,也没有自相可得。“众生有计实有者, 则示以心境俱离门。”,“观此心,亦无自相可得,即是心境俱离门。”
" N) R8 s1 J' `3 K& ^1 f 5,性起圆通念佛三昧:指修行的人,契入甚深的禅定中,放舍一切心意识,蒙十方佛加被护念,于此,兴起智门(一切自利之德),任运无碍,成圆满功德。“众生乐深寂定,趣无生灭者,则示以性起圆通门。”“行者尔时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识,将如涅槃,缘十方佛加被护念,兴起智门。行者尔时于一念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即是性起圆通门。” 0 t9 |/ a" f5 @& }6 m' o: N9 t
这五种念佛三昧,是智者大师根据众生的根机差别、深浅程度不同而分。
4 \9 c0 s9 B/ k& K: \ 此外,念佛三昧是自证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近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有关广钦老和尚的事迹,或可作为参考: 8 [- h* ~" L$ T( v7 I: ~% a
广钦老和尚(1892.10.26-1985.1.5)生前,洛杉矶好莱坞有位基督教家庭出身的金博士(Doctor King),到台湾承天寺拜访老和尚。金博士对老和尚说,自己曾经看佛书中提到“念佛三昧”,不知是怎样的一种状况?老和尚慈悲地说:“五十几年前,在鼓山,有一次随大众上殿行香念佛,随木鱼声念“南无阿弥陀佛”,边走边念。突然一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先在大殿地面盘绕,然后再徐徐地回旋上升。当时,没有寺庙建筑和其他人物的感觉,只有源源不断的念佛声,由下至上,一直绕转,尽虚空,遍法界,只是弥陀圣号!也不晓得行不行香、定在那里,光是“阿弥陀佛”而已。最后,维那引磬一敲,功课完毕,大众各归寮房。而老和尚还是一样“南无阿弥陀佛”下去,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上殿过堂,完全融于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中,这种状况,有三个月之久”。老和尚笑著对金博士说:“这些只不过是我记忆中的体会而已,是不是念佛三昧,我给你作个参考。我觉得是念佛三昧,至于你认为是或不是,那是你的事。”
* v t+ L5 L( h 印祖在《念佛三昧摸象记》里头亦曾说:“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勿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倘未鞫到根源,须向著一念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悟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功夫至此,念佛法(方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都是第一义谛(宋-释普济编《五灯会元》卷十七载《青原惟信禅师语录》中,惟信禅师上堂法语说:“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息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 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2 V# Y I- }9 R$ @1 _* V
从这点来看,念佛三昧是自证的境界。除了亲证外,显然,一切世间言语所难以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