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0 ^# w& c3 o1 T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
j2 F+ D7 s- B% N) }
此处布施的主要对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
* O7 t S; z+ K* E8 L9 K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在他的家族中、在他的命运中,会得到梵天、帝释、四大天王为主的白法天尊之护佑和加持。同时,诸佛菩萨化现的善知识也非常喜欢这种人,对他进行加持之后,他的家族中会不离堪为世间应供的阿阇黎。
2 R: l' d N) ]& i: z4 E《亲友书》的字面意思,虽然看似好懂,但对于有些颂词,希望你们不要解释错了。现场听闻的人也好,以后通过光盘学习的人也罢,一定要认认真真思维,看你的理解是怎么样的,再对照讲义里的解释,看一看有什么出入。不要凭自己的妄想分别念,把这个颂词解释成:如果孝顺父母、供养上师阿阇黎、供养梵天等,那么今生感得妙色,来世转生善趣。如果这样理解,简直与法义差十万八千里。因此,大家平时学习经论时,千万不能改变圣者的本来意图。
$ y2 Z2 N- i+ H/ Z/ ~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离护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识的转世。同时,今生会以感恩图报等功德而美名远扬,处处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来世也将转生到善趣中。由此,假如一个人忤逆不孝,他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 r1 d) S7 e3 c) B, I: r不管在佛教中,还是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德行。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父母如果仍健在,自己应尽心尽力地照顾,倘若实在照顾不上,也要经常安慰他们、问候他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是这样,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若没有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我们根本不会懂文化知识、取舍智慧。阿琼堪布在《大圆满前行笔记[1]》中专门讲了父母对孩子的恩德,包括世间智慧的恩德、出世间智慧的恩德,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没有父母的教导,你从小在牛群中长大,现在吃饭可能连筷子都不会拿。所以,有报恩之心非常重要,这种人即生中名声远播,他世能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享受快乐。
, w- T0 X2 X" w$ R: f不过,现在社会变得比较可怕,古人对父母尊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如今这个社会,孩子只学习文化知识,从来不懂孝养父母,这也跟教育脱不了干系。其实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意谓儿女把父母顶戴在头上。可是现在的人若孝顺父母,大家都觉得特别稀有,纷纷歌功颂德,这是极其颠倒的。
+ W2 T: }: o5 c2 R! B
现今这个时代跟以前不同,以前每一家有三四个孩子比较正常,但现在因为种种因缘,父母生的孩子比较少,如果这个孩子不孝顺,那父母一辈子就没有指望和依靠了。有些人说:“我已经出了家,没办法报答父母的恩德。”这种说法不对。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莲池大师也在教言中说:“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导父母念佛,最终往生净土。[2]”然而现在有些父母,子女如果出家了,就觉得一切都完了,让他永远不要回来,不然,附近的人会指指点点,自己也抬不起头来。但我们藏地有些地方恰恰相反,一家如果没有出家人,就觉得这家跟屠夫家一样,特别不光彩,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父母会千方百计让孩子出家,并且把这作为炫耀的资本,到处去宣传。
0 t, M* H8 Z; K2 v' k
你们如果有出家的缘分,当然非常好,但若没有这种缘分,不管怎么样,父母健在时,自己也应该供养承侍。《大集经》中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世间上若无佛出世,善于承侍父母,即是承侍佛陀。纵然父母已离开人间,我们在开法会、朝圣地时,提一提他们的名字,或者交钱请僧众加持,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已故的父母为了养育你造过很多恶业,如今可能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若依靠僧众的威力念经超度,他们也有摆脱的机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还说:“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六祖坛经》也说:“恩则孝养父母。”因此,我们应当报答父母的恩德。如果实在不能报恩,也不要天天让他们生气,毕竟老年人很快会离开人间,在短暂的岁月里,你没有能力让他快乐,也不要让他大动肝火。有些父母脾气不太好,假如给气死了,你过失也比较大,已经造“无间罪”了。
, V1 i) [' P( G( [1 K8 R子女对父母孝顺,就会得到护法神的帮助,很多上师也喜欢他,寺院的大和尚、住持肯定会加持,赐予他悉地。否则,对父母都不孝顺,有些上师有点害怕:“他对生身父母尚且如此狠,会不会有一天对我也是这样?”所以不敢接近他。
j3 \8 V6 o1 z4 d+ ]* T: h
现在的教育体系,我始终认为,缺少感恩或者孝顺的理念,这样一来,孩子长大之后,对父母漠不关系、置之度外。我看到一本书里说,人们把该恭敬的父母扔出门外,不该恭敬的宠物迎到家里,而且“娶了媳妇抛弃娘”,种种行为非常过分。父母一辈子呕心沥血抚育他,结果他长大之后,把父母像仇人一样对待。米拉日巴的道歌中,这方面的教言比较多[3],我们讲《前行》时也描述过。
/ |; x) J- c9 L: j6 o0 Y. X9 L' z
你们已经出家的人,父母虽然不一定同意,但你平时积累的善根,应该回向给今世父母为主的有情众生,以报答他们的恩德。假如父母已然辞世,有机会要给他们多作回向。我母亲现在77岁了,每次一开法会,都写她父母的名字请僧众念经,这种传统很值得学习。我们这里极个别道友,一年也不给父母去一个电话,父母的心情如何,你们也应该清楚。有些人的父母去世了,但他遇到殊胜的对境时,从来不提他们名字,也不作一点善根回向,这是不孝顺的表现,以后应该学会关心父母为主的众生,这是很重要的!
0 X/ }0 c. }! G8 w9 v索达吉堪布《亲友书》讲记全文 http://www.folou.com/thread-120823-1-1.html
% s. K3 V) [* V0 U0 G3 @
: M! w3 E$ Y6 b' {0 r0 s一位鬼神钦敬、阎罗王也要给他面子的出家人
j7 b% K7 x# S* @ v6 O+ @
唐朝有一位出家人法号必救,他俗世家族身世都不详,住在王子烧身寺里面,掌理寺僧的职务,职位是都纲,所以大家都叫他「必救都纲」。
8 A7 F8 w8 x! U% y他道行相当的高超,所以神鬼无不对他钦敬,畏惧有加。
; x8 \% W0 G& Q/ U8 u古代的清凉府,就是现在的五台县的地方,有一位官居邑宰的人名叫王有相。一个夏天的晚上,有相自己坐在公堂的案桌旁,蒙眬间觉得有两个不似人类的使者来到身边说:
. \: L M+ v5 @" y( m' g
「阎王爷派我们要追捕你,要送你到地府交差,近日就要启程!」
& V/ e- g- h A8 l. v4 R" d有相心中不免吃惊,但装作镇定的对两个面貌狰狞的使者说:
& j9 X: Y1 _! \/ n# y* Z
「人生有生必有死,从古至今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我并不是怕死,可是年纪老迈的双亲在堂,全靠我微薄的薪俸来奉养,假如我随你们去了,没有可以托付的人代我奉养堂上慈亲,这叫我如何放心得下?如果能待双亲百年以后,我死而无憾,不如我送你们千金,可否代奏阎罗大帝,暂时放过我的性命?我就感激不尽了!」
- C- ^# s0 } \% u: ]
使者们回答:
6 I. N; {, g/ c8 F2 ^% n- m; @
「我们奉了阎罗王森严的命令而来,不敢随便擅自禀奏因由。但知有一人是我们大王也畏敬他三分,那就是在五台山修行的必救长老,如果您诚恳去求他相助,相信他有力量为你解危的。」
6 ~( t, ]8 t% r8 z说完后两使者隐去,当晚王有相急忙赶到必救法师的居所,不顾三七二十一,自己不客气地开门登堂入室,正好必救法师在禅坐入定。有相顶礼说:
1 M3 e5 r% q$ Z
「我是邑宰,由于阎罗王派使者要索命,因家有年迈父母无人代为奉养,因此赶到这里,但求大师为我解危!」
% p1 L- z' C6 \- |2 ?% }% u% U必救法师当时问:
; N* W& c- l( c7 }# h. p- \2 ]$ u「你能发心皈依三宝吗?」
9 u7 x x, C0 M「能!」
( j3 Q+ s4 i, K$ j5 u, b' g8 c' v! X「愿意奉行十善吗?」
0 D' J3 J0 }9 i「愿意。」
/ s6 t6 E$ o4 L1 W ~于是必救法师要他去躲避一下。然后默念:
4 `: r% x! A! I4 E! @) K; e
「阎老!请察鉴有相一片孝心!」
$ E' @8 Q- q }0 O4 t阎罗王派使者来,跪地顶礼对必救法师说:
/ k( r9 f j) T# e4 l, D1 o" V
「我们大王奉师慈力,特地增延王有相一纪十二年的寿命,又因他能够念及双亲孝心可嘉,加上皈依三宝,今后奉行十善,自然而然会更增福报的。」
- y6 x1 e. J1 L2 S6 W
果然,王有相因此得到延寿,过了十二年方才舍世寿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