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62|回复: 11

[原创]【梵網经菩萨戒本】札记--净慧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0 11: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w* P1 y. T. s/ l& {6 I3 p( H

! @; W+ U: s0 y4 K5 W5 g

近读净慧法师《诵持“梵網经菩萨戒本”札记》,法益颇丰,不敢独享。主要辨明诸如;主动持戒与被动守戒的关系,承担责任与履行义务的关系,戒体法义与戒相义理的关系,受戒身行与得戒心受的关系,持戒律仪与法行律仪的关系,出家受持与在家受持的关系,忏悔惩前与开遮毖后的关系,因缘习气与善恶业果的关系,事相观察与理通凡圣的关系,寺庙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8 l9 D! E% a3 [$ ^7 m. T

正本守善,清源怀仁;承先心地,启后法利。

8 b+ d( y6 f( u4 m0 r7 |% p6 Z

总之,见理于心,觉义达性;札记尽详,不加赘述。特序言之,法供养诸位仁德。

0 }1 E' a4 D7 ]2 m( d O6 k l1 x

深心致礼!

) E- {6 ~2 O2 b3 A

               智宝:怀忏僅愧

% G: B/ x& }* Q+ Z' j) i. D

                     公元200977

7 r/ V: |$ G O3 A( P, F! B4 ~

 

9 T- h; B8 ~3 C2 B9 F2 a" f

 

1 e, v' h* W1 K8 Z; `6 T) t

诵持《梵網经菩萨戒本》札记

g3 ]0 N1 j0 Z* a& i

净慧法师

& V6 R- u$ p, s

欢迎诵持,切莫生谤!

* D5 Q% K8 f3 W7 f' d

诵持此经,心得颇多;要点摘记如下:

2 N4 A2 q. F- R" z- X! X2 v# a( L

 

0 }! d5 l& D1 i+ Y) ^: E7 d: `# e, ?

此菩萨戒本为《梵網经》的菩萨心地品,无如是我闻,一时等序分。佛制戒、说戒、授戒,修行人受戒、守戒、持戒。戒师为具足五德的出家人;一是持戒;二是十腊(供养十方佛);三是戒律藏;四是通禅思;五是慧藏穷玄。戒分大乘戒与小乘戒;大乘戒为菩萨戒,小乘戒为比丘戒。

; g! @" F9 }, B) r

 

3 {6 Z9 B& E, s( h% b( T0 f t/ G

菩萨戒为世间新发意菩萨或修行菩萨道的人所受持。新发意菩萨包括多类众生,非人一道;修行菩萨道的人,有受持菩萨戒的人,有新发意菩萨,有乘愿再来的菩萨;受持可证出世间道果。

$ W$ Z w7 T% n

比丘戒为世间修行人所受持,受持可成就世间道果。

# z/ }! Z3 @9 T: J9 h' w2 c. Q

 

. x( Q9 N! x8 b; O9 ~6 o$ Y

受持戒律不同,依法修行相同,而证得道果有世间与出世间区别。受持戒律不同为修行人发心不同,愿力不同,度行不同,才有道果不同。依法修行相同,为修行人所依法门相同,修行方法相同;非大乘教义与小乘教义相同。

, H) e6 y) u% [ f

 

7 s- J2 f! y3 s! M" E0 H: F

菩萨戒是以比丘戒为基础,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可以次第受;但可同持。世间修行人持菩萨戒不可舍比丘戒而不持,持比丘戒要以菩萨戒为究竟。淫为生死根本,故小乘人欲摆脱生死,必须以淫戒为首;杀为断佛性种子,故大乘人欲度众生,成就佛道,必须以杀戒为先。虽形式有别,但义理相通。

8 J$ F2 n# ~0 R0 m/ d

 

& V: U: K- [' h, Z9 v* W

戒在世间,为修行人了业积福;持戒修行才能证得出世间的福德。破戒漏福,离戒无师。

$ A* I7 w* Z3 o8 O. F. }! Z

佛净土的菩萨所持戒与此世间菩萨戒不同,净土与娑婆不同,戒体不同,戒相不同,戒律自然不同。所以,此菩萨戒为世间戒。

5 J& S& J) {% c, M% N

 

; j; _- R; |2 h, p

戒律和律仪有区别又有统一。戒律为自我心理预防和行为约束的标准;轻重分明,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守持详疏。律仪为自我约束标准表现程序与形式;主要有仪表、仪容、仪礼、仪仗、仪式、仪规。仪表要端正严洁,仪容要大方和顺,仪礼要彬彬恭让,仪仗要威严肃敬,仪式要庄重严肃,仪规要次第严谨。二者的统一在于戒中有仪,仪中有戒;详可见古德制发表解。

2 D* S! s# G1 U& C8 q, k

 

% J% s x! d- N* {' c; _& O) i

戒律有犯戒、破戒、毁戒。犯戒为身口意的行说想超过规范标准;破戒为用身口意的邪行、邪说、邪念,破坏存在的规范标准;毁戒为用身口意的邪业、邪见、邪知,灭除存在的规范标准。

" W# j% I4 y6 J

 

; \5 h& {# t/ `4 q( v. ^% v# f

律仪有失仪;失仪为表现形式上存在过失或不如法。如一位居士想奉请几尊佛菩萨像回家供养;却说“整几个像拿家去摆上,烧一烧香”。这就为于仪礼不和,于仪规不如法,于律仪上有失仪。修行人的一念、一言、一行,皆有律仪。有的居士只重视受持戒律,忽视遵行律仪。如礼拜、诵经、诵咒时,中途停止;再如入寺、向僧人请法、与僧人同行时,嬉笑而不分尊卑等。

, Y: [2 g+ o% q& [; T

 

8 P0 S7 I9 K c x0 G

一、           诵戒仪式

3 T7 F1 u4 Q! ]$ ?

一、           白誦戒時地

: @2 K. ^+ N2 O% k

大德菩薩比丘(尼)僧聽!今月十日布薩,白菩薩比丘(尼)眾,于時,集佛殿,誦菩薩戒,白如是。

4 n& H) {0 D; E+ X

二、爐香贊

) J, h( v. F* [4 v1 L

爐香乍熱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 U0 [$ \5 W6 N$ `

三、開經偈

/ j. j8 k: z% \- j

南無千華臺上盧舍那佛(三稱)

9 _5 i6 W) Q# c) n

三聚淨戒難得聞,經於無量俱胝戒;讀誦受持亦如是,如說修行者更難。

4 {* g! w7 L7 o9 o2 t

四、謙禮白眾

% {" o5 i6 f& ]. {/ [( G4 w$ F

稽首和南,敬白大眾,僧差誦戒,恐有錯誤,願同誦者,慈悲指示。

) P8 q- T8 N* T5 I2 F# P" X

五、訓勉沙彌

% g5 N, f2 o# {( C

上座撫尺雲:諸沙彌諦聽!人身難得,戒法難逢,時光易度,道業難成。汝等各淨身口意,勸學經律論,謹慎莫放逸。

' k; j) w) S7 O6 z- E3 E( X3 F

上座雲:既能依教奉行,作禮而退。

4 e+ U$ C' O5 n) |: f0 o+ {3 x

六、作僧羯磨

( a/ k8 A' W4 G( _

師撫尺雲:菩薩比丘(尼)僧集否?和合否?未受菩薩戒者出否?不來諸菩薩比丘(尼)說欲及清淨有否?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1 N( l |) k# x0 [$ Q7 e5 s8 m

大德菩薩比丘(尼)僧聽!今月十日布薩,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誦菩薩戒,白如是!

2 { r( @$ e" Q* a* R9 B

和尚雲:今日有某事,廣大略小。

/ M: ~6 q' E$ z, g) R, b7 x

諸大德!春分三月日為一時,半月日已過。少一夜,餘有一夜,二月半在。

% a% S* Y& A3 Y: ?! f. S$ U' i

 

4 ? W* K0 {/ S9 ~, f& ~( F- ^. T

一切佛事、法事、僧事都有仪式,必须遵循程序,表现形式规范。既是自我庄严,又是道场庄严;既让众生起欢喜心,又得到护法慈护。

6 S$ V" F/ O+ p- K

 

9 D5 k, ~9 m* v! l4 m

日日有佛事,时时有法事,刻刻有僧事,世事有仪式。世事的仪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悟入。以欢喜心对待仪式,就容易如法持戒和依法修行。如果日久厌倦仪式,心生烦恼,就会戒心不安稳,修行难精进。由此,护法不佑,伽蓝菩萨计度。

; I4 g; k* h6 P0 `

 

$ X" j1 g p+ S

诵戒人称时间地点。既提醒戒在当下,又将戒落入心中;既表示戒在世间,又表示拥戴禁戒;既方便持戒,又方便护戒。

( O8 ?) W6 V0 p- _, \2 v5 [3 C, j

 

$ V$ f, |1 J7 t# @, |9 H

香赞表示心愿,恭请诸佛接受供养;并请诸佛加被,佛光照触,获大利益。称菩萨名为请菩萨满足供养人的心愿,并创建祥和的氛围。

5 l2 d( r$ j+ m/ F" d) O

 

) D* n7 @* A! R2 r: k

开经偈,皈依娑婆世界教主报身卢舍那佛。报身佛因地行菩萨道时持戒,才得以福德圆满;持戒修行,才得于智慧圆满;二者合一,为功德圆满。只有报身佛功德圆满,才有化身佛菩提成就。佛制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是戒相清净,无因缘或少福报的人,难以听闻见知;具足读诵受持的因缘,是百千万劫难遇的幸事;若有如佛说戒去行戒的人,更是稀有难得。

: g6 s1 y& x$ Y* S

 

% O, D' E+ E% z9 m. y( q; V

对大众谦礼,稽首并称南无佛,或称阿弥陀佛;诵戒时力求准确无误。若对戒律发生白字误读,愿请同诵者给予及时慈悲更正;诵者与同诵者皆为如法。否则,诵者无意中不谦,又使听众生疑;同诵者有意中不慈,又使护戒善神生嗔。在诵戒时,诵者与同诵者要去掉慢与我慢,生谦下同仁之心。若对发生的诵戒白字误读现象,同诵者不但不慈加指正;还讥笑诽讽,有失意罪。

& o! P& i9 l% e" L1 Q/ A

 

) L+ w( p/ A2 Q

训诫勉励,依仪规礼行。对受持沙弥戒的人,既是首座仪规训诫勉励,又是自我时刻醒悟;既知人身难得,又知人身无常;既知戒难受难持,法难逢难遇,又知戒易失易舍,法易散易乱;既知时间容易逝去,又知一寸光阴一寸金;既知修行成道艰难,又知苦尽甘来业自圆;既知勤学经律论,又知必须依教奉行;既知谨慎修行,又知保持身口意清净莫放逸;既知受持比丘戒,又知受持菩萨戒;既知一时诵戒,又知一生持戒;既知大德授戒,又知模范持戒;既知戒是师,又知离戒无师,破戒毁师,犯戒谤师;既知有戒体清净,又知才有法体可成;既知有相持戒,又知持戒修行才能无相;既知持戒是有为,又知有为空相才达无为;既知三界皆有为,又知菩萨于有为中有无为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 A' Z1 D$ n7 ~2 V

二、           戒经序

2 t6 X U9 _' v

諸佛子等!合掌至心聽: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眾集默然聽。自知有罪當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罪益深。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眾清淨。

1 r- W9 |4 [* A

諸大德諦聽!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闇遇明,如貧得寶,如病者得瘥,如囚繫出獄,如遠行者得歸,當知此戒,即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怖心難生,善心難發,故經雲:“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慎勿懈怠、懶惰、睡眠、縱意。夜即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徒設疲勞,後生深悔。眾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如法修行應當學。

! i9 R6 I) m5 M) E- k2 N

歸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世尊。今說三聚戒,菩薩咸共聽。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暗;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餘;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世速成佛,惟此法為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戒。

4 W$ c. J b, `$ G) i! f

諸大德!我已說菩薩戒序竟。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2 n( ]& Z3 x9 N) }

 

* @7 N2 `& Z2 O& ?$ _

依戒为师,是依佛教修固德本。戒本修福德,法本修慧德。本为万丈楼基,失本无证悟。佛教虽经历二千五百余年,于世间现实意义尤显。一人、一家、一族、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的强大,必须是以人为本,以性为根;人需要文化文明和道德文明。文明不分种族,文明没有国界。如中国人的文化道德文明,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而进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佛教文化早已与儒教文化和道教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优秀世界的传统文明;既是礼仪和顺文明之邦,又是慈善道德文明之族;既能包容与吸收外来文化道德等文明,又能树帜影响世界的文化道德文明。礼仪和顺文明与慈善道德文明的资源,既是精神动力,又是经济动力;既是强大的动力,又是文明的动力。发挥优势资源的作用,必然带来社会繁荣,国运昌盛。传统文化的文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必然形成鲜活的文化道德文明,产生抵御外来文化中糟粕部分的能力;必然培植出高尚文明的道德价值观,而自觉的抵制腐朽靡乱的价值观;既有和顺集中的民主,又有慈善规范的自由。以和顺代替暴力,以慈善代替贪婪,有益于世界和平。人民享有信仰的智慧,自然灭除邪教的产生和危害,填补精神与心理的空虚。以德治国,自然依靠因果律的约束力;以失德为耻,以恶行为惧!自心积德,自身善行,自我约束,国泰民安。信仰佛教的人,修行佛法的人,守持戒律的人,必然是行为遵从礼仪和顺的人,遵纪守法热爱人民而有慈善道德的人,为身安稳、心安稳、寺安稳、家安稳、国安稳、世界安稳做出贡献的人;必然是既了前世业,又享今世乐,更积未来福的人。

! | h$ g# g9 W7 L' {% T. V; h

 

, R! D4 @4 n+ n1 s& g3 D

佛对诸菩萨称为诸佛子,众生尊诸佛子为诸菩萨;合掌稽首为尊佛,专心致志默然听受诵戒。自知今生造恶罪业应当自心生忏悔过;忏悔如卸重负,身轻、心安、气爽、神怡;不知、不去忏悔等,罪恶业习会随时间延长而增益深重。不知而应知无量劫来众生都造恶罪业,都应信佛生心,自我反省,去除恶习,忏悔当下,后不复造;自心安乐,众生安乐;自断相续,常念已破;修功补过,守护正法;念十方佛,罪业消亡。有今世童贞出家或往昔善习等因缘,未造恶业的人,也要至心听受,戒守其心,护念其心,清净其心,法行其心。

: t; s4 I4 t9 H6 |- o

 

; J9 ~" P- J2 d {0 Q2 \3 z( J

在诵此经时,见书面上标明“僧众戒律,在家众请勿阅读”。这条提示,适用于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在家人应予尊重,请勿阅读。而对于菩萨戒,在这里说明几点,一是受持菩萨戒的人心里慈悲,难恐在家大众疑诽生谤,造大恶业,种地狱因;二是在家修行受持菩萨戒的人,为诵戒持戒,不是简单的阅读;三是尚未达到全民信佛的状态,尊佛受教的氛围不具足;同时,在家人善根尚浅,难以理解菩萨戒的高深内含。所以,才有温聲的提示。但是,菩萨戒是佛教的组成部分,无秘密可言;同时,佛教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既可信仰受持,又可培徳解惑。平常人不受持不为过,谤毁有大过;自己不受持,又去用戒衡量他人有过,心惧做不到而悔道心有过。阅读此经的人,不得不慎,我建议将此经提示,更改为“欢迎诵持,切莫生谤”!

! E+ e! z% ?/ l/ j* G* m$ V0 _4 J

 

) x s; \2 I9 w* {- ~

凡是受持菩萨戒的人,都可称诸大德;即受持菩萨戒的人,有无量大的功德;持戒修行可证菩萨品位,但受菩萨戒的人不一定是菩萨。

# m# h. l( M l, _2 Z% o

 

0 C2 a G( C1 h* ^

佛灭度后,具足戒是师,依止修行,正法住世,证出世间。以佛像表法,在师徒传承佛法中尊戒如尊佛,持戒如依教奉行。能受持具足戒修行的人,如脱离黑暗,忽遇光明;如脱离贫穷,突获至宝;如脱离病苦,奇遇良医;如脱离囚狱,幸遇特赦;如脱离劳顿,欣遇归途;戒为众生之师,如佛住世;而不因末法时代有什么两样。但是,众生恐怖因果的心难以生起,只有畏果之心;一切利于众生慈悲喜舍的善心难以生起,只有利己之心。一定要知道,以小恶积大业,以大恶堕地狱;如水滴石穿,泉涌江河。众生无边,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人本位时,贪恋青壮美色,物欲横流;犹如脱缰野马,驰奔不停。法则无情,人命无常,犹如过客观山望水,稍纵即逝;阶段生,阶段灭;今日生存世,明日灭更新。知此而勇,一心持戒,精进修行。日日勤修精进,对治懈怠、懒惰、睡眠、纵意;夜夜摄心督根,对治空闲、且过、疲劳、意悔。依戒守戒,持戒护戒;戒法一体,比翼齐飞。

4 A# S$ ]5 ^" \# ?% J

 

* X4 G2 v$ U5 \5 O

皈命报身卢舍那佛与十方不动佛,礼拜过去无量佛与当世慈悲释迦牟尼佛。说戒受戒并持戒,依戒为师菩萨行;戒如明灯灭长夜,戒如宝镜尽照法。戒如宝珠济贫穷,戒行法最速离世;勤护戒体在世间,清净持戒众中尊。

" d) b: m$ x" Q& ?

三、付嘱弘传

# A1 w; u+ }& D

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爾時蓮華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告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複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台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各各從此蓮華台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複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複從座起,至焰天中,說十行。複從座起,至第四天,說十回向。複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複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複至一禪中,說十金剛。複至二禪中,說十忍。複至三禪中,說十願。複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其餘千百億釋迦,亦複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 K# ~+ y% S* T

 

" S' v! Z! Q8 j5 E9 n6 ?- G# b

此经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为报身卢舍那佛说戒。卢舍那佛在自己的法性身之内说法,即为娑婆世界教主;听法大众为化身释迦文佛。佛的三身为,法身本觉性体,即覆盖三界;报身始觉性圆;即功德圆满;化身慈悲应现,即分身无量。说法内容为略开无量法门中的心地法门;心无所著为空,承载万法为地。觉空不迷而超凡入圣,载法而平等教化众生;方便多门无二路,心佛众生无差别。梵網别同归一光,清净本源唯佛性;戒为摄心是心地,法为督根是心行。戒行的心地法门,为过去一切佛已经教说,为未来一切佛应当教说,为现在一切佛度脱众生今时教说;过去世的菩萨已学,未来世的菩萨当学,现在世的菩萨今学。由于因地行菩萨道时,百劫修行此心地法门,才报身成就菩提,佛号为卢舍那。报身佛有愿力,愿将此心地法门教于一切众生。

3 r; C$ |- u: E

 

+ ~' r% h+ r/ q( }

宇宙为莲花藏世界海,娑婆世界是莲花藏世界海的一部分。色究竟天宝莲台上的师子座中充满显著盛大的天光;座中的卢舍那佛放无量佛光。佛光代替音声,传告千叶宝莲台上的无量化身释迦文佛,将此心地法门,遍告一切众生读诵受持,尊心奉行。

3 E( J4 P. e, w1 g

 

. G) Z: v1 D7 f1 T6 l3 Q. k2 |/ x6 ?

色究竟天充满赫赫天光,千叶宝莲台上的千百亿释迦文佛,得到报身卢舍那佛的愿力传告后,受持教化一切众生的心地法门,欣然告辞,退归本位;并以无量光化无量各色莲花供养卢舍那佛。退归本位是在色究竟天不现,入身体所在的本源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本源世界是地球上的菩提树下;是佛入华光三昧至卢舍那佛所在地,受持教化众生的心地法门,并供养卢舍那佛。

! T, m+ H& c$ a x9 g6 O' i8 @

 

# Y$ z D6 y# _5 {8 Q9 @; G

佛从身体内的法性真空的华光三昧境界中出离复醒以后,端坐在妙光充满室内的宝光座上,对一切众生,广说十方无尽莲花藏世界海的妙意。声闻、缘觉之人,只见佛于菩提树下示现成佛道,不见佛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众生心量局限于见闻觉知,身心不知禅修密行而入于禅定三昧,无法知晓也无法相信世界法性无边,自性境界无边;仅有身见的世间智,无有心见的无限智;只见无尽宇宙虚空,不见一真如法界安立;有见形体众生,无见无尽世界有形无形各类无边众生;只能对无量大千世界兴叹,不能回心向道出离世间。

: A9 v* Y- N7 J, g1 y! E

 

: b1 o6 m6 I. M4 c! a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须弥山顶,即忉利天天主帝释宫殿,由法会菩萨请法;佛说,菩萨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之家,有十种住;即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是菩萨十住位。

8 ]6 a* }, [2 C! U! y

 

# V. W) ~0 A0 [$ f8 ]4 B0 J r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夜摩天天主宫殿,由功德林菩萨请法;佛说,菩萨十种行;即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是菩萨十行位。

$ | n x: r7 q4 X& S

 

' p4 E9 X; y# n) t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兜率陀天天主妙庄严宫殿,由金刚幢菩萨请法;佛说,菩萨有十种回向;即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是菩萨十回向位。

" }" W+ ]3 h% b0 y$ Y

 

6 B# ?) \2 m: r* d8 b! G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化乐天天主普光明宫殿,由普眼菩萨请法;佛说,菩萨有十种禅定;即普光大三昧、妙光大三昧、次第遍往诸佛国土大三昧、清净深心行大三昧、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智光明藏三昧、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众生差别身大三昧、法界自在大三昧、无碍轮大三昧,是菩萨十定三昧。

' S6 I9 T: i9 O; z1 Q

 

) F" S, ^# D- Z3 x4 ]% D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他化自在天天主摩尼宝藏宫殿,由金刚藏菩萨请法;佛说,菩萨有十种智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炎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是菩萨十地位。

* p# @- Z, i9 t, b: f5 V0 Q

 

( R4 b- F8 {3 R Q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色界一禅天中;普贤菩萨入于华严三昧,仗佛威神说,菩萨十金刚心;即一切诸法普皆觉了、一切法界皆以无上涅槃、一切世界庄严皆悉真实、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众生、一切诸佛我皆供养、一切性相皆悉不著、一切苦行皆能忍受而不舍修菩萨行、一切世界皆悉道场而为一切众生修行、一切善根皆以为本而行化众生、一切法相皆悉了达而慈悲利益众生又不断诸佛种性,是菩萨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 z- i3 ^ G4 m5 O! C

 

; }' A: e$ a1 a+ O* Z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色界二禅天中;普贤菩萨入于华严三昧,仗佛威神说,菩萨十忍心;即声音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炎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是菩萨于一切佛无碍无尽忍地。

4 C2 R E: s! x+ O4 \1 q" |

 

+ p. b* R. n8 o8 `8 }& w* v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色界三禅天中;普贤菩萨入于华严三昧,仗佛威神说,菩萨十愿心;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是菩萨行愿。

* h' ]5 C, w" w' x4 F- e! _

 

/ f/ |2 ]& b, [% M

佛坐于此世界菩提树下,化身在色界四禅天天主摩醯首罗宫殿。佛对诸菩萨说,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娑婆世界千百亿化身释迦文佛,也都如此行作,一样说法。

) I' L+ Q7 h, {. f0 }

 

/ _6 R7 }' s8 t# W' O- [

千百年来,法师释解此经时,虽文辞语句不尽相同;但内含义理一致,都依《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基础。各自信受,不宜争论;业果太重,不得不慎!

: W6 C" ]. Z2 z4 _5 d0 I

 

- c) V) r1 M5 O# G: f8 h

佛住世时依佛为师,佛灭度后依戒为师。为什么千百年来还对人称师呢?原由有五种:一是佛戒为师为了义师,人为师是依法不依人;二是读诵受持佛戒的人,可尊称为戒师;三是弘传佛法或传承佛法的人,可尊称法师或师父;四是僧集持戒弘法为一体而现出世间相的人,可尊称为师;五是出世间佛法僧三宝一体,人要依佛、依法、依僧为师;在世间,既依人为师又非依人为师。佛本无相,师亦离相;法本无生,师亦离生;僧本无著,师亦离著。戒师法师本非师,即相非相见本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1: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4 p5 d$ Q: J$ m- ^

四、说戒原由

4 V$ [1 j! U/ B) c9 C( E7 X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台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于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複如是。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

; L5 z) w# M7 g0 t' {

複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情淨。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如是千百億,盧舍那本身。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聽我誦佛戒,甘露門即開。是時千百億,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誦我本師戒,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己,轉授諸眾生。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本叉。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大眾皆恭敬,至心聽我誦。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怯,孝名為戒,亦召制止。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 x' g- |8 i p

 

! b2 b; x6 X, Y% y

菩萨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出家人具足受持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在家人受持六重戒和二十八轻戒,为受持三聚净戒。戒体本一,戒相三聚;一为心源;二为功用;三为利他;一切众生戒,本愿菩萨戒;佛戒心性戒,本自清净戒。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内院示现降生前,从报身卢舍那佛展现的莲花藏世界海里,受大梵天王请求,说一部《魔受化经》。世间未见这部经,但内含是魔王与其眷属受佛法教化,拥护佛法。魔王与其眷属也是众生,也有于生死烦恼中求得解脱的愿望。佛从兜率内院示现降生世间,是有父有母,有血有肉的人。佛可以化生世间,教化众生;但恐众生业重,难以信受。

8 O9 J0 s' A( x0 `+ c, _- w

 

$ Y5 l( B* W# H; i% s' |

众所周知,佛是十九岁出家;六年参访外道,六年雪山静坐。为什么经中却说七岁出家?如从性上讲七岁出家,表示童贞入道。虽然,在表面上是十九岁之前示现在王宫中娱乐学习等事相;而实相是佛无入胎之迷,七岁时心已出三界之家。在佛教公案中,有乘愿再来的菩萨,从入胎到出胎及前世的一切事相都清楚;更何况佛呢!七岁时心出家的标志是,身口意不犯戒,一切皆为示现成道,为法化众生做准备。如从相上讲,即佛十九岁出家,五年参访游历,七年修行为出家。怎么理悟,不必争论,随其所解,各尽所悟。

& f. g. l! D7 W8 R6 Q4 B* |( ?% @, |; s

 

' \0 L# V3 [. v

佛三十岁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时,而实际化身佛从南阎浮提、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共十住处说法。

. x) F0 o& N- T" N) c! p

 

. j6 x0 V2 j+ } K! s# [3 o

在此世界佛示现成佛道后,说一部《阿含经》。在其它九住处,说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于一禅天,观凡夫所居的大梵天,在娑婆世界内无量;犹如网孔中观幢幢房屋如摩尼宝珠,网孔无量,珠光无量。在莲花藏世界海里,无量世界于虚空安立;观世界与虚空的形象,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犹如网状,孔孔相同,珠珠相映,世界有别,别异无量,广说不尽。佛用此梵網世界的别异比喻佛教,随梵網广大无量,却一佛纲常,纲举目张。法法有别,总归一处。诸世界的安立,既是众生业力所感召,又是诸佛愿力所成就;既有佛与众生的同一,又有佛与众生觉迷之别。在唯一佛乘的教义里,又分三乘法门。三乘教义里,又有无量修行法门。

8 @& a0 D" V7 Q u6 {

 

B; r! }1 u- a2 w8 B. r% l- C: p' p

佛非在此世界成佛,是在他方世界成佛。在他方世界圆成佛道后,与此世界众生有缘,化身往返此世界已经八千次。因地以菩萨身往返,随缘示现身。因地菩萨法名善慧,亦名忍辱仙人;住兜率内院时,法名圣善菩萨,亦名护明菩萨。佛有偈说,“幻化无因亦无生,皆则自然见如是;诸法无非自化生,幻化无生无所畏”。在此世界示现降生有偈说,“我生胎盆尽,是严后来身;我已得解脱,当复度众生”。在此世界示现成佛道有偈说,“因星得悟,悟后非星;不随于物,不是无情”。在此世界传法有偈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在众生心里,佛是人修成道。在声闻缘觉心里,佛在此世界才修行成道。在菩萨心里,才能明了佛真实往返此世界八千次;在《法华经》中无量菩萨涌出,这些菩萨中有佛于八千次往返中所教化成就部分。佛不仅来此世界八千返教化众生,还教化娑婆世界六道二十五有一切众生。

6 t" J: s' ]/ M9 f' l: L

 

, g8 O; ~3 B# A/ m

佛于四禅天天王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后,回到菩提树下,要为此世界一切众生略说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在人中包括凡夫和有残疾智障的人,在一切众生中包括六道众生。佛说戒法时,佛光普照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觉与不觉均获利益,除往昔和现世不信因果的人外,三恶道众生转生人天。人初始信佛回善时,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戒字。在世间,戒为心中自我制止一切恶念、恶语、恶行的法门,是人自我道德操守约束的底线;不为获得利益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有信仰文明,才有道德文明,乃至社会文明。否则,为满足私欲或达目的,不惜父子相悖,兄弟相残,夫妻相离,人与人相害,族与族相计,国与国相伐等。在出世间,戒为智慧光明,金刚福德,成道至宝,是一切佛成就的本源,是一切菩萨行的本源,是见佛性和广播佛种相续的本源。世间与出世间,戒为佛戒。佛戒是佛教的组成部分。什么是佛教?佛教不是知识教,学校是教书育人;佛教误为知识教,是对正知的歪曲。佛学不单是学问,学问是知识累积;佛学误为是学问,是对正解的邪见。佛教不是一宗教,宗教是社会部分;佛教误为是宗教,是对正念的狭隘。佛学不只是哲学,哲学只是世界法;佛学误为是哲学,是对正行的藐小。佛是觉者的示范,教是功德的培育;知识聪明可获得,功德者才有智慧。佛是悟者的领袖,学是对法的醒悟;学问世间可成就,佛学可造化宇宙。佛是法界最为尊,教是众生慧命身;宗教对象只是人,佛教直指含灵心。佛是三身有四智,学是传承续慧命;人乃火宅轮回物,佛学行证可无生。

- Y/ H, \9 U7 ^0 K% L( `5 m0 N# b8 f

 

2 l5 x) s7 ^0 {3 e' g% k6 E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业报不同,形态各异。但是,要知道众生既有佛性,又无佛性。有佛性是对众生心所说实相;无佛性是对众生相所说实相。众生持戒依法修行可了见佛性,众生相灭时性离体又何存佛性。人生灵肉难离分,造做善恶随果因。换形变态异新命,十法界里自选身。一切众生皆有意念喜生,识性异别、色相惧死、心灵贪欲,皆有情的表示,皆有神识住体的身心。一切含灵众生,皆有自性,现世或未来世因缘成熟时,都能入自性佛戒中,成就自性道,圆满自性功德。

5 x( Y% C" G; V' i# O; A# n% W

 

" r. C6 g; V; l/ Y7 s$ E1 s5 v

一切众生从当时当下开始,恒常持戒依法修行,由此大善因缘;理所当然的圆满自性功德的顶端,成就出世间常住法身。持佛戒修行为成佛正因,自当常住清净之果。菩萨十重戒,源于世间,是顺应世间法则造就而不可动摇的戒律,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众生应当尊重受持的戒律。明心说为重戒,实相说戒义无尽,是一切众生脱离苦海的根本戒;一切众生只有身心本源的清净,才能回归自性本来的清净。

6 s1 u" |. e1 g5 Q4 Z/ Q" q+ G* T0 `" }

 

) N* P0 b) Y, L/ ]1 q

佛从菩提树下示现成道后,开始结语的菩萨戒为孝顺自己的父母,孝顺自己的皈依师僧,孝顺自己皈依的佛、法、僧,孝顺从初发心至成佛道的三乘诸法。生身为父母,生慧命身父母为佛、法、僧。本师释迦尊,累劫孝顺报恩为觉因。孝顺为戒之首,制止信仰佛教的人不孝和忤逆,制止心生诸恶。慈悲孝顺是行菩萨道人持戒的根本,是仁心对待一切众生的具体体现。戒名为孝,孝为慈悲之本,孝为喜舍之源。人有孝顺心,才能更好的回报社会,回报众生。孝为尊敬,顺为顺从意志;孝顺为持戒修行人的行为准则。孝顺父母是人性善良的基本准则,是人德行的具体体现,是脱离政治与不论是非的单纯孝道。对父母人性的忤逆,不但于家于国难忠,还要自负畜生报的因果,是不能修行成道的。不能对父母孝顺,对佛、法、僧、君、亲、师的孝也难真。同时,孝顺也是社会人格与礼仪的体现,孝有大孝与小孝,小孝做不到,也难行大孝;能劝父母或尊重父母信佛行善为大孝,生活上赡养为小孝。大孝与小孝的最佳状态是兼而有之;其次是小孝为大孝服务,大孝服从小孝;即顺从意志而不勉强,没有信仰善行也要满足生活所需。如世俗议论最多的事,其中之一是男女婚姻。从封建社会的父母包办到现代社会的婚姻自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父母包办的人有婚姻不幸,完全自主的人也有不幸婚姻;同时,既有家庭和睦孝道,又关系社会风俗。最理想的婚姻应该是;既体现孝道,又满足自主。用一百分来作标准,男女个人的满意度为五十分,双方父母的满意度为三十分,双方亲友的满意度为十分,双方朋友或公众满意为十分。能达至九十分以上者为金玉良缘,八十分以上者为幸福良缘,七十分以上者为维护良缘,六十分以上者为凑合良缘;低于六十分以下者为钟情良缘,易遭变故。这里个人的主观意志占一半,另一半人的客观意见占一半;婚后容易保持家庭幸福,长久恩爱,性格互让,优势互补。

" ?" j' h) z6 s6 T) _" B

 

* z P2 } Y, F# }1 s$ q+ C9 [8 k

不论出家人与在家人,有了孝顺父母的德行,才能更好的孝顺佛、法、僧,恭行佛教六和合;于社会忠君爱国、爱民、爱生命、爱自然。在世间,人一定要有信仰的追求和信仰的约束;否则,将是失去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的人。

~! d( h! z$ s8 }: z7 ]( `6 N7 d

 

1 v! B8 H9 U; N% Y9 Q$ M. s

顺从意志是尊敬的具体体现;经书都是上下顺着,古人写字时也是上下顺书。从形式上读诵或书写时,都要把头低下来,从心里产生敬重古圣先贤。而不是左右摇头,怀疑一切,否定一切。顺从意志是智慧的一种体现;大智若水,顺势而流,顺情而变,而本质无流无变。顺从意志是德重的具体体现;自己要受到尊敬,首先要尊敬他人,特别要尊重父母、佛戒、佛法;然后才是恒顺一切众生。

* w0 B+ O' C. C3 E5 [

佛说戒时,听戒的大众有百万亿;有出世间诸菩萨,世间诸行菩萨道的四众弟子,色界十八梵天的天王与眷属,欲界六天的天王与眷属,世界上有十六国的大王与眷属。这些听众都合掌至心听佛诵菩萨戒;合掌为高兴的接受顺从,至心为最高最上的诚服悦心。

]6 `0 z0 r' c y

 

6 ~" y3 N5 |8 Z! L& E# j$ ~6 s- Z

佛住世时,佛于一个月的时间里,上半月和下半月各用一日时间自诵诸佛戒。并要求一切新发意菩萨、十住位菩萨、十行位菩萨、十回向位菩萨、十地位菩萨,奉行戒修;既要持戒修福德,又要依法修慧德。十发趣亦名十住菩萨位,继十信位菩萨后,证慧住于理,得位无退失;故名为住;有初十心,一舍、二戒、三忍、四进、五定、六慧、七愿、八护、九喜、十顶心。十长养亦名十行菩萨位,证从真入俗,愿弘法利生,得长养圣胎,故名长养;有十心,一慈、二悲、三喜、四舍、五施、六好说、七益、八同、九定、十慧心。十金刚亦名十回向菩萨位,证回事向理,回因向果;悟自功德回向众生,能修所修回向法界;得性如金刚不坏,故名金刚;有十后心,一信、二念、三回向、四达、五圆、六不退、七大乘、八无相、九慧、十不坏心。十地菩萨有二种;第一种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同十地,也为世间说;即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第二种为前文所记,为出世间说,以出世间为了义。

/ K" e }' x' h' ]8 p

 

6 c! W2 W) ^* k3 f6 o

佛说戒时口放光明,光不分靑黄赤白黑颜色,光不分诸众生心,光不分诸有形众生,光不分诸无形众生,光不分诸因果法则;既戒不分宗门教下,戒不分各类众生,戒离法相而戒心平等,对一切众生无有差别。清净诵持戒律,是一切众生脱离苦海,成就诸佛圆满福德之本,圆满慧德之源。清净诵持戒律,是诸天王、诸佛子行菩萨道,培福德之根,增慧德之本。

% R% i$ z/ f1 n' R" @( _5 ^' c

 

! P" y. {2 e" n& n$ n

发菩提心的大众和行菩萨道的诸佛子,于世间都应该受戒持戒,定时读诵戒,以善心行学戒。在这里,要仔细听佛说真实而正确妙法;如果受持佛戒的人,是国家元首与子女及眷属、百官臣僚、宰相重臣、比丘、比丘尼、色界十八天的梵众、欲界六天的天王及眷属、平民百姓、太监、淫男、淫女、奴男、婢女、诸天、龙神、药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大力护法金刚神、禽兽等畜生、无形而变化形的人,和以正知、正见、正语释解佛戒的法师,都为详尽受戒得戒之人,都是世间第一清净的人。以清净心做人,以清净行作事;才积清净福德,才修清净慧德。

3 r" L, z% N/ c4 C# j% y

在宇宙众生中,人类占少数;虽凡圣杂居,缺少智慧,却又处于中间环节;可修大善出三界,中善生色界圣道,小善生诸天,半善半恶为人;又可大恶至地狱,中恶为畜生,小恶为饿鬼,恶斗为修罗,恶邪为魔众。所以,才有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诵戒容易持戒难,持戒容易得戒难;念善容易行善难,行善容易大善难;人生可敬贵,亦可畏可惧;善恶当下一念间。同时,在特定的因缘下,戒有开有遮;开为无罪,遮为下不为例。

/ {) r5 f/ J9 @+ f

 

4 c; d) n+ z+ e% ^7 r

五、菩萨十重戒

( K" P& ~( {3 |8 e$ J8 L) r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 D0 \4 F9 A" [

 

6 Y% H: `) k8 @2 [7 g, J% i$ ^ y- S

如果受菩萨戒的大众,不能诵持菩萨十重戒,不是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子。因为,佛示现世间亦说戒、诵戒、持戒、得戒;一切成就的菩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都必然学佛诵戒、持戒、得戒。所以,佛戒的重要义理已说清楚,一切众生若想成就佛道,也一定要受戒诵戒,敬心奉持佛戒。

% F: n6 A! }' i. `2 W- z0 {

第一戒殺佛言,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 g: \- g, Z0 b. e2 A9 ^

1 自杀。自己身口意或使用工具杀害一切众生;同时,包含自我杀害。

}( P- m# B0 A' O/ H* @9 o% P

2 教人杀。宣传教化或唆使他人去杀害一切众生。

& e) t0 U6 Z* g( ?

3 方便杀。巧设计谋,随机杀害一切众生;同时,包含放火、投毒、决水、榨油等间接杀害一切众生。

5 `( e. R B0 Y6 q: p# j, B5 s

4 赞叹杀。赞扬表彰乱杀一切众生有功,或赞叹死了享福而促其死;同时,包含赞扬自我杀害。

/ @ x( T/ |9 U+ ]. i2 q2 K' }

5 见作随喜。见他人杀害一切众生或众生自死,随之高兴。

7 ] W7 o4 u3 u! ^" Y- A

6 咒杀。利用诅咒鬼神降祸杀害一切众生;同时,包含希望一切众生自死。

( `( [: C& O: M- E

7 杀因。起心动念杀害一切众生,以杀满欲,以杀为快,以杀解恨;同时,包含仇杀、害杀等有正当理由的杀害一切众生。

% u. J1 t' h& F7 s* Q

8 杀缘。以该杀、当杀、定杀的相续心杀害一切众生,杀业成立。

/ v7 }6 h; L/ K; a9 R6 ?

9 杀法。利用一切方法和残忍手段杀害一切众生;同时,包含制造毁灭生灵的武器或教育杀害生命的方法。

r2 m9 P7 K/ m, w4 A

10、杀业。以杀害某一生灵为职业;同时,包含暴政酷刑或战争乱杀无辜等。

( E: M& d- y6 ?% G

 

. b! N# H6 l& T) }

菩萨应该恒常的保持住慈悲心、孝顺心,爱护一切生命,方便救济保护一切众生。

/ j; S! a; ^/ F2 x [

 

$ t( t$ t: H5 o

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放纵杀欲,任意妄为,以杀害一切众生为情趣取乐;是为犯戒,获极重罪果报。菩萨波罗夷罪,内含弃罪、随罪、他胜处法、极恶法多义。

, V7 @% x# |+ O. B

 

5 `* C) u: K ]# u: G

杀戒为菩萨戒之首,杀业有极重、重、轻三种;杀父母、师僧、阿罗汉等圣人,出佛身血为极重;杀人、天人为重;杀鬼神、修罗、畜生为轻。杀有事杀和理杀二种;事杀如戒杀;理杀为攻击诋毁佛法,断灭众生慧命。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外息诸缘有,内净六根空。以戒定为慧门,认证体妙圆;扬罪报之本,修慈悲之根。往昔或今生杀习重的人,要修忏悔法。

, v1 H0 A; B% a F4 V) Z; e' x( n

 

% r5 p0 V: n4 \$ A3 Y

修行人要想成佛道,发菩提心而不杀;还要以信解行证,慈悲救护众生的愿心持戒;还要以静坐念佛心督摄六根,净念生起;还要以清净心和清净行摧伏现行烦恼;还要以菩萨十重戒为根,培植德本;还要以平常心的苦行为乐,转化逆缘;一定会修行见道,大开圆解,断惑论道。否则,以妄迷妄,盲修瞎练;善本而未修,佛本而未成。菩萨十重戒,是十善业道的源泉。菩萨远离一切杀生,对畜生不施刀杖,仁恕一切生命;并常生利益慈念之心。十善业道清净,心自清净。十不善业是三恶道之因,行上不善的人堕地狱,行中不善的人堕畜生,行下不善的人堕饿鬼;根是贪嗔痴。杀业重的人除堕三恶道受报外,若生人中,有十种果报;短命、多病、多贫穷、多苦恼、多怨家、多嗔恨、多恶梦、多鬼神扰、多横死、多堕三途。菩萨畏因,持戒得戒。慈心不杀的人得四种善报;一是今生得安乐;二是今生少烦恼、少恶梦、少嗔恨、少怨家;三是未来世常得富贵,财物自在;四是常闻善法,成就道业。

5 H" |1 H5 u: m

第二盜戒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4 q6 G8 x5 S. N& _" h" k4 S0 \8 ^7 c

1 自盗。自起盗心,亲自盗取财物、名誉、知识产权等;同时,包含暴殄天物、挥霍浪费等。

+ V# {& F3 S; i5 M1 a- p0 E) i

2 教人盗。教化或唆使他人行盗,于中得利;同时,包含赞扬巧取豪夺。

; s. H9 v k9 J) x! r* B

3 方便盗。巧设骗局,诈财骗利;同时,包含以赌博贿赂等方法,赢得财利。

2 V, D" ]8 A+ G* w* Q! D3 \/ M

4 咒盗。利用诅咒鬼神巧取或降灾,获取暴利;同时,包含装神弄鬼,愚弄人心而骗财。

* q* |. f) w# r$ t

5 盗因。起心动念盗取财物等,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同时,包含协助他人行盗。

V. j* b* {1 h9 M/ B- J9 x

6 盗缘。以盗取名利的相续心,利用亲情、名人、权贵、办事等骗术,助成盗取财物;同时,包含有正当理由的一切盗取和合伙盗取及假僧骗取。

3 Y- t5 K6 w) j0 c( w/ X& o

7 盗法。利用一切方法而不择手段,获取名利;同时,包含制假货假币贩假货,用假币交易时缺斤短两,以次充好,投机暴利偷漏税费和不合法税费,违背行规盗或出卖技术得利等。

, E- R t0 {6 u* Y$ g, m5 A6 N

8 盗业。以盗为职业,以骗为行业;同时,包含贪求供养和贪污受贿及行业回扣,虚假广告等。

% F) J3 F+ `( i, L! Z7 r

 

: B1 C" g. W0 x2 v+ @

鬼神有主,自有所属,无义不能以咒术驱使为之获利;同时,包含龙王庙、土地庙等财物,不可窃为己有。亦不能劫取贼人盗窃的赃物据为己有。一切财物,包含公共财物;如一针一草,不予不取。

! ]2 ]5 J% B, T J7 X0 e

 

# ?, ~' L- Z5 s& _' Q

盗的形式有八种;劫取、窃取、诈取、强取、讼取、慢取、寄借不还、税费不纳。盗的性质有二种;主观故意与非主观故意。盗业有极重、重、轻三种;盗佛、法、僧、塔寺、父母、师长财物为极重,盗他人、公共财物为重,盗鬼神、畜生的财物为轻。盗有事盗和理盗二种;事盗如戒盗;理盗为无中取有。善人用钱种福田,功德资粮勤积攒;恶人为钱昧心田,挣得地狱敲门砖。往昔或今生盗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2 G2 b$ ~+ c4 p: `- O; x0 \6 D7 a

 

% z) }; u. D, G# s/ G

行菩萨道的人,对自己应有了见佛性之心;对他人应有孝顺之心和慈悲之心,经常帮助利益一切人于生活中得到幸福快乐。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反而盗窃他人一切财物的人,获极重罪果报。盗业重的人,除堕三恶道受报外,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一是贫穷;二是共财不得自在;共财为财物常为王贼水火和不肖子孙共有;不共财为自修的功德法财。同时,兼有十种报应;财多散失、人多嗔恚、被人欺辱、常被毁谤、常受扰害、恶名远扬、于众心畏、财命不安、悭吝不捨、命终下坠。仁心不盗的人,现生与未来世得十善报;资财丰盈、人多爱念、人多尊重、人多赞叹、不受扰害、善名远扬、于众无畏、财命安乐、惠施众生、命终生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1: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 o+ K& u( |8 [3 G9 v) F

第三淫戒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 g1 T2 D! \0 k0 \3 {* c2 Q

1 自淫。出家人的一切淫乐活动,在家人除夫妻以外的人淫乐活动;同时,包含同性恋和口淫等。

7 e& L; t/ q& V/ X

2 教人淫。教化或唆使他人行淫或卖淫;同时,包含以影像、书报、刊物等赞叹淫乐活动。

$ k3 l7 ~) N) ~4 d- c- W

3 淫因。著色起心动念的意淫;同时,包含污言秽语和猥亵行为。

" x$ C" T' B- A+ _% a

4 淫缘。以淫心相续的助因,成其淫乐;同时,包含自手或她手行淫。

* l, @5 a* h* s- n1 p

5 淫法。利用一切性行为的泄欲方法或淫乐;同时,包含使用器具行淫。

+ t4 S5 R% D$ |( u6 d2 u- ]

6 淫业。以淫为职业,以提供性服务场所为行业;同时,包含制造性具。

% ^5 n0 b% X5 u7 B7 b

于一切人不能邪淫,于一切动物不能邪淫,于一切鬼神、天人画像不能思淫亵渎。在家人的夫妻,在不适当的时间、地点不能行淫,不能不知止足的不正当的行淫。

3 ] h; M: W u! K9 f' M( G* N

 

/ M$ j s: C1 h3 B* `9 Y" \

淫业有极重、重、轻三种;邪淫母女姊妹僧尼为极重,邪淫众生为重,夫妻非时非地为轻。淫有事淫和理淫二种;事淫如戒淫,理淫为执著己乐。放下解脱为觉醒,识得自我悟无生;根尘不偶无因果,心转万法破无明。往昔或今生淫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7 k5 s! l; L6 H$ N2 }* d

 

+ { N9 ], }5 x

行菩萨道的人,应感一切众生恩而有孝顺心,应以喜舍心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应以清净心、清净行对待所有人。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反而对一切美色生淫而行淫,或对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或不择畜生行淫,是无慈悲心的人,获极重罪果报。

3 V& [: P7 V+ q% f$ b! c

 

2 j- X" c. u. v9 A: a9 u

淫戒主要指邪淫,约束对象是受戒之人。淫业重的人,除堕三恶道受报外,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一是妻不贞良或夫不操守;二是眷属违逆。如果净心不淫,现生与未来世得四种善报;诸根完具、常得清净、为人师表、妻贤子孝。

1 V! I Z) R4 x" i! D; V

 

% w( ^: A. m/ g* Z# X

第四妄語戒。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1 M* e( N) x. H* _

1 自妄语。自己假话于人,不顾事实的荒谬乱说;同时,包含未证谓证,未得谓得的欺凡罔圣。

& o, s! g! @/ L$ y; H- a

2 教人妄语。教化或唆使他人说假话,谣言惑众,混淆视听;同时,包含言行不一,编造伪证,挑拨是非等。

7 V' _' v, r9 Q/ o9 t

3 方便妄语。为标新立异用美丽谎言,故意编造骗局,引人误入歧途;同时,包含对父母、师长、权贵的阿谀奏承或诋毁谄曲等。

+ O. l0 e6 Y" E: h7 `

4 妄语因。从起心动念处无有诚信,一切虚伪于人;同时,包含道心不直,道行不真。

8 x" q+ x/ K3 w# P1 H+ t0 h: T

5 妄语缘。以连环相续的谎言,遮蔽丑恶的心行,让一切有亲缘、情缘、有缘的人上当。

# o/ l+ I0 X! u+ @& f2 O

6 妄语法。以诱人上当为目的的一切谎言为方法,欺世盗名。

$ g' X( s- J7 l8 m0 M; z

7 妄语业。以谎言为职业,以骗人为行业;同时,包含强权下的指鹿为马。

! Q- T, Z5 q# e- G$ f

8 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行、口说、心想皆为伪善谎言;同时,包含不闻言闻,闻言不闻;不触言触,触言不触;不知言知,知言不知;无有言有,有言无有等。

% H0 s; C# }: z- F" { Q7 D- H; j; I

 

; ~& T4 X8 M* A2 w" s. {

妄语戒有极重、重、轻三种;对父母师僧妄语为极重,对众生妄语为重,对圣人妄语为轻。妄语有事妄和理妄二种;事妄如戒妄;理妄为违背真理,有所言说。一言无善恶,离道即为邪;起念分天地,十界君择。往昔或今生妄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P# b" x8 _1 B+ n8 p1 F. @7 l2 H

行菩萨道的人,应以恒常的质直心,口说正语,心行正见,自利利他;教化一切众生,同生正语正见。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反而自行并教化一切众生广行邪语、邪见、邪业的人,自损损他,获极重果报。

0 @- T$ L6 K, f: `/ d

妄语业重的人,除堕三恶道受报外,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一是多被他人诽谤;二是常被他人欺骗。如果诚心不妄,现生与未来世得八种善报;一是口常清净有香;二是为诸世间信服;三是言诚人天敬重;四是爱语安慰众生;五是得胜乐业清净;六是言无失,心欢喜;七是言重人天奉行;八是智殊胜、无能伏。

! H; O- ~' k; f$ z

 

+ O/ D7 E8 s4 l

第五酤酒戒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 F% t9 m4 d% X) E

1 自酤酒。自己做买卖酒的生意。

: ]8 y& s9 T( m% i

2 教人酤酒。教化使用他人为己做买卖酒的生意。同时包含合伙合作做买卖酒的生意。

* y3 c6 ] C( t" ~# G

3 酤酒因。心里喜欢作买卖酒的生意求利。

2 b# ] d# O. O5 v u& S

4 酤酒缘。利用一切人际关系和器具设备促成买卖酒的生意。

, c+ Y) N, D2 t# ?8 e9 l7 z5 V- u

5 酤酒法。利用一切销售方法和隐蔽手段作买卖酒的生意;同时,包含间接作买卖酒的生意。

8 l6 D6 I4 F6 r* i, c

6 酤酒业。以买卖酒为职业,以中介批发为行业;同时,包含以造酒为业。

4 S5 P/ N) h; J; ?

 

2 C. O e& k& B

行菩萨道的人。应以广大的智慧心,让一切众生聪明,开发智慧;所以,一切酒不得造卖。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反而方便一切众生饮酒,使一切众生愚迷再加颠倒的人,获极重果报。

; V% F: d s: r. t" i

 

3 V6 O! n) @8 M0 Z" r3 E& j

酒是一切众生心生、口说、身行罪恶增致的因缘,既可乱性丧志,损害身体健康,损害慧命;又于未来世愚痴。饮酒的人有十种失;面色难看、气短乏力、眼不明澈、常现嗔相、影响遗传、增致疾病、增加斗讼、名声不好、减少智力、命终堕恶。还容易引起不孝父母、不敬三宝、引发事故、意外伤亡等。

U' j. e0 R( E/ z' \: ]

 

l; E$ r! w0 f

酤酒戒有极重、重、轻三种;以酒供养佛、菩萨、罗汉和强劝父母、师、僧醉酒为极重,大批量买卖酒为重,间接买卖酒为轻。酤酒有事酤和理酤二种;事酤如戒酤;理酤为执著痴迷。天设五毒身,六贼是魔根;酒色多往来,财气常相邻。往昔或今生酤酒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x3 @+ M% Y$ n. V, Z: d) _

酤酒业重的人,除堕三恶道受报外,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一是愚迷顽劣;二是易怒暴戾。

( `3 C, n$ [% c6 v

如果至心不酤,现生与未来世得八种善报;身心常乐、口有甘味、仪态端严、减少疾病、避减灾祸、增强智力,善业清净、随善生天。

6 f9 v, d! ?) m. t! V m8 o9 F7 O

 

2 I7 \6 X5 W$ C

第六說四眾過戒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8 f2 b% \; l% E

 

( i. e0 Q! u2 X0 Q" ^& \" G

1、自说。以排斥攻击为目的,片面夸大或凸显行菩萨道的出家人与在家人的过失,片面夸大或凸显比丘与比丘尼的过失。

# M! h2 P5 K" z r+ Y

这里,一定要明白,不是佛护四众弟子之短,而是慈悲一切众生,恐不明行菩萨道的人何因缘或相对法另一面产生的过失而获罪;比丘、比丘尼虽是出家人,而不能全是圣人;只能是专门持戒修行佛法的人,难免有过失;正所谓;罗汉以上无事说,有戒有行有法说;菩萨初心无理说,离人离我离相说。否则,若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而获罪。四众弟子若有过失,一有寺规处罚;二有戒律的法则处罚;三允许忏悔自新。如果出家人违犯国法而获罪,应先依寺规逐出山门,依佛戒吊销戒牒后;再以平民身份如法、依法处罚,以免亵渎佛教而获罪;应罚罪身,保护人性。

+ n2 ~2 e6 b* i" o/ z4 L8 E! j: H

2 教人说。以嫉妒诬陷为目的,教化或唆使他人夸大或凸显四众弟子中产生的过失。

) Z8 W! R4 ]5 p; u% ?4 p$ h

3 罪过因。以攻击佛、法、僧的恶心,夸大或凸显四众弟子中产生过失的因由。

- L1 t1 G$ P& a7 d& l- @1 C

4 罪过缘。以攻击佛、法、僧的恶心,随机夸大凸显四众弟子中产生过失的过程中,人际关系作用的结果。

% V4 h# ]1 H4 x$ o% n' F/ \' l: m7 @

5 罪过法,以破坏诸和合与持戒修行为目的,夸大或凸显四众弟子产生过失的方法,并列举罪状。

! R" F6 S. n( F$ }

6 罪过业。以信仰佛法为名,行破坏佛法为实;以专门破坏或攻击四众弟子中的过失为职业,以与他人联系共同破坏或攻击四众弟子中产生的过失为行业,使人产生疑虑误解。

7 Q# |# w0 p0 n- \9 L

 

0 k+ B3 N; T `. G8 D: S% |8 }4 g

修行菩萨道的人,听闻到外道中的人和声闻缘觉小乘中的人,以四众弟子中产生的过失为名,诽谤佛教中无法可修,无戒律可守时,应保持恒常不变的慈悲怜悯心,教化引导这些人,使之生起唯一佛乘的善心和信愿行。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反而乱说四众弟子中产生罪过的人,获极重果报。说四众弟子罪过的人,即是犯戒有过失的人,也同世间两舌、恶口、绮语。

1 @+ Y2 _' v" M4 a

 

- \0 \- ~% J# |3 C( f# M5 |+ w+ v

这里的四众弟子,在本经中应理解为,受菩萨戒的出家人、在家人和受小乘戒的比丘、比丘尼。

- }# I( P \: ~$ l% v

说四众过戒有极重、重、轻三种;说受菩萨戒人的过失为极重,说受比丘戒人的过失为重,说失戒人的过失为轻。说四众过有事过和理过二种;事过如戒说,理过为轻师慢教。心存侥幸无因果,执著名利怕阎君;三途众生谁肯做,不见轮回饶过人。往昔或今生说四众过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b; K8 { o3 f, g

 

# q! _0 `* s7 K* W% v8 M+ ~# \

说四众过业重的人,除堕三恶道受报外,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一是眷属离散不孝不亲,常闻恶声;二是家族亲友中多卑劣恶行,言多争讼。同时,兼有口形不正、实言难信、人见不乐、难弘正法。如果直心不说过失,今生与未来世得五种善报;得不坏身、得不坏眷属、得不坏法行、得不坏善知识。同时,兼有八种清净业;言语有度、言利他人、言道契理、言词美妙、言旨承领、言则诚信、言正法喜、言善受乐。

. u y; T/ }' v4 \. ]

 

0 h P! x2 b% p1 e3 M) X! m

第七自贊毀他戒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4 P# l3 q& v! a4 Y. |/ p' E

1 自赞毁他。把称赞自己的功德,建立于宣扬他人的过恶之上,自利损人。

; a3 P7 Y) g( e! J

2 教人自赞毁他。教化或唆使他人协同扩大自我功德的称赞;而以种种罪名毁谤他人,达到自利。

5 j" Y, V" W6 [" Y- N

3 毁他因。以贪名求利的心或嫉妒心、慢心等,毁谤他人为快。

# c5 K, X: B- P% Y" P+ X% ?$ S

4 毁他缘。以达到自我不可告人目的的相续心,利用一切机会,促成他人名声狼籍而自利。

7 Y1 D# O. X$ Y

5 毁他法。以不择手段的方法,编造列举他人种种过恶,攻击他人言行的所作所为。

, _7 e+ d, D) A. V

6 毁他业。以毁谤他人为职业,以合伙毁谤他人为行业,偏离公正中道,坚信假话重复三遍也是真理,使人盲目理解受其领导,使自赞成功与毁他败立。

0 B; h, o! ^* I9 W; h0 b1 T

 

* G7 g3 |& I2 E* }! Y, \

行菩萨道的人,应代一切众生接受毁谤侮辱,主动承担一切过恶,把一切好事推与他人,并赞扬他人功德。让他人荣光才己心安,让他人胜己才己得自利,才是行菩萨道的人所为。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时时自扬其德,处处埋没他人好事;并虚功假意利己,伪造他人过恶损人,善心泯灭,恶心业生;这样的人,获极重果报。

( Y; c% Z" a, g2 l% E. {1 q

 

, A" }+ D G$ `' ]

如果自赞功德为实事,等于淫女为钱卖笑得利而失德贞;如果自虚功德而无实有,等于犯人痴梦自由,欺人自欺而失妄语戒;如果毁谤他人言行为实事,等于偷鸡不成蚀把米,既得两败又失恶语戒;如果诽谤他人言行恶事为虚构,等于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既失恶语戒,又失妄语戒。

" s* a# B' g- B7 V5 M5 W/ S4 N2 M( Q0 f0 k

 

) r4 M; `1 R: Z! O5 q1 ^( |- k

自赞毁他戒,有极重、重、轻三种;毁谤诸佛、圣人、父母、师僧为极重,毁谤人天为重,毁谤鬼神、修罗、畜生为轻。自赞毁他有事毁和理毁二种,事毁如戒毁,理毁为心非而不发。缘觉永断事恶,不断理恶性恶;菩萨永断理恶,不断慈悲喜舍。往昔或今生犯自赞毁他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T- D+ N, [. k& ?

 

" W& t9 s" d$ C5 P6 B

自赞毁他的善恶果报,如同妄语戒或说四众过戒相同。

# H! `0 O3 S; a3 { P" n( T+ r j

 

" L c( T0 }8 `! e2 V4 T

第八慳惜加毀戒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噁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 X7 T& Q* y! _4 |" b- _1 k; w

1、自悭。自我悭财悋法,对乞财的人不施一物,对求法的人不说一法;反而嗔忿轻慢,辱骂加毁。

+ |8 o0 h& p; ^* ~- |7 \

2、教人悭。教化或唆使他人,对乞财与求法的人拒施;同时,包括与其他人合伙共同拒施。

' E! J0 |) E- o

3、悭因。以悭财悋法的心,鄙视财法贫穷的人而拒施。

3 ?! I# |% f9 P- F3 W2 J! A

4、悭缘。以悭财悋法的相续心,只求自身清净安逸,六亲不认,妄说过失,巧辩缘由而促成拒施。

3 J+ p& a; @, a2 }" _

5、悭法。巧用种种方法,以哭、笑、怒、骂、虚伪、回避等多种手段,促成拒施。

0 N1 L" K" t, f" H

6、悭业。一贯悭财悋法,一生不利他人;事事占尽便宜,处处算计机关。累悭成习,悭成自然,结业不善,自立贫缘。

' _( B5 l- g h$ R! o$ V, W

 

/ l% T6 G( K, b8 F% V# P

行菩萨道的人,见一切贫财穷法的乞求人,应随其所需,身贫施财,心贫施法,一切惠施,不图回报。出家人财施难,在家人法施难;要力所能及的随宜惠施,破难立宜,财法双施。如果不能如此持戒,见身贫法穷的人,不施一物,不说一句一偈;特别对赈灾捐款说三道四,对灾民不予慈悲慰问等。反而心生不悦,面有怒容,或再加辱骂等。这样的人获极重果报。

( [8 N6 H$ Q& Z8 x1 x5 f3 V: X

 

L$ [& E" [3 N4 {

悭惜加毁戒有极重、重、轻三种;悭毁诸佛、圣人、父母、师僧为极重,悭毁人天为重,悭毁鬼、神、修罗、畜生为轻。悭惜加毁有事悭毁和理悭毁二种;事悭毁如戒悭;理悭毁为身财易舍,妙秘法财难施。罗汉永断事悭,不断苦集灭道;菩萨永断法悭,不断度人法缘。往昔或今生犯悭惜加毁戒的人,应修忏悔法。

; O9 y* j2 S; g- y; i* F8 ]( M6 W

 

9 p# F" f4 `7 c+ L& O z

悭惜加毁业重的人,除堕三恶道受报外,若生人中有两种果报;一是生生贫穷;二是事事愚钝。如果喜心惠施,今生与未来世得五种善报;一是身口意三业自在,诸根具足;二是一切财物自在,怨贼不夺;三是一切福德自在,随心所欲;四是王位安稳自在,国富民丰;五是一切所求自在,百倍殊胜。如果有人见施随喜,得四种善报;一是现世增福与人和顺;二是身心安乐,德高望重;三是常行惠施,辩才无碍;四是增长道业,众生受教。

6 u+ `5 Z4 Z7 n J% u

 

* U4 l$ \/ t9 ~/ Q& Z |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緣,嗔法,嗔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于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嗔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8 Y$ d1 S# o/ I/ ]/ p( ]9 E

1、自嗔。对一切众生的言行造作,产生仇恨怨害之心,不受他人也不向他人谢过或求忏悔。

8 B- e6 x5 [/ t0 e( b

2、教人嗔。教化他人心里种下仇恨怨害的种子;唆使他人挑拨是非,扩大相互仇恨怨害的效果;让人永记仇恨,怨害相续,产生群斗、族斗、家斗、国斗;以怨报怨何时了,以恶报恶无尽期。

: \5 ^0 t3 E, @. m4 m" L4 E7 f

3、嗔因。心无仁德宽恕,所行损人利己,不惜平地风波,无端仇恨怨害。

: O9 y+ f8 ~) S5 n6 p$ h% f

4 嗔缘。万事斤斤计较,一切处处认真;无端猜妒妄有,相续方便成嗔不知缘有善恶,恶缘循环更生;由嗔生痴杀盗,相缠难解难分。

( J1 B$ ~( |& i) y9 k& j( V

5 嗔法。一念无明是嗔根,贪得无厌是助因;口发嗔言无廉耻,身现嗔相已忘形。天不尤人也生怨,地多不平起恨心;为谁吹风为谁雨,为何相克为何生。

, V; O8 ^ W* k: Y2 W9 C R% U

6、嗔业。以嗔著乐,假想为敌;敢恨敢害,自业自成。对方知雄,我更为英;一念嗔起,百障门开。嗔习难断,嗔海难平;积习为山,果海沉沦。

# W& |# Z, i. V- V4 h5 T" u* ?

 

! Z- x2 w1 R) |5 |: {" g' q

行菩萨道的人,应自除嗔习,欢喜人生,予人以乐,做一切众生的榜样,培育众生善根增长,创造万事有商量与和谐自无争的氛围。一切众生犹如一子,经常保持慈悲心;一切众生犹如父母,经常保持孝顺心。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反而于一切众生与非众生中带头行嗔,张口骂辱,举手刀杖,犹不解恨;忏悔无宽恕,谢罪不谅解,置死而后快。这样的人,获极重果报。

3 ^" l% L% i# ?

 

5 T1 U- z3 j- i- T! P0 ]: u

嗔心不受悔戒有极重、重、轻三种;嗔恨诸佛、圣人、父母、师僧为极重,嗔恨人、天为重,嗔恨鬼神、修罗、畜生为轻。嗔心不受悔有事嗔和理嗔二种;事嗔如戒嗔;理嗔为一法不取。三果罗汉嗔事尽,四果罗汉有嗔根;菩萨禅悦住中道,方便示现伏理嗔。往昔或今生嗔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t+ k6 X' Z1 v4 w# n5 B2 u

 

6 v$ O3 M0 k) Z5 y- \

嗔心不受悔业重的人,除堕三恶道受报外,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一是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是恒被他人愤恼怨害。如果禅心无嗔,今生或来世得八种善报;一是心喜无损恼;二是心悦无嗔恚;三是心和无争讼;四是心柔和质直;五是心慈善如圣;六是心安利众生;七是相庄严众尊重;八是速生梵天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1: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 ]4 s* S8 J' R ^ F' V% C7 t

第十謗三寶戒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于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 C) u8 P1 f* p. Q$ I8 ?; m

1 自谤三宝。自以邪知邪见,谤乱正法正戒正行;对正法邪解不及于理,对正戒谬说不合于律,对正行疑惑妄说不审于实。

: X0 M8 ^* ~; c& N8 R. I0 O/ ]$ R

2 教人谤三宝。教化或鼓动他人以邪为正,以正为邪,妄断经律论三藏非佛说为谤佛;非议大乘经典而贻误后学为谤法,惑乱持菩萨戒依法修行人的正行为谤僧。同时,包含著书立传或利用媒体诽谤佛、法、僧,让世人失于正道。

0 a! K1 }, q% @5 H) p; ]$ r/ j9 I

3 谤因。以不信因果自居,以俗知邪见之心诳议佛法僧。

3 F1 M4 G7 m2 U& E6 I

4 谤缘。以相续不断的邪心,利用种种方便的邪说,歪曲正法中道实义,助成行人失其正戒。

, v, e1 y9 D; w2 n; p W

5 谤法。利用强权毁教禁僧,毁拆塔寺,毁焚经像;同时包含强占或劫偷僧人财产物品。

8 `: j3 r9 M, X# p4 Z

6 谤业。以谤为荣,以邪为耀,一生坚持杀盗无因果,淫妄不障道的邪见;一世执著行占卜为方便,取恶戒为究竟,一切断灭为终了,万物新生为自然的邪知;并广泛宣说,让听闻的人也陷堕邪途,成其谤业。

4 l/ G6 J ]& \: {: F8 d# _" D/ ~

 

* {+ A6 l3 _4 J6 D8 Z3 }

行菩萨道的人,见闻有人恶意诽谤佛法僧三宝,犹如三百矛尖刺心,痛心疾首;又见同伴堕无间狱而不能相救,苦如撕肝裂肺。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反而疑心自谤,忤逆助谤,邪解教谤,妄说乱谤。这样的人,获极重果报。

8 E0 n% S3 A, b: k

 

' q, q: p* {1 v& l

诽谤三宝戒有极重、重、轻三种;谤出世间佛法僧为极重,谤三界法僧为重,谤世间法僧为轻。诽谤三宝有事谤和理谤二种;事谤如戒谤,理谤为著二边而离中道。凡夫外道谤真谛,声闻缘觉疑佛性;菩萨中道无疑谤,度脱生死诸有情。往昔或今生谤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W; S6 f, ~6 w

 

9 u( O/ K/ V @" E. y. O# F

诽谤三宝业重的人,除堕三恶道受报外,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一是生邪见家;二是其心谄曲。如果孝心无谤,今生或来世得四种善报;一是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闻法信受奉行,不生不善,尽断不善,修行善法,增长善法,得一切善法根本;二是远离恶行,常闻善法,心无疑悔,人天敬重;三是顺于正见,皈依三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心无退转,增长福德,智慧了达,究竟清净;四是能为众生作皈依处,度脱有情出生死苦海,悉皆大愿住无上大乘,正行知见觉悉皆圆满。

# ~$ G# F( f5 D# \9 N/ z. m% g

 

" Y* a" d/ h* H7 `9 |

持戒修行是不违本源心地善学的人,是慈悲、孝顺、利益、救度、众生的仁者。这样的厚德之人,一定会遵行佛戒,善护戒体,保证得到解脱。于十重戒中,一丝一毫都不能违犯,更不可能违犯十重戒。

- t# z/ c3 L8 R

 

; ^. A( A7 o: }+ A9 {/ z

受菩萨戒的人,如果犯前四重戒之一,会失戒体;犯后六重戒之一,会失法体。犯重戒为心地不平不毛,佛性妙种难发菩提芽,即现身无法发菩提心。尊贵福报,是往昔持戒积得;才有今世国王位、转轮王位;犯十重戒破了尊贵之体,坏了福报之源,国王位、转轮王位难以长久稳固,因失戒而人天不佑,因失德而人心动乱不安。菩萨十重戒至高而无顶,至深而无底,至理而无中止,犯戒失戒体法体;故失比丘位、比丘尼位;十住位菩萨、十行位菩萨、十回向位菩萨、十地位菩萨,虽然佛性常住,理性上不可能犯戒;但应身示现失戒而同时示现妙果难成,一切皆失。失戒体的人不仅如此失去无上利益,此身命终时,还要堕三恶道中,随业习轮回,二劫三劫不生人天之中,故听不到父母的名字,听不到佛法僧的名字。由于犯戒业报极重;所以,佛教化受菩萨戒的人,要严持禁戒,不可有一丝一毫的违犯。依戒得解脱,犯戒堕轮回。菩萨十重戒,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菩萨共修共持,勤修勤持,敬心奉持,同证无上菩提妙果的本源。详细戒相,在《梵網经》八万威仪品中还有广义明述。

$ v0 C! ]/ M6 E

 

0 t4 V, P" W5 U9 ]8 N4 N! O

六、菩萨四十八轻戒

( y% \: Z- e' O6 _ h! p) ^

佛告諸菩薩,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4 t4 _5 K& T, j

 

# Z+ q& w' t. E. G3 ~, z

戒轻则业轻,重轻质有别;持戒自培德,违逆德失则。

" V( _$ _3 ^: R* e2 M; ~1 a

 

1 N# E5 g/ H% x; b) p& ?! Q4 [

第一不敬師友戒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黎,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驕心,慢心、癡心、嗔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7 G, a9 G; i( A: Y9 t+ a

 

2 R1 L2 J+ j3 E

父母生身命,师授戒法恩;戒法长慧命,道义永无尽。尊师如父母,恭敬加孝顺;若傲慢违逆,自障本源心。善友助道业,同修兄弟情;相敬自有德,和合心清净。敬师尊友戒,四十八轻首;奉行诸佛法,行人当自重

* e8 X+ [" x3 I* k& D9 w2 m+ R

 

% r7 h3 X) u. ?/ | ~7 p4 G

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北俱卢洲、南瞻部洲的金、银、铜、铁四大天王,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文武官员,当接受王位和官位时,应首先受持菩萨戒,然后才能以德治国,作仁德君,作忠孝良臣。在家与出家修行的七众弟子,更应自然受持菩萨戒。由于王官受持菩萨戒,心行怀仁,德政于民,人心和顺,社会安定;一切鬼神敬仰,自当救护王官之身,使之安全、健康、长寿;王官依法教化人民,人人行善,善予众生,诸佛欢喜,天不降灾,地不现难,风调雨顺,国富民丰。

- z( V* B3 f: M( l

 

3 U* y1 S* S% G# Z, d R% G

王官与七众弟子受菩萨戒以后,对诸佛圣贤和父母师僧要有孝顺心和恭敬心。见有如下之人来访,要以恭敬谦虚的态度,进退有度的礼节,亲切友好的问候,平等正心的交谈,迎接送别的寒暄,均为尊戒如法的奉行佛教。

- E5 o9 y' D1 \! i- ~/ k

 

/ P( q. J7 K5 a2 s! k' g7 l0 P

1 上座。上座有三种情况;一是生年上座;即同龄人受戒的在先;二是福德上座;即受公众尊敬的

4 t v- y9 c& }5 K# g9 @9 |* {

权贵或社会名流;三是法性上座;即证入圣位的罗汉、辟支佛、菩萨。

4 `2 B6 y' A( z" s/ v

2 和尚。亲自培养教育过自己的尊师,弘扬佛法的法师,建坛授戒的戒师。

: a7 k4 w# I6 H$ t" ^2 j

3 阿阇黎。为人师表,能以法则、威仪、规范、系统的正理教育或开示弟子的人。如果是出家人有五种;一是授沙弥戒的人;二是授比丘戒的人;三是教化并授菩萨戒的人;四是依止的人;五是授经说法的人。

* A; [5 o8 O N; k" r& Q4 b# i

4 大德。戒修出众,影响巨大的宗师领袖人物。

% V- u2 R8 A5 }& W" g

5 同学。同宗同师,共同受戒,共同修行大乘佛法的人。

, o8 t$ b4 U0 u! P

6 同见。修行见地相同或有共同言行的人。

1 D% k& P4 h' t. m" f

7 同行者。共同戒行菩萨道的同修之人。

& L. O2 N0 e" Z0 `" ^% E

 

3 V5 O$ Q( {: A. p7 x) i0 c& q1 b

如果上述人落难投靠,王官与七众弟子应如法供养,竭尽全力。若无条件,要创造条件供养,可以自出身力、献血、捐器官、卖房子、卖地、卖金银珠宝等七宝百物来供养;封建社会时可以卖儿卖女,现在社会可以理解为求助儿女帮助供养,以救难救急。

8 m0 l9 u- a. \

 

: b; o8 X9 o' B: U; Y' R R

如果不能如此持戒,不能对落难投靠的人,竭尽全力救难救急,如法供养;同时也不能以礼相待;反而以高傲之心自居,以轻慢之心待人,不识尊卑,心怀愤恨。这样做的人,即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0 ?$ Q+ c. E- M1 H5 c. e+ I

 

B. _! @1 d$ P; h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恶心打骂辱陷师友为极重,高心懒懈不敬师友为重,无意失敬师友为轻。因病可开,无意可遮。此戒有事慢和理慢二种;事慢如戒慢;理慢为心轻仁者。一果罗汉心得不坏净,永断事慢而慢根未断;菩萨利他心得平等净,永断理慢故心不轻仁。往昔或今生慢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N$ P: c0 w) F. O& c6 v, `

 

+ \$ s4 j$ H1 d6 [ i4 i2 H

不敬师友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慢不得法益,永失法利;二是慢则五蕴盛,魔所摄持。如果谦心重敬,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常结善缘,获法利益;二是福慧增长,成就道业。

8 v; m k6 R: L/ i: Z) j t6 i3 y

 

9 k$ f# u, d+ }2 a }, ~; Q

第二飲酒戒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 c! T; l) |9 W. R' \/ E

 

) P" T& i f7 }: I

嗜好饮酒多过患,酒开逸门是魔门。古德列举饮酒有三十五种过失,包含前记饮酒十失,医病者除外;一是现世财物虚竭;二是众病之门;三是斗争之本;四是裸形无耻;五是丑名恶露,人所不敬;六是无复智慧;七是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而散失;八是伏匿(隐私)之事,尽向人说;九是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是醉为愁本;十一是身力转少;十二是身力坏;十三是不知敬父;十四是不知敬母;十五是不敬沙门(喜欢清净的人或称贫道);十六是不敬婆罗门(印度外道);十七是不敬叔伯及尊长;十八是不敬佛;十九是不敬法;二十是不敬僧;二十一是朋党恶人(酒肉朋友);二十二是疏远贤善;二十三是作破戒人;二十四是无忏愧;二十五是不守六情(六亲之情);二十六是纵色放逸;二十七是人所憎恶不喜见;二十八是贵重亲属及诸善知识所共摈弃(抛弃);二十九是行不善法;三十是弃舍善法;三十一是明人(懂道理的人)智士所不信用;三十二是远离涅槃;三十三是种狂痴因;三十四是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地狱)中;三十五是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骏(不受管理教化)。

& C4 Q/ S, S3 r) r9 q- E

 

$ p7 e( |6 H+ J$ P* f) Q, |

受持菩萨戒的人,故意或喜欢饮酒,应该知道饮酒给人造成的过失很多;如果亲手为他人倒酒递杯,即手拿瓶、壶、杯等酒具,为他人饮酒服务的人,将获业报,未来五百世无手。一般善人,命终后至少须隔五百世生人一次,有特殊愿力的人除外。一世为三十年,五百世为一万五千年。无手业报是,失人身后堕为痴蛆、水蛭、蚯蚓、鳅鳝等蠕动的畜生类。如果自己喜欢经常饮酒,除今生有三十五种过失外,命终后将五百世在咸糟地狱,五百世在沸尿(粪尿泥地狱),五百世在蛆虫,五百世在蝇蚋,五百世在痴热无知虫。因为,饮酒有诸多过患和后世业报;所以,不应教化一切人饮酒,不应奉劝一切人饮酒,不应祭祀鬼神饮酒,不应让一切畜生饮酒;更不能自己喜欢饮酒,一切酒都不应该饮。如果不能如此持清净戒,反而自饮或教人饮;这样的人,即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v" I+ b" B: g

 

# }' x; F2 q; M9 M, \ Z* o8 Q

此戒有轻有重,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酒供养诸佛众僧为极重,自饮或教人饮为重,祭祀鬼神畜生为轻。药用可开,误用可遮。此戒有事饮和理饮二种;事饮如戒饮,理饮为心迷自醉。心得解脱自在人,有饮化酒无迷醉;似酒已化甘露水,为度群迷示现身。往昔或今生饮酒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O3 m8 S/ k8 ]

 

9 k/ s1 [3 q1 h9 E7 O

饮酒业重的人和厌心不饮酒的人,善恶业报如酤酒戒中所记。

0 T9 n5 V' ]. i l) i

 

, L" @& I% _+ I/ u# N, x

第三食肉戒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 }5 f6 D4 D n" O9 v

一切肉类食品,都从断众生身命中来。一切众生天赋身命,业报分段生死,都有喜生惧死的灵感。一切众生在被杀的瞬间,由惧死产生的毒素由各腺体分泌,溶于血液,遍布全身。由此食众生肉有十种过失;一是断慈悲佛性种子;二是修行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三是相互食肉,恶业相缠,轮回苦海,不出三界;四是肉皆精血污秽所成,食之身心不得清净;五是护法生嗔,龙天远离;六是罗刹饿鬼常相随吻唇,夺精伤神;七是身心烦戾,败诸功德;八是气息荤浊,夜常恶梦;九是增长疾病,即肉中毒素菌质,又多难消化吸收,是心脑疾病和癌病等诸难医之病的主要来源;十是易遭虎狼蛇蝎蚊虫等袭击叮咬,禽兽见之惊奔。

" w: Z3 B- T5 O

 

r( E/ W5 R! n$ E, t/ W

受持菩萨戒的人,故意或喜欢食肉,应知道食肉给人造成的过失很多;故佛制戒,不能食一切众生之肉。受戒后犯戒食肉,则心无慈悲,不知诸众生佛性与人同体,不明诸众生皆如一子想,故自断大慈大悲的佛性种子,人见相疑,说法难信;一切众生见相惊怕,自逃远遁。由此缘故,一切受持菩萨戒的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反而喜欢食水陆空行的众生肉;这样的人,有很多罪过,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 U. Z1 N+ P

 

+ E$ K1 Q- Z+ c6 E' f; ~! v3 a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肉食供养诸佛众僧为极重,自食或教人食为重,祭祀鬼神为轻。药用可开,误食可遮。此戒有事食和理食二种;事食如戒食;理食为心痴顽肉。声闻缘觉喜自利,食小乘枯肉无味;菩萨借假自利他,食大乘法肉禅乐。往昔或今生食肉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Z/ m/ J* T, N8 j. P, w

 

& J: {6 s3 r4 E. ]/ `- o

食肉等于间接杀生,与直接杀生有相辅相成,相食相诛,互为高下。由此,食肉业重的人和惧心不食肉的人,善恶业报,如杀戒中所记。

! k" P b# J$ Z; H3 E/ a3 L# R

 

/ y# j* |; q; j5 p0 r, w' n# f

第四食五辛戒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3 O7 y8 L) A- h" `3 x* \

五辛之物为荤物,有大蒜(包含小蒜)、元葱(包含毛葱)、大葱、韭菜、兴渠(中国无此物)。现代科学证明,五辛之物中荷尔蒙含量很高,有刺激身体生理作用;同时,气息臭秽,干扰清净。由此食五辛之物有五种过失;一是熟食生淫,生食增嗔;二是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三是诸饿鬼类舔吻其唇,常与鬼住;四是福德日消,常无利益;五是十方菩萨、诸天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不但破毁禁戒,而且赞叹淫欲,增怒行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地狱。在家人如食五辛之物,不得入佛塔僧房;出家人药用五辛之物须别室安居,断食七日后方恢复正常僧事。

6 z) `8 b/ T; H Q% m: A- t t" `

 

8 q3 Y; v# Q, z, T$ k! D

受持菩萨戒的人,不得食用五辛之物,也不能作为一切食物的调味品而食用。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反而故意或喜欢食用五辛之物,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y s7 e( {8 ]4 G4 X% i) c

 

; p- X. } P z" l- c7 \* z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五辛物供养诸佛众僧为极重,自食或教人食为重,祭祀鬼神为轻;药用可开,误食可遮。此戒有事食和理食二种;事食如戒食;理食为见思无明辛。辛荤浊物,生淫增嗔;道如黄沙,本非饭本。往昔或今生食五辛之物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E/ p) Y" z9 C! X

 

0 X% B1 ?! P. P1 I

食五辛之物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身口意皆不清净,感召五浊;二是远离圣道,为魔眷属。如果清心不食的人,今生或来世得四种善报;一是身清寡欲,易于禅行;二是善神欢喜,消灾减难;三是心情平和,易于和敬;四是增长福利,广得善果。

- F H# ?- L5 m: X& J- [.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1: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 z V x' @+ v4 i$ I: Y

第五不教悔罪戒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一眾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 U$ T( j: ^+ y3 u$ |

对一切破戒毁戒的言行,对僧众或公众造成很大影响的事件,使佛蒙羞,使法受污;理应呵责,令其忏悔,后不复造。但出于自利,不予告诫,而怙恶养过;又碍于情面,不负责任,不予举报或指正,助长邪见邪行,而产生失戒过失。

; G8 ?3 V4 i; ~1 H# q, B, m) `

 

/ ?/ X+ u. d3 c& S0 X

受持菩萨戒的人,见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一切众生犯戒,应给予教化或指正,令其忏悔。具体如下:

, f K& f2 [5 V9 `8 X$ f

1 犯八戒。即在家优婆塞所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身带花涂香、不参与歌舞伎乐、不坐高广大床。

( ~* g( o+ l u9 v3 m: [2 l

2 犯五戒。即在家优婆夷所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 e4 k! g+ M: A. R5 H

3 犯十戒。即沙弥所持,不杀、不偷、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3 M3 d, w- T5 k+ r3 [5 r

4 毁禁。毁犯诸佛所说一切戒。

7 s2 L$ P0 D0 e9 ?: u

5 七逆。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授戒弘法之师、杀依止师、杀一切圣人、破和合僧。

; k7 } E% K+ q/ X

6 八难。堕地狱、堕畜生、堕饿鬼、生长寿天而作无想天、生北俱卢洲、生人盲聋瘖痖并诸根不全、生邪见家世智辩聪、生在佛降世前和佛法灭度后,为八障道不闻佛法难。

' M7 n& F/ @$ X( j; |7 @

7 一切犯罪。所犯戒不论大小、轻重、因果,都应指正令忏。

9 ^+ v3 M+ T; C& H1 S* g+ Q ~

 

" D& _6 [; h5 B

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对一切众生的一切犯戒言行,碍于同住或有同一利益的共食味之缘,碍于同师同门等共法味之缘,在每半月一次的相互举罪忏悔日,不予告诫或相互隐瞒;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这里还应知道,在家人不举出家人罪过,沙弥不举比丘罪过,比丘不举受菩萨戒僧的罪过;但可以相互举罪和从上往下举罪。

5 g( u2 k8 Z' y7 |

 

y" a' E f4 b6 p6 t. r; V' @9 H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师不教弟子为极重,同修相隐不举为重,见一切众生不举为轻。下不举上可开,常举无忏悔可遮。此戒有事不教和理不教两种;事不教如戒不教;理不教为自利自了。前念起恶名为罪,后念觉察是忏悔;相举无争为惩前,治病救人是毙后。往昔或今生不教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l m7 z, y# @! P3 t

 

- o. o( _6 u/ t, r: l

不教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得恶律仪;二是横祸殃及自身。子不教,父之过;学不教,师之惰。宁受恶戒,也坚决不畜弊恶不调弟子;因为,恶弟子不能调伏是恶律仪,师应受牵连殃及。恶弟子的恶言行,影响极坏,能让很多人作恶;能让很多人谤法,坏和合僧;能让很多众生堕无间地狱。如果以戒心教诲,呵责破戒坏法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获福无量;二是正行清净。

7 b4 }; w0 b* J1 l% ~5 ?1 G% y

 

2 ^ `: M2 s2 j. S3 A2 _2 }6 A& C/ c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嗔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0 {' m( z' Y4 F" z

 

% G6 ~& V [/ t- D b) R$ f! `

尊大乘法师,请大乘佛法;礼师实礼佛,请法是依法。

& S6 @; @+ ~. D* B) f

 

% R/ b3 J$ V P

受持菩萨戒的人,有机缘幸遇通达了悟的经律论大乘法藏、以行菩萨道教化利益众生的法师;或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同学、同见、同行三友,从远处来到寺庙、舍宅、城镇,要主动出迎,热情招待,叙礼恭敬,奉事供养,食则百味,住则洁净大床高座,病则请医送药,满足日常所需,让法师与三友倍感亲切,愉悦如归。受供养的人,受食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不能说大乘,累劫去酬还。一偈了义语,可消万两金;证悟解脱力,受施化莲台。

3 U# W& d6 x4 j# D: E

 

5 o$ k7 h6 i) M/ I. G

受持菩萨戒的人,四事奉养法师后,应经常向法师请法;法师于早、午、晚三时说法后,受法施的人应于三时礼拜法师谢法。不可见法师之过而生嗔恨心,不可久而生厌烦心,而应该为求法轻身、忘身至灭身,对请法不生懈怠心。昔佛因地行菩萨道时,为求半偈而舍身供养罗刹;上半偈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求得下半偈为:“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如果不能如此持戒,轻师慢友,悭悋无施,不请妙法,自谓得足;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B/ K) h0 ` F9 a8 p d; U

 

9 z9 W9 ]4 I; C# O! k2 H% l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见大乘法师与三友生妒而嗔为极重,知而不理不见不供为重,无力不供不请为轻。不知可开,有病可遮。此戒有事不供和理不供二种:事不供如戒不供,理不供为少福薄慧。究竟了义为大乘,依戒依法不依人;是人载法又载戒,请法受戒才敬人。往昔或今生轻师慢友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0 Y1 ]5 T; A* K+ M! F

 

+ o# e* p2 b/ ^$ m( y

不供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不得法益,自障慧门;二是不得正法,人敬而远之。如果念心重法,常修供养,勤善请法的人,今生或来世得四种善报:一是有缘亲近善知识,速超行门;二是得法承传,不离正法,三是难事常有相助,逢凶化吉;四是常生善处,供养三宝。

. x( `" q1 \% d" U1 ^$ S& b2 W

 

' L' N2 _! A9 X) F2 d. Z* I1 Q& A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大宅舍中有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咨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咨問者,犯輕垢罪。

# J' y' H: L5 u5 [6 O

 

( D( B& V; R4 U8 t: T

懒惰放逸常生懈,骄慢默然多为怠;大乘师友讲法戒,应往听受勤精进。

% F# }+ t3 ]9 }1 O9 Q# t

 

5 s0 b: Z( M' E; L

受持菩萨戒的人,不论在寺庙和俗家舍宅或公共场所,有法师讲大乘经律论法藏的地方,都为讲法道场,应拥护受教;受教则灭恶生善。如果是新受菩萨戒的人,应手持法师所讲经律卷本,以方便听闻信受,有益理解咨问;受则合于经律,问则合于法藏。衡量的标准是,讲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基础,以出世间法为了义;讲三宝慈悲度脱而远离出世间情爱;以无欲求执著为方便而求禅悦;以修无为法而空于中道;以厌离生死与恐怖恶道而戒行;以少欲知足而护持善根;以财供养三宝、济度众生而修福;以法供养众生而增长智慧灭嗔痴;以精进心行道而破放逸;以戒修正法而万行。不要对法师讲法道场的地点有差别想,不论山林树下或寺庙俗家等一切地方,只要讲的是正法,都应至心听闻,信受奉行。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只分别是寺庙还是俗家道场,依人依相不依法,慢所慢人为慢法。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2 X4 K+ v8 `' V# f* j) s) L

 

6 U8 f- B% f" N8 e* I+ `) n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嗔慢心不听法为极重,以懈怠心不听法为重,以知经义不听法为轻。行禅定中可开,因病无力可遮。此戒有事不听和理不听二种;事不听如戒不听,理不听为以过人心取人相而不取法义。十方听法念不退,成就念念不退法;五处不念摄正法,净心专听大乘法。五处不念是,菩萨不念破戒、不念下姓、不念丑陋、不念坏语、不念粗语而净心听法。往昔或今生懈怠不听法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N2 h5 }* C: o- s' S% [, z

 

) V% S/ S1 x4 ?4 e( t; \

懈怠不听法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不能自度,无法利他;二是智慧减退,心易相转。如果以精进心听法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博学多闻,辩才无碍;二是常能亲近善知识,智慧无碍。

/ v6 @' K3 G% t) d M; d% O

 

2 M5 f' o" L& p; b5 g

第八、心背大乘戒。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 H$ a/ M" f% m& |

 

* C. X5 E. p: n9 C- i7 h' g

受持菩萨戒的人,践行菩萨道赴千辛万难,信愿行三大阿僧祇劫不改初心;观众生愚迷不醒悟,暂生善道又堕轮回,救度无尽期;而退失初发菩提心,不再修大乘菩萨行法,不再诵持菩萨戒律,不再自利利他,不再听闻大乘经律或凭主观臆断,言评议论大乘经律不是佛说而是他人伪造。虽疑大乘经律不是佛说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局限性;自己所闻局限或师承局限。二是偏见性;所见仅限于官方译经,不承认民间译经,对民间所译经文字产生偏见。三是根器性;小乘根器的人,对大乘法实相惊疑难信。如果只疑不谤,戒有开遮;若有谤害人,则犯重戒。凡此种种,妄言大乘经律有争议而无定论等;对大乘法信念动摇,有的口是心非,口说大乘法,处处在在行持小乘戒法;或公开放舍大乘经律,喜欢苦集灭道和小乘戒等;无师自悟,观十二因缘法易于自利;而失于六度万行的菩萨戒法;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万行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的干脆退失道心,转僧人为道士,改信佛为其它外道。舍心地本源菩萨戒,而受持声闻禁戒,道不具足,法不圆融,义不究竟,果不出三界。失心地本源菩萨戒,而落入外道,心外求法,邪见自禁,或受持牛、马、鸡、狗等恶戒,或妄计造立邪见经律等。如果不能行持大乘戒法,而背大向小,心欲小乘,心欲外道,虽心未定,即为犯戒;若心定身行,即为失菩萨戒;若背大向小后,有谤则犯重戒。

' Y0 V- Y- e* F& U% G; ]

 

$ k6 A. e$ `. s4 O+ M0 \6 o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背大向小于外道有谤为极重,向于外道无谤为重,向于二乘无谤为轻。菩萨示现救度二乘或外道可开,根器不足向于二乘可遮。此戒有事背和理背二种;事背如戒背,理背为心性不明。道不退人人自退,心性不退明道心;向于二乘不退理,邪念邪行失戒心。往昔或今生有疑诽大乘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Y ~8 z6 `9 j* x

 

: c0 ?1 X3 {( z' m

心背大乘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背向小乘,失大乘戒体,自障菩提;二是背向外道,失戒体法体,心成邪见,命终堕入恶道。如果以不退心持菩萨戒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依法戒修,必定成就道业;二是福德具足,得大供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1: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3 D' K- G3 u( K% p7 k

第九不看病戒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差。而菩薩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 {7 u6 a( b" w; x. O

 

# a/ F3 q0 u1 s4 c1 v

佛为一大因缘故而示现于世间,救度众生慧命,成就法身,转分段生死为变异生死,脱离生老病死的烦恼苦海,往生净土极乐世界。千百年来,诸佛弟子对待众生病苦都奉行慈悲为怀、孝行天下的宗旨,救之以急,利之以悲;一人有苦,众人伸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善心是人性良知的体现;善行是僧团和敬、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源动力;善政是国家仁德爱民的基础;善交是国与国来往处事的准则。佛教不仅是寺庙文化,而且是以寺庙为支撑点的社会文化和全人类的文化;佛教不仅人与人怀仁,对一切动物还要爱怜,对一切环境和花草树木等植物要爱护;佛教也有护法,惩恶是扬善;佛教了义真实的展现宇宙人生真相,依因果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初始点是积极入世为善,归结点为净乐人生并证得心解脱而智慧自在。

3 C6 f/ i9 z0 v8 F1 S

 

+ }& B* S4 i2 t$ N6 ^2 o, V& }6 r' c

受持菩萨戒的人,见到一切有疾病的人无亲友相助时,都应出手给予帮助;送往医院或提供药品等;或帮护残疾人、老人、儿童等;或关怀多病缠身、心中苦恼的人等;如敬奉佛一样对待,四事供养至愈。一切人包含菩萨、声闻、缘觉、师僧、父母、兄、妹、亲属、朋友、同乡、外乡、外国人,不分老幼贵贱,都应平等慈护;乃至禽兽有伤病,都应护养,珍惜生命。在人的八识福田中,广种敬佛田为第一;在广种悲田中,救人或助人去除病苦得以活命为第一。八福田为:一是供养佛,包含礼塔敬像,诵持信受大乘经律;二是供养菩萨、声闻、缘觉等圣人;三是供养大乘法师、戒师;四是供养依止师;五是供养僧人;六是供养父亲;七是供养母亲;八是救助病人。

7 C# @4 }2 C- Z$ @

 

- ~: B, H# @2 H g; P

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在寺庙、家庭、城镇、路中、野外、山林、水边等地方,见到有遇险、遇难、遇急的病人,不但不能提供援助救治;反而认为倒霉败兴;或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等,见死不救。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0 K7 J+ x4 x" j3 M; x, p) p

 

' E2 Z& f9 z3 [: `; V3 t. N& s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见父母师僧有病不但不救治,反而认为早死早清净的为极重;对一切人不但不救治,反而认为败兴的为重;既无同情心又无嗔恨心,应救助而未救助为轻。无意不知可开,力所不及可遮。此戒有事不看与理不看二种;事不看如戒不看,理不看为无明真病须自求法药医治。神医救命难救死,人生无常如风云;早皈诸佛大医王,治愈无始贪嗔病。往昔或今生不看病人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q1 k Z. V8 O% t5 Q

 

9 b& a }9 e- j8 F

不看病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失大悲法益,难得大乘道果;二是悲田无苗,自病孤苦。如果以仁心持菩萨戒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悲田胜福田,圆满心地戒体;二是善名流芳,身体健康。

$ {, K K0 Q2 r9 o7 [2 B+ a

 

8 }: ^* B/ m8 m6 N) s' w3 K. _% J9 X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鬥戰之具,及惡網羅□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殺一切眾生,不得畜殺眾生具,若故畜者,犯輕垢罪。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廣明。

! _, f: G( O2 w2 O3 b9 `9 X! j& k

 

2 K# T7 S( v; u: i& X' x, ~' R

受持菩萨戒的人,行平等慈,以悲心救护一切众生。由此,不应藏贮战斗用的刀枪等兵器,不应藏贮渔猎用的网具和猎具;预防行人一念嗔逞雄杀人,一念痴捕杀生灵。行菩萨道的人,如果父母被他人杀害,不共戴天的仇恨都不能以私仇相报,自有国法处治;何况一切众生累劫养育,犹如父母,皆有佛性;不但不能杀害;而且连杀害器具都不应藏贮;国家应依法加强凶器管理,防止暴力伤害事件发生。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喜欢藏贮;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4 Y3 {% O" S' |$ u

 

. T& n1 z3 O' q; e6 ?, X! Q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畜具用杀为极重,畜具借予他人用杀为重,畜具备而不用为轻。畜之它用可开,职业畜之可遮。此戒有事畜和理畜二种;事畜如戒畜,理畜为心中有刀,杀不见血。兵器网具是助因,慈悲不杀靠仁心;初果罗汉舍事器,十信菩萨具无痕。往昔或今生畜具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0 A6 r- E" {- q

 

0 Z; e) S1 o% s# ^ d$ i+ V

畜杀众生具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常有杀气;二是众生畏惧。如果以良善心不畜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面容祥和;二是平易近人。

1 k* f c e/ Z

以上十戒为一个段落,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恭敬心奉持。

5 b5 u+ j2 V( y! N6 D) g1 \4 @

 

K% \/ G/ v: J3 g- |; \

第十一國使戒若佛子,不得為利養噁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7 s+ S+ z3 m9 v$ x6 l

 

: G7 @2 g/ ?/ k' t+ k- K! L

由国家遣往交谊的人员,为国使;现代社会的国使范围很广,包含留学、劳务、商务等一切出国人员和侨眷。这些人员,身在国外一定要恪守人格、国格又热爱他国。一定不要唯利是图,挑拨国与国矛盾,充当间谍,卖国求荣,或以奸伪谋略等手段煽动战争,发国难财;使国家与人民蒙受灾难。

) i& t$ F# E, S- x# j7 ~) y

 

# C/ b# |+ r! h* x5 |& ]' r: L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自利利他心,慈悲一切众生;不得为贪求名闻利养生起恶心。出国通商或领君命,应成为和平的使者,搭建友谊的桥梁,牵联互通有无的纽带;不应成为两国军事冲突的谋略者,不应成为消灭对方为目的将帅或战争的动员者;从而使成千上万乃至更多的人伤残丧命,又会引起无量动物的死亡和环境破坏。行菩萨道的人,倡导国家安定,世界和平,不崇尚武力,不愿见到杀伐,除国家领袖和将帅外,不宜往来军队中。军人以提高战斗力、胜利为荣,以诡道谋略、出奇制胜为正。古有善不掌兵,慈不执政之说。世间法均有两重性,既可止恶向善,又有仁政怀德。但是,正常状况下,行菩萨道的人,军队尚不得入,恐凶杀之气染清净慈心。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故意做祸国殃民的人,甘心充当出卖国家利益的国贼民奸;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e6 \+ z: `$ p

 

2 L9 ~& X" L% l* i7 \. a) s7 }+ V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为贪婪发动战争而造成人员伤亡为极重;为发国难财而充当国贼为重;为求利自养研究军事而无后果为轻。以和平目的往来军队中可开,以卫国防御目的军事演习可遮。此戒有事使和理使二种;事使如戒使,理使为王者心中自有百万兵。为智慧军作使者,攻破自心无明国;方便摧毁诸魔军,合会相伐得清净。往昔或今生国使言行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Z3 |( A* v" y( N8 O' z

 

0 g+ ` f c! u* o# Q5 p& v

国使言行业重或以和合心持菩萨戒的人,善恶果报有二种;一是造成国与国失和,如两舌恶口报;反之,得正业报;二是造成国与国战争,如杀、盗报;反之,得正业报。

* \/ e# g2 x( ]" E- _5 R' D* |

 

( I6 K6 [- x! u' c

第十二販賣戒。若佛子,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應自作,況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輕垢罪。

- Q$ c' t# b( i- ]' b. B' i

 

0 d# ^4 c2 Q$ f, L' N" c. G

受持菩萨戒的人,不得违犯国法拐卖妇女、儿童;在封建社会时代,不得贩卖奴隶婢女;现代社会可以理解为,不得违犯国法组织人偷渡;不得以任何形式控制人身自由或强制劳动等。

3 m( w7 z/ |. u- L2 M9 `& o& E

 

/ Z2 l* [! ]6 O

贩卖人口违背人类公德伦理,违背人性良知仁慈;造成亲人离散之悲,人心不安之苦。组织人偷渡等,使人失去人身安全又给另外一个国家的族群带来灾难。二者所求之利是天良丧尽,人性尽失的黑心钱,业报不可思议。

" J( E1 c. h" L- ?! @! t D

 

! n# i& Q/ a' G' s* k( P

受持菩萨戒的人,不应从事贩卖牛马猪羊鸡犬等六畜;包含一切家禽、家畜、野生动物、水产动物。贩卖为助杀之因,必然结下生死业报的助缘。所求之利带有血腥,业报不了,难出尘劳。财不清净,心难清净。

' V( F8 Q5 x% W- ~

 

3 L1 E# `* _; d, s" _* s9 P

受持菩萨戒的人,不应该从事贩卖棺材、骨灰盒或为制造贩运木材。原因有三种;一是挣亡人的钱,业重;同时,加重亡人的业报;二是氛围影响情绪,易使人消沉;同时,他人不愿往来,认为晦气;三是求生意兴隆时,有愿多人死之嫌。

. Y+ E9 h7 v' O0 D1 W

 

$ n2 |: U9 S. E c! a& H( g

受持菩萨戒的人,对以上诸事不但不自己作,也不应与人同伙作或委托他人代作等。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故意自作,教人共作等;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1 W( q$ m7 b% k5 R, s+ d

 

& o7 c( V6 ~4 s7 A" ^0 b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贩卖人口为极重,贩卖六畜为重,贩卖棺木为轻。买畜放生可开,买棺施贫可遮;为救人而买人,再还人身自由,同理积德。此戒有事贩和理贩二种;事贩如戒贩,理贩为为富不仁。戒可分离魔王眷属,法可破织盛五蕴;禅可断十二因缘,空可出无缝棺材。往昔或今生贩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7 v$ p" q1 |7 D' [. }1 b! J

 

) e+ d0 z0 u0 B1 Z/ p2 {

贩卖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骨肉分离,眷属常散;二是财不清净,常为共财。如果以戒心不贩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果报;一是妻贤夫顺,子孙旺盛;二是财物无争,多得人助。

: j! M. g# V, U5 M0 ` O

 

8 h3 E3 r9 P3 ~: S: q

第十三謗毀戒。若佛子,以噁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言犯七逆十重。于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而反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2 u( t& t, h7 F& }1 o5 s/ j

 

9 S* c& v4 f* {4 C' @( l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诚言实语,亲善和敬,不见世间和他人过失,善护清净道心。不应以愤恨恼怒心,以妒贤嫉能心,以求名闻利养心,在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便未见说见,未闻说闻,仅凭怀疑就虚构事实,编造绯闻;或歪曲事实真相,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强词夺理等,用卑劣手段,恶意攻击六种人;如毁谤形像、名誉、地位、事业、戒修、弘法等;这样的人言论行为,等于犯七逆罪和十重戒。六种人如下:

* v1 {- s1 S6 G; R7 I& Z6 |) H/ A

1 良人。大众公认的贤良厚德之人或戒修有道之士。

) t9 i* W" }2 m

2 善人。不惜身命,见义勇为,救人生命财产的人;不惜重金,义务赈灾救难、修建学校、修桥铺路、修建塔寺、印制或流通法物等慈善之人。

8 p& Z: C( q4 c* O3 {6 |" t

3 法师。利用不同方式弘扬佛法经、律、论之人,并得到众人信受的人。

" n; }9 Q8 R: R. H

4 师僧。自己的传法授戒之人或依止之人。

, W. T% ]1 c- n/ A E, }- Q

5 国王。国家元首之人。

0 N6 [8 Y# J4 R* k+ V/ D) \

6 贵人。国家高级领导和社会贤达名流等地位尊贵的人。

" F5 `, R3 I# @

 

9 u0 m7 I* r% o) Y% T7 v6 n+ i

受持菩萨戒的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等六亲(父包含伯、叔、舅等长辈,母包含姑、姨等长辈,兄弟包含姐妹,子包含侄等),应生起孝顺心、慈悲心,四事供养,尊言顺语,耐心教化等。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反而变本加厉的语言忤逆,行为伤害,生活虐待,抛老弃幼,喜新厌旧,不务正业,张扬过失,邪行教化等;使之落入失名失利,心生羞愧,寝食难安,生不如死的尴尬境地。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V3 K7 S% s7 Q# V3 J7 x

 

8 O T, u) U# p9 A( [6 n! Y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恶意谤毁六种人,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破坏伦理道德,破坏佛教正法住世为极重;恶意逆害六亲为重;偶有谤毁逆害后心生忏悔为轻。谏言可开,议政可遮。此戒有事谤和理谤二种;事谤如戒谤,理谤为欲加之罪。自古世事两难全,善恶赞毁一念间;罗汉实语不事毁,菩萨化人无理谤。往昔或今生谤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8 q$ t4 i+ B1 B2 N

 

) V% q& Z5 C+ Z9 f5 F

谤毁业重或以尊心持戒的人,善恶果报如妄语戒中记。

, W+ `' z P. Z

 

* }4 Y+ _- ~# {8 {0 s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若佛子,以噁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 n$ I6 M5 r L4 v+ c3 y

受持菩萨戒的人,慈悲善护众生,热爱自然,行路不踩生草,不折枝条;行事不损山水,不殄天物;行为惜福惜缘,惜时惜法。由此,不得以泄愤复仇等凶行恶心,故意纵火烧毁山林和旷野草地,特别是四至九月草木繁茂,禽兽鼠虫等一切动物繁殖季节,不能纵火。水火无情,故意决堤放水毁田、毁人、毁众生,当然也属此类。

$ e: I* a+ ]* e2 i

 

! B6 ^& {) L7 P* i

受持菩萨戒的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故意纵火烧毁他人房屋、宅舍附属财物、城镇、寺庙、农田中的作物,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龙王庙、公共财产等一切有人管理的财产。纵火既烧毁财产,又毁无量众生的生命,破坏自然环境;既为国法不容,又为佛戒不许。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故意纵火后果严重的人,除接受国法惩罚外;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9 E% ]" t b+ ]

 

1 |9 _4 w' i( D& d6 l! B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故意纵火烧毁山林和旷野草地为极重;故意纵火烧毁他人房屋等公共财产为重;烧毁山神、土地庙等神物为轻。误烧无后果可开,纵火后心悔扑灭无后果可遮。此戒有事烧和理烧二种;事烧如戒烧,理烧为无明嗔欲之火烧毁功德林。无始谁纵三界无明火,尽烧毁真谛中道理智;罗汉智水灭尽见思火,菩萨智火灭尽烦恼城。往昔或今生焚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o6 Q) o2 c& I7 t; c9 u+ N5 j0 I

 

- n( t }: m6 C* Z+ A

放火焚烧业重或以静心持菩萨戒的人,善恶果报如杀、盗二戒所记。

4 m! E: k+ i7 `

 

2 D. \. h, y! n* P+ z$ c# Y2 S

第十五僻教戒。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於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噁心嗔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0 c- l+ r9 ~$ r6 {& ~

 

4 x. [4 z- Z5 Z/ f8 j8 F" v

受持菩萨戒的人,对佛诸声闻、缘觉弟子,对修炼外道持邪知邪见的人,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六亲眷属,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和给予帮助的一切善知识;自己行菩萨道后,得大乘佛法甘露和福慧利益时,不要忘记这些人;要孝行报恩,共沐法雨,增长慧命。由此,要用自己实际的慈言善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心里愿意接受大乘佛法的教化,使其有闻所未闻的茅塞顿开的感悟,使其充满烦恼的心灵得到强大震撼和洗涤,使其明白宇宙人生真相和真正的生命极乐安养;而发起舍凡俗知见觉向于佛法经律,舍外道邪知见觉向于佛乘义理,舍二乘偏知见觉向于究竟了义;发菩提心,禅行空观中道,证出世间福慧,得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菩萨的三十心而成就佛道。如果不能如此持戒,以偏邪心和嗔怒心,不许教化受持大乘经律,用强硬的方法教化或受持二乘声闻经律;如对受菩萨戒的人教受《阿含经》等。不以正法、正知、正见、正语、正行、正精进、正戒教化或受持大乘经律,用妄计邪见教受外道邪论;如对受菩萨戒的人教受古印度外道的《僧佉论》等。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8 c+ i, L$ q+ ^& P( e

 

3 h* d$ ^: Q# Q( a2 P+ h

此戒有轻有重,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用外道邪见教化诸声闻、缘觉为极重,用声闻法硬教受持菩萨戒的人为重,用偏知邪见教执偏诸邪的人为轻。观基适教,邪入正出可开;不能观察根基,随顺可遮。此戒有事僻和理僻二种;事僻如戒僻,理僻为井底之蛙观天。凡夫僧未离生死难解大正;三界僧未离火宅不悟了义;出世间僧开权显实无理僻;观基施教一乘妙法明心语。往昔或今生僻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o% Y/ g- f- D0 Q

 

$ C+ e! x4 I& p/ M

僻教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生邪见家,受邪见法;二是难闻修正法,自障菩提路。如果以正心教化大乘经律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得遇善知识,闻受正法;二是善神常护,魔法邪见难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1: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 r. x7 u' e4 ]* \( z# p' y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獅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7 @4 G6 b1 C! i" C+ C0 v

 

- H# M( D/ P- k& R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喜好正心,受持大乘经律,行佛法威德之实,持佛戒庄严之仪。应以上求佛智的广大心,通达经律宗趣,契解经律理义,证悟经律法味,圆融自心智慧,无碍诸法实相。再下求利他,对从远道而来至心请求开示大乘经律的人,应如法说菩萨一切苦行的内含实义。如法说的标准为,一是随顺求者说法,使之心生欢喜愉悦;二是按求者根基说法,使之适应信受;三是针对求者因缘说法,使之贫者得珠,乞者得食;四是培育求者善根,使之顿悟真谛,渐修道法。菩萨的一切苦行是,难行能行,难舍能舍;菩萨的一切苦行是正法住世的具体标志。如以正法精神修持的头陀行,内财外财供养众生的布施行,宁日受三百矛刺心而不破一戒的持戒行,难忍能忍到无忍之忍的忍辱行,不知疲倦的精进行,不计时日的禅定行,化度众生的般若行,不惜身命的忏悔了业行等。忏悔了业行是,对自己无始劫来所造诸业,表示真诚的忏悔心,放下色身的执著心,在身上或手臂上燃烧一炷香供养佛,或燃烧一指供养佛;还要在后不复造的坚强意志下,才能重罪轻罚,来世报转为现世报;由此,才有可能有福修慧,解脱于生命苦海而出离世间。如果求大乘经律的人,不能信受奉行菩萨的一切苦行,就不是欲出三界火宅之家、真正行菩萨道的人。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为法忘躯,尊法舍躯;以广大心的志力、愿力,可以舍弃身肉手足供养饿虎、饿狼、饿狮子、一切饿鬼等。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就有割肉喂鹰,以身饲虎等公案;破无量众生生生世世的悭贪心和我执五蕴身心。再按先后次序说大乘正法,说证各位次菩萨的信愿行,使其心智之门大开,法理戒相之缚大解。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法久住,佛子种性相续,无量众生得度。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未修正法苦行,未得三昧证悟,当说而不能说,倒说而不当说,或为贪求利养而请法不回答,著文字相断章取义而颠倒说,谬解妄论而谤三宝说等,造成大乘经律正法在世间的悋说隐末、倒说隐末、谤说隐末,真正成为末法时代。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 T& S5 R3 W1 ]+ A4 F: r

 

/ j; c% s+ d5 o1 q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谬解妄说谤法为极重,断章取义颠倒邪说为重,请法不答为轻。知根基不说可开,为破愚执邪戒轻苦行可遮。此戒有事倒和理倒二种;事倒如戒倒,理倒为求利卖法。惜身惜命惜法行,利逸利慢利邪谬;罗汉自利不惜法,菩萨利他不惜命。往昔或今生倒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0 m/ I, }3 Y* m- a

 

# w$ i3 k. l" n3 W' L& u

为利倒说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永失菩提善根;二是由邪命入邪趣。如果以正法心教化菩萨苦行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弘法利生之师;二是续佛慧命之种。

2 {8 U% R6 ?% @ P

 

7 f. W- C; B/ _2 S) w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0 g- ]* ?& V' b$ ?% C

 

+ a' c/ _/ j7 j: R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苦行为乐,视金钱如血腥粪土;应清静正命,视名闻如邪魔鬼秽;应安贫守弱,视强势如浮云遮日;应证悟为本,视身命如魔穴虫窟。不应为衣食无忧而攀缘,不应为金钱丰厚而求缘,不应为享乐安逸而依缘,不应为名闻粉饰而亲缘。攀缘为卖法,求缘为偷盗,依缘为强取,亲缘为伪善。由此,不应为自己贪求衣食财利名等缘故,去亲近国家元首及其子女,位高权重的官员,各级主政一方的官员,依附于强权强势;并恃势力,采取向他人敲边鼓、透口风、拉关系、示威力、暗胁迫等手段,白取白得想取得的一切名闻利益;或恃势力,强迫捐献一切财物,霸占他人房屋田产山林水源等产业;或恃势力,强行推销法物,从中获取暴利等。所求名利,都是不善取,都是贪欲强求,都是无厌多求;违逆众生乐善好施的心愿,坏佛法僧慈悲喜舍的名誉;助长世间恃强凌弱的风气,名相为善而实为恶败类。如果不能如此持戒,不能孝行供养众生如父母,与强盗行径的“善求你不给,恶取把命添”的信条有什么两样,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而且,不但自己这样做,还伙同他人或教化唆使他人也这样去做,更是慈悲心的泯灭,孝顺心的丧失。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6 y( ]. `; {& w5 }9 ^' `. D0 O

 

5 w# ]! B% j7 e- w. v s5 {1 U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强取财物为极重,诈取财物为重,巧取财物为轻。修缮塔寺如法善求可开,为病人救急如法善求可遮。此戒有事求和理求二种;事求如戒求,理求为狼子野心。俗人俗食俗利俗名诸俗有,法人法食法财法喜诸法空;二乘人恒取四谛十二因缘,菩萨行恒取中道楞严三昧。往昔或今生恃势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u- k- ^* o5 c5 L

 

* e3 S' ~! k" Z& o& O; j5 |

恃势乞求业重或以谦忍心持菩萨戒的人,善恶果报如盗戒中记。

/ }' q6 w+ P, _: `% v

 

) J# _' q+ L5 S% u' E" g5 A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者,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5 Y6 k; ^1 |5 E4 L* J9 U

 

1 T* Q I; t8 T+ S# V& H- T& {" a7 b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诵持佛说十二部经;即契经、重诵、授记、偈、无问自记、因缘、本生、本事、方等、未曾有、比喻、论义。应每日早、午、晚三时,初、中、后夜三时,六时持戒;六时相等于十二小时。通过禅行定空,由理悟至体悟再至证悟,达到深刻理解经律法义戒理;既从理相上明了众生皆有佛性,又从法相上了见自性;了见自性为证得出世间诸法空性,一切不著二边,行于中道又无中道可行。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无修无证,不能正解一句,不能了义一偈;一句义可讲无量诸法,一偈理可说三十七道品法门。不能正解戒律因缘,了义戒体戒相;戒律因缘为制戒宗旨、守持功德、犯戒重轻、戒行开遮、七众制别、善恶报别、心观理别、大小乘别、证悟差别、忏悔行别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说知为欺人诈言,诈言充能装明白经律义理的人;既为自欺,又为欺人。未证自欺,未悟欺人的人,重则要负堕拔舌地狱的因果。同时,未有证悟的人,切莫轻易攻击他人。有一人说我讲法谤佛,语无伦次,自创佛经等。在定中观此人身穿囚服,囚服带有锈色,自往南方而去;但又不能明言,只好回偈连续示之,望自省自忏。

. w: h! ?$ @: O9 _3 Q- P) [

 

9 P( V* r. }" C8 C+ C

回偈如下:

- t c+ z3 l# I+ K7 ~

一是;法师释解佛经,根据证悟浅竟;并非引经据典,只有知见不同。古有达摩说法,后又六祖坛经;先贤随缘施教,不见照本宣声。问津法藏无尽,愚夫尚晓高深;说人言莫佛语,见性才明自心。讲法自负因果,皆知功过伴生;谁敢妄说邪曲,阿鼻地狱有因。

) \6 ~' X9 U; k J

二是;1+1=2,是普通简单运用的算式;1+12,才有哥德巴赫大的猜想;数学家经千辛万苦证知其中的奇妙;高端领域的应用,常人永远无法尽晓。

5 T+ K R: l7 @% e* `7 ^% D$ `0 d

1-1=1不相等的算式,如一个有我减去一个假我,才找到一个性我;1+1=3,不相称的术解,如一个性我加上一个无明相我,才创立一乘三教。

9 s. M, o l* J: p, ~

一切术法求解有解又无求无解,用想知相知合为有知又无法尽知;一切佛法求证有证又何求何证,

; X: ^2 Z9 f, K

用无我无为合为妙有却不空了义。

& G+ \5 m1 ^* [

三是;有疑有悟,小乘根基;无疑无悟,平常根基。大疑大悟,锐利根基;有疑无悟,愚钝根基。当世有说,后世无说;当世无说,后世有说。有说义真,无说受行;有说乃敬,无说亦尊。谤佛帽子,乱戴有过;攻击棍子,乱打有失。知见不同,证悟有别;毁赞不立,空有中道。

! I6 U& n" e8 b3 M8 M9 k

 

7 w, Q/ Z6 G: a' b [" l+ K

再有,对大乘戒相法理,只知以文解义,不知实相内含;而假为戒师贪收徒众为他人作授戒的人,谬为师表,颠倒多端,自惑惑人,自诳误人,过失甚重。此戒不是禁人为师,而是慈护有学之人。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3 q' Q8 S- e- b6 x

 

9 f7 A8 H7 T! z" \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贪利求名自鄙误人又攻击修正法、持正戒的人为极重,不懂装懂而自诳欺人的人为重,似懂非懂而我相十足的人为轻。自无慧解而照本宣声可开,虽不达性明实相而为度人可遮。此戒有事为师和理为师二种;事为师如戒为师,理为师为昧心厚颜。二六时中苦戒修,穷尽相有慧自开;三界为师大罗汉,出世为师佛圣尊。往昔或今生无解为师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W! j5 V' H! _' N9 d. @. F

 

& L' m |; Y. x

无解为师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随业轮回;二是人卑言轻。如果以恒心正修、正解、正戒,又为师弘法授戒的人,得二种善报;一是早发菩提心;二是速证菩提。

- e# n( D. K+ V$ j) j, \4 k

 

6 v) b8 D+ N9 ~. ~9 q: Q/ P

第十九兩舌戒。若佛子,以噁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鬥遘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

; @- l5 C! G/ Y5 g' U3 i

 

& e4 Y5 e$ M' L2 T6 n: j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恒顺众生,众缘和合,推功揽过,息事宁人。而不能以嫉贤妒能的争斗心,对戒修出众的人;对持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知见香敬佛、为法忘情的人;对行菩萨道贤达威名超众的人等,轻慢不伏,伤尊不悦。但明知此心不能公开拿上台面,只有使阴招而包藏祸心。由此,与人相遇时,无中生有,蜚言假构,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相互斗争;于乱中突显自己,窃名盗利,平衡曲心。人一张嘴不说两面话,两个鼻孔不能一孔出气,两只眼睛要平等见人,两个耳朵不能偏听偏信。如果不能如此持戒,谤欺贤人;诬正行为外道,诽正戒为邪魔;拙劣手段百端,无恶不作至极;这样的人,以损人之因开始,以毁己之果告终;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3 r. j9 H/ u1 v+ z( h5 }

 

* Y4 M ?! ]5 Z! _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嫉妒心谤欺贤人为极重,以不善心挑拨争斗为重,以差别心厚此薄彼为轻。离间恶友回向善法可开,实事求是以儆效尤可遮。此戒有事两舌和理两舌二种;事两舌如戒两舌,理两舌为诸相说二边而离中道。流言止于智,离间愚人行;圣人无闲语,尽为己失过。往昔或今生两舌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2 _8 _, |# u2 v7 y2 F8 F

 

* B" n# A2 h) n, U; W

两舌业重或以直心持菩萨戒的人,善恶果报如说四众过戒中记。

/ W2 P) K! N4 R/ x& n

 

9 z0 s2 [2 [8 K0 |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 j3 C6 I% `) E% g: h

 

$ J9 |1 U9 _$ l) u: B- j

受持菩萨戒的人,以怜悯一切生灵,戒杀放生为本怀。一切生灵都有知觉本能,贪生怕死,趋吉避凶;只是无始业习感召,今有形体不同;心性与人本一体,贪嗔痴慢为缘由。世间一切生灵杀果有二种;一是决定受杀果报,如猪、鸡等;二是不定受杀果报,除鱼鸟等外,还包含人类的意外伤亡和战争恐怖伤亡。众生最贵重的是生命,世间最悲惨的是杀戮,遇善缘不定杀可以避免,戒杀为自己不造恶因缘,放生为自己创造善因缘。

# ~" C$ ~( U1 U& h; W

 

& Q7 Z$ b$ C4 a6 I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修三种慈心;一是生缘慈;二是法缘慈;三是无缘慈。生缘慈,观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我母;即我曾在六道中,神识不灭生生受生,世世轮转,互为父母。法缘慈,观地水火风,四大是我身体;即众生身体虽形体有别,组织结构细胞又大同小异;自然环境空间共享,相互依存难离共生。无缘慈,于生生受生之中,而悟不生不灭常住之法;即业消为人可闻法,受皈戒行证悟无生。修慈行慈的具体表现为,舍善财、开善门、结法缘、度众生,依法放生救生命又增慧命。佛愍众生,犹如一子,等无二心。行菩萨道的人,护念众生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如果杀生食肉,从理相上等于杀自己前世的父母,从名相上等于杀自己未来世之身;今世见的众生,曾是父母先身;今世见的众生,可能是自己未来的本体;生生受生同心相联,常住之法同性相怜。由此应广行放生善业;并教化他人放生的真实义理,共行放生善业。

; S) V* r9 m$ L) o9 L U

 

b3 c( C, F5 W2 ~

受持菩萨戒的人,如果见世人杀畜生时,应对定杀众生念死;用念佛诵咒的功德回向,愿早日离热恼得清凉;对不定杀众生,应给予方便救护,可以买命放生,也可以弘法戒杀或提倡素食有益健康等,解救于生死苦难之中。同时,应广泛宣说并教化受持菩萨戒,以救护现世苦难,又如法复还心地本源。

" Y4 r3 l4 m( u F

 

) u" J1 a# r% |9 I- W% M' h" v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救度前世父母,以断自己后世之身;更应救度今世父母、兄弟,以成就今世自身。除在父母、兄弟生前劝导受持菩萨戒律,以培福德;还应在父母、兄弟身亡时,请法师诵经讲戒,以乞之福资助亡人神识得以往生净土,花开见佛,或生人天善道,享福乐无尽;此即世间无上孝道,阳世孝身心,冥世孝神识。

+ V' }5 |: F" V) N0 [+ `

 

; Z) z' k& A5 n' M( `0 s1 w1 S

如果不能如此持戒,见生死危难而不救,见冥识沦恶趣而无动,身命苦难自选自报而坐视,慧命沉沦与我何干而不管。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7 v1 K5 W1 z9 ?: s4 V' @

 

& U+ N: Y% U/ E3 A9 l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无慈心救度为极重,坐视不救度为重,不依法诵咒念死为轻。慈心尽力护救而不能救可开,定杀不救念死可遮。此戒有事不救和理不救二种;事不救如戒不救;理不救为万物固有一死,早死早超生。古德有云,“我肉众生肉,形殊体不殊,原同佛种性,只是别形躯”。两脚时不修,无脚时断修,多脚时灭修,君何时是了!人救救身命,法救救慧命,自救救性命,君何时启修!声闻救自心,菩萨救心性,诸佛救众生,众生不自救!慈心修救度,戒心戒不救,救他是救己,自救救他命。往昔或今生不救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S+ }4 O+ r4 o' l

) ^! R/ M1 o/ _$ K

不行放救业重的人,有两种果报;一是失慈悲大心,难证菩提佛果;二是失助道善缘,危难难遇相救。如果以怜心放生的人,今生或来世得六种善报;一是增长寿命;二是家门吉庆;三是子孙昌盛;四是减少疾病;五是逢凶化吉;六是善门永开。

* W6 v* V$ y* B! w3 N) {

 

/ ^6 @* Q# M4 \: n# Q( Q

以上十戒又为一个段落,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恭敬心奉持。

8 e$ p0 X6 h$ D& G& r( p% I

 

* a& X6 Z t4 j' J! M" Q

第二十一嗔打報仇戒。若佛子,不得以嗔報嗔,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報仇,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

* l7 {7 I3 ]. X2 z6 d: Y

 

$ w) A5 ]+ H0 `* R* H8 [4 q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德报怨,以仁恕仇;不应以嗔恨对嗔恨,以暴力制暴力;即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怨怨相报,相互仇杀,没有尽期;既伤及当代自身,又累及后世子孙。如果有人杀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等六亲,自有国法处置,不应寻衅私仇。如果国家元首被他国侵略杀害,自有国际法处置,不应战争不止,杀报不尽,不顺佛戒,不孝佛道;如当今世界国与国或民族与民族的战争,相互仇杀,只能导致更多的人伤亡。

( G' W" @4 F9 T9 A, K' B( A

 

# [$ H4 f c, o* I' q) u# N) u" e' W

受持菩萨戒的人,不应使用失去人身自由或失去人权的佣人;对雇佣的员工不应随意打骂侮辱,无故责罚,避免每日身口意造业。这样的轻业都不忍心舍戒去作;怎么可能犯重戒去行仇杀暴恶,造作七逆重罪呢。

% N5 t! M& J4 F$ m: }; Y q

 

' \2 B" O# U! ], | G, M h

如果不能如此持戒,特别是出家人,为泄愤报仇,丧失慈悲心;在家人为父母、兄弟、妻子泄愤报仇;置佛戒与国法而不顾。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v( E* W4 V3 T* G* m o/ _

 

1 Z2 W O' _2 j; J6 B# v: s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为国仇而妄开战端杀无量众生为极重,为家仇而置佛戒与国法不顾为重,为无端而辱骂责罚员工为轻。见义勇为防卫可开,举报恶人向善可遮。此戒有事仇和理仇二种;事仇如戒仇,理仇为恩怨分明。自古善恶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不须仁者自努力,丝毫不爽公道天。有气不生消磨难,有怨不报是修行;有朝一日自警醒,方知退步是向前。杀无明贼破烦恼怨,坐穿贪嗔痴无底洞;报空假仇雪执著恨,冲出诸法有三界天。往昔或今生仇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v- N3 [+ d3 x

 

" n, o e) i- f4 F; K- b

嗔打报仇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相仇相害无有休息;二是相障相缠道业难成。如果以宽心恕仇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果报;一是精神健康,身体愉快;二是远离怨结仇对,得善终生善道。

' ]* g% e2 j3 C; L) v& m

 

2 k. G T# x( a1 i+ X+ l

第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大富饒財七寶,以此驕慢,而不咨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咨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 B/ l- w% X/ |" m. g9 q* w. o

 

9 b8 {" q/ ^. x. N1 a+ \

受持菩萨戒的人,于一切时一切处,应保持尊法心、谦下心、平等心、和合心、大智心、供养心、受益心,向行持戒法优胜于己的法师,请法受教。不应刚出家不久或未吃三天素的人,对大乘经律尚未正解证悟,就空腹高心,目空一切;而自恃世智聪明,自恃品高尊贵,自恃年老资深,自恃出身名门,自恃大见大解,自恃大威大福,自恃财大气粗;并以此骄横轻慢无名、年青、位卑、贫穷、下贱、残疾、有德的法师。这样的法师,表面上平凡,而内心尽解一切经律;外现众生相,内怀菩萨行。身为末法人,心行正法事。缘愿客西行,隐入朝市中。凡处显拙像,何须露真容。浊世逆缘多,藏拙好行做。墙草根基浅,高竹空中节。特别是新受菩萨戒的人,不得以表相差别衡量法师,而不请教出世间大乘经律。最让人瞧不起的人,可能就是真菩萨;外表华丽,世智聪明,能言善辩,看似高贵的人,可能就是地狱人。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我相十足,我慢十足,我见十足,我解十足,我法十足,我戒十足,我富十足;名轻法师,实则轻法。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9 K" u+ b" {4 e2 ]- V0 b/ _8 i

 

: E/ _+ i9 e2 J* ^' D. R: `

此戒有轻有重,可开可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骄慢轻侮法师为极重,以差别见观法师为重,以枯禅少智不请法为轻。不遇善师教无智可开,遇急事错过因缘可遮。此戒有事慢和理慢二种;事慢如戒慢,理慢为事事争天下第一。慢如高山凌绝顶,法水绕行雾罩岚;菩萨隐世平凡处,莲花鲜于污泥谭。往昔或今生慢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8 z3 D: ~' o7 p, V, p

 

0 o6 k1 b7 O" Y0 u

骄慢不请法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善师不现,失于正法;二是心顽愚固,习陋形劣。如果以下心请法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福德增长;二是智慧开明。

j0 p c8 |! u+ r7 O9 i; j2 i

 

, h. I: G$ I; X, G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于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以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時,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輕心噁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 u/ U5 @ X" I* r& B1 I

 

+ p% a) O' ^- M

受持菩萨戒的人,在佛灭度后;即佛示现世间,教化出家与在家弟子成就法器,戒法传于世间,示现大般涅槃以后,有善心重德的人,上求诸佛妙道,诸法妙意,真僧妙相;中求受得菩萨戒,行菩萨道;下求教化众生发菩提心。戒从二个途径得;一是从自心忏悔求受得;二是从尊师重师师授得。否则,只能为诵戒、受戒,不为得戒。这样的人,求受菩萨戒时,跪拜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自发无上重誓宏愿。誓持戒依法修行;愿行菩萨道,度脱无量众生,乞求受戒得戒。应当连续七日在诸佛菩萨形像前忏悔业障,于六时中诵持菩萨戒;当禅行定中或梦中见出家人为摩顶,或见莲花涌动,或见彩虹等瑞相;当出家人离去不见时,于空无人有声告之某佛或某菩萨为之授戒,便为得戒。修行净土的人,当礼拜诸佛菩萨形像时,似见真佛菩萨一样,慈笑安祥,胜如父母时,可为得戒。如果七日不见瑞相,形像面无表情,为不得好相。应继续修忏悔法,六时诵戒,再加二个三个七日,乃至一年,至得戒为止。如果七日或一年,仍不得好相,虽为受戒,不为得戒。特别是末法时代,为得戒牒而受戒,为求名好而受戒,实未得戒。

$ y6 }( e4 d6 ]4 C. U4 Q. V

 

! \, k+ F; M6 z- x5 l

受持菩萨戒的人,如果得遇先于自己受戒得戒的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再见诸佛菩萨好相,也为得戒。古时密宗、禅宗得戒法师,选择入室弟子非常严格,一般要观察三年以上乃至更长时间;并多采取戒法同授同传,戒法一体。其它教宗,坛场授戒。现代授戒,形式同一,内含有别。得戒的法师,才能师师相授;在法师面前受戒时,即为得戒;而不是坛场受戒,即为得戒;但坛场受戒,也有得戒之人。因为师师得戒,次第授受,灯灯相续,如常住佛法身亲授。所以,得戒持律的人,等于菩萨住世。由于得遇得戒法师难,加之自重本源心地法门,才能受戒得戒。如果千里内有授戒坛场和得戒法师,一定要诚心求受,自然得戒。否则,必须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自发誓愿乞求受戒,而且要见好相,方为得戒。受戒为口说意知,得戒为心源本地;受戒为善生得福,得戒为喜乐无终。

1 ]8 q' R$ }- o5 M) D4 `- A

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只求受戒而未得戒的法师,自己认为能理解经律,每日六时诵戒,便可是人补佛处;从而与国家元首及子女或官员为善友,往来于权贵之中;以至忘失法师本份,对喜欢菩萨行的人,请法问戒,不能给予热情接待,解惑答疑;表现为心不在焉,傲慢无礼。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m5 o' V1 @; i4 g- `

 

% I0 r" j+ U& c8 P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傲慢无礼为极重,邪见自专为重,心不在焉为轻。恐邪行人破坏正法可开,知邪见人为求过问失可遮。此戒有事僻和理僻二种;事僻如戒僻,理僻为天上不掉馅饼。著相有修有证为傲慢,心行有修有证为解脱;不识缘对根基为僻说,重受得戒为补佛处人。往昔或今生僻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1 L% w' P0 v" z& N8 N# N

 

% F! |8 S+ G) U0 x

骄慢僻说业重或以缘心持菩萨戒的人,善恶果报如骄慢不请法戒中记。

0 J n3 \9 @3 ~" e3 B1 G6 X

 

7 \2 h& C8 a# i( ^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舍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曇、雜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者,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9 U+ v$ F# M6 L) M1 Q9 [( P

 

1 Y2 M6 j/ [0 S+ {

大乘与小乘,概括的说,有十种区别;发心不同、心行不同、持戒不同、知见不同、法藏不同、愿力不同、妙有不同、历时不同、觉果不同、安乐不同。此戒为不依法戒行,不听闻受教大乘经律。

, M/ ^0 Q, {. q6 h8 `

 

1 }2 {0 \+ n: }7 ^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本源心地正而无邪的知见;以契心地正解的自因佛性;以证悟正因佛性的真常果德妙体;而精进修行大乘经律。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弃舍戒修大乘经律;如同弃舍救度众生的一切法财;如同弃舍世间最珍贵的珍宝。反而去戒修偏执空相的声闻缘觉,谬执邪见的外道,妄执俗论典籍。小乘论、外道论、俗世论;执著三论的人,自断佛性菩提道果,自设障道因缘;即内邪解为因,外邪行为缘。古印度有九十五种外道,不发菩提心的声闻缘觉,是外道之种,最终形同外道一起堕落,为九十六种外道。这样弃舍菩萨行的凡夫、外道、声闻、缘觉,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B5 |* h) V3 D" a: g: g' g

 

$ U9 P9 ]/ ~3 p. N( K9 [: _. X5 }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弃舍大乘戒行妄执俗论为极重,谬执外道论为重,偏执小乘戒行论为轻。习小、外、凡三论如海纳百川,教化向大可开;为自我验证大乘法与小、外、凡三论的差别可遮。此戒有事不学和理不学二种;事不学如戒不学,理不学为偏执、谬执、妄执相有。妄执俗论业轮转,谬执邪见堕爱见,偏执空相福乐天,诸法空性人不见。往昔或今生执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a* U! J7 G' f! g

 

# a* p" z1 {1 ]% e2 r, w; N

不习佛戒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自障菩提之路;二是轮回于爱见的烦恼中。如果以无执心习学佛戒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不住三界诸有之中;二是自我铺就菩提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1: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 }, `4 U/ R2 \1 h( u' M

第二十五不善知眾戒。若佛子,佛滅度後,為說法主,為行法主,為僧坊主,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鬥訟。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 T3 o* A1 P) V) `6 a$ n0 Q. ~4 E

 

2 j- M- g( Y& k2 l$ j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在佛灭度后,各寺庙主持一方寺务的僧人,如法师、戒师、主持、监院、募化、首座、知客(知宾)等,应恪守勤俭节约,惜福培德的慈悲心,善于和敬,避免争斗,珍惜、维护、利用、继承、发展、弘传一切寺庙有形物品、物产和无形财富。不可挥霍无度,如财己有,随意使用,铺张浪费等。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反而任意乱用,浪费不惜,或使用不当失度;尚不知忏悔,不能及时纠正;长期延续,必然造成众僧失和,产生争斗;既损三宝物品、物产价值,又失文物、法物价值;既损有形财富,又失无形财富。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a' V, E9 U- y" k

 

/ _8 ]. b/ o; E' Y1 N

此戒似为出家人而制,实则在家众亦可效仿。一国、一地方、一单位、一家的运营管理也应如此。既要恪守法度规章,又要慎用权力;既要合理调控,又要避免浪费;既要保护有形资产,又要保护无形资产;既要珍惜、维护、利用一切资源,又要继承、发展、弘传文明;既要和谐和睦,又要各守其道;既要大局安定,又要人心快乐。坚持利为民而谋,心系国计;坚持力为国而出,情系民生。让佛教与传统文化,进入家庭、学校、机关、单位、监狱等,平和家庭生活;教育青少年知道既有国家法律,又有国人道德,自我约束言行,降低因法盲、德盲造成的犯罪;官员惜民力民财,以自我约束的官德,忠君爱民,廉洁奉公;一切工作人员,爱岗敬业,上下和顺,团结一心;用祥和平和犯人戾气,用人性因果平和自我心理矛盾和缺陷,自生忏悔,自洗罪业,自作新人;促进民族和睦,相互交流,友好相处,相互尊重等。如果能如此文明,国之幸也,民之幸也,教之幸也!

8 V4 {/ S6 |% [- g( g" S$ ?7 P

 

8 y4 R2 ^) p" y, u7 V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既挥霍无度又失和争斗为极重,既损有形资产又失无形财富为重,计划不用或使用不当为轻。为利除弊可开,保大舍小可遮。此戒有事失和理失二种:事失如戒失;理失为旧的不毁,新的不生。善守法财和事理,善守理财自无争;善守家财子孙旺,善守国财万世兴。往昔或今生恶守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r1 ^5 `, V1 j: P2 B

 

9 Q& A8 c8 Y1 `( |# a+ D: @! O

不善知众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言行多有争议;二是召至贫穷困苦。如果以廉心善知众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统理大众法无碍;二是众缘和合财无碍。

# k* j( g6 D& p# b; e Y0 Y' S7 }

 

) }" P- d0 u( p0 o* J! M

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木床,事事給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男女身,割自身肉賣,供給所須,悉以與之。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 l+ P L" ~2 u+ U

 

1 y! u+ s @- R/ c. x& s# q$ h0 n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如果在所住的寺庙,在家人居住的舍宅、城镇、国家元首或权贵居住地,结夏安居点、供养僧众法会等一切处,先来此的僧人,见有客僧人来此,应热情欢迎,送去时应问候祝福。如果暂住时,应供养饮食,安排住宿房间和被褥,事事给予方便,处处满足需求。如果没有食物供养,应自卖身力,哪怕是割肉卖血,也要有诚心尽主人之谊,行待客之道,让客僧人满意。如果有人行布施,供养食物等,应人人有份,平均分配;如果有宴请僧众,主持僧应安排次第受请,全部得到宴请;设宴的人,应礼通凡圣,不问主客,平等供养。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冷遇客僧人,使之供养无份,设宴不请,只安排本寺僧众受供受请;住持僧要得到很多业报,与不通礼数的畜生没什么两样,违背僧人常法,不配僧人身份。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9 q$ K Y& Z+ z" Z0 ]

 

; o3 @( b; l# N( {0 N4 d) G

此戒为出家人而制,实则在家众亦可效仿;家国一理,让客三千,宾至如归,礼遇来者。八方高朋,荣耀门楣;远交近友,不亦乐乎。否则,大失礼仪国格,小失礼仪人格;既留千古笑柄,又失朋友相助。

: b# N5 S! h& S

 

S( v/ d; C' q+ W6 \* R! E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冷遇不待为极重,差别对待为重,待而不周为轻。尽力尚不能满足需求可开,各方礼仪不同可遮。此戒有事独受和理独受二种;事独受如戒独受,理独受为老死不相往来。独受供养失律仪,拒客千里枉为僧;冷遇不待失法仪,佛可割肉饲虎鹰。主人让客三千里,虽居深巷有高明;礼遇待人人自待,家国万邦留美名。独受利养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5 }/ d* ]1 U: g$ J" G) D' ~. O

 

' N. _0 Z+ Z# L2 s' |

独受利养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孤独贫困,难闻正法;二是失戒法益,善神不佑。如果以热心尽全力供养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人多助力助道;二是常亲善友善法。

- u- y6 c- ?) I6 u8 ^1 x$ e

 

* C' u2 T8 q V- `& J

第二十七受別請戒。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 W; d$ w( t3 e; @8 u9 q

 

! J$ ^/ H( C# d8 f7 c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如果遇有施主为作法事而有挑有选的特别邀请,不得受请,应由主持僧平等派选受请。如果接受了特别邀请,作法事后的一切供养不得归为己有;应交寺庙统一用度。这样的一切供养,属于供养十方僧,属于众僧共有财物。如果不能如此持戒,不但接受特别邀请,而且一切供养财物归己使用,等于劫取十方僧的财物归己使用;等于劫夺众生八福田中财物归己使用;即上劫取礼敬田中诸佛圣人财物,中劫取报忠田中师僧父母财物,下劫取悲田中病灾难急之人的财物。这样的出家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 z7 d% W m5 }2 \, h

 

* D# l2 O! n* G9 W8 \: {

此戒为出家人而制,实则在家众亦可效仿。不论何时、何地、何人,都不应背离大众而搞特殊化;更不应一切都搞特殊化,又特殊贪婪占用不义财物,归己使用。这样做的人,既失公德,又获业报。

! k; |8 X! J8 g

 

) a2 u8 N% O B6 V" G; D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既受别请,又供养归己为极重;未受别请,而供养归己为重;受别请未受供养为轻。受别请收供养维修塔寺可开,受别请收供养为他人治病救灾可遮。此戒有事请和理请二种;事请如戒请,理请为多劳多得。不受事别请心持戒;不受理别请心平等;不受不收不贪不犯,受想受缘受利受罪。特殊才能舍我其谁,特别利益理所当然;特殊享乐唯我自知,特殊罪报责无旁贷。往昔或今生受别请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9 o9 @9 u, q( I' b1 ?- v4 r/ o

 

9 W0 F' M: Y' [9 R) M7 g

受别请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常居无福之地而贫困;二是为财物多生烦恼。如果以公心不受别请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居福地而富贵;二是身端庄而康健。

v S% @9 Z! q5 G

 

4 @" J: @5 u+ t5 v1 T! F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4 j' w: h" r2 w2 K/ o( u

 

+ h9 i" Q- }9 l' G# ?( H- O

受持菩萨戒的人,不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行一切供养时,请出家人帮助作法事或为有求发愿心而广种福田时,应先到知客僧等主事人处,表明事由;再由知客僧统一安排,给予帮助,这样做既如法,又得大功德。否则,以差别心挑选自己满意的僧人;这位僧人既是四果罗汉或有位次的菩萨,其求愿福田所得福报,不如平等选择一位未了生死的凡夫僧。如往昔之时,古印度有位名称毘舍佉母的人,别请五百罗汉求愿福田。佛说毘舍佉母无智不善,不得大福;若于僧中请一人者,得大功德,果报利益最胜。佛住世时,对有人供养佛以美食,而供养僧以残羹剩饭,佛让舍利弗以美食施狗而不受别请,示现佛与众生平等。这里有二个关系;一是对求师与供养的关系区别开;为求善知识可以择师而参,分辨贤愚,明澈法眼;而求愿福田则平等选择,平等供养。二是对僧事与俗事的关系区别开;僧事无小事,僧事是佛事、是法事,必须依戒如法施平等求愿福田;俗事是把世俗人情混入僧事,人熟好办事。情失戒法,僧事俗办;如同势利眼人,亲近权贵,溜拍媚贡,一切能事;疏远贫贱,受众憎恶。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僧事俗办,是随顺外道教法,是不遵戒律,是违逆佛法凡圣平等心地本源,如世俗忤逆父母,不行孝道一样。这样的佛制,不仅释迦牟尼佛如此,七佛都如此,无别请法。七佛为庄严劫三佛,贤劫四佛;百小劫之内在此娑婆世界应化,为色界长寿天的今世天众(寿超百小劫)所见,为此佛常引说证。百小劫之内的前九十劫,为庄严劫的部分;三佛为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从第九十一劫开始为贤劫部分,四佛为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世的佛制,还应如此,经律法则,恒常如一,不因时世变化而改变。违背佛制别请的人和受别请的人,都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4 e# g4 n- K: @- M; O# K' |

 

. b6 e! B* N4 V* N" P$ k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狭劣高低心别请为极重,以亲疏远近心别请为重,以对戒对僧不知心别请为轻。亲师敬友可开,请法说戒可遮。此戒有事别和理别二种;事别如戒别,理别为耍乖弄巧小聪明。平等福田是悲田,顺孝行施为佛制;菩提涅槃无别请,凡圣一体同佛性。往昔或今生别请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7 E+ G( }6 j5 g! A! w

 

: A. f8 d) a" T

别请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做善事不得圆满,常受人讥讽;二是福报不得圆满,常有缺憾。如果以平等心求愿福田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心量广大,不戚不曲;二是常受法益,所求如愿。

}; @! _- {% L/ [- t6 }

 

7 Y3 L. Y* f- ?# ^, n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若佛子,以噁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咒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憫心,無孝順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4 `' g0 h, l" F2 z

 

4 f5 U, i2 m# r: @1 O. A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自利利他、利他损己心获取利益,维护身命,维持生活。不应以邪法取心获取利益,为邪命邪乐,时时处处损人害物、自利利自。如在家人,有三种事不应做;一是开办淫秽场所或为男女偷情作中介(俗语为拉皮条)及制贩淫秽音像图像书籍等;二是调教训练捕鱼畋猎的鹰犬或传授训练方法等;三是制贩各种伤人害命的毒药或武器等。如出家人,有七事不应做;一是如在家人不应作第一种,误人正心;二是亲手制贩食物,加工米面,误伤正命;三是为男人、女人卜卦、看相、解梦等,测断吉凶生死、娠生男女、病失祸福等,误人正信;四是利用外道邪咒符术,误人正行;五是研究奇巧的技术,误人正慧;六是如在家人不应做第二种,误人正业;七是如在家人第三种,误人正念。出家人应依四种净命食;一是深山草果;二是常行乞食;三是布施送供;四是随大众食。出家人不应依邪命食。邪命食包含四邪命、五邪命、八秽。四邪命为;一是下口食,种获卖药等;二是仰口食,仰观星象;三是方口食,曲媚权势;四是维口食,占卜看相、咒术等。五邪命为;一是现奇特相召人供养,二是自说功德感人供养;三是卜相咒术引人供养;四是现威德敬畏趋人供养,五是说动人心诱人供养。八秽为;一是广置田宅园林等;二是种植经济作物等;三是存贮谷物棉布等;四是雇佣仆人劳作;五是饲养禽兽宠物;六是积蓄珍宝财物,七是制作毛皮产品;八是用象牙、黄金作装饰。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对众生无有慈悲怜悯心,等于对师僧父母无有孝顺心。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8 K$ S% U! ]- v* z3 y9 F% J

 

5 y/ R3 W) E' r/ v+ M3 ~, ]# a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贩卖男女色、调鹰方法、和合诸毒为极重,占卜、看相、解梦咒术为重,自手作食、加工米面、工巧为轻。利养咒术制药治病救人可开,随缘占相咒术工巧化度众生可遮。此戒有事邪和理邪二种;事邪如戒邪;理邪为只问获财结果,不看取财过程。邪业邪命邪心,邪利邪食邪福;污受污因污果,污佛污法污僧。往昔或今生邪命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1 `( E- ^& b0 n6 l' J( {

 

" A) t; x4 |0 @ ^+ \

邪命自活业重的人,有三种果报;一是堕地狱常受刀枪刺身之苦;二是堕畜生为水族羽飞,受不净之苦;三是转世为人时,生贫穷处受身衣垢秽之苦。如果以净命心维护身命,今生或来世得三种善报;一是常生富贵之家;二是常享天福;三是常闻正法修行。

" |# T& b$ p6 A$ A+ e# W9 x5 e; H* [

 

4 [: o6 \4 E- B& ?3 q5 E( @. R

第三十不敬好時戒。若佛子,以噁心故,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經理白衣,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淫色,作諸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明。

( X+ e. M$ e4 G" @: q( k5 N. `

 

1 ~" A! o# o; U/ r: [ ]6 K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应于正念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不应心生邪念,贪著诸有,身行所为诸事,让佛法僧三宝蒙羞,虽非口谤,而用实际行动诽谤,与口谤无异。主要表现为,以僧像示人,以佛子自居;将邪念心伪装起来,口唱亲佛附法高调,妄谈空相,不及空义;而实际行为,却为利养帮助在家人经营生意,料理俗务;更有甚者,为在家人男女幽会偷情传递消息,提供方便等。自作绑缚之业,自做贪著之人。

1 d9 u/ g2 E7 s6 c! E+ o

 

5 O0 @ v) c6 K8 s& w

受持菩萨戒的在家人,应以正念心持六重二十八轻戒,效仿出家人所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于每月初六、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诸天人洞察人间善恶,降施吉凶的六斋日;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忉利天主察视人间善恶的三长斋月,受持斋法,不杀、不盗等。我国出家人以过午不食为斋,在家人以吃素食为斋。按佛制以不非时食,正名为斋;即以过午不食为斋,不按时食为破斋。如果不能如此持戒,身谤三宝,破斋杀盗等;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8 n1 v% y9 J& B9 s1 m L& B6 a

 

I, `! \: l( L' Y8 e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出家人通致男女为极重,在家人破斋杀盗为重,出家人经理白衣为轻,在家人请出家人帮助经理为轻。为修塔造庙利僧经理白衣可开,为父母老无所养行孝顺经理白衣可遮。此戒有事不敬和理不敬二种;事不敬如戒不敬,理不敬为言行不一。好时正勤增善法,身心不净苦无常;生长信念戒定慧,远离轮回悟正道。往昔或今生不敬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Q# t8 t' s& x+ ?7 ^5 w. C- W

 

( y) J" l7 F/ D; ?; ^3 _

不敬好时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邪命难入真谛;二是逢吉变凶招灾。如果以正勤心敬时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诸天欢喜降吉;二是次第趋于菩提。

+ y1 U/ ?6 O) u

 

' h9 G2 p+ c5 C$ k, f

以上十戒又为一个段落,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恭敬心奉持。

$ B' j' Y8 H* q% A3 K% N

 

( N4 F& R$ p/ `* }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及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菩提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4 n) E& f0 {2 H6 W8 _1 u

 

/ r7 S' t% ~' w- u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身命财护持佛法僧三宝不受毁坏;护持祖宗牌位、遗产、遗像等传统文物不受破坏;保持佛法弘传,保持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保住一方净土,保住传统文明。特别是在末法时代,物欲横流,计心旺盛之时;如果见到一切外道以反对拜偶像为名,一切愚夫以破除迷信为名,一切图利之人以文物流通为名,盗取、强取、倒卖佛菩萨形像,宗祠祖宗遗像,佛法经律;强迫出家人为官、为使、为隶、为兵、为役等,应生慈悲心,尽其全力,采用多种办法方便救护;并以情理教化取回为主,以财力赎回为辅。恢复佛菩萨形像,恢复经律原貌,恢复宗祠原状,恢复出家人的人身自由。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坐视不管,不尽心力,不尽财力,不予救护;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9 A7 m; a; c8 Q; f5 z i7 W, r# b

 

3 s# U+ g1 q, Y* U0 {/ A$ {

公元十二世纪后期,部分回教徒在印度,以所谓反对拜偶像为名,毁辱一切圣像,并强行买卖出家人为奴隶;二十一世纪初,又在阿富汗炸毁巴米扬大佛像。近时期,部分耶教徒在中国又以所谓反对拜偶像为名,毁辱圣像宗祠等。日本等国侵略者和一些强盗,强取、盗取敦煌石窟、云门石窟和各寺庙金属铸像、壁画、经律等。在中国古代有强迫出家人为官、为使、为吏、为兵、为役的事件发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禁教逐僧,毁圣像塔寺,焚毁经律等。凡此种种,既是佛教历史的灾难,又是国家历史的灾难,更是人类历史的灾难。

0 X( B: _# |5 g

 

( ]6 t7 r% T7 b' Y, C% f! ^* I

证得一果罗汉以上果位的圣人,古称道人。一般的出家人或在家人,虽未得道;但已受持菩萨戒,发菩提心修大乘法,行出世间大道,都可称为道人。同时,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僧人为僧宝;

# E" [ ~4 ~7 s5 `

古代有强迫出家人为奴隶,近代被各国法律禁止。由此可理解为强迫为官、为使、为隶、为兵、为役。为理解此戒,特此举例记明,别无他意。

4 B# _+ _3 N1 L' Z O2 c

 

* z1 \+ \1 i3 C: {# s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一切坐视不救赎为极重,坐视不救赎佛像、经律、僧人为重,坐视不敬赎父母宗祠为轻。尽心救赎而力不及强犯可开,如法流通圣像、经典可遮。此戒有事不赎和理不赎二种;事不赎如戒不赎;理不赎为谁作业谁受报,与我何干。自古善恶相依行,吉凶福祸毫不爽;名赎三宝和父母,实是自救救众生。往昔和今生不赎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b5 _& `" T) [

 

9 n0 m7 |9 r: L9 B# u

不行救赎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损福;二是损慧。如果以解厄心广行救赎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享乐天福;二是值佛住世。

* g8 {# Z9 n; O" a+ Z$ ?4 {1 I

 

2 ^3 ]0 ]2 u9 s5 L

第三十二損害眾生戒。若佛子,不得販賣刀杖弓箭。畜輕秤小鬥。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系縛,破壞成功。長養貓狸豬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 h \0 ?+ _+ o% ?& I

 

% g4 \8 x5 J( D/ d9 g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利乐于人;一切成人之美,恩泽众生。不应损人利己,仗势欺人,恩仇相兼。由此,不得贩卖刀枪弓箭等武器或猎具;不得使用计量器具欺人;不得依仗权势谋取私利或以暴力勒索财物;不得使用阴谋怪招等欺诈手段毁人事业,毁人完美成功之事;不得长期伺养猫狸狗等家畜。贩卖武器或猎具,间接受杀害众生身命的业报;计量器具骗人,依仗权势欺诈或勒索财物,直接受偷盗业报;以嫉妒心毁人欲成之业,直接受两舌业报;伺养家畜恩中有仇;即猫狸食鼠类间接有仇,猪狗他杀间接有仇,二者都间接受杀生业报。如果不能如此持戒,为求利养而明知故犯;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N( K/ ^6 E1 w% W, V# f

 

! H3 c% k' s! ]9 z0 u$ Z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计量谋利和仗势取利或暴力勒索财物,直接受报为极重;贩卖武器猎具与伺养家畜,间接受报为重;无意中破坏或毁掉他人某件欲成之事为轻、个人终身事业为重、国家重大事业为极重。破坏恶人行恶欲成之事可开,毁掉危害三宝安全和危害国家安全或大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恶事业可遮。此戒有事损和理损二种;事损如戒损,理损为良心不值钱。偷诈奸欺巧豪夺,贪欲物色无限多;恶到地狱犹不醒,罪业种子自己播。损害众生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K# C$ U% \+ ?6 Z9 G

 

h; L7 _" F: ^; F! S

损害众生业重或以护念心持菩萨戒的人,善恶果报随杀、盗、两舌戒中记。

0 D r# Y4 o C8 w. v, R5 m' m

 

& [9 s9 g/ U+ p; g3 I+ M6 E

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若佛子,以噁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鬥,軍陣兵將劫賊等鬥。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妓樂之聲。不得樗蒲、圍基、波羅塞戲、彈基、六博、拍毬、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城。爪鏡、蓍草、楊枝、缽盂、髑髏,而作蔔筮。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 P: H3 ]8 E8 g! E

 

# C( h- y: Y! W9 V8 g {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摄心戒修,觉悟人生无常,止观出世间法,弃舍世间邪业。对于身无定力,心无智慧,六根不能转境的修行人;要知道世论毁灭佛法,邪业损失道心;皆为证道逆缘,舍本逐末妄因。由此,要远离五类事,甘守寂净道心。

" e- P# `( i7 n+ u1 b0 u: T

1 以偏中道的邪见,观看人与人的争斗,观看军人与军人的战斗,观看兵匪的剿斗和警匪相斗及匪贼争斗等;既包含观看现场争斗,又包含观看影像书画等争斗;还包含象、马、牛、犬、兽、鸡、鸟、虫等争斗。

, T' B* C. j. ~2 D1 Z

2 以扰清净心的邪思,演歌或听闻一切世俗音乐、舞蹈、歌剧、戏曲等。

6 b. m$ W7 G( p) P: ~1 Y2 D" }; H* ~

3 以撼无为心的邪念,参与赌博、围棋、象棋、弹棋(古代宫中女人以梳妆镜匣摆放围棋)、掷骰子、踢球、用箭枪打靶、八横纵成格棋等一切有胜负的活动。

4 O. R2 b3 d6 x

4 以误正道心的邪见,利用药涂指甲发光如镜咒之、卜卦用草、巫祭樟柳树神、钵盂盛水咒之、骷髅咒之、卜卦龟壳等物,占吉问凶。

, K% v2 f' ^; V/ k! @

5 以罔正法心的邪命,为从事一切非法活动的人充作使者,提供方便。

" Q8 s( J6 |& W

 

1 r3 a! o0 U4 Z% c

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戏斗放逸,玩物丧志,棋力乱神,巫术扰正,淫邪奸诡,非法终凶。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w+ |( E9 o6 ]8 L2 x3 _

 

" { @( ]- v/ V' e" q0 ~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出家人行五事为极重,在家人行五事为重,在家人随顺时偶行五事为轻。在家人以歌舞等供养佛、法、僧三宝可开,在家人身不由己时而心无染著可遮。此戒有事邪和理邪二种;事邪如戒邪,理邪为心不正观妙觉。奸起杀心斗生狠,赌出盗心娱生淫;匪怀诡心卜生邪,散心乱神失道心。往昔或今生邪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6 p$ G5 t" U8 w1 K

 

1 w: G. p- s9 G

邪业觉观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今生随业结转,失戒福法益;二是后世随习转生,邪魔鬼秽。如果以止观心远离五事的人,今生或来世有二种善报;一是增长福慧;二是清净梵行。

" h; s N% I7 x/ x" u

 

4 n) Z* f( Q; f6 L" F2 ?- f! O* O

第三十四暫念小乘戒。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梅,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5 w, C; }4 m: @0 A% D6 [

 

# [$ P+ n, {$ _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于日夜六时,行住坐卧四威中,护念身心持诵十重四十八轻禁戒。持诵禁戒时,身犹如金刚,威严不动;心如欲度生死苦海,必须不离并抓牢救生圈(《大般涅槃经》中罗刹乞浮囊的比喻);行如被强贼用活草系绑的比丘,为守持不伤草木戒,日夜忍受蚊虻虫咬和野兽怖畏,宁死不动。同时,坚信大乘善法的念心不动摇,戒行法随,我于佛本无二心,只有成与未成的区别,先佛与后佛没有两样,众生戒行一定能够成佛;并且,我心净念即同诸佛心;即化度众生同成佛道的广大心,念念不舍初时所发菩提心。如果不能如此持戒,一念生不止,二念生继续,自利自度心,等同于声闻缘觉终果形同外道的偏邪心。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I1 W; T3 _* w' {( C

 

1 X9 T; f6 {$ F8 |8 ` q4 K% l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生外道心为极重,生小乘心为重,口说而心未退菩提行为轻。行菩萨道的人随顺小乘或外道而实为化度可开,遇难暂退菩提心而又厌小乘法可遮。此戒有事念和理念二种;事念如戒念,理念为遇难而退。禁戒如禁令,行人莫相轻;戒行出三界,否则一场空。往昔或今生念小乘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N( N. G: C( P$ j, o& K, x

 

$ V( n! s; W5 o/ e G8 I" ~8 X

暂念小乘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暂念小乘自障菩提路;二是念生外道心自障出世间。如果以坚固心念念大乘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早出世间;二是早证菩提。

* @- a% G: T0 G* K: V* T$ ^

 

5 L. @) k$ V6 c- D4 S2 H4 c, c

第三十五不發願戒。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2 g. D: { I, k/ \0 o

 

5 B! t9 v! R& h2 c1 p- p3 a0 a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发大愿,并恒常行持所发愿力,才能成就大果。行持愿力,才能保持菩提心相续不断,直至佛果。一般应善发十愿。

. q C+ b; b2 i& V p# g! K; R

 

3 l3 C y& {0 j# e' J$ W

一是孝顺父母师僧;孝顺为根本,忤逆为忘本,心失本源。失本之木必枯,无源之水必涸。二是愿得好师;师能传法、培德(授戒)、解惑;解开心地,教增德本,行成智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邪师如麻,正师难遇;依正师还须以戒为师,才会一脉相承。三是同学善知识;愿遇好师还须求善友,善友贤朋相互参修,相互助行,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善友如法,常护身心;贤朋如戒,常为伴侣。四是常教我大乘经律;经者法也,律者戒也。愿好师善友明导大乘法义,孝示大乘戒理;上合诸佛妙心,下顺契理契机。五是十发趣;愿修十住位菩萨所行法,戒入大道,戒法一体。六是十长养;愿修十行位菩萨所行法,戒行于心,培植德本。七是十金刚;愿修十回向位菩萨所行法,戒行善巧,心如金刚。八是十地;愿修十地圣位菩萨所行法,戒行如地,承载万物。九是如法修行;用戒摄统愿心,依法开解心地智慧大门。十是坚持佛戒;以愿持戒,随解明理,有规矩才成方圆。

3 O3 w0 L3 b3 W

 

: h1 H$ c0 S' C. B( \. J

一切行菩萨道的人,必须愿心坚固,宁舍身命,也要护戒、守戒、持戒。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愿行不一,遇难舍愿,愿不缘心,心不缘善;说戒时天花乱坠,行戒时损戒、犯戒、失戒,结业必堕轮回。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r" w9 r6 E# F: k

 

+ c9 F* M. a7 f. R$ ^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无愿而失戒为极重,有愿而犯戒为重,有愿而损戒为轻。根基尚浅愿心渐发可开,初发愿心愿力有时间断可遮。此戒有事不发和理不发二种;事不发如戒不发;理不发为随遇而安,趟哪河,脱哪鞋。心求诸善法,愿力化行持;殊因生妙果,法界自庄严。往昔或今生不发愿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7 A: P( k. L* q U1 A0 F+ s0 P' P

 

: _ Z& c. ^. a& S$ @; d6 l

不发愿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志不坚固,易生退转心;二是愿心不到,妙果难成。如果以坚固心常发大愿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志行高远,常为人楷模;二是闻法灭罪,道果早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t; I! @" k" G* X6 n) Z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若佛子,發是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誓言。寧以此身,投熾燃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複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複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飲食。複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流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種床座。複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醫藥。複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複作是願,寧以鐵錘打碎此身,從頸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禮拜。複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矛,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複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複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複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複作是願,寧以利斧,斬破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複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6 y! M4 y' J! `; v' z. s- R

 

7 r8 P6 x/ }, Y& `% O9 |+ |5 S

愿为行持路径,誓为实践愿力的保证;愿为理想的目标,誓为实践理想而必须承担的义务;愿为因的付出,誓为果的代价。誓愿合一,佛道必成。否则,没有保证的路径无法行进;不能承担义务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没有因的代价付出,难有果价值的贵重。誓愿合一,信有路行可进,愿有目标可达,行有成果可贵。

! \6 m6 w( L" |# a- G

 

) ^8 F7 m' F6 h) j

受持菩萨戒的人,发大愿心严持佛禁戒后,为表示所愿不虚,所愿必行,还要作重行、立誓言、践愿心。具体誓言,可分五种;一是离欲染誓。爱河无底,欲海难平;生死苦本,离后常乐。淫似猛兽,伤其慧命;淫淫相传,魔子魔民。身行禅乐,法喜充满;世无伦比,世世相随。身心见淫自然生起,宁可投入猛火,跳入深渊,爬向刀山,也要守护清净梵行,守护常住慧命,始终如一的遵循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法旨戒心,远离一切欲染习气和言行。再退一万步,宁可舍戒还俗;也不可染污梵行,破戒堕落地狱。二是受供养誓。食君一粒米,重如须弥山;犯戒无福人,苦报剧烈燃。一切所受供,恩满欲界天;犯戒罪恶人,永世无法还。邪命自活愆,自买镬汤煎;失足千古恨,清算悔之晚。早知后日事,可避在当前;如身已犯戒,忏悔改勿瞒。主动立誓言,时处常加勉;净命受净供,净戒功德全。宁置身热铁罗網,热铁罩烤,千网重围,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身受衣服供养;宁吞铁丸于口,口流猛火百千劫,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口受百味饮食供养;宁让身卧火炉热网之上,受大火烧烤,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身受床座卧具供养;宁愿身日受三百矛尖刺穿,历时劫数,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身受百药疗病供养;宁将身投入热汤油锅,历时劫数,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身受舍宅、田园、林地等供养。三是受恭敬誓。恭敬看佛面,受拜沾佛光;戒法集一体,自现威仪像。犯戒法失效,心佛受污染;德亏已无颜 ,多高摔多惨。明理知在先,立誓为防范;江心补漏迟,悬崖收缰晚。宁让身被铁棒击碎万段,血肉如桨,骨髓如灰,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身受人天礼拜。四是净六根誓。身净则心净,净法净身心;五根对五尘,戒心破贪心。楞严解六根,绑缚是六尘;根净尘消日,定观自明心。重誓为转境,境业惊魄魂;逐境肝胆破,知晓过来人。宁受刀矛挑刺双目,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心眼贪美色;宁受锥刺双耳,经劫不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心贪听美音;宁受利刃割其鼻百千次,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心贪嗅诸香;宁受利刃割其舌百千次,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心贪食净食;宁受利斧砍破其身,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心贪著好触。五是度众生誓。世人认为此誓艰,谁知犯戒剧万端;罪堕地狱无言表,恶感畜生苦常见。前四誓言为自度,自苟不度度人难;誓愿本怀救众生,自利利他大道宽。誓愿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往生极乐,共成佛道。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意根著法,身根著触,眼根著色,耳贪声境,鼻贪香气,舌贪众味,轻重罪业,无量无边。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d3 x. |5 L9 p" \! u

 

( x3 L8 S) c4 S, |5 H8 ^0 X5 c5 c; ]

此戒为出家人而制,实则在家人亦可效仿。一是人不邪行,品德自高;况世有男女双修行,示现欲爱离欲爱。否则,昼夜荒迷,不知止足。二是人莫贪婪,自知止足;得体穿衣,适口为足,床坐俭朴,药补适度,宅舍净洁。否则,恶到地狱犹不醒,贪变畜生任蹉跎三是人远虚名,务实求进;官有官德,民有民本,威仪尊严,自由自在。否则,浪得虚名几日鲜,毁赞千古任人谈四是人勿奢侈,享乐有度;平淡欲望,平淡生活,平淡心性,平淡人生。否则,贪诸享福乐,千古恨难平五是人志高远,自知知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救度一切众生苦厄,利益一切众生得乐。六是人敢承担,有容乃大;欲得正面成果,必承担反面义务;欲成无上佛果,必容无量苦行。否则,焦芽败种,自私自利。

. d" d% }! M+ u- ^9 @& @

 

" B' Z8 N2 c1 w& v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惧难而不发誓为极重,遇难生退愿为重,口退愿而心行愿为轻。机缘未熟誓言缓立可开,初行人愿心不足渐立可遮。此戒有事不立和理不立二种;事不立如戒不立,理不立为自讨苦吃又为谁。立言重誓防退心,随境结业自转轮;誓愿一体出险道,解脱涅槃自在人。往昔或今生不发誓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3 p B6 t) j/ i6 m

 

$ t I# l+ B" S& o/ M

不发誓业重或以坚固心行愿的人,善恶果报如不发愿戒中记。

/ n; t" u/ Z/ r4 z

 

1 Q' m1 o+ N, u4 {! j s7 k, z

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游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兩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常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誦戒時,當于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若結夏安居時,亦應一一如法。

) ^# I* Y7 [% N- Y' O# A% V% ?: L

若行頭陀時,莫入難處,若惡國界,若惡國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4 w6 q# W0 Y4 I# w1 C5 h

 

/ _7 X2 A- {0 ~: }% ]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于春秋二季节行头陀行。春正月十五日三月十五日,秋八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春秋二季节气候宜人,行走不伤各类昆虫身命。头陀行不为戒,能行则庄严戒。头陀为抖擞贪嗔痴诸烦恼,解脱生死束缚。出家人头陀行有十二种;行清净处、常行乞食、平等乞食、日中一食、节量食、过午不饮浆、粪扫衣、暂三衣、坟冢间坐、树下宿、露天坐、长坐不卧。在家人也有修头陀行的,佛经没有记载,但只有六种;日中一食、节量食、过午不饮浆、旧衣服、不多买衣、长坐不卧。

8 n$ u. {# A, Q) }2 [4 ~7 j3 d

 

, t9 A% ]" @* B: P. N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冬坐禅可以出游,夏安居不可出游。为避免出游,日常生活使用方便,易于安居,有十八种物品要常随其身;即牙具、香皂、上中下三衣、水瓶、钵、坐具、锡杖、香炉、过滤水用的沙布、手巾、水果刀、火种、摄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这只是基本要求,现代还须备用各类药品、雨具、文具等。结夏安居从四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共九十天。

7 L* z& L0 ?$ L6 f! ]# J

 

2 V: J) d' \' ` a, T! D- y$ X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于结夏的共住之处,要于每半月的第一天,初一日、十五日,诵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诵戒时应遵四法;一是要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戒;二是一人诵戒,众人听戒;三是诵戒的人高座,听戒的人下座;四是根据身份各披袈裟。

2 d: a# I! |+ W8 C, S

 

6 O$ \5 {5 P/ _; B# Y2 a3 t

受持菩萨戒的人,如果头陀行时和结夏安居,切记不可轻入危险的地方。如国与民都好斗不善的国土,国家元首和执政当局轻毁三宝的国土,高山或深沟人迹罕至的地方,林深叶盛的地方,猛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毒蛇经常伤人的地方等,一切有危险的地方,都不要冒险轻入。人身难得,防止意外伤害。如果不能如此持戒,轻举妄动,不顾危险。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6 `6 o0 m H( o" C+ }8 R: ?

 

4 m3 } x6 L3 B* G1 s& ?$ Q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轻生冒入险地为极重,知险地而故入为重,不知险地误入为轻。为求法入险地可开,为弘法入险地可遮。此戒有事冒和理冒二种;事冒如戒冒;理冒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明为恶因,贪嗔胜虎狼;因缘身行道,遵戒忍力高。往昔或今生冒难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4 T* O N" k$ ~' f9 Y1 F; m

 

; t/ a8 b7 Q, O. \3 ]: E9 G

冒难游行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不能定时诵戒易生懈怠;二是遇险因缘为退道。如果以忍心爱护受戒法之体,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获头陀行,善利无量;二是坚固正念,坚行正道。

# c2 f# m5 k. u

 

$ s5 p& ` l8 z) M, ?2 e+ R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0 k7 E! A3 [7 Z- h; @) I5 r+ @- K

 

2 W+ r' N8 Z9 d8 T& A% r* `8 b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尊卑有礼,次第有序;在寺先不压后,在家伦理纲常;在寺祥和谦恭,在家文明顺昌;在寺谦德成就,在家顺德高风。在寺诵戒时,道场只有依佛为尊,按受戒先后顺序而坐听戒;这时,只有受戒先后的区别,先受戒为尊,后受戒为卑;而没有年龄上老少的区别,尊卑的准则以受戒时间的先后为准。在家人道场听戒时,应与出家人分坐;同时,道场里如出家人的准则一样,没有权贵、国家元首、劳作人(太监、宫女)、贫穷人(奴隶)等区别,也按受戒的先后顺序坐而听戒。理相如世俗的朋友聚会,为达到义真兴致时,只有年长为兄,年少为弟;兄长为尊,弟少为卑;而不再有贫富高低贵贱等差别,清规约定俗成,自觉遵守。佛戒的尊卑次第与外道的一切时处平等自由;或以长老为尊,年少为卑;或无顺序;或以权贵贫富等,方便而坐或对号入座等有本质区别。尊佛遵戒不分先后,受戒时间有先有后;尊卑不可不守,次第不可不成。如果不能如此持戒,礼仪无有节制,顺序杂乱颠倒;目无尊卑长幼,心无恭良俭让;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8 f* S; Z' {* y7 Y$ W

 

5 e' q$ u$ J8 D, b) W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家人坐于出家人前为极重,受沙弥戒的人坐于受菩萨戒前的人为重,在家人混坐为轻。诵戒人上座可开,说法人白衣上座可遮。此戒有事乖和理乖二种;事乖如戒乖,理乖为不因时因地的绝对平等。尊卑为礼,次第为序;尊佛依礼,尊戒依序;礼序相依,尊卑相礼;礼通凡圣,序通经律。往昔或今生乖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8 c3 v8 W7 U" U

 

' h+ w. @& v1 l8 I# {( ^( V( ]( ?1 U

乖尊卑次序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远离善友;二是远离正法。如果以相敬心不违尊卑次序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常受人天尊重;二是常善解法义戒理。

+ t5 d; h7 S6 @/ Q+ d, g

 

! Q* Z9 U" |- A, O: A4 `/ R4 |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講說大乘經律,一切齋會求願,行來治生,大火所燒,大水所漂,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刹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惡八難,七逆,杻械枷鎖,系縛其身,多淫多嗔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講此經律。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當廣明。

$ x3 s* C5 r* v. m7 q

 

! A: ]' e3 `# f0 ]) k' p; x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福慧双修;修福须勤奋劳作,自力更生;出家人虽受供养,精进佛事、法事、僧事都为修福;修慧须禅行定空,证悟佛理后,开示大乘经律。在家人虽俗务缠身,修福慧亦然。

. T9 n) t0 Y4 s8 Q" }* O

 

3 W2 T, d" n F- f" O' }

修福,应身教言化众生,作好七事;一是修建寺庙,供僧众安修、弘法、布道、供众生广置福田;二是培护山林,供僧众行坐,寺庙烧柴,美化环境;三是修园种植,为僧众提供瓜果蔬菜;四是开荒种田,为僧众提供粮食油料;五是建立或维护佛塔,供众生瞻仰受教;六是建立或维修供僧众安居坐禅的一切处所;七是建立或维修诵戒、说法、法会等一切行道场所。

$ {/ T: s4 D/ i: p9 B) P, l

 

% i; [. s. t. u6 I, e- l1 s3 s. x. O

修福对出家人而言是自食其力,自我庄严;对在家人而言是以身力、财力、物力供养三宝。修慧,应于众生苦难时,开示大乘经律,让众生明白苦本难源;知晓因缘无空过,果报不虚生,天公不藏奸,地母毫不爽;醒悟启修,广种福田,趋吉避凶,福禄寿长;了达空义,节哀顺便,祸福相依,灾去福至;求得少苦,亡人生善,灭除恐怖,平安是福。主要的苦难为,病难、国难、贼难、亡难、火难、水难、风难、交通难、地震难、牢狱难和多淫、多嗔、多愚、多病等。还应在斋会时、求愿法会时、放生法会时、塔寺奠基或开光时,开示大乘经律。修慧对出家人而言,是份内易事;对在家人而言,是难行难作。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只求自身安逸,得过且过。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P: g; f! D! N; o9 C+ P' ]8 P

 

: |& ^# r' ?, F' B0 o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为生活职业出家为极重;福不修劳作、慧不修禅行,只求安逸为重;心无大愿,得过且过为轻。身力、财力、物力不能及可开,禅诵苦行时不能及可遮。此戒有事不修与理不修二种;事不修如戒不修;理不修为享乐其成,随帮唱影。自修福慧德真实,身教言化大方重;空说空行为空想,空花空果费空时。不修福慧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B) q d4 C7 t1 ^3 E: Y3 U1 w6 T

 

" k% c4 _, c' ]

不修福慧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福薄难修道;二是慧少多愚痴。如果以大力心修福慧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资粮丰足;二是明达贤良。

/ e+ Q- ~* Q6 N: F7 I$ J

 

5 P9 K$ W9 K( Q/ u/ C2 Q

以上九戒又为一个段落,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恭敬心奉持。

7 }: ^/ \$ W! S% ~2 H8 w0 Z/ L

 

" d* a9 ]. R% \, ~, K

第四十揀擇受戒戒。若佛子,與人授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闍黎、破羯磨轉怯輪僧、弑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噁心嗔心,而不即與受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 {& y) Q+ ]- E2 f

 

& v- N0 ~1 {$ P2 z# q/ b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应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视众生犹如一子想,有教无类,对求菩萨戒的人等,除业重和根基不具足外,不得有所拣择差别,不得拣择品类,一切有佛性的众生,尽可受戒,随类别而行菩萨道。如对一切国家元首及其子女、臣僚、百官、比丘、比丘尼、善男信女、淫男淫女、色界十八天王、欲界六天王、无性根人、二性根人(阴阳人)、古代宫中太监和奴隶婢女(现代已无太监, 应理解劳作的人, 贪穷的人)、一切鬼神等,不分尊卑、不分道俗、不分男女、不分净秽、不分人天、不分全缺、不分贵贱、不分有身无身,平等无别。

, K% x1 P0 j/ x0 R

 

; I j2 z' W) S+ Z2 E$ F! J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身所著袈裟,应分别染有青黄赤黑紫五色,一切衣服和鞋帽应有染色,一切卧具有床、榻、被、褥、帷、帐、枕、枕巾等应有染色。染色为坏色,与道相适应。一切衣服的染色样式,应与国人俗家衣服的颜色样式有所区别。白色为不坏色,法欲灭时,袈裟自然变白;出家身著白色衣服时,即为法灭之相。

( ?5 Y+ M+ }8 G. ^1 s' t# h

 

6 `' O- `* S3 H; u. @5 s8 h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对求戒的人,戒师应先问明今生现世有没有作过出佛身血、杀父母、杀授戒弘法之师、杀依止师、杀一切圣人、破和合僧的七逆罪;七逆罪有其一,戒师不得为其授戒。这样的七逆人,现身业重,不可得戒;戒善不生,又累及戒师为其受过。同时,还要观察根基,对没有达到清净信的人,对贪悋心重的人,对为贪悋而作弊恶的人,对欲望强烈的人,对万事永不高兴和永不满足的人,对毁犯净戒的人,对傲慢轻犯不知恭敬的人,对所持戒律慢缓(似持似不持)的人,对爱嗔恨愤怒的人,对诸事无忍耐力的人,对犯戒或有过失又不许他人呵责的人,对喜爱懒惰的人,对易于懈怠没有常性的人,对见什么染著什么的人,对不管白日黑夜总爱睡觉的人,对喜欢随处倚卧的人,对喜欢几个人搞小团体的人,对喜欢嬉戏妄谈的人,对经常心散意乱的人,对不爱出力行善的人,对明里说好而暗里昧良心作事的人,对愚痴无智的人,对心行卑劣的人,对诽谤行菩萨道或弘扬正法的人等,因根基不具足,不应受戒。这样的人,既然受戒,不易得戒;又易毁戒失戒等。另外,对不愿受菩萨戒的人,不得强说硬拉,勉为其难的授戒。

" \% I C, ?# J

 

/ l( {5 q; r* v2 K0 ]; x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应按出家人的律仪如法问讯,不得向国家元首施跪拜礼,不得向父母施跪拜礼,不得向六亲(六亲之间称法师和施主相区别)和山神、土地、财神、宗祠等一切鬼神施跪拜礼。各天主不愿接受,受五戒的在家人跪拜,恐损福寿。如果不能如此持戒,以邪见心嗔心不平等受戒,不穿染色僧衣,为七逆人受戒,礼拜国家元首、父母等。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M9 _7 |; p9 `' Y

 

( z6 _; I0 Q) V; N

此戒为出家人而制,实则在家众亦可效仿。一是现世自身业重犯七逆不求戒;二是现世自身根基浅陋多恶习不求戒;三是不为虚名而勉强受戒;四是不穿出家人衣服、不披袈裟;五是不接受出家人礼拜。国家元首或官员强迫出家人礼拜,自失官位;在家人为父母等一切白衣,接受出家人礼拜,损福折寿;圣人起迎与远送都损福折寿;佛教公案中另有事例记载。

5 l% L3 f! t5 U" X

 

0 K8 @$ e: \3 w" Y+ x, K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轻其下贱和嗔其贫穷不为授戒为极重,国家元首、百官强迫出家人礼拜为重,七逆人隐瞒而不能察为其授戒为轻。观根基不具足不予授戒可开,对根基不具足而又不能有足够时间观察的人为其授戒可遮。此戒有事拣和理拣二种;事拣如戒拣;理拣为一切向钱看。拣择分别心差别,逆人逆心逆戒善;衣有坏色心无色,出家人自有礼法。往昔或今生拣择不戒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2 p) Z0 p# e$ e, E6 [

 

^( ^4 J; b$ x% j. `1 e

拣择不戒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悋戒少福;二是失仪不尊。如果以一子想为众生平等受戒,今生或未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人天善见;二是福慧增长。

2 P8 V) ~, E* S( ~% y

 

- y- |% K1 A; E4 \% {6 n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黎。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受戒,若無七遮者,得與受戒。若有犯十重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悔,罪便得滅,不同七遮。而教誡師於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義諦,習種性,長養性,性種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觀行出入。十禪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惡求多求,貪利弟子,而詐現解一切經律,為供養故,是自欺詐,亦欺詐他人,故與人受戒者,犯輕垢罪。

' H1 Z7 o0 I! ^) O) t+ @

 

" N& O% k7 h" y; Y# \% F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当教化人发菩提心,自立行菩萨道,自树成就佛道的坚固信念。特别是常行菩萨道,能教化授予佛戒的戒师,首先要严遵佛戒,然后按次序授戒。对求受菩萨戒的人,戒师应先奉请本师释迦牟尼佛像,未来佛弥勒菩萨像上座供养,再请授比丘戒的戒师,授法的依止师,与戒师一起共坐,问明现世现身是否有七逆罪。有者不予授戒,无者可以授戒。戒师还应对求受菩萨戒的人详细说明戒相,使之能深刻理解戒体。求受菩萨戒的人,如果犯过十重戒,应如法教修忏悔法;于诸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持十重四十八轻戒,诵持七日、二十一日,乃至一年;要修到于定中或于梦中见到好相,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为其摩顶,或见光瑞彩千条,或见千朵莲花开放等种种瑞相;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仍不见好相,虽修忏悔法而未得法益;虽可受戒,但现身不得戒,只增法益。求受菩萨戒的人,如果犯过四十八轻戒,对所犯为重为首的轻戒,如法修忏悔法;所犯为重为首的罪业得消,其它轻业随之得灭。见好相名为胜境,不能作圣解;圣解则遭群邪,好相是五蕴中事。戒师要对求受菩萨戒的人,什么罪业可修忏悔,什么罪业不可修忏悔;什么时候可以得戒,什么时候不可以得戒等,教诫后方可授戒。受戒为一生一世受法益;得戒为生生世世受法益,直至成佛。

# M. |3 ], l5 u7 p; g+ D

 

]$ y9 P% {8 [/ w" N8 r

如果不能如此持戒,一是不能深刻理解菩萨戒戒体;不能详细说明可悔、不可悔,得戒、不得戒轻重是非等戒相;不能深刻理解唯一佛乘的出世间法义真谛;不能深刻理解渐次增长的空观,即十发趣心的习种性、长养性;不能深刻理解法真悟实的行道,即十长养心的性种性、不可坏性;不能深刻理解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功德向于众生,回能修所修向于法界中道,即十金刚心的道种性;不能深刻理解住持佛智,荷负众生的成道,即十地心的正法性;不能深刻理解各位次菩萨的从假入空、出空入假、空二边而入中道、超凡入圣的证悟境界;不能深刻理解觉支、观支、喜支、乐支、一心支、内净支、舍支、念支、慧支、不苦不乐支,十禅支的一切修行方法,即从世间禅渐入深定,得出世间慧和证贤圣菩萨位的全部修行过程。总之,不能解惑绝疑,不能了义解说戒理,不能慧明善说三乘戒体差别,自法盲戒盲又引人盲。二是贪求名闻利养,且贪得无厌;自为先学先解为师,他人后学并从我解为弟子,贪求恭敬;为此,不解能解,不懂装懂;以伪人相欺诈财利名利。并以自欺欺人的陋劣心,为求菩萨戒的人授戒。这样的二种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n* Q' @) u/ ?/ `

 

" H% e9 L+ Z' f

此戒为出家人而制,实则在家众亦可效仿。一是违纪犯法,理直气壮,官本位和人本位时不得白不得,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等,杀盗淫妄酒、吃喝嫖赌抽,无所不好其极;不知忏悔,不知良心发现,不知恶有恶报,不知早向国人谢罪等。二是论文成果造假东拼西凑,抄袭巧取等;另外,假领导、假专家、假学者、假文凭、假数字、假合同、假夫妻、假医生、假币、假货等充斥世间;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不求实学,不求实干,不求真名,不求真实等;不知虽得名利于一时,入因果律后受苦报无尽期。三是不择手段,贪婪成性,拉帮结伙,舞弊营私,欺诈良善,自欺欺人,以耻为荣,丑态百出;不知世上钢刀为谁作,不知禽兽谁去变。如果能闻戒止旧恶,新生善法,悬崖勒马,免自毁毁人,免毁家毁国,国之幸甚,民之幸甚。

( d6 r% v$ [2 ?, l# M7 k& n7 @' f

 

1 _& o6 f( N/ n& q' D, i3 s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为贪求名利而欺诈他人为极重,未法修悟道而为名利以盲引盲为重,苦修而未悟道又不为名利为轻。深解而隐修可开,自知不解而又勉为其难可遮。此戒有事为和理为二种;事为如戒为;理为为白布进染缸,谁也别说谁。法益戒益无财益,师利德利无名利;以假乱真真有报,时辰到时走着瞧。往昔或今生名利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3 b& K% \& n3 Y: _+ M! S7 k

 

3 ?4 {" a) F- Q0 u3 d8 A: w

为利作师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堕落三途;二是愚痴贫穷。如果以道心作师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常为诸佛使者;二是人天恭敬受教。

/ |& q! A) }. h3 i! B, R B: N! S

 

% B* A% Y, o* \$ V" @7 s

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故,于未受菩薩戒者前,若外道惡人前,說此千佛大戒,邪見人前,亦不得說。除國王,余一切不得說。是惡人輩,不受佛戒,名為畜生,生生之處,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而菩薩於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

# m5 ^' U+ m# s( C: X( \; M

 

& P( U2 G8 p& h+ }; Z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善修禅行,善察根基,善化逗教,善解戒理;方为人培德解惑,解疑生信,信立启修,修证愿行。法雨常霔有根之木,甘露不润无根之苗;法施平等当说时,对病施药方为妙。由此,不得为利养,不得为炫耀,于未受菩萨戒的人前,于外道邪行的人前,于邪知邪见心重的人前,唯除国家元首以外的一切人前,说此千佛大戒的戒体戒相。小乘人听大乘戒一头雾水不解,外道邪行人听大乘戒诋毁生谤,邪知邪见的人听大乘戒惊恐怖畏,一切愚痴不信的人听大乘戒诬真理为谬误、诬蜂蜜为剧毒;唯国家元首信与不信都应明佛法戒相,于国僧众为民,于教为国学文化,于法要维护佛、法、僧三宝法益。

6 }- s8 @6 y8 q* b5 D: a% f

 

' h) {9 e8 l4 n5 L7 Q+ B

本经封面的提示,“僧众戒律,在家众请勿阅读”,根据此戒相而说。如果从戒体上讲,一切有佛性的众生,尽可说戒,尽可受戒;所以,才有“欢迎诵持,切莫生谤”。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受持菩萨戒为戒己身口意,而不要以菩萨戒相去衡量未受持菩萨戒的一切人的身口意;如三岁玩童不明成人之事,对牛弹琴不明音律之事等一理。否则,会因噎废食,会断佛种性;受菩萨戒的人有舍戒,后来人中受戒有得戒。很多人读诵佛经,遇到此类疑问,就不知所措,会不解而终,最后放弃信仰修行等事,实为可怜人,跌倒在文字相上。

. }8 c4 [3 i/ n4 Q& q# c' H

 

) B1 a. E, a% x* y

受持菩萨戒的人,要清楚的知道,一切邪行邪知邪见的人,不能受持佛戒,善心狭劣,知见顽小,施恩图报,患得患失;更有甚者,好话说尽,坏事作绝,表面人形,实则兽心;今生乃至未来世,不闻佛名,不闻法音,不见僧宝,世上有连一个佛字都不想听的人不知有多少。还要清楚的知道,一切邪行邪知邪见的人,背离自性觉悟,六根合于六尘,心外求于诸法,常执外理世论,如木石无心一样失去心地本源,冥顽不化而醉生梦死。

4 H$ s6 z7 C: v1 f- ]

 

6 p- D# }. }6 `- c& Z5 i

如果不能如此持戒,不知性平等而拣择,不辨染习外邪而言说,以善心反招恶邪,以善行反得恶果。最后,谁家的孩子谁抱,因谁堕三途谁度;不是诸佛不慈悲,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1 a Z; i7 i9 g$ v

 

$ ?$ h/ g8 o7 w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为贪利说戒生谤为极重;为炫耀说戒生谤为重,观根基不准说戒生谤为轻。说大乘法义捎解菩萨戒理可开,辩论佛教与外道世论区别时掺解菩萨戒理可遮。此戒有事说和理说二种;事说如戒说;理说为半夜摸瓜,难辨生熟。本欲度人出苦海,先送他人堕三途;如世庸医无分别,甘露不润无根苗。为恶人说戒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3 D1 g( h8 S3 P8 X

 

. C7 \7 ~; T0 W* ^+ S

为恶人说戒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轻亵正法;二是随贪受报。如果以明辨心不为恶人说戒,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必以正法教人;二是得福清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2 03:02 , Processed in 0.2257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