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要以出离心为基础:
# Z3 c( t: k/ J4 i" ], p( t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讲… 文章来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四)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此段告诉我们,大乘菩萨应当按照如理的次第发起大悲而趣入轮回。如今很多修行人,不清楚修行次第,由此误入修行的歧途。 真正按次第修行,首先要对生死生起无伪的出离心,然后见到有情都是自己往昔的亲人,正漂流在苦海当中,不忍舍弃父母有情,只图一己的安乐,因此为了利他,甘愿跳入三有苦海,这种不舍离三有并非凡夫庸俗的贪著轮回。这种道次第也是《菩萨观行四百论》的意趣。 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的注释中,也详细说明了此理,比如他说:“通过宣说生死的过患,令内心怖畏三有而强烈希求解脱,为了让他们决定趋入大乘而不堕于小乘寂灭,因此世尊才告诉他们:诸比丘,无量无边众多种类的有情,在长夜流转的生死历程中,没有做过父母、儿女、亲友的一个也找不到。因此,不能认为轮回中这么多的有情与你无关,真实明了生死真相的人,理应生起利他心救度众生,因为他们并非旁人,都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儿女,对自己都有过大恩德。人不可以忘恩,父母亲人正等着你去救度,怎么忍心独自趣入寂灭而舍他们于不顾呢?”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此句也是《四百论释》的原文。 经过世尊的劝导,菩萨了达世尊言教的含义之后,他们提起心力,开始担负起救度无量众生的责任,发愿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以来做过自己父母、亲友,如今在生死苦海中无依无怙的苦难有情,以此缘故,菩萨以极其安忍的心,主动跳入生死大海。 “以大乘道筏度脱众生”,此船筏不是个人所乘,而是能运载无量有情抵达涅槃彼岸的巨轮。此处的“安忍”,就是真正内心堪能,在艰苦面前不动心,不安忍就是面对众生的非理邪行、种种度生的劳苦时,内心不能承受。 由以上教理可以知道,出离轮回是大小乘的共道,所以叫共中士道,大乘同样需要生起出离心、修习解脱道。生起出离心之后,有两条路:一是只解决自身问题趣入小乘;二是转而关照众生的痛苦,由衷发起大悲心、菩提心,趣入大乘道。这部《广论》最终的目的,是要将学人引入大乘,而这必须要以下士道深信业果、行持十白业道,中士道出离心、无我正见摄持修持戒定慧,作为必不可少的共道基础。 执著是众苦之源
* ]0 x, L9 {2 q. f4 y! D$ G4 } 作者:刘晓梅(香港) 文章来源:佛教城市—佛教入口站
佛典“中论”是西元二、三世纪,南印度的龙树论师承集前代大乘学者成果,加以发扬、奠定大乘佛教的著作;其中一首“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这是“中论”里非常纲要性的一首偈,如果能明白、掌握它的涵义,就能破除执著。 执著是众苦之源。报纸上的财杀、情杀、仇杀,无一不是祸起对欲爱的极端执著。就是寻常日子,人们分分秒秒总在各种执著中翻滚,“我偏要..你老是..你根本就..你从来..”我们挂在嘴边的开口语,像污染的空气,不经不觉将白墙染成灰黑,不经不觉把人际间的成见固筑为怨憎壁垒。 三是偈指“因缘”是“空”,它说明一切现象的成就,都来自无限因缘的凑泊,缘生缘灭,一切现象随因缘牵动而产生变异,由于因缘瓦解而消散,因此,没有一法可以永远存在,没有一法不仗他缘而独自存在,这就是“空”性。 空性智慧是佛法所称“般若”,般若坚如金刚,为透达现象界因缘生灭“无实自性”的智慧,以此智运行于常识经验,从中寻找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对应之道——中道。 “中道”是终身学习妙道。行近一步中道,消泯一分执著。条条大路通中道,例如有人说你一句刻薄话,你去体会因缘生法,说话刻薄者必是心中怨苦,一念何苦来哉,心平气和放掉争怼,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修养和智慧。!!! (2003年10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