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07|回复: 0

空与善法欲、法身与居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5 11: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空与善法欲、法身与居士

( x4 M, @8 M. Y

―――佛学莫执空

: P! o; f9 J7 o2 w8 _( J' |2 _- Z

如果发现自己对生活没有兴趣,没有了欲望,可能是你修行进步了,也可能是你学佛进入某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有人带你赶快过去;要尽量把世间的愿望转化为“善法欲”,而不是让欲望彻底消失。

7 [: Z9 q4 B! H* \# C, ]. D+ O! n

另外有个问题,就是对“空”的理解。

6 D+ f/ G+ |3 R) \" G% T# l

我是不太喜欢讲“空”的,因为觉得“空”的概念内涵广范畴大。但这个影响学佛人修行的问题既然出现了,还是不回避的好:我们来看看对空的认识以及各种认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 t/ L: N# y- e* r/ c3 M$ e

一般人对空的认识,是没有和虚无:一切都化为泡影。如果这样,那我们还追求什么?我们常常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读大学呀?曾经,我大三时就休学,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去修学去了。但是这种对待生活的虚无思想,跟佛教的菩萨入世的社会思想,绝对是不同的。

, t2 I& x5 v+ X5 m: e* W4 m z

多数人理解的小乘的空的概念,是种分析空,有一部分也有断灭空的成分。

1 c7 b7 I4 X& f ~1 P

比如这张桌子,可以分解成布、海绵、木头组成,最后可以分解成微尘、极微等等,这是分析空。但小乘认为,一旦物质组成了,组合在一起后,这个桌子就有了——不是说桌子没有。

0 W( y; ~* Z- f3 _

这个桌子过几十、一百年,就会没有,就会烂掉——这是小乘的过程空,任何事物到最后,都要灭亡。

! R# S7 D2 X( J& c) \( A) f

 

; J7 c0 Q# r% z4 m- u

实际上,大乘的最重要的空的概念, 自性空,缘起空:事物是由其他因缘组合在一起的;组合它的这些因缘、条件,也是由其他条件所组合的。

- o8 w7 m X1 Z' n1 z

这不是桌子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它自性的问题。这是大乘的空性观。

9 k9 ]% b, ?+ h* g# o

除了这些,更进一步的,有如来藏的理论。我们最爱提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空,就是代表“真如空”。其实,有关空的概念是最复杂的。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认识的色,只是一个频段,如果是全体,就认为是满的。这是真如法性,它既可以叫空,也可以叫心。反正,这个概念用得很多。

& |, d. m w1 V+ v" L3 `

在提“空”的时候,有很多内容;在中国佛教发展的某一阶段,甚至把佛性、空,混在一起,叫空性;使这个空的内涵,有所变化。以致大家爱谈空,谈得好像好热闹;其实,谈论双方对空的概念理解可能很不一样。这是过去对佛教概念只做格义解释的弊端——中国语言太丰富了,字、词的含义太多,一个“空”字可以解释成这么多意思。

9 Z) ?) U4 ]' [1 Y

现在我们看,这些消极的或多层的理解对后世的影响。

* L$ Y K3 X* ~& F% I

如果你对空,是抱着“虚无空”的理解,那么对这个世间,自然而然地就没什么追求了。因为都是空的嘛!那你还学佛干什么?学不学最后还是空嘛。这就是虚无空的影响结果。小乘的分析空,小乘的修法人,会把自己推向一个过程空,最后是到断灭空。

( H, R E: @" ^9 G. F1 ~

大部分人对佛教的认识也是这样:“和尚要钱干什么?”——你不应该追求任何东西啊,你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吗?大部分人都这样理解佛教。

& F: D1 ^, D2 i" S9 {% P" V8 h

大乘,更多倾向于侧重破除自己概念污染,强加一个概念到事物上。我们破除“车”这个概念,不是为了证明车子不存在,如果了解了自性空,我们会更好地驾驭这个车。真正接近“空”本义的,还是这个“概念空的自性空”:附加在事物表面的概念,才是大乘的破空。

; B" L& `0 u! a

昨天有个同学说,你这个佛学,我不太懂,但我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我说怎么个“自然”?如果你开别人的车,把车箱打碎了,对你来讲,这是自然。可是,对车主人就不自然了,因为车厢碎了的是自己的车。因为他有个强加在车上的概念:这是我的车!就没有办法自然了,而是气愤了。佛教就是要破除这个概念,打了就打了,虽然不能说车不是你的,但你要跳出这种执着才行,否则没法自然。对不对?学佛,破除了“我的车”这个概念,你才能自然。

+ n7 o8 W+ T+ |) p

如果给牛鼻子穿上绳子,是不是自然?知道道家怎么解释的吗?一开始,道家是给牛鼻子用铁环拽住,可是,不自然。牛鼻子上用两铁环拽住,多痛啊!不自然。但是,老道的牛到处乱串,牵不动,也赶不走,很难管理。他就打个铁环给它套上——牛这个鼻子啊,就是要打上铁环,才自然,自然能管理好。所以,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不自然,这里面有人为的执著。

* B _8 t4 v' P2 R$ _

佛教的法身不讲这些,如果讲,就不自然了——强加一个概念在事物上,没法达到这个境界。其实,对于真是的境界不必区别,就一路扔、扔、扔,最后,扔不下这个东西了,可能就是真的。

# S) j+ E# h$ x6 N; [

中国佛教后来又走了另一个极端:不立文字!这也是个极端。学佛没有基础的人,一不小心就钻进去,就容易出不来,所以不可执空如芥子啊。只有把概念理清之后,知道它的利弊在哪,你才可以抛弃它。

% B# \& v4 X6 I8 Y& o P

缘起性空,是不是绝对的?不是!我们还要跳出缘起。怎么跳出缘起?就是一个更高的、法身的修法问题——修法身!我不建议你们追求法身的修法,到极乐世界去修法身才安全可靠。因为法身修行,需要放下色身。你们都能放下色身吗?有几个能放下的?

( Q! R) e. h3 ^4 P# C, f. D

人,要实事求是——我们就是这样的根基。如果根基好,是不会降生到这种浊恶时代的。只要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我们根基都差不多,不会谁比谁差很多。这是第一点。其次,我们要对这个五浊恶世——这个娑婆世界,有个了解。降生到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什么概念?娑婆就是好坏、好坏各半的意思。这是绝对的。只要降生到这里,你就是好坏各半,不会比别人高多少。不要觉得自己应该有大的成就,我们最大的成就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我觉得,这就是现在这代人,所能达到的最好境界。

# j# f* m( l8 p) W4 t

在做到这个之前,我们怎么办?——建立好我们的净土,就是我们的小家、大家,大家就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范围再小点,就是指你所处的小区,如果你把你的小家当成一个很好的小区,就相当于建立一个小的极乐世界;因为你居住在一个安全、平等、干净、幸福的环境。如果我们每个人,把自己小家都建好的话,社会就是一个幸福社会!

* v7 ?2 ]+ q$ e' H E t& Q4 w" ~

有个根本的东西,就是需要自己创造价值。只有创造价值,才是相信因果这个颠扑不破的规律。那么,如何创造价值?这就是如何策划自己的人生:我们把自己人生从现在到极乐世界,整个的发展过程,进行策划;把自己准备到净土演的角色,进行策划;这些角色需要哪些能力?如何安排自己时间、自己的修行?如何跟别人沟通?这些策划,都是我们需要学的。

% N. q5 D+ J# U9 o' k* f" R

如果你是真如空的概念的承担者,那就会偏向法身的修行。一般,禅宗的概念,比较偏于这个方向,并往这个方向发展的。禅宗思想传到西藏时,就此进行过辩论;藏传佛教就不接受禅宗的这种“不可思议的修法身”的修法。从教理看,禅宗能修到最高境界,但它的报、化身不圆满。这对大多数众生是不实用的,是有所欠缺的。只谈见地无所谓,一切都是空:众生也不存在,欠缺也不存在,欠缺就欠缺。专门从法身来讲,怎么讲都可以的。要抱着空性是觉性的见解,这个目标就太高了。这么高的修行目标,会让你的生活与修行脱节。若空性是真如的话,心生万物,一切都是唯心所造、所现(那你给我现一个电脑,行不行?我看谁能现出来?)。这样,在思想追求上,就会轻缘起。所以宗喀巴大师,干脆把《心经》的空改成:空即是色,色即是无自性——他把真如空改成自性空。可以说是个矫枉过正的做法!

5 }8 O$ p; X8 Q; }

从整个修法来讲,我们不提倡对法身的追求。法身也不用追求,自然法身,自然圆满!我们更重视缘起的佛教思想。

4 \& [ {! M/ ?4 f4 `" k, C9 K3 W! m

从上面所讲,可见我们一定要划分好佛教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不清,会造成我们思想混乱。跟人谈论佛教,也易引起争辩。争论后,常常发现,双方说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内涵。

9 ]* ~1 W- y c

 

* h# c- m% g- O!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R* y' f( K1 {1 T( ]) `$ y

 

5 R) U4 _. n+ O7 p- O- s

(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比较抽象,希望具体地阐述。)

; Z5 k: t' |4 ~6 o

答:《心经》浓缩了整个三藏般若部的思想,是精华。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应用很难。我们只能把它作为大乘经典来读诵,在读诵过程中,得到功德。如果要理解色、空的关系,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我想,要把二者的概念界定好:色是什么,空是什么?要解释清楚的话,也需要很大篇幅。前面讲了很多的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应该归入哪个?——必须把它放在“真如空”概念上来理解。空,不是“空”,它是“满”——全体!把它解释清楚后,如果不是追求法身,是没有用的!别人打你,能说“打就是不打,不打就是打”吗?有这样说话的人吗?有!那我一定要暴打他。

' J, w1 E1 P/ C: f3 E8 Y3 ^$ G) I

因此,我们读这个佛经,是报什么目的来读?比如做早课读经,把这功德回向我往生极乐世界,我是把这个《心经》,作为往生的资粮,提高我们的智慧,绝对不是用它来真正指导我们修行。如果是想修法身成就的,那你就好好领悟《心经》的实质。

' W2 M& r" ], Z

我们要知道《心经》是般若的核心,般若在佛学思想中处于什么地位,我们要整个地了解。这样,对它理解才深。

% Y3 z, j# c0 m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是那个“空”,它是“满”——全体!要这样理解。

/ s G1 W2 {* a; s0 X

要真正理解“空就是满,就是色”这个概念,最好能读道大师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他对心的概念有一套详尽的系统分析。

9 d) ]( A& v0 t2 l3 e6 M) a0 v

心为什么叫心,为什么会成为般若的中心,这点很重要,以后我们还有讲到。中国人喜欢讲心、心法等,到底什么叫心?这个概念与我们讲的“空“的概念一样,也是有多种内含与不同外延的。从不同角度看,这个“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修心,修的是什么啊?究竟是修的什么心啊?所以,对心的概念,没有整体、清晰地判断的话,朦朦胧胧的话,是修不好的。

4 y4 P$ [( t- J4 K

修不好也没有问题,如果你接触到易行道的话,这些问题都可以不去判断它。易行道,是用佛果的方法来圆满我们的不足。

2 q4 P) D. W8 d$ K; U

大多数人读《心经》,是把它作为体悟自己灵性的方法:今天是什么意思,明天又有什么新理解,都来自灵感。这样的话,还是《心经》吗?绝对不是《心经》了,它已经变成《新惊》你作为体验自己禅定、悟性的一个手段、方式了。

. j+ u% Y! |2 S; M2 x5 \

《心经》是非常好、层次非常高的,主要是真如空的概念。

" S/ T7 ~# r: e f# C

 

# B& A$ n. O9 @; i5 C7 B

文章自:准提法网络佛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2 13:11 , Processed in 0.0821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