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q- |& p. H s6 _8 a2 s
五台佛光寺--五台山佛光寺山门
9 u: v9 n! f& T2 I
; r) O+ R) {; N' g) P S' }" {" [
清晨从应县启程,中途几次换车,被炎热的夏天折腾得筋疲力尽,只为能亲眼目睹这座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它的传说中的形制与格局,它的大唐盛世的遗韵,仿佛一觉梦,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6 D9 R$ q7 c7 N6 U9 {4 _# G% N 在一条浮土稀松的黄土路隐藏在疯长的玉米叶子中间,我坐在一辆土摩托上,仿佛在超现实中追寻一个遗落的梦。
+ V8 l: n& E. W. j7 ]0 D6 f 从五台县豆村镇向北行进5公里,向东远眺,就看到了三山环抱、松柏掩映、高低层叠的佛光寺。佛光寺东、南、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寺因山势而建,坐东朝西,整个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直称得上是“福山宝地”。寺区院落广阔,布列舒缓。寺内有北魏以来的建筑和许多文物古迹,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每到春、夏、秋季,中外香客络绎,游人不绝。
% [; M& p) D' }
该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时,寺况兴盛,香客不绝,名播长安、郭煌等地,远及日本。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大灭佛教,拆除的四千六百余寺,寺宇被毁,至大中十一年(857),才又在原址上重建起来,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宫殿、邸宅与一般民居差别甚严,佛寺也同样有级差。佛光寺是正式寺宇,故其正殿可与宫殿相似,使用殿堂型构架,造庑殿顶。
) o. q( e' H3 E! S5 z# c4 ^
寺内殿、堂、楼、阁120余间历代都有修葺,都是我国历代的木构杰作,是研究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的最好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国古建筑之瑰宝”。
/ x: \7 O) w/ y- L9 U9 K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兴匆匆地来到五台,在这之前,他们曾去了敦煌,在绚丽多彩的众多壁画中,有一幅五台山图,特别引起他们的注意:画面上,古刹林立,游人不绝,还有一座不曾见到过的宝塔……
! C3 @) D: T) R
9 t6 y/ K/ i% ~% g; q( t) w五台佛光寺--佛光寺山门通往庭院的通廊
& ~2 j. b/ t8 |0 z
" {/ j% a) i+ o( s2 V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这座塔,与画上的一模一样,140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遗物,双层六角,上实下空,绳纹切砖,有印度的束莲柱。它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国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纪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这“祖师塔”,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通过精心研察,测量绘图,写出了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文章发表以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不只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的外国学者公开称呼佛光寺为“亚洲佛光”。
+ j, C6 K; L$ H9 ] 正殿在寺最后,因地处东头,故通称“东大殿”,为寺的主要建筑,也是最高的殿。它气势壮观,居高临下,由此俯瞰全寺。殿前依地势用片大石垒砌着十米多高的基座,其上再筑九十厘米高的台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殿身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式屋顶,出檐深广。前檐正中五间安装有五路门钉的大板门,两进间及两山后安置棂窗,斗拱雄大。
5 ?& o9 Q) O! K7 m0 |- J- C4 n 大殿正中的大佛坛上面有三佛和菩萨胁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坛的正中间是降魔释迦像,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释迦、弥勒都有螺发,阿弥陀佛是直发。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折与结带,和释迦与阿弥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折都非常一致,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萨立像均向前倾,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突起,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 w/ R2 l8 J6 c1 t4 S
另外,供养菩萨均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耸的莲座上。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还不多见。
- u7 q/ n' Z# I 佛坛的左梢间又有普贤菩萨骑像,两个菩萨胁侍,獠蛮牵着象,普贤像前有起陀和一个童子像。佛坛的右梢间是文殊菩萨骑狮像,拂林牵着狮子,两个菩萨胁侍。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贤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殿内两梢间的极端前角,都立有护法金刚,形体魁伟,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 S$ P" c# E" v1 v. {
佛坛左端金刚的右侧,有一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像,形态亦宛然如生……
; h3 K' q3 \( H! J" a 此外,沿着佛殿两山墙砌台上还排列着五百罗汉塑像。据东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确系明代遗物。
; C0 P$ i9 s+ d# z0 p9 g4 q/ N9 F, X- I
东大殿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亦为唐代遗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分三组:中间一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边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壁之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内有一人,好像是在权衡长短,那嘴边上的胡须飘然若动,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壁画颜色除石绿以外,都是深暗铁青色。各画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具有唐代风韵,而画脸和胡须的笔法,还含有汉画的遗风。
5 t; p0 p# `0 ?* R
东大殿左右四梁下还有唐人题字,如:“敕河东节度观察个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执笔人李行儒”等字迹,清晰劲沉,实属不易多得的唐人墨迹。
( \/ z' W" b% @) n' C! Q+ Z/ g6 S 东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的“四绝艺术”。
" n& t! E) e& v0 [! Q9 |; j
; M; @4 t( p: r) a2 E% i5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