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7|回复: 2

编号001-a/133–经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5 14: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 A5 t" ]4 T- i! U5 q" n/ E6 k
5 O" l7 C1 e+ M$ d- J8 U
编号001-a/133–经题
- u0 [1 w# B+ h) d《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 y- F3 N% v6 w" V  F' c& O诸位同修! 这个《楞严经》我们先后大概总讲了有十遍以上,同修们对于这部经都非常地欢喜。 记得过去一次,在第一公司九楼孔会计师的办公室里面,讲过一段时期,以后由于差别因缘,停下来了。我以为那一次是讲圆满了的,结果有人告诉我,那一次没有圆满。 所以有许多人向我打听,这一次是接着上一次未完的讲呢,还是从头讲起。《楞严经》不算太长,我们这一次从头讲起。那么今天我要征求同修们的意见,我们要不要讲玄义?如果要讲玄义呢,大概要耽误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够讲到经文。我们过去讲经呢,好像讲玄义只讲过两次,大多次数就是把经题介绍了,再有这个教起因缘略略地说一说,就入了经文了。老同修们,对于佛法有一些基础的,听玄义是很有味道的。如果是初学,刚刚来听经的,这个玄义不太需要,听的时候会摸不到头绪。那么今天我们头一天开讲呢,同修们是愿不愿讲玄义,我们讲完以后来表决。今天呢,总归开宗明义,先要把经题介绍出来。) P$ b5 n6 \. `5 C  j% G
本经的题目很长,一共有二十个字。经题长,包含的意思就相当的丰富。《楞严经》至始至终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像《法华经》在分量上与《楞严经》是差不多的,字数是差不多的,六、七万字。但是,《法华经》里面有二十八品,而《楞严经》没有品,自“如是我闻”到后面“信受奉行”一气呵成,是一篇大文章啊。而这一篇大文章,完全是依照这个题目来作的,题目就是这个经题,二十个字,除了那个“经”的一字是通题之外,别题有十九个字,也就是依照这十九个字作这一篇大文章。如果要照字数来讲,拿今天人的眼光来看,还不算太大,为什么呢?只有六万多字,不算是很大。5 x& W/ j9 {( v) Z! H) ~
我们讲楞严经呢,过去将这个经本,曾经印过两次,印过三次。第一次讲,是在华藏莲社,那个时候用的经本,是台中莲社送给我的。第二次在念佛堂讲呢,经本就是我们自己印的。现在诸位用的这个本子,好像是第三次、第四次开始讲的。那么这个本子,现在所剩下来的,只有170本。所以希望同修们听完经之后,本子保存在道场,不要带回去。因为只有170本,如果经本再缺少了,以后听经的人多了,怕经本不够用,这是请同修们特别原谅的。第三次呢,我们曾经印过一个合订本,就是楞严经、金刚经、法华经,精装的小册子。那个时候,也是我们华图会没有放书的地方,我们在佛教会讲经完了的时候,书本子那么多,自己没有地方放,所以全部都结缘。那么所剩下来的书,大概只有三四十本的样子,这个本子不多了。将来如果同修们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再印,以后要是大家喜欢,我们再选好的版本来翻印。这就是我们讲堂讲这个经的因缘,也略说到此地。
  Z/ k4 R$ ~: \6 D  S" |现在请诸位看这个经本、经本的经题。这个本子上用的经题很省略,不是完全题目。同时这个本子当时翻印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译经的人、证译的人、笔受的人它上面都没有,都省略掉了。那么这个在我们讲经的规矩上,是一定要把它讲出来的,凡是省略掉的部分的,我都会给它写在黑板上,所以这黑板上面就是一个完全的题目。4 y8 L1 n" T9 ^5 F) L# N* T
这个题目,我们一共分做八段来讲。为什么分八段呢?诸位一看底下简单的注解就晓得了。佛经的选题,这老同修们都晓得,七例选题。七例里面是人、法、喻。那么本经,在七例里头,是属于具足例题。就是人、法、喻都有。我们先将这个人、法、喻,就题目当中将它指出来。$ D8 Q; P4 G3 A- I
【大佛顶】三个字是比喻,将这部经比作“佛顶”,“大”这个字是赞叹,赞叹的话。诸位要晓得,佛,三界之内最尊、最贵,再没有比佛更尊贵了。可在佛的身上,佛的“顶”是最尊贵的。% \$ H# \$ o/ ^+ f6 c
那么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就能想像这部经的地位。这部经就像佛的佛顶一样,所以这部经,在过去无论是学佛或者是不学佛,几乎凡是读书人,没有不读《楞严经》的。不但这个义理妙啊,在文字上也是第一流的文章。 古德从文学这个文字的立场上,常将《楞严》比美于《庄子》。我们晓得《庄子》在文学上是属于第一流的文章,那么这是讲文辞之好,是一切经都比不上的。那么当然这跟笔受的人很有关系,房融是个文学家,以宰相之尊参加译场,笔记、润文当然是跟一般翻译情形是不同的。* s: l3 u/ o  v' ^! u8 ]/ \
题里面的【如来】是人,如来是证了果的人;题里面有【菩萨】,菩萨也是人,菩萨是正在修行的人。一个是“因地”的人;一个是“果地”的人。那么就是这个题目里面有“人”,有“喻”。8 |& }# s- R  w: ?& b
【密因】是法,法里面有四种,就是“教、理、行、果”。所以“密因”在这四种里面是属于“理”法。
# R$ s: ~7 T' |+ N: p【修证了义】,“了义”是属于“教法”。 我们常常讲“教”的时候,你看“四依法”里面就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那么这部经是“了义法”。$ q* Z8 I) a$ @! P- C
【万行】是“行法”,“万行”就是讲的“六度万行”。“六度”是万行的纲领。
5 I# w' Q; x( t* x7 J' T【首楞严】是“果法”,就是修行所证的“果”。  @. R% p, R' B$ o" U6 I
所以在“法”里面,“四种法”都非常地完备——“教、理、行、果”。所以从别题十九个字,你能把这一部经的大意就可以看出来了,它在佛法里面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的话,它是完完整整的。经文虽然不长,这个义理相当地完整。
- s( D, T$ ~# v6 ]这一部经无论在佛法里头学哪一宗、哪一派,也可以说是共同的科目,是在“教理”上的共同科目。它的普遍啊,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唯识》。《唯识》在教义上也是共同科目,但是,学佛的人,不读《唯识》的人很多,但是不读《楞严》的那太少了。那么由此可知啊,在这个教义上面,《楞严》已经取代了《唯识》了。由此可知,这部经在中国一千多年来,为我们中国人所喜爱。那么说到喜爱呢,当然深契中国人之机啊,所以能够得到我们这样地尊重、喜爱。因此,历代弘扬《楞严》的人特别多。; X4 T* a1 j( L/ ?1 ^
《楞严经》的注解,我们不要说今人的注解,古人的注子将近一百种之多。我晓得的差不多就将近有九十种,还有我不知道的呀。我所看到的大概有三、四十种,那么这是古注里面代表的注疏、最好的注疏。那么现在也有几种注子在台湾最近几年在翻印流通,便于学习,流通得最普遍的要算是圆瑛法师的讲义。  U8 r& }8 m3 }, l& 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编号001-a/133–经题》
# v$ Z( t9 K3 k& Q8 g0 b& T! N) t$ S0 ~' u5 B, ~; }
摘自《净空法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 l1 Y# i+ {) y* g) X: F; _
圆瑛法师是近代人,这一位老法师他的一生的功力都在《楞严》上。从他这个序文里面看,他二十几岁就留意于楞严、听楞严、研究楞严,他到六十八岁开始写这个讲义。讲义写成了之后,那么接着写一部《圆觉经讲义》,他老人家就圆寂了。所以《楞严经讲义》跟《圆觉经讲义》是圆瑛法师一生当中,可以讲是他的代表作,最成熟的作品,与圆瑛法师一生弘法利生,行解相应。我们从他讲义里面去看啊,依旧脱离不了古人的范围。由此可知,注解经相当不容易。! M! W& k6 \& A: H0 e  d! t" L+ l
那么他这个讲义的好处,就是深入浅出,便利于初学。古人的注疏都有相当的深度,换句话说,在文言文没有相当的基础,文字上就是障碍。所以我们有这个圆瑛法师这部讲义啊,对于今日之下的学人来说,那是有很多的帮助。读了他这个讲义之后,再要研究古人的注疏,那就方便多了。( |. \1 T& q* ~' O
但是这还不是入门正确的办法。入门正确的办法是什么呢?是要熟读经文,给诸位说要背诵经文。经是佛说的啊,个人的注解是代表他个人的心得,他的看法,不是佛完整的意思。所以说是,一百家的注解,当然,这一百家不一样的看法。如果看法都一样,那个人已经写出来了,何必还要重复呢?重复也没有人看了,也没有价值了。
* i. n% G. k- ~, I; ]- g. u/ a过去我们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他老人家也有一部《楞严经》的注解。但是他可不是按照这个经文逐字逐句来解释,他不是,他是选择、择要地拿几段来解释。那个题目叫《楞严摸象记》,是瞎子摸象的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古来大德的这些注疏都是瞎子摸象啊,所摸到的那一部分都是真实的。
. ~4 i6 I1 t- @- F$ p  j8 n. k  G因此我们读《楞严》不要有成见,不要随着一家的注疏去走,我们要跳出这个圈子之外,很冷静客观地观察各家的讲法,自己做个参考、做个比较,才能够看得出点真实。当然,最好是要实证,实证那就是要从背诵下手。古来的这些大德,研究《楞严经》的,能够背诵的人都不少,那么在今日之下我们也提倡背诵。3 _/ ~& U* w/ G
前些年,这个香港海仁老和尚,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啊,这是一生研究首楞严经的。他是前年过世的,好像是去年还是前年过世的?去年过世的,九十多岁。他在香港教学生只教人楞严,跟他学的不多,只有五六个人。为什么呢?条件太苛刻了,就是一定要背《楞严经》。你《楞严经》不会背呀,你就不能入他的门。入他的门,他要考试,第几卷第几行马上你就要背下来,你背不下来的时候,他不收你做学生。所以他的学生,对《楞严经》都背得很熟。不但要背经啊,还要背注解。他选择的是藕益大师的文句,就是《楞严经文句》,连经文连注解都要背,也不容易啊!还有五六个学生,还真能背得下来啊。9 L  m+ z7 C6 f: e7 Y2 o6 m9 A
这个经题是一部经的总纲,经文这是一个经题的细目啊,所以全经的要义就在经题的里面。不但《楞严》如此,一切经都不例外。所以日本人呢,他喜欢偷懒,他不念经文,他就念经题。为什么呢?经题就是一部经的代表了嘛。所以你到日本去参观,他们念的什么?“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们念经文,他念经题,“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搞这个。4 X+ h' b  S: i1 I  F8 x! A; d
诸位要晓得,那个经文熟透了,受持经题就是受持全经。经中之义完全都不晓得,经题起不了作用啊。为什么呢?一切大乘经,它的要义都是教我们“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啊,经题、经文皆是文字般若。如果义理要不透彻,怎么能从这个文字般若里头起观照的功夫呢?
* s. c/ x6 Z1 ]) @- d所以诸位这一点一定要记住:不能起观照的功夫,于“行”就不相应。我们常常讲,“行解相应”啊,不相应就得不到利益,就得不到功德。功德、利益呢,一定要从相应里面来求。换句话说,一定要晓得观照的功夫啊!唯有观照的功夫才能够实证啊。你像《心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啊:“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不是浅啊,“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到彼岸,到了家的智慧啊,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叫“般若波罗蜜”啊。“行”是什么?“行”是修行,是起作用啊,就是最圆满的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啊。: k3 q- R8 w# `3 E+ p- _+ P5 l' V
怎么个“行”法呢?观照,“照见五蕴皆空”,观照啊。大乘佛法的功夫都在观照之中,所以诸位要是懂得观照,那你就是头头是道啊;你要不晓得观照啊,处处成障啊,你的障碍就多了。那么我们修行这么多年了,有成就、没有成就,就在“行门”里头有没有观照的功夫啊。
/ [0 Q4 O' j2 r9 ?7 V% ]佛法里面常讲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念”是什么?念是烦恼、是障碍啊。烦恼、业障现前了,不要紧,没有关系。为什么呢?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生死凡夫啊,那个烦恼、习气不是一下子就断得了的呀,它会时时刻刻起现行的。起现行不要紧,要紧的是什么呢?就是般若观照的功夫。为什么呢?观照一起来呀,烦恼立刻就止住、就降服住了,那个就是功夫啊。妄念常常起啊,观照也随之而起。功夫用久了,观照就得力了,妄念就少了;妄念少啊,心自然就清净了,这个时候你也就得大自在了。所以那个“观自在”,自在从哪里来?从观照当中这个功夫上得来的。1 d, b, V9 Q/ f2 Z$ c* B
八万四千法门,从原理、原则上讲,是“一”不是“二”啊,都不例外啊。所以我们对经一定要熟。大经太长了,我们没有办法背诵,这就是我们自己有业障啊,我们的机缘、时节因缘错过了。假如我们要是在个六、七岁的时候,我们的老人呢,就觉得《楞严经》很好,叫我们背诵,给诸位说,不要三个月的时间就都会背了,小孩背东西快啊。现在我们到二、三十岁以上了,再要背东西,哎呀!叫苦连天啊。四十岁以上的人啊,就不能背诵了,听听就好了。3 M  C/ X8 V2 y+ L) _
所以背书这个时节因缘是在十三、四岁以前,那是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所背的东西,只要下的工夫深,一生都不会忘掉。所以这个古人教学,这个儿童上学的时候,老师教他什么?就是教他背书。也不需要讲解给他听,督促呢,督促他念的遍数。小孩很聪明,一、二百字的这个文章,一遍啊,聪明、能力高一点的,一遍就会背。! X6 {: S/ o( _9 `6 z# G"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4: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001-a/133–经题

续-《编号001-a/133–经题》: A/ W) i+ ~8 L6 D$ o% @1 Q" z* x8 \
: I/ O6 B# ^, q0 i+ g7 u
摘自《净空法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
4 B; c. p9 a  P我自己本身就是例子。我念小学、念初中的时候,那个国文我一遍就会背。因此怎么样呢?不念书啦!考试之前十分钟,顶多考五科不得了吧,考五科十分钟,看一遍,都会背了。应付考试啊,那是绝没有问题。不念书了,但是怎么样呢?第二天就忘掉了。所以,以前那个老师,就是看着学生,一遍会背,不行!你给我念一百遍!念两百遍!为什么要念那么多遍数呢?不会忘掉啊。我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不这么严格,只是说混过考试就算了,没有这样严厉地督促啊。所以小的时候念那些书通通都忘光了,都还给老师了。
8 R8 w9 ~) k  v6 B& }. i4 ~6 S那么在古人教学经验里面告诉我们:天赋高的,一天可以背诵六七百字,不会忘掉,一生都不会忘掉啊;中等的天赋可以背四五百字;比较上差一点的能够读二三百字,这是过去教学经验当中的记录。那么我们比比古人,我们一天能背多少字呢?我们到底是上等根器还是个下等根器?不必问别人,自己试验试验就晓得了。假如说一天背六百字,这个《楞严经》,一百天就够了,三个多月就全都会背了,算不了一回什么事情啊。# x* G( \$ H* I% \; A
所以现在诸位啊,年轻的同修们,你们在做学生的时代,一定要下决心,要背诵!背诵经文,给诸位说,“三学”同修啊,就是修“戒、定、慧”啊,比念佛、比持咒效果还要大!那么古人为什么提倡这个念佛与持咒啊?好像这个背诵经典的很少啊。诸位要晓得: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心清净了,那一句佛号才得力了。我们现在这个心乱七八糟的,所以佛号念了几十年都不得力。为什么呢?念佛的时候会打妄想,念佛的时候啊,六根一遇到外面六尘境界的境缘的时候,心马上就随缘去了,所以念佛不能摄心。念咒也是如此,不得力啊。' Q4 ^$ l& t6 ]& k
可是你要背楞严经呢,那就不行了,那个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呢?你心念一往外缘跑掉的时候,你今天这一段文,你就背不熟了,你一定要专心!你要把一部楞严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你再念佛啊,那就不一样了,句句佛号得力!为什么呢?有这一部大经啊,那真是把心都收回来了,才会得力啊。  I$ m$ L3 c& m& q, e9 V4 {$ x
在背诵经典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妄念,这个就是“戒律清净”啊。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里面没有妄念,“诸恶莫作”啊;《大佛顶楞严经》是善中之善啊,你背诵这个经文,那是“众善奉行”。持戒就圆满了,背楞严经,持戒就圆满了。你背诵的时候,一定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啊;背诵的时候,经文、义理,了了分明,这个就是修慧啊。修戒、修定、修慧,这个就在背楞严经上通通都具足了,所以叫做三学等运啊。背诵的时候,那真是昼夜之中不间断啊,熟透了对你的工作也不妨碍,日常工作照做,心里面在默念着经文,所以这个功夫是不间断的。
) N7 R% z5 H( u# N6 P9 a, S7 M" T( @熟透了,就有开悟的机缘了。这个开悟就是俗话说触类旁通啊,在一切境缘里面呢,就有悟处。常常有悟处,处处有悟处。经文不能熟记啊,悟处的机会就少;记得越多,悟处就越多,机会就越多。所以说是一定要熟啊,不熟起不了作用。唯有熟透了,这个种子的力量才强,在阿赖耶识里头才有力量将烦恼习气把它压下去,不熟没有这个力量啊。
& R$ p" t0 p" E! f古人学佛,人人都是从背诵下手。所以,古代的那些出家人,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啊,国王、大臣,没有不恭敬的。他敬你什么呢?敬你的学问、道德。世间的这些学者,世间法里面他熟,四书五经,他能够背得很熟,佛经他没有背过啊。而出家人呢,那个四书五经,不比他们差,人人都背得熟透了,还再加上大乘经典。换句话说,从背书这一门说,出家人所背的书籍,要比世间人多一倍以上啊。他怎么不佩服你,当然佩服你!
( f6 U) i9 ]* |* q, B9 I所以你看看古来这些祖师,注解这个佛经的,引用《四书五经》,引用道家的,引用这个墨子的、韩非子的、诸子百家的,多的是啊。他这些东西要不是熟透了,他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引用出来了。可见得人家读的东西多啊,世出世法,都通达,都熟透啦。绝不像今天的出家人啊,佛经,没有一样东西能背诵,世间的典籍啊,也没有一样东西能背诵。要跟古人比,怎么能比啊!不要比得太远了,连圆瑛法师也比不上啊。近代这些老和尚,像圆瑛法师、华严宗的应慈法师、天台的谛闲、倓虛、禅宗的虚云老和尚,哪一个不是在国学上有很深的基础啊!不读书不能成就啊。
1 b* U' M: v" y+ E千万不要讲:哦,我现在已经出了家了,我还念世间书?!好,世间书你没有成就,佛书那个边你也摸不到。李老师在台中教学的时候,从《四书》念起,文言文从《古文观止》讲起。《古文观止》三百篇通通从头到尾讲完,不容易啊!他会下的学生,《古文观止》三百篇都读过,《四书》也是从头到尾讲过几遍啊,《五经》是选择一部分出来讲,国学佛学都有底子啊。我们要不在这上真实地用工夫,绝对不会有成就。世间学说没有基础,那个佛法的学是没办法的,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现在一方面读佛经,一方面还要把《四书》、《五经》来补习啊,要常常读诵啊,弥补我们自己基础上的不足。4 y# v; ]. D5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22:55 , Processed in 0.0751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