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40|回复: 9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五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3 14: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w1 k. D9 ]0 i3 k" e* `! ~2 j; {7 O$ M  G; b% R; e7 S7 C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五集)  2009/3/27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15
6 C: f. A5 H1 x  {4 O3 V7 S9 M' K4 ?$ g, Z2 p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四面第五行,我们还是从第二,从头念起,二、“自下依体起二用者”:
- ]5 x! \2 D- B8 G8 q% f. p6 U$ U# S: v. S' i9 ?* p
  【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 _6 s1 X7 q2 d; |" R
. P1 k7 @8 y. `
  我们就念到此地,这里面有很重要的名词术语,我们也不能不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叫海印?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讲到海印三昧。在《丁福保大辞典》里面告诉我们说,“佛所得之三昧名”,海印三昧是佛所证得的。这个地方的佛,我们学《华严》的同学都知道,只要妄想、分别、执着,这三种烦恼习气断了,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讲的成佛。妄想分别执着离开,海印三昧就现前,所以他说佛所得的三昧。三昧也是佛学名词,从梵语音译过来,意思是正受,你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翻作正,昧翻作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佛给我们讲,六道里面的凡夫,所享受的不外乎五种,也可以说五大类,叫五受,这个五受是不正常的,不是正受。这五大类,它说身,我们这个身体有苦乐的感受,这两大类里头全都包括了,不是苦受就是乐受。精神上是讲心,心有忧喜,有欢喜、有忧愁,无论你是有多少的境界现前,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苦乐忧喜。也有在短时间苦乐忧喜都没有,身也没有苦乐,无所谓苦乐,心也没有什么忧喜,这种受叫舍受。舍受是很好,可是它不是真的舍,它又会起来,舍的时间很短,六根跟六尘境界一接触,苦乐忧喜就又出现,所以有这么短暂的舍受。如果永远保持舍受,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那就叫三昧。
# C! C% `# F8 b5 V( B+ s- u
' A/ D! E! z$ }6 A; c: W  由此可知,三昧是永恒的,得到之后不会再失掉;得到之后会失掉叫舍受,那是六道里面的。阿罗汉以上,就是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就有三昧,他们所得到的不会退转,不会再失掉。佛所得到这是究竟圆满。因为阿罗汉所得到的,他只是把见思烦恼舍掉,尘沙烦恼他没有断,无明烦恼没有断,三大类的烦恼他只舍了一种,但是一种得少分的正受,他得的是位不退。他的行、念还是有进有退,但是位决定不退,绝对不会退到六道轮回,他在四圣法界里面修行,是不断的向上提升,他不会退转。这是三昧的意思,佛所得到的,在我们《华严》里面讲的,圆教初住就得到,所以圆教初住真的成佛。为什么还讲他不成佛,还称他为法身菩萨?因为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习气断了就称他为究竟圆满的佛果。究竟圆满的佛果跟初住菩萨,我们可以说所得三昧名称相同,都是海印三昧,一个是得海印三昧没有习气了,一个是得海印三昧还有无始无明习气存在。从习气的厚薄,初证海印三昧,习气还很深,所以这是十住位。往上去十行那就薄很多,到十回向、十地,愈往上去习气就愈少,到等觉那就是还有一分习气,那一分习气断掉之后,那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9 N( N8 Y2 u& t7 Z: }" ~1 o
. F3 W' D" t5 [: Z- s: ]7 |/ I& c
  可是你要晓得,初住菩萨,无始无明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无明是起心动念,他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平等法,可以说从理上讲、从事上讲,他跟究竟佛果都平等。所以天台大师六即佛,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跟十法界的佛不一样,十法界的佛是“相似即佛”,相似,好像是佛,但他不是真佛,为什么?无始无明没断。也就是说他分别执着断了,分别执着的习气也断了,但是他还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始无明,所以他很像佛,他不是真佛。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佛,我们中国禅宗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见性、就成佛了,这些理事我们都要很清楚、很明白。初住菩萨跟究竟佛果,他们起用可以说是完全相同,他起什么作用?就是在十法界,或者我们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感他就能应,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
& E' {! A9 f0 ?- D! J0 N2 T4 d% x
  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应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他就现比丘、比丘尼身,应以长者身得度他就现长者身,乃至于他能现花草树木身,能现山河大地身。只是看众生的缘在哪里,他遇到什么缘豁然大悟,他就现什么样的身相,或者我们讲的形相,让感的众生触到这个现相就豁然大悟,所以这种能力完全相同。乃至于应身,应化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的六祖惠能大师,我们一般讲到这个世间来投胎,所谓八相成道,在这个世间也能住个若干年。住多久呢?不是自己意思,那是缘分,缘分没有了,他就走了。他是没有寿命可说的,有缘,时间住得长一点,没有缘,时间短一点。缘是什么?缘是在这一阶段,我们讲在这个地区,在这一段时间里面,有众生接受他的教诲,成佛了,这叫有缘;这样的众生,就是学生没有了,他就走。只要有一个众生他都不会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T: N) T* y  H0 u( _
, e+ q6 A6 f  e+ f7 o! H# f3 L' x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遇到慧可,把法传给慧可,他就走了。五祖忍和尚遇到惠能大师,法传给他,好像不到一年他就走了。缘尽就走,缘没有尽他得留在世间,留得最长的诸位要知道是谁?大迦叶尊者,到现在还没有入般涅槃。他在哪里?在鸡足山,在那里面入定,他要等到弥勒菩萨降生到我们世间,示现成佛,他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他,他就走了,他有这么一个缘在,所以他住在世间。是不是我们中国云南的鸡足山?那也叫鸡足山,那里也有大迦叶的道场。实在讲大迦叶是不是到过云南来?也有人说是印度的鸡足山,不是云南的鸡足山,这个不重要。为什么?阿罗汉以上,给诸位说,时间跟空间就超越了,十法界众生无论在哪里有感,他立刻就起应,所以不拘泥在一个地方。我还是在不久,真的是不久之前,好像前两年台湾有一个旅行团,我在鸡足山那边听讲的,他们到华首门去拜迦叶尊者。这个团队里面有两个人走在最后面迷路,找不到路,在很着急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戴个斗笠,拄个柺杖,碰到了,他们就问,向老人家请教,华首门在什么地方,这个老人指点他,他们就找到。找到之后华首门有迦叶尊者的塑像,他一看那个塑像,就是刚才在山下遇到的老人,说迦叶尊者真的在那里。
" A" w3 v5 L- A/ s+ q
3 Z/ s3 y& H, e*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4: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五集)  2009/3/27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15》
& B$ w. ?" `3 l% \) z9 ~8 [
  M0 y, t+ F; o% Z  V摘自《净空法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4 _# n# S, m1 ?5 [5 ?
  像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一年会有那么几次有人看到他。这是什么?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迦叶尊者是不是佛?肯定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佛!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明了,你就会深信不疑,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感他就有应,这道理是什么?道理就是我们这篇文字里面所讲的,宇宙是一体,众生是一体,法界是一体,万物是一体。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感他就现相,没有感他就隐,隐现不同,这些都是诸法实相。这个地方的佛我们就知道,就像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诸佛,他讲的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包括究竟佛果在其中,那就是四十二个位次统统称诸佛。
7 [+ a" C- R& z$ U) @: Q" O1 j( O) c7 u" N
  为什么叫三昧?诸佛所得的三昧,下面说“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现一切之法也”。这几句话很简单,但是说得很详细,像大海,你要知道大海是水,水里面要有波浪那就看不出印象,这个印象就乱。如果水里头没有风浪,海水就像湖水一样,一点风浪都没有,这个水平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所有境界统统照在里面,整个宇宙都照在里头,这叫海印。大海,这印是什么?印的是外面的万象,照见!它底下湛然这两个字重要,湛然是清净,没有染污、没有波浪叫湛然。用这个来比喻佛的智海,这是自性,这个智海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世尊不是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海就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所以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外面求不到智慧,外头没有智慧,外面有知识,智慧不是从外头求的;智慧要心定下来,心里头一念不生就生智慧。心里面要不清净,你看看你有见思烦恼,我们用《华严经》的话来说,你有执着,你有分别,你有起心动念,智慧就没有了。没有了是什么?智慧变成知识,变成知识就不是智慧。智慧跟知识,清净心起的作用就是智慧,带着妄想分别执着的起作用就是烦恼。/ e* n, y/ }; ~1 t
! ^* t0 ?$ [6 w' o  ?: d1 o
  所以执着,大乘教里面称之为见思烦恼,分别,大乘教说它作尘沙烦恼,起心动念称它作无明烦恼,他生烦恼。所以知识是烦恼,智慧不生烦恼。由此可知,我们世间人所求的全是知识,没有智慧。不但世间人没有智慧,你看看大乘教里面说,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智慧,只有半个解脱没有智慧。为什么?我们把这个道理明了之后,你就会点头,他真的没智慧。他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没断,无明烦恼没断,他哪来的智慧?智慧要怎么样?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了,智慧现前。尘沙烦恼是分别,也就是说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不分别,然后还要往上提升,不起心,不动念,智慧现前,这个智慧就叫做海印智慧。智慧像大海一样,为什么?整个宇宙,用大乘教里面所讲的,把一切万法归纳为六项,性是能现的自性,相就是惠能大师讲的能生万法,宇宙之间所有的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还有因果,你看这六个字包尽了,性相、理事、因果,全都明了,这像什么?海印一样,它是自然的,不是学来的。/ v+ S) s' Q1 ~& O. j8 `' J0 v

; n4 V" D9 G8 W. _  这个智慧现前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学来的,是你自性里本有的。是真的吗?真的,怎么知道是真的?有证人。谁是证人?头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三十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也就是说他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这十二年间他所学的那些知识也放下了,知识要不放下就见不了性。佛给我们讲,障碍可以分为两大类叫二障,这两大类就是烦恼障,刚才给你讲的见思、尘沙、无明都是烦恼,是属于这一类的;另外一类是所知障,如果你有所知障,你也不能见性。所知障里头有执着、有分别、也有妄想,所以他见不了性,必须放下。所知障放下,烦恼障放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悟了之后,宇宙之间,所谓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他不知道,没有一法他不通达。有人试验,试验释迦牟尼佛,你什么都懂得,我问问你:放牛你懂不懂得?牧童照顾一头牛,你懂不懂得?这个牛应该怎么样来带它,怎么样养它?佛把这个事情详详细细说出来,《大藏经》里有《放牛经》,释迦牟尼佛没放过牛,你只要一问他,他给你讲出来,教给你方法。( o) V. P7 n' l/ a9 ~, {) R

% Q( Y' h5 ]8 M) b: k  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在五祖会下开悟,不认识字,没念过书,这一开悟之后,无论是佛法、世间法,你去问他,他没有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他得到的是海印三昧。我们要知道,一桩大事。他有,我也有,你也有,他也有,我们大家统统都有,我们都有,为什么不能现前?原因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的自性的智海不能现前,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三样东西既是烦恼障又是所知障,我们的如来智海不能现前,道理在此地。所以学佛,佛法修学,什么是最重要的?这篇文章的题目里面所讲的,说出来了,“妄尽”最重要,智海是什么?智海就是“还源”,妄要尽才能还得了源,你自己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统统可以现前。那个相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美好到极处,找不到一点遗憾,缺点遗憾找不到。关键就是我们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我们知道应该要放下。没有办法像释迦牟尼、像六祖能大师,那么样的干脆,那么样的彻底一下就放下,这在佛法里面讲顿悟、顿舍,没有次第的,一下就放下,彻底放下了。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十二个字他在一念之中就舍掉。这十二个字舍掉,海印三昧现前,海印三昧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不是假的,这是真的。而且这种知是正知,佛门里面的术语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每个人都有。
, a: B' ^: U% j( q* q3 y! o" n5 a0 O, G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4: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五集)

续-《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五集)  2009/3/27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15》
; ^$ A) Q0 p* g, y9 R  S, i  n1 A( v9 ?2 X
摘自《净空法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6 i1 i# F7 k. R& ]
  证得海印三昧之后,他会不会轻慢一个众生?不会的。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呢?现在还是佛,那为什么还搞成六道三途?他迷惑了,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就好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偶然也遇到朋友喝酒,酒喝醉了发酒疯。你说那个人是不是个好人?是个好人,但是发酒疯的时候胡言乱语,他酒喝醉了。你不能说酒喝醉了就不是好人,他还是好人,清醒的人看他是个好人。佛就是清醒的人,佛看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佛,所以对每一个众生,他都那么样的尊重,都那么样的敬爱,一丝毫等差都没有,他心清净的,清净心则平等的。我们凡夫因为有分别、有执着,所以平等就不见了。不平等是假的,平等是真的,你统统把妄舍尽,妄尽还源就平等了。现在在十法界、在六道、在三途,所有一切众生还是平等的。这个平等观,你一定要懂得弥勒菩萨给你讲的一念,你明白一念,你才晓得真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相是不一样,但是在一念里面你就看到平等,一念的时间太短,在一念的时间你找不到生灭,你看到生立刻就灭。所以,佛法大乘教常讲不生不灭。如果它真的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那叫废话;有生灭,速度太快,所以生灭跟不生灭几乎扯平,生灭就是不生灭,才称它为不生不灭,不生不灭里头有生灭。这个都是事实真相,这个属于,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高等科学,从事相上说的,从理论上说那是高等哲学,从事上看这是高等科学,都达到究竟圆满,登峰造极。今天科学、哲学对这个问题不能解释,大乘佛法早就有解释,只要你妄尽还源你就统统明白。所以这个地方湛然于佛之智海,这个地方说佛就是自性,前面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湛然就是清净,在这个时候就能印现一切之法,这个一切之法就是我们常讲的性相、理事、因果,遍法界虚空界,或者我们再加个,我们有分别执着,过去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统统看到,统统明了,叫印现一切之法。这个叫海印三昧,是我们自性里头本自具足。9 p- ~/ A6 J  }6 N+ H/ P
* F* e  A# F& c
  我记得我学佛第一天见出家人,第一天跟出家人见面,我见的这个人就是章嘉大师。我跟他见面,我第一句话向他请教,那个时候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说我知道佛法是无比的殊胜,是高等的哲学,请教大师,佛门里面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速的契入境界?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初学。章嘉大师听了我这个提问,就看着我,态度很温和里面带着严肃。他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我等他的开示,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叫开示,等他回答。等了半个小时,他才给我说了一个字“有”,我听说有,耳朵就竖起来,用心听。这一个字说出,他又不说话,大概停了五、六分钟,也相当长,给我说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没有我这么快,他的速度很慢,说了六个字。这六个字我听了之后,好像是能体会到,真的叫似懂非懂。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我说:请教大师,从哪里下手?他跟我说“布施”,教给我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第一天见面,大概在一起坐了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样子,说话不多。他这种教学的方法,我是到二、三十年之后才体会到,才明白那一天谈话的情形,他为什么不立刻答覆我,看着我看半个小时。) \" q; u( `6 J& _/ g) d1 Q
  _' ^3 j0 ^0 ?! N
  到我教学生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心浮气躁!心浮气躁状况之下,讲什么东西都是耳边风,真的是右耳进去,左耳就出去,不得受用。所以他等我很久,就是等到我心地平静下来,把心浮气躁这个现象收敛,真正一心专注才给我讲,这是非常高明的教学法。他说了一个有,我就有了,你看妄念又动了,所以他就不说,说了一个有就不讲,过了五、六分钟我又静下来再给我讲。我才懂得佛法里头这个教学方法高明!我明白了。我们在现在讲经教学,能不能用这个方法?不能。为什么不能?人家提个问题半个小时不答,他都跑掉了,听众都走光了。也就是说现在听众没有我那个耐心,我能够等,你不给我讲清楚我不离开,我要等。这个等就是忍辱波罗蜜,《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你不能忍,你得不到东西。在佛法里讲,你不能忍你不是法器,老师不教你。我从认识他老人家开始,他很慈悲,我真的想学,这就跟我约定每个星期两个小时,我跟他三年,我佛法的基础是在他老人家会下奠定的。他教我看佛经,看什么经?教我看《释迦谱》、《释迦方志》。告诉我,你学佛,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的人,你要认识清楚。这个方法也是三、四十年之后才明了,对老师感激之心年年增长,感恩!他教给我的真是从根本学。
  n9 b4 E) F8 X( w& d9 \5 s; G% o3 S+ l  A. N
  因为你看看多少这些出家人,学了哪个宗派就有门户之见,就互相排斥。他老人家教给我从释迦牟尼佛学起,宗派成见自然就消除,为什么?所有宗派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所以我们对一切宗派就用平等的看法,就不会说这个宗派比那个宗派强,没有这个念头。知道什么?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大乘经上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全是平等的。《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开这么多法门?是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没有其他的原因。所以佛他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不是用一个方法教一切众生的,让每个人学得都很欢喜,学得都很快乐,放下万缘,妄尽就还源!不一定用这方法,所以心量自然就拓开。与《还源观》底下第三段相应,第三段里面给我们讲三种周遍,第三个周遍就是“含容空有”,含容空有,空是虚空,有是万有,这就是大乘教里头常常讲的两句话,每个同修我想都很熟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包太虚是含空,量周沙界是容有。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心量?你跟释迦牟尼佛学就有这么大的心量,你跟祖师学这个心量就很难发,我学禅,我跟禅宗祖师学,禅高,其他各宗都不如我,你看看妄想分别执着就生起来,妄想分别执着要尽你才能还得了源。一面学一面放不了妄想分别执着,那是永远还不了源。我这个心量比较大一点,还能包括世界上所有宗教,得力于章嘉大师的指导,这个关系很大!他一开头教我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从这个地方入手,从这里入门下手。真的,把佛法从根源上学起。
: A; R. N$ C! c9 b/ l; z* C; d: u0 w: f5 F! z(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4: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五集)

续-《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五集)  2009/3/27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15》, N2 B2 k5 Z1 M) ^. ^/ D

8 Z% X4 j$ O( C+ h5 m' h5 H摘自《净空法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N6 k, y" c/ I
  方东美先生特别介绍的是《华严经》,他自己非常欢喜这部经,告诉我《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论,内容是包括全部的佛学,所有宗派那些理论、指导原则都在《华严经》上。两个老师指导的言语不一样,方式不一样,但是目标方向相同,所以我学佛可以说是没走冤枉路。但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办法顿舍,老师教我,这是李老师教我,慢慢放下,年年放下、月月放下、天天放下,教我这个方法。那个顿悟的,那是像大楼,他一步就跨上去,那是要本事,没有本事摔下来就粉身碎骨,那叫顿超。渐修好比爬楼梯,慢慢上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去,我们没有那个本事,我们就选择爬楼梯。所以功夫不是别的,功夫就是舍,功夫就是放下,你放下一分你就能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它又能帮助你放下一分。所以渐修就是这两个方法,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个方法妙!
# u) D7 R: G5 B: [6 @- a0 a9 J7 _! s! t: Y
  这里面还有个关键非常重要,那就是亲近善知识,这个太重要了。谁是善知识?佛是善知识,菩萨是善知识。佛菩萨我们找不到,经典是佛,经典是菩萨,所谓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真正能帮助你看破放下。经教帮助你看破,你能看破,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自然你就会放下。到显著放下的时候,会有个现象出现,在顺境,我们讲境,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你很欢喜是顺境,善缘,缘是人事环境,你的周边都是好人,都是你喜欢的人,在这种境界里面没有贪恋,你把贪恋放下,你对待环境,你对待人事,全是智慧不是感情。如果感情那是烦恼,生烦恼,智慧!如果反过来,周边环境是逆缘,你不喜欢的,你很讨厌的,你不愿意在那个环境里面居住的,这是逆境。周边的人呢?周边的人都不是好人,恶缘,都是来找你麻烦的。在这种环境里面你能够不生瞋恚,我们中国人讲不怨天不尤人,还是用真智慧跟人事相处,不怨天不尤人,知道这是自己的业障,消业障!如果有怨恨那你就是增长业障,如果有报复那就更麻烦,那就造罪业。所以,在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在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把自己的境界、灵性天天向上提升,这就对了。所以说是不管在什么境界里头,你每天都是烦恼轻、智慧长,你这多自在,这叫真正修行。在这种环境里面,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孔夫子说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意思太深。你天天在学习,顺境在学习,逆境也在学习,善恶缘你统统在学习,你是喜悦就得到。大乘教里面讲的菩萨,这真的是菩萨,学而时习之是菩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他的心永远是平静的,你想惹他生气,不容易,他不会;你想讨他欢喜,他也不容易,他心平静的。可是在现象,可能是你惹他欢喜,他笑笑,你跟他生气,他也愁眉苦脸,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是假的要有这个反应?这个反应是让你感觉得你收到效果,是来安慰你的。否则的话,你看那个人是木头,你看看喜怒哀乐,他不是个木头人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得大自在。我们用这个来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这个来解释大乘教里面讲的菩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 g4 t4 A3 B9 m! Q+ U; z, f
& I+ G! }5 i* f" V; ^  我们再看下面引《大集经》里面一段话说,“大集经十五”,这个十五是第十五卷,十五卷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譬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为大海印”。这是比喻,开头讲的是比喻。阎浮提一切众生,阎浮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地球,我们这个地球上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就是地球上所有一切有情的,我们现在的话讲动物,植物、山河大地,这些色相都在海水里面印现。这要记住,我们要想到海水是平静的,没有波浪,海水很干净,没有染污,没有波浪,像一面镜子一样。这是讲大的讲整个地球,我们不好懂,因为海里头大风大浪。我们把它缩小,把它缩小一个湖,小湖,这个湖水澄清没有染污,湖面没有波浪,我们划一个小船,一叶扁舟划到湖中心,你看四面周围风景在水里面的倒影,这叫海印。用这个比喻意思很深,海水里头有没有影像?没有,海水哪有影像!可是海水照见外面的时候有影像,海水里面影像是假的不是真的。告诉你,没有照的时候不能说没有,照的时候不能说有,说明这个影像非有非无,这就是真实相。比喻只能比喻个仿佛,不能比喻到恰到好处,任何比喻都没有方法比到恰到好处。所以有智慧的人,佛在经上常说,因比喻而悟入实相,你从这里一下觉悟,这个比喻的教学就得到真的受用。所以一个小湖如是,这整个地球上,确实海比陆地大,水比陆地多,所以佛常常用海印,海里面产生这些印像,所以叫海印。
! ^3 E% D+ ~& P& L0 ~& w8 o7 L) e( L+ c% V! O4 n- s
  在《大宝积经》里面,后面讲“宝积经二十五”,有这么一段话,“如大海,一切众流悉入其中,一切诸法入法印中,亦复如是,故名海印”。这个比喻也很好,这是第二个意思,前面是比喻海水澄清它能照见,这个比喻是陆地上所有的江河,这些水统统都流入大海,海是所谓广纳百川,陆地上所有的这些水统统都流入海中。比喻什么?比喻一切诸法,万事万法就像江河里面那些流水一样,统统流到法印当中。法印就是法性,法是法性,印是印证,自性能够印证一切诸法。诸法是什么?诸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为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这在弥勒菩萨对话里面讲得太清楚,这个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怎么来的?是从念头发生的,极其微细的波动。这个念头是波动,念头的波比什么样的波都微细,我们今天讲光波、讲电磁波,比念波那就粗得多!光波、电磁波,我们今天用仪器能够观察到它,可是我们心里面这念头的波,你没办法,仪器侦测不到。什么东西能把它侦测到?甚深禅定。大乘经里面佛常讲,八地菩萨的定功能感受到一念不觉,在大乘教常讲的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怎么起来的,怎么发生的,他能够觉察到。1 c0 O& y* i$ J
. E/ b- w. X; u+ o0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2: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8 20: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7 15: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7 20: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1 16: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2 13: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九愿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临终接引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 {" D+ ^$ F6 p/ R7 J3 C  ]$ H8 `7 W  v0 w+ H5 u
中华佛典宝库 http://www.fodian.net/
/ B: W- l5 ^" t/ |( m7 q2 E1 K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http://www.cbeta.org/0 f1 s7 n3 l: d, p0 x% u
净空法师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amtb.tw/$ x, v  m( _7 J' I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  http://read.goodweb.cn/index.asp  u& z! m; O  q7 v/ k2 [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09:10 , Processed in 0.0767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