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的各种神奇的感应事迹! 0 K, B6 X+ \: z8 p0 U1 O
2 A7 u1 @( ?8 m2 f5 I6 V2 H. L---净土一莲--- , e2 ?1 |) ]- F4 t/ T
* w. W5 l* Q# u& U
1、老虎听法华经的故事 $ l/ D" P$ I. b
西晋蜀郡沙门静生,出家以苦行致称,为蜀三贤寺主,诵法华经。每诵经时,常感虎来蹲前听,诵讫乃去。又恒见左右有四人为侍。年虽衰老,而精勤弥励,遂终其业云。(出《法苑珠林》) 2 ?. A7 V( F- J2 _1 P
【译文】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1 K2 y/ ]2 Z% o) m6 q# ?5 x 2、神灵请讲法华经的故事
0 L: ?) o! ]$ l& U2 s& U 晋有释昙邃,未详何许人。少出家,止河阴白马寺。蔬食布衣,诵法华经,又释达经旨,亦为人解说。常于夜中,忽闻扣户云:“欲请法师九旬说法。”邃不许。固清,乃赴之。而犹是睡中,觉己身已在白马岛神祠中,并一弟子,日日密往,余无知者。后寺僧经祠前过,见有两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讲说声。又闻有奇香之气,于是道俗共传神异。至夏竟(“竟”原作“觉”,据明抄本改。)神送白马一疋,白羊五头,绢九十疋。咒愿毕,于是遂绝。(出《法苑珠林》) ' c9 P; c0 ?# O8 Y% c- h) O
【译文】晋代有个和尚昙邃,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年少出家,住河阴的白马寺。吃粗粮穿布衣,诵读法华经,又能解释领会经书的宗旨,也常为别人讲解。忽然在夜里听到敲门的声音说:“要请法师去讲经九十天。”昙邃不答应。坚决请求,就跟他去了。而还象是在睡梦中,觉得自己身在白马岛神祠中,并且有一个弟子,每天都和他一起前往,其余没有人知道。后寺的和尚从祠前走过看见有两个高座,邃坐在北面,弟子坐在南面,就象有讲说经书的声音。又闻到有奇香的气味,于是道俗的人们都作为神异事传说。一直到了夏天,神送给他白马一匹,白羊五头,绢九十匹,祝愿完毕,一切都消失了。 4 d: D: e3 R/ I1 n: v' k
# }3 f" U: ^# ~, n# y9 i) M3、天人听经,念经避难的故事!
$ O) a( ~( S" U( o$ C( M宋释慧庆,广陵人,出家止庐山寺。学通经律,清洁有戒行,诵法华经十地思、益维摩,每夜吟诵,常闻空中有弹指赞叹之声。曾于大雷遇风涛,船将覆没,庆惟诵经不辍。觉船在浪中,如有人牵之,倏忽至岸。于是笃励,弥复精勤矣。(出《法苑珠林》)
' V; Y! I( Z4 l8 l& p: Z, B# ` 【译文】宋朝的释慧庆,是广陵人,出家在庐山寺。精通经书,清正廉洁而遵守佛教的戒律,诵读法华经中的十地思、益维摩,常常听到空中有弹指赞叹的声音。曾在大雷雨天遇到风暴,船将要覆灭,慧庆只是读经不止,就觉得船好象是在浪中,有人拉着似的,很快地到了岸。于是读经也就更加精心勤勉了。
' Y {6 h& A6 f& w5 K H* z4 [
- D' R, Y4 j3 o7 {4、诵法华经免病死的故事! 1 C8 r0 |! m( ]3 b4 y
宋罗玙妻费氏者,宁蜀人,父悦为宁州刺史。费少而敬信,诵法华经数年,勤至不倦。后得病,忽苦心痛,阖门惶惧,属纩待时。费心念:我诵经勤苦,宜有善祐,庶不遂致死也。既而睡卧,食顷而寤,乃梦见佛于窗中援手,以摩其心,应时都愈。一堂男女婢仆,悉睹金光,亦闻香气。玙从妹于时省疾床前,亦具闻见。于是大兴信悟,虔戒至终,每以此端进化子侄焉。(出《迷异记》。《法苑珠林》九五作出《冥祥记》。) 8 P5 P p% _3 H+ c6 C
【译文】宋朝的罗玙的妻子费氏,宁蜀人,她的父亲做了宁州刺史。费氏年少就敬信诵读法华经,几年勤奋不倦。后来得了病,忽然感到心痛,全家人都非常害怕,只等咽气下葬。费氏心念:我诵读经书勤奋,应当有保祐,大概不至于马上就死吧。接着就入睡了,一顿饭的工夫她醒了。梦中看见佛在窗中过来拉她的手,抚摸她的心。过了一会就不疼了。一屋子里的男女婢仆,都看见了金光,也闻到了香味。罗玙的堂妹在床前探望她的时候,也都看见和闻到。于是就大兴信悟,虔诚也守戒规到最后,也常常用这些来教化他们的子侄等人。 / a5 o( F8 W8 e7 l+ N+ A9 G
1 ^; \ q0 Y- U) D" g
5、念法华经往生的故事
6 Q* m! j: d f! [4 {释慧进 前齐永明中,杨都高座寺释慧进者,少雄勇游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蔬食布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一千六百文。贼来索物,进示经钱,贼惭而退。尔后遂成百部,故病亦愈。诵经既广,情愿又满,回此诵业,愿生安养。闻空中告曰:“法愿已足,必得往生。”无病而卒,八十余矣。(出《祥异记》。 明抄本作出《冥异记》,按见《冥祥记》。) ! q" o' E }& K
【译文】 前齐永明年中,杨都高座寺的和尚慧进,年少英勇有义侠精神。年纪四十岁时,忽然间明白过来,于是就出家。食粗粮穿布衣,发誓诵读法华经,用心苦诵,积劳成病。发誓要造百部经书来赎先前的罪孽,开始攒了一千六百文,贼来抢财物,慧进向贼说这是买经书的钱,贼惭愧而退。以后就造成了一百部经书,因此病也就好了。经书读得多,又满足了自己的心愿,从此一心诵经,回向往生极乐。忽听空中告诉他说:“法愿已足,一定能够往生。”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无病而死。
4 ~9 ~0 p/ r. y; N9 U
! [5 a K8 x U+ D: _6、诵读法华经舌头不腐烂的故事! 4 D" y" T3 {( W3 y
齐武帝时,东山人握(“握”疑是“掘”。)土见一物,状如两唇,其中舌,鲜红赤色。以事奏闻,帝问道俗。沙门法尚曰:“此持法华者亡相不坏也。诵满千遍,其验征矣。”乃集持法华者,围绕诵经,才发声,其唇舌一时鼓动。见者毛竖,以事奏闻。诏石函缄之。(出梁《高僧传》。《法苑珠林》三五、八五两引俱作出《旌异记》,此北齐事,不当见梁《高僧传》)
: W/ }, F$ H9 H* C6 Q 【译文】齐武帝时,东山人挖土看见一个东西,形状象两个嘴唇,中间有舌头,颜色鲜红。皇帝闻奏问道俗两界。和尚法尚说:“这是念法华经的人死亡之后不腐坏。诵完一千遍后,它的灵验必显。”于是就召集念法华经的人,围绕着它诵读经书,才发声,该唇舌一齐鼓动。看到的人惊得毛发竖立。又把此景上奏。于是下诏书用石匣子封上它。 & I! s' |, e- J9 ~# [- I
) p4 R! f! G" y+ Y5 Z7 N8 {& G3 m u7、天人供养诵法华经者的故事!
+ v" Q) K. {5 l' {" Q4 l齐释弘明,会稽山阴人也。少出家,贞苦有戒节,止山阴云门寺。诵法华,习禅定,精勤礼忏,六时不辍。每旦则水瓶自满实,感诸天童子,以为给使也。每明坐禅,虎常伏于室内。(出《法苑珠林》) , I% {: r# w" U, e5 f8 { d" ?
【译文】南齐时和尚弘明,是会稽山阴人。少年出家,贞忠吃苦守戒律,在山阴云门寺。每天诵读法华经,学习佛法,精心勤恳读诵,整日不停。每天早晨水瓶自然而满,感动了天童子给做的。每天天亮坐禅,老虎常常趴在室内。
: ^: c; v2 _' E+ { # i9 K/ c- r- ^( r% ~+ J
印光大师开示的白矾救命神效方 5 ]/ ?' s) B2 \; I7 I
. I' b( O- t' z% C% b(转发) ) p: K+ X( l, M+ C- L
印光大師開示:白礬救命神效方附录白矾救命神效方(白矾.又名明矾.或名矾石。) 凡误食河豚.及其他一切毒物。或因事故逼迫意欲轻生自尽.吞吃鸦片、砒霜、藤黄.一切能坏人脏腑.令人毙命各毒物。及服错了毒药等。均可用白矾一块.打碎.用开水冲化.再对凉水几碗.只要矾水保存浓厚酸涩性味乃可。即令患者.服此矾水几碗.不到一刻钟.便可将所食毒物.沤吐净尽.即得保全生命。纵使服毒时间过久.多灌矾水入肚.或亦仍可救治。即脏腑已坏.挽救不及.亦无所害。按白矾.性凉.味酸涩.解诸毒.故极对证。霍乱证.亦可以此救治。此由天津冯文符医士.历十余年之经验.百发百中.屡见神效。印单广传.以期普救.实仁人君子之用心。且白矾随地可买.价又便宜。愿阅者留心.方便救人.功德不可思议。即以此救人功德.回向西方.亦可作增上胜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