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0|回复: 3

中边分别论卷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5 14: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w# X1 X" S6 H% _/ q' r

7 [' q6 K( W+ a+ Q9 R中边分别论卷下
6 N7 |( Y$ Y: |' m+ j- B% m对治修住品第四 , I- G# y, ^# ~: F, s
  修习对治者。三十七道品修习今当说。此论中初说(心者我执种类又云根尘识也)
7 |9 b8 Q1 [% U( m  粗行贪因故  种故不迷故
" m& o3 j0 q* [  Z3 m  为入四谛故  修四念处观 ( Z- T7 y. I9 H1 F
  由身故粗行得显现。思择粗行故得入苦谛。此身者粗大诸行为相故。粗大者名行苦。因此行苦一切有漏诸法。于中圣人观苦谛。受者贪爱依处。思择诸受故得入集谛。心者我执依处。为思择此心得入灭谛。离我断怖畏故。法者不净净二品。为思择此法离不净净品无明故得入道谛。是故初行为令入四谛中。修习四念处所安立。次修习正勤。
8 C% c  Y3 b7 C, ~" Z) a1 c  已知非助道  一切种对治 & G2 w" M( a$ R/ Y7 |! E
  为上二种故  修习四正勤 0 i/ J7 _% Z/ Y' J/ ~# e6 I( q
  为修习四念处究竟故。非助道黑法及助道品白法。一切种已明了所见故。为灭离非助道法。为生起助道法。四种正勤得起。第一为灭已生非善恶法。如经中广说(为灭为塞为生为长) 8 @. }0 v  U+ v8 p
  随事住于彼  为成就所须
% U; ~0 h' o  q7 z8 _. k6 d  舍离五失故  修习八资粮   B. u+ o2 R$ T# k& W6 H2 A
  为离为得黑白二种法。修习正勤已。心者无障有助故。得住此心。住有四能。四能者。一随教得成就。随教得成就者。说名四如意足。一切所求义成就因缘故。此中住者。心住名三摩提应知。是故四正勤后次第说四如意足。随事随教住者。为灭五种过失。为修习八种资粮故应知。何者名失耶。 0 e5 v+ o: \+ `
  懈怠忘尊教  及下劣掉起 4 W3 z  r* c  K. D' u0 F
  不作意作意  此五失应知
: O! X6 b7 C, u* X: f$ M  懈怠者。没懒恶处。忘尊教者。如师所立法名句味等。不忆不持故。下劣掉起者。两障合为一忧喜为体故。沉浮是其事。此位中沈时。不作意是第四过失。若无此二而作意。是第五过失。为灭此五失安立八种禅定资粮。为灭懈怠。何者为四。一欲二正勤三信四猗。复有四法次第应知。 % r2 b8 {  j3 |$ i
  依处及能依  此因缘及果
6 _3 m  B3 V+ S* f- Y. g& p7 ]  欲者正勤依处。能依者正勤。此依处名欲。有何因是名信。若有信即生欲。此能依者名正勤果。此果名猗。若作正勤得所求禅定故。余四种资粮。一念二智三作竟四舍灭。余四种失如次第对治。此念等四法次第应知。 : ]  z& G% {! ^) R
  缘境界不迷  高下能觉知
+ Y/ d6 A0 Q, U, \/ T. e9 p9 J3 x  灭彼心功用  寂静时放舍 5 @- Y) k) E) a$ P) c
  念者不忘失境界。智者不忘失境界时。觉知沉浮两事。觉知已为灭此作功用意。是名作意。此沉浮二法寂灭已。起放舍心放流相续名舍灭。四如意足后次第说修习五根。此五根云何得立。
. T. d% F/ @2 o  已下解脱种  欲事增上故 ( L  x. q: B3 J0 s
  境界不迷没  不散及思择 9 {$ D) U& m+ O. x
  此中增上次第五处流为修四勤故。心已随教得住。因此心已下解脱分善根种子。一欲增上故。二勤修增上故。三不忘境界增上故。四不散动增上故。五思择法增上故。如次第信等五根应知。 4 c; }3 f6 S/ o& o2 O9 A9 l
  说力损惑故  前因后是果
0 C( y! V0 q4 v# b  信等五法如前所说。为有胜力故说名力。胜力者何义。能损离非助惑故。若五法非信等诸对治惑不相障故。故说根力有次第。云何信等五法前后次第说。五种法如前后为因果故。云何如此。若人信因信果。为求得此果故决勤行。因此勤行已守境不移。若念止住心得三昧(平等住不高不下一三受故二一境故又有五种住未说)。若心得定观知如实境因此义是故五法立次第。若人已下种解脱分善根已。说五根是其位。若人已下通达分善根者。为在五根位中。为当在方位中。 8 h; O; T5 G- m# j& b% T- e/ x
  二二通达分  五根及五力 - }! o' }+ m- Y7 {$ ^
  暖位及顶位立行五根。忍位及世第一法立行五力。若人下解脱善根种。此二二位决定通达分。若未不如此力次说觉分。此云何安立。 / e7 I9 b6 q/ n0 W" G& k- z
  依分自体分  第三出离分
' n, L5 w; O  V% a' i  第四功德分  三种灭惑分 , C2 K9 L  K3 f4 _7 E  {
  见道位中显立觉分。觉者何义。无分别如如智是名觉。分者何义。同事法朋是名分义。此七法中觉依止分者是名念觉。自性分者是名择法觉。出离分者名正勤觉。功德分者名喜觉。无染无障分。三法谓猗定舍。云何说三法为无染障分。 0 ^* y, @" e. Q- W: b, b- C
  因缘依处故  自性故言说
, N. @" u3 |( l3 l# n4 E- u2 ]9 m/ i  无障无染因者。猗惑障。为重行作因故。此猗与粗重因对治故。依止者是禅定。自性者不舍觉分。次说道分。此法云何安立。
& {* q; T  {8 I! D% r  分决及令至  令他信三种 & O, _7 n% ~7 H( C8 u
  对治不助法  说道有八分
5 b2 g7 d/ Y) b2 m! [" o! p/ h  修习道位中显立道分。见道分决分是正见。此见世间正见。出世正见后得。因此智自所得道及果决定分别。令他至分者。正思惟及正言。因有发起语言。能令他知及得。令他信分者有三种。正言正业正命。此三法次第。 : _4 a  `0 W8 F. L0 Y
  见戒及知足  应知令他信
( j) t( b! b$ G" F$ I) ^$ B  令他信分者。三处依正言说言语。共相难正义共思择义时他得信。是人有智。是故令他信。智依正业他得信。持戒不作不如法事故。依正命者他得信。轻财知足如法如量行。见衣服等四命缘故。是故令他信知足轻财知足。烦恼对治分者三种。正勤正念正定。此三法如次第。
2 c  q5 {; X2 v' E4 E  大惑及小惑  自在障对治 1 _: H2 p' ^$ M& ?
  非助道烦恼有三。一修习道所断烦恼。是名大惑。二心沉没掉起烦恼。是名小惑。三自在障者。能障碍显出胜品功德。第一烦恼者正勤是其对治。云何如此。因正勤修道得成故。若道得成思惟烦恼灭。第二烦恼者正念是其对治。寂静相处。若正念正寂静相处。沉没及掉起灭故。第三烦恼者正定是其对治。依止禅定故。能显出六神通功德故。此修习对治。若略说有三种应知。
, b$ [3 c5 H% |) r& D. {  随不倒有倒  随颠倒不倒
* |; n7 s# a7 V4 B  无倒无随倒  修对治三种 % P  m, H  R" e3 [, {2 y/ V
  修习对治有三。何者三。一者随应无倒法与倒相杂。二者颠倒所随逐无见倒。三者无颠倒无倒法随逐。如次第凡夫位中。有学圣位中。无学圣位中。菩萨修对治者有别异。何者别。 + b( v4 w& v9 |: c3 @- u& w
  境界及思惟  至得有差别
2 J" W" e$ ^% s  h9 ]: X2 ?1 v# }, z4 i; z  声闻及辟支自相续身等念处诸法。是其境界。若菩萨自他相续身等念处诸法。是其境界。声闻及辟支由无常等诸相。思惟身等诸法。若诸菩萨无生得道理故思惟观察。若声闻及缘觉修习四念处等诸法。为灭离身等诸法。若菩萨修习此等法。不为灭离故修习诸法。非不为灭离故修习诸法。但为至得无住处涅槃。修习对治已说。修住者何者。 : g2 ^7 w- N! g+ E( [- W  S& d& B
修住品第五 5 b; d6 b! e* q/ e9 X+ s$ R) S3 l
  修住有四种  因入行至得 ( D+ D1 w6 B3 a4 [1 {
  有作不作意  有上亦无上 6 Q) @+ c& i: _" Q
  愿乐位入位  出位受记位 4 y. z* v* x6 v. w
  说者位灌位  至位功德位 0 P) ?4 U& h1 M
  作事位已说
# {/ U& i( l0 E3 E) q% 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14: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中边分别论卷下》4 w" N8 |8 n* {

* B# X5 a. j! U- h$ v: Z& q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p) v( \. K5 x' n; y; O% Q1 M
  修住位有十八。何者十八。一因位修住。若人已住自性中。二入位修住。已发心。三行位修住。从发心后未至果。四果位修住。已得时。五有功用位修住。有学圣人。六无功用位修住。无学圣人。七胜德位修住。求行得六神通人。八有上位修住。过声闻等位未入初地菩萨人。九无上位修住。诸佛如来。此位后无别位故。十愿乐位修住。诸菩萨人。一切愿乐行位中。十一入位修住者。初菩萨地。十二出离位修住。初地后六地。十三受记位修住。第八地。十四能说师位修住。第九地。十五灌顶位修住。第十地。十六至得位修住。诸佛法身。十七功德位修住。诸佛应身。十八作事位修住。诸佛化身。一切诸住无量应知。今但略说。 , q! z; K: C1 O8 q, e) Q
  法界复有三  不净不净净 ) f* N; \" U2 ?6 P
  清净如次第
9 _3 f& q# W6 a, |2 V7 v/ f  若略说此位有三。一不净位住者。从因位乃至行住。二不净净位住者。有学圣人。三清净位住。无学圣人。
3 N. q- i" G# Y( I9 R, L  此中安立人  应知如道理
& ~( F' ~' f& h2 T$ C  因此住别异故。如道理应知。诸凡圣别异安立。此人者自性中住。此人已入位。如是等修住已说。何者得果。
" i& G' F* a# I: I2 s' F得果品第六 ( n8 j2 u+ Y7 ]9 ~( o7 z5 L2 `  c
  器果及报果  此是增上果
, L' u- @% C+ S; y4 s$ V4 U) W6 j7 g$ b  爱乐及增长  清净果次第   `7 @( M! m& }3 i
  器果者。果报与善根相应。报果者。器果增上故。善根最上品。爱乐果者。宿世数习故爱乐善法。增长果者。现世数习功德善根故善根圆满。清净果者。灭离诸障。此位果有五种次第应知。一者报果。二者增上果。三者随流果。四功用果。五相离果。 ' g: K  q- m# d: X- U
  上上及初果  数习究竟果 : B" @$ b, j1 l5 ]
  随顺及对治  相离及胜位
( p3 k1 Z4 K( ^$ h  有上无上故  略说果如是
; e0 Y' p8 H: i: B  若略说果有十种。一者上上果。从自性发心乃至修行。应知后后次第。二初果者。初得出世诸法。数习果者。从初果后有学位中。究竟果者。无学诸法。随顺果者。为因缘故应知。上上果对治果者。是灭道因此得初果。此中初道名对治果相离果数习果圆满果。为远离惑障故。如次第有学无学诸圣人果。胜位果者。神通等诸功德。有上果者。菩萨地为胜余乘故。无上果者诸如来地。如是四种果为分别圆满果故。为略说如是多。若广说则无量。此中修习对治合集众义觉悟修习。令薄修习。熟治修习。上事修习。密合修习。智到境一家故。上品修。胜品得修初发修。中行修。最后修。有上修无上修者。境界无胜思量无集。至得无胜故修住。合集众义应成修住。住者此人住自性中。作事修住者。从发心乃至修行位。名最净住最净位住有庄严位住。遍满十地故。无上位住果合集众义。一摄持果。二最胜果。三宿习果。四上上引出果。五略果。六广果。此中摄持果者五种果。余果是五种果别异。宿世所集故名果报果。上上引出故。有四种余果。若略说上上果有四种。若广说随顺果有六。是四种果分别广说故。中边分别论中此处有四三品。一对治品。二修住品。三得果品。已广说究竟(一器果二果报果三爱乐果四增长果五清净果摄一切果尽)
: e( I8 R4 |4 \5 \无上乘品第七 % m, a& A" F: Z! V9 X
  无上乘今当说。 * E- V  U+ M# c4 H+ P
  无上乘三处  修行及境界
& R2 [, \5 M' e% ?- d! G# a  亦说聚集起
# z" i6 G& ]- x6 }0 T6 s  无上有三种。大乘中因此三义乘成无上。何者三义。一修行无上。二境界无上。三集起得无上。此中何者名修行无上。十波罗蜜修行中应知。 , }% [! i0 n* L4 I, v& G( a
  修行复六种 1 q+ G# x; R; o# U0 d: l/ J
  此十波罗蜜中随一有六种。何者六。 7 R0 B$ T( C- F. f& V2 Z/ L
  无比及思择  随法与离边
, \8 d. X4 j) i2 Q$ G9 b4 W9 [  别及通六修 6 d6 D% L' _% K: L1 M( {) Q9 L
  如是六修。一无比修。二思择修。三随法修。四离边修。五别修。六通修。此中无比十二种。何者为十二。 . s% Y. P! ~& R& }) `
  广大及长时  增上体无尽 7 P. n2 E1 K; M" U; I
  无间及无难  自在及摄治 5 V' E* w6 m. U2 j* e
  极作至得流  究竟无比知 : m! G% g: Y( e
  此处无比义  知十波罗蜜
, x6 C# L& P% k, p  \3 {1 a  如是十二种无比修行。一广大无比。二长时无比。三增上。四无尽。五无间。六无难。七自在。八摄治。九极作。十至得。十一胜流。十二究竟。何者广大无比。不欲乐一切世间及出世富乐故。是故广大无比应知。何者长时无比。一一处三阿僧祇劫修习得成故。何者增上无比。一切众生遍满利益事故。何者无尽无比。由回向无上菩提故。最极无穷无尽故。何者无间修无比。由得自他平等乐修故。因一切众生施等功德能圆满。成就十波罗蜜故。何者无难无比。随喜他所行诸波罗蜜。自波罗蜜得圆满故。何者自在无比。由破虚空等诸禅定力故。施等波罗蜜得满足成就。何者摄治无比。由一切波罗蜜无分别智所摄治护故。何者极作无比。地前方便愿乐行地中。最上法忍及道品随一所成故。何者至得无比。于初地中得未曾见出世法故。何者胜流无比。离初地应知余八种上地中。何者究竟无比。第十地及佛地中应知何以故。菩萨道及佛果圆满故。此处无比义。知十波罗蜜者。如是十二无比义。于十法中皆悉具有。是故十法通得名波罗蜜多。何者名十波罗蜜。为显此十法别名故。说偈言。
3 P1 T0 w. T3 f! Z: A9 L+ S  施戒忍精进  定般若方便
5 d- m5 z. v/ `( Q& r% E  q: A; A  愿力及阇那  此十无比度 2 O8 L- D5 g3 G/ {
  此十波罗蜜别事云何。
5 L; M4 h" o% v  财利不损害  安受增功德 . \1 H( T1 ]  S: f! i# P% p; D% [
  除恶及令入  解脱与无尽
! X8 _4 v9 u1 e6 g  c8 L8 _  o6 b% `  常起及决定  乐法成熟事 7 M! Q  ^. o. J* C. q
  如是十波罗蜜次第事应知。由施故菩萨能利益众生。由持戒故不损害众生寿命财物及眷属等。由忍辱故若他起损恼等事安心忍受。由精进故生长他功德。损减他罪障等。由禅定故因神通等诸功德。令他众生背恶归善得入正位。由般若故显说正教令他解脱。由方便故回向善根趣大菩提。施等功德令流无尽。由愿力故能受住舍随乐生处。于彼生中能事诸佛及闻正法。于施等中恒行不息利益众生。由思择修习力故。伏灭对治。决定能行施等诸度利益众生。由智故灭离如言法无明。施等诸行及施等增上缘法得共受用。此二菩萨能成熟众生。无比修行已说。何者思量修行。 4 \) n& a: s; x6 a! N: E
  如言说正法  思量大乘义 1 A1 Q* R1 a5 r, k" i
  是菩萨常事  依三种般若
+ _* l/ d) C. a2 m' ~% A, f  d# F  依十种施等波罗蜜。如诸佛所安立所说修多罗等。诸法大乘中如理思惟数数听闻思量修习故。闻思修慧恒思惟行若因三慧修行思惟生何功德。
/ i) t! M# w$ c# V$ W8 l* b0 M  为长养界入  为得事究竟
$ ?9 N! q% |# N+ Z4 H  若人因闻慧修行思惟者。一切善根界性得增长。若因思慧修行思惟者。如所闻名句义。此理得入意得生显现故。若因修慧修行思惟者。如所求正事得成就。为入地为治净故。此修行思惟有伴应知。
3 }2 ?$ t+ `5 D/ S  十种正行法  共相应应知 " P( b3 m6 J7 V& [  ^- J
  此思惟修行者。十种正法行所摄持应知。何者十种法行。 0 f/ C3 X5 [) K
  书写供养施  听读及受持
: y# g/ F) h2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14: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边分别论卷下

续-《中边分别论卷下》
) E5 o9 Q5 [' x  S) C5 R0 B5 B" h4 L  B$ q+ T7 F8 Q; s4 f; m# p* m* e1 z4 o
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C; n% F2 [/ G0 D3 j5 B' ?
  广说及读诵  思惟及修习 2 a; d. ?( g3 ^+ h6 m% u1 ~5 T4 e" H
  大乘法修行有十。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与他四若他读诵一心听闻。五自读。六自如理取名句味及义。七如道理及名句味显说。八正心闻诵。九空处如理思量。十已入意为不退失故修习。 5 y' }1 C3 \& E( f( D7 m. {6 R
  无量功德聚  是十种正行 5 a4 _2 |! |" I  r7 w3 V
  此十种正行有三种功德。一无量功德道。二行方便功德道。三清净功德道。云何大乘中佛说最极大果报。声闻乘等法不如是说。云何如此有二种因。
: K9 ]7 d. _! y. r& C  最胜无尽故  利他不息故
8 S7 T# b3 B  s* I) f  最胜者小乘经。但为自利故。大乘自利利他平等。是故最胜。第一为自利故。第二为利他故。是故有下有上。是故说胜。大菩提者至无余涅槃。他利益事如因地中无息故。故说无尽。无尽故胜小乘。思惟修行已说。何者随法修行。
& C4 C% r$ j5 J  p  随法有二种  不散动颠倒
# f3 D% N' p! U. e  D+ O' Y! U* w  随法修行者如是二种。一无散动修行。二无颠倒变异修行。此中散动有六种。灭除此六种散动故说无散动。何者六种散动。一自性散动。二外缘散动。三内散动。四相散动。五粗惑散动。六思惟散动。此六散动何者为相。应知故说。
3 V6 q: v& J8 a( W  `  起观行六尘  贪味下掉起
/ e$ K1 b1 X6 S! S  无决意于定  思量处我慢
7 Y/ v( z2 _4 Q) x% Z! w+ E  下劣心散乱  智者应当知 ) Z" {3 q1 ?' \. I+ q7 d
  如是为相。六种散动菩萨应知应离。何者六相。一从禅定起散动。由五识故。是名性散动。六尘中若心行动是名外散动。是禅定贪味忧悔掉起。是名内散动。下地意未决未息。是名相散动。因此相入定故。有我执思惟定中所起。名粗散动。因此粗思惟生我慢起行故。下劣品思惟。名思惟散动。下乘思惟起行故。前两散动未得令不得。次两已得令退。第五令不得解脱。第六令不得无上菩提应知。此中无倒十种处应知。何者十。 - v  A8 @8 q- A( ]( s
  言辞义思惟  不动二相处
* Q. g0 h' p8 I7 z8 @% Z+ F  不净及净客  无畏及无高 $ c( a9 }( k3 E4 G# V
  此中何法名无倒。无倒者。如理如量知见。此无倒十种处。一者名句味无倒。如偈说。
* ?7 q3 D; _* y0 o9 ^8 ]  聚集数习故  有义及无义
7 F5 ~/ H3 P1 e/ @  是言辞无倒
( [' t( _. q/ e" d" U5 D6 w, J  若名句味若有相应。名言无间不相离说故。此物是其名。数数习故。名句等有义。若翻此三无义。若有如此知见名。名句味无倒。何者义无倒。
( K1 T' s+ ^/ M' z3 v  显现似二种  如显不实有
& A1 e4 @$ B  j' T0 C- l* F  是名义无倒  远离有无边
% \: y' |* A2 _. W6 L) N" G' C  诸义显现有二。一显所执。二显能执。由二相生故。如是无所有。如所显现义中。若生如此知见。是名义无倒。云何如此义者远离有相。能执所执无有故。远离无相似能似所散乱有故。何者思惟无倒。 $ R; P! \. S7 _: j) d1 P- D
  此言熏言思  彼依思无倒
7 G) R3 `* i: f* _$ @% }: N4 t  为显二种因
, H$ K; A) _1 v! p. A  所执能执言。所熏习言语思惟。是能执所执虚妄分别依处。若起如此知见一切处。是名思惟无倒。何者思惟为能执。所执虚妄作显现。因此思惟言语名句味两法所生故。为二法作依处。离此思惟无倒境故。何者不动无倒。 , b* W' e, l3 j& t. \
  如幻等不有  亦有义应知
- z: p" {0 ^; p+ v% ~* v  是不动无倒  有无不散故
/ a4 ]5 L" a1 d) Z3 ?6 G) O2 O+ q  是义亦有亦无。如前已说。此有无譬如幻化。幻化者为象马等实体故。无有非无唯似象等。散乱有故义亦如是不有。如所显现能执所执故非不有。唯相似散乱相有故。等者如野马梦幻水月等譬。如是道理应知。已见幻等譬义故心不僻行。是名不动无倒。因此无倒心。有无执中心不散动故。何者二相无倒。 , e4 N* }5 K5 T) S
  一切唯有名  为分别不起
* m  z, W2 t' e9 v9 p' Y  是别相无倒
6 ^  C( k: _. t" ?2 j2 i5 x6 N  一切诸法唯有名言。何者名。一切眼及色乃至心及法。如此知见。
/ c5 U/ j1 Q, h  一切虚妄分别。为对治故说名别相无倒。何者名别相。为虚妄为真实。 % i6 z' o' o7 t& d( o
  此相名真实真实别相中是无倒。云何如此。若为俗谛故。一切诸法不但有名。如是执故。何者通相无倒。 0 ^7 E  P+ N# q* @" c
  出离于法界  更无有一法
, c7 v) {8 h, `1 O! f: d  故法界通相  此智是无倒 ( J& H) E/ l6 x. T* S0 J- Z8 \
  无有别法离无我真实有体。是故法界一切通相。体平等故。如是知见是名通相无倒。何者净不净无倒。
0 i6 P* g9 \  f6 R1 ]$ Q: ]8 C  颠倒邪思惟  未灭及已灭
. _8 V- e/ s4 g" G6 ]: p  此不净及净  是彼不颠倒 # m3 F1 b9 }) l' W$ H
  颠倒不正思惟在及未尽。是名法界不清净。若不在及尽。是名法界清净。若有此知见。是名不净及净无倒。如次第。何者客无倒。 3 L9 Q/ S* A6 [% H1 W% y  a; P
  法界性净故  譬之如虚空
  m+ `+ j6 t+ r3 j+ S( a% @6 R' n% J  此二种是客  是彼不颠倒 ! ^( s- T( N) n) N% |: i& J
  复有法界如真虚空自性净故。是二种法非旧法故名客。先不净后及净。若有此知见。是名客相无倒。何者无怖及无高无倒。 * F. l5 b0 B2 _/ O, F) J
  染污及清净  法人二俱无   u, d4 ^; u3 |0 F
  无故无怖慢  是二处无倒
. W* `8 q% M* Q# g$ F- A  人者无染污无清净法。亦如是。先无染污后无清净。云何如此人及法非实有故。是故二中无有一物。是净品及不净品。不净品时无有一法被损减。清净品时无有一物被增益。为此二法生怖畏生高慢。若有如此知见。是名无怖畏无高慢无倒。如是十种无倒。十种金刚足中。如次第应安立。何者名十种金刚足。一有无无倒。二依处无倒。三幻化譬无倒。四无分别无倒。五自性清净无倒。六不净无倒。七净无倒。八如真空譬无倒。九不减无倒。十不增无倒。已说随法修行。何者远离二边修行。如宝顶经中佛为迦叶等说无相中道。何者二边为远离此故。此中道应知。
" {1 L' H7 u9 L8 l0 E4 q  G0 F  J  别异边一边  外道及声闻 5 n8 r+ q. z- @% P* s
  增益与损减  二种人及法 ' B6 f2 o9 |  W* f
  非助对治边  断常名有边
7 m$ p) M7 r3 N; L- ~' n7 Q( i  能取及所取  染净有二三 / |4 a3 v1 F# o" O
  分别二种边  应知有七种 3 z' W( x& x. U$ R! M" _/ b4 t
  有无及应止  能止可畏畏
) c. h! b; d  A% }0 B, h  能取所取边  正邪事无事 # Z0 F: x+ p% S, W! L6 s
  不生及俱时  有无分别边 / r1 g2 ~! m' F- M; D)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14: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边分别论卷下

续-《中边分别论卷下》  e( [* T+ F- o7 A# [! g. S
' P! _& q% v! z% J8 A8 k1 O
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 F1 H8 c; x% F! ^3 x4 L7 d5 w; ~9 |  色等诸阴立我别异。一边立我与色一。一边为离此二边。佛说中道。不见我。不见人不见众生。及不见寿者。云何如此。若人执我见者不离此二边。寿者别异身亦别异。若不取执。异即是寿。名即是身。此二见决定有为。此中道此二执不得起。色等常住是外道边。无常是声闻边。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色等诸法不观常及无常故。是名中道。有我者增益边毁谤。无我者损减边毁谤。有假名人故。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有我无我二。彼中间非二。所触无分别故。心实有是增益法边。不实有损减法边。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此处无意无心无识无作意。一切不善法名不净品名非助道。一切善法等是净品名对治边。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佛说此二种边不去不来无譬无言。有者名常边人及法。无者名断边人及法。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是二种中间名中道如前说。无明者。所取一边能取第二边。如无明明亦如是。一切有为法所取一边能取一边。无为法亦如是。如无明乃至老死所取能取。老死灭所取一边。能取第二边。是灭道者所取能取。如是所取能取二边。由黑分白分别异故。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佛说无明及明此二无二无。如经广说。云何如此。无明及明等所取能取体无故。染污有三种。一烦恼。二业。三生染污。烦恼染污复有三。一者诸见。二者欲嗔痴起相。三更有生愿。为对治此三佛说。知空解脱门。知无相解脱门。知无愿解脱门。业染污者。善恶造作。为对治此业佛说。智慧无造作。生染污者。更有中生已生意心及心法念念生有生相续不断。为对治此佛说。智慧无生。智慧无起。智慧无自性。如是三种染污灭除名清净。知空等者。及染污空等。是名境界清净。智及一切对治。名行清净因此行烦恼除不更起。名果清净。此三种清净染污空等。如三种清净所作空等。诸法自性无故。法界自性无别异故复有智慧空等诸法非染污所造及非智所造作。云何如是空等诸法自性有故。法界自性无染污故。若人思惟分别法界有时染污有时清净。是边自性无染污。法自体无染净故。此执成边。为远离此边故。佛说此中道非二空作空。令诸法空诸法自体空。如是等如宝顶经广说。复有七种分别二边。何者七。一有中分别一边。二无中分别一边。有真实人为灭此人。是故立空。有真实无我。为灭此法。是故立不空。因此二分别起有执无执。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空者不灭人等。何所为无所为。一切诸法自然性故。如经广说。一切无明等诸惑应止令灭。明等诸法道应生。能令止灭如此分别。应止及能止故。空中生怖畏。为离此二种分别边。佛说空譬。可怖畏分别一边。因此可畏起怖畏。复是一边分别所作色等诸尘。起怖畏及起苦怖畏。为离此二种怖畏分别边。佛说画师譬。前譬者依小乘人说。今譬依菩萨说。所取分别一边。能取分别一边。为离此二边佛说幻师譬。云何如此。唯识智所作无尘智。无尘智者灭除唯识智。尘无体故识亦不生。此中是相似正位分别一边。邪位分别一边。分别真实见为正位分别邪位。为离此二边佛说两木截火譬。譬如两木无火相从此起火。火起成还烧两木。如是不正位相及正位相。真实见正通达为相。圣智根起成已。是真实见相正位。复有了灭此中譬与其相似真实见。邪位相无有邪位相。邪位亦无随顺真实位故。分别有事一边。分别无事一边。有事者。智慧先分别作意。复有分别无功用。为离此二种功德边佛说灯光譬。分别无生一边。分别等时一边。若分别对治道无生。分别烦恼长时。为离此二边佛说第二灯光譬。离十四二边修行已说。云何胜有等修行。
! H" i- Q8 {/ t3 @8 I. F  胜有等修行  应知于十地 ) ]4 \- `0 v) ?+ b* [
  何者胜有等修行。十地中随一此中波罗蜜最胜无比。此波罗蜜名胜修行。若一切处同无差别。是名有等修行。修行无上已说。何者境界无上。 4 ?( D: F7 y) n' T( S
  安立及性界  所成能成就
# _7 |& W" ~* z% W  持决定依止  通达及广大 + Y  }' e( t4 ^( s% a
  品行及生界  最胜等应知 ! A3 D/ q& D1 u: @, C# [
  如是境界有十二。何者十二。一安立法名境界。二法性境界。三所成就境界。四能成境界。五持境界。六决持境界。七定依止境界。八通达境界。九相续境界。十胜得境界。十一生境界。十二最胜境界。此中第一者。波罗蜜等诸法。如佛所安立。第二法如如。第三第四此二如前次第。通达法界故。得行波罗蜜等诸法故。第五闻慧境界。第六思慧境界。云何名决持。已知此法能持故。第七修慧境界。依内依体得持故。第八初地中见境界。第九修道境界乃至七地中。第十是七种地中世及出世道。如品类诸法得成故。第十一八地中。第十二九地等三处是。第一第二境界如前说。处处位中平等境界。所余境界者。前二所显差别。境界已说何者习起。
+ H$ [* G' _+ v( B% n- V  具足及不毁  避离令圆满
* o% A7 `0 G5 C4 l7 ]8 S6 n  生起及坚固  随事无住处   z" o9 T- p# [2 l4 H  j
  无障及不舍  十习起应知 ! _2 b, b7 v. h& x& q: f
  如是习起有十种。此中因缘具足名性习起。不毁谤大乘法是名愿乐习起。避下乘法是名发心习起。修行圆满波罗蜜名修行习起。生起圣道名入正位习起。坚固善根长时数习故。名成熟众生习起。心随事得成名净土习起。不住生死涅槃中。得不退位授记。不退堕生死涅槃故。灭尽诸障名佛地习起。不舍此等事名显菩萨习起。如是此论名中边分别了中道故。复有分别中道及二边故。是中两边能现故。离初后此中两处不着。如理分别显现故。故名中边分别论。
( ^* s) v0 s- A0 c! p  此论分别中  甚深真实义
* W  ^/ @$ I; @( w: `- F  大义一切义  除诸不吉祥 7 c& T/ k& _+ `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19:42 , Processed in 0.0753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