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23|回复: 7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4 11: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1 o! E- m- m) I! e" R6 q/ ~& S0 y0 |* Q& I+ ]9 o8 s$ a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d8 T5 U9 M. u7 ~. _
. |- J' o9 W$ e% E8 V, s+ Q
! U2 c( Y# \/ \4 n( i
: h! L) q5 ]6 d. U
净公上人讲述
. B$ E6 r- a" q2 B8 M$ i* V" E' `: h) y: j) f" Q
韩瑛记
0 U- r- v# i- g) _% b
* g5 Q- {6 [) l$ O- y: f
1 s$ N8 _! B, T" Y& K) `& e/ B5 S: x. q8 D* V1 k
关于讲经,古来大德们的规矩,在没有讲经文以前,都是依照隋朝智者大师所创立的‘五重玄义’,或者贤首宗的‘十门开启’,先讲解大意。但是,这种讲解的方法,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可是现在一般讲席的时间都不是很多,因此,大家都以讲经因缘与修学这部经的利益,来代替玄义。至于经文的内容,也只能作极简单的、浅显的,消文释义而已。
/ k5 B, K2 @5 M. Z- y! `3 F+ m  g* H+ y2 h, B6 ?. `8 A

2 V5 W0 `! t! q& p; E# K
! A( |; s4 i, v# ]5 p; z9 i这部《八大人觉经》,是从修学佛法开始,乃至成就佛果位为止。本经完全是启发我们觉悟世间的一切都是痛苦,而使我们对于佛法能生起信心;并且指示我们要如何去修行,要怎样成就佛道,这是一部对修学佛法,非常重要的经典。而其中的文字很简短,却把修学方法的纲领,说得清清楚楚。像这样简单详明的经典,正契合今日分秒必争的时代,这对于时光宝贵的诸位同修们来说,想要研究佛法,这部经非常适合。所以这部经,值得我们学习的。! g7 I# g/ D- g8 }" B8 w
% S( r5 b; ^, E
; u& Z/ s/ g! }

) S* [5 a! N- K2 [( h) c我们在学习经典以前,必须先要讲解经题。因为经题是一部经的纲领,经文的内容是从经题开展出来的道理,能够了解经题的意义,对于一部经的内容,大致上也就会明了。所以还没有解释经文之前,先要解释经题。
' P3 W: O. t% d$ N/ S3 k/ O0 S6 w. R% H# z3 s% T

" Y) G! i9 ~. k; E0 d; c8 k9 m- e  @; k% ]( s
对于经题,依照历来讲经的大德们所解释的,大体分为两大部分,就是通题和别题。‘佛说八大人觉’六个字是别题;‘经’是通题。‘通’和‘同’字相通,是通于一切的意思。就是佛陀在世所说的一切言教,后来经过佛弟子们结集起来,不论小乘的、大乘的、显教的、密教的,都称做经。凡是圣人所说的道理,留传于后世的,也都可以称为经。所以‘经’字,是通于一切经典的,也就是一切经典的通名。0 l4 s; g; L* K+ f" S6 A0 W7 N9 q: {

' J( t( ~" z( k# u4 `; g+ I  \# N
9 ~  i2 v& `5 `9 I+ W& p' ~1 ]1 r* B! O
‘别题’,‘别’是别于其他的意思,表示这一部经的经名唯有这一部经可以称呼,其他任何一部经典,都不可以叫做《八大人觉经》。以上是通题与别题的简单介绍。$ K" G/ L6 U3 J

% d; a+ b; ]: R1 X# y# ]1 o 4 v6 w! _: {% Q$ F+ h! \- W# p* i

8 g. P& b, Y" x+ e. S. ?0 ]) w佛一生所说的经很多,但是所立的经题,不外乎七种方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七例选题’。有三单式、三复式和具足式三种。首先介绍三单式:) v' B6 x2 ~6 a8 z1 L: e9 C
! G, `6 Z- F2 \$ e9 J" @4 u- k

6 G/ k3 Q9 I% a) u' I3 K  h4 Z+ z5 w9 l/ z& ~' v5 O- i2 C
第一、单人立题:好比《佛说阿弥陀经》,佛说的‘佛’字,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人,所以叫做单人立题。
0 S" \6 x  m6 l- K
. U% A7 x- T2 g# a  D! O1 Y' s 0 m1 k' ^/ ]0 }/ V. L/ D7 P

6 c" {. y- b; O( l8 N" D# _) B$ `* y) \第二、单法立题:如《大涅槃经》。‘大涅槃’是法,所以称单法立题。
  k# `$ D0 b6 F( ^; ^# u
' R9 m4 c+ R2 f/ c
3 m, y- ~! S9 _2 c- K5 ^4 g4 s' ?2 p# B5 x# w+ k* E* K$ u
第三、单喻立题:如《宝积经》。用‘宝’作比喻,所以称单喻立题。以上是三单式的介绍。下面再介绍三复式。
7 m- O+ \& @/ j9 S% v1 t* i. \/ @( w4 ]" n

; O6 T5 a$ z; x" `# v8 S
; u3 Q# N3 z9 a8 t( }第一、人法立题:如《地藏王本愿功德经》。‘地藏王’是人,‘本愿功德’是法,所以称人法立题。% H+ n0 K8 g9 W8 t

( e! S& X0 B- U' |: `' C' ^% F
6 a9 ~, q6 S) T7 S6 n! g) L# [. ]
$ B6 {7 C! l, V, {) r  w5 J" X3 ]第二、人喻立题:如《如来说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比喻,所以称人喻立题。
' p( y! E7 k* ]* Z- K% a" @' J9 n2 A, Y6 [3 y6 i4 k2 q, s( W

. e0 J! ], X: I, S" R# K$ P: O# j: F  X, H2 g4 Q; ]3 d2 O6 ~
第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所以称法喻立题。
* _0 h7 M6 ~5 K* y
. c4 M  k! {* m6 }; R4 ]% l3 M * G5 ~, B# l! U, |9 I/ `& w

- p4 [6 B7 Q5 e! }+ J以上是三复式立题。
5 m1 |/ E2 U  k9 l( x; V6 I  y9 w, T. z! |
3 b3 N9 g8 Z9 ^6 }2 W9 K* s

1 l3 ?3 R8 \; c/ N. X5 [底下一种是具足式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人法喻都具足,所以称具足式。以上就是佛经的七例选题。/ i: d3 g& ~. ?  b+ N& z8 r( I
) q2 D* J1 f! Z% D+ ^/ v  \* Q
: W, l' `0 L# ~) [# ^- g- S. t' u7 l
* X6 i# Q; j8 I9 K5 O' c  s
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这一部《佛说八大人觉经》是属于人法立题。‘佛’是人,‘八大人觉’是法。下面,我们来介绍本经的经题。
2 U  J" k4 q0 D; l; B* K. b0 X
/ h! x6 x8 [; G! S1 n2 ^* i ; ^7 t0 U# }$ a" ~  S
$ D/ \+ `' D3 y/ G! e
首先把《佛说八大人觉经》七个字,分为五段来解释。先说‘佛’的意义,‘佛’是简称,完全的称呼应当称‘佛陀’。因为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就把‘佛陀’两个字,简略的称为‘佛’。佛的意思,翻译中国话,叫做觉者、智者。
& J6 T+ K9 _; _9 W& m+ y2 _# z
8 R1 L$ I: b! B $ c0 W" s% S8 A9 t7 T* _3 T+ C

# s& u5 W3 ?- x; |$ x3 h  Z" A# m6 L‘觉’是觉悟;‘智’是智慧;‘者’是人的代名词。合起来说,就是有大智慧、大福德,已经彻底觉悟到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也就称作佛。但是在这里,是专指释迦牟尼佛。: T" D3 b4 s2 o7 @# v/ Q5 y! B

; Q" ^2 O: K$ z" ~, _# c* k
2 u! k+ \$ W6 s0 S/ r- S- K6 q0 @0 p, n5 V7 b+ r+ t1 Z; c) H9 V1 R
关于‘觉’字,还具备了三个意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常说,世间人总是活在醉生梦死当中,糊里糊涂的过日子。因为愚痴迷惑而不能觉悟,所以叫做凡夫;而佛之所以被称为觉者,就是因为佛彻底觉悟了宇宙万有的真理,证得人生究竟解脱自在,这在佛法里叫‘自觉’。佛把已经证得自在解脱方法,教化广大的众生,使众生也能得到自在解脱。所做的这些事业,在佛法中就是‘觉他’。这一种愿意与众生同甘共苦,普济世间的伟大精神,自觉的功夫和觉他的任务,都做到圆满无缺,在佛法里称作‘觉行圆满’,也就是成佛。% f! O  [2 C$ }5 E1 o; b% `* K

' v& ?+ I" f9 d; n. ~ * X' y" R2 i7 l* _5 d( N

3 r7 x) g, g( u4 h7 _由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佛之所以成佛,是因为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种功德而来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称作佛的。像这样具有三种觉的圣人,是通于十方三世的。所以平常我们在经典里常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 X# G  M) b5 [* H4 p0 u' N: {* b9 p6 Q' S$ _( S

+ {+ @: j5 ]  A  X! S* f' X: M
' q# i* p6 X) u7 s9 M) K- y  L我们如果也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做到自利利他,功德圆满的时候,也就成为今世的佛。
# C1 t4 O' ]  z; B/ E* `3 s, Z/ B% [$ y" I4 E1 z+ `. ]

$ L5 U8 `, D' z' }, A# T) u  f$ m4 K+ q" r( t( F$ e1 s) r+ E
‘说’,就是讲话的意思。有‘能说’和‘所说’两种意思。‘能说’是指能说法的人,但是在这里是专指释迦牟尼佛;‘所说’是指佛所说的道理教法,也就是这部《八大人觉经》的义理。把‘佛说’两个字合起来讲,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亲口为我们宣说的,是佛证得无上菩提所说的。真实言语,不是天人、二乘、权教菩萨所说的。
) N) _+ A' z2 ~) W4 i, D
# l- ~0 D; f! g. ~
* w3 F1 o3 Y9 ^7 j$ T
( n! U# K2 Y7 O8 z7 Z5 T( o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不单是这部《八大人觉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就是现存在藏经里面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为这个世上的众生所说的。在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佛的出现,不但没有这部《八大人觉经》,其他任何经典也不会有。因此,我们今天能够学习佛法,完全是佛陀伟大慈悲的赐予,我们必需要好好学习,要上报佛恩,下济众苦,弘法利生,阐扬佛法。
1 q6 ]6 y& R- w0 k) C
  _8 x6 B6 M& k
" U& X. Q4 {$ Y* |  R/ ^0 u5 g2 A5 Y7 z3 K
3 d/ A- i& n0 H& ]. _1 L3 W; F‘八’是数目,就是经中所讲的八条道理,也就是八种法门。5 s: e7 [- a: y$ t! N
5 c4 R2 |, B; [" j: e
% {, B* Z/ Z: K
$ ~3 [, U6 q2 ^; g& Z
‘大人觉’,这里所说的‘大人’,是拣别天人、二乘圣者,是指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大人。‘觉’是觉悟的意思。合起来说,本经所说的八项事理,不是天人、二乘圣者所能圆满觉悟的,乃是诸佛菩萨大人才能觉悟的,所以叫‘大人觉’。
6 m3 M5 M+ D4 {4 Y! B* G! \0 z4 }; \/ E1 u; M, q9 R) E' M

1 b8 J+ I3 V* W! x/ v- L, x$ ?) [$ e( P6 D  s2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X/ y: U8 H" {

0 `5 ?# u! t* }" O' i3 |% f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2 J' C7 F) ~2 M! E6 H
刚才说天人、二乘,不能称作大人的原因,就是因为天人慧浅福薄,还没有了生死;二乘人虽然证得圣人果位,但是没有发起利益众生的大菩提心,所以不能称大人;而大菩萨具有大智慧、大福德、大善根,已经觉悟了诸佛所证的无上菩提,所以称之为大人,也就是大菩萨。‘大’字也是叹德的意思。本经的体、相、用都大,我们把体、相、用三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 P! h) @) k

" ]# V. h: y9 e, ^6 L$ y3 K1 h6 x
; F7 q7 s* j  P( h( Q* ?: M2 v- A& `
第一、体大:就是我们自心中的真如理体,这个理体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平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也是众生人人本来具有的佛性,所以叫‘体大’。8 V# h! _' Y% U5 z0 U. I2 S
* a6 P7 W% l, i, S, E: j; h: ]) K: u

3 [: O/ J$ S- J, O; _3 L1 ~- o$ K# c4 Q# C5 v
第二、相大:‘相’,就是德相。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妙相,而这一切功德妙相,都是由性体中显发出来的,所以叫做‘相大’。本性所具的功德妙相,是尽虚空、遍法界,就在众生的一念心中,只要能彻底觉悟真如理体,功德妙相,当下就现前,这是显示自性相大的意义。
7 a3 `6 b  m& v( s& W% {
! f! p* L, t+ L
5 S! }; O# u+ H8 u
9 j) |. M, j8 O# {第三、用大:‘用’,就是妙用。我们的清净本性,能生起一切世出世间妙用;而这个妙用,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达的,也就是称性而起的大用。因为佛具足了万德万能的功德智慧,所以称‘大’;如果众生能够证自性中的体、相、用,也就可以称作佛。但是众生迷失了本性具有的三大,妄认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为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是众生不能称‘大人’的缘故。既然不能称大人,又怎么能听闻八大人觉经?我们应该知道,众生虽然迷惑,但是本性中,本来具有的体、相、用三大永远存在,从来没有减少一丝一毫,不过就是终日糊里糊涂,随著境界流转,暂时的迷失而已。/ z8 E* p- z2 r1 A! `; t

2 ]# h; ]! {# V: x
, a5 P/ G, `) e
0 q6 D0 g/ F; Q) P% p4 g' n众生与诸佛菩萨,只是迷惑与觉悟的差别而已。而佛所说的八项事理,就是要我们众生各个都能觉悟,能够觉悟,就是‘自觉’。再依照本经里面的八项道理,劝导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觉悟,就是‘觉他’。自觉和觉他都做到圆满的时候,自然见性而证入佛的果位,这就可以称为‘大人’。如果各位同修们,对于本经所说的八项事理,也有所觉悟的话,诸位就有资格称为‘大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成佛的话,非觉悟这八种法门不可。
1 q2 B, _) x8 K9 }  Q  F$ e/ U% P0 o) b4 a9 V
5 o( Z9 }* O8 W& T6 k% ^
& f8 F* I& B' @  W( c+ V
但是,要觉悟这一切事理,必须先求得智慧;有智慧,才能提得起、放得下。求智慧一定要从闻、思、修著手。所谓‘闻、思、修’三慧,就是我们听闻佛法时,在内心思惟,然后脚踏实地的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对于佛法的道理,才能彻底的觉悟。
4 t4 S" J/ \: E% f9 o1 h2 m) ~$ Q* O1 ~4 t: v* N. ?! W1 [
! x7 |  z# G3 M* s

; P6 n' l, {$ g( q/ p7 ]' B! a‘经’字是通题。经也称作‘契经’,印度文称作‘修多罗’,翻译成中国话,意思就是说‘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 a$ K5 h; y+ L

$ ?; h& C/ O: ~7 K- u) T. Z 0 R2 F) [1 Y' X2 q
( z9 y6 a2 G% \# K0 ^/ p2 p
下面介绍‘人题’:$ [  `3 ?0 o0 }: X5 X& g
7 J+ b& R& |! o& _+ k" e

0 |7 L0 h4 S8 S: R0 l1 V3 H1 S) J, u" X8 y. y' I1 z$ |3 s/ p. l. u
‘人题’就是记载翻译这部经的年代,和翻译人以及他的身分等等。
* @3 @+ s% X8 b1 G# D, P# l8 V1 F, s7 F
/ j% c  P& s9 C
, N" u. j4 L9 e" M$ A" Z
佛教发源地在印度。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他以印度语言宣讲佛法,经典当然是印度文字,如果要在中国普遍的流通,必须要经过翻译——把印度文翻成中文,才能在中国流通。本经是‘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8 }0 M% t) L5 C1 w- Y) p
/ P5 y. U) `, }. L' c
$ Q' ~, x" s9 I0 N, ]* T  O
' U, K  k: S3 ]3 T
‘后汉’,是说明翻译这部经的年代。后汉是中国朝代的名称。我国汉朝,就是汉高祖刘邦所开创的天下。刘邦统领中国以后,代代相续,传到一百一十二年的时候,王莽篡位,再经过十五年,刘秀起兵灭了王莽,恢复汉朝。因此,就把王莽篡位以前称作‘前汉’,前汉建都在西面的长安,又称西汉。刘秀中兴汉室以后,建都在东面的洛阳,称为东汉,又称‘后汉’。而这一部《八大人觉经》就是后汉时候翻译的。
& v# D; l4 @. @9 X, ?  {) I2 j
" l0 |" n$ T+ c: H6 Y6 @( ~- ? % i1 P4 Q% Y/ R8 H- A* @" o/ D! s  u
' t% M7 O7 J% j4 t3 \
‘沙门’,是标示翻译者的身分。翻译人是一位出家的沙门,而不是居士。‘沙门’是印度出家人的通称,译成中国话叫做‘勤息’。‘勤’是精勤、勇猛的意思;‘息’是止恶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精勤修习佛法,灭除一切烦恼;也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的意思。
5 ~  z. n- _& Z: d. e( B! l9 M: T' v% y8 Y6 B. Y9 {

2 K1 U4 j( d0 p) s, [
! _0 {4 \' C' n$ g# f‘安世高’是翻译人的德号,姓‘安’,名叫‘清’,真实的姓名叫‘安清’。这位法师,不是中国人,他是安息国人,以国为姓,是尊重他的人格,和他的国家,所以姓‘安’。
# d3 X4 @# x+ o  C9 T) A
3 _4 R5 V6 r; t , ~2 B# L" l4 Z, [4 a  }
2 A5 N2 r! ]/ [$ o% P
安息国是在汉朝时代的称呼,唐朝时叫波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
2 S* }, A, G% @( `) m% h) `" e0 n" ^% n
$ a4 Z/ c4 r! [" u' _

( g5 @. c% ~( J. u安世高法师的出身不是普通人,他是安息国的王子。当父亲做国王的时候,在宫廷中曾经读过很多书籍,没有出家以前,对世间学问——天文、地理、术数,都有相当深的修养。在他读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部佛经,受了很大的感动,又有宿世的善根,所以很想出家。但是他是个孝子,父亲生病的时候,因为侍奉父亲,就暂时把出家的念头丢开,一方面侍奉父王,一方面协理国家政治;等到他父王去世后,王子应当继承王位,并且还要守孝三年。在这段期间,感觉到世间的无常,更增加安世高出家的决心。所以等到三年守孝期满,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而出家修道。0 c! J# F; l$ W6 k- Q' Q
* U3 v7 z6 C8 L* \5 S+ @: @$ ^* K

+ ~! r6 w0 }; y: X1 v
6 }" E+ o% F: A+ O" J: c. g出家以后,研究佛法,博通三藏;同时,还通达好多国家的语言。根据传记记载,天空飞的鸟类所叫的音声,他也能够听懂。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路上行走,听到空中飞鸟的叫声,立刻对他的同学说:‘刚才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去的鸟告诉我们,马上会有人送饭来给我们吃。’这位同学听了,以为他是开玩笑,并没有把他讲的话放在心里,走了没有多久,果然有人送饭来给他们吃,这才使那位同学相信,他的确能听懂飞鸟的语言。/ o5 b6 `- O5 ]: F7 s  S
- F/ D5 Q# @' f; h: A1 @3 v" y. Q

) H* N# g5 H- `* j
, _) o& g- c2 K后来安世高法师,发愿要把佛法传播到中国,就在我国后汉桓帝建和元年(民国前一七六五年即西历一四七年)来到中国洛阳城。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后汉灵帝建宁年间,圆寂于会稽,就是现在的浙江。在中国二十多年,他常游化于江浙淮一带,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他所翻译的经典有二十九部,共计一百七十六卷,而本经也是其中的一部。
( g- r+ z# I6 n( Z% ]
& C$ r6 x6 E" o# c5 _' o) I/ h4 f+ ] $ o! {3 o) ]& G

! b) v2 H. `( l" d  m) |# x‘译’是翻译。在这里就是将印度的梵文译成我们中国的文字。
* n( K# l) A4 M. s' }* e0 K& ]3 B7 s/ F8 F  i3 d6 i1 X% c
2 m: N$ O% x5 n0 Y+ b# m" y1 m

; Y1 m6 b7 @, A; p4 n在还没有正式开始讲经文以前,先简略的介绍关于这一部经的结构。依照我们晋朝道安法师讲经的规矩,把每部经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0 ~9 G9 F& W, m+ ]
% u- W6 Q, p) K! X* M ) b3 @. M. ^2 D8 v* r9 f4 p( g
9 H2 l* s9 R$ _2 V% x
第一、序分:是叙述发起讲这一部经的因缘。- P. ^5 d/ L4 w  z1 \
+ O- M  R) k* L. K, I

! x8 J+ t& G. \" P9 G! V' M( Q* U+ M6 C4 i1 W
第二、正宗分:是真正显示这部经的宗旨要义,最精粹的部分。$ T% }8 y8 D. B, j! Z3 D! G
  Z9 a6 d3 v' C" ]- Q0 b
3 d. ~& |; i9 v4 _4 [+ M+ v" c7 d

) d- Z) O1 v% {/ t( z/ O" T7 o2 @第三、流通分:是说明如何能使一部经能流传后世,通达十方。- p+ c* T; h; Z) j. R

3 [  h2 G4 r2 i  M0 a
) {# d! y- m. o3 |* T  {
  P: y' k4 O9 [. _6 a+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t' \6 y& `7 }2 t# d: ?+ y8 R
' I( ?) N* t0 H$ u  @$ q- ]- b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k. a& }! c/ M8 R' h& }现在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部《八大人觉经》,与普通所讲的经典稍微有点不同。大部分的经典,开头都有‘如是我闻’,最后以‘信受奉行’来做结束。而本经前面既没有‘如是我闻’,后面又没有‘信受奉行’,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完备,但实际上也具备三分。开始的几句经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就是序分,因为这是本经的总标。从‘第一觉悟到第八觉悟’,是这部经的正宗分,也是本经的重点。最后‘如此八事......到常住快乐’,是本经的流通分。; s0 a1 j+ o5 s6 e! h" }# e2 y
; N0 D% J* ?! I' s6 C) c* U- G
3 s/ Y0 t! B) l; o  q
- l1 e4 _( L$ d$ b1 H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 |$ c, c+ L0 K2 Z0 J/ S
. X8 `5 w) a' \# F6 ~ 3 d  ?4 g) t- Q
- H& y9 ^. j% Y& n& b+ V0 H
‘为佛弟子’的‘为’,用白话来说,是‘做’的意思。‘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弟子’两个字,指凡是归依三宝,修学佛法,无论在家、出家,都称为佛弟子。所谓‘为佛弟子’就是说,做为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有四众弟子,也可以说是二众弟子,这一句经文,进一步讲,是无论在家或者出家学佛的弟子。3 g; g5 a) E2 a/ z$ W
: j- i9 e  ?0 W+ s- N, T0 n8 @2 Z
7 s6 Z6 h' L, {3 `) o4 b, r: q
0 u5 Y( ~6 `6 h: A( T
只要是佛弟子应该‘常于昼夜’:‘常’是恒常不断的意思;‘昼夜’的‘昼’是白天,‘夜’是晚上。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印度当时分为六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四个小时。此即印度所谓的昼三时、夜三时,昼夜六时的分法。- Q3 s3 H+ ^' v+ I& W9 q

, l7 ?9 n- P$ f: A. f! J" j& ~" f
0 {; t% q, ~5 ^6 z" l) N
) q2 E, {( a0 }9 h' r; u‘至心诵念’的‘至心’,就是至诚心。依佛法来说,对于修学佛法要发恒常心,至诚恳切,恒常不断的修行,才能得到真实的法益。‘诵’是口诵,离开经本,能够一字一句不含糊的背出来叫‘背诵’。‘念’,普通说口念,比如念佛、念经,都是用口念。但是这里的‘诵念’,重在心念,就是内心要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信受奉行。& E9 D$ c3 W) _8 }+ m

  \: W% F7 G8 B9 _! W* b% Y9 L2 K
& l: Z2 O' c# Q! |$ u2 O; B+ E
7 h; D$ ?; W0 J0 ~2 D2 H如果我们每个佛弟子,能够发起真诚恭敬心来学习‘八大人觉’,和修持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事理,我们也就可以称为‘大人’。
2 h0 S; i9 B1 Y
, f7 ?2 G6 ?2 O6 F6 O8 w9 C. d 1 W) O: H, g3 Q/ T) J, t! `, V

! z& c( d' u, M! O. E) n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5 h3 u, o2 S$ r
3 ]- i: L5 \* _' E2 x$ i6 H
# A2 Y! l( E/ G3 E# h% J2 U0 A

" Z) s/ |6 w4 y/ I+ Q  J前面已经把经题、人题、和序分的经文介绍过了。现在要入正宗分的经文,在此再把序分大概的意思做个交代。序分所讲的是要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在二六时中,以最至诚、恳切、恭敬,而没有一丝一毫虚伪的心理,对佛法信受奉行,也就是信守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道理。  G# P* F6 ?6 V- i( N
- e% I0 r% l" `" d' ^+ t

  E6 ~+ n/ E3 s0 B( P
: _) K7 m* e! T7 T+ G# c这一段经文,在科判中叫做‘无常无我觉’。能够觉悟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不论是有为法、无为法,都是无我的;也就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心中的想法、行为的造作,都是属于无常而又变异不定的,所以叫‘无常无我觉’。' }5 r0 w% c5 w8 [" S, H( |

3 I2 N( H: c' Q, l; G- |2 I 6 r+ ]3 O$ a+ H: N

6 g& R& U2 H# p- ^! H第一觉悟所讲的道理很微细、深刻而又彻底,是启示我们要觉悟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苦空、不净而又无我的。这是佛菩萨大人用四念处的道理,劝导我们应该趣向于出世间——常、乐、我、净的境界。
" @9 I6 |1 d- g+ U# I; a0 ?9 l% X$ Z0 ?& T" w7 d) Y0 N  Y& J8 t

- f) ?0 m9 {5 P3 b
  b, @- E5 q$ n: i# }‘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就是第一条所要觉悟的道理。因此,必须先知道这四种观行是对治四种颠倒的方法,也是入道初步下手的方法。能依四念处观察修行,就能得到常、乐、我、净——佛的境界。所以这是修学佛法首先要觉悟的法门。
/ m# W$ F/ m* Q% y2 C" r- @3 V& X5 p; B; {$ p6 h$ l0 N4 ^

/ }& v# ]' T, J; _8 b/ V3 J$ C- e: i( H
# f' H1 ?) w+ c4 T/ F现在分句来解释。
0 S, s1 ?9 Q8 i8 @; v! m/ [$ p6 C6 V" I# g

, W3 {0 S" j, p3 S! N% z* H# W: n4 w1 q% |
‘第一觉悟’:这个法门,在本经八种法门当中排在第一;也是诸佛菩大人所觉悟的第一条道理。‘觉’是觉醒;‘悟’是了悟。所谓‘觉悟’,就是以理智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得到正确而圆满的了解,就是觉悟的意思。) d1 E8 w1 U' t' x! e. \3 G
0 m3 H. l0 E3 O9 g2 t

7 u& {2 h# [$ u0 E0 D0 r' A7 F/ {* M  z; O/ U# k4 H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两句经文是观心无常的无常观。‘世’就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不停的意思。‘间’是指十方,间隔的意思。在每一个三世,各有十方;每个十方世间,也各有三世。‘世间’是对竖与横说的。佛经有云:‘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横竖交罗,互相组织而成,就叫‘世间’。现在所说的世间,也可以说是我们依止地球生活的世间。! U2 q, Z; P9 z
5 I& j  J1 f2 `) C6 F- R
+ D/ Y+ Y5 d# V+ c
% s& o! a' e9 \, C0 I! \: ?- h5 h
依佛法来说,世间有三种:& X! y) ~- m. h6 X
+ |% b3 u$ y' {. R; R5 Y9 ^
6 i% A" F% w! W5 M' C9 y( A
; J+ P1 d$ z6 b& c6 Q) E) ^9 j
第一、有情世间:就是指六道众生,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动物类。因为这些动物类都有情识,所以称‘有情世间’。4 P1 I) u7 i2 I8 N/ q% Z3 H6 ^
1 S) c3 L9 w* n

7 B. S4 `% i$ R$ l3 b8 b% d
$ s' ^: G& b7 p8 }; F第二、器世间: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国土,大自然界一切环境。因为大自然界是运载人类,供给人类使用的,使人类得以守住的器具,所以称‘器世间’。
+ J+ `3 ~: L8 @$ _
: r- ]8 r8 \' e. Y# E % h' n6 S) }  B( r' m. g

; V9 |! W" F2 E: A3 l第三、智正觉世间:就是诸佛菩萨,出世圣人的境界。以佛法来说,不论有情世界还是器世界,都属于梦幻泡影,演变幻化无常,很不实在的。世间无常的‘常’,是常住的意思。假定说,一种东西今天是这样,明天也是这样,永远不变化,才叫做‘常’。譬如说佛法,在三千年前,佛所说的道理是这样的,至今还是这样的,一丝一毫也未改变,所以叫做‘常法’。
+ V1 A% V% y! J. d- f- V. `/ |- J5 X2 M3 H7 Y5 I. W2 Q
( S0 J6 A" n* D" Y7 j

+ n, a. m3 d) ?2 N/ U/ a$ ~‘无常’就是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化的。以我们生命体来说,也是时时刻刻,刹那不停的产生变化——早晨的生命,绝不是现在的生命。不过这种变化,在我们凡夫来看,是不容易发现。如果人没有变迁的话,为什么会有年轻与年老呢?只是我们看不到时光的迁流而已。
" N4 u+ Y# F( T& H7 |. ^
! q1 U( j! S' B4 @ . K4 r/ Y% x) p! c

4 D/ R2 h5 u; F$ E3 p人的一生太快了。如果说,人生几十年在感觉上还是蛮长的,但是仔细的算起来,只有短短的两万五千多天,实在太短了!有句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可以用平均七十岁来乘一下。经上说:‘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这句话,佛说的一点也不错,人的生命实在太短暂!有的好朋友或者亲戚,几天不见,突然间听说死了!人的生命,就在呼吸间;如果只呼不吸,或者只吸不呼,生命即刻不能存在,这也是无常的证明。' k4 r: Z) O' `

- L+ h/ I/ U1 g9 S# L1 a1 E$ J* \
  u2 N6 t/ |9 X: Y3 }" f1 N9 J
; ^- ^$ U& l7 q& w+ R- v! U佛在经典中开示我们说:‘众生的生命体,从出生乃至死亡,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止息的演化,而不能永远存在于世间。’这是说有情世界的无常。有情世界的生命体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森罗万象,当然也是如此,没有所谓不变的东西存在。而无情的器世界也有坏灭的一天。佛告诉我们:‘无情的器世界也有成住坏空,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不停的变化。’大智度论说:‘一切有为的无常,是在刹那生灭不停,因缘和合就生,因缘离散就灭,世间是缘生法,缘生法没有常住不变的。’所以说,不管是有情世界以及器世界,都是无常的。
# C/ A2 i1 A/ k$ |1 X8 ?& @, w: ~- {1 c9 ^! q9 R; o+ B$ P8 j

& f4 ]& D1 V" a' C; d3 e- N( w1 f2 |5 C- z) y  X5 h6 A2 \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1 V2 n" x% i2 P4 h( O5 x+ }' O( O$ O% f' C/ H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n' W+ V" s9 v3 P/ {‘国土危脆’:‘国’就是国界;‘土’就是土地。就是依报环境,指一切众生所依住的处所,也是刚才说过的器世间。‘危’就是危险不安;‘脆’就是脆弱不坚固。广大的器世间,既然有成住坏空,所以在这广大器世间中,所安立的国土,当然也是脆弱不坚固的。‘危脆’的‘脆’,说明白一点,就像玻璃一样脆弱而不坚固,永远不能常住不灭。
' T4 z) c9 b8 Q, a' n7 F' @! S4 S4 @  a* e7 I3 e9 m1 b
) T  I, N9 f9 L2 P+ I# Y! e/ \7 l

. f5 ~* M- e. S$ e& O: r: @就拿我们所居住的国土来说,自有地球国土到现在,已经变了多少遍!拿最浅显的例子来说,台湾常有地震,本来是一条平坦的大道,由于地震,变成四分五裂;甚至于土地陷下去,成为一个大窟窿、大断层,这就是国土危脆的证明。我们中国有句话,更可以证明‘国土危脆’的道理,那就是‘沧海变桑田’。原来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每天由于风浪卷泥沙,经年累月的积聚,经过一段时期,就变成桑田;又本来是一块肥沃的桑田,由于山洪暴发,特殊变化,而成为沧海。台湾在民国四十八年,发生过一次八七水灾,就是这个情形,把良田变成沧海。由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证明,世间的确无常,国土的确是脆弱而不坚固。  }1 I3 Q) A0 F; f- I4 D/ B. S9 `

# ?! [- u* b" _  O6 c2 L/ V6 U# Z
( I3 j" d  z; m" ?9 a% v3 f- n$ @! Q5 ]0 y. u! H2 Q
世间所谓‘千年房屋,万载树木’,虽然是稀有,但在佛法来说,这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成、住、坏、空四相轮回,没有一法是常住不坏的,当体就是‘如幻如化’。就如水中月、空中花,都是幻化无常,危脆而不安稳的。
+ z9 b& f# T* W: L/ B% ?5 ?, c' ]
1 \- w/ m3 R: {% q9 L. { 5 s" k6 b9 d6 _! m& H8 |

5 l/ G4 c3 w  J6 F% g" C我们更应该知道,佛法为什么特别说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的道理?就是为了破除众生妄执‘常’的心理——就是天长地久的观念。一个人有常住的观念,就会贪求没有止境,希望世间所有的东西,都归我一人所有。你如此,我也如此,大家都如此,世界就难免发生战争,当下就造种种有漏的业因,而受生死轮回的果报。如果我们能依照佛法所说的,了解‘生命的无常,就在呼吸之间’,一切万法,都是暂时存在而已,就不会被世间上的名闻利养所诱惑,而盲目的追求,造种种有漏的善恶业,受生死的果报,当下觉悟就能得到自在解脱。' J) G( m0 P3 m+ A( {
& l, D' h, U9 D% U8 ]  ?# \! a

* x8 k# Q! E5 Y6 P) u) W* j! z1 X6 B5 R" N1 C; h0 X1 c& K
以上是说明‘无常观’的道理。下面一句是说明‘苦空观’。
+ @. ^( @- d7 m+ s. M# I4 W8 g' C5 x/ ?* `$ L
# U, s+ I2 m$ x0 Y' [% _' H

  a5 d3 t2 h; V% L‘四大苦空’:这一句是专讲‘苦空观’的。因为这四大常在矛盾、冲突、开阖中不停止的演变。所以众生才有生、老、病、死的大苦。既然知道身为众苦的根本,就应该觉悟,不要再被身相所困,不要再执著身体是实有,而生起种种苦恼,能够这样的修观,名为‘苦空观’。
- j: x5 B% U* ~0 l' T2 o! l$ o/ L0 Q/ ^5 f, [$ A$ a# k# W
, ^; A1 @3 R% F' e  s$ u

9 F: K  y; A: _" K( \) p现在先把四大的意义介绍一下:. B; Z) D- m3 x$ ?0 L5 V5 s5 [/ C1 @
1 C1 c; b& s0 O  T
3 N; F7 e2 e# ~; o0 _- U

# g5 j) W( [$ ^+ f第一、地大:就是物质的坚固性。凡是属于坚固性的,譬如人身体中的毛发、筋骨、指甲、牙齿都属于地大。4 R+ _. K! k/ b' ~1 |8 j0 C
- U0 h8 Q$ k& O2 R  k
7 H, `7 Q. ~8 P% |- r; `3 T+ [
+ ?, \! m; C" z% u8 ^$ q, \
第二、水大:就是物质的润湿性。人身体中的脓、血、涎(唾)沫、口水,都是属于水大。
# L0 z2 d1 }; E( H7 y
3 c# J1 N" M' B! R
9 T+ l: g8 a0 [5 t+ @* C
) r4 L/ X4 g  E* H! F0 L+ ^第三、火大:就是物质的暖性。人身体中的温度和暖气,都是属于火大。2 c* [8 q  d0 j0 @
$ E, f0 D' z7 d

: X1 h& w* N+ Y  B6 W4 ~! ?! ~& Z# D% s
第四、风大:就是物质的动性。人身体中的呼吸以及转流,就是属于风大。
& r% u# ^, }% W, Z4 h% @' z3 d. \9 ^2 m" x) e
- z# H' \# n4 N, e* W
$ }1 }  X8 }2 Z2 n
无论有情世间、器世间,都是由这四大因素交互组合而成的。但是,此地是专指有情世间说的。假如因为冷、热、燥、湿、风、雨、寒、暑的变化,在彼此间发生矛盾冲突而不调合的时候,必然就会产生种种毛病。平常我们说四大不调,乃至于死亡。所以佛告诉我们,四大组合的生命体,如果有一天不调合就会生病;假定四大中,有一大不合作,人就会死亡。$ G1 D6 `# p- R# V. L4 U0 I7 {
+ ]+ x4 P" h' g. F

; m0 P) q6 B8 s" I2 X  z' v
; H. Z4 X& D+ h1 V; I" S9 Z我们学佛的人,如果能用智慧观察这身体是痛苦的根本,而且是虚妄而不实在的,对任何事也就不会太过分执著与计较。这是我们学习佛法必须觉悟的。
0 b& q4 ]. V/ [2 G+ r% d7 o  t# y$ k: ]* d2 w% K1 \

6 E, v! }' j1 A! J$ h
8 z" E4 f  e# \! ^( g) U‘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三句是专讲‘无我观’的道理。2 J" S5 g% {0 z4 G

2 z9 g0 B3 A8 P! A; N! p* V
$ z+ Q& s8 b6 I# j3 C+ Z  |
2 }' q/ j$ Q; ?$ Y‘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有的地方翻译为五蕴。‘阴’是盖覆的意思。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阴影,能盖覆我们清净本性,所以称为‘五阴’。
1 D3 |: S- c% ^6 B9 Y5 f. U
5 k& i/ i% y! n  @5 V! F0 \7 p
7 a% l- F6 a4 R3 D- O
5 b: P2 o4 ~2 s# A/ j; K% r) s8 o上面所说的‘四大’,专就生命方面讲的。但是,我们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但有血有肉,而且还有精神方面的。简单的说,有情的生命体,是由两大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是精神,就是佛法所说的‘心’;再一种是物质,就是佛法中所说的‘色’。这里说的‘五阴’,就已经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 g% d( P! Y8 `5 x# L
2 l* @0 L$ N" [. x$ L
7 o4 N, e0 O( [6 j3 U

' `, g% ^# n  F! L/ F第一、色阴:指五根接触五尘所起的一切现象。‘色’是指色法。
( W6 ?. Y' H" a& ^
$ `# W9 }' f. z" ^% a5 p; }
- M2 J( E. c' p- Z) ]4 c0 k  Z9 R( q9 W4 s
第二、受阴:就是领受、接纳外界一切环境的心理作用。
" Z7 I& U5 q+ t7 ?. B
3 \4 ^2 D7 l; s8 U6 R
6 o5 h0 ^: U0 a7 V/ |4 V: u% K8 X$ H1 T: X" a! @* Q
第三、想阴:就是想像。取著外界所映入的印象,因而生起的思量分别的心理作用。* J  T9 q- R. p! M* J0 @+ h' L
  P& l2 q6 i  r6 \) l4 U0 P3 L, o, G

& w) O; `5 t3 _1 o# u: _( Z5 a% j: `- O) X6 @6 Q9 i' g! h+ l1 X% f
第四、行阴:就是迁流不停的意思。这是说明我们的心理作用,在想事理的时候,不是想想就了事,而是想了又想,由想念而起分别,念念生灭迁流,造作不停。
/ K# r: u* G% s8 x
* o# u0 x' E5 S
* h/ z* S. ^2 T( L% u. c0 _# ~, f% t1 _$ l) H& f+ [
第五、识阴:有了别的意思。这个‘识’就是我们来先去后主人翁的第八识。1 w  L9 k( R/ c/ H

* M5 a' l, Q6 j1 y3 f2 u, w) ]9 Z
' e5 z" W- p, p! ]2 ~, \, j4 H' J& |
后面四种属于精神方面。我们的生命体,是四大和五阴和合而成的,并不是实在的东西。1 [+ w7 i4 C( g* p/ d

$ G$ ^4 X6 E' f0 `* b  c. {/ F( ? + J5 J# x1 v0 T0 k
' I# j. x" g+ D4 s7 [' N1 `, _
‘无我’:‘我’这个字,是个体和主宰的意思。自己能作主,而不受外界任何环境所动摇,叫做主宰。8 \! |8 f$ T. j2 {1 t1 [
& c0 i6 h7 r6 @, X4 A
) m& V" i5 {/ z# y4 P( {% R7 n; @; ~

9 J0 p; x2 m& O2 \何谓‘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本身,根本没有能主宰的‘我’和‘我所’一切环境。因为我们的生命体,只是心、色相依和合而成的,时时刻刻在迁流变化,转异不停,虚伪而不真实。
0 ^0 h# o  j; a" K- f5 f0 J* v0 r, {2 d7 q& O

+ T' j* P6 |, k( d3 `" B/ I/ N2 m
生命体是五阴组合的,所以说它‘无我’,就是因为在五阴之中,找不出一个真我。如果说这个身体是我,但是身体是属于色法,是由四大和合所成的;四大之中,任何一大也没有真正的我。假如说,四大都是我,那岂不是有四个我?事实上,‘我’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四个,这就证明色阴不是我;色阴既然不是我,那么能看、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知的六根,是不是我呢?如果说能看的眼根是‘我’,其余的五根也应该是我才对,这样就变成六个我。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真正能主宰的‘我’,只有一个,绝对不是六个。所以不应该妄认六根是我。这么说起来,在见闻觉知当中,亦找不出一个真正的自我,既然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和五蕴的假合,受、想、行、识,仍然找不出一个真‘我’。所以在五阴之中,‘我’了不可得,因此,经上说‘五阴无我’。. `- s' W" C& o7 L0 Q
6 G1 |8 v' t! e
" k$ X0 S$ @4 o5 _1 `  l: r

6 j$ o: h+ [$ U9 }! y. ]我们这个生命体,在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都把它看成是一个有主宰、有支配力的自我,称自己就是我。依佛法来说,是绝对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K- r6 t" a5 i  }2 N% a3 y# h' A
  O4 {4 q( H2 M- M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9 i3 u( p8 Y& e+ {* |/ F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五阴假合的生命体,没有实在的自我,本经用‘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两句来解释。反过来讲,四大、五阴所成的身体,为什么说无我呢?就是因为‘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的缘故。
, g5 }" H5 o6 i2 z$ {) R5 b. e5 T; k$ z# N; j  K

7 O& B! j2 u1 ]  z- O
* U# ]# E8 z0 S& S7 B5 R‘生灭’两个字,就是念念迁流不停。‘变异’就是变化的意思。能够称为‘我’,必须永恒不变才对。但是五阴和合的生命体,随因缘的生灭而生灭,根本就是变化不实的,那里有一个我呢!凡是万事万物有生灭,必然就有变异和毁灭的时候。我们这个无常变幻的身体,看起来虽然很少变化,但是仔细观察,是念念迁流不住,刹那刹那生灭变化。昨天的生命,不是今天的生命;今天的生命,不是明天的生命。因为前后有著生灭变异,故有差别不同。现在的医学家也说,人身体中的细胞生灭不止,经过七年的时间,生命体的细胞便全部更换一次。这也就是有情的生命体,刹那生灭变异的证明。3 M3 K% b2 |- {2 M& R; Q
, d- x$ b7 A* y; ~
2 R1 T: f+ J% V, X; H0 U/ k

9 w/ I4 b& y- M0 D8 d8 F) }; L‘虚伪无主’的‘虚伪’,是虚妄而不真实的意思。这一句就是说明五阴假合的生命体,是虚妄而不真实,在告诉我们生命不能自主。我们应该知道,所谓‘自主’,就是自己能够做得了主,能够支配一切,不受任何外力所动,才能说自主。比如说:老、病、死,是人人都不愿意的事情,但是,不要老还是会老;不要病、不要死,还是会病、会死,绝对不能随心所欲。可见得我们对生命不能做主,所以说,五阴是虚假而不能自主。
- c8 W7 A2 T% ]) @' ~6 f! x6 Q" \5 m3 @: U2 [3 n, [1 P

6 g) E5 ~# t+ o$ P/ O+ H) d9 i+ m
  n7 a0 Z0 z( O: u- o9 ^# g* a‘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两句是说不净观的道理。‘心是恶源’:是说第六意识心好像水之本源,也是说第六识是万恶之源。恶缘虽然多,但是都因为贪嗔痴三毒烦恼所引起的。我们假若造五逆十恶一定趣向三恶道,无论是三善道或三恶道,都是这个意识心造出来的。然而,众生迷惑,只取著妄想、分别、缘虑为心,不知道这颗心,是生起罪恶的本源,并非是我们的真心——它是一个染污不净的妄识心。
/ w4 s# k) O% A2 ]$ `  S" a# ^& `- H1 {0 J0 b! L

; v7 E# W/ K) p. x6 s) m. r: q# X3 ^3 i6 n- u# `0 V1 }
‘形为罪薮’:‘形’是身形,心住在里面,身形是外壳。众生妄认四大为身,所以造恶作恶,都是从妄心、假身所造出来的。简单的说,身形就是聚集一切罪恶的处所。因为这个身体作恶多端,所以说它不净。虽然说‘心’是一切罪恶的导演者,但是,真正造成各种罪恶的工具,还要依赖这个身相。举例来说,心里想杀人,只不过心里在想而已,纵然我们想了很久,也造不成杀人的罪恶,因为并没有把人真正的杀死;必定要运用双手拿刀,透过身形的活动,才能确实把一个人杀死,这才构成杀人的罪恶。以此类推,造作所有一切罪恶的工具,都是心的推想,加上身形的活动而造成的。我们这个身心,是集合一切罪恶的大本营,一切罪恶如果没有这个有漏的身心,任何罪恶都不可能造成的。所以说‘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 O2 [; W/ b$ C1 e
) k7 S4 K1 O) I/ L2 h8 r/ e; @
% P) o  Y. m" F/ L$ N
% a+ L% b2 A9 |- W我们要晓得,身心就是指身、口、意三业。众生的三业,能通于恶,也能通于善。如果我们依善法去修行,就生三善道,乃至于成佛果位;如果依染污不净的恶法去造作,就堕三恶道,受无量痛苦。这善恶两条路,由我们学佛的人自己选择。  L6 S9 O5 C- u: \6 f

' c; |/ a' f; e2 |5 S
' M% q8 E. |# ^8 v- v% t6 ?6 K0 j7 J" b5 c, b' e( \2 @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如是’是指上面的道理。我们做为一个佛弟子,如果能够依照上面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四种观,细细的去谛观、审察,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受用,体会到宇宙人生是幻化、虚伪、不实的;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因此,就应该依教修行,渐渐远离生死,而得到解脱自在。
0 I1 w9 C  i; c4 H
# Y) u2 e4 M. X' k : ]5 ^: \2 ?7 f0 C- {
: [) b+ M3 _+ Y3 r* n7 k  T
这一条道理,是要我们了解身心世界都是无常、无我、苦空、不净的。必须放下一切,对一切事理不执著,而依本经的四种观去实地修行,就能断烦恼,了生死。9 Z& V. A. d2 m+ n1 z4 D" F6 [

' Y4 s; @4 T4 C( s* N- e  M8 r0 G
2 T9 }" F$ R8 b4 T
; z( J& H9 d+ C, P; F3 j2 x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5 u- {9 k& ^% ^- y, w( a( E) k# u* r9 c+ S, @& w
# U) r9 Q" b  x' Q5 M+ T

* [# z% Q/ j% `: g, ?; ?- P这一条是‘常修少欲觉’。这个法门是从上面‘无常无我觉’延续而来的。既然已经知道宇宙人生是幻化不实的,对于身心世界,也就不必过分贪求,才能远离四颠倒的现实世界,而达到常、乐、我、净理想的境界。因此,修无常、无我法门之后,还要继续常修少欲的法门。0 E" X& ?/ Z' {  S: D

4 f/ j) `8 v, N0 y / ~# T) i5 O0 c1 f5 j; t0 u
- l( |& Q/ m0 U1 \% X8 r! o" y
‘多欲为苦’的‘多欲’,指所求的欲望愈多也就愈痛苦;就是说,世间人的希求、欲望是贪得无厌的。众生所追求的欲望境界虽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不出五种——财、色、名、食、睡——五欲。
: L  [$ Z# H" y/ t! D! a
! O* I5 }) j; f
' J/ ~. ^4 G' S; y& ~% G
8 ~5 w( Q  q' q1 U$ S4 B第一、财欲:就是指世间一切金银财宝。除养身之外的钱财,其他的也是愈多愈好。世间无论男女老幼,对于金银财宝,都会生起贪著、迷恋不舍的心理,所以叫做财欲。
  t& `  U3 P5 o/ `/ Z5 `
: W, E5 \. W0 C, M  D& H8 N0 v
1 w- x1 @$ z1 G/ E/ B. o
: W# x1 U# y8 v1 U& c( Z! E/ U第二、色欲:色是色法,是指男女之色,以及世间一切宝物、华屋、美服等种种美好的东西都属于色法。对于这些东西,世人都很贪求,对于自己所喜欢的更是贪求不舍。众生所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都是为色欲所迷的缘故。所以说,对色欲不能过分贪著。
$ ^7 B9 V- E$ x  l8 u$ }+ d( \- i# P" ~* v" B# |: d' y5 t9 F8 n

3 l) P$ l9 G! w
7 H- T% L9 \; v, c  \第三、名欲:除了贪色和贪爱财富以外,又去喜欢贪求名誉、地位。更有一种人,认为名誉可以光宗耀祖,显亲荣己,因此,贪求没有止息,所以叫做名欲。
) Y. e9 f& G2 m) l1 ^( S
1 P+ ]7 l3 H6 C% p; m. _ 7 q# G2 L* Q( s
& l4 V! w" y6 ~& L5 i
第四、食欲:就是贪著种种饮食——山珍海味,甚至于贪食美味佳肴而残杀生命,所以叫饮食欲。
3 m* @! j1 w3 b* u# ~: w# {" `) l

1 k7 F7 Q- j# U; ^/ S* a
+ M/ o% d& Z: ]& I; H3 }0 v第五、睡眠欲:就是整天情识昏昧,昏睡如泥。像这种贪睡眠的,叫睡眠欲。
6 c" a9 O# P+ k. U% c' r. }% q
. Z/ e6 x+ A/ J- P# s/ x6 x% X* S
' k3 L# u2 K7 l- Z4 E
, j5 l  |- m' b- E  u1 i# Z这一句‘多欲为苦’,意思是说: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对以上所说的五欲贪求无厌,为了满足物欲的渴求,为了自己的喜爱,就对物欲生起无限的追求,永无止境;得到这个,又想那个;得一千,又想一万,殊不知欲望多,其苦恼也多!因为在求取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一定能称心如意,一旦遭到阻碍,而求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的苦恼。所以说‘多欲为苦’。
+ A$ i" \2 u+ ?
/ l) {3 Q: x% U* D$ ~1 D# w+ {7 p
8 W; b! H0 c/ F7 I1 u# r# R+ A
8 {+ Z5 C4 T2 k- p* ?$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这是说,由贪欲而感受到无穷尽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由于追求五欲而造种种罪业,使我们在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相继不断的奔波,没有停止过。众生所以会在生死道上疲劳奔波,简单的说,就是由于贪求五欲而来的。佛在经典上也曾经告诉我们说:‘贪欲为生死的根本。’贪欲就是使我们众生有生死疲劳的原因,如果我们要想了生死,一定要远离贪欲,无作无为。在生活的环境上,随遇而安,不要贪得无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1 c" u2 @6 [& ]; i! V" C  I: ~6 n, |! C

4 l7 A% P6 H% v# n7 ~1 T7 c* e! g% C# r8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6 [1 `8 `( ^4 N2 l
* \4 O; F6 D5 J5 X5 n: \4 G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1 y. ~$ h8 X4 e. A- v' e. T5 U‘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是教导我们对治多欲的方法。‘少欲’就是对世间的五欲之乐,不要过多的追求,最好不再去追求。‘无为’就是无作无为的意思。这是自然的道理,拿六尘与六根来说,既然不贪著六尘,六根自然脱离六尘,远离六尘,所以自然有‘无为’之乐,没有苦恼。再简单的说,‘少欲’就是外无所贪;‘无为’就是内无所求。内外既然都不贪求,无所作为,自然得到逍遥自在,再也不会被五欲牵扯在生死苦海里。
/ l8 H& |- n. v: q  X* D6 M- n$ H9 a3 {4 {
( X1 |4 R) @! l

, N9 u4 d5 `7 j* n& u0 F‘身心自在’是说自在之乐。身能进退没有障碍,叫身自在;心能离开烦恼的系缚,叫心自在。也就是说,能离开生、老、病、死叫身自在;如果能除掉生、住、异、灭就是心自在。* e" e' \. i6 f4 t' z

$ A7 M2 w1 J3 t+ g# y , B9 P" J. e0 w( n6 x

0 U# i3 _2 J4 `& ]3 U) m经里面说:‘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少欲既能生诸功德,无欲更能受无尽利益。简单的说,九法界众生都是有作有为,唯有佛一人,才是无所作无所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解脱自在。
6 n) w9 I4 ?& y- K# A' n9 j/ _& i
0 f1 `1 d% Z! l1 @
2 [2 Y! o8 C. w$ M! M8 P- I
0 t! s( ?' {6 H2 h4 j6 I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m1 k9 W. h( t0 j& q. T6 u$ T  X* i

) A" l! \5 ]' M2 z
! h6 w4 A1 z6 O1 n( U2 u4 Y% z) b1 e/ k
这一条是‘知足守道觉’。佛说过常修少欲的法门之后,再继续宣讲‘知足守道’的道理。因为贪欲的心没有厌足,必然就有痛苦,而受生死轮回的果报。因此,要我们觉悟‘贪欲是生死的根本’,而修学‘知足守道’的法门,以对治贪欲的增长。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不外乎知足与不知足的差别。前三句是指凡夫不知满足;后四句是指菩萨能知足。! X0 `% X" q: j4 |
7 v) i: x: O4 J

9 \# f/ C! N* j1 o0 _
! c" E$ q3 d+ w* ?1 z0 _0 |% U‘心无厌足’的‘心’,是指一般凡夫欲望的心理;也就是说,贪欲没有止境,必然造作无量无边的罪恶。有了罪业,一定要受生死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心贪求无厌,那只有走上罪恶的途径,种下地狱的种子。
( H0 S5 R" f9 w; d- e/ V3 P- R, W( J+ y+ h+ w7 x$ x1 Y' J( U) O% j

8 C1 I$ a; Y: R2 o; C) v. @2 S9 i
) a" i# N1 V  F* R. H  s4 @$ d4 X‘惟得多求’:我们应该知道,贪求无厌是众生受苦的根本。众生误认缘虑心为自己的真心,把苦当作快乐,好像秋天的飞蛾盲目的向灯火飞扑,从苦入苦而不自知,颠倒之至!众生多求不止,增长罪恶,贪求之心,好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所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的人,后果是使自己陷在罪恶的深渊里,愈陷愈深,永远不能自拔。8 t+ s$ o' H3 f5 ^1 l" w6 v  n

, q) i) q% N9 n# O% C. q( {; J , A8 B' a$ Y& w+ d/ i8 Z8 k

& Q) z8 L+ [+ h% r+ G‘增长罪恶’:世间的贫穷和富贵,虽然在物质上有好坏的差别,但是富有的人,也只能吃一分,住一分,其余的就没有办法消受。可是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止境,才会造成种种罪业,到临命终时,生前辛辛苦苦所求的一切,一点儿也带不去,只有所造的罪业,非常坚固的藏在八识田中,由业力牵引,受生死的果报。所以佛法有句话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谨慎。
& D+ `; G  j" s3 p6 X$ j5 \5 C# U2 b. g! ^
+ Z" K  S& G6 Q4 h3 l- m
9 [+ E: q. m& q! P  ?% h
以上说明众生不知足的过患,诸位对于这些过患,要时时警惕,不要受它的害,我们应该学习菩萨的行业,以菩萨的行业做榜样来修学。$ A, \1 u  t! D
0 X! W; ]. B/ U! T7 K( q/ L
5 K3 {$ W4 `9 R) d' B: ]2 G- \
2 q: K8 [) [; Y* j6 _- M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这就是菩萨的行业。3 u7 p# a6 i# Q6 D4 P# h0 `9 _% P

) z$ g8 |, s, L+ e' N8 f
0 Z1 \' G" w3 ]' R- I; ^+ ^1 i5 D1 z7 y1 f' w9 Z! y
‘菩萨不尔’:‘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凡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能发菩提心而行菩萨行的人,就称为菩萨。这里说,发心的菩萨,不像贪得无厌的凡夫。因为菩萨是以利他为宗旨,而时常要以自己所有的布施给别人;对于世间一切东西,视为身外之物,根本就不看重,当然不会去多求而造罪业,所以菩萨也就不会像凡夫那样的增长一切罪恶。) A6 Q) l3 w$ r6 P( ^

; v/ G3 @. b$ Z" ~
0 q+ E9 O/ d1 D8 ^% J7 s
! \! S- q. q) x1 ^8 t% Y‘常念知足’:菩萨对于现前的生活,常常思念知足;纵然过著淡泊的生活,感到非常的满足。遗教经说:‘不知足的人,虽然很富有,而仍然以为贫;知道满足的人,虽然很贫穷,而以为是很富有。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也是非常安乐;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还是感到不称意。’这就是菩萨和凡夫不同的道理。
& K. `+ ~5 [& v  Z4 M7 c' n
4 C& m% n8 E6 z* E" V. Q
2 D1 O% i/ f0 E9 V( v& ]2 B
( [* [0 t, X) R4 B" r‘安贫守道’:一个行菩萨道的人,绝对没有贪欲,而且在贫穷困苦中过生活,也绝不怨天尤人,不因为贫穷而妨碍自己的修道,甚至于愈在困苦中,愈是守道清净,真正能做到‘人穷志不穷’,这才是真正的安贫守道,人格不穷,就非常的高尚而富有。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安于贫穷而不为贫穷所困,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一个好榜样。颜回虽然住在最简陋的小巷子,一箪食、一瓢饮,别人看见,感觉他太苦了,但是颜回却感觉很快乐。因为他内心充实、满足,一心向道。所以他的生活过得很有乐趣,这才是真正的富有。佛法说:‘有道德,有智慧,才是无价之宝;道不穷,才是真正的不穷。’这一切都是知足的利益,值得我们效法。! F( ^/ R2 ?+ l& j5 O7 @! @. N+ H
6 ^; h1 x7 ~7 Z/ C

9 f% [2 x7 W, I& C; Q( Q4 |
( \. }7 r5 T) x6 U‘惟慧是业’:常念知足的菩萨,为求取无上清净的智慧和度化一切众生的事业,他能于淡泊中,过著清贫的生活,依靠‘智慧’修习一切道业。‘智慧’对于一个学佛的人的确很重要。无论在断烦恼、证菩提的过程中,自利利他的道路上,只要有智慧作先导,绝对没有阻碍,可以勇往前进。有了智慧,对于事理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就是化导众生,也能做到圆满与成功,同时更能够破除无始劫以来深厚的烦恼习气。由此可见,不论自证化他,都需要智慧才能做到究竟圆满的功德。若具足圆满的功德,就叫做‘大富有’;如果不具备功德,就是‘贫困’。5 L: [- L% d; E! b/ s/ }  Y, N

1 A1 ?$ l# U$ g( U, @
3 X+ r1 w" F! i+ O4 w: V6 ]+ z6 W; F. N/ p& X
归纳起来说:对于身外之物追求无厌的人,是会增长无边罪恶的,受生死轮回的果报。菩萨常念知足,具足一切功德,遵守清净的佛道,所求的是智慧德业,所作的是度众生的事业。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和不懂佛法的人一样,只求物质的享受,而应该求取道业法财——永不散失的信、进、戒、惭愧、闻、舍、定慧七圣财,才是真正的大富翁。
$ w$ J$ T1 W9 S& Z. g0 m/ F& _6 j/ Y, L5 G  h) J* X) v

% V& R9 o  r. [# I- {( q9 x4 s5 H7 F2 }8 S  J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 k( a* ^+ S. i- S, _
. q6 q' q0 K: o0 m+ N . p' r0 B. q+ ~! W

. [5 I! x# I5 ~3 e5 D# y这个法门叫做‘常行精进觉’。这个法门最主要的,就是讲懈怠与精进的得失。开头第一句是说明懈怠的过患,下面四句是说明精进的利益。前面我们说过行菩萨道的人,既然是以求智慧和度化众生为事业,菩萨的慧业绝不是侥幸得来的,是需要从精进不懈中求来的。所以如要驱除懈怠,一定要实行精进求得智慧。
6 u7 i7 v2 M" }; J9 Y# b. _) s" u0 {

4 T+ i- @( N& e: [  q9 F; }6 \. X
/ @& k$ Y. w3 G2 `-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v+ m2 z2 |8 @' Y
' U% c, S& {& i2 r6 R- i: b) N; k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I# ~7 {6 q# |‘懈怠堕落’:‘懈’是一个人身体颓废松懈;‘怠’是精神懒散而不能集中。‘堕落’就是从上往下落,而不向上的意思。这是说,学佛的人,如果时常身体颓废,精神放逸而不集中,必然就会堕落,想要再上进是很难的事。对于上求下化的功德,自利利他的事业,自然完全失去兴趣,不想精进。甚至于对一切有利益众生的事情都不去做,这是一切恶道的根本,也是懈怠的过失。
. I4 F4 K* Q& V0 k5 J
0 z+ ~+ b  @. R% K % H4 I$ Q3 d  o% X* q) p) D

& I9 G! @7 @$ s9 i$ Z5 H1 d‘懈怠’是二十随烦恼中的八大随烦恼之一,它的特征,就是精神不振,意志消沉,昏昏沉沉毫无进取心和责任心,整天非吃即睡,甚至于虚度一生的光阴。我们众生有这种烦恼,是从身见生起的,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细说也就是我见过重。所以稍微劳动,就怕辛苦,惟恐损坏身体。例如我们学佛的人,参禅怕腿痛,学教怕伤脑筋,念佛怕口干,这些都是由身见而生起的烦恼,障碍我们精进修道。所以懈怠的人,绝不能成办大事。经上说:‘懈怠是一切行门的累赘,在家人如果懈怠,连衣食都不能供给,事业更不必说;出家人如果懈怠,就不能出离生死之苦。’由这里可以知道,懈怠的过失,也就是堕落三途的业因。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懈怠、放逸的话,无论是士、农、工、商,都不可能有成就。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世间很多是因为懈怠沦落为乞丐的,也有富贵的人,因为懈怠而变成贫乏的人,这都是因为懈怠堕落而造成的。学佛的人,那更不能懈怠,必须觉悟懈怠的过患,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如果有懈怠的坏习气,要约束自己改正,远离懈怠,才不妨碍我们的进修。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懈怠呢?
' {8 X0 _; |8 o6 s+ R
& T+ u7 F# {. R9 r( W , L( q: ^$ j) h

; {5 k. S/ O4 K" w& o7 w2 ~‘常行精进’:纯一不杂叫精;勤而不退叫进。对于一切善法,能够勇猛不退,精进不息,努力去做,叫做‘常行精进’。‘精进’就是对治懈怠最好的方法。我们对于修学佛法或者是对一切善事,必须提起精神,立定脚根,有百折不回的毅力,才能圆满成功。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所以必须常行精进。精进最主要的就是要‘专’、要‘纯’。比如说,对于自己所修的法门,要专一而不可复杂。修净土法门就一门深入,如果三心二意,一下子修净土,一下子修禅宗,那决定不可能有成就的。我们应当知道,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分教,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无非是应机施教,门门都可以达到清凉地。原则上,还是必须‘精’进,才能得到利益。经上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总而言之,对于自己所修的法门,一定要专一,并且要精进而不懈怠,才可以称得上常行精进。如果一曝十寒;那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7 A& T  n# K/ ]  r! i

& z7 T7 {1 s+ @" M. b
% z: R& U" D8 `7 J; }* _1 k
% i3 g- L! N" i' B精进是六度里面的一条,菩萨修习一切梵行,成就道业,或者是教化众生的事业,都是以精进的力量推动,而完成使命。然而精进的可贵,就是要有恒常心。古大德说:‘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由此可知,虽然精进,更重要的是恒常心。任何事业,只要有恒常心,不断的精进努力去做,没有不成功的。遗教经说:‘譬如小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这就是说,水滴虽小,如果不断的流,也能把坚硬的石头穿通。又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发心,一直往前去做,世出世间的一切事业,都能成就。不过佛法所说的精进,是专指努力修善方面所说的,不能用于作恶。假定用于作恶方面,而且日夜不断的去实行恶法,不但善法不能精进,反而增长恶法,最后一定堕入三途。诸位要了解这一点,我们能明白对善法精进的道理以后,就得发起精进心,努力向善的方面去做,不论环境上有多大压力,不管前途有多少障碍,一定要奋勇直前,不达到目的绝不停止,这完全是精进的力量,有了精进的力量,才能断烦恼、出三界、了生死。
" T3 R' ~' ^2 M! M( ]9 V8 q1 z% W- \) Y1 {! A" w) C

6 J* Y1 m1 z0 T3 H: l+ s
% a' h2 k4 Q, h& {6 E3 X‘破烦恼恶’:‘烦恼’的‘烦’是昏扰,‘恼’是扰乱。烦恼都是由于贪、嗔、痴三毒的扰乱,扰乱身心不得安定,凡是逼迫身心痛苦的,都叫做烦恼。依佛法来说,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之多,而大乘唯识学说有六种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而且从贪、嗔、痴三毒烦恼可以开展出来无量无边的烦恼。烦恼在有情众生身心中,属於潜在的恶势力,时常扰乱我们的身心,它能诱惑我们造种种的恶业。所以世间许多的罪恶,都是由于身心烦恼加上外界的诱惑、扰乱,在昏沉迷惑的情况下造成的。如果我们要得到身心清净,不造一切罪恶,唯有常行精进,来打破烦恼,烦恼一天不破,就一天不能觉悟。但是,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烦恼就跟随著我们,烦恼的恶势力极为深厚,若没有大勇猛的精进力量,是不可能扑灭的,能摧毁烦恼,身心才能得到自在,才能了知烦恼会杀害我们的法身慧命,使我们沉沦三界六道不能出离。我们修学佛法,运用智慧光明和精进的力量,破除一切烦恼的恶法。因为智慧的光明,能照破黑暗的烦恼。维摩诘经说:‘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所以说破烦恼恶必须要有智慧。. w; a. Y0 v" U9 S) x1 ?* t

! k4 {% u7 F. y* f - H0 ?5 S3 Y8 B  W6 A

0 F: ]1 X: \- R1 V‘摧伏四魔。出阴界狱’:‘魔’梵语叫‘魔罗’,翻译中文叫‘杀者’,又名‘夺命’。它能损害善法,杀夺众生慧命。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伤功德善本,常行放逸而害自身,是名为“魔”’。依佛法来说,魔有四种:
) w5 W; P! \& G, z# N. }+ Z
0 O: _0 f7 a9 t- g% } ! P# S! e2 S2 X, a
" D: m( w) K8 T* q2 [# n8 z( U; A
第一、‘烦恼魔’:就是贪欲等烦恼,能扰害我们身心不得安定。修行人最主要的是身心安定,有了烦恼就不能自主,它会引诱我们的心向外奔驰,使我们对正法懒惰懈怠,不能如法修行,所以叫烦恼魔。* M1 {6 M! H3 Y& ]
& W9 }/ t" @* l! [" U! B

; o6 L: }; D6 Y" }7 I
+ v& o# n; H7 E第二、‘五阴魔’:就是组织生命的色、受、想、行、识五种阴魔。通常我们叫做五蕴,就是我们身心生命体的要素,这个生命身体,本来是我们修学的最好工具,但是,因为我们不会好好的运用,不但不能使善业增进,反而成为制造罪恶的工具。因为众生日夜贪求五欲的享受,因此,障碍我们修行正道,所以称为五阴魔。5 o: E8 w8 h$ g6 @3 {6 X$ G. T

8 a/ J3 `5 V' U5 R* H9 X- G5 Y
% n5 q4 T' r* k/ F; u) p7 ?9 i! Q( p. N4 M  H! ?8 b' U7 E
第三、‘死魔’:就是无常魔,它能断人命根。我们发心学佛,希望一生成就,但是刚刚修学上轨道的时候,无常来临,使我们道业未成,已经断送命根。实在是修行人极大的魔障!譬如说,一个人死了以后,能够再换一个新面目来到世间,就算生在人道,是否还能闻到佛法?谁也没有把握。由此可知,死魔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而唯一对治的办法,就是勇猛精进不懈怠。就像佛陀开示我们,掌握今生,在这一生成就了生死大事,自己的生死自己主宰,就能得真正的大自在。4 b! K/ `+ _* i+ y
: P- `9 o" m: r4 N: V

( G- S  c7 ]2 I/ B* U
/ g" v" q9 D6 r9 h2 Y5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U* b6 j! z. r# M. s6 U
( U- }$ {+ i& ]5 }5 n1 x$ [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s* Z; c8 `! s1 }' e第四、‘天魔’:就是欲界大自在天的魔王,他能破坏我们的善法。三界内众生如果信了邪魔外道,就是魔王的眷属,魔王就生生世世牵著我们的鼻子走。发心修学佛法的人,当我们修持有了相当的成就,即将了生死的时候,天魔必定就来扰乱,使我们不能精进修行道业,这就是天魔。
% k- N: m. y& R* m. ~/ {0 x8 O: v5 ?+ Q1 F1 W+ L
2 t* ^5 ~$ Z! \& l  C: Z4 F
$ Y6 a9 F- {/ a# d3 G6 y6 O' _
‘出阴界狱’的‘阴’,就是五阴,前面已经说过。‘界’就是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属于六尘,六识也是色、声、香、味、触、法。合起来就是十八界。‘界’是界别、界限。因为诸法,法性各有差别,各个不同。比如眼睛只能看不能听;耳朵只能听不能看,......,六根各有所司,各不相涉。色尘只是色,绝不干涉声尘;声尘就是声,也绝不干涉色尘。人们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没有一时一刻不在五阴十八界里面生活的。它们动作的善恶,可以使人升沉,它们动作的结果,可以带给人们苦和乐,人们生死轮回,辗转六道,都是五阴十八界在背后操纵。所以这个阴界好像牢狱,菩萨努力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然后出离这个阴界牢狱之苦。
& A4 ~- j. v: M) Q8 ^5 P. |6 _  k& H( E
/ O* Z- o, Y3 }7 [% j( n ; I9 W2 j* {5 a% u+ S4 w

: ^& |! H. c$ ~/ k修行人经常有这四种魔的扰乱,一定要把它摧毁降伏,才能解脱自在。所以要以最大的努力,勇猛精进力才能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断诸尘累,出阴界的牢狱,才能了生脱死,解脱自在。& S+ _3 N" R/ E( `

8 C  W8 h1 a+ U* D9 D, S# i. l
$ v/ q2 O- n) K8 u7 z( ^7 F' U  O# A# ?. Q, s# v/ f# I
如果懈怠而不努力用功,是会堕落的。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必须不断的精进,惟有以精进才能对治懈怠,才能破除种种烦恼恶法,摧伏一切魔障,出三界,了脱生死。
2 A" P8 ]6 Z- u" S* E8 t# w5 [6 D( [' n8 q# s( G- u; p
) n$ A6 E- f% d' [$ C) j: l5 C

9 y6 {/ _( n9 ^# i! m' R, Y9 P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2 y- C3 B& h/ B1 L

2 P, [7 Z. ~6 q- Y' ?0 ~ 5 T1 P. y2 z7 A2 r

/ W" ~5 {$ {$ e. R! C2 a# q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本经所说的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种事理当中,从第一条到第四条所觉悟的道理,可以说是偏重于自利方面;从第五条到第八条的四种觉悟,可以说偏重于利他方面。无论大、小乘佛法所说的自利或者利他,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因为小乘的自利中,也含有利他的道理在内;而大乘的利他,也必须先自利而后利他。所以说,自利利他是分不开的。
0 Q5 g; h) A  |0 A: l
" s( w- L( {* X6 v  l
" @1 v0 F1 {" v) [" C) P0 h1 D) t5 }; k3 @& u! M2 W1 Z
现在解释‘多闻智慧觉’: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是讲有关于众生生死的根本和来源。众生与佛是没有分别的,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有生生死死的业报现象。佛经讲:‘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因为有这种愚痴的业因,所以才受生死流转的痛苦。
3 s% [" J# ]' d6 m
  l9 ^+ a; W  J$ a$ K! L 3 V' d4 w4 |6 r! I

$ F' {, V8 d9 c. Z; K‘愚痴生死’:所谓‘愚痴’,就是无明,就是不了解诸法的真实道理,因而妄想执著世间一切都是实有的。于是迷昧因果,而不知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力所感召的,是众缘和合所生的,人生因而迷惑不觉悟,所以说无明。如果把‘愚痴’两个字分开来解释,愚——就是闇昧无知;痴——就是不辨是非道理。由于事理认识不清,愚痴闇昧造作恶业的因,而感受生死的果报;所以轮回六道,生生死死,旷劫轮回永不休止,永远得不到解脱。所以说‘愚痴生死’。' L  Y. b, b) c7 @

4 q9 F# g+ S9 u+ D: w5 n
5 ~4 M$ a8 d; ^
+ _3 L. B: F. |9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广学多闻’是对学问要多学多求,包括世间法在内,凡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要博学多闻。
; }4 F; {- P: `7 V# ]' {. U/ G- }, a. G1 v8 P
$ H( E+ b( I* J, p
9 z) e6 ^2 y3 r7 `! }" `4 p
这里所说的‘博学多闻’,完全指修学佛法说的。菩萨知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转,是由于愚痴无明而来,如要跳出生死的苦海,惟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无明黑暗。要破无明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要有智慧。‘智’是有选择判断的能力;‘慧’是有判别善恶邪正的功用。能够通达世间一切事理叫做智慧。智慧能度愚痴,智慧好比光明,愚痴好比黑暗,黑暗与光明绝对不能共存的。所以菩萨就常常思念,要怎样广学多闻,以便增长自己的智慧。佛告诉我们,要增长智慧,必须要广学多闻。- r% N6 W1 F' @

1 F  Z$ C( A$ s2 j0 U0 q* U
; W7 ^+ p% N9 e6 \2 a4 ]7 R+ y" x9 V$ ?- G" Q- G/ `4 F+ _3 @
发心的菩萨,无论是为自己了生死,或者度众生,都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和智慧。维摩经上说:‘多闻是道场,多闻是行政。’普贤十大愿王的‘常随佛学’,都是提示我们多亲近十方诸佛,及诸大善知识,广学多闻清净庄严的正法,以便自利利他,才能趣入佛乘。所以修学佛法的人,绝不能孤陋寡闻,如果孤陋寡闻的话,就不能破除愚痴,而证得清净智慧和成就无碍辩才。' L  k0 S! E9 e/ l
! E, `+ A3 \$ t. }4 O: ^' v9 ^% c1 V
( n! Y& q: T3 D$ x5 g7 P& A; O
8 J% f; ]( E$ a) v
‘成就辩才’有四种:2 |, Y7 N$ E; z3 f
1 j. V3 o2 c+ \! K
9 |1 L1 |; [. W2 A
) X" L% l# _/ ^7 g4 i
第一、‘法无碍辩才’:对于一切万法的名相分别无碍,是法无碍辩才。
6 W; [6 M3 [6 e1 H" Z5 \" i/ P& i) C

7 P3 _- J; a- [2 `" x: m7 C5 p1 k# C. R% ^3 G
第二、‘义无碍辩才’:对于一切法的道理,能明了通达,叫义无碍辩才。
- v/ P, K* e9 d) V. c( ~8 }( r: t; b1 x/ o% ]; Q1 L& e
7 S0 c5 [) i4 c. C) {
) i( D5 P9 _* e# ]- Y
第三、‘辞无碍辩才’:言辞辩说无碍,能使人人都了解,是辞无碍辩才。1 T3 I1 o" Y/ x
" e* _% Y# d( l4 w1 @

  ^4 O# \1 d5 z/ O8 p! _( B8 B* t; p& Y$ G+ q. Z5 u
第四、‘乐说无碍辩才’:对于佛教的道理,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很乐意为众生说法,是乐说无碍辩才。/ h0 ?  z' r4 W) C+ u; O
! A0 {. ]0 @5 Y8 J3 g1 O

( M7 d' r& p: d9 N: q; F0 R8 r$ D5 _/ u$ E/ U0 ?  K5 l
这里是说,从广学多闻中,增长自己的智慧,不但可以了解佛法的真实义,而且可以成就无碍辩才,宣说如来的正法,教化一切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因为没有智慧和辩才,说法度众生,不能引人入胜;度众必须还要善巧方便,言词通畅,应机说法。因此,我们要成就无碍辩才,度化众生,就要多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说法一定能自在无碍。+ l5 f6 Q3 u. u

* f$ ~# y9 A0 e# u, ?4 p! J   i+ d; P8 j7 X2 |. d

( J7 }5 T( h- f3 K; `6 J/ z‘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教化’就是教导劝化,教人化恶为善,破迷开悟。‘乐’就是快乐,所谓‘大乐’,就是出世间的快乐,是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9 s3 u) g( s/ {

9 v2 z4 S1 T* `1 g" k ; H5 G  \2 |! f% U$ m

" v0 F& X. y( x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从上面接下来的,就是说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成就无碍辩才以后,就应当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去恶向善,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涅槃的大乐。
; ?$ b% s2 _+ d) [3 S. A4 l, U" |
% M# O; w  d. @' h( ]
# N6 B& {, K5 F
% a- z! j; ^) `总结以上说明,就是一个真正发心的菩萨,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众生,但是众生根性不同,当要教化的时候,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们。教化众生,必须具备‘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这些条件,然后才能应机施教,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的快乐。
' i6 h0 q- ^2 H. J" |( J1 |* s, Y/ W- S5 i
& `. _" h2 L4 C* B1 e0 T% K8 w/ v
1 G. `. f0 b. g, R2 m" b6 r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  n- j$ L7 G; T4 G6 g
* x# E1 u) P$ ]/ D- }

/ O% V; x1 G9 e+ C
% S- h+ [2 S9 D+ v: _6 m: S这一个法门叫‘布施平等觉’,也是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  J* d, J) [6 E9 u( \8 \

: j7 M- F$ b0 R+ q$ `8 Y1 }
3 t/ f2 q- Z( z; B6 T+ A' v: E
2 x8 |4 p" i/ }5 L/ H%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 08:57 , Processed in 0.0770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