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3 16: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我们再答复学员之提问:
续-《●最后我们再答复学员之提问:》
2 Y( z0 m( m" J) ^- {
' t6 z! `( v9 B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v" [8 t% z, y1 E" c# }" H) J- y第三种解释我们由分别心的角度加以说明,如何区别胜义谛和世俗谛,以一个凡夫的心识而言,其见境时,同时所见为境及境之义共相,亦即其见境时夹杂有义共相,例如见瓶之时,同时认为瓶之义共相亦是瓶,将此二者完全混淆而夹杂不清。究竟应该如何区别真正的瓶或瓶之义共相?可由瓶之功能加以判断,真具功能者为瓶,而凡夫心中所见瓶之义共相并不具瓶之真实功能,故其自不为瓶。进而言之,当分别心了知一瓶之际,并无法直接了知,而须由瓶之义共相的相续加以了知。
+ `: y7 }0 J4 ~现在我们就上一堂课摄类学名相补充讲义(二)这份教材继续上课。
# t6 y# b: o" K. F+ o我们提过所知可分为常法和实有法,实有法又分为色法、心法及不相应行法,于诸法之间所具之因果关系上堂课已经说明,今天继续讲解总与别之关系,讲义中有些部份须加调整,请多加留心:/ m3 v1 |5 V. ~ V6 l
总:随自身之后陈而行之法。我们提及总,会思及总与后陈,此即总与别,后陈其义即为别,何以故?若说实有法是总,则其别为何?我们拿出一物称其为实有法,再拿一物亦称其为实有法,拿出多物均称为实有法,透过以上种种实有法之别称,吾人可以了解何为实有法(总),因别具备陈述了解之功能,故说后陈就是别,后陈(别)可透过多种物品而了解实有法,又具陈述使明之效,故为别。关于后陈二字,前习之辩式中包括有法、后陈及因,此后陈和现在所言的后陈,字虽同,义却稍有差异,前者由所作境而明,而总别中所用的后陈却是指能作者及能使之明者,辩式中之后陈则属被明者,一为能动作者,一为被动作者,此中具有所作境和能作者之差异。提到总又分为类总、聚总、及义总(义共相)等,经典中常常提到总,也提到各类的总,虽然总分为上述三种,但类总、聚总却不一定为总,其名相虽为类总、聚总,实际上可能非总。
" z. ~, q- T2 d# f) B, \: K2 y( a类总:随具足自种类若干物之后而行之法。自种类其义亦同于别,而所谓类总即指其种类和己身一模一样者。举例言之,我属人之种类,人类即吾之种,因我具人之种,故吾称为人类,故说人类乃吾之总,而我为人类之别。9 m/ p# q- K4 o# X$ B- H
聚总:集合(聚)自之若干支分的粗色。例如瓶由各个部份(支分)所组成,一座僧院亦由各个部份所组成,人之团体亦由各个部份所组成,如此由各个支分组合而成之聚合体名之为聚总。以聚总而言,并非有总就必定有别,例如我们现在这么多人聚合成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就是总,可称为人的聚合体,但是其中存不存在人之聚合体的支分呢?这是没有的,我们之间任何一人都不能名之为人的聚合体,但这么多人聚集起来却可名为人的聚合体。由诸支分所聚合而成之聚合体本身是聚合体,但不见得具有其所属之支分,也就是说总不一定存在别,别法必定就有总法的定则并不存在。3 P, E; E/ i# f# d. R0 H( K4 Q# y0 v
瓶之义总:执瓶分别心对非是瓶而见为瓶之增益部份。无论是瓶之义共相柱之义共相、或是实有法之义共相,此皆指称其境在吾人心中现起时,所显之境并非境之本身,而是境之义共相。于分别心中所现之法均为其法之义共相,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于分别心中所现起之瓶仅为瓶之义共相,然吾人总以真实之瓶加以认知,总是将瓶与瓶之义共相二者混淆,对于非真瓶而视之为真瓶所无端增益出来的部份即称为义共相。4 _3 I; o& N- x i6 L2 B
别:1.具有趣入能遍自类之法。2.能遍所入之其自类之法。刚才说明总时提及种类,种类可说就是总,因其为具有与其相同之种类者。易言之,于一法之上,具有能将之包括在内,并周遍其自身者,此即为别,例如瓶之上必有能涵括瓶之实有法,此实有法即为总,瓶则为别,具有能遍己自类之法者即名为别。) |$ B, D: \' C3 m7 X8 K
相违(矛盾):缘(观察)尔既是异,又不会走尔之相符(同分)者。相违其义即为不相顺,此不相顺并非指人与人之间的不和睦。提及尔既是异,既有异则必有二法之存在,且二者之间彼此相违,因无一法同时属此二法之故,也就是无有一法既是甲法又是乙法,故说其间无同分。相违(矛盾)又分为互相矛盾和不同时并存矛盾,前者请改为互绝相违,后者改为不并存相违。8 }) x" F5 ~4 W
互绝相违:从否定肯定的角度而言无同分者。前发之藏传因明学一书中所用名相为事不相顺处,但一般我们都用无同分者。互绝相违就是相违,二者同义。此处所谓否定肯定的角度,否定即指既是此法则非彼法,一旦是瓶则绝非柱,不可能一物既是瓶又是柱,也就是说,既是瓶则非柱,既是柱则非瓶,从此否定和肯定的角度而言,二者无有同分,不存在既为是又为非者。互绝相违又分为直接相违和间接相违:6 D! I+ }' \$ m! e9 x: r. M) z
直接相违:彼此直接无同分者。前所举例瓶与柱二者即属不直接相违,直接相违为瓶与非瓶、常与无常、作与不作等类。4 t5 r( T. X- f6 ?' R
间接相违:非直接能害所害且非同分者。例如火之温度,虽不会直接伤损某一法,但可能渐使此法产生某种程度的改变,火与此法之间便存在着间接相违’怎么说呢?例如火和冷到寒毛直竖之间即具间接相违之关系,因为火会渐消寒意。
+ a: c% V* e/ J$ x& \* C2 N6 W. ~不并存相违:从续流所断及能断的角度而言无同分者。举我执和证无我慧为例,我执的对治即为证无我慧,证无我慧几乎可以根本断除我执,
' i6 G, P) O8 |) h; t' ?/ f故二者不可能同时并存,称为不并存相违。
( C v7 ]+ O. v9 p, P9 P5 t* J接着请各位念诵下列名相十次以为练习:. W9 L" r& o4 \
“总”分为类总、聚总、义总。
9 V& e h$ ?5 I“相违”分为互绝相违、不并存相违;“互绝相违”分为直接相违、间接相违。
" J2 _3 |8 @, B3 g) w/ b0 K所知、有、所量、成实、境、法是同义词。' y( z& t! i8 ~- u
胜义谛、谛实所成、实有法、作、无常、有为法、物质、自相是同义词。
, x5 I u- n. U1 D* F! P9 L! n世俗谛、非真实所成、非实有法、不作、常、无为、共相是同义词。/ U) u& @2 H+ `! y2 M; \# S8 N
接着请将先前所学习之辩式有法札西啦应是比丘再行练习二次,虽然已经学过,但为了加强记忆以免淡忘,故仍须重新复习。* O2 ?2 N; j0 i; E4 Y- d+ u
各位如此念诵是否能于心中同时产生熟悉的印象?如若不然,则尚须多加练习!接着请复习另一种出题方式:因为不能安立成实之定义故。3 b& C" E/ P2 P" l
接下来请将成实置换为总进行练习:
. h* d- z) J9 c8 b, R% a: D* K6 b; f立论者(立量者,出题者,站立者)答辩者(立宗,回答者,坐者)7 }5 n: k. D; k( Z9 O* q' f
因为不能安立“总”之定义故。因不成立。
) X( e! e. {7 P8 ?% N应能安立“总”之定义。认同。
4 X/ `. _8 ^8 a0 h! b1 L9 ]说!有法随自身之后陈所行之法。
% x! X& M8 Z6 Y U! a有法随自身之后陈所行之法,应是“总”的定义。认同。
3 m: K& \5 e( P2 A$ I那么,“总”的分类,有多少?有三种。
" P, H* J- ^4 B2 M! ^2 h因为不能一一安立那三种之故。因不成立。
: \3 g$ ^" w, ?应能一一安立那三种。认同。
: P8 X- I4 E6 w5 b" Z* f& K' z说!有法类总、聚总、和义总三种。6 I8 E: z/ f t! X: p1 l( ~!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