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93|回复: 1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缘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 18: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2 q- Z, |8 x; Q; [$ @( a, z  n. |2 T9 R$ z! N6 c+ C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缘起)/ V+ q" ^: i% r9 ~8 }& B5 E: M
力行十善# K7 t" x6 J* l* s

, ?9 g. F7 L, m& Z: M? —— 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 4 w4 {$ U. c8 V/ g
缘起) ?1 S# `8 p' ?4 ~) u4 K. B* j: p2 B, a
按照计划,这次讲座的题目,叫做“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为什么要讲关于人生修养的问题呢?这里要分几点来说明。* h1 F2 A, g  q3 e1 u3 p
一、传统文化的沦丧2 S* o$ w. g  {9 X* G

9 F: W" {* B! c/ h  Q: _所谓世事沧桑,在整个中国的历史长河里,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变迁。但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晚清民国的那一段历史剧变对它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后,这种表现尤为明显。所谓大清帝国,康乾盛世,早已成过眼云烟,整个中国社会让人觉得萎靡不振。于是人们回过头来开始反省,这个社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7 i, n( F1 q* }1 m$ {7 T

1 J' b; T+ u" ]此时很多人都把眼睛盯向西方。西方有两味药,一味是民主,另一味是科学。中国人也开始照搬这两种文化,这样照搬的结果产生了两种倾向:一种倾向在当时比较保守,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派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垮掉了;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全部照搬西方的民主科学,对中国自身所有的文化进行革命,进行颠覆。这样的结果,是到五四文化运动以后,否定了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佛教也不例外。在此前提下,佛教将如何寻找出路,寻找发展的新机,就成为当时最大的课题。
, _2 ^* Z/ @$ B! w) T9 R/ }/ n: l* o& P; G" _4 E; l
这里不得不提到佛门的一个重要人物—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当时环球弘法,经过欧洲,转了一大圈,接触了许多西方的教会人士,了解西方宗教的发展状况。回来以后,反思中国佛教发展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结果发现从明清以来佛教的表现形式,太过神化,已经把我国的佛教带入了一个死胡同。所以太虚大师提出了佛教改革,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人生佛教”。这个人生佛教我今天不展开讲,留待以后以专题来讲。3 }: V8 C7 O- Q+ S' V2 a7 z& M0 l

; Q  g7 L, T6 D  s: B$ v$ i* I二、人天佛教与人间佛教
% M! S4 V/ q1 z2 N; \
2 R! B* o4 i& n3 E1 t3 |& z9 g我们今天很多人理解的人生佛教,总以为是对佛教的创新,其实不是。人生佛教其实是对佛教真精神的回归,不是创新。太虚大师当时提出这个思想的动机,只是想还原佛教的本来面目。还原佛教重智慧、重悲心、重现实、重社会的本来面目。比如佛经,我们都能感觉到佛所说的其实都是人间的事,特别是读《阿含经》,《大乘经》,这种感受尤为深刻。甚至形象到穿衣吃饭,师父与弟子之间怎样问答等,都是非常人性化的。可是到了明清以后,就变样了,整个中国佛教变得神秘化、鬼神化,换句话说就是变成了人天佛教,把佛和人对立区分开来。这就背离了原始佛教的初衷,太虚大师有鉴于此才提出了改革。9 w; K  j* d% G$ l: U- H

" w# l* [8 m6 t* `7 w; ^1、佛教的初衷——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5 _' S) H& D$ w+ s4 K' W
/ j3 w) m/ _0 P6 @
佛教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很重现实人生,很重现实社会。再换句话说,佛陀创立这个佛教,本身就是为了对这个人生和社会予以关怀的。你看他本人,当时在发心求道之前,也是自己在生活当中各地游历,见到世间的生老病死,才萌发去探索人生宇宙真理的念头。所以他的出发点本身就是立足于现实人生的,立足于现实社会的。这是佛教的初衷。6 R8 q  M0 W5 O0 ~6 c3 }# N
- r6 X8 C2 X8 V9 V3 u4 m2 W1 S1 U
那么如何能解决现实人生和现实社会的问题呢?释迦牟尼佛通过他对当时各种思想的学习领会,觉得都不能解决。最后只好另辟蹊径,最终悟到了人生宇宙的真理,创立了佛教。2 W! r- ^9 b2 }3 ^: }
# [$ h/ N1 [/ N/ R# Y/ s
2、佛教的核心理念——智慧与慈悲; P* d5 G. q: c* }- e, K

! g7 ]- ?- P# u佛教的核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智慧,用智慧来净化和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境界;另一个是慈悲,用悲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因为自私而纷争的诸多问题。这是佛教创建的两个基本概念,从两汉到隋唐,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两个基础理念发挥的,由此带来了唐宋时代佛教的鼎盛时期。不管是净宗、密宗等,包括禅宗,都把佛教的慈悲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3 V, F; a/ b: ?2 w5 b1 f' k* i4 n1 {
* k: L2 V% Y( u, Q3 j. f) o
佛教首重智慧,智慧就是要解决我们自身修养的问题,我们自身修养问题的最大堡垒就是自我主义。只有智慧,无我的智慧,才能消除这种固执,消除这种自我,这样我们整个人生修养的境界才能提高。一旦我们的无我智慧生起来,同时心量宽阔,即佛教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么这时我们的悲心也就同时生起来了,对众生的关怀也就同时生起来了,这个就是悲心的体现。所以很多佛经里提到,问佛陀为什么要说法呢,佛说我要把我觉悟到的,告诉一切众生,让他们也觉悟。这就是智慧生起的同时悲心也生起的缘故。
4 k0 ^' S8 U# r$ C' z" N) N5 M; b$ J$ a1 R! K( ^, h& @
有人说释迦牟尼佛那时候不一定有悲心,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刚成佛的时候并没有讲法,并没有希望别人也觉悟。比如他证得菩提的时候坐在菩提树下,是不想讲法的,只是因为帝释天去求他讲,他才讲给我们听的。说这话的人的意思,是说如果帝释天不去求佛说法,那么佛也不会慈悲地为众生说法。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这只是一种示现,如果他没有悲心,真的不想讲,那么再怎么请,用轿子抬恐怕他也不会讲。正因为他有悲心,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觉悟,他才把证悟的方法告诉大家的。
3 ?7 W7 A, A8 y/ k& K1 G4 x% T6 R* Y% ~
所以应该讲慈悲、智慧是佛陀本人觉悟以后设立佛教的两个主旋律,一直到以后的传播都是这样。
) l- |: G/ j3 {; S- C8 F9 i; x
, ?' d% y4 ~8 j) T三、正法重现. r6 L5 ~! F! `/ R; A/ D& M/ W' T' S
* m+ x' r. Q3 e" d, Y# \: a& Q6 o
太虚大师对整个中国佛教采取纵向观察,再结合西方宗教的发展给他带来的触动,于是回来后就提出了佛教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虚大师当年扮演的角色,有点像中世纪基督教历史上的马丁.路德,区别就在于马丁.路德的改革是成功的,太虚大师却没有成功。因为当时一方面教内的保守势力太大,太虚大师一天到晚都要忙于应付。再一方面加上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抗战一爆发,他本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颠沛流离,还要抗日,这样他的精力就更不够了,乃至于变革没有成功。
% o& s* C4 K8 X6 ^! D( Q7 o- f5 w4 d2 F% J
1、人生佛教——人成即佛成, {8 L% M$ N  F. O

9 C: @7 I# v+ t1 F9 o7 ~虽然改革没有成功,但是太虚大师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仍具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要领会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的意义,就是要让佛教的真精神回归,就是要让佛法重回到“重现实,重人生,重智慧,重慈悲”的核心理念上来。他作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偈颂,是这样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应该说这是他对他整个人生佛教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
5 i1 J0 D% |( {: _$ d/ M' i0 [' I( B& Y( y' W/ f# a( c4 L- W
“仰止唯佛陀”,意思是 我高山仰止的,唯有佛陀。只有佛,才是我们恭敬和学习的榜样。但这个“佛”并不神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的,怎么成?“完成在人格”。就是在做人的时候好好修行,完善自己的人格。
, O, C/ G9 C: l% j9 c
/ ?4 r( K, X: _: I* d3 {2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8: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宗性法师]力行十善——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缘起)》. d9 J0 h5 o$ W4 U7 l% x7 M

) d! ?6 o' `4 k' ~. k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d6 I2 v4 P& X6 ^' O/ n# l% n我们都知道,佛陀的人格是圆满的,佛陀是人格圆满的觉悟者。而我们这些人的人格都是不圆满,我们这些人的人格就像窗户格子一样,一格一格都是分开的。一会儿是善的,一会儿又是恶的。就像西方哲学里讲的人格分裂,中国文化里边讲人格多重性一样。所以我有时候喜欢感叹:你说这个人呐,活在世间,不管是修行人,还是不修行的人,都喜欢自己跟自己“打架”。心里不停的矛盾、彷徨、痛苦、挣扎,就是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跟自己较真,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叫多重人格,也叫人格分裂。为什么说佛菩萨的人格是圆满的呢,因为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无我无私。彻底的无我后就不会自己跟自己在那儿自相矛盾了。
- V( j0 j3 Y# u+ s
" \& B' D- P* S1 K7 `/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作为一个学习佛法的人,人都没做好,还能成佛吗?所以在民国的时候很流行一种思想,就是学习佛法要先学做人。人都没做好也成不了佛。所以后来很多人提倡学习佛法要先学儒学,然后再来学佛。为什么呢,因为儒家就是教你怎么做人的。当然,儒家对于做人之道是说得比较详尽,但是我觉得佛学其实也是教你怎么做人的,只是我们一直以来对佛法缺乏正确的了解而已。“是名真现实”的意思是这才是我们学佛最基本的,要遵循的路子。
1 @4 \. B" g& K1 J/ c
( f2 J4 y2 N" f9 X' k" {2、如何人成——力行十善) o0 s; t% w$ ~& b, \2 L& {1 x

5 h4 W6 a' ^- `那么,怎样做好这个人呢?上一次我们已经讲过,一是执持五戒。你能把五戒执持好了,起码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二是奉行十善,我个人觉得奉行“十善”,就是我们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
( n3 p( w3 y% A6 P4 c- D, S) z
3 U. d( l" U4 q+ p- q, T7 ]这就是今天为什么要讲力行十善,完善佛弟子的人生修养的原因。如果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能够按照佛陀教导我们的五戒十善来时刻实践,那么我们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利他,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这个好处,站在佛教立场,就是“人成即佛成”。如果用今天最流行的话来讲,这种自利利他就能创建一个和谐社会。, h; s% e; W8 [5 _% M5 S$ F

) x# @; c. ^% v
# w# V( e" u" y- B4 e6 g$ ~7 ?' k8 F$ l# a) L, Q( o0 U

6 ^8 D3 c9 s* e! W9 r! G# H: W8 |8 x1 \3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 07:56 , Processed in 0.0677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