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V6 H8 r1 L' c7 O
7 v" y' J/ e, n●[净土社区]难得一见: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及其民俗
h0 o Y0 ?, w7 j. w3 g8 B" t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5127.html) F( }, i/ B! j; e! b
难得一见: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及其民俗(1), R& [1 s$ N4 v' X" N
$ S( G& x8 |' n% Y8 a
跑旱船) d5 q! F# C7 b, F+ W9 C( v
! h0 d- F% f, ^. T
做席: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
0 d8 w" ?" X( X* w
6 M1 y) ~2 Z0 B& G# V, U+ _ 卖槟榔" V4 ~$ I' }9 T8 p* \ C8 w3 q! |
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
" ^, B% l. V4 `5 G. d4 I7 O" r
) p. P! P3 m/ P$ t 吹糖人儿0 V4 M. j# T( t- c) V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 I& y5 s( [$ p: M5 ^5 Q9 g6 W! u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 S4 ^ D6 n5 d0 Z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0 @- i; z3 n2 }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 “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d" i% ]5 o% }2 J9 h1 c
, h* A$ [, y4 L- v( `
卖琉璃喇叭
' b; Q- { p' g: g- A 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同时出售的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状似葫芦的玩具,名曰“响葫芦”,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气”、“扑扑噔儿”。所谓“倒掖气”是必须用呼吸的方法吹出声音;“扑扑噔儿”则是象声,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来回震动,发出“扑噔、扑噔”的响声。9 m! _+ `0 [0 @6 e; \
6 C$ X' B" B" r
拾粪:也就是掏厕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铁勺,晚上时还会拿一三面用纸一面玻璃的诸葛灯。
: b) L O; n+ b: Q6 i: t + T$ L" \* P, v% m( M' J: s
卖玻璃镜:溶化后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纸镶好,上面画上图案出售。
# Q) {1 v# E1 y) @' F6 k3 S; l. e 7 z% n0 X+ s! H8 ~
串铃卖药
) r9 `/ r3 d: z* H) I' M' j! y% c 卖药小贩或行医看病的先生使用的响器。北京人叫其为“虎撑子”或“镯子”因像妇女所带手镯。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熟铁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位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郎中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铁铃的中间的大孔内,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再摇动,小圆珠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卖药者身背药箱,肩搭褡裢,右手举一幌子,左手摇铃。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
& U5 m* D3 @" [* k: @
3 Y( U7 o/ i* R, }0 C9 m4 |& r 耍耗子% o, j' S- B+ r8 V% w8 r
耍耗子的人背着个小木箱,箱内装着已驯练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锁呐。他身后跟的孩子较少,因为他平时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讲价钱,叫到家内去演。演出时,将木箱上的木架支起来,仿佛是马戏团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缩品,有绳梯、吊杠等。每只小白鼠都会一两套诸如爬梯、钻圈、走独木桥等本领。
9 O) s2 s+ D# j5 W& L. }9 G8 D2 j0 X
0 i1 A: y2 ~% b 拉冰床
, L& X9 {% c0 X* m! V5 {4 i' ^ 北京冬天的冰,给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人增加了一种便利,这便是冰嬉与冰床。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 3 l# J3 W4 P( B3 Z3 V7 I* O
努尔哈赤举兵反明时,在关外拥有一支善于滑冰并配有冰橇、装备精良的作战部队。以后在清宫的御林军中的健锐营也有一支编制为1600人的冰上部队。 3 x& g: H! S' T" @ b
冰嬉是满族人的习俗。清代皇王们对于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时期内廷供奉所画的《冰嬉图》。 . K' M/ h) M1 X
民间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床的摩擦。冰床的主人在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由于惯性和速度的原因,牵绳急行数步之后,床主飞身跃坐床沿,此时冰床仍行走如飞。乘者心旷神怡,目爽气顺,家资富有的子弟,还将几张冰床甚至十几张冰床绞连在一起,置酒案于拖床上,饮酒赏景,由多人牵引,驰走如飞,其乐在陶然之中。 + b8 H8 j3 H' U Q/ `
冰床还可做为交通工具,拉冰床的绳子是骆驼毛拧成的,以防冻手。拉冰床的鞋与众不同,是皮向内毛朝外的一种特制的棉鞋。( ~! m% g7 m8 P" Z/ V! o
" V8 p: g+ ~& T7 x" k: b
吞刀
. ]; \* l z! Q5 G
7 a9 `- |3 G) U2 N 攒香簸米9 n+ [) G3 b$ P" \
设高桌一张用簸箕内盛米香茶等数盅站于桌上,打金斗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Y8 {/ w8 N! H
$ a& M# P7 C9 ?+ U% T' j' q 蘸羊油蚀:将羊油烧化,将油浇在灯芯上制成蜡烛,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颜色分红白两色。* Y/ `& l5 N. l0 S' C- ?8 a
( J! s$ {$ N7 Z# D- n 卖雪花酪:冰激凌出现之前,我国有类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7 w" f( c& s/ W% M0 C; u
明清时,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是用刨床,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其名称传说不一,有的说叫“冰果酪”,有的说叫“雪茶”。说“雪茶”的人说,宫里忌讳“雪”字与“血”同音,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何时变的?不清楚。 ; E$ q- ^# P1 x& }! G- x/ _
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很中国的冷食。北京的天桥,天津的老三不管、鸟市都有制售的。
+ A" U9 o2 ]/ ?; N% |6 U 1 }+ A/ ^9 z' C& y
卖蝈蝈
3 Y! ~# r- t# |! o) o / w7 G. o0 O; e6 i2 o) R; ^
娶亲通信9 U4 z+ e: O) ?% h" X8 Z
2 q+ n4 n5 H6 s$ V
指甲草染指甲
- q6 |. @# Y* {( G ) s) o7 V, D q8 J$ e& k
耍火流星
, I- N7 V4 u, z4 c 耍者以绳子一根,两头拴铁丝笼,内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时,两手弄绳、飞旋,铁丝笼内炭火,上下飞舞,火花飞溅,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双手飞舞,或倒地翻滚,或凌空盘旋,有“二龙戏珠”、“飘洋过海”、“背流星”等名称。% E9 K6 X4 {4 {3 m; x) E
9 [% u/ H/ j# E+ b. r- `" o
翻跟头: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将头放在板凳腿上,两脚也放在另一头的板凳腿上,然后翻身。
% ^+ T" n4 s1 S) j' L' k- k Y
; z! o* b+ A# C$ r; | 高跷会
7 R0 y' X) |% J( }"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