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0|回复: 1

[林钰堂博士]佛法习定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9 23: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T% x7 g) u; N* Z: X. {" a. m( W2 \2 q2 `佛法习定入门/ s1 i) u' H$ F5 M8 _6 f! Y
林钰堂4 I$ n/ e8 {5 }$ x
4 P& J: \. |" |4 F; l
前言
/ }& I' r" S/ I" X. {清明、专注的用心是人类天然的能力。经过世间生活的杂染,一般人的用心沦为偏狭与散乱。单为有效进行世间种种活动,已有调心以回复清明及专注的必要。清明且专注的心力虽能压伏散乱与偏执,却不能根除偏执;若无开阔的反省,反倒助长偏执。因此佛陀教示我们,应当修习智慧的观察,才能渐渐根除自己的偏执,进而享有开阔、清明的生活。 & x0 J2 V; A) |$ o
6 U! T; v/ J8 Z  P" ^% V
佛法基本的教示乃是以「无常」、「苦」及「无我」的观点来透视人生。这三个观念,三足鼎立,构成佛法教理的中心,并且是佛法说明轮回与解脱所不可或缺的。这三个观念互相包含,形成一体的三面;连环运作,则能彻底根除偏执,显现本来无限的真象。 ; W; v* {2 \* a, S
& k0 q! U% g* D, P" \, w8 S
根据上述的说明,佛法的习定可以区分为两种:「止」是清明地专心一处,「观」是依照「无常」、「苦」及「无我」来观察。只偏习止,虽能增进心地的清明,却无法达到佛法彻底解脱的目标;只偏修观,在理论上虽有可能浅尝果德,在实证上却必定要等定力成熟才能圆证。因此必需止观兼修,修到止观圆融,才能证入究竟的解脱。佛法超越其他教义,基本上是在于智慧的通达;佛法的正定也因此有异于他教的禅定。 * K) C, o2 Y6 b9 c$ O! d0 A9 p
/ L3 d/ l9 m3 p$ e* }3 Y
关于佛法止观的教示已有许多详尽的著述。但是理论上细腻而繁复的探讨,对于初学者的实修,有时反而增加了不知所措的困扰。为了提供实用的习定入门手册,本文对习定的各方面只做简要提示,但对于实修上应注意的事项却全部仔细论及。例如,果位的定义及区分包括四禅八定、四向四果,等等;这些界定十分重要,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果德是一时难以企及的,因此在本文中,便只综合地陈述果德的特色,以供初学者做为改进的指标。至于实际习定所涉及的时、地、衣、食,以及上、下座的种种细节,则完整地循序细说。
# P- R5 W$ a4 W6 J
1 ?8 @( s8 p  _8 o0 ^* l. K* V本文以法界本净观为基本佛理。这与三法印—无常、苦、无我—虽是不同的理论系统,却同是开示佛道的方便教授。三法印共同的特色,重在对治世间迷执。法界本净观则侧重开阔清明的本来面目。破执与开悟本是一事;见仁见智,应机而使用不同的法门。 1 ~0 K& x9 W3 S5 x
4 o9 R8 C* ^! ^
观的法门,有的重在对治,如九尸观;有的重在观察,如息念处。本文选介的数种基本观法都是重在如实观察。一来是随顺法界本净观;二来是因为初修者往往难以适应对治的法门;三来是因为如实了悟,容易趋入即相解脱。此外,对治的法门往往要久修成证,才见功效,并且还有可能形成新的偏执,所以我不敢推介给初修者。 4 i5 q. Z/ k9 _! g, G2 L
1 v* W. z9 f3 n+ L
  D  W1 |5 j3 G, l  t
本文
; T6 e) ^# X" ]% {5 A; m8 l3 @
5 d/ t" m3 X2 F$ r+ Z" W5 d/ q9 K+ V子、基本原理
" V6 {7 ]) k0 F& v, o一、佛法基本原理
% ^: W8 o# f3 T% j. f+ N
, o9 d  ?$ m% t+ g9 E法界是无限的一体,本来清净。要证入法界一体,可以应用开阔及无执的原则,实践于生活中,然后再经止观的修习,深入自心,彻底放弃偏执。 4 R3 s' v7 ?: m+ b) q- c! A; m
5 T1 x( {/ G& q! D/ ]5 H
二、习定基本原理
% ^; Z6 U  Z3 k7 ~  y
' s7 H$ q  o7 G4 ]/ ^" D一、三业一致:表里如一则吉;自相冲突则凶。+ Q3 {% T) D2 o/ H% Y. A  o& m& i
二、身心互动:心宁则身轻;身累则心躁。心乱则身沉;身适则心和。0 g7 q: V# j6 ~& [; J1 b
三、心气无二:修心可以调气;修气可以调心。
2 ^# ^; n) s4 j! R1 i
! X- C4 D2 A, U* f& k( y4 d& s ( t6 K6 A1 N7 z) T# A' R# v
丑、习定在佛法中的地位
. [& |$ c% l6 I6 E一、听闻佛法,思惟法义,明白其要旨及修法,然后依之进修。习定属实修,应在闻思之后。 % b( ?& Q) k+ t7 {; H
/ A# X; ~/ |: _; L7 c
二、明白佛法基本原理在实践上强调忘我利他。秉此以为居心、言论与举止的轨范,而达到身、语、意三业的一致与净化,然后修习止观。经由止观的调治,除去深心微细的偏执,才能体会自然开阔的生活。
3 L7 T, E/ s3 P " F5 n; c. G5 Z
三、上述闻、思、修与戒、定、慧的次第,在实修过程中,并非呆板地直线进行。行者遇到问题,往往需要深入思索及增广学习。此外,不但戒与定是慧的基础,慧与定增长之后,前行的定与戒也随之增进。换句话说,闻、思、修以及戒、定、慧都有三面一体的关系。
% W5 X4 Y$ p- g$ e- G) S9 ~ ; J" x1 U5 P% x3 X' O$ l
四、八正道中,正定居第八。" T  M1 z, M* _# j

/ m9 R8 {; _+ \; ~: l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
# S9 Y1 H5 T! ]( ?; m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a5 G* z& a+ i+ B  I) x# C
: Q4 M1 u* \- ~0 G" e  p
于此可见佛法正定是融通佛理、三业一致以及勤奋修习的结果。 3 v) I2 k9 S" y& B: t

. \. a4 c3 n2 R( y, _五、陈上师所示学佛八次第中,习定居第六。
( s( P/ j) I# b  I0 U
5 L; e8 e* [$ M" R1 \一、以无常钱,二、买出离土,三、筑戒律墙,四、下菩提种,
9 m# D6 X6 `6 N) [) W) a" A' I五、浇大悲水,六、施定力肥,七、开智慧花,八、结佛陀果。
+ A+ K  h" K3 a0 V
2 i) B6 _, l/ p" O2 f于此可知习定者要有无常心、出离心及菩提心,要有出离世俗,持守戒律及服务众生的行实,做为基础,才能得到佛法的正定。
) ]4 J3 i7 }4 R  T1 Z: B) | 2 m: S! u# E/ ?2 Z$ j& }9 S/ t( p7 q

5 W( _) b/ V: @寅、习定在学佛修途上的重要性) D& _) h( y! _$ C
一、戒定慧的枢纽,承先启后。
1 D% u2 M3 `/ {0 n" j: O二、六通的根本。随着定功的增长,神通自然开发。: z  k. v3 Q8 P) ]( |
三、小、大、密三乘一切果位证量的基础。
& f4 p& Y6 g5 p5 Y& C5 [% W / P4 W; h* i/ y5 k. A
8 d8 ~& {4 f2 M7 N) j3 a8 S
卯、习定的整体性
3 n$ g0 a/ b/ N7 L  Q; X止观的能力是内心清明程度的综合表现。内心的清明有赖身心的平衡发展与维护,因此习定要顾及饮食、卫生、运动、品德等,面面俱到的调节,以及身语意三业的一致。这样经过长久不断的努力,止观的能力会自然地增进,并且根深蒂固。 , n$ c  h6 a0 _& D/ l4 O( R5 K! w
: j, s5 @- z4 ]
如果不明此理,只把习定做为休闲的调剂,虽可得精神上的化妆效果,却难形成安定生活的盘石。并且随着定力的增加,内在的自相冲突也增高,十分危险。
; S$ D# a4 L: L9 H1 w8 f , \4 N& Y! X. `$ c; ~6 g! \$ K

( q# [2 Y8 L! k6 `& b辰、止与观的关系3 x! Y: j4 U3 _* u7 z3 d2 q
止是制心一处,离于思虑、好恶;观是依佛法观想,有观察与想象之分。有止无观,如宝刀在鞘,威而不斩。有观无止,如烛火遇风,照亦难明。必须止观并重,止观兼修,直到止观圆融,才能彻底清除偏执,而证解脱。 7 P$ e) W+ {; e  H; M; V9 R

9 R3 \: e. e1 F! {+ z大体而言,先修止,等定力略有基础,再修观;这样较为易行。但在$ ^; C5 j1 U9 Y6 C
实修生活中,行者针对自己遭遇的考验,则相机以修止或修观来对治。 8 b, C& X! U. \: q+ p1 u1 g

) s, n" u# b+ ^) g. ]2 t& S' T行者依自身的性向与程度来分配日课中修止与修观的份量。
" W$ s9 \1 c. \4 D ( u8 g$ N5 k8 R: N4 s5 l

+ Z) E1 L9 {- r6 b2 o5 o3 u巳、一般前行
2 V) v8 _5 X$ }- ~+ t7 s一、了解世事无常,无究竟义利,因此不贪着世事。5 _6 y  j+ i1 W4 V+ U/ i6 K
二、了解余生可贵,要利用来修习佛法,究竟地自利利他,因此努力精进。, ~" Y7 y+ T: p% e' V8 g) r
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戒律,自净其意。
/ W% a6 {% Y! Y四、切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实践于自身在佛法上的修习及服务。
: k! z2 ~1 y5 k7 Q& g3 x, x ' d0 E0 w$ J) c
9 G: ?% D/ G" u" y
午、特别加行
9 J. ?' z1 [0 S  J* d- ]一、有志专修者应完全出离俗务,全力从事于佛法之修习。, Z% y0 o2 R5 \* A) h  z
二、最好能依止有实修经验及证德的善知识,在其指导下闭关实修。这样比较不会出毛病,并且有希望得定及证果。
; B& i+ q9 A' ]* z# Z
: E* J5 k0 _& t * ^6 z+ [3 x2 G5 g7 D/ M6 |
未、习定的注意事项
- R" P, M' w- e一、时间:精神饱满并且乐意习定的时候。最好每天有固定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9 23: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且其间不虞中断。初修者每次时间不宜太长,即使十五、二十分钟也无妨;坐姿不要太勉强,心中不要求好心切,要轻松自然,才不会厌烦;但上座次数宜多,以养成习定的习惯。   r9 k) A' M) G, b* m7 L

  d: b9 B' {8 i5 N/ ~7 l( G% ]二、地点:清静、不受扰之处;佛堂、关房尤佳。空气新鲜,最好气流是在面前横过,并且没有风对着身体吹。光线明暗适中。
0 f1 E& S' B" F
; C. B! `/ b: L( j/ s三、身体:
% E9 c/ s& Q1 X+ _5 z # u8 j+ l* p! e5 C7 j
一、平日饮食有节;避免太油、太辣、太多。$ z! Z8 P: I& [$ c# |% d; g4 p
二、上座时不饥不饱;饱食后要等约一小时才可习定。
9 ]# X  Q. N6 \6 E; I三、注意一般的卫生习惯,保持整洁。
, Y. y$ E$ ]! v8 Q四、每日要有适量的运动。
0 w; D: F5 ^  D1 T五、上座前及下座后都要略做运动或经行,使身体松适。尚不能双跏者,可练习辅助运动以松腿筋。
4 K1 P3 h0 g; F) N六、小、大便后,要等十五至三十分钟才上座。
/ i. i4 c3 N& l5 j& y, r4 K
5 H0 x& L6 N- n* X  K四、衣着:宽松的衣裤,保温而不致过暖。以毛毡或大毛巾盖脚,以防风寒。
5 B! a0 m! f& S6 c' F $ }2 H/ z8 m5 p3 f  ^8 I" [/ D, P
五、坐垫:坐地毡或大垫上。陈上师教授,臀部不用小垫,这样双跏才能阻止气的下行,而气上行则易入定。
+ R  H3 k& z0 a8 x 2 E9 X! X; u8 O9 t0 |

# |0 F# g% O! a) w6 M% k# T申、就座前后" z0 h% Y3 D  u% l3 v) P# U3 O
一、上座/ ~  @- G  i+ g
7 c- ~& u& G. |5 x) `
一、佛前陈供、礼拜、念四无量心以及祈请加被习定的顺利及进步。
; _: z3 r5 \! ^. c  d( T( ?) w二、心中不杂他事,而乐于习定。
. B3 U2 n4 m2 o' e/ p三、理想的坐姿是七支坐—双脚跏趺、背直、肩张、下巴压颈、手结定印、舌抵上颚、两眼半张。不能双跏,则单跏或交脚坐。(收下巴使颈直,勿紧张。张眼要自然。)
, }1 q/ t- `9 |0 I; x* G) v四、身体下部要以毛毡盖满,以防受寒,甚至导致风湿性关节炎。座侧另备大衣或毛毡,以便在觉得寒气时加穿或添盖。
4 ]) J. K" l1 a, G
: X* l) Y1 p; }& {2 }. G0 [二、下座; h0 W  n8 V% ?9 E

: E3 A9 N' D% D/ u. S' y& N一、先伸右手,观食指尖片刻;再换左手。这样做以散定。
1 c5 ~, C% @$ Q二、略做按摩及运动,以舒活气血,然后缓缓下座。
- I+ n: w9 Q5 `7 i1 z/ g3 j) n三、下座后,缓步经行十分钟以上,才可去方便或躺卧。经行时念佛或持咒,并回向众生早证菩提。
! m9 Z' S7 x7 [
* c/ z# Z) T) H( @# z# U8 f1 ]7 u
( l- L/ [$ f! _/ [酉、习定的基本方法
, _  n7 v5 X2 J+ g* }+ r/ @此处选列八种基本的止观方法。这些方法看似简易,要做好却不易。行者可以一门深入、轮流修习或随缘选修,以调治自心。 ' |0 b5 e" x' e! \, ^; m' m

/ j7 D0 v* z8 x2 ~5 }一、修止
6 p- s5 G, ?. O# U; Z   W/ J- _$ J, E+ t
一、一心念佛或持咒。
6 w) I! r( m0 k7 R4 @4 _; Q
% [2 \' |6 s+ F3 O6 F: Q* S二、数息:自然呼吸;于一口气期间,默念「一、一、一、……」,至下一口气,则念「二、二、二、……」。如此由一至五,反复进行。 / t: E, ?  q) A+ {+ O: w! S4 I. x
, l2 f! E$ n' E( ?$ {3 t( ~
三、观定点:想自身透明无实,如虹如泡,在身躯中央与脐水平处有一天蓝色虹光圆球,如豌豆大小。制心于此球。也可将此球位置提高至胸部、喉部或额部之中;但于一座之中此球应定于一处。
! t. e2 ?+ l8 T
4 K; T% U2 W7 b# k0 R+ I! q& V1 l) C% j二、修观
/ @+ v9 B5 `2 @5 Y
/ d" _7 K& Q; F$ u9 v一、观受:观察自身种种觉受,不贪不厌;任其自生自灭,不盼不忆。
# _6 ~; `! n7 ]2 @
# R% r5 t+ Z1 d 1 k0 y& w" h1 B. K) S  h4 `
二、观念:觉察自心念头之起灭,不随念思索;不加评估,淡然旁观,任其来去。
; h% \- {: f- G& v; y- O$ e
# T* E% U. S+ I9 w! s- u三、观息:心随气走;呼则融入法界,吸则纳入气海(小腹)。觉察气之长短、粗细、有无。
, [! Y7 ~1 R8 S: S7 Z# C7 t 4 s+ E" Z1 B6 k
以上修观皆重在如实了知,不生好恶分别。如此修久,自然体会无常、无限、无可把捉,而由知见罗网之笼罩下,渐渐挣脱出来。 - W) U# I, s) u
" c' X& X$ }- @6 E6 h
三、止观并修 9 n" f0 _% M( ]0 ?+ {- K5 O
# |, K/ f1 r- X# @  O
一、心气合一的念佛妙法。 4 ^0 }6 b% i2 k/ y3 |9 v6 A
二、随唱中的修行。
' g2 i& g( ]9 k" c; N4 {& A/ e; T
& }' N6 R& r: d( V9 }
. y% K% E; f, H( Q1 c; }戌、习定的对治" e; f0 S6 y. m( b8 Q  B
一、修止时主要对治散乱、昏沉与忘失正念。散乱是指有杂念。昏沉是指失去清明的知觉。忘失正念是指心离开了修止的焦点,而陷于呆滞。
1 ]& o8 L' [6 |+ \7 g
9 j- G: e% c0 b6 d二、修观时,除了防止上述的毛病,还要防备心随境转,失去冷眼旁观的警觉。
: V5 P0 G* p$ h0 E0 n8 V' B. R: D 4 {2 Y* @( t6 k/ Z
三、对治的方法
9 r% Q3 c$ g2 ]3 a
3 Y& i" \8 c% Y' r( T一、对治散乱:轻时,一查觉立即收心回到修法上;重时,下座经行,并念佛或持咒。
9 Z9 w8 e. w  G: P* x6 \+ s! p9 E * r5 ?& }, r( Z, C
二、对治昏沉:轻时,张眼、咬牙、直腰,如果穿得太暖,换略薄的衣着。重时,下座洗脸,或略事休息。
. d, y7 t$ Y1 T1 @! H& e 2 }( A% U7 G) p8 Q. ?9 T8 G  I
三、对治忘失正念:一查觉立即回到原来的修法上。 2 X6 F/ g+ P  u

/ y2 q+ m/ X8 e四、对治心随境转:查觉时,想此种沉迷想象纯是自欺,没有义利,而放弃之;回复冷眼旁观。 ! @; b! R3 K9 b8 b

7 l9 n  b( A9 e/ t0 r! L1 P* R. {五、不要乐着习定时的光影及气动,只依法修。 1 Z" W2 I3 i5 _  c" M  f
* U* _8 ~, ~  s' o) P9 `2 u

7 B; ?/ N8 e1 m, x- C1 y) P- k) o亥、习定的果位 , h) @9 P6 K8 ?% q# x
止的果位:已无意识不由自主的干扰,已离情感上的自许及好恶,心地纯净至平等、清明的境界,而能自在专心于任一处,并且身体轻安。
7 b+ {( ?- @4 e& Y: c
5 O4 P! O( x- V% \" y观的果位:清明如实直接经验一切觉受;如修想象,则所想能明晰出现。 : e2 j% r! x, n8 {1 P* V  m

9 O& f) L4 t5 s: y4 y( j  Q果位的名相只是开示果德浅深的方便。金刚经中明示证果者不着此等名相。行者勿为果位名相所愚,自欺欺人。
8 [4 U+ K5 f' M- ^0 W- T " L2 [0 l$ n$ d( k5 x: Q& J9 R9 f' O

: u8 p1 i1 ?) g& v6 \结语
, B0 }6 @2 ^) b+ f8 R( z修习止观使行者的心地经历了纯之又纯的陶冶,渐能摆脱观念的牢笼,而自然体会一切原是无限的一体。由于这种清明及慈悲的心境,自然发为净化世道人心的言行。 7 ^$ }8 r& h: t
  o2 B. R( H0 V& E, E( q8 v# Z
习定如植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愿有志者日日勤习,并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自然享有清新的身心及生命。
5 h7 r- e7 _1 ?8 L) ?( c: \4 b 6 m6 W: z/ Z" ^8 _/ h% q+ b
初稿 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
9 ]4 j$ p3 z% g二稿 一九九一年三月三十日3 ?  [; ~+ }& m/ g5 L$ a
三稿 一九九一年四月五日清明节) y9 u2 u# Z& @0 P5 J+ J
于美国加州爱尔舍利多市寓所
$ z. ?7 h" j# Z6 M0 A2 ~6 p$ }  I
0 Y( c( s" p) t: N4 E3 ]
9 \3 |* l, b, d0 S) W8 c3 V+ _
# a, `0 O4 V- [4 X1 H三稿完成后,供于佛前祈请印可。梦中见到,我两手捧一透明小袋,袋中满盛完整的连壳花生。陈上师教示,「花生」音近「法生」,因此有「由法出生」之义。我想:双手合捧表示智悲双运合作;透明小袋表示明晰短文;满盛花生表示充满法实。此外,并闻天语:「其他的是 ring;这是 golden ring。」我想,ring 有圆满之相及提示心要之用,应是表示圆满提示心要之义。
# o  E5 V7 P3 l/ H1 {3 S 4 u2 S/ x* k; @8 k  G; `. r* `
琇莹与纯真细读三稿,提供改进意见及指正错别字多处,谨此志谢。
* `: [" {' `7 J7 J# ? 8 [; W. `- {: C, f& C0 v4 ?

- h8 K) c3 \+ m. F& M7 y. u- t! b
/ c: L( B; F  _: v+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06:03 , Processed in 0.0740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