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0 13: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勉强你呢?你得要自己勉强自己,要勉力自己奋发自强,不可以“稍生纵任”。
, ?0 H- B* J" k: L+ O
( u, a/ }3 ]5 [8 s- i( f 8 O% Q H ~( u4 T0 D7 e
S7 p- R& ^+ p$ g* ]$ D0 b
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2 r2 _+ h: Q& M% N8 g0 Z
2 f6 s8 l& L0 |# ]% Z% L
1 e8 [& l; W9 B, N& o- V8 ]- I1 i/ `/ ?4 d
刚才已说过,‘诚’是说体,宇宙万法的理体。就是讲的常住真心,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四圣六凡皆是依据如来藏性。藏性虽然随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但藏性确确实实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我们再作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每天照镜子,镜子好比真心,清净光明。镜子里面所照的影像,好比真心照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无论照好的相、丑的相、善的相、恶的相,镜子的体从来没有变过。性体亦然,所以凡圣同具不二,随缘不变,这是真心。8 [& U, _! s% F* z2 R
8 T- P6 ^* [" ^8 \8 ]& J& F# W
# G/ r# ?- H3 s! T; W0 ~% {) u# p9 y8 X" B+ V0 V" j. ?" Z* i
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 [ G7 \- q6 r1 {$ L
( f' f( t2 } a& p8 H+ O9 V7 t
5 c8 z6 k3 F* x1 v# i5 I/ ?& ?5 [7 E, T7 B; A; ?6 j
“存养”的‘存’,是讲我们的存心,‘养’是修养,‘省’是反省、省察。我们要是能不断的在这里存养反省,我们就可以从凡夫达到圣贤的果地。这是把超凡入圣的原理、原则,给我们指出来了。1 |: M( [$ z5 L4 L
1 S S/ Y7 i# P' `1 g& z7 ]
) a( T( z% e5 U- r o
. G' n4 P+ h* H% v* C8 v&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
( b! \+ p+ ^* I/ y4 u& p& R4 E" t' h0 C4 Q1 m7 E" I7 r0 x% }$ O
& y! P( D, k' w ~+ h- T
3 T, g# v" t+ [$ ]我们现前是博地凡夫,既然在凡夫地位中,我们很少会用诚明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不觉察,就会做错事。一不觉察,内心里面生愚痴烦恼,这是讲意业;身与口,免不了要造种种罪业。贪、嗔、痴、妄等等的邪念,忽然发动了。为什么有这些呢?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如果能觉察,就不会有贪嗔痴妄。我们想想看,有几个人会用?会用觉察,就是我们常讲的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叫‘觉察’,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如果能在日用平常,依经训的标准观察内心外境,绝不会起贪嗔痴妄,这叫诚与明,这叫行菩萨道。《楞严经》里也有两句经文说‘观相原妄’、‘观性原真’这八个字。我们要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境界相一现前、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立刻就觉悟到相是虚妄、性是真实的。这里面就不会有妄念,不会有贪嗔痴慢了,这就是‘觉察’,也就是前面讲的省察功夫。这一点我们千万要记住,不能会错了意思。觉察我今天做了什么事情,这样你觉察一百年,也还是一个凡夫,那是不觉。这就是会用功和不会用功的区别。我们读诵大乘经论,有没有受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依经中的教训去做。1 o; C: ]& I2 p X `
9 V8 ^ |) Y6 @2 v0 O
( p$ j% H2 ?3 R3 ~$ o
1 Z6 ~$ n% A( S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 L1 C$ |' ?* Z' g) K4 J
9 b% B [+ M" d0 s$ `8 q3 d/ T
& l; O3 W" }; l7 w2 C- R6 _: Q. w' \
我们不能觉察善恶、是非、利害,“则真心遂受锢蔽”。佛经常讲:真心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
- @4 r( ^- }. l" {0 y: |& u* }3 B) o
7 j& N% V6 m0 X% d
) q% V, k( ~% S
" \; j) I3 t. p‘如金生锈。如镜蒙尘。一片天真。遂为人欲所蔽。’金、镜子,比作真心。生锈蒙尘比作贪、嗔、痴、无明。有了这些东西,一片天真,遂被人欲所蔽。这个意思是五欲六尘,把我们的真性盖覆住了。' B9 U; e' v u
1 C3 C6 t ?5 m
6 e! y' w5 h/ m, N, i" s3 m+ q: t. P7 I
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
+ w4 I" e$ G/ ^ _
: |4 s! T8 M3 W1 q5 B- s
: N0 X, y+ h2 B: ]
0 J: c9 Q- L0 a# Z; r我们的所作所为失掉了中与正,都是偏都是邪。既偏且邪,就落于小人无忌惮之一路。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作所为,是不是偏与邪呢?要说我们偏见,我们就不高兴;说邪行,我们也不高兴。自己要检点自己,如果自己时时刻刻,还被外面境界牵著鼻子走,如何能得到中与正呢?自己要明了、要晓得、要承认,这才叫勇。勇于认错、勇于改过,这是超凡入圣的根本。! V& h8 a; `$ m( o0 W% g
+ |: z+ O) q* N+ b # O# S& f) {- e6 P0 B' f
9 V& x3 z4 h9 V; ^
若不加一番切实功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 n, s* ~ p+ u0 p* R' p* |# U5 s& L" V8 h2 y3 r5 w
% w( J$ l7 s8 }; D9 ~. i+ m6 n0 U
" z3 w+ ~& `6 a2 ^! t' a& v祖师这几句话,都是为发心,想学圣学贤的人所讲的。既然发心想学圣学贤,就一定要做切实功夫,这里著重在‘切实’两个字。+ L% @0 Q5 b1 F: D/ H8 k
7 ^8 O9 H, Z1 G3 b3 i1 n1 _ 2 r% G1 f: v% b( ?7 B
* r& e( ]3 a* ~* s“克除净尽”,克除五欲六尘、偏邪之见;不但要除,还要除得干干净净。如果不能把这些偏邪的知见去干净,就愈趋愈下,没有底极。
4 W! o0 V7 Z1 a; L/ e
, u2 d/ A5 Z: o ' P) h+ S0 ~) L6 R$ v! x7 }
: _2 U9 g _. m
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有过失,要发心改过自新,能改过才叫‘大勇’。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三达德:智、仁、勇。与佛讲的三菩提心意思是一样的。谁是真发菩提心?谁具足三达德?能够承认自己过失,能够改过自新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圣贤人。否则我们依旧是悠悠泛泛,如这里所讲的“徒具作圣之心”。‘徒’是徒然,我们有这个心,但没有去做。我们想成佛、想成菩萨。但日用心行并不像佛菩萨,这个想法,永远是个妄想。前面所说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改过修善,必然是造恶积恶,积恶就愈积愈深,那有不沉沦的道理?' _% d6 l' s. O! M
/ x* h9 r+ W( [+ A1 @0 W
# J7 B( I( K: I4 @1 _4 G- d8 ?' e" Y
, y& t3 q' \/ R% B; f, Q“永沦下愚之队”,入了下愚那一队去了。这对于一个发菩提心,已经闻到佛法、知道发心、知道佛法功德利益,而不能够确实去修证的人,实在太可惜了。成佛作祖难不难呢?□# d$ w U! A/ ^+ W
; |9 Q' S/ S1 E
+ Q2 l( k0 q0 F) K8 H/ w
5 |3 K# N6 @- D! B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 a9 P" R" S- F- J
3 P' w4 O# q" i2 A1 D% w: r; i
' M5 }/ u. b' O. N( F& s0 {5 u
! d: Y% z$ c7 O* O$ @+ [成佛作祖这桩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做。诸位同学,这次启讲,感触很深。我读此书是在二十六年前,我讲经已经讲了十八年了,讲《了凡四训》是头一次。应当在二十年前就要讲了,以往都是在大乘经典里面兜圈子,好高骛远,建的是空中楼阁,没有好好的在基础上下功夫。二十年前我就看过印光大师这篇文章,虽然是看了,没有看清楚,没有把它当一回事,也不觉得很重要。一看《了凡四训》是世间法,是父亲教训儿子的,讲的话还不错,还有点道理,就不再去理会它了。现在二十几年下来,都搞的空中楼阁、一事无成。回头再看这本小册,大彻大悟,才晓得这是无价之宝。+ s- l# S& L, v# S
: h/ G3 v% J* p3 W% d ) _2 \! J9 G2 q* L( ^, Z
2 n# C ~4 p; L" b. s; X这本书是大小乘的基础,没有它,大小乘都落空。我们现在要作圣,确实不难,从这里打基础。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照著去做的话,命运立刻就会改过来。大家要能好好的做,三个月就能见效了。9 o+ K8 f Q7 I& a( u- _0 j
7 y: y& Z( \8 p: C [
' b5 p$ S- |- P$ Z$ y3 R9 S
2 E" @! `7 \6 G) W祖师告诉我们,为什么作圣不难呢?因为在“自明其明德”,这是‘大学’上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本性,也就是前面讲的诚与明。‘明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本具照耀天地之真心。明德上面再加一个‘明’字,可见这个明德,现在是不明。为什么不明呢?被五欲六尘的烦恼所覆盖住了。我们想作圣,只要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就行了;换句话说,把本来的明德,上面那些障碍、那些蒙蔽去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