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26|回复: 22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9 19: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E6 Z' Q" j* t1 H! v
7 _9 ]! d$ S- J& }2 J5 O
% j# s" r% D7 C. ?' ~净公上人讲述) F, S* C' L. @, \" R9 t. t. g

, ]: Q, e8 ]* Z6 U# F'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5 ]8 {, |* M$ F5 v, M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6 d; d* S9 R: N' S0 o% `甲、事佛得报
, r8 a  J; g1 j7 Y: X. v* C乙、杀业责任% R7 q% K: Z3 j; M3 r
丙、师弟之分
& v: M* C" x5 H" h7 u7 o丁、疑世出世抵触
4 u7 C2 H+ d) R戊、阿难幸自悯他
. s0 y* u+ S9 {4 n7 B- u! a/ U己、阿难谏颂. ]" ]# R/ E' B
庚、闻颂信解
+ ]! r8 ^) k# E( |" l0 e, C
) ^; r0 B6 ^: w" s●本经的经题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1 S; c. I" X6 h* S0 D! u2 }4 U# `& ^6 ~# _( Y4 a4 F# ^% @
  经题八个字,可以分做五个段落来作介绍:
& i# F$ I! M+ g& z
1 A, A7 X; P) }8 U, S5 B0 G  第一、‘阿难’——‘阿难’是人名,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出家之后,做佛的侍者,也就是佛陀的随从人员,在诸大弟子中,他是著名的——多闻第一。
) h6 Q* ^% {  R/ X- L% V) q4 s, N! C% Y' j5 @& N. Z3 N
  第二、‘问’——‘问’,这一个宇,在佛法中有五种说法。瑜伽释论上说:(1)不解故问,于事理不明了,应该要问老师。(2)疑惑故问,这是见闻生疑、思惟起惑,也应当请教老师。(3)试验故问,这是带有考试老师或长者的发问。(4)轻触故问,轻触是说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地提出问题发问。(5)利乐有情故问,这一类的发问,自己并无疑惑,只是看到在座大众之中,有一部份人,对于事理,或佛所说的道理,还不明了,内心有疑;而且他们自己又不会发问。于是,聪明智者,为了利益大泉,故意装作不知道,而代表他们发问,就叫做利乐有情故问。
; i1 P  s- R. h7 c5 O  K( ?5 J) m- s0 t4 q
  本经经题中的‘问’字,就是属于最后一种。
+ {9 [0 ^9 E- _; O' L8 M, |, c$ D. w, d
  这是阿难尊者,为了利乐有情,也就是说明知故问;目的是为了利益我们后世的大众,而提出四个重要问题。换句话说,阿难所提出的四大问题,正是我们初发心者心中的疑虑,经过他的发问,佛陀慈悲开示解说,我们只要从这一问一答之中,领会世尊所说义理,就可以破除自己内心的疑情,对于修行的理论和方法:自然就能明了。以上是本经‘问’字的意思。2 E9 O9 b% r& T' N$ @

7 U3 p$ N; t# z$ h  第三、‘事佛’——‘事’是承事,‘事佛’是讲承事佛陀的教诫。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如果是宗教,我们可以学,也可以不学;正因为它是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要接受,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和无比的损失,纵然是信仰各种宗教的人,也应当修学佛陀教育。
; H7 p+ X$ X: f! K, ?- Y( A2 y5 Z5 Y- o& ]' H" K
  ‘佛陀’,是印度梵文的音译,简称为‘佛’,义为智慧、觉悟,凡是具足圆满智慧,究竟彻悟的人,就称之为‘佛’。所以,‘佛’不是鬼神,佛是大智大觉的人。
) C) ^, M3 R0 U8 m" D1 C- R1 O8 W: i$ n
  ‘佛教’是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使人人能明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得失,进而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人生宇宙观,达到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圆浦、真实、幸福的生活目标。因此,佛陀教育,确是每个人都应当接受,应当依教奉行,这才叫‘事佛’。
$ g% K3 u( l0 z
$ y4 l% X( i2 m) k  第四、‘吉凶’——凡是称心如意、事事如愿的就叫做‘吉’;凡是违背意愿,一切事都不顺心,乃至祸害灾凶一类的就叫做‘凶’。这两个字,是评断事佛的结果。‘凶’字,是主要的疑虑;学佛,究竟是吉,还是凶呢?以上七个字,是本经的别题,别于他部。下面是:
( ^. V' y# W& S- y2 Q% F/ ^
( N! b9 a9 N4 ]& _' h4 ]7 o  第五、‘经’——‘经’字是通题,通用于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言教,都称作经。‘经’字含义狠多,必须契合诸佛所证的真理,同时又契合大众的根机程度的教枓书,才得称‘经’。自古以来,常以‘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贯’是贯穿的意思,这是指经典中的文义,都有严谨的体系、组织、结构,一脉贯穿,有条不紊。其次‘摄’字,是说能摄受众生,使得解悟。第三是‘常’,‘常’是永远不变,超时间、超空间,是古今中外永不变的真理。第四是‘法’,是法则、是原理、原则,一切贤圣凡外,皆应遵守。能具备以上所讲的四义,才得称之为‘佛经’。所以,佛经是有条理、有体系的说明宇宙入生真相,而能使入入得以实证此真相的教科书。2 B5 `) X3 Q  {1 a( l2 C2 `

$ G2 J- Y$ l% D) {. T$ x  经题八字,合起来讲,就是佛的弟子阿难,请问释迦牟尼佛说:‘有入信奉佛陀教诫,依教奉行,所获得的结果,是福德、吉祥、万事如意?或者是有害处、不吉利的呢?’佛陀为之解答疑问的一部经。经题就介绍至此。
) |$ {4 O( F# k+ u
6 Y$ d% X9 G5 i0 u4 i  本经的内容:是说明学佛、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说是初学入门教材,虽然是人天小教,实在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大乘佛法好比十层大楼,而人天小教,正是造大楼的地基。由此可知,这部经在整个佛法教学中,它所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佛,应当从这部经学起;讲经,也要从这部经讲起。2 q$ l! Y* B- g4 [( P7 ~8 L$ @

6 b  ^! d: _  F2 l  本经的宗旨,佛告诉我们说:能够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一定得到吉祥自在。在教学之中,佛陀教我们‘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言语、思想、一切不正当的行为。佛陀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息灭一切恶行,要说好话,利益众生,存心更应当厚培诚敬心、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孝顺一切众生心,为度化众生,不疲不厌的愿心。三业清净善良。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依照佛陀教导去做,一定能够得到事事如意。可是,这里面,有真假的标准,凡是依教奉行的,才是真的。只求个人利益的,那是虚伪的,所得的结果,当然是相反的。
" z) J4 @; D0 e' X+ Q  X8 Q0 u
2 ^/ e. b8 ]+ h  本经的作用,是教我们对于佛陀教育生起信心,建立良好的修学态度,求正确的理解,破除邪见,和穷究因果的道理。
3 z9 v( z5 B# R6 v" D0 S4 s, @5 f
( h$ @, o4 R5 `9 [) Q; Q$ v  全经可以分作七个段落:
% t( l: d1 b8 L2 E; i
5 Y8 q$ d, D, c5 H* u6 H. w* x9 E  自初句‘阿难白佛言’,至第三页最后一行‘奉行普闻’止,是本经第一大段。说明信奉佛教,依教奉行,所得到的果报是吉祥的。迷信,违反教诫,果报是不吉祥的,这是学者最为关心的事。) Q$ t  a' Z& E% w# P. ^
" J& N+ P; V2 \) h
  自第三页最后一行‘阿难复白佛言’,至第四页最后一行‘罪深如是’,是第二大段。讨论杀生责任的问题。这是属于戒律,也是实际讨论我们生活行为的善与恶问题!戒律范围韭常广泛,在广泛范围当中,提出这一个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希望我们从这一个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因而体认到戒律的精神与功德利益,进而引发修学的意愿,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7 l, [5 G/ C2 o9 H# Z: `0 u3 E* }" h) |1 d/ N" f  m" l
  自第四页最后一行末句‘阿难复白佛言’,至第七页第三行‘可不慎也’,是第三大段。讨论‘教’和‘学’的问题。‘教学’在人生生活过程中,最为重要。而教学成就与否,实在是决定在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心理、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及教学方法。如果,师生都具有优良的教学态度与方法,这样教学,一定是成功的。佛教,既然是教育,当然重视教学;教师——和尚——善于开示,学生亦能善于悟人,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见解,而后能服务国家社会,为一切众生造福为目的。因此,佛陀教育可以说是,传统最优良的教育。; k* C2 a) _% o6 U
' U4 a$ e6 H& X2 {5 |7 u
  自第七页第三行‘阿难复白佛言’,至第八页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是第四大段。解释佛法与我们实际生活有没有抵触?有没有妨得?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今天,确是一些想学佛的朋友们,犹疑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段经文中,佛陀给我们明确的解答,使我们了解修学佛法,确实有益于生活之幸福美满,而无所妨得。经文至此,将我们初学佛法四个疑问都解答圆满了。这四大段,是本经的问答主题。
8 L; t0 a: i8 Z/ f: K# C6 N1 R# A; R8 b
  自第八页第八行‘阿难闻佛说’,至第九页第三行‘未可取泥洹’,六行文是第五大段,说明阿难尊者闻法得益的心得和感想。
3 |" I4 a8 W0 g. ]& w# T" L! p# \* \4 U" _. w& A/ ~
  自第九页第三行末后一句以下,是阿难说偈二十八首。偈颂,是诗歌体裁,四句一首,本经皆属五言,可以演唱。这一段文字是阿难的心得报告。旨在助佛劝化大众,应该要依教奉行,才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而不辜负老师——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学。
: i8 ]. Y6 \6 _* ^+ A8 {; \2 u1 p4 v# n$ S4 O9 B+ H4 ?, b8 g4 f
  最后一段四行经文,是大众闻法信解,受持礼谢的文字,是全经的总结。
: O& P7 r+ |; b# F7 z, Q+ \2 K; X' g. Z0 ^" g: p  a* A- O" e; D
  以上,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简单介绍至此。下面要为诸位介绍本经的翻译人:3 I, N5 T2 i! f, n! P0 a, ]# o& [
! X) u& B5 w# J! {; K- L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5 G$ m% a" K: X6 O) N& W
, @$ c; k. ?& \$ E' M$ b6 C( E3 ^  ‘后汉’,是指朝代说的,代表译经的年代。‘安世高’,是译经人的名号。世高大师,是当时安息国人,以国为姓,名清、字世高。安息,唐称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世高大师,本是安息王太子,聪明仁孝,有智慧,有德行,多才艺。他父王故去之后,他继承王位,不到一年,将王位让给他的叔父,自己出家修道。法师与我们中国特别有缘,所以,得道以后,就游化中国,是中国佛教初期译经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大师。4 \2 N; f9 M; O$ ]. x2 w2 R! b! d

1 H. E& \1 I; T  他在后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来到中国当时的首都——洛阳。备受朝廷礼敬,译出佛经共有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历时二十二年。至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一七O年),才停止翻译的工作,游化江南,在豫章(现在的江西南昌)创建大安寺,为中国江南有佛寺之始。他的传奇故事很多,诸位可以参考高僧传初集。
2 s5 b  ^$ M: N& d/ j, W! ^6 ^8 S6 o
9 [2 v" M0 T" G# H& {/ f  ‘沙门’二字是印度话,也是古印度对出家人的通称。义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此处是表示大师身份的称呼。
" J) D9 B1 u. {/ Y5 D) s! m1 L2 D  f: _* ~: u! B  U- f7 Y
  ‘译’,是翻译,将印度梵文,翻译成中国文字。
: ?& R0 p4 L! {- \# l; i7 w! [
8 H* `0 z$ p  R' P3 x  以上,我们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翻译者,已经介绍过了。
; F3 q) N5 }1 z) i6 W
, |! Z; ]: W/ R, i  x, _2 V●甲、事佛得报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二、答吉相者 三、答凶相者 四、训破迷执 五、三宝难逢" A$ _! m# [3 z9 p

# B+ n! x$ v. i" q; x2 L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U3 W7 w7 k1 x9 W5 [
& E4 Q4 }- X9 z9 W% \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e% K9 @4 _- y( ?& p( J; U! `; [0 j  q$ h4 r9 V9 K
  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请法的言词。他提出两个问题:(1)是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是学佛以后,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贵、地位,所得到的是诸事皆不称心的果报。同样是学佛,果报为什么不同呢?愿佛慈悲,普遍为我们说出其中的道理!
  @/ ?4 Y4 t' ?5 q' Z+ B2 ~" J0 v0 J
  ‘谐偶’,是事事称心如意的意思。‘天中天’,是佛弟子对佛陀的尊称;意思是赞佛为诸天人中的天人,而为诸天共同尊敬,故称之为‘天中天’。4 J; y4 e( @1 B" l

, F( y, m: K3 e3 O# Y) B  下文是释迦牟尼佛的答覆,经文有三段。先答学佛得善报之由;次答学佛不得善报之故。后文训诫学佛应破除迷信及错误的执著。
! o& F) @1 v" _2 g0 E6 o0 f8 j. E4 U) U7 Z/ |5 o
  二、答吉相者 (一)从明受戒信行 (二)礼拜供养斋戒 (三)现蒙护后得道/ I# n. Q# Y' z, m

3 d! j9 y) `& U$ h  (一)从明受戒信行3 D5 U0 _) s# _: I: D1 n7 s

* V: P. M4 P& D$ ]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0 T7 X* D. Z' T8 T, p, ^5 J% n3 m+ q" }9 d5 c5 E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阿难第一问,学佛得善报之由。8 @4 F4 N( }! a9 x
& B& D. g7 U7 {' l# h) q0 D
  答中可分三点来讨论:
, K3 V, m) R. B( k  X7 Q: x
* J0 B/ I  B( w; s9 ^  第一、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
+ {! f, |, \, C; C  Q' H( S& ^3 M8 _0 c0 G1 a: d8 Q4 Y
  ‘从明师受戒’。欧阳竟无说:‘师以知见为体,不以得果或但仪式为体。’法华经云:诸佛世尊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涅槃、瑜伽,无不主知见,故唯知见是天人师。天人师,佛教唯一根本。
0 q4 P9 @7 H# @( p
. Q) t9 L. c7 f' A  ‘明师’,是指对一切法,佛法及世间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兼优,有修有证的老师。佛陀教我们学佛要求明师,虽然如此,明师毕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缘,难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应当求一位正知正见,能圣言、能施闻者,而师事之。经云: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罗刹可帅。唯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把我们带入歧途,才不会错指方向。尤其是当一个初入佛门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初学若不遇明师,纵然日后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改变方向。这是初发心学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择师,求善知识。
: ~9 ]: {7 v3 j6 i1 D5 `
& I8 H2 I0 M1 }; M% f. ^% a+ e9 V  ‘受戒’,就是接受老师的教诫。‘戒’字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
: r; v* }* Y  J
- a3 _; f. J: s9 _9 K7 c  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请看下文:
0 B: O# Z$ B4 x' i/ w6 X' q
% K9 k4 P# @- s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 B) c: C+ f* k8 K* J3 `
" U9 M! `1 u! b" a  这三句是讲事师之道。古制,君所不臣于其臣者,当其为师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北面拜。事师无隐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是以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尊师重道,师道就是人道,师道就是佛道。老师的教诲,经典里所说的理论,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能做到专信不犯。一心无疑,叫专信。不违教训,叫不犯。这是最好的修学态度。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蒙童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欧阳大师亦云:‘今时有谓圣贤经论深理,不适孩提,当废读经。嗟乎冤哉!并此冥种而亦荡然,有死之极,无生之气矣。’之叹!所以‘专信不犯’是接受教学的不二法门。: M! n( L0 h8 }
2 [* f* d* M0 y8 ^! d7 S
  ‘精进奉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纯专一,勇猛向前,天天求进步,而不退转。佛法教材——经典,是具有超越时空性质的教科书,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原则。唯其是永恒不变,才能大用无方。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注疏中证实。同一部经,于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经典能作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利益现代众生。这就是不变根本智,而以后得智随顺众生种种缘,得到厚生的大用。这正是日日新的‘精进’。而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佛教的教学,是日新又新的,是精进的,是永逮站在时代最尖端的!
: e% e0 w- S' Q6 j, |
8 ^3 _. V% u' V; Z* m/ [  能精进奉行老师的教诫,自然对于学问道业,日有长进而不致退失。第一小段的意思,就介绍至此。
' h9 j# n8 Y% ]3 w1 e
1 T+ j$ E4 Z0 a' U( z0 D& D  (二)礼拜供养斋戒7 h- Y1 ]! @* n2 a; _% V6 u

6 G9 u. a7 W0 _0 h  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0 m- [/ {* o1 }: R

; G# j+ o' x. H5 T- v! Q& W  这一段经文是讲‘修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h8 p9 S/ U* ~
) c! y. H$ V3 f3 _, H2 Q% X9 T7 a
  ‘形像鲜明’一句是修诚敬。‘形像’指所供养的佛菩萨形像;供养形像,不是迷信,不是拜木偶,而是教学最高艺术化的表现。佛菩萨莫计其数,也不是泛神教,而是以其代表我们自己本性里的无尽德能。佛家、佛名,表果地性德;菩萨像、菩萨名,表因地修德。礼敬佛菩萨,意在敬重性修二德;自重自爱,庄敬自强之义。加‘释迦牟尼’一名,‘释迦’义为‘能仁’,表性德中的仁慈;‘牟尼’义为‘寂默’,表性德中的清净寂静。‘地藏菩萨’义为大地资源宝藏,引申为性修根本的——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为先;其他如‘文殊’表智慧,‘观音’表大悲,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弥勒’表大慈忍让,‘普贤’表性修广大.....等等,不胜枚举。诸如此类,在佛法教学中,务使学者眼见佛像,耳闻名号,皆能引发性修之心,兴起向上之志,见贤思齐,依其典型,来塑造自己真善美的高尚品格,何迷信之有。更何况,释迦是启教的本师,菩萨是前期的学长;供养形像,正是教人学诚修敬,返本报始的教学法。人能存心敬贤,必然乐行善事,造福社会,救度众生。这是佛教供养‘形像’的意义。‘鲜明’是说整洁,要时常保持佛像的整洁,这正是修习诚敬之道。
# B& q9 H( o* b$ t8 A/ y$ e
9 l% e2 r1 ]3 y; A( f  ‘朝暮礼拜’一句是修身。‘恭敬燃灯’一句是修心。‘朝暮’指早晚定谋,学佛者所必须修学的。‘礼拜’是学礼,是学敬。敬礼人事,毋不敬也。孔子也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况佛家‘礼拜’的方法,是依据禅定的原理,动定无碍、动静不二的道理而实行的,确是良好的养生健身运动。早起百拜;胜于早安晨跑多多。此中妙理,又有几个人能道得呢?
7 [4 {7 [8 m6 C' {
3 t9 o6 g; \+ L' S) J  ‘燃灯’是修心,‘灯’代表光明、智慧和热能;表我们性德本具的智慧光和慈悲的热忱。‘恭敬燃灯’就是表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温暖别人。以诚敬心,燃起自己智慧之火、精进之火,放出无尽的光和热,救世济生。这两句很像孔子所说的:‘好学近乎智’。著重在‘学’。
# x: Y5 J0 Y7 W
6 e" U  X6 n7 P# ?0 Q, f. D4 x  ‘净施所安,不违道禁。’二句是说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意思是修正自已的身心行为。凡人之心,莫不为贪嗔痴三毒所障,真心正念不能现前,而身口所造,多是悭著财物,多求不息,开诸罪门,专造恶业,堕恶道中,诚为可叹!佛教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修学人手处,即是‘净施’;‘净’是清净,‘施’是布施、是放下。‘净施’就是以清净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这正是大乘佛法中所说的离相布施;就是不求报答,无条件的施舍。‘净施’的功德,能破贪嗔痴迷,能断一切恶行,利乐大众。同时,也正因为自己真能放下,断除迷障,理事明达,身心自在。由此可知,‘净施’是正修行;而‘所安’正是修正行为后所获得的真实受用,也就是果报。6 A8 g. D2 b8 G2 Q5 Z; w

- q# L/ z) k$ Y( b+ l6 {8 r, M& {, p: t  ‘不违道禁’,‘道’是说理,‘禁’是说事,这一句意思是说:一位佛门弟子,心之所思,不可违背佛陀所传授给我们的‘修行’原理原则。待人、处世不违背佛陀的禁戒——如五戒、十善等,做一个凭依道理行事的善人。这两句与孔子所说的‘力行近乎仁’的皆趣相同;注重在‘行’。
/ O- N5 F8 B7 ^, _
" e  f  I1 x+ T: V! D  ‘斋戒不厌’一句是工夫。心地清净叫做‘斋’。佛常教给我们,必须要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正是要我们‘修清净心’,清净心中,本具无量福慧。而我们的心,不得清净,实在是因妄想习气太多,未能证得,这是我们的奇耻大辱。佛教我们要学‘戒’,‘戒’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念、习气、烦恼,恢复吾心固有的清净德用。所以,‘斋戒’两个字,就是‘忏除业障’、‘降伏其心’的具体有效的修行法门。业障除尽,心极平等、极清净、极慈悲,就叫做‘成佛’。因此,‘斋戒’的修法,是不可以时日计的,一定要不疲‘不厌’,持之有恒,是真精进,工夫才能圆满修成。‘不厌’也有‘不退转’的意思。不退转是大勇,孔子说:‘知耻近乎勇。’这必须是事理都能通达的人,才能做到。
) V0 ^2 s3 ]) ^& J2 X" ^- H& T) Q* ?. v0 r" P: j3 w) |, i
  ‘心中欣欣’一句是说功德圆满、法喜充满,不亦悦乎的真实受用。
- z- Q7 r, v' k. u6 g
- m8 n# g& C1 W! j  依照这一段经文所说的道理和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必定美满、幸福、快乐;然后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第二小段‘修学’要领,介绍至此。
6 m, @9 i2 ]8 c* E" ^3 v4 t+ |4 C& J5 t! K; [! i
  (三)现蒙护后得道
% M5 {/ f" `5 q) M9 f" d8 v0 N/ g; A
  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
0 [/ k% m! M3 N2 L9 ?1 a, f+ p! _3 z/ `  \1 j3 k
  第三小段是说如法学习的利益。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三界二十八天、诸天的天神、善神们的尊敬,拥戴和保护。‘所向谐偶’,就是说:心之所向、行之所向,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称心如意而无障碍。‘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异的进展。‘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此句说一切四王天、八部护法鬼神,敬护其人,同时,也为现前当来的大众们之所敬仰师法。以上是说现前的利益。8 D% A6 Q$ z! p/ e& I: I- i
7 H# @+ p. S; ~4 L  S# {
  ‘后必得道’一句,是讲以后的究竟果报。‘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圆满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 o+ D/ e* {. {% x9 g, d* f% S  B  v' h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 \1 x+ c' b/ e. Q, g$ d+ s. u) i0 a. f& P. [" n) s
  佛说:像上面所说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学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
0 e! C; t9 u4 Q: Y* K( {: G" g8 w4 H4 Z: |8 m) H' {* y
  以上所讲,是佛陀答阿难尊者第一问:‘事佛得富贵谐偶者’的一段经文。0 ^: ~' Y' U1 [# P. E

6 z% F4 f  p( g( m- s) [  前面我们讲到阿难尊者提出两个问题:(1)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学佛所得到的是衰耗及事事不如意的果报。同样是学佛,为什么果报竟然不相同呢?: ~8 {) E, Y4 M" e

1 X( M( G6 x( r6 y  m  关于学佛得善报的道理,上一段已经讲过了。
; d) F8 E& A) s; _) d& ?, ~$ {
3 W" |3 A' s1 F6 W/ T  底下经文所讲的,是佛陀要为我们解说学佛得不善果的原因,想必大家对此问题都很关心。佛在本经,分作五点解释恶报因果。3 }2 u; g% e! x  x, @+ L
5 o. K5 {4 _( G
  三、答凶相者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四)邪信妖巫恶鬼衰耗 (五)死后恶报轮转三涂' n& T* \* j! |3 }( r" }
( C. ]  d7 T" P, I: Z# T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6 L8 C+ }' f# v4 |9 Q8 x+ [4 a: }/ i" @/ ?7 K4 a* x: ~' m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4 s- S+ O$ }5 ~- E+ ?  m5 s
& v, W6 q2 H8 N3 v+ [+ ^! M/ Q
  这四句经文,就是第一小段。
9 X! L) B2 @# y$ q0 d; F7 ]5 q8 P, o" a4 {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这是学佛不如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遇到好老师。楞严经上说:‘末劫一切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说:‘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炽盛世间,广行贪淫,杀生食肉,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说:‘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X* v6 R+ B# b+ h% {8 d' n7 [
6 B8 l, x% q6 e4 r( Y' W& u& x
  由此可知,学佛如果遇不到好老师,品学如何建立呢?尤其是初学,最要紧的,无过于亲近善师。  `% v5 j" D7 f

$ R+ r7 \# {3 |  ‘不见经教’是说不解经义,纵然每天念经,不解如来真实义,也等于是不见经教。解义好比认识路,受戒好比走路,如果不识路,试问究竟怎么个走法呢?0 h" P2 ]' H+ n" e
; n% \* N" @) f( {0 S  u1 z
  ‘受戒而已’是说仅有外表的形式,三皈、五戒、在家戒、出家戒,虽然受戒,而于戒礼、戒法、戒行、戒相、开遮持犯,一无所知,又将从何下手修行证果呢?: Q+ C/ K) g# f; }+ A+ B

( `# S" ~$ t% {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 }7 @& w% q: f# g  L2 l3 T" E# c2 G. g0 }
  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嗔恚骂詈,恶口嫉贤。
( ]% S3 Z( |- E5 S7 F3 A1 L
# Z+ q3 `2 _  m6 ]5 s* ^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二种因缘。
% B; g: r2 L4 i1 u1 x: F# I, j& p+ B: N
  示有戒名...心意犹豫。是讲虽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实。名实不符,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他‘愦塞不信’,‘愦’是昏愦,自己迷糊,不能觉悟。‘塞’指闭塞,对于师友的教导,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业功德,没有信心,必无所成。
' q1 j. m8 k! A4 S6 W* E0 k. L
' U' k) M# M- _" a  因此,他的心思行为,自然就会时常‘违犯戒律’,而对于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论、或是因果报应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处世的原理原则——戒律,他们的态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时候,认为佛所讲的道理,大概不错。有时候,‘心意犹豫’,不愿接受、不敢接受,这显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后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无知,便一昧盲从地奉行,就是所谓盲修瞎炼,结果总是属于徒劳无功。7 M6 a! H2 o& ~/ N& n6 V

4 h. ]. h/ o% \% m8 P  ‘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说,对于圣学经典暨佛像,毫无尊重恭敬心;这是轻慢师承,不重视道学的表现。烧香、燃灯、礼拜、早晚课诵,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学固然不废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灯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诚信、智慧、光明;礼拜是教我们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纵然是天天烧香、燃灯、礼拜,也等于是不烧香、不燃灯、不礼拜。由于事理不明,所以‘恒怀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习气,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嗔恚、骂詈、恶口,古云:利刀割礼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嫉妒贤人善事等等,这是修行人所不应该有的,还时有造作,怎么能得好果报呢!
( N- M  G1 j8 x) r4 h. U
# ]& q% W' P9 v& V5 M+ O" |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 R' p3 O# }. _. ?* Q6 K; ~" ~
  z  j9 Q2 r6 w$ P0 ^  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著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4 N. J6 b( `3 z; e

9 g+ a- j( D5 e3 h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三种原因。
/ H* T2 ?0 o, K; P: m6 j) j! N7 K% {9 L
  为佛弟子,最要紧的是修平等心、清净心和慈悲心。若不能每天修学,一个月至少也应该修学六天。六斋日,以往是指农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日,这几天应当修斋,培养清净光明的心地,做修心养性的工夫。如今,我们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由君主时代进入到民主时代,意识型态、生活方式都时时在改变之中,然于身心之修养,每周也应当作一二日斋心的工夫,实在有益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福慧增长。% e3 U$ h6 w4 |8 v0 d! a

  m. q7 v  @5 E, i" k* @  ‘杀生趣手’,是指由于贪欲、嗔恚、愚痴等烦恼而起心动念,亲手杀害众生。这是佛教绝对禁止的,有很重的罪报,严重的破坏了慈悲一切和清净心。
2 [# }4 z4 }6 W4 s
( e5 Q2 [  O# \  凡是读书人,无不爱惜书本,甚至视书籍重于一切。佛弟子敬爱法宝——‘佛经’,有重于生命者,因为‘佛经’是学佛的依靠,印证知见、修正行为的准则。‘不敬佛经’就不是学佛,正如不爱书本,就不是读书人一样。将佛经随便放置在破烂的竹箱里,或者与脏乱不干净的衣物放在一起,‘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一句中的‘座席’是比喻,比喻说:有客来访,主人必为安设座席,以表敬意。我们对‘佛经’也要有专用的‘经橱’、‘书架’,这就是经书的‘座席’,恭敬法宝之意。无有书架、经橱,将经书视同一般书本一样,随便放置,是一种不重视道学修证的表现,学佛的人,连经书都不尊重,那还有什么成就可言呢!5 ]9 A8 v4 S: {  `7 ^: c. W

; H1 k  r. ]: C+ e" k4 m  (四)邪信妖巫恶鬼衰耗7 s- U. T' }* ]6 m) `$ c; e1 I
& B# H7 q1 K+ w7 y6 n9 H9 Z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
8 V, ]) S# [) O. N: I$ d
) Z; C+ G& q6 ?0 J  这一节经文,是佛说学佛不得善报的第四种因缘。' H9 y* Z  E' o

; p3 H1 L4 k  `5 j) B: M, R8 d  论语中说:‘子之所慎,斋、战、疾。’疾病乃人生之所不免,佛法以破迷信、开智慧为宗旨。若是生病了,就应当一心调养,与医护人员合作,以求早日康复。若能以净信心,念佛菩萨名,有不思议的力量加持,这是属于心理健康,有其甚深学理依据,不是迷信。如果不信佛陀教诫,而去信鬼神,‘便呼巫师’,巫师是专门与鬼神往来打交道的一种人,男曰觋,女曰巫。来为病人治病、占卦问卜、或是作法解奏消灾,‘解’指解冤,‘奏’是以文疏报告鬼神。‘祠祀邪神’是世俗所谓许愿、还愿而祭祀那些不应该祭祀的鬼神。孔子也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可见圣哲所见,大致相同。佛弟子对待鬼神的态度,应是敬而远之。前清周安士先生,每过一切神祠,必祝愿曰:‘唯愿尊神,发心出世,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早成佛道,普度众生。’如是为鬼神说法,是学佛者应当学的。如果迷信邪鬼邪神,时常接近,自然就离远诸天善砷,不会得到福佑善护。于是取而代之者,则是‘妖魅日进,恶鬼屯门’。左传上说:‘人弃常则妖兴’;‘常’指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八德是中国人基本的人格,弃绝五常八德,其心行知见,自然与邪恶交感,‘令之衰耗,所向不谐’,也是必然的结果。  G4 U& I  j( c4 D& V9 [$ K. ^9 ~

  o/ f& R' z. d2 o; t) W" y  这些人,何以不信佛言,不依教诫而行呢?佛又说:‘或从宿行恶道中来。’‘宿行’是指过去生中,意思是讲:这样的人,或者是才由恶道转生人世,因此,还带有前世恶道的邪见恶习,正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恶习气力求戒除,善习气应当培养,关系迷悟、苦乐的果报,不可不留意。‘现世罪人’,是佛说此人,纵然是受过三皈五戒、或者出家,由于尚存邪见恶习,多诸恶行,‘现世罪人也’。他们有学佛之名,而名实不符;‘非佛弟子’,佛陀不会承认他是佛弟子。
2 j, h' S' j, a1 [- U/ D9 I
, K  n  {) q- H8 O$ @: g9 }  以上所说的四点,可见都不是真学佛,因此,现前果报衰耗不谐偶。来世果报则更为可怖!. f$ m8 P, R0 S+ i5 {
; S: J8 w: T% f, F$ C8 o. g& X
  (五)死后恶报轮转三涂
3 L' }9 t# [/ B9 G6 e
. A% f- M3 s* ^$ X  死当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
& |% j( `  S' S4 d% m3 a5 a% O: M6 g
  这一节经文,是佛陀为我们说不如法的修学,迷信、盲目的修学,所得的报应。
- C. \% e5 ]! p) M: }9 ?4 o4 R3 t
  三世因果的事实和理论,佛经中讲得极为透澈,值得吾人深入研讨,以穷宇宙人生的真相。
( z* Q0 Q& j1 U3 T# Y' D' a, V; E  L  n
  令世所作的业因,来生后世,因缘际会,必定现行受报,正是丝毫不爽。如前所说,邪知邪见,迷信鬼神的假佛弟子,不仅是现在果报不好,报终死后,还不免要受地狱——泥犁——的苦报。这都是由于其生前所作的行业,罪在由迷入迷,导他入迷信之故,所以佛说:‘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这几句话,全是讲现前及未来世的苦报,真是痛不可言,追究其根源,实在是‘皆由积恶,其行不善’。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观其义理,省察身心,诚然,恶不可积,行不可以不善也。
( w: |, `" O( h' Z' F& [3 K9 w: O  l8 Z! _9 t
  下面要给大家讲解的一段经文,是世尊特别开导我们学佛必须破除迷信和执著。! A( }- {; ?8 _* [' |

6 v+ y7 m* I" v, }  四、训破迷执 (一)愚人招尤 (二)善恶明训. g% ?" W6 `+ O0 ?
- |; _* i" K# K0 s
  (一)愚人招尤 1、不达怨尤 2、不达自缚( m1 E5 j$ n: k
$ j4 h' e5 |, C
  1、不达怨尤: r1 i1 E# r$ V' y* {
8 ^! _/ H3 \  s* b6 ^. w- i4 B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怨憎天地,责圣咎天,世人迷惑,不达乃尔。3 w1 W% T% z) d. V

6 o( O6 U( I& A2 |  这一段经文是讲愚人招尤,文有两小节,这是前节,说明愚人不明事理真相,怨天尤人的罪过。
7 z5 k) ~! F% Q# @5 Q4 B1 [( b1 _3 L; c; H" S  @' |- \
  ‘愚人’,在佛法中说有五义:(1)沉迷五欲、(2)是非颠倒、(3)喜恶憎善、(4)闻道不解、(5)从恶道中出,叫做‘愚人’,总是恶习气未除。心思昏迷,无正知见,称为‘盲盲’。
. {8 N* f: x1 P4 }
7 ~1 Y( T4 U7 D( q4 b& l- P  ‘宿行因缘’,是讲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因,如佛经中说:‘佛在祇洹说法,有六十初发心菩萨,共到佛所,五体投地,悲泪如两,各问宿世业缘。佛言:汝于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道心减灭。其时有信心檀越,供养二法师,极其钦敬,汝于是时,生嫉妒心,在彼檀越,说法师过,令彼渐生轻慢,断其善根;以是因缘,堕于四种地狱中,若干万岁,后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知,常为人所鄙贱。汝等将来命终之后,于五百岁,正法灭时,尚生恶国恶人之处,为下贱人,被他诽谤,迷失本心,过是五百岁,灭尽一切业障,得生阿弥陀佛国。’读此文,当知行为果报之可畏如是,敢不慎乎!' D5 D! V4 K% z' L: W. {
- W! w0 {( l5 n3 U/ Q' ^+ q
  学佛,必定要信佛言真实无欺,相信三世因果报应。7 d) k/ f4 T' r9 Q6 d. H# ~
& n6 i  z: v- Y, ^
  这一节经文中说:愚痴的人,心无正知,目无正见,两俱‘盲盲’,不辨是非、邪正,不知善恶、利害,当然他是更不会去反省‘宿行因缘所之’了。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那‘精神报应,根本从来’,是有原因的。果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学著「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眼前种种不顺心、不称意的果报,不晓得真正因缘,以为是‘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宿祚’是说过去世所修的福禄。‘宿祚无功’就是讲前世没有修福,今世那里会有福报呢?现在还不晓得止恶、修善,反而‘怨憎天地,责圣咎天’,怪责老天无眼,佛菩萨不灵,对不起他,未能保佑他称心如意;‘世人迷惑,不达乃尔’,这是说世间有一些像这样迷惑颠倒的人,不通达事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做出这样违悖情理的事情来,岂不可叹!: p; m% R4 Y! W; Q( c& Y

" D* S) }/ Z5 t3 V; V2 A  2、不达自缚. H* w. I- P& h% m
8 V( g3 b- Q( [9 i- t- }
  不达之人,心怀不定,而不坚固,进退失理,违负佛恩,而无返覆,遂为三涂所见缀缚,自作祸福;罪识之缘,种之得本,不可不慎。
* i/ M% n; A  E' [" m% L( O# B
  O4 o6 a9 J' }8 a7 b  这是后节,说明不达事理真相,自作自受的缘故。7 ]- |0 E6 l5 l* L  `0 Y
) x9 t) h) b5 r
  佛说:‘不达之人,心怀不定,而不坚固。’由此可知,我们学佛,第一要真正明了佛经义理,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经义道理不明,心意必然犹疑不定,也绝不能生起清净坚定的自信心。心思行为,当然不如法,所以才‘进退失理,违负佛恩’。我们的身命得自父母,而慧命则得自老师,是以老师是我们的慧命父母,佛是我们的本师,恩过生身父母。为佛弟子,不明经教,不依法行,违背教诫,辜负佛陀恩德太多了。如果能及时回头,还来得及;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惜的是,不达之人,‘而无返覆,遂为三涂所见缀缚,自作祸福。’‘无返覆’就是执迷不悟,不知忏悔,不肯回头。‘三涂所见’是指贪嗔痴慢、名闻利养,意思是说这些皆是堕落入三恶道的邪恶知见。‘缀’是累缀,‘缚’是缠缚;意思是讲,他沉迷于名利五欲之中,为贪嗔邪见所缠缚累缀,造善恶业因,受祸福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下面三句是——‘罪识之缘,种之得本,不可不慎’。‘罪识之缘’一句,是指本性无始以来渐染习气而变为‘罪识’,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的性,就是佛说的本性;孔子说的习,就是佛说的‘罪识’。习虽有善、恶,俱有圬染、清净本性的作用,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种子永不坏灭,遇缘一定起现行结果,还得报应。凡夫藏识种子,恶多善少,所以叫做罪识。‘罪识’在此处是指罪业种子,邪恶习气。经文讲的‘种之得本’,本指果报,因此,习气种子,不可以不善。平素存心行事,对于邪正、是非、善恶,尤其不可不慎重;因为现前当来,必定是有果报的。- N; N" j+ V; A/ C; v
/ l# H" U; z( N0 r1 |/ ^4 F
  下面经文是第二段,佛陀开导我们善恶的标准和因果的定律。文分两节,先说善恶之喻,后论因果不爽。; M/ ]% k0 m% @0 ^6 }( P

0 m; A2 q, Q- v7 v0 i6 J; l' g' ~  (二)善恶明训 1、善恶之喻 2、因果不爽- {, ]2 B$ h0 @
1 ?0 j  q' \4 u* j9 w3 |' \& w2 u
  1、善恶之喻
* ~+ ?* y9 _/ S3 ]( A) t9 R4 @) P7 X" _+ D4 ?1 u9 z7 v6 \! [* M- l
  十恶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从善生;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度水;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福报自然,从善至善,非神绶与也。今复不信者,从后转复剧矣。
* `9 p  I3 W( J; p$ z& j/ V- L8 y/ A0 J
  ‘十恶怨家’和‘十善厚友’二句,是佛教给我们认识善恶的标准,旨在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w( n; @0 S1 p7 |

; N+ {9 i7 K, O2 N  ‘十恶’是将诸恶业归纳为十类,身之恶有三:杀生、偷盗、邪淫;口之恶有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之恶有三:贪悭、嗔恚、愚痴;是谓之十恶。十恶乃性德之贼,故称之为‘怨家’。怨仇相逢,必受其害。十恶以杀生为最恶;中国历史,称为信史,史册所载,历代杀生最重者,果报最显者,有周宣王至明末流寇李自成、张献忠约有二百零二人,其因果报应之事皆有征可考。而佛经所载,尤为详尽。十恶俱作,果报定在阿鼻,就是无间地狱,苦报无尽。人生苦短,不过数十寒暑,一切尽是过眼云烟,何苦造诸恶业!佛经中有说鬼鞭尸一案云:‘昔外国有人死,魂还有鞭其尸,傍人问曰:是人已死,何以复鞭?报曰:此是我故身,为我作恶,见经戒不读,偷盗欺诈,犯人妇女,不孝父母兄弟,吝财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堕恶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复言,是故来鞭之耳。’这一段公案,是否真实,姑且不论,但其寓有甚深哲理,实堪玩味。益明我此有用之身,勿令广造诸恶也。/ v9 \  A9 N6 l8 H. O
% e3 Q8 n1 H; ~3 u  u
  ‘十善’者,十恶之反面,就是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悭、不嗔恚、不愚痴;是谓之十善业。此十种善行,为人世福德,生天资粮,学佛根本之所必备者。佛法中有十善业道经,专门讨论此一问题,教人修学。我们依此标准与人为善,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友有助力,厚益尽心,世间最靠得住的‘厚友’,就是‘十善’。我在此举一个例子,廿五史梁书庾诜传说:‘庾诜,字彦宝,笃学经史,尝乘舟,载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载三十石;寄载者说,君三十石,我百五十石,庾诜恣其取足。’‘邻人有诬为盗者,诜以书质钱二万,令门生诈为其亲,代之酬备,邻人获免,谢诜。诜曰:吾矜天下无辜,岂期谢也。’‘晚年每日六时礼忏,诵法华经日一遍。后夜中,忽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容止甚异,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梁武帝中大通四年(一三八六年),忽惊觉曰:愿公复来,不可久住。颜色不变,言终而寂,举室咸闻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诏谥贞节处士。’按此传为念佛往生净土确有凭证,载在正史中者,中国自晋时慧远大师首创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以来,历代依教奉行确有成就者,不知千万人也。近代念佛往生,本省尤多;如台北念佛团李济华居士往生,启发徐醒民一心专修净土,就是一个好例子。千万不可看作迷信,希望大家多多留意,不要自失大利益,自己错过大好机缘也。
- i$ D, q3 l& o  o5 s; O* T6 |
( M4 V, ?  V) N: ^  y  ‘朋友’是五伦之一,志同道合,患难相助,成就世间功业。然于念佛一心,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世间厚友则无力相助,必须自己勤修十善、戒定慧三学,才能满愿,所以‘十善’真是世出世间的‘厚友’,我们必须敬重学习。不然且看楞严会上,阿难尊者,聪明多闻,在工夫方面,他总以为:‘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他没有想到,佛对他说:‘他人吃饭,己不能饱。’虽与佛陀为至亲骨肉,也不能相代,帮不上忙。佛教绝对不迷信,我们一定要觉悟,修行证果,一定要靠自己,所以佛陀才教我们远离十恶怨家,深交十善厚友;要认真地反省,此一日中,果然恶念少而善意浓;与人为善,不与人为恶的话,那自然会‘安神得道’,安神是说现前身心安稳,无忧怖、无烦恼。得道是指身后,往生佛国,成佛作祖。这‘皆’是‘从’断恶修‘善’而‘生’的真实果报。佛语真实,朋友,你何乐而不为呢?
: h8 o# M8 ^8 I5 m  G  Z
9 {! j& p$ Y! A5 t  ‘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度水’。这二句是比喻,刀兵劫指战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起因于嗔恚仇恨。水喻为贪爱,贪欲不足,为一切祸灾之根源。十善厚友可以消除三毒烦恼,是有消灭战祸及超越苦海的功能,使我们得到安和乐利的幸福生活。因此佛说:‘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福报自然’,‘从善’行‘到善’果,自修自得,‘非’是‘神’仙佛菩萨‘授与’你的。如果你还是不相信,诸恶皆作,众善不行的话;那么,苦报必然是转复加重了。
0 {: U; {/ {3 S# H* r- X$ R. i$ d  A: R8 R0 K; B
  2、因果不爽1 h6 m! m/ R5 t4 K# X
3 V. d' V- {3 S$ U
  佛言:‘阿难,善恶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堕恶道。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语至诚,终不欺人。’) [: R4 f) l4 K  z. C

: V3 C+ W0 }1 s* a  这一节经文,是论因果不爽之理。佛告诉阿难说:善恶报应,追逼于人,如影之不离,绝无逃避之理。‘谛信’意为‘正智信’;‘不迷’指不为邪说物欲所迷。经云:‘过去祇园精舍附近有一贫贤者,每日至精舍扫地,至心不倦。有一长者游观大泽中,见有数十间七宝舍,问人得知是贫贤者扫佛舍,福应生此。长者心喜,找到贫贤者,以五百金买得。贫贤者得金,广段供养布施众生,佛为说法,即得道迹。’这是说明善恶必有报,佛语真诚,决不欺人。以上将佛陀教我们破除迷执、辨善恶、明果报一段经文讲完了。9 M  f* m7 `* I, [, w) t  i
/ a& u( J/ t8 L
  接著再续讲第一大段的末后一段。三宝难逢,文分两节,先说宿有福由得逢佛法,后讲嘱宣教法,并作福田。) R8 c2 Y$ {9 g8 z

/ g5 \+ G% W, W" x  五、三宝难逢 (一)宿有福因得逢佛法 (二)嘱宣教法并作福田% r; }* s9 c# e( V7 A
4 H) P- I0 ^' K& o9 s# b6 X
  (一)宿有福因得逢佛法
; ^" S$ n! G& f! }/ x: H7 P9 P/ p0 T3 G9 G# M; D
  佛复告阿难:‘佛无二言,佛世难值,经法难闻,汝宿有福,今得侍佛。’" t: p: g" [( M3 i* s
3 l7 R4 Z! }( U; K- M9 ?; H$ g. m
  在这一节经文里,‘佛无二言’一句,真是苦口婆心,一再叮咛嘱咐,唯恐我们又错过了这一次的大好机缘。‘无二言’诚至极矣!如何不敬信。‘佛世难值’是讲佛陀出生于世间,机缘相遇,非常困难。因荐,修成佛道,一般说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古印度数字单位,照中国计算法,是万万为忆,万忆为兆;而一阿僧祇,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再乘以三,真是庞大的天文数字。从凡夫地修成佛道,通常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其次是以本师释迦世尊为例,佛灭度到今年(民国六九年)依虚云老和尚据中国计算法,应该是三OO七年了。第三,就弥勒佛降生此土,经云,约为五十六亿年后。第四,是生在佛前,或在佛法灭后,是为八难之一;可见,能遇佛同住的机缘是非常不容易,真是可遇不可求。为什么我们要求与‘佛同世’呢?因为与佛同世,得亲见佛陀,闻法契机,易得解兢。我们虽不值佛世,但能生在释迦末法第一千年之末,尚得见闻经教,也是不幸中之大幸了,愿大家自爱自重,庄敬自强,努力修学,不负佛恩。( m. m2 |% V, m; A/ V) o

; S/ l% B0 A6 B6 K- H% ~9 k  ‘经法难闻’句,先需了解经法的用途。‘经’和‘论’的作用是修正我们的知见,戒律是修正我们行为的依据。所以,经律论三藏,是学佛唯一的准则。世尊灭度时,遗言‘四依法’,即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指三藏经典,如果末世弘法者,无经典依据,即不可依信。第二、是‘依义不依语’,‘义’指佛所讲的道理,语是表达义理的工具,义为主,语为宾,这是叫我们要依据佛所讲的道理,而不要执著语言文字,死在言句之下,那就丧失佛陀教化之义了。第三、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是佛依世俗而说,是方便说;‘了义’是依佛亲证说,是真实说。因此,佛要我们依了义真实说的一乘法,而不必依照方便说的方便小乘和人天小教。第四、是‘依智不依识’,这是叫我们应具备良好的修学态度;‘智’是‘理智’,‘识’是‘感情’,是‘迷执’。佛教我们接受佛陀的教育,应当以‘理智抉择’来接受,不可以感情用事,更不可迷执。这就是四依法。末世佛子,果能依此而行,就与佛陀同住世间,亲聆教益无异了。末世众生福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若不遵四依法,必入邪途,是故‘四依法’不可不遵行。再说经典功用,现前有拔苦与乐之功,后来有解脱生死之益。经典分亲闻佛说及记载流通,亲闻者契机深,记载者契机浅。再讲就是记载,也不容易,如姚秦时代,法显十人,唐玄奘大师孤身西求;历代释迷传讲,流通至今,谈何容易!我们尊重经典,就是对佛陀演教暨历代大师传述之功,略表敬意耳。是有‘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再待何时度此身’。阿难尊者有福,得作佛侍者。又如金刚经所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是佛为我等授记的一段经文。可见若无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是很难接受佛陀教育的。我们当知自勉。
- G/ m* j) q2 U( T' u
3 Z) X# V0 q, n' v# A  (二)嘱宣教法并作福田
+ f" S  S4 X: J
- \9 B, H3 B6 N/ u6 r) f# A  当念报恩,颁宣法教,示现人民,为作福田,信者得植,后生无忧。阿难受教,奉行普闻。6 g  p- ~' H9 {( q  ?! P
3 l+ ^' I6 w3 I5 @
  这一段是讲‘嘱宣教法并作福田’,也是问事佛吉凶最后的一段。3 j4 d$ e! n+ I, B/ y: r

8 N1 _5 t- ?2 {0 G: D  ‘当念报恩’是佛教我们做人应当念念存报恩的心。报恩一定先要知恩,那些人有恩于我呢?第一是父母,于我有养育之恩;第二是师长,于我有教导之恩;第三是国恩,政府有保护人民安和乐利之恩;第四是众生,一切众生,有各尽智能,互为依存,创造美满社会、幸福环境之恩。是以佛常教人‘知恩报恩’。
; {7 f, A- C" b7 s, H
. X+ n8 f$ @+ g  如何报恩?佛教我们,第一要‘颁宣法教’,‘颁’是颁布,就是普遍传播的意思,普遍传播宣扬佛法的教学;且不止是言教,佛要弟子们,人人行解相应,知行合一,做大众的模范、典型,示现给人民做榜样的身教。因此,佛教法中出家,本来就是为上报四种恩德,下济众生苦难,助佛弘化,潜消祸乱,为众生作依止、作福田。福田有三种:(一)敬田三宝、(二)恩田父母、(三)悲田贫苦。诚敬、孝顺、慈悲是万善之根本。诚敬自敬佛法僧而生,孝顺则由报父母而生,慈悲实由怜悯一切贫苦众生而生。所以,佛说:佛菩萨、师长、父母、众生,是我们植福的良田,人没有不求福的,福向何处求呢?虽然人人有福田,可是几个人知道呢?佛慈道出,信者得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勤于植福而后才有享受不尽的福报。朋友!你信不信、愿不愿修福呢?
% k# c9 g9 u/ H  I! H9 E3 n/ M9 }3 P: W- b8 _; k
  请看经文:‘后生无忧’,这一句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未得道而命终,来生以福德深厚,必生天享福,身心安乐无忧。第二是道业成就,明心见性,断惑证真;或是上生佛国,永脱轮回,究竟无忧,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果报。由此可知,为佛弟子,必知恩德,作人天师范,报恩弘教,为作福田。须知入道必以智慧为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阿难尊者,就是我们的好榜样。‘阿难受教,奉行普闻’。尊者敬受世尊的教诫,立刻就能依教奉行,将佛陀讲的道理,传播十方,令一切众生普闻生信,破迷开悟,叫我们明了,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佛,才能够得到富贵谐偶、事事如意。4 A) N8 T7 ~; E; |' E3 W
' h- z1 c6 w/ k2 A4 U# Q& M. b7 E
  以上将本经第一大段:‘问事佛吉凶’讲完了。
& G, ?) R4 n8 }$ P$ Z) a+ p: l
0 f/ h' ?# T4 O  v4 f  B  接看看,第三页最后一行最后三字:‘阿难复白佛言’起,至第四页最后一行‘罪深如是’止。有十行经文,是本经第二大段,问答杀业责任问题。佛教戒律,第一是不杀生,无论是出家在家,一切佛弟子都必须遵守的。佛在楞严会上说:‘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食肉罗刹,报终必沉’,这些叮咛,皆是说明,嗔恚心强,慈悲心弱,非佛弟子。杀生之害处、果报,痛不可言。经中又说:‘众生断杀,得离生死’,‘清净比丘,不蹋生草’,‘于世真脱,不游三界’。这是说明持戒、护戒,才能体会同体一如,慈悲平等的境界,才是一个依教修行的圣弟子。* W* y1 X* C' w) [4 K
9 M. M1 h& S% O0 Z$ k( {. b
●乙、杀业责任 一、阿难启请 二、佛示轻重 三、怨对无间
0 L- E3 w2 Z& E8 G; A
9 N, d" W) L9 M* M( a2 X( l) g  一、阿难启请
2 d! L) Z' S; J, M+ b- K0 i8 I! a0 Q
6 R5 x- L; F! e8 E* d  阿难复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不自手杀为无罪耶?’( k8 q( \1 K. Q! }2 e0 F% c. V

  h& @( O' S. ^: H2 p  这一节是阿难请教的话,其问意还是为了利乐有情众生。因为众生最苦是死,惨死尤甚,故以杀生为第一恶行。世出世间圣教同宣戒杀,中华文化,仁慈为五常之首,佛教中,护生为第一善行。经文虽只说到杀生一事,意含全部戒律。儒家的礼教,佛家的律学,都是本诸我人同具的性德,表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慧的行为,绝不是有意约束人的、吃人的,其教学目的,皆为复性而设施。本经咯举其一,其余则思之可得。8 G* H7 z) v! g

& z& T( S1 k: }( ~  ‘阿难复白佛言’,是阿难闻佛讲完事佛吉凶缘由之后,又提出一个问题来请教佛陀,他说:‘假设有人,没有亲手杀生——杀生有亲手杀、教他杀,或者是见杀心喜,这里阿难显然是指教人杀生,而不是自手杀生,所以他问—不自手杀是不是就无罪呢?’; g3 }" M3 ~8 }+ x
" v( U: k1 O! K, F, U
  二、佛示轻重 (一)教杀重于自杀 (二)无知官迫为轻 (三)故犯欺罔为重
7 [% B7 T( X# `3 t0 D: j
3 z0 j5 L% [0 i+ `  (一)教杀重于自杀! Z- u5 [% }; N" }2 S5 I( J

" l& R0 J8 G* y4 B. U- L( j6 |  佛言:‘阿难,教人杀生,重于自杀也。
7 Q/ t4 r5 u9 Z& m. b' |
7 y# S0 w: \1 A2 q- U! k" W  (二)无知官迫为轻
$ U5 Z) T: Z6 l0 T) o+ t! U2 P
/ v+ M& o6 f% `1 O1 K' i9 o  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
& `3 \& a3 Y9 y0 R& V( }- O* g! c' w7 o* U6 j$ y
  (三)故犯欺罔为重
% o2 v; g! d( r$ Z1 h9 o3 w. ?, C6 @! g4 @5 ]& u; @/ Q& Q& a8 M" D
  教人杀者,知而故犯,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伤生杌命,其罪莫大!’( q  {- ^3 Q) o9 L1 y9 q
+ g/ W3 J1 R, k2 U- Q9 e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对阿难解释杀生罪过责任轻重的开示。
- m. w& @( i$ l+ G
. p/ P4 Z) K: I" o$ L- A# a  大意有三点:(一)教人杀生重于自手杀。(二)无知、官迫为轻。(三)明知故犯者最重。现在就依次讲解:
' u2 W4 W" C1 }" U  |" j3 {5 \' _: Z( G7 y+ A! S0 j! F4 N) b
  ‘教人杀生’就是现时法律中的‘教唆罪’。佛告诉阿难,杀业罪行的轻重,教唆别人杀生的罪过,要比那自手杀生的罪来得重,因为杀生行为不是出于自意,而是出自教唆者之意,所以教杀生者罪重。下文,佛再对阿难解说道:‘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这几句经文说明轻重的理由,世尊特地举出两个例子:(一)是一般家庭,奴婢愚小下人,都是听从主人指使的,主人命令他杀生,他不得不服从,而他们自己却是愚昧无知,不知罪福。(二)是服务在公家机构里,‘或为县官所见促逼’,这是佛举当时的例子。古时行政司法权不分,县官同时也是法官,假设有人犯法,县官判决犯人死刑,执行行刑的人,当然不是县官自己,而是县官部下的刽子手,刽子手虽然是自手杀者,而不是出自自己的心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事,是指杀业之事,是奉命行事。意,是指存心,若以愚恶嗔恚心教人杀者,罪业极重。办案尚且如此,何况其余呢!从前,唐太宗对侍臣说:‘古者用刑,君为之撤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每因此不啖酒肉’。可见,决狱执法者,皆是菩萨心肠,无冤枉、多积阴德,纵遇罪无可赦,也是慈心、怜悯,不得已而杀之,非恶之、恨之而杀之也。所以经说:‘轻重有差’。& ^0 V: G! c; o( \/ o! O# _

; w% ^8 H4 P% _* m7 |/ B  下面一段经文是讲故犯欺罔为重。‘教人杀者,知而故犯’,这是说自心具有杀害的意念,而命令他人去执行,所以佛说:‘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愚恶’是指嗔心未净,不信因果,又无明达事理之智慧,往往造作一切恶行,而不能克制。如果身为三宝弟子,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者,杀心不除,那就是‘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三尊’是指三宝—佛、法、僧—为学佛者所皈依处,是世出世间最尊。(三宝的意义,在后文中解释。)欺罔三尊,就是欺骗三宝。‘自然神’就是自己的良心,不但欺骗三宝,也是自欺良心,做出伤生杌命的事。杌命是令他身心不安的意思,其罪甚大!
9 Z% w2 M2 L& D7 i& _" C) [, F' f0 S$ B7 y
8 t8 l5 C8 u, h- O1 m  上一段将‘佛示杀业轻重’一段讲完,下文是说杀业果报。经文也有三小段。( g" A# u  P. [. p) V
8 u& R& P: M1 U
  三、怨对无间 (一)现报灾凶 (二)三涂万劫 (三)现畜前因
. `' b$ Z" Z' o4 U% a
' w/ \) L3 J$ L: M" d  (一)现报灾凶" W' x, _: O" _9 w' P) p
) {" R7 K2 m* }1 m
  怨对相报,世世受殃,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数逢灾凶。2 t1 a- F% U5 k& h

: d) K! u  u9 C8 m4 n+ ?$ s  这一小段,是佛眼所见众生杀业怨冤相报,永无休止的实况。( t  h4 R' y2 p7 l& I
7 X4 V1 j  I" ^( {% x9 O
  首先,我们要问:佛家所讲的因果报应之事,真有吗?我在此地肯定的奉告诸位,真有!又问:因果报应之理正确吗?我奉告诸位,是真确的。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是永不变更的真理,绝不是迷信。佛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孔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德也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孔子家语注解中也讲:‘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之不祥。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其实一部二十五史,就是一部最大完整的因果报应纪实,钿读深思,必可悟得感应之理。然说因果道理最详尽的、最透澈的,还是佛教经典,有志深究其中极则至理者,请读佛经。希望你能深信不疑。" I3 `- b, L4 c5 o

+ l) ~/ T( l# q  t  佛在本经中,给我们所讲的‘怨对相报’等五句经文,是说明现世果报的灾凶,都是由前世引来的,世间人所以成为怨家对头,都是由于彼此不忍让而生的怨恨,怨恨若不能及时化解,必定是愈积愈深,演变成为斗争、仇杀、互相报复,乃至于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所以佛说‘世世受殃,无有断绝’。像这样的反覆报复,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惨酷,一次比一次痛苦,这种结果,实在说,全是由于无知、迷惑、颠倒所造成的;如果想免除这样惨痛的果报,那就必须有一番大彻大悟,开真智慧,认真的修学‘怨亲平等观’。首先,要能够忍受果报,不再存有报复心理,才能渐渐断恶缘、化恶因,化世世怨仇为大慈大悲,等念怨亲,物我一如,入不二法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才是真正的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种觉悟,是相当不容易,但是,并不是做不到,而是在于自己肯不肯真做。
! a+ z, `- @: A+ p2 ~' B0 j3 K$ h; I, Z" k$ Z  {8 y
  如果不觉悟,不能真修,还是心为境转,那就生生世世,都不能了断。恶因不断,恶缘增长,结果当然是‘现世不安,数逢灾凶’。现前身心不安,常有忧虑、恐怖,又时常遭遇到凶险不吉祥的灾难,这都是属于怨对现世的果报。
' b0 W" K0 Q* {9 a" Y1 C
: s. K( g* m1 ~3 ?& p  (二)三涂万劫
3 q7 V3 D2 H7 p0 y( I- G8 a* s+ S( K  _3 _0 [( B- {* _
  死人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三涂八难,巨亿万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时,令身困苦,啖草饮泉。
( Y- m+ Z4 T& G) \
  M- W4 W/ {1 y+ r: \  这是第二小段,说明后世三途万劫,永无止尽的苦报。  F# q+ G2 S2 l9 C/ B' @# G

) k  k& m3 A, @1 ~- ?2 Q  佛在前面给我们说了杀生现世的果报后,接著更进一步,再说明后世果报的真相。在此处,首先要肯定的认识,一切人和物,都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我们的肉身,虽然是随看三世而有生灭的现象,但是我们的精神(世俗叫做灵魂)确是三世常存不灭的。民国六十九年九月廿九日下午华视播放‘神秘的飞牒’里,也承认了:智慧、灵魂、精神是永存的,不随身躯同灭,而且承认了转世轮回。因此,业报循环、因果轮回,也就永无止尽了。灵魂是心智变现之物,在佛法唯识系里,有非常深入的实证和详尽的说明。这是真理、是事实,绝不是理论或推测。所以,古今圣哲无不是教我们提升心智、美化心灵,充实我们生命的实质,止于至善的境界,而后三世轮回的身心环境,当然也会愈转愈趣向真、善、美、慧的受用了。可叹的是,世人每每将这么重要的大事,忽略而不深入体察,以一己之偏见、陋执,拨无因果,反将圣哲明训,误会作迷信、荒唐无稽、不可依凭,于是逞己邪见,妄充通家,以世智辩聪,自误误人,以至于不可收拾;废经、废孝、废除伦常道德,父母且杀,何况其余!以致天灾人祸,日渐逼追,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究其根源,总由不知三世因果报应真相之所致。
* x/ T% s3 z8 a  p' k
7 h$ T( a. ~; j  佛在这一节经文给我们讲的,的确是很可怕的事实。那就是:杀生的果报,除了现在的殃报、不安、灾凶之外,身后还有三途万劫的苦报。佛说杀业重的人,死了以后,神魂必定堕在地狱。一切经中常说十法界的业因、果报,尤其是每每讲到三恶道,总是讲得格外详明:如贪欲心重,是饿鬼道因;嗔恚心重是地狱业因;愚痴心重(不能明辨邪正、是非、善恶)是畜生业因。‘怨对相报’当然是嗔恚心特别重,一定是会感召地狱的果报。有关地狱果报之事理,诸位可以细读‘楞严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自然就明白了。地狱受苦时日很长,罪报受满,出离地狱,大多数是转生到饿鬼道,或是畜生道去还债。所以说:‘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乃知夙生债负,受者毫厘不能增,与者毫厘不能减;吃他八两,还他半斤。因此,才有‘三涂八难,巨忆万劫’,没完没了,实在可畏。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杀生是万万不可造的。! ?) U" r  m- C
0 ?% o; ]8 m0 {/ K) x
  刚才讲到‘三涂八难’,这是佛学术语,在此地简单解释‘三涂’:(一)火途,地狱猛火所烧之处。(二)血途,畜生互相啖食之处。(三)刀途,饿鬼以刀杖逼迫之处。十法界中此三道最苦。‘八难’是说众生见佛闻法,有八种障难:(一)三涂为三种,(二)北俱卢洲,(三)长寿天,(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无有见闻佛法机缘。正如开经偈中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句话是千真万确,无有一些夸张。6 u- o* k9 d* [7 @2 y9 l* }( x

9 r, ]9 g$ y0 B$ l  ‘以肉供人’是说堕落在家畜之中,也有被人猎杀的野生禽兽之类,来偿还命债的果报。说到果报酬偿,实在是复杂极了。‘未有竟时’,也就是讲他亏负太多,非一生一世所能偿了,往往一生所造,百世莫偿,真是未有竟时。所以佛教诫弟子说:‘随缘消旧业,莫更作新殃’,意即在此。‘令身困苦,啖草饮泉’二句,是形容畜生现世生活的苦状。8 C) \" \6 O+ x3 n& B
5 G( `* `- N; r9 B8 C" B0 w
  (三)现畜前因
( k( q! U) h# S9 O- x% ~3 _
1 Q0 t/ W; j( [) P: b6 a  今世现有是辈畜兽,皆由前世得为人时,暴逆无道,阴害伤生,不信致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5 V/ e  ?% {4 h3 U/ R8 d

2 {! l3 g* I" H% ^8 j# Y  这一段经文是佛为我说出现前畜生道的前因,也是问杀生责任一大段的总结。
' y- s  u) q/ o1 a+ T4 t( y# U+ _3 B5 H- j. H$ W
  ‘今世现有是辈畜兽’,佛陀举出现在世间畜牲野兽,它们为什么落得披毛戴角,如此不堪呢?这都是由于前世,或是多生多劫的前世,‘得为人时’,做人的时期,‘暴逆无道,阴害伤生’,阴险怀恶,暗中伤害众生,‘不信’圣贤教诲,不信因果报应,所以,他们才造作种种罪业,招来现前的苦报,一‘致’于‘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这一句是佛说出世间众生真相。佛陀五眼圆明,真语、实语、如语,从不欺人;佛眼所见,人之于人,人于众生,人于万物,实在是平等不二的。儒家讲孝、讲仁,‘孝’字是合‘老’与‘子’为一体,二而不二;‘仁’字二人合成一字,也是二而一的意思。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又说:‘予一以贯之’,孔子说的‘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佛法中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门’的符号。中华文化道统,就是以‘孝’、以‘仁’、以‘一’为中心,大乘佛法是以‘一真’、‘不二’为中心,是以古德云:识得‘一’万事毕。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一’为大事,‘不二’就是一,六祖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孝’是不二之法,‘仁’也是不二之法,是佛法与中华文化同源、同一根本。正因为如此,才能与中华文化合而为一,发扬光大,其成果则远超过印度本土。世间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看到万法‘一真’、‘不二’的实相,于是乎,在感觉上,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吃亏,上他人的当,受人欺骗;以为自己的财物损失了,精神不安,忧虑恐怖,都是别人、或环境造成的。其实不然,如果见到三世的因果报偿,就会恍然大悟,世间真的没有人能占到别人的便宜,也没有人真正吃亏上当,因为,果报酬偿是通三世的。只要因缘聚会,谁也不能躲过。躲过今天,躲不过明天,躲过今生,躲不过来生。经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知三界苦乐、六道升沈,皆由自心感召,茫无躲处。东岳庙有一付对联说:‘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何不猛生悔悟,回头是岸。禅宗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佛经说:‘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又说:‘罪福二轮,苦乐两果,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非是天降地生,实在是最初一念所致。离却心源,更无别体。’因果的道理明白了,自今而后,决定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逆来顺受,容过忍辱,了无怨尤,息灭报复,心意等慈清净,才真正能够免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的悲剧。若非如是勤修,则‘怨对酬偿’,世世不免。
! G! b3 x# a4 N: [4 b" [. N' t3 {* X
  ‘神同形异’,‘神’是神识,俗称灵魂,其实‘神魂’是迷而不灵,孔子称之为‘游魂’是很有道理的。‘形’指六道众生的身形。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讲,‘神魂’原来是一个,但随著所造的善恶业力,轮回在六道中,受苦乐果报的身形却是千差万别。这正是孔子所谓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夫子在佛法未入中国之前,也有同样认识,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罪深如是’,一句是总结说明一切造恶业的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尤其是三恶道最苦,出离最难,其于杀生关系最大,其次是偷盗,单就这两种罪行,已足够构成三恶道的循环了,而造成怨怨相报无尽期的惨剧。经文至此,将第二大段,杀生责任,讲完了。- |% x7 [& w* w" F8 U
% W/ y9 H/ C2 }0 U9 I
  前面所讲经文,意在止恶。今科意教修善,修善必有师承,故训之事师之道。
$ D( x$ j' I8 E6 P7 T7 r4 C8 o8 u+ D9 A! R  D' p# Y0 w1 E
  底下要讲的是本经的第三大段,讨论‘教学’问题。经文有廿三行,自第四页最后一行起,至第七页第三行‘可不慎也’止。在这一段经文里,我们将可见到三千年前圣哲们的教学精神与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 I, D% t- t* P
* Z9 ^5 b6 ^  N; I& @. W: X9 U. c* ?1 w% ~
●丙、师弟之分 一、师生之本分 二、师生之行持
. h! T7 s5 b, i# q  j* v: M/ I8 [9 K3 ~% a
  一、师生之本分 (一)弟子本分 (二)师教本分 (三)弟子背师罪果
3 r( B& {! g8 Q9 X7 q7 H
  q. `0 \9 [( B  (一)弟子本分 1、恶意向师及善者问答 2、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 3、善戒感天慎勿嫉妒
$ V% z  K0 N) m7 a# _! W
! Z. b1 O8 v( J5 x: q  1、恶意向师及善者问答4 m0 A1 G; \% }
( s- {6 [& W+ _3 X
  阿难复白佛言:‘世间人及弟子,恶意向师,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 M5 Y% k- ]1 j# c9 S) g! d- I* r. q3 }3 e3 b
  这一节经文,是阿难请教的话,问意很明显,旨在请示世人做学生的本分事。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人能知本分、尽本分,则近道矣。这的确是教学上最重要的课题。做学生、做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一定先要认识教育、师道,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及一切众生的关系。佛陀教育和儒家教学,都是以‘仁’、‘孝’为基始根本,精进提升到真善美慧的完人境界,就叫做‘圣人’,或称做‘佛陀’。所以古德有说:‘学问之道,仁而已。仁之道,孝弟而已。’儒佛的教育就是‘仁孝’的教育,其具体的教学就是伦常八德的修养。中国人自古以来‘学孝、学仁’,‘行孝、行仁’,‘教孝、教仁’,将仁孝之心,提升到最高境界,扩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皆朋友。而佛教更进一步,推展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时空物我一如,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至极境界,这才是竭尽‘仁孝’之极致;竭尽教育的功能,完成伟大不可思议的圆满人格,称之为‘佛’。儒佛的教学,都是从‘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做起。佛法中的断烦恼,就是格物功夫;学法门就是致知学问。大乘佛法,六度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格物工夫的具体修学法。‘般若’更是‘致知’之极致,根本智、后得智的圆满成就。直心、平等心是意诚之极,深心、清净心是心正之极,身修之极。大慈大悲是家齐之极,国治之极,天下公平之极。是儒道、佛道、天道、人道,一体也,一道无二道。圆修圆证此道之人,就叫做‘圣人’,叫做‘佛’。大乘佛法的教学,是以四大菩萨为中心。(一)地藏代表孝道,地能生育万物,含藏万物。孝为万善根源,蕴藏无尽德能,是以孝心比如大地。这是佛教必修的第一门课程,导师就是地藏菩萨。儒家教学,首重忠孝,其在童年就接受真实、明德、福慧基本的教育,与地藏教学完全相同。(二)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三)文殊代表明哲理智,这两位菩萨的教学又通于‘仁爱’、‘信义’四德目。‘仁’者,人我一体也。‘爱’者,一切恭敬也。‘忠孝’是教学之体,‘仁爱信义’是教学之用,待人接物心存‘仁爱’,言有‘信’无欺,行有‘义’,‘义’者,尽义务而无求报偿也。此四德是用在壮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0 23:48 , Processed in 0.0811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