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6 Z' Q" j* t1 H! v
7 _9 ]! d$ S- J& }2 J5 O
% j# s" r% D7 C. ?' ~净公上人讲述) F, S* C' L. @, \" R9 t. t. g
, ]: Q, e8 ]* Z6 U# F'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5 ]8 {, |* M$ F5 v, M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6 d; d* S9 R: N' S0 o% `甲、事佛得报
, r8 a J; g1 j7 Y: X. v* C乙、杀业责任% R7 q% K: Z3 j; M3 r
丙、师弟之分
& v: M* C" x5 H" h7 u7 o丁、疑世出世抵触
4 u7 C2 H+ d) R戊、阿难幸自悯他
. s0 y* u+ S9 {4 n7 B- u! a/ U己、阿难谏颂. ]" ]# R/ E' B
庚、闻颂信解
+ ]! r8 ^) k# E( |" l0 e, C
) ^; r0 B6 ^: w" s●本经的经题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1 S; c. I" X6 h* S0 D! u2 }4 U# `& ^6 ~# _( Y4 a4 F# ^% @
经题八个字,可以分做五个段落来作介绍:
& i# F$ I! M+ g& z
1 A, A7 X; P) }8 U, S5 B0 G 第一、‘阿难’——‘阿难’是人名,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出家之后,做佛的侍者,也就是佛陀的随从人员,在诸大弟子中,他是著名的——多闻第一。
) h6 Q* ^% { R/ X- L% V) q4 s, N! C% Y' j5 @& N. Z3 N
第二、‘问’——‘问’,这一个宇,在佛法中有五种说法。瑜伽释论上说:(1)不解故问,于事理不明了,应该要问老师。(2)疑惑故问,这是见闻生疑、思惟起惑,也应当请教老师。(3)试验故问,这是带有考试老师或长者的发问。(4)轻触故问,轻触是说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地提出问题发问。(5)利乐有情故问,这一类的发问,自己并无疑惑,只是看到在座大众之中,有一部份人,对于事理,或佛所说的道理,还不明了,内心有疑;而且他们自己又不会发问。于是,聪明智者,为了利益大泉,故意装作不知道,而代表他们发问,就叫做利乐有情故问。
; i1 P s- R. h7 c5 O K( ?5 J) m- s0 t4 q
本经经题中的‘问’字,就是属于最后一种。
+ {9 [0 ^9 E- _; O' L8 M, |, c$ D. w, d
这是阿难尊者,为了利乐有情,也就是说明知故问;目的是为了利益我们后世的大众,而提出四个重要问题。换句话说,阿难所提出的四大问题,正是我们初发心者心中的疑虑,经过他的发问,佛陀慈悲开示解说,我们只要从这一问一答之中,领会世尊所说义理,就可以破除自己内心的疑情,对于修行的理论和方法:自然就能明了。以上是本经‘问’字的意思。2 E9 O9 b% r& T' N$ @
7 U3 p$ N; t# z$ h 第三、‘事佛’——‘事’是承事,‘事佛’是讲承事佛陀的教诫。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如果是宗教,我们可以学,也可以不学;正因为它是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要接受,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和无比的损失,纵然是信仰各种宗教的人,也应当修学佛陀教育。
; H7 p+ X$ X: f! K, ?- Y( A2 y5 Z5 Y- o& ]' H" K
‘佛陀’,是印度梵文的音译,简称为‘佛’,义为智慧、觉悟,凡是具足圆满智慧,究竟彻悟的人,就称之为‘佛’。所以,‘佛’不是鬼神,佛是大智大觉的人。
) C) ^, M3 R0 U8 m" D1 C- R1 O8 W: i$ n
‘佛教’是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使人人能明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得失,进而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人生宇宙观,达到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圆浦、真实、幸福的生活目标。因此,佛陀教育,确是每个人都应当接受,应当依教奉行,这才叫‘事佛’。
$ g% K3 u( l0 z
$ y4 l% X( i2 m) k 第四、‘吉凶’——凡是称心如意、事事如愿的就叫做‘吉’;凡是违背意愿,一切事都不顺心,乃至祸害灾凶一类的就叫做‘凶’。这两个字,是评断事佛的结果。‘凶’字,是主要的疑虑;学佛,究竟是吉,还是凶呢?以上七个字,是本经的别题,别于他部。下面是:
( ^. V' y# W& S- y2 Q% F/ ^
( N! b9 a9 N4 ]& _' h4 ]7 o 第五、‘经’——‘经’字是通题,通用于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言教,都称作经。‘经’字含义狠多,必须契合诸佛所证的真理,同时又契合大众的根机程度的教枓书,才得称‘经’。自古以来,常以‘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贯’是贯穿的意思,这是指经典中的文义,都有严谨的体系、组织、结构,一脉贯穿,有条不紊。其次‘摄’字,是说能摄受众生,使得解悟。第三是‘常’,‘常’是永远不变,超时间、超空间,是古今中外永不变的真理。第四是‘法’,是法则、是原理、原则,一切贤圣凡外,皆应遵守。能具备以上所讲的四义,才得称之为‘佛经’。所以,佛经是有条理、有体系的说明宇宙入生真相,而能使入入得以实证此真相的教科书。2 B5 `) X3 Q {1 a( l2 C2 `
$ G2 J- Y$ l% D) {. T$ x 经题八字,合起来讲,就是佛的弟子阿难,请问释迦牟尼佛说:‘有入信奉佛陀教诫,依教奉行,所获得的结果,是福德、吉祥、万事如意?或者是有害处、不吉利的呢?’佛陀为之解答疑问的一部经。经题就介绍至此。
) |$ {4 O( F# k+ u
6 Y$ d% X9 G5 i0 u4 i 本经的内容:是说明学佛、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说是初学入门教材,虽然是人天小教,实在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大乘佛法好比十层大楼,而人天小教,正是造大楼的地基。由此可知,这部经在整个佛法教学中,它所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佛,应当从这部经学起;讲经,也要从这部经讲起。2 q$ l! Y* B- g4 [( P7 ~8 L$ @
6 b ^! d: _ F2 l 本经的宗旨,佛告诉我们说:能够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一定得到吉祥自在。在教学之中,佛陀教我们‘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言语、思想、一切不正当的行为。佛陀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息灭一切恶行,要说好话,利益众生,存心更应当厚培诚敬心、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孝顺一切众生心,为度化众生,不疲不厌的愿心。三业清净善良。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依照佛陀教导去做,一定能够得到事事如意。可是,这里面,有真假的标准,凡是依教奉行的,才是真的。只求个人利益的,那是虚伪的,所得的结果,当然是相反的。
" z) J4 @; D0 e' X+ Q X8 Q0 u
2 ^/ e. b8 ]+ h 本经的作用,是教我们对于佛陀教育生起信心,建立良好的修学态度,求正确的理解,破除邪见,和穷究因果的道理。
3 z9 v( z5 B# R6 v" D0 S4 s, @5 f
( h$ @, o4 R5 `9 [) Q; Q$ v 全经可以分作七个段落:
% t( l: d1 b8 L2 E; i
5 Y8 q$ d, D, c5 H* u6 H. w* x9 E 自初句‘阿难白佛言’,至第三页最后一行‘奉行普闻’止,是本经第一大段。说明信奉佛教,依教奉行,所得到的果报是吉祥的。迷信,违反教诫,果报是不吉祥的,这是学者最为关心的事。) Q$ t a' Z& E% w# P. ^
" J& N+ P; V2 \) h
自第三页最后一行‘阿难复白佛言’,至第四页最后一行‘罪深如是’,是第二大段。讨论杀生责任的问题。这是属于戒律,也是实际讨论我们生活行为的善与恶问题!戒律范围韭常广泛,在广泛范围当中,提出这一个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希望我们从这一个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因而体认到戒律的精神与功德利益,进而引发修学的意愿,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7 l, [5 G/ C2 o9 H# Z: `0 u3 E* }" h) |1 d/ N" f m" l
自第四页最后一行末句‘阿难复白佛言’,至第七页第三行‘可不慎也’,是第三大段。讨论‘教’和‘学’的问题。‘教学’在人生生活过程中,最为重要。而教学成就与否,实在是决定在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心理、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