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6 21: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5 x, ~! [: v6 N
【白话】养生的方法,最上的在于修养精神,其次才是保养身体。神气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宁,这是养生的根本道理;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满肚肠,满足嗜好和欲望,这只注重在养生的枝末小事而已。5 I9 @- N3 o6 y) c; I
332. 和神气,惩(chéng)思虑,避风湿,节饮食,适嗜欲,此寿考之方也。(卷四十五 昌言) g( |. m! o" I4 m' |6 ]' p2 s
【白话】调和精神气息,克制忧虑,避免风湿邪气的侵入,节制饮食,适当控制嗜好欲望,这些是长寿的良方。# L( |0 c, X7 \! M
6 z3 E& W4 y6 Z& b2 H8 z) m陆、明辨: ^5 f E# A# w0 ?
一、邪正
( f6 f0 r3 ?6 u3 s+ D( P/ d33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也。】(卷九 论语)- i( s; P/ I1 R7 [6 D9 B4 k
33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卷九 论语)
: C% ^$ G# p% |% ]- Q( [【白话】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善举,不促成别人的恶事。小人相反,见人做善事就嫉妒、做恶事便赞成,这是天理所不容的。”4 Q" q2 ~; J8 W( |% y9 H# F
335. 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卷四十八 体论)
" N4 V- s0 e- S$ T3 \" h3 T336.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wù)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è)者,【好称说人恶,所以为恶也。】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谤毁也。】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窒,塞。】(卷九 论语)
+ L4 ^0 F( m! P; Y! U; b; a, O337. 君子心有所定,计有所守;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则不然,心不在乎道义之经,口不吐乎训诰(gào)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随转如流,不知所执。(卷四十八 体论)6 {1 L4 Z& E! ?
【白话】君子心中有坚定的使命和信念,每次考虑、谋划都能坚守原则。道理、智慧不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诸实行;行动不求其多,但行动前一定审思行动的理由。心安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样自然不勉强;实行时,则唯恐来不及而精进努力。小人则不是这样,心思不在道义的原则上,嘴里说不出告诫劝勉的话,不选择贤者亲近求教来寄托身心,不努力落实道德来使自己心灵安定,而是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 T& A# e& _& G- v1 e
3 c0 X0 h2 p5 K& O% P二、人情! V4 w1 ^: h+ v& o/ A
338. 人有六情,失之则乱,从之则睦。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卷八 韩诗外传)) X/ B2 G. s" G: y9 Q2 e- d
【白话】人有六种欲求,违背了,国家就会紊乱,合理地顺从就能带来和睦。所以圣王教化人民,一定会依据人情事理,而用礼法加以节制;也一定会随顺人民愿望,而用道义加以规范。义理简明而又完备,礼法易行而有规则,与人情相距不远,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从国家的法令。
( T. Z- V% a& d, O3 g* C339. 今彼有恶而己不见,无善而己爱之者,何也?智不周其恶,而义不能割其情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o3 ~0 ^8 b6 }; Z
【白话】事奉君主左右的近臣有不良行为,而君主却看不见,没有做出利益国家的善行而君主却溺爱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君主的智慧难以尽见这些近臣为恶的一面,而行道义的决心还不能达到割舍私情。
. ~. n) m1 N) l# Y/ T3 O& Z' j: V, Y2 x' K340. 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是以明者,可以致远,否者以失近。(卷四十 新语); p% U0 l# U' e- g) w; D
【白话】君王能行善政,百姓就会喜悦;君王作恶,连子孙都会埋怨。所以明白这个道理的君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且影响久远;假如违背,连最亲近的人也会失去。
$ J! n' @) m L341. 我闻忠善以损怨,【为忠善,则怨谤息也。】不闻作威以防怨。【欲毁乡校,即作威也。】(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3 u' U* h {7 J0 r
342. 周公谓鲁公曰:【鲁公,周公之子,伯禽也。】“君子不施其亲,【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以,用也,怨不见听用也。】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大故,谓恶逆之事也。】(卷九 论语)
; K6 o/ F, E7 L" l1 ?, y& Z, l7 S【白话】周公对儿子伯禽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对老臣旧友,如果没有恶逆等重大罪过,就不要遗弃他。不要对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无缺。”+ f! [- l) d* A3 a/ }, Y
343. 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故名不贵苟传,行不贵苟难。纯德无慝(tè),其上也;伏而不动,其次也;动而不行,行而不远,远而能复,又其次也;其下远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卷四十六 申鉴)2 W- f, N A) K4 s+ b
【白话】君子所厌恶的异常行为有三种:喜欢生事、喜欢制造奇言怪论、喜欢改变常规。喜欢生事,就会制造事端而兴师动众;喜欢制造奇言怪论,就会离经叛道而惑乱风俗;喜欢改变常规,就会轻视法令而扰乱制度。所以,对于名声不以茍且的流传为贵,对于行为不以茍且的难事为贵,只有遵循礼义才是可贵的。纯正的德行毫无偏邪,这是最上等的;能伏住邪念而心不妄动,是次等的;心有妄念而不行动,虽有行动但不远离正道,远离正道了还能及时回头,又再其次;最下等的是与正道愈来愈远而不自知。) W- O% j3 W/ z5 L) n7 r
/ ]9 M4 N7 U, O. p0 u3 M$ b# ?* h. P三、才德 z! I0 [0 T0 y# J; Q
344. 百言百当,不若舍趣而审仁义也。(卷三十五 文子)* B, V. G2 ]) H; ^9 i3 y3 K
345. 故作者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恶其伤义也。(卷四十七 政要论)
- b5 Z, e7 |$ D1 w( f7 _ C【白话】对于作者的著述不应崇尚文辞的华丽,而应贵在保存并承传圣贤的道统;不应称道其文字精巧聪慧,而担心其中的言论会有伤义理。
" O5 N/ @0 I7 F/ h/ V5 Q' g* O% Z0 W
5 h# y9 u7 l# Z; `2 Y# O* `8 j1 i四、朋党" `! U" Y) M8 L0 i
346. 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dàng)荡。”【荡荡,平易。】(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 X* @" O- Q& d. [, W! T+ F- H" I& V347.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卷三十一 六韬)' _8 i3 C' f# u, U5 y
【白话】君主把世俗所称道的人当作有才能智慧之人,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肖之人,那就会使党羽众多的人被任用,不结党的人被挤退,这样奸邪势力就会相互勾结而埋没贤才,忠臣无罪却被处死,奸臣用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国家也就难免危亡了。
/ Q, W: e7 ]5 \6 M& B5 _; @8 [ U3 ]1 c5 b/ W; _
五、辨物" f% l% z' o8 [7 u
348. 贤者狎而敬之,【狎,习也,近也,习其所行。】畏而爱之。【心服曰畏。】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以善(“以善”之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