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广福报 作者:星云法师 7 E" m( U. R9 J6 I) o1 j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缘深厚,因为有时候增加财富,财富不一定是我们的,增加物质、财产有时反而是个累赘。唯有福报是真的,到哪里都享用不完。如何增加福报呢? & @0 |6 k1 w* ]0 d/ H
一、少贪多舍:舍就是一种布施、结缘,缘结得越多,就像播了种,必有收成。所以少贪多舍,必能增广福报。 3 A; Q( m( |0 O% N: ?
二、少聚多散:不要积聚财富,因为财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灾、火灾、贪官污吏、盗贼及不肖子孙,财富转眼成空。钱要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要多布施、多结缘。
9 F6 W3 b$ J5 W% s" ] 三、少执多放:人不要太执着,执着于一点往往失去全部。要把眼光放大、放远、放开,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1 Q' x; P( o' x# D! N 四、少傲多谦:做人要谦虚,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太自满、太傲慢,让人看不起,谦虚的人才会受尊敬。 8 s' B. v9 }1 J$ M+ a
五、少私多公: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因此不要处处只为自己着想。要常常想到别人,想到大众,能够少私多公,才能融入大众,才能扩大小我。 9 M. u' x% g! z; f; L" m
六、少忧多喜:人生苦短,不要让生命充塞太多的忧郁、伤感。要把欢乐、喜悦常驻心头,并且影响他人。
% {* c. F/ f- ?: M! \- U) Q+ \5 ]; C 七、少爱多慈:爱是有染污性的,是自私的,是不究竟的,唯有把爱升华为慈悲,才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才能对人有所助益,所以我们要少爱多慈。 5 j. l' ?4 n: |" N5 N
八、少色多德:不要把生命浪费在爱情、美色的追求上,因为爱情、美色会随着时间迁流而产生变化。我们应该在道德、修养上用功,这才是永恒不灭的。
$ ^4 X+ J9 o! r! _0 W/ l" d4 v 九、少自多他: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以外还有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同学、朋友、同胞及一切众生。
; ~0 a. S+ R. r, W: r6 C 十、少拒多容:泰山不辞土壤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够少拒多容,才会增加福报。 : a4 S/ j: ~6 F# Q) U
如何增广福报:
9 K0 i: l6 }* F) Y8 | 一、少贪多舍。 二、少聚多散。 三、少执多放。 四、少傲多谦。 五、少私多公。 六、少忧多喜。 七、少爱多慈。 八、少色多德。 九、少自多他。 十、少拒多容。 , {" u. \9 v# a2 F. j
w; X6 `' H t, P, X, C
! v+ e3 H9 h( M# v0 r; m9 U积财守财耗财充满着痛苦及苦因 作者:索达吉堪布 讲 文章来源:摘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8 b& n) O3 Z' O K' y/ X ( c: m* e: d; Y9 C; {0 W/ v/ h4 N
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入菩萨行论》 . e4 `3 X: T& O4 y I
积累财产、守护财产、耗尽财产的过程中,充满着痛苦及苦因[这里阐述的是财产,其实对人的贪执也是如此。——原注]。《亲友书释》中说:“被称为寂静调柔、财物丰足的诸位智者,因积累、守护、毁尽这些财产,也历经同样多的辛酸。”为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财产是无边祸害的根源。 / v, }/ K8 \' X
当今社会中,人们对财产的执著相当可怕,包括很多大学生,不管是男孩子、女孩子,几乎没有想过以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社会,为人类造福。而是快要接近毕业时,成天考虑“我能不能找到有钱的工作”、“会不会找一个好看的对象”、“我怎么样发财”、“哪个人有钱”……一直都是需求这些。老师也根本不考虑怎样培养人才,而是终日以打麻将、赌博打发时光。
, W( y7 |- _8 B9 t# m$ u% g 前不久我接触了一些老师,确实看到了当今教育界的某些状况。很多老师整天混日子,随随便便得过且过,只要把工资拿到手以后,对孩子、对人类一点也不负责任。这样一来,现在孩子成长的氛围是:父母从小就灌输要发财,老师鼓励的是赚钱,领导也是赚钱赚钱……我们人活在世上,除了赚钱难道没有其他目标吗?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有良知、有智慧的人,希求的决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帮助所有众生。
2 R; G( |$ {& q( o4 N$ P; G 要知道,财富从开头到结束都充满痛苦,华智仁波切也说:“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有一只羊,就有一条羊的痛苦;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财富越多,痛苦越大。”前两天,一个著名的相声演员死了,他的几千万家产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处理,因为他没想到这么快就离开人间,所以没来得及写遗嘱。其实一个人不管有没有名声,积财、护财时肯定痛苦,不是担心被别人偷了抢了,就是一直舍不得用,但死了以后什么都带不走,一生中几乎没有享用的机会。
* T7 B! X2 U) U; |2 {( ?0 d 现在提倡两个文明一起抓,但物质文明是有一点进展,精神文明却毫无起色,二者完全处于失衡状态。这样的话,社会到底有没有发展呢?换一个角度来看,物质生活虽然大幅度改善,但人们的欲望却越来越强,如果缺乏知足少欲和断除贪欲的佛教理念,恐怕会越来越不择手段地追求所欲。 : l7 s8 @" i! E
如今有些状况已经病入膏肓,我们在小范围中传授佛法,不一定能扭转过来,但大家至少应该明白这些道理,不然的话,自己也可能落入这种可怕的陷阱中。
" q8 n$ Y9 j4 M; I 米拉日巴尊者说过:
4 r' R. l- t9 C7 B “财初自乐他羡慕,虽有许多不知足; 中初吝者结束缚,不舍用于善方面, 乃着敌魔之根源,自己积累他人用; 最后财为送命魔,希求敌财刺痛心, 应断轮回之诱饵,我不希求魔之财。”
8 `5 v, o A! K) k 因此,解决人们的欲望和贪婪别无他法,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希望很多居士在教育孩子时,从小不要让他重视钱财,在他脑海中种下不好的种子。当然,让他出家,有这样的因缘倒很好,其实出家人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错。唐代有位智则法师,他身上只披一件破僧衲,屋里只有一张床、一个钵盂、一把勺子,其他再也没有东西了。他出门时根本不用关门,他常说:“出门时门要锁,箱子要盖紧,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扰乱道业,整日忙碌而散乱人生,没有任何意义。”这种修行人真的非常洒脱。 $ E3 J0 `2 L" C! l# z4 i
出家人在吃住穿方面根本不愁,从这方面讲,我觉得出家还是非常自在。那天我们同学20年后聚会,大概有三十九个人,其中只有两个人出家。我们出家时,老师和同学都担心我们吃不好、穿不暖,有些人好心劝我们,有些人也给一点钱,说留着以后补身体用。但不知不觉过了20年,大家再次相会时,他们有些在家人过得虽然比较可以,但都没有我们两个自在。我们在20年中没有受过任何刺激、痛苦,过得平平淡淡,从脸色各方面看,我自己感觉有一定的差别,很多人也是这样说,我们老师当时由衷地赞叹:“出家真的很伟大!” ) Z3 H& M/ S: U/ s1 d0 e
佛陀在律藏中说:“出家人如住净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亦云:“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然而现在有些人声称:“出家、在家一模一样,在家也可以好好学佛,我对出家非常反对,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不需要出家。”倘若正如你所说,出家、在家都一样,那么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贤劫千佛,为什么全部以出家身份而成就?有些在家人不要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好像自己更胜一筹。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过,只要披上袈裟,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对他们理应值得恭敬。 8 t3 B# N+ j1 P$ `2 p) l
当然,在末法时代,也有个别出家人不护戒规、贪得无厌,整天奔着大城市和大施主去。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贪执财物之比丘,内心恒时外散乱,彼等日夜皆无修行之机会。”贪执财物的这些比丘,白天晚上都在想着财物,修行不可能有丝毫进展,就像米拉日巴的一个故事中所阐述的一样。但是,真正的出家人相当伟大,他的生活也非常快乐,在家人考虑得比较多,而出了家以后没有这些痛苦,故大家应该随喜出家的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