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3-14 13: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佛法的清净法乐还没生起,这个时候是最麻烦的!这个时候完全靠信心在支持我们,内心会有一种沉闷、忧的感受。0 b- E: i6 Y; K, f# M$ P4 P9 z3 u
; A7 G6 M% ]" n9 @7 X5 {) }有时候这内心明了心会慢慢沉默,特别老参会有这种情况,这怎么办呢?「思佛像等,诸可欣境」,这个时候你看看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等」就包括依报,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这都是我们以后所要依止的处所,把我们内心那个欣求的心,那个快乐心给带动起来。因为前面的昏沉是一种沉默,这个时候把沉默的心给提起来,太沉了,提起来,就是思惟佛像等等,用你欢喜的境界,来把这个沉默的心提高。2 I/ F% [; K0 L$ c5 O
4 p' |6 r% n8 N9 x
或者「修光明相,策举其心」。或者你就把眼睛打开,这个「修」者取也,你依止眼根,取莲花灯的光明。有光明相,它就能够使令我们这一念黑暗的心能够策举,策举我们这一念黑暗沉默的心。所以你要昏沉的时候,你不能闭眼睛;你一闭眼睛,你
8 m Y3 I0 J5 C# g9 ?5 d" k) w: H3 D! l- Q2 @, k$ P5 R
的昏沉更严重。正常的情况是合眼没有错,但是你一昏沉的时候,眼睛要打开,你去寻求附近有没有什么光明的相状好取,就去取那个光明相,这个对治昏沉。换句话说,我们在佛号当中,一个标准的相貌,是要明了寂静、寂静明了,明静而住,这是一个念佛的标准相貌,即明了又寂静,寂静又明了,明静而住,这是一个标准的相貌,只要当中有不明了、不寂静的情况发生,都应该对治。这是讲到摄心的方便,跟破除障碍的方法。
+ S$ U) e: p [8 E/ X* e; ]( {0 a- R4 Q! Q( ?& }1 Q
我们再看附表第八。
) @* r% g* ~- g5 C3 s+ b# |& C
& k2 B5 U! B* e# r1 i附表八 — 一心不乱
8 T3 W& j p3 `, ` A q0 F
4 ^ ], U5 k" I: e+ y: O# k& s(一)九心住(欲界定)
2 ~8 Z" l2 x; i2 p
7 y* z2 Y' j/ w, |6 d) [1 W8 J. N一、内 住 —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
+ ~6 e: |: `, I' S$ f/ i I/ ]; b4 U* h' d/ X
二、等 住 — 于内所缘相续安住。
' H, ~" M5 `8 j6 m; y1 [; ~! ~5 f1 D1 a* `
三、安 住 — 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
3 _! \9 }3 ~4 [/ ~
& q1 ]; Q( H7 c3 O四、近 住 — 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 E/ G/ R! y! E4 Z8 _
& {6 ]1 W$ Y/ m% Q" @五、调 顺 — 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 g. _- p+ ^2 W# m+ [+ B
; J3 H( T, t5 c7 i1 _# [
六、寂 静 — 观散乱过失,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
7 k# W2 i: Z$ M; F% M; W6 p( a) Q; P+ v
七、最极寂静 — 谓于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时,寂 灭令息。
$ V/ h4 }9 ?" D: p
5 x& ~# z" d9 A* c/ K+ [八、专注一趣 — 谓得任运转故,精进修习。0 Y0 h0 B7 M4 p; S6 v( p: \
; I- f: ^( @9 y5 C4 Y9 F九、等 持 — 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
- z9 U+ Z" s9 F1 m; H* M0 q1 i" r) L! @, U
— 糅合《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略论》—6 a6 _- t0 Z6 b9 t
; C; a+ p# |/ I Z- ]6 B5 ~: y前面的「念佛摄心方便法」,是一个因地的修行,以下是讲到它的功德相貌,你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执持名号的目的,是要成就一心不乱,但这个一心不乱的范围是相当的广,我们提出了两个:一个是「九心住」,所谓的「欲界定」;第二个2 Y9 M2 V# y; q5 G
; F3 G# a- A- O. e是「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两个相貌,我们修行应该要知道位次,才不会起增上慢,喔!你念佛念到怎么样?你一心不乱了,其实没有,这个就是增上慢。为什么会增上慢呢?因为你不能善知位次,这是不可以的,错认消息。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现在念佛的境界到什么程度,要清楚。' P) v# x" k+ a q, ^( Q; c
# b# c( a7 B1 p这个「九心住」有九个次第:第一个是「内住」。我们看它的内容:# l1 ^, \( Z, A
- b$ y: y% w) ~% o" e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我们过去要不管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的业处,就是五欲的境界,到处攀缘。在这五欲当中,把它给摄持起来,摄心,把这一念心给抓住。抓住干什么呢?「令住内境」,使令它安住在我们的佛号所缘境上。当然这个地方不是完全强迫,也有一点强迫,但是这当中必须有一点抉择慧相应。就是你在念佛之前,你应该已经抉择了,你为什么以佛号为所缘境?因为这个佛号是一个大功德法聚,这个万德洪名,可以使令你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你经常去亲近这一句佛号,可以使令你业障慢慢的消灭,福德智能的资粮,慢慢的增长起来,这第一个。第二个可以使令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就是不断的思惟这个所缘境,这个业处的功德,你就能够「摄心令住内境」,这是第一点。
2 a) y0 Q' q0 n+ Z
6 p& P) h: h, E) o' G3 d: ?第二个「等住,于内所缘相续安住。」这个「等」就是前一念跟后一念相随顺,叫做等。我前一念是安住在佛号上,下一念也是安住在佛号上,这个时候,前一念跟后一念是相随顺的,不是相违背,名之为等。「于内所缘相续安住」,前面的「内住」等于是一个专注,专注力;这个是相续,这个时候必须使令你佛号能够相续安住,相续力。所以「内住」、「等住」是一个总相,「九心住」的总相,后面的是别相。) C6 s+ ], c& _3 v* r
* d" n) f+ e0 j4 f7 I
第三个是「安住,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我们在这个「等住」的时候,心中有一些佛号的相续力,但是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觉察。就是说,我们经常跟五欲的境界很熟,有时候跟它在一起,我们都不觉得,因为很自然。到了第三「安住」的时候,它有一个好处「速当了知」。就是说,你从前面的「内住」、「等住」以后,你慢慢把这个佛号的等流性给建立起来,在你这一念的无明妄想当中,建立起一个清净的等流性。你妄想生起的时候,你知道你打妄想了,可能这个时候还不能转变它,因为你的力量还比它薄弱,但是起码你「速当了知」,你能够马上能够觉察。 v+ Y U5 R9 o3 \: G6 ]
% S# M8 ~7 P! J$ d* |) [* n7 E
这个「安住」,内心安乐,也是蛮重要。这个富贵人的境界,内心还是不安。的确!我们内心当中,会觉得五欲的境界是我们的,我们总是觉得在那个地方造作快乐,其实这个五欲的境界,增加我们内心的负担、不安,所以必须要吃安眠药,我们很怕失掉这个五欲的境界。但是我们念佛不同,它能够使令我们心安。
4 X' p; }7 g i* h3 t5 \
, B* n8 j, p8 X6 i「近住,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这个「近」,就是指的我们这一念心,不但是安,而且它已经接近我们所缘境,我们跟佛号已经慢慢慢慢接近。这个接近的意思就是说,这中间的障碍已经破除一部份。破除哪一部份呢?破除了粗的掉举,叫做「近住」。就是我们在这个广大的境,在这个广大的五欲的境界当中,我们数数摄心,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念佛的确也没什么秘诀,就是数数摄心。你经常念,由生转熟,由熟生巧,就是这样子,数数摄心。使令这一念心慢慢的由粗转细,上上而住。这个对治粗的掉举的意思是说,前面的安住,能够速当了知妄想的生起;这个地方我们再继续用功,我们面对那种强大的贪瞋烦恼、掉举活动的时候,我们能够转变它,有这种力量转变它。换句话说,你那个佛号的力量就强过粗的掉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