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0|回复: 2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自序目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3 18: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b9 n1 j$ f% N3 o+ z, t( N

7 b1 P. ?3 _4 m9 F: ~0 T' Z[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 Q) x8 K9 R  S4 p
1 k; B% m+ l3 h! l
, d6 f" y5 _9 ^; q' U印度之佛教) l# @' t/ }! E
: X3 [, J5 p& H
自序
5 V  c5 g2 Z  W4 z! Y; F/ Z % s/ p& _! {4 A8 P( `
  民国五十六年,我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中说:在战乱中所写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写的,多叙述而少引证,对佛教史来说,体裁是很不适合的,而且错误与空疏的也不少。……我要用语体的,引证的,重写一部」。但直到现在,二十年的悠长岁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以外,只写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空之探究』,晚年衰病,「重写一部」──分为多少册的意愿,已无法达成,所以三年前,将『印度之佛教』重印出版。『印度之佛教』的错误与空疏,在上面几部写作中,虽已作部分的改正与补充,但印度佛教演变的某些关键问题,没有能作综合联贯的说明,总觉得心愿未了。现在据我所理解到的,再扼要的表达出来。
) N: v0 z# T6 h: J: w4 B6 j8 H  q. V
, o1 f8 F+ h: W) w* h  「佛法」在流传中,出现了「大乘佛法」,更演进而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动力,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怀念,是通过情感的,也就可能有想象的成分;离释尊的时代越远,想象的成分也越多,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实。 + ]" a+ B9 l, |

+ Z' Z7 O. w/ h; i- M  佛弟子对佛的怀念,起初是:释尊遗体──舍利的建塔供养,释尊遗迹的巡行,表示对释尊的信敬与思慕。释尊过去生中──菩萨的大行,也从「本生」、「譬喻」、「因缘」中流传出来。佛及过去生中菩萨行的伟大,是因佛弟子的怀念释尊而引发的,成为佛教界的共同信念。涅槃,涅槃了的释尊,不是神教想象的「神」那样的存在;但一般信众,对于佛入涅槃而再见不到了,不免引起内心的怅惘。态度自由而重于理想的大众系说:佛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佛寿是无量的;现在的十方世界,有佛出世:这多少满足了一般人心──「大乘佛法」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 . M7 [1 N4 W# K8 v3 R
. N/ B- R5 _* J( A5 C
  释尊开示的正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修学者先彻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实知缘起;依缘起而知无常,无我无我所,实现究竟的解脱──涅槃寂灭。涅槃不落有无,不是意识语言所可表示,为修行而自觉自证知的。以菩萨大行为主的「初期大乘」经,继承「佛法」的正法中心,但「佛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而「初期大乘」经,却是直显深义──涅槃,空性、真如、法界等,都是涅槃的异名。所以,「佛法」从缘起入门,「初期大乘」是直显诸法的本性寂灭。诸法本性是无二无别、无着无碍的,在「佛」的怀念中,传出一切众生有如来(胎)藏,我,自性清净心的「后期大乘」经。这样,「正法」由缘起论而发展为法法平等无碍的法(本)性论;又由法(本)性论而演化为佛性(如来藏)本具论;再进就是本来是佛了。这是佛教思想发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终历程。
5 ^/ o5 R0 ~6 _7 V) }% @. W" n: Y 2 B' D$ _6 A8 s: R$ [( W+ Q; O
  佛法甚深──缘起甚深,涅槃更甚深,一般人是难以受学的。为了方便普化,施设「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门,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恼或病重时,能内心安定,不失善念,这有点近于一般宗教了。「念(忆念,系念,观念)佛」是特别发达的!大乘兴起不久,犍陀罗、摩偷罗一带,有塑造、绘画的佛像流行。方便的「念佛」,过去是念佛的功德,现在也取(佛像)相而念佛的色身。一心系念,佛于自心中现起;依据这种修验,得出「自心作佛」,「三界唯心」的理论。后期的大乘经说:如来藏、我是相好庄严的,自性清净心是清净光明的,众生本具,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观)自己是佛。「念佛」,是从「初期大乘」,「后期大乘」,进入「秘密大乘佛法」的通途。
/ E6 B$ S0 n! \$ D7 P1 O+ J
" u* ]2 n' n+ h/ h, ?  菩萨发菩提心,久在生死修难行大行,精神伟大极了!但在一般人,可说向往有心而不免无力承担的,于是继承「佛法」的方便,说佛前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这是广义的「念佛」,容易修行,为养成大乘法器的方便。一般的「念佛」方便,着重称名,有「消业障」,「生净土」,「不退菩提」,种种的现生利益。西元前后,经典的书写流行,为了普及流通,经中极力称扬读、诵、书写、供养经典,有种种现生利益。般若「是一切咒王」,胜过一切神咒,也就承认了世间的神咒。以唱念字母,为悟入无生的方便。大乘经的音声佛事:唱字母,称佛名,诵经,持咒,是「大乘佛法」能普及民间的方便。 ; |, L+ W4 W0 Y6 C1 T5 w* [6 w. a

! l: j2 o4 G3 f1 @  「佛法」说到了「念天」,菩萨本生中,有以天、鬼、畜生身而修行的,「大乘佛法」也就出现了「天(大力鬼王、高等畜生)菩萨」。帝释等每说陀罗尼──明咒护法,咒语渐渐重要起来。「后期大乘」的『楞伽经』等,进一步说:印度民间信仰的天,鬼神,古仙,都是佛的异名,佛所示现的,奠定了「佛天一如」的理论。西元三世纪起,印度梵文学复兴,印度教也渐渐兴起。在「大乘佛法」的方便道,及如来果德的倾向下,适应外在情势,发展为「秘密大乘佛法」,多与神(天)教相通。如教典不名为「经」,而名怛特罗(续)。取「奥义书」式的秘密传授,师长的地位重要起来。咒──佛、菩萨等的真言,是「语密」。神教的手印,佛法也有了,是「身密」。护摩──火供(「佛法」所禁止的),成为自利利他的重要事业。民间信仰的鬼神,进入「秘密大乘」的堂奥:有手执武器,忿怒相的天菩萨(或佛所示现)。湿婆天派有「性力」崇拜,「秘密大乘」也有相抱相合的(俗称)欢喜佛。适应与融摄神教,「佛天一如」的具体化,为「秘密大乘」的特色! , ~& Q1 K) t: X6 z$ h
' {; R9 o& \/ o0 y% ?
  「大乘佛法」的菩萨大行太难了,一般倾向于重「信」的「易行道」。恰好如来藏是佛智与色相庄严的本来具足,与「念佛」的是心作佛,自心是佛相通,「秘密大乘」这才观自身是佛─ ─「天慢」,发展为即身成佛的「易行乘」。即身成佛,不用修利济众生的菩萨大行,等成了佛再来利济众生。难行不用修,佛果可以速成,对一般人来说,真可说太好了! 5 Z5 J/ \% y7 F

$ A* L( N3 Q8 s5 F0 v5 p* G  大乘经中,十方世界的佛、菩萨多极了,再加入印度群神,不免杂乱。「秘密大乘」作了有组织的序列,如『瑜伽续』以中央毗卢遮那,及四方四佛,分五部(族)而统摄一切。五方五佛,是仿照忉利天主帝释在中央,四方来的四大天王四面坐的集会方式。帝释是执金刚(杵)的夜叉;夜叉是一向分为五族的。夜叉王──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藏,普贤(坐六牙白象,与帝释相同),是「秘密大乘」的当机者。忉利与四大王众天,是欲界的地居天,天龙(鬼畜)八部的住处。欲界是有淫欲的,地居天形交成淫而不出精,正是「无上瑜伽续」,修天色身,贪欲为道的理想境界。太虚大师称「秘密大乘」为「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这是不以人事为本,适应印度神教,以天(鬼神)法为本的大乘。 ; \! O! f8 H5 G% V1 D% {% h
, |" @/ S! J7 q
  以上是大乘经法的情形。分别抉择经文,成为条理严密的义解(论义也影响后起的经典),是论。大乘论有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8: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系:「初期大乘」的直显深义,学者容易流入歧途,龙树起来造论,说缘起无自性故空;以「佛法」的「中道、缘起」 ,贯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龙树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那是回归于「佛法」的立场,「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了。所以中观是三乘不二的正观,有贯通「佛法」与「初期大乘」的特长!2.瑜伽行系:无着依(文体近于论的)『解深密经』等造论:「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是不了义说,缘起──依他起相是自相有的;「后期大乘」的如来藏、我,是真如的异名。瑜伽行系的特色,是依虚妄分别(的「分别自性缘起」),说「唯识所现」。为了论证唯识所现,陈那与法称,发展了量论与因明。说到转染成净,立佛的「三身」、「四智」;佛果是当时佛教界的重要论题。中观与瑜伽行二系,都分别如实与方便,多少纠正了佛教界的偏差。不幸是,后学者为了龙树说缘起无自性,无着说缘起自相有,彼此间引起无边的论诤,忘失了佛法「无诤」的精神!3.如来藏系: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近于神教的真我、真心,适应世俗而流行。坚慧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受到无着论的影响,却没有说种子与唯识。论说四法:「佛界」是本有如来藏;「佛菩提」、「佛法」、「佛事业」,是如来藏离染所显的佛体、佛德与佛的业用。有的学者,融摄瑜伽行派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使虚妄的阿赖耶──藏识,与如来相结合,说「如来藏藏识心」。以真常为依止而说唯心,是文体近于论的『楞伽』与『密严』。『宝性论』明佛的因果体用,『密严经』说如来藏是念佛三昧者的境界,也就是观自身本来是佛。后起的「秘密大乘」,摄取「中观」与「瑜伽」,继承「如来藏」说,从信仰、修行中发展完成。 ( h  h) `6 Z$ _7 P- M) j

! ]/ @9 L( M5 W. S  印度佛教(学)思想史,一般都着重于论义。论是分别抉择,高层次的理论,是不能普及一般的。「大乘佛法」后期,那烂陀寺的论学,成为佛教权威,而重信仰,重他力,重事相,重修行,重现生利益的佛法,正以「念(佛天一如)佛」为中心而普遍流行。晚年多读经典,觉得适应信增上的方便,如造塔,造像,念佛,诵经……,存在于佛教中的异方便,对佛法思想的演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曾写了『佛法方便之道』十余万字。又觉得:如实与方便,是相互影响而演化的,所以又想起了『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写作。如实与方便,有佛法自身的开展,也受到外来──神教思想,不同地区,政治情况……的影响。把握佛法特质,理解发展中的重要关键,多方面的种种影响,才能完整的表达出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真相。这是我的学力所不能达成的,而衰朽余年,念力减退,也不容许作广泛的写作构想。所以本书只能着重佛法自身,作概略的叙述,而『印度之佛教』所说过的,有些不再重述了。 8 s  p4 \3 k2 ~% O

5 c) {9 _0 T5 w  v5 N* r  我对印度佛教的论究,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离。方便,是不能没有的;方便适应,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过时而不再适应的,应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阐扬佛法真义,应用有利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民国七十七年二月三日,印顺序于南投寄庐。
  G+ L/ b/ G. C$ a / E/ l; C* l' x8 Z+ {/ y% Y
  凡 例 * v* i) |! u8 ^3 L
7 N0 B- D6 t) @: v
  一、本书所引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今简称「大正」。
6 \) A. ^* Q2 ]; r0 _& a - {" y( p/ ]+ q! z  T
  二、日本所译『南传大藏经』,简称「南传」。所引文字,并转译为华文。
- C3 n8 V8 R9 d- t* H2 c ' m8 J/ L3 K) P2 l! F
  三、日本所译Ta^rana^tha『印度佛教史』。作者英文拼音为Ta^rana^tha,或者音译为多拉那他。本书引用 ,简称为多氏『印度佛教史』。 : |! ?4 j4 W: ]$ G1 ^

: H; J- S1 y# u/ S  四、法尊所译书,如『入中论』等,原本为四川汉藏教理院刊行,简称「汉院刊本」。 , q5 `% M! h3 T1 P8 m0 M% e) R
) h  L! [- k* P" f
  五、印度波罗Pa^la王朝的年代,依吕澄『西藏佛学原论』(商务本)所说。
0 Q! |' H3 W& x9 O% l ( |; \$ A* c+ r

1 m/ H4 w+ h' I : }- u. Y& {7 Z, n3 k, w
3 W  \* x" U: I3 j
印度之佛教目次
& L' p* D0 y: p1 L2 ?自序.................................................一──七
+ b, Q. V" v% W- Q. A2 `6 ~/ w4 l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一──一一 + S8 _" t1 z2 y4 ?- C' `% a
第二章 释尊略传..................................一三──三六 ' e* c% e. X" n+ v
第一节 出家前之释尊....................................一三 4 L, e# {8 C  ?4 X9 p' H% p
第二节 出家............................................一六   B; b3 y# C3 r- x: g! @7 }( r4 W
第三节 成正觉..........................................二0 . U$ f5 h2 x$ {  _
第四节 转*轮..........................................二四 5 e: |( p7 [( i% V* ?
第五节 入涅槃..........................................三四 1 I( K  p6 \4 v! u& f* A' E
第三章 佛理要略..................................三七──五二 ! w. `+ E* K: ~! B9 C4 b$ p! k3 {( `  Y
第一节 世间............................................三七 $ Q+ T" o/ h1 \) O
第二节 世间之净化......................................四一
- @1 C* `8 A, @/ g第三节 世间之解脱......................................四六
8 _" @" f! W: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五三──七九
/ y$ C: V% r- x; D第一节 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五三 + k6 D$ Q" m" f. j
第二节 毗舍离之第二结集................................五八 : A) f9 W) N/ J# W
第三节 传说中之第三结集................................六三
9 I( R' c4 L& U& {# Q第四节 法毘奈耶之初型..................................六三 $ n: N; O  U6 h5 Q0 p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八一──九五 7 L, z: W: v/ F; F
第一节 法阿育与黑阿育..................................八一
6 }3 Y& Q0 A' D9 `/ j第二节 阿恕迦王之政教..................................八五
) S9 G  n( T' |9 n8 X第三节 阿恕迦王时代之佛教..............................八九 9 b" V( n% X( }) w7 {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九七──一二二 4 Z3 J% ]' s! l$ ^+ M* Y
第一节 二部、三系、四派................................九七 / h! |3 W, I6 v& K# T
第二节 大众系末派之分裂..............................一0四 4 F9 u. ~6 @0 e  j& t
第三节 上座系末派之分裂..............................一一0 # j' l; f) z4 s, H: f6 I
第四节 五部、十八部..................................一二0 6 B+ w/ V! @4 V+ p+ h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一二三──一四二 ' I9 n8 m2 J4 ~( s0 }7 n9 o% q0 I
第一节 优波提舍、摩呾理迦与阿毗达磨..................一二三 - N/ i4 ^% G! ?. F& m2 `
第二节 阿毗达磨之流派及发展..........................一二六
6 g7 `+ m1 C7 m- `& M4 g3 S第三节 阿毗达磨之组织................................一三四 ; h2 R' v9 e% b' R! n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一四三──一六0 ! G& P* S, _" N  n1 u1 `: f- z7 x
第一节 思想分化之原因................................一四三 / F8 d' B4 F0 N) o: B
第二节 圣德观........................................一四五 5 L$ T3 J9 g" y2 t* Y" A3 h
第三节 无我无常之世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8: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四九 ( x* c& y5 g( Z. b! N1 a% @/ f5 ]
第四节 无我涅槃之出世................................一五八
/ u5 A* H7 Q9 `9 U  f; D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一六一──一六八
- H4 _* F; k$ \) c1 V5 o第一节 教难之概况及其由来............................一六一
8 Q0 C9 g! Y: G. g: Q+ ^第二节 教难引起之后果................................一六五
- k4 k% m  t; |7 x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一六九──一七八 + y1 v" [* N- Q" I& {$ B  ~1 D
第一节 王朝之变迁....................................一六九
( k1 z; I1 O' J% x* O3 v第二节 西北印佛教之隆盛..............................一七一 . q: p8 d8 g7 p+ [$ e8 [. m
第三节 佛化雕刻之发达................................一七五 1 f: _5 N# G" m9 A- s3 p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一七九──一九八 4 E" Q6 R9 Q- \$ G! l# q
第一节 思想之根柢、启发与完成........................一七九
' s( Y+ D7 `5 p* y! n第二节 大乘藏结集流布之谜............................一八一
5 z" K2 `9 s* z( T/ L第三节 菩萨之伟大....................................一八九
7 O$ o/ b* R0 C5 e. y9 C& n第四节 大乘初兴......................................一九三 7 ~& x' E' k% f/ \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一九九──二一八 * ?# ~$ t" ]+ e8 Z" @+ J
第一节 龙树师资事略..................................一九九
& K+ R8 Y' e" X& d: o第二节 性空论之前瞻..................................二0三 & d1 H. O# _, Z2 D0 ~
第三节 性空唯名论述要................................二一一
5 q# u- [. N! Z- Q& S7 t2 e9 R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二一九──二三五
  U8 g% G' y9 @1 {2 c4 ^第一节 王朝之盛衰与佛教..............................二一九 + a# Q: G9 z3 |5 e$ |. d
第二节 小乘学之余辉..................................二二三 . c, D% ^; R7 d0 D
第三节 因明之大成....................................二三0
! _8 D; {1 j& a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二三七──二六六 # m+ C+ T0 {8 t, [6 b" ?" L' r
第一节 无着师资事略..................................二三七
5 x' u: V5 q  ^7 e/ B0 [$ x第二节 瑜伽师与禅者..................................二四一
; x: X' h9 [( T第三节 唯心论成立之经过C..............................二四五 , o1 I: g2 ~6 n" w
第四节 虚妄唯识论述要................................二四九
, A" N7 D0 Z+ H* g* K$ f# \第五节 真常、一乘与唯心..............................二六二 7 C0 L) A7 A; c& n* O9 C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二六七──二八四
0 U+ }: q9 M5 G9 I第一节 思想之渊源及成立..............................二六七
" P: s8 R: i9 L9 S; G: A第二节 真常唯心论述要................................二七二 * V7 {, f8 G8 j5 [( a+ d. S
第三节 辨伪与释疑....................................二八一
/ u- B( E$ y3 p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二八五──三0三
; [5 n4 P* K  ^2 z第一节 教难之严重....................................二八五
) }# e# G) j8 S2 i* z, e第二节 空有之争......................................二八七 , C# x5 X0 h  g. X5 ^
第三节 性空者之复兴与分流............................二九三
. J; e) M% e3 B第四节 虚妄唯识者之分流..............................二九七
0 V  C6 P6 a4 R. Y( Z, w& @, h第五节 真常者之融合..................................三0三
1 o$ q0 i: p$ v+ ~5 L" O1 M(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三0五──三二六 3 k2 _9 v, |8 X( F
第一节 秘密思想之滥觞................................三0五
5 b1 P5 t, D" O6 e4 O# g' @第二节 秘密教之传布..................................三一0
7 L! ^( K" v4 I5 O* \. E第三节 秘密教之特色..................................三二0 , E9 V' P( G) U
第四节 印度佛教之衰亡................................三二五
' u" |$ L% o: F3 Q1 C# j' j7 W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三二七──三三二   v" O$ Y4 t  a* [( D( l
附录
  c3 `7 e7 }$ @$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三三三──三三九
( C9 I; }1 t* m  \# ~& h重版后记..............................................三四0 # Y5 i2 u+ r" n# Y

( h& _" S' R; x. J. ?" V; a
9 v7 [2 S8 h/ l+ Z% Q$ }7 z5 ]8 c+ ^4 a

9 `8 s4 q( e* B1 H$ G
- k) j& v! ~+ J' T% Y4 d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8 12:05 , Processed in 0.0705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