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59|回复: 4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6 18: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z: m5 X( O% t' O  O
' K/ I9 @$ b( q; `; T3 {4 Q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0
! M+ K) w  A: N$ r  ]
4 R: p: R1 U  ~- h  [  o
& J0 c" `# v- o" s* K- k0 V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五0页:
$ u6 }& _' W* _: e& I' R  钞【二即寂照难思,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
" Y/ A  ^5 T' a, {& j* Z6 {  这一段是讲体究的第二个意思,『寂照难思』。我们先讲这四个字字面上的意思。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是用妄心,用妄心,二乘以上虽然他修定,这个定功修得相当有成就,能把妄想伏住,但是不能见性,必须要见性之后他才用真心。真心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跟妄心迥然不同。我们念佛,当然大多数的人还是用妄心念,妄心念得很如法,可以带业往生。西方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是带业去往生的。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生实报土、常寂光土,这个不一样。  p' u, E" K. X) F% O
  我们能不能往生?这是大问题。要想往生,一定要伏烦恼。咱们断不了,要把烦恼伏住。烦恼是什么?烦恼是妄想,就是连度众生也是打妄想。你常常有度众生这个念头,说老实话,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度众生的愿不能没有,度众生的念头可不能有,那是个妄念。咱们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还常常想著我要度众生,这妄念夹杂在其中。念佛最怕的是夹杂,决定不能怀疑、不能间断、不能夹杂。这样好的法,不介绍给别人心里很难过,这是妄想。诸佛菩萨都不难过,你难过什么!为什么诸佛菩萨不难过?缘没熟。缘要是熟了,佛菩萨自然就来,「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人缘熟了,佛菩萨自然会化身来度他,一个都不会舍弃的。缘没有成熟,不能去,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坏事,为什么?引起他的反感,使他缘成熟的时间就延长,这哪里是慈悲?这叫愚痴、愚昧。
* `1 F  R, b& E. {3 a& z  因此,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第一个念头就是决定要生净土,唯有生净土之后才能广度众生,度众生不急在这一世。有同修来给我建议,说我讲经的录音带、录相带要想方法流通,实际上现在流通的不少,我知道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都有了。还有人想动念头组织一个基金会,募一笔基金来做这个事情,好不好?听起来好像是不错,现在佛门许多道场都这样做法,这个做法一做就不能往生。我们想想往生要紧,还是修六道轮回福报要紧?我们要仔细去衡量。我常常在讲席当中劝勉同修,介绍佛法、推荐佛法,就是佛门讲的弘扬佛法,这个事情我们要做,用什么心态去做?随缘随分,这样就好,不要刻意去做,不要有计划的去做,不要有组织的去做,因为流弊太多了。万一我们是好心,我们有组织了,一个县有个小组,有一个负责人,万一他在那里化缘,这个钱他自己花掉,他将来堕地狱,他为什么堕地狱?是我们设个圈套把他送到地狱去,这个罪过就太重。佛门常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们安分守己,不背因果,这样才好。我们主张是决定不化缘,随缘,人家供养多就多做,少就少做,没有就不做,做与不做,心都是清净、都是自在,这样就好。道场如是,在家同修们每一位都要本著这样的心态来过日子,来处事待人接物,使我们的心真正能安定下来,一心向道!这就好。6 C$ E4 S! M$ f* P& y
  众生有福,佛菩萨自然就来,佛法就能普遍的弘扬。我们看看现在这个时代,是有福还是有灾难?有大灾难!你看社会现象不是好现象,灾难就来了,这是共业。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一定要认清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要知道因果,决定要断恶修善。什么是善?心地清净是善。《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是善。换句话说,心不清净就是恶,心不平等就是恶,心里迷惑颠倒就是恶。, ~$ \* J- H( r- D) s$ F
  学佛决定不搞形式,决定不搞热闹,这些对道业一定有妨害,为什么?不能够寂。「寂」就是清净,不寂哪来的照!「照」是般若智慧。首先我们从字面上了解它、认识它。「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寂照难思」是寂照发挥到最高的程度,通常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初初达到这个境界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那就不可思议了。不要说深位的菩萨,刚刚得到这个境界就不可思议。《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所讲的二十五位菩萨统统是圆教初住菩萨,那不是很高的,是楞严大定刚刚修成。楞严大定就是我们此地讲的理一心不乱,刚刚得到这个境界,真正不可思议。8 S* z. ?) z  R) J
  为什么不可思议?这一段文里面给我们说这个道理,因为思与议都落在第二义。思想、研究、讨论都是心意识的作用,离开心意识就没法子思议。真心本性没有思议,因为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还有什么好说的!我要问同修们,我这个摆在这里,离开一切分别,离一切名字相、言说相,你说这是什么?你说:这是纸片。我告诉你没有名字相,怎么来的纸片?用心意识就可以思议;离心意识,不可思议!一切法摆在我们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叫照见。刚才我这一试,你们都看到的,叫照见,那是照。心是寂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言说,也没有思惟。这个境界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在境界里一起心、一动念,这个境界就没有了,就变成虚妄的境界。你给它取个名,假名!它本来没有名;你说它一个相状,它本来没有相状,都是你从分别执著里面生出来的。你把分别执著生出来的当真,就大错特错,这叫迷惑颠倒。这个大前提明白,下面这个解释就不难懂,你愈看愈明白。
) k6 c4 x6 f: o/ C  i; v  『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这五句有注解:
" j4 {2 K  r2 k/ I6 [  演【若言其有五句,谓能念之心,因所念之佛而有。】) a8 i* `% D9 y- J+ U7 w! z
  心境都是缘生的,如果心里一念不生的时候,心境俱空。可是我们动个心念佛,佛的境界就现前,佛是缘起;因为念佛,反面显示我动了一个念佛的念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8: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也是缘起。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是互为缘起。诸法因缘生!所以讲一心,这是真心。你一念佛,就有能念、所念,能念、所念统统是从缘起。「因所念之佛而有」,而有个能念之心,心是缘起。这个心是因为所念之佛才显示一个能念之心,「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没有那个所念之佛,你能念之心也了不可得,也没有了,这个能念之心是缘起。) D: N% [& m, ?* U
  演【所念之佛,因能念之心而有,则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9 ?, C, u- D" B5 N1 k: @1 @/ N  也是本体自空。「本体自空」跟「了不可得」是一个意思,心境都不可得。3 a1 Y1 m2 [# F0 M% ?
  演【以心缘境,从无自性,故有非有也。此为空观。】) \8 Z2 ^3 A/ R$ m) A" x
  境是色法,心法、色法当体即空,你还有什么执著?还要再打什么妄想?你所有一切想,佛给你加上一个字叫「妄」想。真心本来没想的,只要你有想统统叫妄想。你什么都不想,就对了,你要想就错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他有没有想?没有想。没有想怎么度?随缘度生。缘现前,佛就尽心尽力帮助他;缘不现前,他如如不动。即使缘现前去帮助一切众生,还是如如不动,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包括佛为我们讲经说法,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初学的人很难懂,明明有说,怎么没说?好比敲磬,我们拿棒子敲它一下,它就会响,不敲它就不响。试问问,我们敲的时候,它是不是动个念头我要响?没有!所以它是无响而响,响而无响。释迦牟尼佛说法就是这样的,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心,没有起心动念!众生问什么,随问随答,绝对没有说你问了,我得考虑考虑想想怎么答覆你,那就落在意识里,那就是凡夫了。所以佛说法就如同敲磬一样,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佛有没有说法?没有说法。我们听佛说法了,要会听,会听是离心意识听。换句话说,听佛说法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样听法会开悟。愈听心愈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悟了,就与佛心相应,也就是与寂静心相应。佛心寂静,我们心也寂静,寂静与寂静当中没有界线,就一切通达无碍。真正用功,真正信佛,真正相信自性无量功德,这一点非常重要。+ }- B& |8 e# R) B# U
  这是从体上看,所以说「空观」,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些都是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5 Z9 o9 B. H, y1 X$ b
  演【若言其无五句,谓因所念之佛,引生能念之心。】
) z2 i) p' q8 {! `. |0 b! s3 L6 X  能念的心从哪里来的?是所念的佛把它引起来的。
2 n% e$ K- K8 d: B, o' e  演【则能念之心惺惺不昧。】* G$ ^7 ?# u7 B! x1 O6 Z- ?
  这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我刚才拿个纸片给大家看一看,你们岂不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你用什么看的?心,心看的。因为不准你分别、不准你执著,用的心是真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妄心,那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当你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你所见到的那是见性见,是真心见,真心见到的是法性。我们凡夫也有,可惜保持不长久,第一个念头是心、见性见,第二个念头是眼识见,马上就变质,变得太快!诸佛菩萨见,永远不变质,所以他见的都是真相、实相;我们所见把实相转变成虚妄相。这个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Q$ B! j+ i$ Z& s* R6 w  演【因能念之心,引生所念之佛。】- G& w% x1 h$ c& E( T
  所念之佛从哪来?是能念之心显现出来。
0 S$ u! |, l5 C( L4 @0 y4 [$ @  演【则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 i% l' n4 Q+ }, Y/ ?* R* w  那个佛在面前清清楚楚。
" I) Y( s; a* P% D1 E) B  演【以性空之处,不碍缘生。】" D1 n: h8 m. K, i
  能念的心缘生的,所念的佛缘生的。从现相上来说是缘生的,从体上来讲决定是空寂的,是了不可得。相有体无,就跟作梦一样,这决定是实相,实相就是真实相,决定是真实相。你没有体会到这一层,你所见到的统统叫虚妄相,虚妄相会带给你无量无边的烦恼、会叫你造业、会叫你受轮回苦报。如果你见到实相,你的心决定清净,你心是定的,常生智慧,与佛无二,跟佛没有两样。佛与众生实在讲就是这么一念之差,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差别就这么一点点,你能把这一点点转过来,你立刻就成佛了。
4 Y" T# @0 ]2 \. }: f7 U5 h  演【故无非无也。】
/ ]( a& ~/ @, _  不是什么都没有,相是有的。
. f7 S  w: v6 ~& f2 t( L% B  演【此为假观。】
8 v) C6 V; X9 e/ v1 W  z7 g# v, r  诸位要晓得,相统统是假的。相有没有?有,有不是真的,有是假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有!人人都会作梦;「幻」是什么?幻就是变魔术,魔术师变把戏,变出的东西看似真有,其实是假的,那是幻有。「泡」是水泡,你们到海边去看,看水泡。「影」,现在我们看电视,电视画面都是影。如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实的。诸佛菩萨在世间叫游戏神通,什么叫游戏神通?他在境界里面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无论境缘是顺是逆他都自在。顺境里面他不生贪爱,逆境里面他不生瞋恚,他的心是清净平等的,所以在他感受当中,万法一如,他没有苦乐忧喜舍。万法一如,心常在定;一有苦乐忧喜舍,心就不定,定就失掉,为什么?心动。他心不动。# ^, x( E, r0 Z. v0 B
  真正学道人在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一切环境当中修不动心,这是佛法。无论哪一宗、无论哪一派统统都是修这个,只是修的方法不一样。我们净土宗用念佛法门这个方法来修,防止起心动念。顺境里面起一点贪心,马上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转到阿弥陀佛,把贪打掉。逆境里面起一点不高兴,瞋恚之心,赶快换成阿弥陀佛,把瞋念打掉,用这个方法。叫你不管在什么境界当中,你就保持你的心清净平等觉,这叫念佛人,这个人是真正念佛。决不是口里念佛,心里还搞是非人我,还要妄语两舌,还搞贪瞋痴慢,口是心非,那就错了,那不是念佛人,那样念佛不能往生。念佛人一定念念都在清净平等觉,这样念佛是决定往生。我们自己这样修,也教给别人这样修,这才是自利利他,弘法利生。
* _% D% e1 g2 ?2 W* P  知道一切境界统统是假的,自然不生烦恼。一切都是假的,有什么好贪恋?假的,不是真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有什么好瞋恚的?理得心就安,理、真理看得清清楚楚,明白了,心自然就安,自然把这些忧虑、恐惧、牵挂放下。我们的身心也是缘起的,也不是真实的。明天没得吃,饿死了,说老实话,谁饿死?身体了不可得,境界了不可得,谁死?没有生死,生死马上就了了,叫「了生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8: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生死。生死从哪里来?生死也是从缘起。因为你怕死,死就现在面前,你就恐怖了,都是自己变现的。除自心之外,还有哪一法?没有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心缘起变现出来的假相,这是假观。空观,观本体。理明白了,假观看现象,现象也清楚了,后面讲「中观」。中观是什么?我们在这个境界里怎么过日子?如何来享受这个境界?享受是正常的,享受里面决定不造业,决定不生烦恼,决定不起心动念,这样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你要是学会了,你这个名称要改一改,不能叫人了,要叫你做菩萨;其他一样也没换,心境都没换,换个名字而已,不再叫人,叫你做佛菩萨。
9 [7 v; v  k7 l' N" J5 ?' n  演【若言亦有亦无二句。】6 g. Q, R" P/ p1 O. T+ u
  这就是「则有念无念俱泯」。6 r0 Y5 i; E) `
  演【谓若双执有无。】$ {9 V* Q( w7 }$ m( ~" Q+ |5 d
  你要是执著也有也无,关键就是「执」,执打掉,问题就解决。决定不能执著!执著打掉,你说有也行,你说无也行,你说亦有亦无,没有一样不对,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一有「执」,就句句都错,没有一句是对的,关键就在执著。这个地方讲双执有无,执著有又执著无。
# W9 a/ R" ?3 m: G* W" p  演【则正当本体自空了不可得时,又灵灵不昧历历分明,以有夺无也。】5 b0 e% }8 V+ S$ m8 E9 f' Z, O
  不能说它无,明明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破执著无。
1 I% h0 ~" ^: s% c  演【正当灵灵不昧历历分明时,又本体自空了不可得,以无夺有也。】
- z9 A3 Z# x5 |- N5 G2 o  这是破执著有。' R& n5 A) N$ f6 _  f. b/ P
  演【互夺两亡,则有无双泯。】7 }' D/ l$ V# x: H, A" ]; Z
  你说亦无不能成立,你说亦有也不能成立,「互夺两亡」,二边都不能成立,「则有无双泯」,泯就是消失,亦有亦无二边都消失。/ g% j' d3 v% z  e+ [6 i& a
  演【此双遮二边之中道观也。】
2 s) Y+ d& Y1 ~  G3 [  二边不执著,这是中道,这是双遮,遮就与体相应,与理相应。
' H, z* Q. U7 d- L  演【若言非有非无二句。】& k2 p. T5 b; j" _
  亦有亦无不能成立,那就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又错了,错在哪里?底下说:
) Y. W; `/ I# P' T! U8 f0 S1 S  演【谓若双破有无。】
+ o) w5 o/ ~0 M9 L; y5 _0 q  非有非无,有无二边双破。
5 ?% l3 ~4 l& |- K# W  演【则因本体自空了不可得,故得灵灵不昧历历分明,因无成有也。】
) t- i& L. z. r" ]! z  「灵灵不昧」是心,「历历分明」是境,心境是无中而生的,无中它生有了,你不能说它无。
- s4 L: P- k* P4 m; B/ w  t  演【因灵灵不昧历历分明,故得本体自空了不可得,因有成无也。互成双立,则有无俱存,此双照二边之中道观也。】, u. j, L# o4 m+ v( o  ^$ L! A
  这一段是从心境现象上来说的,从现象上讲,有;从理体上讲,无。只要你不执著,你说有,对的;你说无,也对。就怕执著,执著是病,这种执著叫做法执。诸位要知道,我执破了证阿罗汉果;法执破了成佛。为什么佛把这种执著看得这么重?你有这个执著,你不能见性,你不能成佛,一定要把执著破掉。5 [" s; x+ K. d# I3 k8 [
  佛对一切大众说法,有的时候说「有」,有的时候说「无」。我们生起怀疑,佛说法并不前后一致,往往前后矛盾。这个要知道,佛没有法说,你执著有,佛就给你讲无,他执著无,佛就给他讲有。佛说有无,是破你的执著,你的执著打破,事情就没有了。佛是破执著的!你执著有,他给你说无,对!他说得很对,你马上得受用;执著无的人,佛说有,对他也有受用,他马上就开悟证果,各人都得利益。执著有的人,佛说有,那是害他;执著无的人,佛跟他讲无,那也讲错了。. R" N) {5 G4 |/ v
  你们看《六祖坛经》,六祖传教的学生以后说法利生怎么说法?所说的一切法统统从反面说。佛无法可说,破众生的执著而已。《六祖坛经》三十六对,那就是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的原理原则。其实有什么法?没有法!心也没有,境也没有,还有什么法好说!你执著什么,把你这个执著打掉,就对了。到你不执著了,有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佛法也没有了。佛法是因为众生执著而建立的,就好像众生有病这才有药;众生都没有病,哪来的药?没有药。不但药没有了,药的名词也没有了。应病与药,药到病除,病除,药也没有了,这叫佛法。, q7 M4 c0 ^' L8 O9 E
  双遮是从理上,双照是从事上,无非破除执著而已。2 h' h% n' j0 N0 S" N1 l, e
  演【有无四句是病。】
4 y5 s# A/ B- k  「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是病根,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执著的,对於身心万物,他思想观念上就是这四种执著,这叫凡夫,这叫外道,这叫小乘。《楞严经》上把小乘列在魔一类,他知见不正,就是他有法执。
1 w# _1 r! y5 z0 N0 Y  演【三观是药。】$ P1 \% b0 H. \) U
  空观、假观、中观。中观里面有双遮中观、双照中观,用这个方法来破除迷惑颠倒的病根。
" x$ H* B, q2 ]1 X  演【若四句既离,则三观亦绝。】* g' z2 r7 R) J* v3 Z9 N
  三观是药,病好了,药就没有了,三观也没有了。千万不能执著有个三观,执著三观,就又变成病了。三观到底是有还是无?还是亦有亦无?还是非有非无?又变成四句了。诸位要晓得,一一法统统有四句。我们执著这个人,这个人是男人,到底是有男人还是无男人?还是亦有男人亦无男人?还是非有男人非无男人?随便拈一法都是四句。你要问:什么叫无明?什么叫颠倒?这四句就是无明,这四句就是颠倒妄想。一切物、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境,一一法统统有这四句。我们念佛,有很多念佛人有怀疑,疑根不断,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有还是无?还是亦有亦无?还是非有非无?他就搞这个名堂。人家一提起来,我们这一想想是没错!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心就乱掉了。2 y) {. r9 C* n% u
  演【此中有即俗谛,无即真谛,双亦双非即中道第一义谛。】+ I4 Z7 \/ C3 n6 }9 w4 h: C7 H
  「中道」就是不落二边,二边都不执著这就是中道。一切境缘,随顺就好了。随顺,决定不要去起心动念,不要去想我要怎样怎样,那就叫自找苦吃。这一想我要怎样怎样,这叫造业。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不是造业,那是功德。功德是什么?与法性相应,与中道第一义谛相应,这是功德。为什么要去想?起心动念就是攀缘。真正学佛的人,心清净。心清净的好处太多,心清净第一个得法喜,欢喜、快乐,佛法讲的「离苦得乐」,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心地清净就快乐,法喜充满。儒家也讲求这个,《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就是法喜,要把你所学的,「习」是应用在生活上,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这里面就有法喜。法喜,对於身心是最好的滋养,健康长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8: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病不老。俗话说:忧能使人老。一个人贪瞋痴慢多,忧虑牵挂多,就衰老得快,也容易得病,为什么?身心不清净。这是我们切身的利益,你就晓得修清净心多么重要!这个经,特别是这个注的好处,真的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学了,在生活上立刻能用得上,好处在此地,它不是理论,立刻可以变成我们的生活。
' |+ T* |) P2 _0 Y1 f' ?% m  「谛」,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真理,在佛法讲是谛实的意思,就是实实在在的,一点都不错。「有」是俗谛,世俗人的见解,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无」是真谛,无就是空,这个无并不是当什么都没有讲,是体无,无自性。一切万法无有自性,无有自体,怎么来的?缘生的。凡是缘生都没有自性,这是真的。「双亦双非」就是中道第一义谛。
: e8 @5 c( {, {+ h& R, C  演【举一即三,言三即一。】/ t" Y5 ]! u) \4 Y; ^+ B5 m6 f* w
  这三个是一桩事情。我们要是真正彻底了解一切万物「体空相有」,我们用「中」,就快乐了。怎样用中?决定不执著,你就用中。会用中的人,那就入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世间人为什么起心动念一切都是障碍?因为他有执著,有执著就有障碍,没有执著就没有障碍。佛法说穿了,破执著而已,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法门,破执著而已。说这是一而三、三而一。说实在话,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虚空法界统统是自性缘起,没有一样不是自性缘起,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是一不是二。% d. _& R% O' u/ w1 @1 L
  演【皆如境也。】
3 I# U( x  o) A5 q! Q  「如」就是真如本性,统统是真如本性的境界。
. F$ V* b& Z: b3 m( n  演【故云般若如火聚,四面不可入。】& `) w9 \$ ?  S8 O3 H( A! e
  这是《大般若经》上的比喻,般若像火聚一样,无论从哪一面你都不能入,入了都被它烧光,这是比喻照破,所有一切妄想执著,般若现前,统统没有了、统统照破了,是这个意思。烦恼好比柴火,碰到火都烧光了;智慧火、烦恼薪,是这个比喻。5 @+ U$ p+ @6 g9 f6 t1 t& V0 E1 t
  演【又云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也。】
, {( f2 o9 D5 C. t- C6 d: N3 j  般若好像一个清凉池,投到里面身心自在快乐无比,这是讲得受用、得乐;前面比喻是离苦,断烦恼,破除烦恼障。这是为什么给你说「寂照难思」。0 i$ l; @* }9 o2 d( K. M, l, \* S/ [! O
  『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这叫一心不乱,寂跟照是同时的,这是属於自然的现象。佛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讲八个自然,佛在大乘经上常说「法尔自然」,像水一样,水清、水平的时候,它自自然然就有照的作用。从水寂静,这是寂的意思;从它照外面的境界,这是照的意思。照是属於般若,寂属於清净心、属於定,我们讲「定慧双运」,它是同时的。; _8 r5 e* ?, ^1 B
  慧是从定当中得来,不是从文字当中得来。我常劝勉同修们要修定,要真修。你想将来成为讲经说法的法师大德,一昧去研究三藏经典,不能成功,为什么?三藏经典讲得天花乱坠,背得滚瓜烂熟,与自己心性毫不相干。你没有智慧,你所讲的是你记得多、听得多,那叫记问之学,不是智慧。记问之学,儒家看得很轻,《礼记》里面讲:「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也。」你要是做别人的老师,一定是误人子弟。一定要开悟,开悟要修定,一定要修清净心。净宗法门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达不到,事一心不乱是决定要得到,为什么?智慧才会开。诸位要晓得,修定比研究经教重要得多!初学,为什么不允许你研究经教?如果允许你研究经教,那就害死你!你现在不知道,将来你不能成就,你会来找我麻烦。你搞到六道三途,你讲「我跟你这个老师受你的害」,到那时候这个果报扯不清。我今天教给你了,你不听,到时候你堕落,你不能怪我。
) o* x" Z/ c: B+ {7 b- ~  所以,修定重要,修一心不乱重要。最低限度要到事一心,心地真正清净光明慈悲。慈悲才会爱人、才会敬人,然后你再来研究经教有用处,对你有帮助,没有害处。你没有这个基础,你来研究经教,那有害处,没有好处。经教不通,人还很老实、还很谦虚,见到人还会很恭敬;研究一点经教,眼睛就长到头顶上,瞧不起人,贡高我慢,造的业就多了。这一念贡高我慢,就是下地狱的因由。还是老实一点好,谦虚一点好,对人恭敬一点好,总是修福,不造恶业。所以学佛,古德常劝我们「老实念佛」。实在讲,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都要老实,老实人就有成就,不老实的人决定没有成就。「地狱门前僧道多」,那都是不老实的人,老实人怎么会堕地狱!无论出家、在家都要学老实,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要躐等,不要好高骛远,要守自己的本分。
! M/ E7 S, Z( Z: v  z' l) B  说老实话,团体里面派到你的职务,要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不派到职务,那真是佛菩萨加持保佑,我没有事情,心地清净。责任愈重,背的因果愈大。譬如现在很多人都想做住持,都想做当家,做住持是要教化这一方,没有以正法教化这一方,他的果报就很惨。就好像这个地方办一个学校请你做校长,校长是教育这地方的,你没有尽心尽力做到,你虽然是个大好人,也不贪污、也不犯法,你没有尽到你责任,这个罪过就重;比不上清众,清众没有责任。何必要去争!真正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凡是有责任的事情推都来不及,哪里会争!没有人做,自己有这个能力做,那要出来做,所谓当仁不让。有人有能力去做,为什么不让给别人去做?- c$ C- q7 J1 _/ N
  你这一生当中道业要想成就,名利一定先放下,决定不能争名争利,这是最大的伤害。所以放下,首先要把名利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都是地狱的根本。有一条放不下,换句话说,你与地狱就脱不了关系;脱不了关系,换句话说,很容易被它牵进去。所以你要想不堕地狱,贪瞋痴慢、名闻利养决定要放下。所谓「地狱五条根」,一条都可以把你牵堕地狱,要是有五条,你还能逃得掉吗?决定逃不了。
' ~& Q9 t$ ^  o# _  可是凡夫无量劫来烦恼习气很重,听佛讲经一下觉悟了,是,是不错,我放下了;过两天不听经了,又冒出来了,把佛经忘得干干净净,又去造罪业,怎么得了!所以,经要天天讲、天天念,就是这个道理。从前道场殊胜,它是每天讲经、每天念佛。一天给你讲上八个钟点经,念上八个钟点佛,剩下时间你就老实睡觉,为什么?疲倦了、没精神了。那个道场住上三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8: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有成就。现在道场松懈,没有人督促你,修行完全要靠自己。但是现在人有现在人的福报,如果你真正把精神振作起来,别人不学,我学,我一天听八个钟点经,我听录音带、随身听;我一天念八个钟点佛,我听佛号,我用随身听,用念佛机、用耳机,不干扰别人,不亚於古时候的道场。这是今天人有这个福报,古人梦寐也不敢希求的。今人有这个福报,换句话说,你会不会用?你会不会享这个福?一天听八个钟点经是享福!
$ e( r) {& T$ p" i9 r& c  北京、天津一带,那边不少同修,他们听我的录音带,我到北京,他们来接我,他说他们的福报比台湾人大,大在哪里?他说:台湾人听法师讲经,一个星期才听二个小时,一个星期听两次,《无量寿经》讲两次,听两次,我们一天听五、六次,天天听。他带子都拿去了,一天听七、八个带子,十几二十天他一部经就听完,听完从头再听。他说:我们的福报比台湾人大!是有道理。科学的机器他们享受到,他真正用上,这才是真正有福之人。他们愈听愈欢喜,听了之后还转录,每听一遍他就多录一套,录的一套再送给别人听,那个同修告诉我,他已经录三十多套。我们听了很感动!三十多套到处送,北面送到哈尔滨、长春;西面送到四川,南面送到云南,送得真远!一个月只有人民币一百多块钱的收入,台币是六、七百块钱,省吃俭用去买录音带流通,真正了不起。黄老居士讲:台湾没有道场、没有修行人,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修行人在大陆。我们听了很惭愧。
+ m: c! \. G: k, _8 R) T4 x+ i  演【非有则常寂下九句,结归寂照难思。】
7 r% x/ g7 ^0 W: U& _+ D: c2 U  这一段总结就是「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状是形状,名是名字,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一切色相,那怎么办?「故唯一心」,这才把一切诸法的真相给我们说穿,说出来了,一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确实是一心。- v% ^5 e: f+ S4 ~4 i
  钞【斯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 Z* I; ?7 }0 j
  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看注解:$ t* T9 k; n6 a4 M; _
  演【斯则下总结上二。能所情消,即如智不二;有无见尽,即寂照难思。】7 x$ \9 e0 N, s+ J8 Y* Q
  「见」是见解,你对於一切万法是有是无,这种见解统统舍掉,这就是寂照不可思议。+ g% n9 q% P! b" J6 o& s/ y
  钞【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
$ a7 Y* w9 i. a/ [: z. [9 `+ @7 K  『清净本然之体』就是自己的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自性真心显露,就叫做成佛。这是属理一心不乱,『更有何法而为杂乱』,没有法了。8 t! V/ E6 W- ^- l1 Q1 H1 J+ e
  钞【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 R! v+ r1 D8 |* g+ |
  三谛三观都圆融了,这是『理一心』。
" c: U7 T+ p+ Z  钞【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
. {! y/ S$ U9 j, M( T+ b) b" \( u  理一心是慧、是般若波罗蜜。慧里面一定有定,为什么?没有定就没有慧,慧是从定起的。有定未必有慧,有慧一定有定。为什么说有定未必有慧?定不够深,好比混浊的水,虽不动,定了,但是还没有完全沉淀,清水没有现前,还是混水,但是那个水确实不动。所以修定,世间四禅八定没有慧。小乘人那个定比四禅八定还要深,第九次第定,这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也没有慧,为什么?无明没破,就好像虽然水是定了,依然是混浊,不清净,必须脏东西统统沉下去,完全显的是清水,就起照的作用。所以慧一定有定,定一定有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所以有慧,戒定慧三学一定具足。有戒的人未必有定,有定的人未必有慧,这是一定要知道。
3 y: q1 P; n* D8 L% N  『慧,能照妄故』,妄是妄想,把你的妄想破掉。『兼定』,慧里一定有定。『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妄伏就是定。
* n! P/ F& L# s6 _  钞【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
: }' S0 Z& r) @7 }' w  伏妄,那是小慧,小慧能伏妄想。像我们现在听了经,如果诸位很细心的去听,经中意思都能够领会,自自然然以这一点小慧把妄想伏住了。可是真正得定之后,定中开的那个慧,破妄想,妄想没有了。转烦恼为菩提,妄想一照就都变成菩提,马上就转变,妄想、烦恼从此以后统统没有了,变成无量的菩提智慧。所以妄想、烦恼也不是坏东西,一变就变成无量智慧、无量善巧方便,能利益一切众生。可是没有能转过来的时候,要搞三途六道,苦不堪言!这个总要觉悟。  ?5 r7 r4 ^+ ]5 S% ?& m4 _
  所以这经要常听、要多听,一遍一遍去听;决定不可以说,这个经我已经听了一遍,不要再听了,那是愚人,这就是有执著,没有得受用;真正得受用,必然是一遍有一遍的受用。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8 11:59 , Processed in 0.0869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