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6 18: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经据典证明白释迦起至龙树菩萨、禅宗诸祖乃至太虚以及各时经论俱以人间人类为说教对象,以解决人间的各种人生问题为主旨。他又对禅宗思想中人间性内容作了发掘,指出“禅宗发扬空有两宗祖师倡导的世间与涅槃无二无别的思想,认为道即在人生平常日用之中。”平常心是道体现了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不离平常日用而办道,即在日常生活也事事处处念念不离于‘道’而到生活的净化、向上和超脱。”将佛教修持与生活共相融通。陈星桥、邓子美则对人间佛教的历史发展、理论衍革、实践意义作了理论探讨,陈星桥《略论人间佛教》一文,对人间佛教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人间佛教思想缘起与发展尤其是近代太虚、印顺、赵朴初等人的人间佛教思想作了总结阐述,并对人间佛教的基本特征或基本立场、修行的基本要求、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指出人间佛教是以人生为本或以人为中心的佛教,它既是契合于时代机宜,又符合于佛教的微言大义。并预言:“人间佛教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成为我国佛教思想发展的主流。”邓子美撰《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依历史线索,分太虚及其早期追随者、印顺及其继承发展、赵朴初及其解释、三者的共同点与分歧四个方面。回顾与剖析了人间佛教的建构与运作概况,并对今人对人间佛教的一些认识误区作了辨正,指出“人间佛教决非特殊教派,而是以人为出发点(反对崇拜鬼神)的适应现代社会(反对执‘死方’治变症)提升现代社会(净化世间)的佛教理念。”与陈相比,其更侧重于人间佛教的实践运作。他们的这些分析于全面正确地认识人间佛教、统一佛教思想、推动人间佛教的全面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7 n( f M$ n6 L6 ^$ ? @ 也正是由于有了赵朴初等人的积极倡导, 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在八十年代得以蓬勃发展。尤其是自“人间佛教思想”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得以确立,发展人间佛教成为中国佛教协会、地方佛协和各佛教团体的共识之后,大陆人间佛教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7 U# P% i {( C5 { l、在建设实践人间佛教的方针指导下,中国佛教本着“立足于青年”之精神,以办学育憎为头等大事,培养了一批能续佛慧命、承继人间佛教事业的僧俗人才,开拓了中国人间佛教事业的新局面。
' g! d: q! v2 w2 E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贯彻,全国各地名山大寺陆续归还佛教界管理使用,佛教界的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这就为人间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但长达二十年的佛教人才断层、佛教事业后继乏人的现状,与佛教工作、佛教事业百废待举、亟需发展对人才的急需的矛盾日趋尖锐。人才成为制约大陆佛教发展的“瓶颈”。
, j: b/ N, |9 W, m 1980年,中共中央作出了恢复“文革”前由宗教团体直接举办的包括中国佛学院在内的几所宗教院校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宗教院校的任务,是造就—支政治上爱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又有相当宗教学识的年轻宗教职业人员队伍。”此宗旨与中国人间佛教之旨十分相契。于是,一度中断的大陆佛教教育事业又重焕勃勃生机。走入发展新时期,取得可喜成就。
; t8 i5 B2 a( x" t 首先是中国佛学院阶恢复与进—步发展,培养出了大批堪可光大人间佛教的人才。作为中国大陆佛教最高学府的中国佛学院,始建于1956年。其成立至“文革”爆发十年间,先后开办了汉语系佛教专修科、本科、两个学习班、研究班以及藏语系佛教专科等不同层次的六个班级,共培育了4l0名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佛学造谐的汉藏佛教人才,为住持和弘扬佛教正法、开创佛教事业新局面。造就了一批中坚力量。但由于“文革”的爆发,“左”的思潮的影响,使其教学工作乎停顿,一批任职或执教的法师、居士、学者诸如喜饶嘉措大师、法尊法师、周叔迎居士、观空法师、义方法师、尘空法师、王恩洋居士、高观如居士、虞愚教授、叶均居士、黄念祖居士、郭元兴居士、刘明渊居士等。被迫停职停课,或遭批斗冲击,或被迫害致死,师资力量遭到空前削弱。佛学院在1966年被迫停办。( k% P+ W8 {: |: a9 B, v6 m7 S
八十年代初,中国佛学院得队恢复。在中国佛教协会的支持和建设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指导下,比“文革”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扩大。它在原有的班级设置基础上,又增设了预科班(二年制)、研究生班(三年制),学科分类更为细备,师生数量也有增加。为大陆人间佛教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批人才,遍及寺院管理、佛学院教学、各级佛协工作等方面,充实了基层佛教工作和佛教事业的发展力量,保证了中国大陆佛教发展的人间化导向。
/ Z8 X7 P0 \& B) K4 } 从1981年起,中国佛学院还先后选送了一批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去日本、斯里卡、缅甸、英国等的高等院校和佛学院研究机构进修深造。这些毕业学僧如今多已成为各地方佛协、佛教文化教育机构以及名山大寺的主要领导骨干。此举不仅践行了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和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更为中国大陆人间佛教走向21世纪储备了新生力量。 ; `) ^9 K& W1 Y" l
其次是在中国佛学院的领导和人间佛教思想的指导下,佛教教育事业更为普及,形成了—个以中国佛学院为首,以各地方佛学院等教育机构为支撑的高级(中国佛学院和西藏语系佛学院)、中级(中国佛学院分院和省级佛学院)、初级(重点寺庙佛学院)既相衔接又各有侧重的三大语系佛学教育体系,培养着一大批佛学研究和寺庙管理人才。
& `$ [( h, N0 t0 N 1980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今后应当在过去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在培养僧伽人才及推进佛学研究方面尤其应尽最大力量。至l 983年,赵朴初更明确在其报告中提3:“培养僧才,绍隆佛种,是本会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国佛教协会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