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J8 H+ N% f- g; c* P2 r( b- M
4 z0 v' \- l0 `. o7 J1 z5 E[佛教与科学]魏晋南北朝僧医的医学成就(李清、梅晓萍)) _" @: p2 v5 K4 h1 X# Y$ x j) L
$ o% | ], X4 d" e7 d; h+ b0 r' u$ k( H9 \% D
魏晋南北朝僧医的医学成就 5 ]& t. a% ^: b9 N- J7 m) [
李清、梅晓萍 # D ]4 _ u6 e! a9 f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F" x( r6 u% U. n
# R( D' j) H) e' T, c1 z" J 佛教经过汉代的初传时期,进入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中国化”自此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此时以后华籍僧民出现且人数日益增加,各地佛教寺院修建,而且还出现了寺院经济。此时佛教在诸多方面对医学产生了广泛影响,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为僧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壤,僧医开始见诸于文献记载,成为我国古代医疗队伍中的一支力量,为我国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i- ~. g$ `( p- Y8 F8 {. }/ e, {
一、来华僧医6 R9 k' H8 M1 X& U
魏晋南北朝时来华的僧医大都习过五明,其中之一为医方明,因此这些僧人是懂得医学知识的,他们把这些医学知识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留下很多为人治病的例子。同时也带来了印度传统医学的专门书籍,丰富了我国医学的内容。. U' b1 s# P0 v
1、借医传教 治病救人; H) F& N# Q' _
据《高僧传》卷二记载印度来华僧人佛陀耶舍用药水加咒为弟子洗足,并令其最终能疾行。其卷三载:印度僧人求那跋摩善医,曾在婆国(今爪哇)两度为当地的国王医治脚伤,后于刘宋初年来华。同卷说,求那跋陀罗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博通“医方咒术”,元嘉十二年(435年)至广州。此记载来华僧医均精通医学,且临床经验丰富,医术高超。
: e/ h u6 L& [ 卷四《于法开传》载,于法开“祖述耆婆,妙通医法。尝乞食投主人家,值妇人在草危机,众治不验,举家遑忧……主人正宰羊欲为淫祀,开令其少肉为羹,进竟,以气针之,须臾羊膜裹儿而出。”范行准氏认为此为我国羊膜之最早记录。“升平五年孝宗有疾。开视脉知不起不肯复入。”由此可见,于法开已经把印度医法和中国医法针灸、切脉结合起来了,使印度医学中国化并融入中国医学中。9 h& r& G$ m7 m7 B% I) g6 P
卷九《佛图澄传》说,西域人佛图澄于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后赵石虎的儿子石斌忽暴病身亡,“澄乃取杨枝咒之,须臾能起,有顷平复” 。另“时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为医疗,应时疗损,阴施默益者,不可胜记。”佛图澄的医术可谓精湛,同时他也达到了以医弘教的目的。《晋书·艺术·佛图澄传》说“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与出家。”另有记载晋代来华天竺僧人耆域治疗病危将死之人,耆域以应器置病者腹上,又以白布通复之,咒数千言,既有臭气通彻一屋,应器中有若淤泥者数升,臭不可近,病遂瘥。此病例疑为用外治法使病人泻下而治愈。! V6 j/ f+ \7 b5 a
来华高僧远道来到中土,虽然他们是为了借医传教,而且他们的医疗技术也多含佛教的神秘色彩,但他们积极治病救人,为我国带来了印度及西域的医术及治疗方法,在广泛传播佛教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医学的内容。
( n2 V* Q- c6 X( V9 X/ g 2、译述佛经 传播医药
' \8 C' m0 a+ K* t) Q4 @* r% Q 西晋月支僧人竺法护译的《胞胎经》,详细论述了胎儿的发育周期。西晋法炬共法立译的《法句喻经》、苻秦昙摩难提译的《增一阿含经》、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的《四分律》、弗若多罗共罗什译的《十诵律》、东晋法显佛驮跋陀译的《摩诃僧袛律》、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译的《五分律》、北凉昙无谶译的《金光明经》等等,这些书籍均涉及到医理、医术、养生、药物、制剂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使印度医药学知识传入中国,其书籍中记载的很多医学内容与中国传统医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另外也有一些从南亚传来有关医药、养生方面的书籍,可惜这些书籍没有流传下来,但其中一些药方在别的书中保存了下来。
8 o/ @+ O: n2 g2 G* W 二、汉地僧医
8 H6 L8 `1 Q' M9 i0 V3 N, T: `! A3 f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地出家僧人增多,由于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影响,很多僧人都懂得医道。他们周游四方广播佛教、为人疗疾,同时勤于著述,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医疗经验,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各科并影响了当时的一批中医医家。
: C: r9 m2 d5 P: W W J& I (一)治验临床 专精医术
8 V4 A) A6 k2 |* R% C7 y% w 1、详论脚气 独创效方% E1 j0 U2 @* a! t, [
脚气病发于岭南地区,对于脚气病防治学始于晋代僧人支法存。支法存对岭南常见的热带病疟疾及寄生虫感染均有所成就,尤善于脚气病的治疗。《千金要方》明确记载“防风汤……南方支法存所用多得力,温而不损人,为胜于续命、越婢、风引等汤,罗广州一门南州十人常用,亦治脚弱良方”。《太平御览》卷724“自永嘉南渡,士大夫不袭水土,皆患脚弱,唯法存能拯济之。”其用于治疗脚气的处方,使他成为中国治疗脚气病的先驱者。仰道人,也以疗脚气病而天下知名。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岭表江东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经方,偏善斯术。晋朝仕望多获全济,莫不由此二公”。这是对岭南脚气病治疗史的记载,支法存、仰道人也是此病治疗最有经验者。- E7 A0 R4 a% c! `
深师,又称僧深,释僧深。其医师事仰道人,同时继存了著名医僧道洪的本草之学。善疗脚弱气之疾。其撰录法存等诸家医方30余卷,号曰《深师方》。其书所载脚气病效方百余首,为《外台秘要》、《医心方》等所引录,为我国脚气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医疗经验。据载,湘东王在南州患脚气困笃,服深师紫苏子汤大得力。此后,紫苏子汤流传后世,称“苏子降气汤”,而成为降气的代表方剂,且其适应症已不限于脚气上冲。其后很多医家对脚气病做了更详细的论述,进一步丰富了此病的治疗。
% l. r2 c! h/ y0 t7 n- J 2、精治眼疾 金针拔障5 J# L) n) K* d) y" e6 w! B
魏晋南北朝时已有不少医师精于眼病的治疗,尤其是金针拔障术。晋代僧人单道开,精医,尤善治眼疾。时秦公石韬请单道开治目疾,著药小痛,韬甚惮之,而终得效。后秦北印度三藏、译经师弗若多罗治目痛,以罗散禅涂眼。这是以药物滴眼治疗眼病的例子。
. L% X, h/ T7 s4 d+ b) o 慧龙道人,南北朝梁僧人,以精治目疾闻名。《南史》载,梁文帝(424-453)第十子萧恢“有目疾久废视瞻。有道人慧龙,得疗眼术,恢请之。及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