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净公上人: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 c* h. k9 d/ S. E9 C: k% J
* j! s3 E( f& ]- N$ h. T1 e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 (第一集) 2005/9/7-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8-020-0001/ `5 H* C( O' r1 X; h2 L
& @# x* c5 `7 u m: ?* a
! o: `4 e" j7 q7 }5 u, n( F1 n- U0 v3 h* V4 d
% K7 h, o4 L' |$ R+ whttp://ft.hwadzan.com/media/mp4/28/28-020/28-020-0001.mp4
5 @9 ]1 r- Q6 s6 B" R) K; t) `5 J) ^7 F$ j: X+ T O
) D; }( ^; p, ]* t' W$ M9 \( X
诸位同学,从今天起,协会里面定在每个月第一个星期的星期三,我们举行一次集会,希望对我们协会的义工同修讲讲话。昨天我就想到,讲话、解答问题,还不如我们一起读读书好。所以我就想到,我们学佛,无论是在家、出家,这么多年功夫不得力,义工同修确实有些真的是发心在这边做义工,听经的机会比较少。我们总干事告诉我,大概我们这些讲经的光碟都给大家带回去,但带回去未必会听。如果要是不长时间接受佛法的薰陶,那么我们在此地做义工,就如同古大德讲,我们修点福报,修福没有修慧。6 o, Z9 {0 }0 B! V
" x0 }; M: d1 [5 ` 如果要对佛法不通达,在人与人相处当中还有很多误会,那不但我们没有修到福,可能还造很多罪业,这都很难讲的。所以总而言之,学比什么都重要。孔夫子在《论语》里头有段话说,他说他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没有睡觉,在那里想。当然想了很多事,他说都没有实际的利益,「不如学也」,最后想到还是学习好。所以这是圣人,活到老学到老,他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 S v! y6 k8 O0 {0 ?1 j2 i0 M5 L" E5 ?7 H6 U( a
再看佛门,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但是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常常提到,世尊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他说那不是佛的弟子,他不听话!可是中国佛教很特殊,从唐朝中叶之后就不学小乘了,唐朝初年小乘还挺盛的,中叶之后就衰了。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从前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都曾经学过儒、学过道,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所以小乘经虽然翻译得很完整,学习的人不多,这个因素我们一定要明了。可是到现在这个时代,问题出来了,小乘我们不学,儒也不学,道也不学,我们在大乘里面虽然混了几十年,还是没有成就,原因在这个地方。2 W* K/ B" n5 h) W# [/ n6 i6 E- H$ Z
" j4 d( B5 P0 Z! ]7 ]- C
我过去跟李老师十年,老师教导我们是儒跟佛并重。他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一堂课,儒家的课程,一个星期也给我们讲一次经,这是李老师早年在台中。所以我们跟他学经,每个星期只有一堂课,听经只有一堂课,听儒家东西也是一堂课,一堂课是三个小时;听经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听他讲儒家东西有三个小时,十年如一日,没有间断过。我们一部《古文观止》念过了,像四书五经是选讲。所以我想到我们同学今天也有这个必要,我们选讲《四书》,我们共同一起来学习。这个课程我们把它订做「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我们今天是第一堂课。
B) ]3 P4 H6 N. E
5 A) z4 x; j5 B$ ~1 v6 B; U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夫子编的,宋朝朱熹编的,编得非常好。《论语》跟《孟子》原来是独立的,「大学」跟「中庸」这两篇是《礼记》里面的两篇,他把这四样东西合在一起成为一本书,称之为《四书》。从宋朝一直到明朝,将近一千年,这部书非常盛行,变成读书人必读之书。政府里面选拔人才,在从前考试也一定要考这部书,他编的确实是好。我早年学佛,方东美先生把《华严经》介绍给我,他说《华严经》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他老人家学哲学的,他说这是佛经的哲学概论。他说它有理论、有方法,最难得的还有表演,就是把这些理论、方法如何落实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这是《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所以在全世界找不到这种编排的教科书,他说这是最完美的。以后我跟李老师,老师教我们读《四书》,我就看出《四书》的编法很像《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也带表演。
0 y* V# G% @9 O! o3 u: X+ [5 W/ H3 w9 Q: n5 E% s' Z3 ?/ P
朱熹,我知道他学过佛,虽然他反对佛,但是他学过佛。为什么要反对?希望自己将来死后能够在孔庙里头立他一个牌位,目的应该是在此地,所以崇儒而排佛。但是他在佛法里学了不少东西去,我想很可能他的灵感是从《华严经》得来的,这是一种推测,没有证据来作证。「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子做表演,这是圣人,《孟子》是贤人做表演,就像善财五十三参一样。你看看夫子跟孟子怎样把这些理论、方法完全做到,这叫「止於至善」。这是我学这门课,在早年有这些感触。4 W+ P. S3 ?/ o3 H% v; i5 k
1 ?5 k6 R5 h7 F& l) g( T+ O# ]7 l$ Z 「大学」,经只有一章,很短,不长,后面是经的解释,解释叫「传」,它一共有十章,就是解释经的。表解里面没有经的全文。经所谓三纲八目,三纲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个不仅仅是儒家,儒家不是创始人,不是发明的人。夫子说得非常好,他一生「述而不作」,这就说明了他是承传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是自己发明的;他没有发明,没有创造,都是传述古人的教诲。传述古人的教诲,一定是肯定古人的教诲,依照古人教诲来学习,这是必然的现象,这圣人;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是。佛,我们在《华严经》清凉大师注解里看到,释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他一生也没有创造,也没有发明,那他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过去古佛所说的,佛佛道同。你看看大圣大贤多么谦虚,多么客气。现在人都有自己的创作,还版权所有。佛跟孔子没有,他们没有创作,都是传古人之道。
4 F2 Y3 N$ C8 ]3 j9 O5 c
! L' g+ W1 p$ i/ U; n 「明明德」这三个字,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名词,智慧是明,才能、福报是德,明德就是佛家讲的性德,每个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佛家常讲,我们自性里头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佛给我们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明,德相就是德。我们现在的明、德不见了,迷失了,现在没有智慧,也没有才能,也没有福报,都没有了,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现在为什么没有了?佛说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三种烦恼把我们的性德障碍住了,所以我们的明德虽有,它不起作用。实在讲不是不起作用,它还是起作用,它起作用变质了;明变成了妄想分别执著,德就变成了无量的烦恼、业报,变质了。- A0 g& z, L; X2 u" Y
0 p5 ]; i2 y5 z2 a; a: }5 D" G
所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