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4 19: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小乘则速出生死而吉。在大乘则违远菩提而凶。
7 `! A2 H% w' ~& A" [5 |
# K4 o( \- c4 p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 L7 T- S% u2 b9 r X 非无小施。特不合于大道耳。 2 a' ^$ O& H; r- b2 K/ A5 c, W4 `, Y5 e
7 D7 v8 `/ \5 u. {, t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 {% R3 r( ~; {( S2 ^( n1 q
以阴居阴。处险之上。当屯之终。三非其应。五不足归。而初九又甚相远。进退无据。将安归哉。佛法释者。一味修于禅定。而无慧以济之。虽高居三界之顶。不免穷空轮转之殃。决不能断惑出生死。故乘马班如。八万大劫。仍落空亡。故泣血涟如。 , ?! T; X9 }* r/ [- M0 p
5 T7 {# k5 s6 w$ b9 y5 O* p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 j3 e! i7 e5 ^4 m4 E
佛法释者。八万大劫。究竟亦是无常。 . e' d2 W: E- Q; l
. h$ Q Z2 R1 d6 n+ d) f(坎下 艮上)
9 b8 V8 a2 H4 R" F L- n" q$ ]# y4 \, W6 ~5 p7 G! }1 h( u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4 W5 V3 r! D, Y8 K8 m% C
再索得坎。既为险为水。三索得艮。复为止为山。遇险而止。水涵于山。皆蒙昧未开发之象也。蒙虽有蔽于物。物岂能蔽性哉。故亨。但发蒙之道。不可以我求蒙。必待童蒙求我。求者诚。则告之必达。求者渎。则告者亦渎矣。渎岂发蒙之正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真善于训蒙者也。佛法释者。夫心不动则已。动必有险。遇险必止。止则有反本还源之机。蒙所以有亨道也。蒙而欲亨。须赖明师良友。故凡为师友者。虽念念以教育成就为怀。然须待其求我。方成机感。又必初筮则告。方显法之尊重。其所以告之者。又必契理契机而贞。然后可使人人为圣为佛矣。
/ Y8 q1 O3 @& M$ L/ J& Q3 |1 @9 Y4 Y& T2 m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Z: l' {6 U1 X: S" o: u 山下有险。即是遇。险而止。故名为蒙。蒙之所以可亨者。由有能亨人之师。善以时中行教故也。虽有善教。必待童蒙求我者。彼有感通之志然后可应。如水清方可印月也。初筮即告者。以刚而得中。故应不失机也。渎则不告者。非是恐其渎我。正恐渎蒙而有损无益也。及其蒙时。即以正道养之。此圣人教化之功。令彼亦得成圣者也。
% W7 _5 o$ m' v p- h- v: a( N4 V( o
% G3 ?9 B% j2 R* m O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3 q$ Z$ p9 r' r# R) l3 G
溪涧不能留。故为果行之象。盈科而后进。故为育德之象。自既果行育德。便可为师作范矣。佛法释者。此依不思议境而发真正菩提心也。菩提之心不可沮坏。如泉之必行。四弘广被。如泉之润物。
) [6 E, Y1 [; k' I* p/ P" x) R0 K) D4 T( y8 }/ h% U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 n! [# l, G- a& J
以九二上九二阳为师道。以余四阴爻为弟子。初六以阴居下。厥蒙虽甚。而居阳位。又近九二。故有可发之机。夫蒙昧既甚。须用折伏法门。故利用刑人。所谓扑作教刑也。然既说桎梏之后。当羞愧惩艾而不出。若遽有所往。则吝矣。 7 o/ v( X8 ^# _2 H( h* a, P( i
1 A' ~: G0 X. [4 i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9 p; L/ E$ ~" {
以正法而扑作教刑。岂嗔打之谓哉。 {# p2 }7 m2 F+ ?# _& H& ^0 |
/ W+ C* @, \" t: t/ ?7 s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 d+ o; w' L4 [6 ~1 e1 d S 以九居二。知及之。仁能守之。师之德也。苏眉山曰。童蒙若无能为。然容之则足为助。拒之则所丧多矣。明不可以无蒙。犹子不可以无妇。子而无妇。不能家矣。佛法释者。定慧平等。自利已成。故可以包容覆育群蒙而吉。以此教授群蒙修行妙定。名纳妇吉。定能生慧。慧能绍隆佛种。为子克家。妇是定。子是慧也。 4 z; q5 b- v8 i0 G
* s1 L7 k; E5 j3 m6 F" ]! ]; l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 I( Q- n& s. |8 l2 E/ Z
明纳妇而云子克家者。以定必发慧。慧必与定平等。而非偏也。 ' L, N+ l, n" ~6 k; F& V( I. f3 Q, A
" B5 r1 Z+ T3 Q( r. q: J; q/ |; H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 A/ {, m/ ]$ n$ l v+ i: {" O; {
以阴居阳。不中不正。乃驳杂之质。宜从上九正应处。求其击蒙之大钳锤。方可治病。今贪九二之包容慈摄。殆如女见金夫而失节者乎。佛法释者。不中不正。则定慧俱劣。而居阳位。又是好弄小聪明者。且在坎体之上。机械已深。若使更修禅定。必于禅中发起利使邪见。利使一发。则善根断尽矣。 2 D, ? c# x0 i
" L4 d+ P" S. d. d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 }/ Q; l$ j/ O- ~8 O
行不顺。故须恶辣钳锤以煆炼之。不可使其修定。 4 d6 V8 D& A4 w. U: I4 A- u
" y7 G1 M$ c7 _' Q9 d: O9 r7 y8 K 六四。困蒙吝。
* F% H$ ~& C$ u# M2 R \% c, s 阴爻皆蒙象也。初可发。三可击。五可包。惟四绝无明师良友。则终于蒙而已。可耻孰甚焉。
1 W2 C0 T% O4 ]6 Q/ Y. d# o) b$ I: Q* F0 c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 B: s) y+ P* _ 非实德之师友远我。我自独远于师友耳。师友且奈之何哉。
" l% h# [/ s" N, n
$ C! U5 S) u/ t3 \& b 六五。童蒙吉。
2 t; n6 K u0 f4 B2 V& a 以六居五。虽大人而不失其赤子之心。故为童蒙而吉。盖上亲上九之严师。下应九二之良友故也。苏眉山曰。六五之位尊矣。恐其不安于童蒙之分。而自强于明。故教之曰童蒙吉。 5 N7 P4 K F" [. R# ]
+ |6 K5 r% O' _% U) }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 S9 V2 o& _* z3 E M4 K: {3 J 学道之法。顺则能入。设行不顺。则入道无从矣。 2 I- o4 r, c% t9 @2 n/ A9 w4 p- T
! Q1 n' `3 i6 _' z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 [$ D! F0 C) G9 E
阳居阴位。刚而不过。能以定慧之力。击破蒙昧之关者也。然训蒙之道。原无实法系缀于人。所谓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若欲以我法授设。则是为寇。若应病与药。为其解粘去缚。则是御寇也。
6 T/ J% x7 Y7 R3 L) @3 Z. }
2 ^7 ~3 z% ^' }; o" M3 C- R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3 l; V/ I/ s3 f& d A, x6 g 无实法系缀于人。则三根普接。契理契机。故上下皆顺。 - y- i% }! C# @$ O6 L+ |
' M9 O* L8 J) k% k* x' ?' h7 u(乾下 坎上) ; z- a8 Q% [: G& Y7 h" a
% x1 I( Z# ~: b2 z, a8 h8 u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 _* ]# @6 F: N k0 \& W9 ^ 养蒙之法。不可欲速。类彼助苗。故必需其时节因缘。时节若到。其理自彰。但贵因真果正。故有孚则光亨而贞吉也。始虽云需。究竟能度生死大川。登于大般涅槃彼岸矣。
; j1 p* y+ U( h8 p# A" i* M( e" j, `; m. y6 G8 f% x/ G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4 w5 y6 v2 S% x+ L* v$ z% i2 M/ e: {% h 险在前而知须。乃是刚健之德。不妄动以自陷耳。坎何尝拒乾哉。且坎得乾之中爻。与乾合德。今九五位乎天位。素与乾孚。则乾之利涉。往必有功。可无疑矣。佛法释者。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名险在前。智慧之力不被烦恼所陷。故终能度脱而不困穷。坎中一阳。本即乾体。喻烦恼险道之性本如来藏。以此不生不灭之性为本修因。则从始至终。无非称性天行之位。从正因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故利涉大川。从凡至圣而有功也。 0 m# @& Z% Z2 E
+ i* H" z; W' G1 W$ X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 ~6 _% R+ }: C. G! j" }
果行育德之后。更无余事。但饮食宴乐。任夫云行雨施而已。佛法释者。助道行行为饮。正道慧行为食。以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庄严一性。如云上于天之象。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不藉劬劳肯綮修证。故名宴乐。此是善巧安心止观。止观不二。如饮食调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