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6 19: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才有。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怎么也有?是弥陀威神加持他们。所以,菩萨虽然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念《无量寿经》,执持弥陀名号,以这个方法教化众生;他在任何地方入定,‘定中’都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样,可以‘遍供十方诸佛,不失定意’。这确实是普贤菩萨的境界。这就是不往生,也得到与往生相同的利益。这是对十方菩萨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 m0 t/ H7 o4 G$ o5 d
( q" j' A: Q7 N. e# F
$ i6 Q4 V" W) T% v
7 c, H2 S0 @. S1 S2 D4 [" V6 G2 Z【经】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
# w, e o4 a6 Z% k3 q6 T1 ]8 f& r: F9 b( h2 n2 V' w
' A# V6 f' t, W1 V- X& g
" A4 v* i6 ^( ~" m0 W/ g这一段文跟前面的意思相同。前面说‘十方佛刹,诸菩萨众’;此处说“他方世界诸菩萨众”。‘他方’指极乐世界以外,与前面讲的完全相同,也是有这个缘分。‘缘’,很难、很珍贵,希望同修们要珍惜。因为人生很短暂,人与人相处,一生能见几次面,何必要作冤家,作对头。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要过意不去?所以不要跟任何一个人结怨,我们在菩提道上才得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别人阻碍我,大概是我前生阻碍他,帐就结了。所以,真正学佛的人决定没有怨恨的心,心才会清净,才会平等。( o7 H8 ?! k( H9 c+ w% s5 u
3 Y1 w; h; u! b `
8 x4 A9 b$ ^/ m6 R: X+ _! _
( S) t9 _! `4 i9 i5 v* j. ]【经】证离生法。获陀罗尼。
% t- G8 q* E5 w6 c, s2 [7 l; k. \/ }% j7 `5 T
* N. y( w1 t B3 G: S5 \5 G# l3 U2 @# M; b5 K F
这两句就是四十六‘获陀罗尼愿’。‘离生’就是永远离开三界的生死,也就是永脱轮回。菩萨在六道度众生,即世间,离世间。并不是真的不到这个世间来,他跟我们在一起。在一起怎么是离世间?我们有业力,有生死轮回;他没有,他是愿力来的。他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自己完全作得了主,所以他是乘愿再来。我们是业力再来,无可奈何,不来也不行。他要不来就不来,要来就来,他是大自在,这是“证离生法”。所以六道里,那一道他都可以去;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真的得大自在!+ C3 l3 Q4 t0 M
" l4 ]1 P |! I* C) w
5 a4 n. \/ L% H6 Z: e7 s/ b
( G# @ N" f+ g: m“获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这里是说‘心得安住义’。像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慧可是一个修行人,心不安,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获陀罗尼’,心就安了,真正得到安身立命之处。我们没遇到达摩,我们所得安身立命处,比达摩还殊胜。我们的心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这是‘获陀罗尼’的意义。
* D6 H6 g) E- f J7 ~4 @/ A
; z$ |. v E3 ~# c8 f
/ R& c& ^. g$ K: h# B, t" i, Z' r
$ c& y! D7 H/ P3 H; R陀罗尼也译作‘总持’。总持有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在此地不必细说。像这样的名词术语,诸位可以看注解,看《佛学辞典》、《教乘法数》,都注得很详细。
4 ~. G/ q0 z- u! F# P$ [4 y5 v2 P" j
% G7 ]2 h3 O& Z. R( i 2 n' m( N4 `0 I! v, e7 B/ E- @
1 j6 X' r! ~: L2 d6 }: i3 L- M: Q
【经】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8 A& l1 S+ d, |2 v6 X' n
" I! ?7 x+ O6 d" h9 }/ y+ ]
3 T5 `4 }# U ^4 x4 j8 G" ~
7 `3 B3 Y3 J' x0 _! x2 W9 v1 F/ D这是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清净欢喜”,容易懂,身心清净,法喜充满。“得平等住”,这也是经题上的‘平等’,心要平等。平等是诸佛的体相。前面说过十法界的因行,佛法界就是平等,菩萨法界是六度。菩萨修六度,佛修平等觉。‘得平等住’。他们是菩萨,居然跟佛平等,跟佛没有两样!所以十方众生,如果于弥陀如来见相闻名,或者是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真正明了,欢喜,发愿修学,都可以说是入如来家,得毕竟平等三昧。如果这一点我们得不到,实在讲,这一种殊胜的机缘,我们真的当面错过。, y1 n) y: H: c' b: S
4 x8 l7 c* e9 o$ n: j: s
. b, D K# y0 p% f6 `% S7 Z% v$ J- V3 j& R! u
因此,我们用功夫,要以平等心来念平等觉;阿弥陀佛就是平等觉。经文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问阿难,你要不要见平等觉?他说‘我要见’。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用平等心来念《无量寿经》,用平等心来持这一句名号,这就是‘得平等住’的意义。由此可知,菩萨可以修的,我们也能修。前面跟诸位解释得很多,这一句名号就是实相,就是法界全体,就是诸法平等的体性。只要能念,念念相续,一直念下去,不夹杂、不间断,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就‘得平等住’,跟十方菩萨无二无别。这样的心行就是菩萨行。0 ]0 B, C i% e6 J8 D
- Z( Q2 q. c7 b" p
, j- j; @8 G. m7 r5 C% P# A( x7 p" ^8 Z) y+ y8 h; |* @+ ~
‘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凡夫跟菩萨有什么不一样?凡夫穿衣吃饭,菩萨也穿衣吃饭,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也穿衣吃饭,每一天也要做工作,也要接待客人,没有两样!所以从形象看不出来。不一样在那里?心不一样。他的心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所以称他佛,称他菩萨。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迷惑颠倒,所以是凡夫。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两样。由此可知,‘平等’这一句是非常的重要。
. e, l) b. K$ t, t' n0 W) ]) x: |+ Q, }! s- o6 k+ k3 G
. ^1 c B1 w9 g& N! w* {$ D6 C
. ?9 O, i$ \( o9 |! I8 z清净跟平等是相辅相成的。怎样才能得到平等心?先要修清净心。如何令心清净?一定先令心平等。两者相辅相成。平等就是在一切境缘之中不要分别执著。不分别,我们心才会清净。实在讲,就是《楞严经正脉》上,交光大师所倡导的‘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就是平等住、菩萨行。‘根’指六根根性,在眼是见性,在耳是闻性。六根的根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见外面的境界相是平等的。不是外面境界相平等,是他的心平等。4 y6 l* M- r9 z9 `
; h8 K! S7 z4 G' P k
7 C0 S/ b4 ^1 U' K8 q
! z. \7 V) {* L5 w0 S6 @没有一切分别执著,于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动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了就是‘觉’。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清净’。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平等’。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不但现前的事情明了,过去的事,未来的事都明了,因为他心平等,过去、现在、未来都照见。我们不能理解,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有分别、有执著,所以过去未来一无所知。我们至此才晓得,什么是得平等住,什么是修菩萨行。
8 m' l) w. U# e( P% Q" w# @. o3 l# ^4 g1 g0 f* L K- [& |
" @# x& k( p/ H" \ U/ l4 G c; _, Z+ W/ d" K7 B% g- ^& k, B
“具足德本”,德本就是以这一部经典,以这一个法门自行化他。“应时不获一二三忍”,这是非常不思议的果报。一二三忍,经文后面有注解。本经讲三种忍:第一‘音响忍’,第二‘柔顺忍’,第三‘无生法忍’。即使我们对于前面两个名词陌生,但是对于第三个熟悉,也就能理解。/ u- U8 v5 `, I a) L2 W, D
. A" W( u% `. |3 E
$ m; P* ^# w, e! T
" a4 |9 Y) b. h, ]8 Z7 s7 h9 S三种忍都在一句名号之中。这桩事谁知道?这三种忍不是一般菩萨能得到的,细说在本经第十五品,以后自然会讲到。三忍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中,的确不可思议!《仁王经》中讲五忍,把菩萨分为五大类,都用忍来说,你就晓得‘忍’是多么重要。不能忍,不行!无论什么境界都要忍,不受它的干扰。对顺境,心里起欢喜心、贪爱心,我要忍;逆境中,看到这个人不顺眼,看到这个事不痛快,也要忍,这是修行。真正讲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