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17|回复: 1

持大悲咒有效验的体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9 13: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持大悲咒有效验的体会
 
作者:甘肃·实言 

: T/ Z, z! @4 u/ Q) e

  去年夏天,母亲的心脏病突然加重,吃药、打针,几次变更医院,就是没有效果。望着母亲蜡黄的倦容,我的心比油煮刀剁还难受,从不落泪的我,背过身泪水大串大串地滚落。有什么办法能把母亲从病苦中解救出来呢?突然想起曾听说持大悲咒很有效果,就请来《大悲咒》,把对母亲的疼爱和祛病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观世音菩萨身上。我极度虔诚地跪下祷告观世音菩萨救救我那可怜的母亲,一心不乱地诵持大悲咒,并把大悲水让母亲服下,然后在打坐中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当天母亲尽管虚弱,但心脏病一次也没犯。我坚持天天为母亲持咒,母亲的身体很快得到了恢复,高兴得简直像个孩子。到第七天,母亲让我陪她步行到四里路之外的瑞莲寺进香拜佛,回家后还忙前跑后地张罗午饭。哥哥、姐姐惊奇地问:“三姑娘给您服的什么灵丹妙药?不光是病没了,精神还比以前更好了!”母亲笑眯眯地说:“我服的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水!”

" `/ ?$ P. O( Y! u& R; Y9 o

  观世音菩萨救了母亲,观世音菩萨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我怀着感激之情给别人诉说用大悲咒为母亲治病的神奇疗效,有人找来问我:自己持咒怎么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一时我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持咒是否有效验,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 B7 e. e4 r' B) x& O# X+ b

  1.所求必须正当。所谓正当,必须是自己或他人身处险境又无力自救的,当虔诚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或持大悲咒,使其得到平安,此时持咒,人的慈悲心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相应,肯定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如果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如偷盗他人财物,而求观世音菩萨保佑自己的行为不被别人发现,这样的心情持咒肯定不会灵验。

) u: D3 C; {+ _* t1 M: u9 `+ ?

  2. 持念必须真诚。当看到亲人或朋友为病苦折磨,病在他身,痛在自心,恨不得代人受过,又没有能力拯救别人时,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或大悲咒,字字出于心中,句句发于腑肺,声声真诚清净,这时持咒人的爱心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相应,确实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如果看到亲人或朋友有病,持咒时像小学生给老师读课文一样,从头到尾读完了事,不是从慈孝心、至诚心出发,一心不乱地诵每一个字、每一句咒;或者边念边打妄想,读完就去看电视,这样心不在焉地持咒,怎能和一心不乱时的持咒效果相提并论?!

3 F! l+ V! d! G/ ^! R" h0 b

  3.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无私奉献精神。从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寻声救难中,体悟到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忘我无私、无条件帮助别人的奉献精神,当念“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时,返观自己的心是慈悲还是冷漠,是喜舍还是悭吝。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观世音菩萨那么高的觉悟,那么大的能量,那么强的本领,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在亲人、朋友、同志、邻居、路人遇到困难,盼望有人能够扶他一下、拉他一把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或施于财,或施于物,或施于力气,或施以道理,以一颗真诚、善良、纯洁、清净的心去帮助别人,让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也效仿观世音菩萨;如果认为自己暂时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慈悲心的培养和爱心的奉献却是十分容易,比如:告诉小孩子不要攀折花草;把爬上人行道的蚯蚓放回草丛;把大路上的石头放到路旁……不要光问别人为我做了多少?观世音菩萨救助我几次?而要问问我为别人付出了没有?我把观世音大慈大悲的菩萨精神到底学到了几分?

. u; q, Q Y4 u4 r h

  如果我们常抱着与人为善、众善奉行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事物,对待社会,这本身就是菩萨精神在人间的发扬光大,何愁社会风气得不到根本好转?!何愁自己得不到诸佛菩萨的加被和持护?!

/ x; W, C0 f5 \/ O: I m9 e

  所以,持咒还是先从做人学起。

" v5 W8 F) N! a# R

 

) u4 n4 z4 W2 E+ z- M1 }

持诵金刚经得定要决
 
作者:耕云先生  

: P$ `) q7 ]' X o+ Y t: y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 G. r4 y$ G. W! U" Z& F) a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顿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 p( t1 x2 R3 G0 k& q

持诵金刚经得定要决

4 {2 K6 F, v/ z9 U+ j3 U

  一、 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枷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白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杂无染”,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 g+ P# J5 l. _) _1 u

  二、 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密,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密,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它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愈久,进步愈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7 Q }% x, ~; H0 Y

  三、 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愈多,愈无分别,保任愈久,进步愈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提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 K: q+ m6 H' X. O" e" ]7 l8 x

  四、 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 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记,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刚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 L* E3 @ Z% H$ a+ D( i! v

  五、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注愈多,义愈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事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4 z. h: Q( ?0 Q" R) ^$ Y$ h

  六、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二者,缺一不名圆满。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五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9 15: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0 15:52 , Processed in 0.0943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