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14|回复: 0

将布施修福作为修法的助道胜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1 12: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将布施修福作为修法的助道胜缘
 
作者:竺摩法师    来源:摘自竺摩老法师讲述《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以布施修福为助道

  布施修福虽为世间法,亦为修出世圣法助道的胜缘;况依般若大慧,修无相布施,即世间法而成出世法,故菩萨六道妙行中,首言布施。布施有说二种,或说三种。二种即财施与法施:财施包括一切饮食衣服,国城珍宝的外财,和自己身命的内财;法施,即世出世间种种善法,以清净心,为人演说。有说三施,即资生施、无畏施、法施。资生施,即上外财与内财的布施。无畏施:积极的,是助懦弱者以强力,给胆怯者以勇气;消极的,以及持戒不恼,忍辱不报有冤等等。法施即与众生说诸善法,如精进,则说法不倦;禅定,则观机说法;无冤;智慧,则说法不颠倒。这样看来,三施是体通六度、只一檀施、已摄尽余度了。故佛法的行门虽多,布施已可以摄尽无遗。因此本经在以“称佛名号品”说念佛正行后,又来“校量布施功德缘品”说助道之行。但布施虽要校量功德的大小,是为引起行者的判别力,使他们知布施应如何施而才合法,如何施而获大福利。综观品中所说的道理,不出就能施的施心和所施的福田来比较功德多少,今略述于下:

  第一节 校量施德的主要点

  布施何以要校量功德多少呢,地藏菩萨方便权巧,先把这问提出问佛道:“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我们在未说到佛的答复以前,先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同样做布施功德的人,有的只一生受福,有的十生至百千生受福,功德的轻重距离有如此之远呢?这,主要点完全在乎能施者的施心净和不净,与所施者的福田德或不德而发生出差别。如以能布施者的心地来说,如果能施者的心是清净的,所谓:“净心者治心故施、庄严故施、为得第一利故布施、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华未萎,色好且香,净心布施,亦复如是。”若怀著这净心好心来施,则虽施少物,功德却是很大。如本经所说的一个国王或大臣能大发慈悲,善言慰喻,亲手持物,施与一个最贫穷下贱的乞丐,其“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如从前佛在只园,舍利弗以一钵饭供佛,佛看见身旁有只狗,即将钵饭施与狗吃,同时问舍利弗道:“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利多呢?”舍利弗言:“布施狗得福利多!”佛即加以印可;故知大福从心,不在于田。但不懂此理的布施者,或以为布施佛不如施狗,那么要佛作甚?那又大错特错了。反之,如施心不净,或为失财故施,或为自己亲爱故施,或轻贱他不恭敬而施,或高傲而施,或为虚荣而施,或为……而施,那么功德就很少,因为你的施心有分别有限量,功德也就有限量了。

  再从施田来说,那么无论如何,都是以施佛功德为最大,狗子决不能再拿来做比拟了,这完全在观点上的不同。故如四十二章经说:“施与阎浮提凡夫人,不如施彼仙人得福多;虽施仙人,不如施一须陀洹,施须陀洹,不如施斯陀含;乃至施百辟支佛,不如施与如来得福多。”又大论云:“布施之福在于田,如亿耳阿罗汉,昔以一花施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余福德力,得阿罗汉。”这就因施田妙故,得大果报,则知大福,亦从良田而生。这样看来,从心从田,各得其利,在乎如法,其间固无矛盾之存在,亦不须加以会通;不过据理而论,万法从心,一切功德福利,唯心可以左右之,支配之,心有分别则福少,心无分别则福大,如此,则当以“大福从心”为胜了。

  第二节 分别施福的差别缘

  布施所获的利益,虽以从心从田为主眼,但因布施时的因缘差别不等,故获报亦胜劣有别,因此在本品中,加以比较量度,使爱布施修福的人,可以自己的智慧来抉择取舍的作法。今据经文,略述于后:

  (甲) 施卑劣根阙福

  卑劣根缺,是指最下贱贫穷的人,或六根不具的如手足不全,癃残喑哑,聋痴无目的人。如果有王臣长者一类的贵人,对这种贫贱下劣六根不具的人,慈悲怜愍,亲自布施,善意慰喻,则施一人虽少,其所获的福利,如施供一百恒河沙佛的功德一样多。这因富贵者多憍慢自尊,平时施几个钱给教化子──乞儿,都要骂他几声,然后把钱掷给他:“拿去吧!”那里肯虚心下气,亲自布施,还能用软言慰喻呢?唯其难作能作,故功德亦倍增广大了。

  (乙) 施塔寺圣像福

  佛说末世之中,诸富贵者,遇佛的塔寺,或佛、菩萨、声闻、辟支佛的形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则所获之福,来世三劫为帝释天身,受胜妙乐;如果能将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那么未来在十劫的长时间中,常作大梵天王。钟意生天享福的人,于此不可不加以注意。

  (丙) 施修补经像福

  学佛的人,入寺礼佛,见有塔寺坏了,经像破了,发心加以修补,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一同布施,其所得利,百千生中,常做转轮圣王;同布施的人亦常得小国王身。若发心回向,终至皆成佛道。像法决疑经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祸;然欲修造,理须佛法,造作虽少,得福无量;若不依经,纵多无益。”百缘经说:“从前有一长者之子,相貌端严,天人爱敬,长而见佛,得罗汉道;因他过去世为童子,见毗婆尸佛舍利塔小毁,与诸童子和颜悦色,以坭团涂补,从此多劫受福,今世遇佛得道。”佛说偈云:“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团泥,敬心治佛塔。”又一时,佛礼过去佛,诸比丘敬心从礼,佛又说偈:“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这又是“大福从心”的道理,故华手经云:“若见塔庙毁坏,当加修持,若泥若块,乃至一砖,终不退转无上菩提。”发心修补残破的经像,亦是一样的功德。

  (丁) 施老病产妇福

  经说:“未来世中诸人,见有老病之人,或生产受难的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因此得报,一百劫中为净居天王,二百劫中为六欲天王,永不堕苦,常受快乐,如能回向,毕竟成佛。”因老病无依,极可怜愍;而生产苦难,亦等于病人。佛在梵网经中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为第一福田。”故佛在世时,常于夜深自巡僧寮,慰问病者,仁慈的作风,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戊) 施供大乘经福

  经说:“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大乘经典,具诸功德,如起信论说:“一、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所以供养大乘经典,能获如此大利。又听闻佛法,亦是很需要的;能发殷重敬赞之心,全由听闻佛法而来的。大论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暗室中,无灯不能见。”涅槃经云:“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以开法眼故。世有三人:一、无目,譬凡夫人,常不闻法;二、一目,譬声闻暂听法,其心不住;三、二目,譬菩萨专心听法,如闻而行。”由听法故,知有这三种人;同时亦知大乘经典的好处,敬赞之心,油然而生,福利之报,亦享之不尽。

  第三节 施少福大的问题

  经中说:如上面所做的善事,若能回向法界,普利众生,则所得之福报,百千生中受胜妙乐,乃至毕竟成佛;但若只回向给自家眷属,或自己个人的利益,那末止有三生受乐。即“三生受乐”吧,亦是“舍一得万”了。为什么施舍少而得福大呢?这是有道理的。杂譬喻经说:昔舍卫城外,有妇人清信。佛自至门乞食,妇以饭钵中,即行作礼。佛言:“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得见谛道。”其夫不信,默于后,听佛咒愿。夫曰:“言何过甚?施一钵饭,乃得尔福,复见谛道?”佛言:“汝见尼拘陀树高几许耶?”答:“高四五里,其子岁下数万斟”。佛问:“其核大小?”答:“如芥子。”佛言:“汝语过甚!何有种一芥子,乃高四五里,岁下数十万子?”答:“实如此!”佛言:“地是无知,其报力乃尔;何况人是有情,欢喜以一钵饭上佛,自然其福甚大。”夫妇心开意解,即得须陀洹道。这样解释,道理是很明显的。如我们中国汉时韩信,穷饿未发达时,食了“漂母一饭”,后来发达,乃以“千金报德”。这亦是舍一得千的现成事实,不容你不信;何况为善积德之事,是无有形相,不可思议的呢?

  复次,前说布施修善的功德,回向自家自身福少,回向法界大众福多而不可量,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要在“住相布施”与“无相布施”上来说明。住相布施是自己布施时,心有分别执著,不平等,有限量,故随其心量所得之福亦有限量,能得到三生受乐,已算是很侥幸了。永嘉证道歌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因天福一尽,五衰相现,还要堕下来的。从前有个名叫郁头蓝拂的仙人,修到天上最高的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四千劫,天福享尽,堕作耕牛颈领中虫。即是住相布施所得人天福果的不究竟。这是生天的话,若在人中享受富贵,因富贵而仗势凌人,欺人,压迫劳苦大众,广造诸恶,那么要“招得来生不如意”的事更多了。所以住相布施,得福不但有限量,而且还是不彻底,不究竟的。

  再次谈到“无相布施”,是利根智深,了知诸法缘性空,无相可得,不住于有,不住于无,无住而住,住于中道,即是布施到“三轮体空”的境界。三轮体空,是指能施的人,所施的物,和能所中间的受物者,都是自性本空,无相可得,三法轮转,体自空寂,于其中间,毫无住著,不施而施,施同非施,等心称性,任运而转,心量不落边际,故福报亦称法界性,量同虚空,不可限制了。金刚经说:“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住著则暗,不住则明,福德的大小,随智慧的深浅而转移,于此又可见般若妙智之重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2-29 00:19 , Processed in 0.1050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