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10|回复: 0

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2 15: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 

---转载--

  由於物质文明进步、科学发达,人类的之事随著教育、技能、地位、价值观的不同而暴涨,所有的觉知都在 「已知」、「求证」、「证明」的过程中被设限了。人类在各种专家的告知中跟著团团转,他们学会了「思考」,却失去了感觉,只会用那个「分别对错、根据理论」的逻辑方式来做判断。将原本存在於自然界的现象都给抹杀了,因为他们没有用那个灵知灵觉的感觉、清静灵敏的良知去生活、去感受,所以,很容易就会否认了自然存在的因果轮回问题,而无知造下了无边的罪过错。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怎麼可以用科学来论断,证明呢?科学是研究「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范围,然而,对於研究最细微的「粒子」间所结合的能量,却仍有「测不准定律」存在,这并不是科学家所能测知的。 

我们说:「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这怎麼能透过物质的研究所可以得知的呢?为了让我们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平安,我们更应该了解生命轮回的因果与奥秘,才能解开生命中重重的烦恼,困惑与险境。 

二、何谓因果? 

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结果,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便是因果的循环,这是一种自然律,并非宗教性的论调。例如:因果在数学上的说法是→一加一〔因〕等於二〔果〕;因果在物理上的说法是→三杯下肚〔因〕,往另一个地方跑〔果〕;因果在化学上的说法是→作用力愈大〔因〕反作用力也愈大〔果〕;因果在心理上的说法是→刺激〔因〕,反应〔果〕。 

俗云:一分耕耘〔因〕,一分收获〔果〕;杀人〔因〕,偿命〔果〕;欠债〔因〕,还钱〔果〕;少壮不努力〔因〕,老大徒伤悲〔果〕;平时不烧香〔因〕,临时抱佛脚〔果〕;吃得苦中苦〔因〕,方为人上人〔果〕;人友善愿〔因〕,天避从之〔果〕;牺牲享受〔因〕,享受牺牲〔果〕;爱人者〔因〕,人恒爱之〔果〕;敬人者〔因〕,人恒敬之〔果〕;物必自腐〔因〕,而後虫生之〔果〕;人必自侮〔因〕,而後人侮之〔果〕;钟不打〔因〕,不响〔果〕;路不行〔因〕,不到〔果〕;种瓜〔因〕,得瓜〔果〕,种豆〔果〕。以上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有一项是离得开因果循环的,诸如:吃饭→拉屎,喝水→尿尿,皮肤代谢、花开花谢、春夏秋冬等等都是。 

以上所比喻的都是因果的定律。凡是必定有其自然的循环,这是必然现象。重善因得善果,重恶因得恶果,若种菩提因必得菩提果,这是一定的道理。若将此道理延用於前世今生,我们可以说:「欲得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佛说三世因果经理的说词。因果必有其不灭的定律,佛经有云:「虽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果报还自受。」纵然经过累劫的轮转,甚至广大神通力,因果的循环依旧不会因之消灭或摆脱的。菩萨怕因,凡夫怕果,正因如此,才惹得凡夫的累劫轮回呢!

 三、何谓报应? 

报是回报,应是反应。孟子梁惠王篇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著也。」凡是都有他的因果报应,但有些人对因果报应的说法却不以为然。为什麼呢?有些人做了善事而不得好报,坏人做恶事却逍遥法外,这些都是令人愤愤不平的事,可知他原因吗?我们将他分做三种因果型态: 

现果:此生所做的善恶之因,在这一生成熟招果。 

来果:这一生所做之善恶因,在来生才成熟招果。 

後果:这易生所做之山恶因,在後多生中才成熟招果。 

为什麼会产生这种不同的果报?因为,因的力量有迟早。一个西瓜只要一年可成果,而龙眼却要五年的时间才能成果,这是因为因的力量有迟早所致。缘的力量也有强弱,诸如雨水、阳光、土壤的多寡与肥脊,便影响著果的成熟度。诗云: 

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上或自身有馀殃,殃尽乃昌。 

为恶必殃,为恶不殃,祖上或自身有馀昌,昌尽乃殃。 

所以报应有: 

现世报:今世现受果报。 

次世报:来世受报。 

後世报:三世或好几世以後才报。 
 
虽然如此,因果之间必定有两大定律存在,那就是:因果不会消灭,以及善恶不相抵销。所以迟早都会还给公道的。知道因果的人便会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前途的快乐与悲哀都会由自己来负责。俗言:「夫妻是缘,善缘恶原,应缘相报: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呢!一切的报应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都是来自於一念的无明〈惑〉,然後造下身、口、意三「业」,而得苦报。以下经典对於业报的解说: 

五、跳脱因果轮回的方法 

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报,今生作者是。」因果与轮回的关键都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就决定了轮回与否。如何跳脱呢?绍康节曰:「有人来问卜,如何是祸福?我亏人是祸,人亏我是福。大厦千间,夜卧八尺;良田万顷,日食升合。算什麼命?问什麼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网恢恢,报应甚速。」只要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自然不落因果轮回的圈子而不得解脱。 

城隍庙的对联也写著这样的句子:「阳报、阴报、迟报、速报、终必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熟谓无知?」做了一百件善事,只要有一件回报,就享用不尽;做了一百件坏事,只要有一件回报,也就吃不消了,何必等到事事都报呢?因此,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凡事皆是从小处而壮大的,怎麼可以忽略这细微的事呢?中庸云:「甚心物於隐微,机意恶於动机。」这隐为与动机之处,都是一切轮回的种子,所以才有「菩萨怕因,凡夫畏果」的说法;而这往返於六道的原因,便是这个「妄心」,也就是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含藏识。这个阿赖耶识也是无明(惑、妄心),由於一念的无明、妄心,便造下了无边的业力,惑、业、苦便成了困住自我的锁链。「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是间所有的财富当然是带不走的,但你一生中所做的一切善恶,却会随的生命的转换而做适当的清算。因此,「假如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必然的定律。 

该如何跳脱因果的轮回呢?首先,要明白修行人不但要明因果,更要转因果。将「烦恼转为菩提」,菩提是觉心,烦恼是启发觉心的善知识,它必须透过『慈悲心』而增长。当我们遇到逆境有拂心时,就须要以慈悲心来看带待、体会,才能够跳出人我的执著烦恼,从自心的苦恼中,去感受众生的苦恼,自然慈悲心流露无遗。

以下是跳脱因果轮回的方法: 

1.忍辱为先,不与计较 

识透一切顺逆境都是因缘和合,要秉持随缘消业莫再造新殃的信念,才是最好的方法,退步忍让、吃亏包容,不但可以避免造下业力、惹祸,还可以感化对方、化解怨恨。要忍辱,首先必须在发生冲突或自己无法控制情绪时,离开现场,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麼对方要如此的责备我?批评我?老想不出正面的达答案,就不要再接触这样的人、事、物,直到转化为止。另外,还要避免杀食动物,以免冤冤相报的纠缠。 

当你正火气上扬或在蕴酿时,就赶紧离开现场,躲进自己的房间,坐在镜子前面看著自己怒火中烧的模样。你会感觉到一股气不断地往上升,并看到那个面红耳赤的脸粗硬的脖子以及瞪大的眼睛,每条筋都开始变粗变硬;这时,你千万不要想去做什麼,但也不要压抑,就看著它自然演化,直到你所有的气到达极点,然後,你会惊讶地发现,愤怒不会永远停在那儿,它不是一个实体的东西,它只是暂时的现象,这时您会转化为平静与智慧。这整个过程都是必然的,也都必须从宣洩之後才会开始。要记住,宣屑留给自己,欢笑留给别人。 

2.忏悔前过,认己不是 

要有勇气与真诚的心去认错,并且坦诚地向最可敬、最可恨的朋友、长辈去认错,并向大众公开自己的错误。最重要的是必须彻底、仔细地去发现犯错的原因,并且不可遗漏任何的一丝毫。 

3.慎独要真,守戒必清 

自己是最好的审判官,所以君子要慎其独,不愧於屋漏,要将道实现在任何的场所,并且要绝对做到心口合一,里外一致,不论在佛堂或家中,独处或大众相处时,都能够诚实不虚,这就是敬神如神在的表现。若人人都能以理制欲,做到非礼勿视、听、言、动,当然就不会犯到因果的牵缠了。 

4.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杜绝种子恶因的好方法。只要对他人有好处的,都应该勇敢去做,若稍有一点令人不悦得的地方纵然是微不足道,也不要做,包括不好的念头,即使还没做出来,没人知道,也不可以。要有「做恶如探汤」的精神,凡事都以同理心去面对,自然不会犯错。 

5.发大弘愿,立志渡众 

虽有以上的自我反省功夫,那只是利己功夫与些微的善事而已,那还是不够的。为了让心志坚定、智慧明朗、慈善善良,我们还得发个大心愿,不断地做利益众生之事,才能完全忘记过去的恶习,就譬如杯中的浊水,您只要不断地注入清水,那浊水自然外溢,换成乾净的水。 

投胎转世可以说是个造界的情境,也可以说是磨鍊与成就的情境,但看自己如何使用,而发愿渡众正是消业与让众生成就自己的最好方法,透过渡人成全人时,便可以间接地砥砺自己、督促自己。 

财、法、无畏三施并进,不论是渡人、办道、开佛堂、开荒、当讲师讲道、帮助道务、财施等等,都是行功了愿的方法。我们要藉著圣道成圣业,勿因凡福成凡夫。牺牲、奉献,不要因贪图享受而造下无边的罪业。以下的愿立若能精进完成,必定可超脱轮回的束缚。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渡,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试愿成。」 

六、结 论 

因果与轮回都是心念的表徵,人类在轮回的道上辗转不停,无奈与束缚就紧紧地圈住人们的身心不得自在。我们今天已经得受天命明师指点了,只要能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再加上积极地行功了愿,必定能够一世修一世成,不受轮回的苦处楚,纵然仍有身体的轮回,也不受其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2-29 00:14 , Processed in 0.16495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