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弥勒菩萨的精神(宣化上人开示)
+ o; R* P G# f+ s% I8 l 作者:宣化上人开示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五日
' j+ j9 ` N6 M. L- D 我们要学习弥勒菩萨的忍耐功夫。他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们说妙不妙?所以他笑口常开,大腹便便。所谓“心广体胖”,没有烦恼。
# Y' c) K; @: E- l/ A* j 弥勒菩萨的名字,叫做阿逸多。弥勒译为“慈氏”,阿逸多译为“无能胜”。什么叫做“无能胜”?有人说:“我知道了,这位菩萨所吃的食物,比任何人都多,不然的话,他的肚子怎会有那样大呢?谁也比不了他的肚子大,所以叫无能胜。”又有人说:“这位菩萨的力气大,一手能推倒大山,谁也比不了,所以叫无能胜。”这都不是的。那么,是什么无能胜?他修六度的法门,修到彼岸,没有人可以胜过他,所以叫无能胜。
; O# S% p Z6 S, M/ X" R- \$ [ 这位菩萨背著大布袋,到处向人化缘,化什么缘? " h. }7 Y$ O1 W+ J& I
化“烦恼缘。”
9 L9 @) x8 R% M% v% K5 H+ T 希望世人都没有烦恼,离苦得乐。 1 y% z3 V2 Z' F
所谓“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5 u T' i x' ~+ J6 g4 E. U
他和布袋不分离,故称为布袋和尚。 5 \+ J. m, k" i' c# v5 G9 A
所谓“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我们要学习他的思想和行为。 ; I2 q2 l- q3 a% ^! b
印光大师:把儿女教育好就是最殊胜的功德
7 A- z4 x, T0 H- z* ]6 N 有位居士经常请经书送给别人。印光大师对她说:“你有这份心很好,因为请佛书送给别人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一件事比请佛书送人还重要。”
. r! q" g& ?) o1 _) f这位居士听了,用很疑惑好奇的眼光看着大师。大师加强语气继续说:“你要教育儿女!因为把儿女教育好,功德比请经书送人还要殊胜。现在这个世界,世道不好,人心险恶,都是因为大家没有好好教育儿女所产生的结果。有些人的儿女资质本来很好,却被父母教坏了,说起来很令人心痛。所以你要把教育儿女看得很重要,不要学别人那个样子。”
c) b) q' ^: o/ S. v! m! @印光大师一生不断劝导“人之成败关键,全在幼时。”“家庭教育为改造社会,培植新人之根本途径。”这些诲谕,值得现在的佛弟子省思。很多在家学佛弟子,整天忙着做佛教慈善事业,却忽略了对家人儿女的照顾。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教育好儿女是改善世道人心的根本,所以大师说:把儿女教育好就是最殊胜的功德。 : j A' O4 L3 u- I) r# M
4 ]) `/ b3 Q& p! K4 w8 r. [
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
' i* z7 [7 ^* a4 a( {2 _2 ^$ M 文章来源:佛陀教育基金会_法句经故事集
Y( @+ V% t, H/ k心难以调卸,轻浮躁动,随欲流转; 智者应该调卸心,调伏的心令人安乐。 6 v# H: M P7 R
有一次,六十位比丘分别从佛陀得到禅修观想的题目后,到一座山脚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供养他们所需的食物,并且为他们兴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时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里。一天,她请求这些比丘指导她禅修观想。他们就教导她观想身体的三十二相,并从中去理解色身的无常变化和我执的虚幻。她非常努力的禅修观想,因而比这些比丘更早证得三果,并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3 F: ^. B; [- |, O4 Z$ \, i
透过她的天眼通,她明白这些比丘尚未证果,也知道他们都有证得阿罗汉果的潜力,但需要足够的食物,因为脆弱的身体无法使心发挥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们营养的食物,由于有营养的食物和正精进,他们因而正念具足,而证得阿罗汉果。
& e+ ]/ G" X7 Z3 O9 n0 D' }( t 雨季结束后,他们就回去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当时正驻锡在那里。他们向佛陀报告 说他们身体健康,而且环境良好,也不用担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们也说玛蒂迦玛塔明白他们的心念,而提供非常营养的食物给他们,这些食物在维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精神专注的重要因素。 " B; m. e: ?! L' C4 ]# Z8 v
有一位比丘听他们说起玛蒂迦玛塔的所作所为后,决定也要前去该村落。所以他在 得到佛陀给予的禅修观想题目之后,就到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供给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当他想要某些东西时,玛蒂迦玛塔就亲身带这些东西前来给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后,请教玛蒂迦玛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别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却说:“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举止是如此如此的。”这时候,这比丘想到:“如果我像一般众生有不纯净的念头,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话,她一定会鄙视我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对玛蒂迦玛塔有种莫名的害怕而决定回祇树给孤独园。他向佛陀报告说,因为害怕玛蒂迦玛塔会侦测到他内心不纯净的念头,所以无法继续停留在该村落。佛陀告诫他,只要专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调伏内心。佛陀要他再回该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乱想,只要专心禅修观想就好。这比丘就再度回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一如供养前次比丘们一样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够心无牵挂地禅修观想。所以,在短短的时日后,他也涤清心念而证得阿罗汉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