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64|回复: 0

物欲横流的贪欲世界及痛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9 12: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物欲横流的贪欲世界及痛苦 6 F. {; Y7 E# t ) R4 t6 z+ \3 C0 [ H 4 D4 `6 }3 G& J$ Y7 p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 ^; ] R: _% a- _ 5 _- n, {# q' g( ~) V : q, s9 F) f* x/ f   在当今社会流行这样一种观念:人们认为只有丰裕的物质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乐的基础,只有物质享乐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正因为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大肆传播、鼓吹,使得它在人们的意识里变得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这个世间人们的行为,人们将之奉若圭臬。除了物质财富的追逐,人们根本不知道作为人还应有其它的人生目标。拥有财定的多少成了体现一个人一生奋斗的成就标志。财富几乎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很多人的一生都只为追求财富、享受妙欲而活,所思、所想、所行莫不由此而发,这样将一个无限宽广的人生死死地钉在求财享乐的一角之上,千千万万的人们犹如过江之鲫不顾一切地向着财富之门涌去。: H- B6 ]& B7 X$ V0 b& _, Y$ R & {0 ^6 @9 u, a& }* s7 _   由于这种风气在这个世界广泛地流播,在这样的氛围下,在这股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汹涌澎湃的浪潮中,能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被世俗所染是十分稀有的罕见的。因为这种集体趋向、共业潮流有着一股强大 牵引、感染、同化的力量,人们往往不加深入思考便全盘接受,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道理。0 O. Z3 V# y# K! N 1 J6 y. t* k ^: L0 Q0 ]  进入到这个物质异常丰裕的贪欲世界,人们像不停向前行进的马匹一样不得停歇,内心的种种欲望如同鞭刺催人向前。今天看到电视广告中有一套新式电器,明天见流行的家具又换了款式,后天又见邻居买了一辆新车比自家的强……尤其在现代这种完全商业化的社会中,各类真真假假的广告全方位地刺激着人们的虚荣心、贪心,使人的购买欲异常畸形地膨胀起来。在这种无有休止的攀比心态中,外面的物质如同魔咒一样时刻诱惑着人们,于是在琳琅满目、花样不断翻新的外物面前,人心变得异常脆弱、被动、浮躁。而获得这些物品,必须要有大量的金钱,人们就只得去拼命想办法赚钱。人的一生就这样在外物的诱惑之下身不由已地疲于奔命。 4 M3 A/ @5 C8 ?4 H0 J X$ {6 C) y$ H- r! s; T6 q* x7 L( G y   在这种层层加码、步步升高的物质占有欲的驱使下,人们心力日益交悴,已经丧失了自主能力而沦为外物的奴隶,像吸毒上瘾一样难以摆脱。尤其当今时代,大多数人从幼年时代直到死亡,一直都处于这种外境的诱惑之中。9 b6 e" J# m; S6 S3 } - g$ C* a9 C. U) I/ i7 e, f1 @  人们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洋房别墅,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出行有小车。但在一次次享受放纵之后,内心却仍然感到空荡荡的,整个心好像悬挂起来一样,始终在摇摇晃晃地摆动不停,这颗心不知何时方才踏实,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内心寂静下来。 6 D. c3 G; N/ l3 C 5 G/ n9 D8 h) D4 k  各种享乐方法都尝试过了,而享乐时只能在片刻的放纵中麻醉自己。过后,世大的空虚感又重新将整个身心笼罩,在无形之中重新感到压抑苦闷。处处是高楼大夏、车水龙马,身处于物质海洋中,可是内心却如同一人独处孤岛般寂寞。 % b1 N1 S) `6 h- C6 E" o. Y. }, r8 D ) \! x5 R# I3 m$ J z) k( A# _4 n  这是一种深重的迷乱习气,无明愚痴的人们身心陷于如是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摆脱,当见到新鲜物品出现时,恨不得都归为己有、攫在手心,但是当物品据为己有之后,以前的占有之心、那种想象中获得物件的喜悦却已荡然无存。然而事过不久,当新的外物欲惑被挑起时,人们又丧失理智,积习重返,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猎取外物的行动,直到失望。如此周而复始,一生的光阴就在这样的幻境中耗尽。( Y; A4 [% f8 X% D, B' S0 ~ 8 \ Y. p b* S7 S/ K: G7 C: x   外境欲尘就像罗刹女一样,初看容貌娇好姝丽,千般柔情,万般妩媚,如果内心没有深邃的洞察智慧和不为外境所动的定力,则会难以自拔地投入其怀抱中,这些罗刹女不断使出各种伎俩和幻术来勾引迷惑人心,使得人们难以清醒,甘愿充当罗刹女的奴仆,遵从罗刹女的吩咐,去行一切难为之事,为她们愿受一切难忍之苦,最后罗刹女露出其残酷无情的本性,将这些被诱惑者一个个吞吃,饮其血,餐其肉。外境外物的悦意令人心旌摇摇,如见罗刹女一样情难自禁,心生炽燃猛火,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则如与罗刹女共处一般缠绵得不可分离,最后被罗刹女吞噬,则是一生深陷迷幻散乱之中,毕生精力完全耗尽,虚度一生无有任何实义。外物不论多么美妙,其本性都是欺骗、诱惑,唯有招致痛苦。就这样一个虚假的外境,人们一生为之欺惑。正因为一生光阴完全投入其中,而无有机会投身于解脱之道,结果空耗一生宝贵的时间。 s# V8 V) E& K% l% f ) U; A( \& ?4 B$ b1 n  然而此世间难以计数的人们甘愿受诸罗刹女系缚。这些罗刹女是一叠叠的钞票,是洋楼别墅,是豪华轿车,是大片大片的房地产,是隶属于自己的大公司、大产业,是灯红酒绿的超级享受,是一呼百应的名声地位。人们甘愿为这些罗刹女空耗一生,沉于迷梦,终生不愿醒悟,甚至攀比谁的迷乱程度重,以深陷其中为荣。而对揭示其真实面目的人反而横加责难、鄙夷漠视、冷嘲热讽,真是颠倒之极。7 _4 \. ~2 E4 j1 k$ _& F 8 f4 D4 Q+ j5 z4 a. q   世间人认为物质丰裕的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乐的基础,然而仔细观察每个贪执物质享受者的内心,都会发现其中的痛苦。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有一头羊就有一头羊的痛苦,甚至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龙树菩萨说:“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 ?: d O- L% m. Y - Z7 o) X( N0 s& a4 t+ o% c) s   对当今人们的心理、行为,社会上大肆宣扬一种鼓励人人拼命致富的舆论。人们争先恐后地挤进这个名利场,日日绞尽脑汁就是为了谋财,但是,末法时代众生的福报相对浅薄,以正当途径要想暴富几乎不可能,于是有人为追求暴利不择手段,贩卖毒品、贪污受贿、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走私舶来品等等无恶不作。8 K% H, ] a& ^ ( ^' m( k% G; u c* T5 S. Q. m   积财不易,创业艰辛。在创业之初,天天要花大量精力奔扑其上。俗语说“无利不起早”,为了赢利,不得不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地奔波,同时还要处处强扮笑脸迎合顾客的需求。“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这句话形容当今社会再恰当不过了:街道上车水马龙,商场里人头攒动,人行道上人流匆匆……所有这些奔波劳碌往往都离不开一个“利”字。人们从边远地区走向内地,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小城镇走向大都市,这种大迁移无非为了更好地发展、获取更多的金钱。 " f; r% T+ I, k$ \# r' w: l T+ g, y q1 ?   中间守财苦。这在大城市最为明显,拿一般家庭来说,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了一笔财产后,又开始担心被抢劫盗窃、敲诈勒索乃至水火灾害,家里要安上几重铁门、防盗网,好端端的房屋被封闭得如同囚房一样,出门还要时时提防、处处小心。如是整日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富裕的人们则更是害怕遭到黑社会的绑架、恐吓,害怕哪天股市狂跌,使自己一夜之间由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变成负债累累的破产者,害怕在残酷无情的竞争中被更大的富豪所兼并,害怕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自己稍有失策即被风浪所吞没。 2 K8 b7 }2 J) F5 O, h F3 C9 X8 H   最后是失去财产的痛苦,一旦投资破产、经营失败、股市暴跌,多少人因承受不了现实或者负债累累无法还清而走向自杀之路。从前过的是富裕奢华的生活,现在则败落到生活的底谷;往昔是人中显贵、门庭若市,而今成了市井百姓,门可罗雀。这种强烈的反差使人难以接受,很多人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真是可怜悯者!* t4 Z( X) B- ^. [! ]3 P $ h- [' t( j9 m3 K$ x + O/ E; p8 x7 R5 a& I) F财为五家共有 , i5 P0 x* L/ B# \, b7 x % p% y' R7 W- O b/ Z" i8 X/ O# A+ L+ i; o' a作者:净空法师讲 - T0 c4 A" b2 s7 g$ P+ y+ \- }' k0 |- A   : H6 g L( O; o! ?1 ^% `2 H; n 0 ^$ J. m0 {1 Q/ F; G  佛说“财为五家共有”:一水,洪水冲毁;二火,不慎而招致火灾,或是因战乱而毁失;三官府,罚没充公;四盗贼,为贼偷窃;五败家子,挥霍一空。    ' N% |7 S- Z5 h' K# d8 p ( a8 u3 ?- `7 X, K+ F+ B  财富乃是修财布施而得之果报,佛劝众生广种福田,即是修福。福田有三:1 g; @8 I& Z: H$ `) A1 } / ~" P' m: G) s" L   “一恩田”,对于父母、师长、和尚、阿阇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报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长养谷物,故称“恩田”。 " Q" J8 q5 \# @+ p) r ( h5 x- [2 e4 W5 L* M/ p2 ~( [  “二敬田”,对于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由恭敬而生无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称“敬田”。 : G M0 A/ y; q% u; r4 A ; l' c: x k3 I+ _( q0 h6 u  “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贫困,则能得无量之福。因此,有财富要布施供养,种三种福田,福报则生生世世永远享之不尽。纵然世界毁灭了,福报也不会毁灭。诸佛菩萨福报之大不可思议,原因就在此。    6 i# S* ], A+ U* x, I6 Y( E* L 9 I6 L; H: ?& C& j; v6 s   世间芸芸众生,各人际遇不同。有人一生过得很幸福,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有人一生都不如意,灾祸绵延不断,困苦不堪。同样是人,何以差别如此之大?因各人所造的业因不同故。所以,一切的“不平等”,非他人决定,而是自己过往的业因所造成。“人生酬业”,人出生到世间来,就是受果报。过去生中造善业,这一生得善报;过去生中造恶业,这一生受恶报。人们迷惑颠倒,受报时不肯安分,又造新业,于是因果报应持续不断。如不能彻底觉悟,所造恶业多,善业少;只有彻底觉悟之后,方能尽断恶业,真修福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11:13 , Processed in 0.0836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