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第二篇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第三篇 佛陀十号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壹.三身的定义
经典上说,在广大的宇宙中,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于娑婆世界说法度众,其它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但如此,无量劫前即已证悟的正法明如来、龙种上尊佛等,因大悲力故,也倒驾慈航,现观音、文殊等菩萨身,于成佛以来,游诸国土,度脱群迷。佛力的不可思议,令人叹为观止!
而佛身究竟有多少呢?佛教的各宗各派,因立场不同,对佛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将佛身分为:法身、报身、应身三种。
一、法身
法身是证显真如的自性法体。真如法性既然无相,为什么称之为「身」呢?因为它是报身与应身所依的实性,所以取身的依止义,称之为「身」。又称为法身佛、法佛、理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如如身、实佛、第一身、真身等。
如来虽然自证圆满法性,然而法身无相,不能为众生所见,为化益众生故,因而示现报身与应身。
二、报身
报身就是酬报如来因行所修集的福慧资粮而成就的庄严佛体,又作报佛、报身佛、第二身。因为具有下列两种受用功能,所以也称为受用身、受法乐佛、受乐报佛、食身。
1.自受用:即如来自身恒常受用无边法乐,具有无边的色相庄严,周遍法界而无为常住。
2.他受用:即如来虽然自证圆满,为了化导十地以上的菩萨,所以由平等性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使诸大菩萨在清净佛土以大乘法喜为食。
地前菩萨也能见到少分的如来报身,由于他们的业障较地上菩萨为多,所以只能由修所成慧所得的胜解力来悟解报身佛的依正庄严,但是不能亲证,因此所见到的报身色相还是有分别相的。这就好比眼睛患了飞蚊症的愚痴人,以为真的有蚊虫在空中乱飞,有智慧的人了解自己的病况,知道并非实有,虽然如此,他还是见到了飞蚊,表示还是有病在身。
证入初地的菩萨,因为惑障少,心清净,所以自此以后所见的如来报身,一地比一地更为增胜微妙。
三、应身
应身就是如来为化导六道众生,随众生机缘显现的人格身,又称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应化法身、化身。《法华经》说佛陀早已在尘点劫前成道,所以二千五百年前在人间从受胎到入灭的「八相成道」就是他的应身。八相是:
1.降兜率:佛陀由燃灯佛授记为娑婆世界的补处菩萨,先住于兜率天的内院,经过四千岁,观察娑婆世界教化的机缘。
2.入胎:在兜率内院住满四千年后,即乘白象由天而降,由圣母摩耶夫人右胁而入胎。
3.诞生:在四月八日的艳阳天里,于蓝毗尼花园中降诞,降诞后即能行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4.出家:十九岁的时候,因感叹世间无常,弱肉强食,而且人间多有不平现象,于是毅然骑马逾城出家学道。
5.降魔:在修道的时候,内心有贪瞋烦恼的魔,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要征服魔军的压力,不为魔女所诱惑,需具有大雄、大智、大无畏的降魔精神。
6.成道:降魔以后,终于在十二月八日,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
7.转F轮:佛成道以后,于五十年中,讲经说法,把真理弘遍人间,使*轮常转于世。
8.涅盘:八十岁那年的二月十五日,教化因缘已满,由动归静,于娑罗双树下进入涅盘。
应身为什么不能如法身、报身那样常住世间呢?
1.应身出世的目的在度脱有情,当机缘成熟的有情已令得解脱,未成熟的有情也种下得度的因缘时,应身的佛陀就证入涅盘。
2.为使有情众生了知色身无常,因而欣慕如来常住法身故,应身佛示现入灭。
3.为使众生尊重勤求甚深教法故,应身佛示现入灭。
4.为使众生起稀有心故,应身佛示现入灭。
由上述四点,可以了解到诸佛的慈悲是多么的伟大,即使是示现入灭,都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法门。
贰.三身的关系
报身和应身都是依法身而起的相用,报身、应身和法身之间各有差别如次:
一、报身与法身的差别
1.报身有色身可见,法身非有色身非无色身。地上菩萨所见的庄严色身是诸佛如来的应机示现。然而诸法都不离诸佛法身,所以法身可以说具足色相,但又没有一定的色相,所以《金刚经》说:「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又说:「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2.报身所见有别,法身如如不动。诸大菩萨因证悟阶位的不同,所见的报身也有差别,《密?经》说:有的见佛如须弥山高,有的见佛千百里长。但是法身湛然常住,没有差别相。
3.报身的净土中有三乘及诸天人等间杂其间,而法身的净土唯佛乃能知之。
二、应身与报身的差别
1.应身随类示现:《法华经?普门品》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其中所说的「身」指的就是应身。所以,天见如天,人见如人,畜生见如畜生,饿鬼见如饿鬼状,在地狱示现地狱身。
2.应身不能受有无边法乐:由于如来的应身随类示现,所以不像报身那样具有受用无边法乐的相貌,例如:佛陀在人间应化,就有头疼、背痛、受谤、食马麦、金枪刺脚、掷石出血等苦相,乃至示现入灭。
3.应身色相有限:凡夫二乘因为存有分别意识,因此只能见到应身的有限色相,而不能如地前菩萨那样见到无量无边的净妙报身色相。凡夫所见的佛陀是丈六比丘相,而天人所见更为胜妙高大,但是都不是如实的知见。
参.法身的相用
一、相
1.转相:法身是转去一切杂染后所显现的真如本性。
2.白法所成相:法身具有修习六波罗蜜所成就的十种自在。
(1)寿自在:虽然已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相,但是为了度脱有情,方便随机示现寿相,而能生死自如。
(2)心自在:佛心清净,不为境界所转。
(3)众具自在:资生物质不虞匮乏。
(4)业自在:如来万行具足,悲智双运,或现神通,或说妙法,或入禅定,或修苦行,以身、口、意作利他之业,都能胜任无碍。
(5)生自在:为度脱有情,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益一切有情,而去住无碍。
(6)胜解自在:依自心观想的胜解力,能变现万物化益众生。
(7)愿自在:从事一切利他事业,都能满足自己的心愿。
(8)神力自在:能六根并用,自在无碍。
(9)智自在:在一切境界中,都能遍知一切法。
(10)法自在:能观机逗教,以无量无边法门利益一切众生。
其中,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是行财施、法施、无畏施等布施波罗蜜所圆满成就;业自在与生自在是行持戒波罗蜜所圆满成就;愿自在是行精进波罗蜜所圆满成就;胜解自在是行忍辱波罗蜜所圆满成就;神力自在是行禅定波罗蜜所圆满成就;智自在与法自在是行般若波罗蜜圆满所成。
3.空相:法身已证得一切空相。
(1)非有非无相:法身不是因缘合和的假有,所以说「非有」;法身是以真如为体的实有,所以说「非无」。
(2)非有为非无为相:法身不是由业烦恼造作生起的,所以说「非有为」,法身由大悲力,能示现佛土身相、来去起灭等有为相,所以说是「非无为」。
(3)非异非一相:从契入真如而言,三世诸佛,佛佛道同,所以说「非异」;法身由无量的有情修习不同的加行所成就,所以说「非一」。
4.常住相:法身是出缠的如来藏,是我们本自具有的清净佛性,所以湛然常住。
5.不可思议相:法身是自内圆证的境界,非妄心寻思所能想象,不是粗糙的语言所能表达。
二、究竟证得
十地以上的菩萨虽然断结使(烦恼),证得少分法身,但是还未断尽诸障,所以不能完全证得法身。只有佛陀不但断除二惑,而且破除微细的根本无明,才能证得究竟法身。
三、众德相应
如来法身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今举其大者如次:
1.无诤智:阿罗汉的无诤智是消极的令人不起烦恼,如来的无诤智则更进一步积极的去调伏众生的惑障。
2.四无碍解:如来以四种自在无碍的智解辩才化度众生。
(1)法无碍解:善能契入正理。
(2)义无碍解:善能诠释法义。
(3)词无碍解:精通各种地方语言而无碍自在。
(4)辩无碍解:随顺正理而巧说无碍。
3.十力:如来证得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生,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
(1)处非处智力:处,是道理的意思。处非处智力,指如来知道一切因缘果报定相。
(2)业异熟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众生三世因缘果报。
(3)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禅定的深浅次第。
(4)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
(5)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欲乐善恶的差异。
(6)性智力:指佛陀遍知种种世间的性相。
(7)一切智处道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恶道、圣道所至处。
(8)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众生过去世种种事。
(9)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以及未来受生之处。
(10)漏尽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漏尽与否。
4.四无所畏:指佛陀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的自信,所以能勇猛安稳。其中,前二者属自身功德具足的无畏,后二者属利益众生的无畏。
(1)诸法现等觉无畏:了知诸法,所以能住于正见,无所怖畏屈伏。
(2)一切漏尽智无畏:断尽一切烦恼,所以能摄伏外道,无有畏惧。
(3)说障法无畏:能阐示一切修道的障碍,而无惧于任何非难。
(4)说出道无畏:能宣说出离苦道的方法,而不畏外道指摘所说为非。
四.五种甚深
诸佛法身难以用分别思惟去理解想象,以下列举五种甚深法来描述法身的体用不可思议。
1.生住业住甚深:诸佛虽然已证得无生,但以慈心悲愿故,随众生机感示现世间,所以安住于无住涅盘境界,以无生而生,无住而住,而成就一切利生事业。
2.安立数业甚深:诸佛应身时而受生六道,时而示入涅盘,是属于不坚业。相对于应身的无常,诸佛报身恒于净土中利乐地上菩萨,属于坚业。诸佛所造作的业,无论是坚或是不坚,目的都在永恒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3.断蕴甚深:诸佛断除有漏诸蕴,圆满菩提,却又能安立于诸蕴中利乐有情。
4.显现甚深:诸佛法身遍满世间,恒常示现说法。但是众生为什么不能时常见闻佛法呢?因为众生罪垢深重,好比月影能现于一切江海河川,乃至一切容器水中,但是如果我们用破了的器皿盛水,当然不能见到月影。所以,愚痴众生不能见佛真身,是因为自己的不健全,佛陀的大慈大悲是永不减失的。
5.涅盘甚深:诸佛随缘应化世间,或现八相成道,或现入般涅盘,这些起起灭灭并非表示佛身的真起真灭,好比火焰的生起与熄灭,都不影响「火存在于世间」的事实。佛的法身常住世间,不会随着应身的生死而消失。
肆.结语
佛光如满禅师与唐顺宗之间问答的诗偈,最能说明佛身的不一不异。
唐顺宗问如满禅师:
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回答道: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
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
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
智者常思维,更勿生疑虑。
唐顺宗听后,心中仍有疑虑,于是又问道:
佛向王宫来,灭向双林灭,
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
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再答道: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
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
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
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
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
如虚空的法身了不可得,在世间的应身已示现入灭,在净土的报身非凡夫肉眼所能见到,三皈依的「皈依佛」指的又是那一个佛呢?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说:「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
此名『清净法身佛』。……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慧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在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
临济禅师说:「汝一念心上清净光,是汝屋内法身佛;汝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汝屋内报身佛;汝一念心上差别光,是汝屋内应身佛。」
因此,我们切勿向外寻觅法身佛,也不用远求报身佛,更不必伤感应身佛的入灭。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从本自具有的佛心佛性中去体现佛陀的样子。
第二篇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壹·相好的定义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课诵偈语。其中,「相好」是用来形容佛陀色身的庄严殊胜。在佛世时,佛陀的门下有许多圣弟子,如:最初的僧宝──五比丘及大迦叶尊者、须达长者等,都是在佛陀威仪庄严的摄受下,决心皈投在佛陀的座下;杀人如麻的鸯掘摩罗,本欲行刺佛陀,却在目睹佛陀的圣容后,感动得五体投地,求哀忏悔。不但如此,连山中的猿猴、酒醉的狂象,也都被佛陀的金容所摄受而献上鲜果,流泪悔过。《心地观经》说:「金光百福庄严相,发起众生爱乐心。」因为佛陀的相好光明而得度的众生,不知有多少! 佛陀庄严的德相并不是生来如此的,《大乘百福庄严经》说:每修一百福,才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佛陀在因地时,由于精进不懈,经过九十一劫才圆满相好的业报。 其实,相与好是有差别的。佛陀庄严的色身中,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特征,称为「相」,约略可分为三十二种,叫作「三十二相」;细微难见,不易查觉,而能使人生起欣喜爱乐之心的,就称为「好」,共有八十种,叫做「八十种好」。由于这八十种好是随三十二相而有,所以又称为「八十随形好」。
贰·三十二相 1.足下平满相: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这是佛陀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的相,表示引导利益之德。 2.足下轮形相:足心现一千辐轮宝的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示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 3.手指细长相: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是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的相,表示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 4.足跟广平相:足踵圆满广平,是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证得的相,表示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 5.指间缦网相: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的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是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表示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 6.手足柔软相: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是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生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的相,表示佛以慈悲柔软的手摄取亲疏之德。 7.足趺高满相: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的相,表示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德。 8.腨如鹿王相:股骨如鹿王之纤圆,是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的相,表示一切罪障消灭之德。 9.垂手过膝相: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是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著所感得,表示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10.象马阴藏相: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之相。此相是由断除邪婬、救护怖畏大众而感得,表示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 11.身广长等相: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德相,表示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12.身毛上靡相: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都向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是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的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13.一毛一孔相: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是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得的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 14.身色金黄相: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的妙金台,是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感得的相。此德相能令瞻仰的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 15.身放光明相:佛的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是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感得的相,能除惑破障,表示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 16.皮肤润泽相: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是以清净的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17.七处隆满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是由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的相,表示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18.两腋充满相: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是佛予众生医疗、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得的相。 19.上身如狮相:佛之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是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示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20.身形端直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是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的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21.两肩圆满相: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是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的相,表示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 22.牙齿有四十相: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是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所感得的相,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的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 23.牙齿紧密相: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是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得的相,表示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 24.牙齿齐白相: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是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的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的三毒。 25.两颊隆满相: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 26.常得上味相:佛口常得诸味中的最上味。是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 27.舌广而长相: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是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感得的相。现此相,可灭除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值遇八十亿的诸佛菩萨授记。 28.声如梵王相:佛清净的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是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感得的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 29.目绀青色相:佛眼绀青,如青莲花。是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的相。 30.眼如牛王相: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是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的心怜愍爱护众生而感得。 31.顶上肉髻相: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的相。 32.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所以称为毫光、眉间光。是佛在因地时,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歎,遂感此妙相。
参·八十种好 1.无见顶相。 2.鼻高不现。 3.眉如初月。 4.耳轮垂埵。5.身体坚实。 6.骨际钩锁。 7.身旋如象。 8.行时现印。9.爪如赤钢。 10.膝骨圆好。 11.身上清洁。 12.皮肤柔软。 13.身不弯曲。 14.指圆纤细。 15.指纹藏覆。 16.脉深不现。17.踝不突出。 18.身相润泽。 19.身形满足。 20.行不逶迤。21.容仪具足。 22.行止安详。 23.住无能动。 24.威振一切。25.见者安乐。 26.面大适中。 27.貌色不挠。 28.面容美满。29.唇如赤色。 30.言音深远。 31.脐深圆好。 32.毛发右旋。 33.手长过膝。 34.手足如意。 35.手纹明直。 36.手纹细长。37.手纹不断。 38.见者如悦。 39.面广殊好。 40.面如满月。41.说和悦语。 42.毛孔出香。 43.口中出香。 44.容如师子。 45.进止如象。 46.行如鹅王。 47.头如醉果。 48.声分具足。49.牙齿白利。 50.舌色如赤。 51.舌薄而长。 52.毛多红色。 53.毛软而净。 54.眼广而长。 55.死关相具。 56.手足莲色。57.脐不现出。 58.腹不突出。 59.腹细匀适。 60.身不倾动。61.身相持重。 62.其身长大。 63.手足软净。 64.光长一丈。 65.光照身行。 66.等视众生。 67.身相雄伟。 68.不轻众生。 69.声不增减。 70.说法不著。 71.随缘说法。 72.音应众声。73.次第说法。 74.观不尽相。 75.观不厌足。 76.发长而好。 77.发长不乱。 78.发自旋好。 79.发如青珠。 80.有德之相。 以上所叙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各经典上的记载,稍有出入,但是佛陀的庄严相好,是不容置疑的。
肆·结语 「百劫修相好,三只修福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在因地摩顶放踵行菩萨道,累劫积集福德因缘,一相一相,点点滴滴,修习成就的色身,同时也是佛陀为了广度有情,由法身显发的应身。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缘起性空的假名幻有,能够了知这一点,才能如实见到佛陀的相好光明。所以《金刚经》说:「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经典上叙述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有一次想要测试佛陀说法的声音,于是飞身到距离娑婆世界无量远的东方佛国,结果佛陀的音声依旧相近如故。另有一位外道,因为听说佛身一丈六尺长,心生怀疑,用尺去量,谁知量了丈六,还有丈六,永远也量不完。可见佛陀的金容相好,岂是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能道尽!而我们用分别妄心来观佛见佛,无异以管窥天,以厘测海,是无法得其堂奥的。因此,《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陀曾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如来。」当我们了知缘起性空,一味平等的法性时,不但佛陀的金容相好,即便是森罗万象的当体,也都是佛陀的真实面貌了。
第三篇 佛陀十号
壹.佛陀十号的定义
我们除了从佛身来了解佛陀以外,还可以从佛的名号来认识佛陀。
由于佛陀实在是太伟大了,所以世人用种种异名来称扬佛的巍巍功德,例如:世雄、世眼、世英、天尊、大觉世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王、大医王、佛天、佛日、两足尊、两足仙、天中天、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雄师子、能人等等。然而,最通用的尊号有十一种,那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诸经论往往开合成为十种,例如:《十号经》以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大智度论》卷二十一、《成实论》卷一、《菩萨地持经》卷三都以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称为「如来十号」。
贰.佛陀十号的内容
一、如来
「如」,梵语 tath,又作如如、真如、如实。指万物真实不坏、无有变异的本性。一切法虽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如:地有坚性,水有湿性等,但是这些属性都不是实有,都是以空为实体,所以将这种实性称为如。「如」也是诸法的本性,所以称为法性;而法性是真实究竟的至极边际,所以又称为实际。
诸法虽然各有差别,但是理体平等无异,这种理体平等无异的真理,也称为如,又称为真如;此理为一,故称一如。
由此可知,如、法性、实际、真如、一如等等,都是诸法实相的异名。
如来,梵语 tath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多、多阿竭。各种经典对于「如来」有不同的解释,归纳如下:
1.以如实之智,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2.以如实智慧解脱,得究竟涅槃,故名如来。
3.如实觉了真理,故名如来。
4.如实知众生种种欲乐,悉能示现,故名如来。
5.如实成就一切善法根本,断一切不善根本,故名如来。
6.如实为众生指示解脱之道,故名如来。
7.能令众生远离邪道,住于真理正道,故名如来。
8.演说诸法真实空义,故名如来。
9.诸佛来到三解脱门,也令众生入到此门,故名如来。
10.通达诸法实相,故名如来。
11.如实修行,来到佛地,故名如来。
12.以佛法真理,来到佛地,故名如来。
13.以权智二足,证至佛地。《助道经》说:「智度无极母,善权方便父,生故名为父,养育故名母。」智慧善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出生诸佛,因此以修习二者而证入佛地者,称为如来。
14.从如如自性而来,故名如来。
以上是如来的解释。也有人将如来译为如去,这是因为梵语 tathgata可分解为tath-gata (如去),tath-gata (如来)二种。 如果作如去解,则是乘真如之道,往至佛果涅槃的意思。不管是「如来」也好,或者「如去」也好,佛的法身体性平等,有如虚空般清净常住,离言绝虑,不可名状。《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道尽佛陀境界的甚深微妙,不可思议。
二、应供
应供,梵语 arhat或ar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又称作应真或应。
阿罗汉具有三种意义:
1.杀贼:贼,指烦恼,能盗走一切善法功德,故名贼。佛陀断尽一切烦恼,所以称为杀贼。
2.不生:佛陀证入究竟涅槃,心中不再生无明烦恼,所以称为不生。
3.应供:佛陀断尽三界内外一切烦恼,智德圆满,所以应受十方众生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幢幡、宝盖、香、花、灯等最胜庄严具礼敬供养。
阿罗汉虽有三义,但以「应供」能涵盖三义,故一般均以「应供」作为佛陀的异名之一。
三、正遍知
正遍知,梵语 samyak-sambudha,音译作三藐三佛陀,又称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遍知、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指佛陀所证得的智慧正真而又圆满,周遍含容,无所不包。
凡夫俗子的世智辩聪固然微不足道,即使是声闻、缘觉与菩萨,虽然已入圣位,他们的智慧和佛陀比起来,还是有所不足。《法华文句》卷五和《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对于四种圣者的智慧作了以下的比较:
1.声闻的智慧有如萤火:声闻虽观四谛,悟得空理,但是还不究竟,仅能自度,不能度人。有如萤火虫的光芒微弱,仅能自照而不能照物。
2.缘觉的智慧有如星光:缘觉虽观十二因缘,悟真空之理,但是对于中道妙谛仍然不能明了。好比天边的星辰虽然发出光芒,但是不能照到远处。
3.菩萨的智慧有如月光:菩萨虽然具有智慧,但是惑业未断,所拥有的智慧有多少之别,好比月亮有盈有亏,光芒也就强弱不等。
4.佛陀的智慧有如日光:唯有佛陀的智慧能觉了诸法实相不增不减,悉知十方诸世界的名号及众生的名号、先世因缘、来世生处,以及一切心相、结使、善根等宇宙诸法,所以称为「正遍知」。
四、明行足
明行足,梵语 vidy-caraa-sapanna,音译鞞侈遮罗那三般那。又作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
在经典中有多种解释,归纳如下:
1.明,指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三明与六神通的名称虽然相仿,其中仍有如下差别:
(1)二乘及菩萨等圣者只知道自己以及众生过去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劫之事,是为宿命通;佛陀能知道无始劫来自己以及众生一切因缘行业,是为宿命明。
(2)二乘及菩萨等圣者只知道众生未来生此死彼之事,是为天眼通;佛陀进一步知道其行业因缘果报及生死相状等事,是为天眼明。
(3)二乘及菩萨等圣者虽断烦恼,犹存习气,不能了知他人烦恼是否已断尽,是为漏尽通;佛陀则断除一切烦恼习气,而且了知众生烦恼是否断尽或已断若干,是为漏尽明。
行,指身、口二业。四善六道中,惟有佛陀的身、口二业圆满无失。
佛陀具足三明二业,所以称为「明行足」。
2.明,指离诸痴暗,证得佛果。行,指三学、六度等修行。
佛陀在因地时,旷劫精进,修诸善业,而得究竟解脱,永离无明烦恼系缚,所以称为「明行足」。
五、善逝
善逝,梵语sugata,音译修伽陀、苏揭多、修伽多。又称善去、好去。有下列三种意义:
1.指如来进入种种甚深三昧与无量妙智慧之中,是妙往的意思。凡愚六道心中充满贪瞋痴等,所以常流转于生死苦海中,就不是善逝。
2.如来正智慧断诸惑,妙出世间,往至佛果,故名善逝。
3.如来如实去往涅槃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
也有人将sugata,译为善说、好说、善解、善说无患。指如来能依诸法实相,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善于观察弟子的根器,应机说教,令入佛智。
六、世间解
世间解,梵语 lokavid,音译路迦惫,又作知世间。
世间可分为二种,即:众生世间、非众生世间。如来不但遍知众生、非众生之间的一切相状,而且能如实了知世间的非有常、非无常;非有边、非无边;非去、非不去等,心不着相,如虚空般清净无染。
七、无上士
无上士,梵语anuttara,音译阿耨多罗,又作无上、无上丈夫。具有下列意义:
1.佛陀的智慧、禅定、戒行等一切智德圆满,福慧具足,于人中无有过之者,所以称为无上士。
2.在诸法中,涅槃法最为殊胜,佛陀不但自己证得涅槃,也教导众生,令入涅槃,所以佛于众生中,也是最胜无上。
3.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众生中无与伦比。
八、调御丈夫
调御丈夫,梵语 purusa damyasarathi,音译富楼沙昙藐娑罗提,指佛陀善于运用各种方便权巧化导众生,令得今世乐、后世乐,乃至涅槃乐。
九、天人师
天人师,梵语 sasta dena-manusyanam,音译舍多提婆魔□舍喃,又作天人教师。指佛陀善于教导众生何者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如果众生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就能解脱烦恼。
如来广度一切众生,无有分别,为何说是“天人”师呢?这是因为人的烦恼较薄,天的智慧较利,二者容易趣向佛道,得度者较多,因此以天、人为代表,称如来为“天人师”。
十、佛
佛,梵语buddha,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为觉者、知者、觉。指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
十一、世尊
世尊,梵语bhagavat,音译作婆伽婆、婆□□帝、婆伽梵、薄伽梵,又称有德、有名声等,世间最尊贵的圣者之意。
“婆伽婆”含有六义,都含摄在“世尊”的意译中:
1.自在:指如来永不被诸烦恼所系绊。
2.炽盛:指如来智慧之火能使三毒永尽无余。
3.端严:指如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4.名称:指如来的功德殊胜圆满,名闻遍于十方。
5.尊贵:指如来常以智慧方便利乐众生,永无懈怠。
6.吉祥:指如来为一切众生所赞叹供养。
参.结语
除了上述的通号以外,佛陀在世间示现的应身,依其特性,也各有各的名号,例如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佛等,称为别号。
总之,佛陀的境界不是言语思惟所能道尽,我们欣慕佛的断德,仰慕佛陀的智慧,乃至报答佛陀的恩德,应该常念佛的名号,并且深思它们的启示,以明心见性、断除烦恼、求得智慧、众善奉行、修习菩提、遍学诸法、端严行仪、弘法度众、自觉觉他、利乐有情等,自我勉励。“是心念佛,是心作佛”,心中常念佛的功德利益,成佛只在眼前。 . c# O# [" ?1 w, _( i, L
0 r8 Y' Q ^# {; {#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