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61|回复: 1

多心经章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9 13: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 n3 S' M3 T# ~: b& ^% l9 J) |4 [0 s

上篇

( h1 E# N$ q5 w% r2 d
第一章
5 \) z! H% o! X+ g T$ S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 ]3 Y& h9 R6 l6 | y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7 U% a. t9 y
 
, x! |$ R# I% \$ r# {6 C) L
第二章
& X) N1 m$ t/ ?$ \( b9 w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 ~$ W6 f0 G9 ]! O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 {& u( w2 y( ^3 l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8 w* D9 D; }9 ?$ N
 
: R& i) S6 c/ z2 y
第三章
3 n+ F% g( T _# X
舍利子
) _2 T# N, z' X4 e6 _ L" t* @5 b9 e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9 ` m* e7 B% i2 L0 x7 ~1 r9 L* V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z) Q7 N- c, E* P! J6 ?, _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 c, e: W: o0 l# m! a! y* A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
5 _$ `6 T I) b8 I; C: u0 U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 o/ ]0 g0 \( k- c1 f+ @9 x$ O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k0 L: u$ @; L- @8 ?, r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 W; H1 S$ P! i3 i" Q( s# l
 
0 U! P$ `* N6 l- R, {- J
中篇
* e( i, A' @0 r# p0 o7 f' L
 
7 k8 E1 e" F( q/ [8 u+ B; C2 {0 ~; S
以无所得故
4 G$ K* [5 S) S0 e7 ^
 
& H+ i, Q. T0 x! i) ?* O5 d
下篇
: q! f4 I- ~2 A3 a5 O
 
/ S2 \8 v: j# X' l6 a0 y
第四章
* k. v: v# ^. k6 q5 X/ \0 r
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 d. Y x5 d+ I7 H- \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 V) V# X& O/ X+ z }/ I/ r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t: v+ r. ^2 ~/ U( R: o
 
) Q2 Q+ B% u2 j- w( o5 s
第五章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r0 m7 V* o( B
 
7 b4 J4 o3 Q0 k( h
第六章
v7 r" _- _& W9 {9 R+ j* k: G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 e# T/ q( v* g% N( `6 G- m4 N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 ?$ t* d( Z% A: p4 Z* Q. q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t" H! C1 D7 T: g1 C, [$ i: T
 
0 s" q& ^: k( }! _/ G& w% n
第七章
1 y7 g/ P9 d" x. l5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8 ~7 d+ j0 Y) q- ?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0 |, X5 k5 \: u/ ?! l
 
! M3 z* i5 y( C( J4 \
一脉传承
6 ?, r0 b8 p9 m

 
( Z6 v& c/ H. N# P, M% C I

   是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释经题:

\* i- q* \7 P8 e0 X. s

   所谓摩诃者即非摩诃,本诸无有也,此经以观自在菩萨故,不名摩诃以名之,非可非不可。

& f4 r) g& q% y P, h5 N) |0 j1 G# s* O

   般若,旧译智慧,化而名之为解脱知见,所言智慧者即非智慧,是名智慧。

; o( v: G% ]& r6 Y6 j

   所言波罗蜜即非波罗蜜,是谓波罗蜜,旧译度、度彼岸,化而言之谓正遍知。波罗遍身是眼,食者其茎也。

^' u1 I- d! I5 V+ k- m6 p* ~. m+ s

   所谓多者即非多,是谓多。无边量故,不可思议。

# B5 `* [, K, E- L+ i# u

   心者,新也。所谓新者即为非新,是谓为新。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 |( g; P: @) {1 i& M; t

   经者,经纬也,径也。作此者辟径也,释此者纬度标注之,复径之道也。

- }9 N# L! L: T. k E% l! e" n

   历代注家大体有以下七家:

& ~4 f U) ]5 }# X1 {* a6 @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1 r$ J/ |8 x* |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玄奘译

8 n4 j: R7 X& b* m. M# t

  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摩竭陀国三藏法月译

3 w! n- | _: J( M w2 w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阙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

# X/ @: I* k* c4 n0 n- K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智慧轮译

( m! f% S* I- R B. J( T- g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成译

( \9 m' y ~5 C

  7.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西天三藏施护译

: U+ @9 G/ L1 d- x% c% L+ y$ M

   本注以玄奘本为底稿。玄奘者,隋末唐初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 _# [7 x2 o1 L [! ^5 `

   本经经文共二百六十字,浓缩六百卷大般若经要义;摄尽释尊二十二年般若谈。

$ q$ A, P9 K" ]! F6 ?: @ \3 c4 k% e

 

D7 ]4 N, j) R8 g

章句源流

& d' r. ?: U# h& l. {

上篇

8 u, a9 S7 ~0 h9 s5 Z2 @: J
第一章
' p* M5 n6 z0 s* N9 n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c* C/ J2 s9 p: k; o2 p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1 O/ K8 Q& P2 Y [
 
6 N8 J6 E! o9 h# H
  此篇论经藏。此章可称为经藏总持。
M E q! ]4 a, W, l! s+ C; T
  观自在者,贯通经藏所得功也,因而称其德谓菩萨。所得即非得,是谓为得。观,观照义也,有照方得观,善观则直逼其真。自在者,解脱义,体道真常,得不迷矣。菩萨者,定相尽黜,本即无故,称大觉明。
& t1 G& |+ U' r
  行者,转经义。言说非行,所见、所知、所参、所证岂行耶?!‘信即有,不信即无’,本诸一行旨。所谓行者,非行非不行,是我梵行。
/ A+ B" S' d0 n+ O8 }1 X/ A
  深者,致精微也,精微发衍,审之、申之,达极之也,神神之谓如斯。
4 _. q, }9 N& p5 k+ g4 R2 {
  般若者,非般若,非非般若,了然无踪故。
2 ]% F; o, H0 ?5 o Z; K" M4 I9 u
  波罗蜜者,成之自然,日昭其明者也。《老子》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K) r0 a, u" p4 N# y
  多者,贯通俗谛圣谛,调众知见故言之。
+ K6 F" n& [4 f) d# j- B3 z
  时者,时成也。道成之乃渐,应机接物谓和。不我用故。
' O8 I8 \1 }: W, R. u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意谓行甚深幽明之道时成。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也。
; k6 o3 z: z N: f. r+ S3 v H
  照者,借深般若之行观照也。见,同于观。
! B; v9 } I V
  五蕴,蕴者蕴‘味’,含藏义。五者,圆满五分,类乎五行之尽象也。
6 c. t# }' [* ^, K+ d# x. w
  空者,非相故。
. l) R* w0 E0 d! }- m9 T5 u
  照见五蕴皆空,意谓明见一切执相非有非实,廓然若太虚。若以五行言之,五行本阴阳,阳阳源太极,太极本无极。无极不可名状,非相、非非相,是之谓空。
, ]2 e4 v1 I3 i: ?. t4 ~* S
  所言度者即非度,是谓为度,以破空故,自成也。一切,即非一切,无尽相故。
% H6 |2 C$ t( j0 B1 _+ V
  苦,非执之则为般‘若’。厄,安处之则为‘包’容,包容者波罗蜜也。
6 k! _8 a- M% |+ V6 f8 p4 w$ {
  度一切苦厄,意谓超脱苦海,直达彼岸。
5 H2 Y" ~# w5 ^2 `1 g
 
/ B F; V6 Q0 S, U5 C* M0 M
 
' \' R, w% @1 l+ N z& b: p( {3 p
第二章
6 v+ a H( @' F% e; I4 K# C: d9 F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2 ~, v4 e$ H, g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 g7 `% ^4 T( M1 _" q7 F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E, F. _/ `- h4 T* G d' f) m
 
1 T" F: X# \# g+ f" G
  舍者,舍却义。利者,利益义,‘绝利一源,有师十倍’。子,妄计功果及于诸有想,入堕系缚;执我相为自,执人相为智,执众生相为知,执寿者相为子(系)。舍利子,难舍能舍,却利取义故。先贤有译为佛之大弟子舍利弗者,以其智慧第一故;此存之。
6 y3 P4 ^- |% i
  色,乃相之华光也。空,乃非相通流也,所言通流者即非通流,是谓为通流。
( V b# N/ V; w6 ]. ` l
  色不异空,非相故色转即灭却。空不异色,滞空入相华色即现。
& j( ~0 K, `; T9 T7 f. X0 i) S M% H4 ]
  色即是空,夫物行行,非有定止,无有间故色空等一。空即是色,空乃无二,识空即二,二即色空并立,是则空即色;若无二者,非想非非想,识相尽黜,色空本诸无有,非等非非等。
* L% E* j) F4 ~$ [9 H, @
  色、空之辩,认相解动方得以理一之。
* V- s0 _' a& V6 m
 《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莫分别之,两仪自寂灭。
7 {( \2 q0 U# j, r+ f3 U p' Q
  所言受想行识者,即非受想行识,是谓受想行识。分别相生故。
! U: g: p4 r+ O1 d* j
  亦复如是者,色一无穷也。色生受,受一无穷也。受生想,想一无穷也。想生行,行一无穷也。行生识,识一无穷也。如此辗转以至无穷。
$ F2 T2 V. p1 d& h b6 A
 
; {* g+ S3 H/ _8 s' t
 
" i1 e9 G V' Q7 q& M1 Y1 ~; H
第三章
+ }# I- |$ Q+ Z! b6 X6 B0 _! `7 i
舍利子
! ^/ o9 f( t9 O, H. o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A6 l- E& M# V1 w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 E/ W; r0 G8 }5 t A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7 p9 l" w6 b* E; v6 T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
# S7 l& V* _; q H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2 |; s6 N( i# Y' C, B% k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P9 _% x5 h, h; k5 O: w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7 Z2 C* h" ]( B, q% z
 
0 q' k) `4 A: C5 }* r
  舍利子,再而言之,以其同道入故。
/ K# P1 S" |" K: r$ ~6 }$ r' v3 X
  是诸法者,言于上章之辩二同一法也。空相者,不执法相,是辩二同一之法亦非,黜彼分别故。
& a0 z- v6 Q: s5 q U
  不生不灭,生灭非分;不垢不净,垢净非分;不增不减,增减非分。生灭妄为,缘色;垢净惑真,缘受;增减妄计,缘想。断此三要之端,生分尽绝之矣。
2 f! W2 n4 U4 l, [- f' ]
  分别不生,是一之也。非动非非动,如之,运之;无极之真,体之。
2 I5 _, F6 L0 O; |# W
  是故者即非是故,是谓是故。非分别故,自然而然,经道非常,信修不以理明之。
2 g# U6 O1 c5 a a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根灭,一切尽灭,是为索根源法所出也。受想行识缘色生,还由色灭,渐次如之。
4 K5 E; r; B' i
  无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后灭于五蕴,亦后生于五蕴。然其乃五蕴关联六尘之机也,得其机要而寂灭之,自得清净。理序亦如然。
$ d: J" e( E- T( A( D& g
  无色身香味触法;此六尘与六根俗谛,别于出世谛五蕴也。末者后灭,解结先找结。理序亦复如然。
3 e$ u' b5 _5 F5 k; F0 D
  五蕴、六根、六尘,言于我相,以无我相故。
6 F( O3 f- |4 f7 c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此非界相之限,再序之以其理界,是则三界。玄同广大释备,达者无边。
' y% b$ s3 W* k. g0 F3 A2 ~
  非三界,言于人相,以无人相故。
( [) Q) a1 v% W R3 @0 |- M
  无无明,亦无明尽;明与无明本空故。界既非之,分即可除,除之者,玄同一之也。
6 o' F" I2 q7 o2 A. L N1 }
  明与无明,言于众生相,以无众生相故。
! F7 M9 }) w0 _( ]( A# c' \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象玄同,数亦当绝之,故有此。
7 K0 C: f' w Z- d# N# ~
  老与死,言于寿者相,以无寿者相故。
8 K. l* {* @* k, t9 s7 Y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苦者,五蕴、六根、六尘众因缘所出也;集者,集苦也。灭者,灭诸集苦也。道者,修灭诸集苦之有为法也。
6 W$ I7 G' s7 A- o4 n `' Z
   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故,苦灭,苦灭则集解,集解则灭尽,灭尽则有为道绝,成之本真自然。
2 _+ a. a' r" r: s
 
8 R. A, @6 G/ J3 o, Z/ G! M5 `
中篇
6 p* x" V! ]8 Y; O' P6 d' J1 X# b
 
3 q, x' X! `; f1 u& Y$ s" G/ N! j6 Q
以无所得故
?+ p" V, \$ v3 ^( ]
 
; M' ?1 B, ?& Q: \9 y! o
  以者,良有以也,是言于上篇经藏。
8 ]3 F1 x5 p# D s, H8 \" R3 k
  无所得者,“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律以不易,无所得者,诸经所宗,故此本篇归律藏。
# O* x% Y! t2 o4 j7 ^3 T1 u: j
  故者,成有因也,论其因果,是以下篇言论藏。
& o+ X% n( Z) S( r" }* J
  此经之经、律、论三藏配合天然也,是以难察。诸佛经,经、律、论本如一而运,非此不谓转经轮。
8 r* j2 t! c/ C
 
9 d% a, F: j; B( d+ g6 l f" P
  按:万变不离其中者,律也。若‘无所得’者,大道之律也。若此经之律者,‘般若波罗蜜多’。律中有律,所律不同也。《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信知其要也,并不相悖。
2 F; W7 s9 J* p' U( G: k
 
5 E5 s; `5 P# Y
下篇
! j8 [, l/ t2 k$ \2 h) a
 
+ S$ u& a: q+ f. A
第四章
* |, Q9 }- [6 e' J& V6 ~- M+ J
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 q" e q* e" [' j3 v9 Y) h7 x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9 {# S$ F, b( C2 @6 D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o0 \+ a4 O; G* i3 I
 
$ b& U j5 t1 Z. t$ L' x0 |
  菩提萨陲者,大觉有情,是觉境而觉无觉也。下篇论藏,以菩提为首,是明称持论功德也。
) L) W6 `# A1 s1 [. f
  所言依者即非依,是谓为依。以非依止法,非非依止法故。
2 P9 y( A: }6 u$ C' ~* t0 y9 G
  般若波罗蜜多,大智慧之道也。故,因缘法也,渐次之序立,本立而道生。
: Z F. o Q: q* [9 R3 u: g9 c1 A
  心无(挂)碍,无碍者不见有碍,亦无所谓无碍,是谓无碍。加一挂字,明于心染相者也。
2 i, ]3 L/ _2 q, j& I# a" H& _
  恐怖之谓恐怖,心相成象,于‘布’上生影响,草木皆兵者也。碍无,心相非,心相非妄象不生,妄象不生,影响不入于心,是之谓无有。
J' Q, l9 w, t) \0 _
  颠者,以真为相,成妄。倒者,贪恋自居,入非。梦者,惑于进退,幻也。想者,心相所止,妄计。颠灭则倒离,倒离则梦息,息梦则想非。远离者,乃远妄离非、出幻非止,自在者也。
0 H+ ~9 @; h2 S- O- D
  究竟者,不疑,无疑,无漏之谓也,知足之足,常足矣。
8 S" q6 l+ D8 i1 U
  涅槃者,幻惑不生,灭度、寂灭、解脱,也译为圆寂。无极之真,非究识所及也,信者不妄论此。
5 b# ~' Y# @6 _$ z5 @
 
8 D; S2 ~& j2 V5 w/ E3 |0 {7 k
 
0 O2 e0 {* y. z) W2 S U4 b6 d
第五章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7 K/ B3 {$ v/ O2 i
 
+ E5 Z1 I$ L" |. _& i" _
  十方三世,略而言之谓三世。所谓三世者即非三世,是谓三世;以无常迁流故。
$ ~( L( _+ r% B
  诸佛,即非诸佛,是谓诸佛;以无尽相故。
0 w( h& q$ T7 Q v1 j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与上一章同,同修而异功为者,立心之异也。菩提觉无觉,佛觉非觉。殊途同归者,非于俗谛,故无见传焉。
: H1 T4 o1 A1 c e0 Y9 V
  所谓得者,即为非得,是谓为得。
* Q& ^4 t3 V6 k, N2 h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为无有定法,所得功德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6 d" A' s1 h5 O0 S
 
9 w/ f/ n0 z0 J l0 w1 Q
 
# I6 O& j; n$ P; Q3 x; i
第六章
: b( K3 F' D& a9 ]$ v. ^* L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 {! G' f" O! i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7 j/ D+ L6 O8 V1 x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7 }; M' f) [( ~: [/ X4 t* o
 
% i5 F8 t% R' S2 H
  此章言正遍知。菩提道于此。
( D0 l1 i5 G- N- c
  所言知者,即为非知,是谓为知。识非觉,不同故。
! \( o7 u: x" h. n9 f4 W
  般若波罗蜜,乃行深般若波罗蜜之简称。
8 L& W7 V7 C* C; @: Z
  大者,达也。
$ d; w6 m: ?; u- S* D! {
  审、申、生乎神神之成。幽微化而非幽微,显明成之。
' p" L' b0 R5 `
  明者,幽微之显,‘见小曰明’之谓也。
: }' t1 u% l. D' l
  无上者,困乎上者返乎下。井道革、鼎,自然而然,成乎至上者也。
' g7 M, ]5 J% Z$ N; A
  无等等者,乃无等之等,是正等正觉之谓也,异乎守株待兔。所谓正等正觉即非正等正觉,是谓正等正觉。
' @) L" r( a* ]( U6 @4 w
  能除一切苦,即非,非亦非。以苦谛无故。
. S9 N7 h4 [* ?/ w1 s
  真实不虚者,终篇言空,此言实,信知非实证者不得其正觉知也。“知虚之实,后能极虚——《黄帝四经》”,然哉!实者,信之根也;虚者,道之用也。唯道集虚,虚实相生,焉知虚之非实耶?!
2 T n+ f: L- k; `" B/ W8 n. i/ i
 
' A, N. w: @9 Y) ^& v+ |, H
 
, _& c( P9 X+ M6 q
第七章
[# A0 `* C- z# |9 u. S: i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 l5 t; P3 X( C) {8 J8 d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7 I/ O! ^& T6 y( o( S1 c& s/ J

 

3 Q- p# D, |1 Y

  此章言于正遍觉也。不言之教于此。

: j! N9 T- T1 A$ k( Y

  咒者,机扣双玄者也,虚虚实实,孰知其妙?!所谓密者即非密,是谓为密,以世人不信故,自罪之。

3 b) S* ?; d" @" I: ]

  说者,说法也。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黄帝阴符经》”。

- `4 k( \/ _# K$ d. R$ ?

  揭谛者,解此密义,俗圣谛不二之成也。再四言揭谛者,言凡圣谛殊胜无量,成以不息之旨也。

: E! M( V: T' W8 n. O: K

  波罗者,大智度也,体成天然,通于天地人三极之化。亦谓为光明彼岸。

2 g0 x1 M/ t7 [5 o9 o3 \0 b' E" S

  僧者,依先贤译为‘总、普’义。

# N& s1 z6 p. q4 h2 [: F2 `

  菩提,难行能行,难证能证,难成能成义,化而为其功德则为‘大觉’义。

- C# u& z% v, f @

  萨婆诃,依先贤译为‘疾成’义。疾成者,修持精进,以无常无定相故。

' d! Z2 f/ d. X4 [2 n9 q

  大体:

( D/ n0 S" T) x* L

  一、揭谛。入我相。得无疑碍。

9 S0 b5 S5 {. O7 X$ }# x' f5 t1 g, d

  二、揭谛。入人相。圣谛亦不着,得无分别我执。

0 A% j* J9 \4 q

  三、波罗揭谛。入众生相。大智度化众生,得非依止。

6 {' P5 D4 ^; r( s# N

  四、波罗僧揭谛。入寿者相。总持普化,得非众生相。

' C0 {9 q! {9 f( t& J. N/ G: T

  五、菩提萨波诃。出寿者相,疾成大觉,了然无碍。

w+ ?1 n1 X' p7 K* V8 C- S, D$ r& P

  依此观之,此咒亦佛门布施之纲也。

4 y$ J' L3 Y! O5 v# d9 Y# ]" {' R

  大众若还有问密外还有密否?有!向上一路,万夫莫开。

7 M; V2 P+ m: K' ?

  如是。如是。

* a& T: q1 q: `

 

+ y, h* _! J/ t! c

公元2009年3月8日18点10分

* j2 Y( u' t# S

笑华陀书于新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9 22: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题目就不严谨。纯粹佛教里没有简称做“多心经”的,看题目就知道内容八九不离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14:11 , Processed in 0.08763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