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金陵梧桐

[转帖]什么是佛法大义——略述三乘菩提的异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4 09: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 ?8 w& l5 l! x) V

第五篇 总结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差别及联系

# l7 {/ G' D Y/ c- j' C* b

第一章 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差别

  由以上内容,我们知道二乘声闻、缘觉所证菩提,唯能成就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之解脱果,不能成佛;唯证佛菩提者,才能究竟成就佛果。大乘菩提道涵盖二乘菩提的解脱道,解脱道只是佛菩提道一切智中之一小部分,只是修证大乘般若所得之副产品尔。以下再来概括归纳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区别及联系,望学子能建立三乘菩提之正见,进而于大乘见道发起勇猛心。

1
从入道初门来看二者的差别

  一般来说:

  声闻法的入道初门是四圣谛(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四念处观。

  缘觉的入道初门是修因缘观。

  大乘佛法之入道初门有二:一,教外别传;二,言教开示。教外别传者,即是禅宗之不依经教义理开示学人,别于经教之外,不依言说而使机锋,而令学人触证自心真如,初入大乘宗门正旨,渐能通达经教宗旨,乃至通达悟后渐修渐至佛地之修道次第。言教开示者,则以佛及诸大菩萨所说经义,宣示自心真如之体性;佛子由闻熏而建立正知正见,一朝忽然触着自心真如,便入大乘见道,所悟无异禅宗诸祖。由闻说而悟,虽异于禅宗;实际上悟入时仍是一念相应——不闻而闻、不说而说——证悟之剎那及第二剎那起之领受真如体性过程中,皆离言说,心中绝无语言。

  在中国地区大乘佛法的入道初门最直接的就是祖师禅(禅宗)的明心见性。

  佛教通常所说的略分为四种:声闻禅、大乘禅、祖师禅、如来禅。

  声闻人的禅叫声闻禅,也就是声闻人的开悟。声闻禅是以四念处观为入手法门而断三缚结,称为见道。

  大乘禅的修学,先要学习基本的佛法,再修学禅定和五神通。到达第四禅后,观禅、练禅、修学完成,然后再寻找大善知识,明第一义。

  祖师禅则直接从明心见性下手,明心见性之后再去补修禅定观行的功夫,更主要的是去进修唯识的增上慧学。

  如来禅不是禅宗祖师们所讲的如来禅,佛在《金刚三昧经》说如来禅存三守一”——存三解脱,守心一如。三解脱谓:金刚解脱、般若解脱、虚空解脱;守心一如谓:安住于真如真心的境界,发起真心的各种功能。修如来禅可以很快进入等觉地,乃至妙觉地,当然这不是一般的人能修的。

& o. B# W: S/ x0 c

  声闻禅与祖师禅截然不同。声闻禅利用动中禅(身念处观)的修法断身见后,尚须转入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观继续修行,才能开悟断我见。声闻禅的开悟是断我见;祖师禅者的开悟是证得法界的实相——真如,证得自心真如的同时身见我见一时断除。这是二者的不同所在。

. O+ P9 M, U) j0 _8 w1 w/ @

  声闻禅虽然易修易证,但并不鼓励禅子们修学,原因是:声闻初果乃至阿罗汉亦不能知七住菩萨明心时所证自心真如境界,更不能明白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境界。而菩萨七住明心者,略作思维体验便知声闻初果乃至慧解脱者的境界。

  在这里还要把禅和禅定略作区别:禅定是强制觉知心住于一境,不再攀缘其他法,长住如是心一境之中,名为禅定。修定之法包括:天台的止观、禅宗的看话头、默照禅、密宗的三密相应等等观心的方法。禅定通外道及世间法,名为四禅八定。禅定的本身并不能解脱生死。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曾经在天道里轮回过,都曾具足过四禅八定,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解脱。自古以来,外道修定而得非想非非想定者有很多,也无一人能出三界,以不见道断我见故。二乘解脱道的行者若断我见我执,即使没有四禅八定,也是慧解脱的阿罗汉、辟支佛,舍报后照样能出三界。禅定之修行,是对意识心之训练,制心一处,令意识降伏烦恼,不起心动念,无关智慧。声闻乘的行者是由现观蕴处界的空相觉悟一切有情无我后而生出的智慧,缘觉乘的行者是经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产生的智慧,声闻、缘觉的解脱都是分别通过对蕴处界、缘起性空的观行所产生的智慧断尽烦恼而得成办的。祖师禅是一念相应慧,乃是以意识觉知心觅如来藏,一念相应觅得后,常对如来藏作种种观行,了知其体性,藉以增益般若慧。《楞严经》说:定能发慧。是说禅定的本身并不能生的智慧,禅定只是有利于声闻、缘觉对无常空缘起性空的观行而发起智慧,禅定的定力只是有利于大乘般若智慧的显现。是故二乘的出世间智慧和大乘的般若慧的本身皆无关禅定。在大乘佛法里,四禅八定通常要到三地才开始修习,三地以前无暇修习,主要的时间都是用来修学般若慧。三地菩萨修习禅定,因为与三地的无生法忍慧相应故,能成大势用,非如一般人之证得四禅八定。

  学禅的人应当清楚声闻禅和祖师禅的分际,祖师禅才是菩萨入道正途。应该究明禅法与声闻法及缘觉法之差别,如果不能够辨别三者的差别,我们将会被某些名师所误导,而以修福、修定、伏烦恼、无常观、四念处观、十二因缘的观法做为禅法,想求圆觉就了不可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09: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 o0 _5 \" ~* j8 k2 X

2 从修证的方法来看二者的差别

0 |/ G% q. @9 y% L

  二乘的基本修行方法,如安般”“四念处等法,都是利用五蕴十八界无常生灭无我之观行,而实证蕴处界空相之修法。相对大乘佛法来说,二乘法比较容易修证。在二乘法中,只要有亲证解脱道的善知识指导,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藉意识的思维,在身、口、意当中,去体证、去现观缘起性空的十二有支及十八界法的虚妄,因此而断除对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的误计,不会将蕴、处、界法中的某一法误认为实有。佛在世的时候,有许多外道去见佛,佛跟他们开示两三句话,马上就成为俱解脱阿罗汉,有的当下就求佛允许他先入涅槃了。这是因为那些外道已修成四禅八定,对三界法的执着完全降伏,只差尚未见道而断我见。所以只要佛跟他们开示而见道,马上就可以取无余涅槃。大乘法所讲的除了二乘的蕴处界空相、十二因缘以外,也讲空性。空性是指一切有情都有的真如本体,这个真如本体虽客观存在,却具有空性。大乘佛法的修证,以七住位开悟明心——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这个空性为起点,开始熏习般若慧,除了初期的别相智以外,以后都是法无我——一切种智的修习。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种智的修证。

+ Z/ G% ]* L" `6 m1 s5 N

  大乘佛法的困难,就在于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的触证非常困难。因为这个第八识,它的心行的法相很微细。虽然真如一天到晚跟你在一起;可是,它在哪里呢?找又不到!所以一般学佛人听到学佛先要明心见性,脚底就凉了,就说:我何人斯?焉敢望此!现在台湾有许多大师,大陆也有所谓的八大修行人,个个都说已经开悟了,可是他们所说的悟,却不起经典的考验。这就是说:他们弄错了,错将意识心当作是真如了。从这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要获得大乘法的见道——找到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既然找不到如来藏,大乘经典你就读不懂;读不懂的缘故,你就无法进修大乘法的成佛之道。所以,大乘佛法的弘扬,三百年来一直都保持在很肤浅的状态,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原因。

3
从修行的结果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 r. L! L$ }' I1 t- w; G( @

  二乘定性不回心无学圣人,舍寿则必取无余涅槃,永不受生;但二乘人仅能断分段生死,不能断变易生死。诸佛灭尽三界分段生死无明后,再断尽藏识一切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尽所知障之一切随眠,第八识中种子变易流注也就灭了,永不变易,名为断变易生死。如是已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不住无余涅槃境中,已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依无尽愿度化有情永无休止,不入涅槃不住生死,名为无住处涅槃,唯佛证得。

  阿罗汉不证佛菩提,故不名佛;佛亦证解脱果,故亦得名阿罗汉;如是正理,大乘学人不可不知。

4
从能否发起般若的证量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般若就是法界实相的智慧。二乘人没有证得自心真如,所以说二乘人没有般若,二乘人只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定性声闻缘觉若闻般若实相真智,则生烦恼,不思修证。大乘菩提道之见道就是行者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发起般若的过程。菩提道要福慧双修,所以修般若是菩提道修证的一项重要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6 17: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 ?8 p& Y. m2 @% i

5 从理事圆融来看二者的差别

" a4 F0 u L6 D, w0 j

  佛法上讲的理事圆融,是说在一切事相上面都看见真实理;这个真实理,能够在一切事相中现观。所谓的在一切事相中现观真实理,就是在所有法相上面——在六根、六尘、六识上面,在三界中,都可以观察到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如何运作的,这个叫做理事圆融。

# ?: R6 [3 S. e( Y, [

  二乘无我法不能称之为理事圆融,因为二乘法不能触证第八识,二乘人都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上来现观无我,这些都是事相,所以说二乘法有事无理,叫做俗谛。

: n7 R. b8 o3 G. g

  现观第八识真如的智慧,所以叫做理谛(真谛)。菩提道有事有理。

. W4 c( a( c: T* K

  二乘人证得五蕴空相,却不能证得与五蕴并行的如实不空的、可以亲自体验的第八识真如,所以大乘经中说二乘无学圣人证空而不证不空,所以不能称之为理事圆融。大乘菩萨不但能证得声闻乘的无常空和缘觉乘的缘起性空,也能证得不空的真如,故大乘佛法称之为理事圆融。

6
从所证的人无我智、法无我智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 v2 L" {& p% Y, L! B$ }' ~

  声闻乘所证的人无我智,是经由现前如实的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空而产生的智慧。缘觉乘所证的人无我智,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去如实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藉藏识因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作为因缘,而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所以说蕴、处、界是性空,这种经由现观缘起性空而产生的智慧就是缘觉乘所证的人无我智。大乘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智不同于二乘,大乘的人无我智是经由证得法界的实相——真如后,由真如再来反观蕴处界的无常空或者缘起性空而证得。

m- t5 l( E* d* }# e

  声闻乘之法无我智者,即是三法印之诸法无我。声闻行者在蕴处界之人无我智基础上,现前观察蕴处界展转所生诸法之中,无有不坏之我,由是断尽我执,成阿罗汉,而犹未知诸法缘起缘灭之因——藏识实相,不与大乘般若慧相应,是故人人畏见维摩诘大士。缘觉乘之法无我智者,亦不离诸法无我。缘觉乘行者,依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深细证知诸法之中,无有常恒自在之我,悉同蕴处界之缘起缘灭。然缘觉乘人于缘起法中,现观识(阿赖耶识)缘名色(意根及受精卵)、名色缘识,故能了知无明依于阿赖耶识而住,而至后世、而现行,其慧深细,非声闻罗汉所能知之。虽然如是,然犹未能证得自心赖耶,故于菩萨所说般若中观之理不能证入。

0 h9 p: K' w7 w0 W

  大乘法无我智是初地以上菩萨所证的内容,地上菩萨依自心藏识之亲证及领受其性,证知藏识法性之无我性,证知藏识所生十八界五蕴十二处之无我性,亦证知自心藏识及蕴处界所共展转而生之一切法,悉无常恒不坏之我。如是菩萨法无我智,下自初地所证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所得道种智,上至诸佛之二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智圆明之一切种智,悉名大乘法无我智。

# S7 ]5 v3 w! w5 A

  大乘人无我、法无我的修证,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函盖了二乘诸法无我之人无我、法无我智;二乘的无我观永远不能触及法界实相心,不能触及第一义谛,故非真正法无我。这是大乘与二乘法所作无我观的最大差异处。

7
从所断无明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9 `8 K$ l( Q" p$ K/ ?. @. m

  世尊在《圆觉经》中说有两个障碍——理障和事障,使人不能成佛。理障即是无始无明,指不明真如佛性——不能亲证,或者亲证了,但是不究竟。理障断而未尽的话,仍不能成佛。要成佛,在断尽理障之前,还须先断事障。事障就是一念无明——-因起烦恼而续诸生死。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住地烦恼。

2 M! D$ M, v2 Y

  二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即断了分段生死,故舍报后可取涅槃。阿罗汉辟支佛虽断尽了一念无明,却仍末与无始无明相应,没有到达无始无明境界。

; c# y, Z$ s) F6 Y q9 a: h

  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开悟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菩萨初悟虽破无始无明而仍然还没有断尽,要到佛地才能断尽。明心见性以后分断无始无明,仍然还有过恒沙数修所断上烦恼末断,名为尘沙惑末断,到这个时候才到达无始无明境界。

# j) H" a, C6 `# v

  七住菩萨开悟明心分破无始无明的同时,也断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之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他还有——欲爱、色爱、有爱三种住地烦恼,要到八地,才能断尽。故菩萨种性的佛子,不须断尽一念无明,便可直接破无始无明。

8
从度众的数量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必入无余涅槃,十八界俱灭,穷未来际不复受生;唯于舍寿前随缘度众,度的众生数量有限且仅能证二乘菩提。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槃,悟后皆依于大悲之心,发起世世受生不入无余涅槃之大愿,世世自度,亦复如是教人转度有情;如是乃至成佛时,所度众生其数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08: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 T" f( }& A! m' W$ D1 V

第二章 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联系

  大乘菩提道与二乘解脱道虽有很大的差异,但二者又有许多联系。

1
二乘解脱道与大乘解脱道共通,所以大乘法的菩萨们也必须修学解脱道。大乘法中解脱道的见道的部份,可以和菩提道的见道一起完成,七住菩萨在亲证如来藏的同时断除身见、我见,完成了初果解脱。菩萨十住位眼见佛性,现观世界如幻,贪嗔痴转薄,成二果解脱。到十回向位的菩萨成就如梦观的时候,贪嗔就断除了,成三果解脱。初地菩萨永伏性障,可以断尽一念无明而不俱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到了三地满心后,三地菩萨由于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的修学满足,这时他有能力取证无余依涅槃,可以成为俱解脱的菩萨阿罗汉,但他志不在此,他还要往上修。一直到六地满心位,烦恼障现行悉断,才成就四果解脱。六地菩萨是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取证灭尽定,成俱解脱大乘无学。

2
大乘菩提道涵盖了二乘解脱道。菩萨明心见性证得般若总相智后,不久即会渐渐通达二乘法——只要将二乘经典阿含诸经读过就知道了。可是二乘无学阿罗汉、辟支佛证悟二乘人无我,却无法通达大乘法。除非二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回心向大,二乘的阿罗汉、辟支佛若回心大乘修佛菩提,其大菩提果之修证位次,最高唯阶六住位。须至破初参明心,证得识缘名色之识(阿赖耶识),确认不疑,方名般若正观现在前,成七住不退心。

3
声闻法与缘觉法也是菩萨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菩萨如果没有修过声闻、缘觉的法他就不能讲二乘的法,将来所成的佛就不是一切智者,就不能成佛。因此《维摩诘经》说:亦不可与声闻、缘觉而相违背。

  综上所述,佛法可以概纳为二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的智慧,也就是初转法轮时讲的无常空及缘起性空;第二类是大乘菩提道的般若——无生忍、无生法忍,也就是真如与佛性的智慧。而这个真如与佛性的智慧又把它分成二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法轮的般若空——真如的空性;第二部分到了三转法轮的时候,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经典所说的百法、千法、万亿法明门。修学三转法轮的法,能使你从破参明心七住位进入到初地,在一生当中完成。

  以上宣说三乘菩提之异同,令诸学人闻已思维已,即知大乘佛道次第梗概,知已当思如何下手?如何突破?如何转进?修学大乘佛法之盲点既除,则知应当速求破参见道。觅得如来藏已,成大乘真见道人,如此方能进入修道位,乃至究竟成佛。

  有缘学子通过阅读上文,即可建立有关三乘菩提之正知正见,明白三乘菩提之异同,了然修证佛法之次第。如此则修行佛法的盲点已摧灭也。那么学子如何拓宽佛法修行之瓶颈——突破修行之行门,如何进求大乘之真见道——明心见性,将于下文(第二部分)作重点阐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07: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3 O; @: W, V2 e; z6 U: J& H

第二部分 学佛必备基础知识——从认识自我开始

% d( _3 D. {5 d+ N" O4 x

    

. }/ F2 w$ b R0 v8 a- c

看到一些刚刚开始学佛的朋友,对佛学的基本知识没有建立,则正确知见不能发起,在修学和讲解佛法时容易偏离正确轨道,三乘佛法不能融会贯通,大者产生谤佛谤法的后果。使得发心学佛,而造断己和他人慧命的地狱之果。以下的知见只是简介,要真正在日常中时时体会和正确观察,还需要学习者广泛了解与深入观察。

5 P1 B* z4 q4 D7 Z# X

 

) }( k$ O! Z4 k- Z. Z$ Q0 s

第一篇  十八界法

4 v5 P; u2 R0 L: b/ B$ A& c

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

9 i2 u0 ^6 d- U6 C1 F

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

- q1 _6 P$ [7 u$ s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7 p+ k" h( Q b; {

六尘:六根六识所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

/ l0 M0 p: p9 s" n# Y7 h* U

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

8 r& v8 L& D9 D2 D' L

六根当中的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体性见下文八识部分)。

# T$ y" {# e3 T8 E

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

8 h0 A H% w& f2 {

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具有"常、乐、我、净"的是我们的不生不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如)>。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苦、空、无我而断我见、我执后成阿罗汉的。

& M$ v% d5 b2 X& h- b) G$ V

十八界法是佛法的根本基础。

; n9 T2 L3 N$ j' A) v" a

 

9 q8 G8 |0 E, l& y9 }+ W

第一篇 八识

& C: q9 B8 A3 K, N, F

佛子都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识有八个,号称"八识心王"。我们也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都是真实可证的法,证得第八识这个"心王",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明心见性中的"明心",就是禅宗的开悟。

# N& K+ J7 c# S6 ]/ s8 Z+ e

八识心王是:

( A" C. B9 l6 `5 F3 a7 b

1)眼识:能见。

8 G4 ]5 ^' H6 P2 X1 U1 w

2)耳识:能闻。

# L0 L( M0 g# `

3)鼻识:能嗅。

& e4 f3 R: w$ X0 w

4)舌识:能尝。

% o( S2 o9 V- w

5)身识:能触。

+ A. C E5 f3 S: ~; t: A+ s; r) z1 J( _3 F

6)第六识意识。能具体而详细的分别、分析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等相对的境界。

' f' N. ]2 d/ X" Y4 r7 ?

7)第七识末那识。

# t- M8 ^- e+ A; g$ b7 T& _

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具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作主,处处作主的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具有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体性。

5 y6 ^& N( o; R* P. }. C4 g

末那识的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于闷绝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

5 F5 `- s: a! a7 L8 l }

末那识虽然具有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特性。但它本身的分别能力却是很差的,它必须借着前六识的帮助,要在意识心具体的分析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之后再去作决定所采取的行动。人对于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饿了、睡醒了、身体痒时……经由意识心的分析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去作决定--是否吃饭、是否起床、是否抓痒,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在没有经过意识心的分析前,末那识往往会依过去的习气运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很小就喜欢寺庙、佛法的原因,末那识依过去生修学佛法所形成的习气所使)。

m# I2 h! D' y# x" u

8)第八识阿赖耶识。

2 Y! z9 p8 o& N6 ]

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禅宗祖师开悟明心所悟所明的心,又名:真如、法身、种子识、如来藏、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本来面目等等。

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也是我们修证佛法、成佛的根本。欲圆成佛道,必经历闻道、见道、修道、成道之过程。大乘佛法的见道--就是开悟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然后依所悟的此第八识心,悟后起修,才能究竟成道。所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见道,不能修道、成道故。见道前所谓的修行只是在收集见道的福德资粮而已。我们如果没有见道就往生西方,在极乐世界也还是要先见道开悟,在修道成道。也要经历如是次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07: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2 d- ?8 a$ p: s9 L9 `0 Y% Z" |

第八识的体性及作用如下:

q" Z1 S' j8 b/ s7 ~) y

第八识阿赖耶识能藉缘生出一切法--我们的五蕴身心(前七识)及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皆是自识所变现。

' X( g# D) A# {$ b8 z! z" Y [

第八识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它能持一切善恶业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

& o/ O6 E u- }" `

第八识阿赖耶识远离能所分别。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没有思量性,从来不分别万法、也从不攀援万法。(无喜怒哀乐,从不分别一切善恶美丑,你要跳楼,它跟着你跳,你要行善,它跟着你行善。)它从不作主(作主的是末那识);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

- X2 |5 v2 R: ]/ p

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中道性:

% E5 U$ P2 J% P1 j

1)非断非常性。

4 B$ j6 F& z7 o6 D( N) p( M# A0 u+ Z

 阿赖耶识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坏灭,故名非断。阿赖耶识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

9 _2 g; P1 F6 X& V5 N. b

2)非空非有性。

* |) u' S. n: {- y! S" M# L$ R. H

阿赖耶识有真实体性,众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阿赖耶识虽真实有,但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故名非有。

7 _) o) V8 \' F/ V3 Q2 Y

3)不生不灭性。

4 {6 o& ]) U( Z2 a& s

阿赖耶识本体永不坏灭(集所有的佛的力量也不能破坏一只蚂蚁的第八识),故无老死,既无死灭则无出生,故名不生不灭。

! J- k, \- |1 |; {$ z' i1 x

4)非有变易非无变易性。

2 |7 x0 Z u' z% ?6 c

阿赖耶识的本体永不转变改易,故非有变易。于本体不变易中,其体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的染净种子流注不断,不停的生灭增减变易,故非无变易。

' q* {" f; w5 }3 b- Y, \

5)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性。

* U7 e: Q- D* X" q4 x0 j: w

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故非有作用。阿赖耶识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 q" W4 {. H, C0 ^- z' ]

6)非一非异性。

) l1 F* a _5 M8 g. K3 r! q. U

五蕴虽因阿赖耶识而生,然非即是阿赖耶识,五蕴若即是阿赖耶识者,老死之后,阿赖耶识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一。阿赖耶识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阿赖耶识;五蕴由阿赖耶识变现,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异。

! D4 Q* _5 s, Y8 F

第八识阿赖耶识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如是阿赖耶识一体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时候叫女孩,生育后叫妈妈,年老后叫奶奶,三种名称其实是同一个人,只因不同人生阶段而有不同的称谓。因此明心的人所谓的真心真如,其实只是阿赖耶识,是真如的前身,为众生方便说为真如。

阿赖耶识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5: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1 w+ w( D# m. Z$ w3 P" s

阿赖耶识的其他知见:

" |3 |9 t2 ?- C2 _+ O8 `: Q# E9 a3 Q9 ~

1)阿赖耶识即是法身,即是如来藏。

0 ]! j9 h. f/ U8 b1 T' h. V

《佛说不增不减经》云:"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 o# [8 g! @# q1 x3 Q/ @

故知法身即是如来藏。法身在众生身中名为众生。法身打破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在菩萨身中名为菩萨。法身断尽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在佛身中名为世尊。虽有三名,同一法身。

) D. G4 e) _0 i- P( @$ z1 K) ]

《契经》云: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故如来藏即阿赖耶识。

/ [: i0 {3 o' n

2)阿赖耶识在众生身中,不在虚空。

+ M, ]& N& y$ i2 ?$ g0 A/ @

 《入楞伽经》卷三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

2 w! d9 r- \8 f: z7 M6 D5 @( Y

《解深密经》卷一云:"佛云:'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

8 t4 c9 ?+ @6 \5 Q

 

5 _9 T) m. ]+ `

真心阿赖耶识无形无相,住于身中或胎中,非在虚空。真心阿赖耶识虽在身中遍布全身,然因无形无色。

: x2 l5 @. f" y5 F

3)众生每人都有他自己的阿赖耶识,不是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也不是诸佛共用一个真如。

( ~; a; r7 \2 q9 c3 _

《解节经》谓:"此一切有情之真如,皆各各摄受藏隐于各自之五阴中,于十方界遍一切处受生。"若认为众生共有同一个真如,则一切众生应皆从同一"真如"分割出来,则是非理,所以者何?若本体是一是同,应唯有人,或唯有鸟,或唯有天人,不应有三界六道四生二十五有之差别。若谓"真如"是一,能生多众生,亦应铁能生金、银、铜、铝、草、木、花、果。

# K- u0 o+ _& S8 f- K; G$ f

如果认为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则应一人成佛,所有人都同时成佛;如果认为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则可能出现你修行却是别人成佛的情况。你修行所成的善业的业种,不是积存在这个共用的阿赖耶识内,而是积存您自己的阿赖耶识体内,来世享受福报的仍是你"本人"。你修行成佛也只是通过修行将自己的阿赖耶识内染污的种子清净了。所以说,不是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也不是诸佛共用一个真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15: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5 {4 S5 b: q, d, {* E, ^

有关八识的概括:

+ }" b& E$ F t4 b+ p/ J- W4 I

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都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的。前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末那识。凡夫众生一向不知道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生不灭,才是真正的""(其实它具有无我性的,假名为我),就误认为能见闻觉知的第六意识、处处做主的末那识,再加上自己的色身,就是所谓的""。凡夫众生所认为的前七识的""是诸缘和合而有的"",有生有灭的"",是假"",所以佛说"无我"

% e# A! I1 |+ m E: ^

2)十八界法里所说的六根、六尘、六识,也就是我人的身心及外界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是第八识心藉缘所生的,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这个第八识心阿赖耶识是产生万法的因,它却不是依赖任何因缘存在的,佛说它不生不灭,无始劫以来就存在,而且永远的存在,乃至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前七识灭除掉,也是仅剩下此第八识阿赖耶识存在。阿罗汉灭掉前七识和色身,仅剩下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存在,就是涅槃。

' W& L6 Z" H2 h4 B2 S

 3)第六意识心是因为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接触外五尘,然后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而由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若五根全部毁坏、或全身麻醉期间,五根不能接触外境,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之前五识悉皆不起,五根不能作用故末那不触法尘,则了了常知之意识心亦不能起。第六意识心有许多表现形式: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故知以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密宗双身修法时一念不生之觉知心,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实心的诸方大师,其实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把依诸缘而有的意识心当成常不坏的我而不自知。

5 D8 v! h% I* `' U: S c

以第六意识心经锻炼所产生的种种境界,会容易使人误会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心的现象举例:

4 _8 R( X i8 {- B/ F& r

A.散乱攀缘心: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观之意识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

) R! O1 h+ J4 \" I; N e. V

B.以法定心:以数息、念佛、忆佛、观心、内观,或其它方法摄心而定住之意识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

8 Q8 l: t% {9 W. V

C.常寂常照:以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此境界犹有观照寂照,不离知也,犹是妄心。此中有十余种定境变化,皆幻而不实,执即着魔。

$ a9 M3 r2 T* @4 m! Y: p

D.遍满虚空:于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中,定心扩散,便以出现遍满虚空境界之意识心为真心,不离有所得有境界法,仍是妄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

& ?7 n4 O U6 x% z% s

E.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在欲界定中舍弃觉知,便入此境界。皆在未到地定中,是定非悟,有人会将此定境误认为开悟。

. \: b6 H. `% d7 F

F.初禅善根发:于未到地定中,忽发起身乐而入初禅,亦是定境非悟。

% x! ^4 {. ~4 n1 S W7 B

G.虚空粉碎:此亦初禅中之定境觉受,不久即失,非是证悟。

* P5 Y' f! z0 `) {! }5 A5 r! N

H.大地平沉:仍属初禅定境,已接近二禅前之末到地定。欲界定之末期亦可能出现此定境。若于初禅中证此境界,不久之后发起微细身乐。此乐微细常住,非如善根初发后粗乐之必须提心方有乐触。

3 P7 G2 J/ F2 q; H4 C

I.无觉有观三昧:舍微细乐触,续深入定境及除性障。坐中对外境无觉,对心境有观,此是二禅前之末到地定。

6 B/ u: x9 I c; [# w* w

J.无觉无观三昧:精进修习无觉有观三昧而能长时间安住者,舍观便入二惮。此定境虽离觉观,似无所有,仍非证悟般若,不离境界故。

0 Z* I+ Q8 |& F( C9 J+ j: R4 r1 h+ H2 b

佛子须知:有出有入的,有各种境界的法,都是意识心的境界,开悟悟得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法尔如是",原本如此,是一念相应,是无出无入的,是无境界的。

# X5 d$ i% H b% g

4)第七识不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处的,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第七识只是六根中的一根--意根,它没有遍在我们的其他五根,所以它并不是遍一切处。此外,它只在五尘所生的法尘上面起作用,不直接在五尘(色声香味触)上起作用,所以它不遍十二处,那就不可以说它遍一切处。第七识从无量劫以来固然是通一切时而不曾暂断,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是不可能遍一切时的。

4 r4 j( L6 p0 g/ Z4 C% U* N5 W4 l

5)一切人皆有八识,而且是八识同步和合运作。

& C0 ~& b( R+ {" \3 v" a

八识是同步和合运作举例:

4 v' N, O$ T/ w+ o1 N( f1 U

比如眼睛看见外界的事物(外相分)时,在眼球内之影像呈倒影,如来藏便生相似的图像(内相分)。内相分现起时,末那识触内相分色尘而想要分别它,眼识便随内相分起,辨别青黄赤白等色。同时现起意识,由意识分别长短方圆美丑姿态神韵等。

8 l/ A( Q$ [. k

事实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感受到的外界事物与刺激,并不是七转识所感受的五尘,其实"感受"的都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之内相分。而七转识见分亦是如来藏所显现。故有情众生所贪求之一切法,其实皆无所得,都是以自己的七转识见分,处于自己的内相分之中,而游戏自己的内相分罢了。自己以为在玩外物,其实是自己在玩自己而已!

" t) @& Z8 S' m1 c x. G

6)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中,只有意识有证自证分,能返观自己,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末那识、阿赖耶识都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由于意识具有证自证分,所以人往往会把意识--这个能知能觉的见闻觉知心当作自己。西方有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把意识心当成我了。既然那识和第八识无自证分,所以必须通过意识心才能找到它们,因此修行离不开意识心,如果没有意识心,那我们参禅就不能找到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了。

! h( M4 ~* E* R

举例说明:

: J: b: f% X4 Z! L

有的学佛的人可能会认为:睡着无梦的时候,这个处处作主的我,明明消失了啊!这就是因为从狭义的种智来说,末那识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返观自己;所以你在睡着无梦时,意识的证自证分消失了以后,虽然末那识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但它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来之后,意识重新现行后,有了证自证分才会自觉自己的存在。包括在闷绝、定中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末那识、阿赖耶识在眠熟等五位中继续存在,你一旦睡着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了。

7)其实所谓的成佛之道,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参禅开悟找到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心,然后通过修行净除阿赖耶识体内的染污种子,并了知这一切种子的差别功能,即是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0: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 u( P7 O- N/ H* ]( |

3佛教的三种智慧。

1 w. A3 T- _& C$ C& e

《心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意为以智慧而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所以说佛教的解脱是智慧解脱,成佛也是因为智慧的而得成就。佛教所说的智慧有三种,《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中说:"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

+ \3 b6 j6 S+ j* O- t

因为声闻、缘觉、佛菩萨觉悟的内涵各自不同,故菩提有三乘的差别。下面将三乘菩提,也就是佛教的三种智慧,简单的概述如下:

* s m% y0 ~1 F; _7 x0 r7 f

 (1) 声闻乘的"无常空"的智慧。

' {% g( D$ L0 T- `/ X

阿罗汉从现观十八界法--六根、六尘、六识是苦、空、无常、无我,这样的现观后产生了无我的智慧,以此"无我"的智慧断我见、我执而证解脱。

( F2 ~$ n4 B7 A& y" l7 ^3 h

2) 缘觉乘的"缘起性空"的智慧。

! D2 @/ X! y! B" Q+ a) W5 i

辟支佛现观十二支因缘,实证到所谓的"""老死"的轮回都是因为依"无明"等十二因缘辗转所生,无明灭了,就不会有来世的名色,也就不会再进入轮回,于是也就解脱了生死。缘觉乘的行者完全是因为现观十二因缘所产生的"缘起性空"的智慧而导致解脱的。

: v6 r: |* F( g* R1 H' g& l: \

3) 大乘的"空性"智慧--般若。

( c3 _8 L1 v* {) X

般若是指大乘行者一念相应,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并且能去体验领受它的自性而发起的一种智慧。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无始劫以来就客观存在的,不生不灭的,是一种永恒的""。阿赖耶识虽然是实有,却又无形无相,具有"空性"。如来藏虽然具有"空性",大乘的行者却又可以通过参禅的方法触证到它的存在,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在禅宗里叫开悟明心。开悟明心后,观察所悟的自心真如(阿赖耶识),观察它的性相体用等就能产生般若智慧,此般若智慧有三种层次:

& [3 \8 b" @9 B' M: O7 ]

A.总相智,就是七住菩萨的开悟明心,找到自己的真如。知道了真如是什么、以及它的体性,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称之为大乘"真见道"

6 i1 G \) ?; H' T2 x* {

B.别相智,就是在证得真如,有了总相智以后,再从真如的各种法相上面去加以观察、现观,从自己、别人、天主、蚂蚁蟑螂乃至地狱众生来看这个真如,这就是别相智,称之为"相见道"。这个别相智是相见道位的菩萨所作的悟后思维修。真如的总相智和别相智就是二转法轮般若经所说的般若智慧。

/ I/ j( m4 U S# Z2 H

C.种智,也就是菩萨证得般若之后,佛再为他开示我们这个真如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对种子具足了知,证知种子的智慧,名为种智。这就是唯识诸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等三转法轮所讲的经。唯识种智是实际上可以修证的法,是证悟的人才能修学的。换言之,尚未证悟第八识真如的人,没有办法如实亲证般若经的空性总相与别相,便无法如实证解唯识增上慧学。

& @* ^8 b! \, C- Q% _! Q' E& f4 Y

这三种智慧: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以及种智,前两智是人无我智,后面的百法明门种智就是法无我智,法无我智是禅宗证悟者悟后所应修学的。

小乘的声闻、缘觉不知或不证第八识,因此没有般若智慧,他们只是从现象上分析体证到无我,断我见我执后证得解脱果,不能成佛。大乘的般若智慧与解脱道的无常空、缘起性空的智慧不同,为避免误会,故名般若。如果用无常空、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那表示这个人没有开悟,没有般若。通常来说佛教是讲""的宗教,佛教的""包括的就是"无常空""缘起性空""空性",对于这三个"",内涵不同,读者要仔细加以分析,辨别,理解。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2 01:58 , Processed in 0.10345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