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6 M) |: G4 }, X) D# @, _( k 人生有很多路要走,可是决定命运的往往只有一两步。若走错了这一步,也许前途从此暗淡无光。如果是千万生都难遇到的机缘,错失以后才觉察到的往往都为时已晚!生命中的灵光很难展现一次,千辛万苦却在关键时刻不去把握,以后即使人相还在,也已成朽木一尊,不能雕琢了。 3 g6 _7 b8 C8 i
一. 美丽的云霞绚丽多彩,但往往转瞬即逝。对人来说则可望而不可及,所以欣赏美应该有距离,也要掌握分寸。否则,贪心不足只能多生惆怅,得不到偏偏拼命去追求。必然导致身心憔悴、疲惫不堪! 0 @ K6 }, C. ~9 J1 z. S% K9 K# K
贪恋之心如作茧自缚,若遇法缘,则能破茧而出,身心俱得净化。蔚蓝的天空,朵朵白云,潺潺流水以及婉转的鸟鸣,哪一样不可以令人感受惬意呢?! : t2 F! d. \4 B8 Y1 A
二. 迷者,谓失去方向。迷惑之中应破解,寻找走出迷宫的路。如果能在最迷惑处豁然开朗,必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之感!那么其他难解之谜也会迎刃而解。即使再有迷惑,因为已有解惑的“经验”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静心破谜而不会慌乱、失错。 9 F+ x2 K1 N) F3 T
心中若有放不下,可从最难处入手,将种种名利、情痴、执着之心置之一边,诸心全无,心境自然宽阔,还能有什么可以牵挂的呢? 9 S: H& X" [, v; i
三. 许多虚幻的东西也许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也许是虚幻的。就像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生命中的情境,也许有刻骨铭心的爱恋,也许有痛哭失声的悲伤,但时过境迁之后,一切都像是昨日的一场梦一样。 2 p; I( n4 e* d4 r8 H; c
四. 很多人自以为很聪明,却不知道整天被尘世的烦恼和欲望所束缚,放不下许多杂念。期盼幸福来临,一旦得到还会生出更多的非份之想。得不到时跷首以待,能得到的念念不忘,结果事情来到已烦恼丛生,事情已过心中仍然还在忧虑。如此庸人自扰,岂不是无端地增添精神上无尽的负担!
7 k) Q8 \2 a# T) T尘缘难脱,生死难了!所以有些人就躲入山林,希望以隐居来摆脱人世间的烦恼。殊不知,外形虽断,心中欲想未去,尘缘仍未了断。要想做到真正的解脱,唯有连放下的念头也拆除掉,而不在于出世入世的外表。
; i9 x' g$ C( C五. 人在年轻之时,生活的目的并不明确,生存方式与思想观念都是有由环境造就的,但是在闲睱之余,每每会感到无明失落与伤感!他自己也不知因何缘故。只有到了垂暮之年,心情从世俗之中渐渐消歇下来,回首往昔的时候,或许能够觉醒一番。想当年或苦、或乐、或得、或失,只是为名利所牵,为情所困,真是没什么意义,许多宝贵的时间都被虚度了!
, s3 I2 H* e3 `$ n5 n; T如果在还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放下尘情的牵扯和对利益无度的追求,改变一下被物欲所驱使的生活,也就没有必要非要等到年老之时才知道生命中还有更珍贵的东西,以至于想要去成就也力不从心了!。 2 E8 l2 ?3 r$ X
六. 佛家认为色身是幻,尤如梦幻泡影一般,所看到云影烟雾。此肉身与尘境亦如云烟一样易逝,明了生命实不应为其所得,从而造业受报,不能自由。 7 C' f9 i! d. Y9 K$ L. {
鸟儿的鸣唱,本出于自然,所以使人悟到的本性应该清纯,而不应该有种种欣厌之情,由于心性为尘世爱憎所牵,所以感情和识见都成了保护自己,攻击他人的武器。
. O) y) h$ W* X2 @七. 语言能够表达的意境终究有限,有些语言,对于能够理解的人,自会心领神会。对于不能理解的人,即使道破天机也无法领悟。有时用语言点破反而失去了其中的意趣,所以古诗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E ]% [/ Q; n/ \
八. 空是空寂之道,佛法说万法皆空,是让人们所知道万事万物本无永恒的体性,一切终将消散,教导人们不要执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可是有人依言背义虽离有相又执于空,孰不知这空的念头没有除去,仍未达空。
( }) @4 O, ?% l! R静是沉寂静境,若人远离尘世闭塞听闻,反而又被静所束缚。这种静并非真静,身想安静,心却忙碌,如果能做到持心境处闹市而自静,这才是真的静。 $ l6 q0 q _. m2 G$ t/ Z# f' k
九. 有些人一天讲了不少话,废话、空话、客套话,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回顾一天所讲,也许都仿佛是睡梦中的呓语。如果在梦中能够了知梦境都是虚假的,就不会为梦所迷。就象天在旋,地在转,而心不为所动一样。 - {2 u9 n, u3 x( A* y: o
禅定有相当功夫的人,在梦中也清清楚楚,毫不颠倒。处在如梦的世间,不会被纷乱的事物所惑,这才是常清醒。可是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又能有几人呢?!
- Y% a. o$ r* W' U: M3 `1 E十. 心不能放下,除去自迷身根,还因为被世俗的尘缘所纷扰,想得到的得不到,强烈的渴望使人心如同被火烧灼般难受!怕失去的偏偏失去,痛苦的失落令人如同走在薄冰上一样恐惧不安!只有放弃对奢望的追求,胸中之冰自然会消融。 3 @( L6 G- t+ i/ v* o! i- ?: F
十一. 胸怀开阔的人,自有清风明月在心田。“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常有卑劣想法的人,被乌云遮住了双眼,心中蒙上一层迷雾,难以体会到清风明月的美好意境。所以及时消除鄙陋之心,才能拨开乌云见到日出。
2 E8 ~( l0 H8 \0 c( a: J十二.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既然前事已非,何必再留些牵挂!若藕断丝连,说明抛弃得不够彻底,还有再次复燃的可能。痛改前非,才是上策,若有正确的事物,也不能过于执着,陷得太深,就会加重欲望从而痴迷不舍。所以“舍不得夕阳,就会失去满天繁星。”
5 C: p* ~' T& y( Y! d' Y十三. 人的身体会很快朽坏,但是精神却永远存在,杀生及剥夺物质利益来供养身体,罪业也同时收纳到精神中;人的悟性是无边无际的,而经书中的文字有限,用穷究万卷经书之法来获得了悟,悟性得来却不属于经书,只是借文字义理激发精神的内在显发。所以佛家修心性亦要求物质上善的表现,这一点极为重要。
9 W$ @; v0 z( y" ^0 _1 ^$ A十四. 世间万物虽迷乱,而“心”则是宁静的。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用心灵去体会生命,明白自己应想什么、应干什么,应怎样想、怎样干,才能拔去迷乱。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佛,倘若真能领悟这一点,才有希望超越虚妄的心识,了悟到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
# i; G. i; y3 ~0 H( X( M十五. 人生如梦,何时是梦醒时分呢?从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空间来看,人类生命的出现只是宇宙中极短的一瞬间,文明也只不过是其中一梦幻而矣。生命在阔大宇宙时空中如此渺小,芸芸众生也只是世界中的细微尘埃。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夜空中传来悠悠的法音,往往此刻容易使人觉悟,仿佛觉察到生命中以往的喜怒哀乐,无论多么地刻骨铭心都不过是梦中之梦,何必执着不忍割舍呢?!
" }4 q. m9 j, B8 p4 D十六. 心明如镜才能洞察世情,灵丹一粒,才能心病却除。
/ @9 p3 b4 \/ o9 @. G7 f5 q _3 ]* Y每个人都有一颗明净的心,只是被世俗之尘所染、所蒙,为名为利机关算尽,真心如明珠蒙尘,此时之心既是有病。那么如何医治呢?只有设法觉悟自己那颗本自明净的真心相貌,去尘除病,通化凡情,方能达到身心自在。 更多交流讨论可以登录 http://hjfyzs.blo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