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28|回复: 0

有四种人,魔众不会找他的麻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4 12: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四种人,魔众不会找他的麻烦

& Y J# H4 ~# \0 r


---转帖---

( i0 U+ u8 l, O8 }& f* c


尤其是愿众生不离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为上尽心尽力地行持六度万行,同时愿他们蒙受诸佛菩萨、善知识的垂念加持遣除修行中的一切违缘魔业。

7 o0 p$ z/ ?, I0 ^

首先,不离菩提心非常重要,本论前几品中已经讲过,发愿时也要经常这样想。:愿我生生世世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三宝,不舍弃菩提心!”
大家今后遇到善知识、朝拜圣地、参加大法会时,在三宝所依面前,要好好地磕头发愿:“愿我乃至生生世世,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殊胜觉性菩提心。”这个非常重要,《普贤行愿品》长行文中也有“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和菩提行这两者,我们永远也不能舍弃。

3 w3 y9 d" f& w2 z9 j

如果你没有舍弃觉性菩提心,对布施至智慧之间的六波罗蜜多就会全心投入,这样一来,诸佛菩萨便会经常垂念。当然,诸佛菩萨垂念,也离不开我们平时祈祷。前两天要求吃饭时念一些偈颂供三宝,大家最好不要忘。如果你平时工作忙、事情多,特别长的经典念不来,那可以念一些短的仪轨或祈祷文,这没什么做不到的。譬如,《金刚经》不能念的话,《心经》应该可以念;《佛号宝鬘》不能念的话,个别佛号可以经常念;《百咒功德》不能念的话,有些咒语可以多念。平时对自己有一种要求。

; b" W) K/ \# O3 J) K. c% H. \6 q m

我们发愿时除了永不舍弃菩提心外,还要祈祷诸佛菩萨摄持,断除修行中的一切魔业。《般若经》说,魔众对每个修行人都会有障碍。有些人总抱怨:“魔众太猖狂啦!你们修行肯定很顺利,我经常遇到一些魔障。”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要你修行成功,魔王波旬就不高兴。有关经典中说,假如你是懒惰者,就不会出现魔障,因为懒惰就是魔,你既然已经着魔了,魔王便不会再干涉。看你那么懒惰,一直睡懒觉,魔王很高兴;你平时很散乱,行持善法很放逸,他也很高兴,不会让你出“违缘”的。

& _$ B- j6 Q* P" s' Z, o

但如果你比较精进,魔障就会层出不穷。不过,对特别精进、智慧高的人,魔众也会知难而退。《般若摄颂》中说:有四种非常精进的人,魔众不会找他麻烦。哪四种人呢?一、利益众生不舍菩提心之人;二、安住于空性境界之人;三、誓言非常坚定之人;四、蒙受诸佛菩萨加持之人,这四种人不容易被魔业束缚。

& t' N/ Q" U- ]$ s1 \8 b

其实,魔业的形式比较多。《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说,喜欢小乘、不喜大乘,是一种魔业;对密宗生不起信心、对大乘六度万行生不起信心,是一种魔业;不护菩提心,也是一种魔业。《华严经》还讲了十种魔业,其中忘失菩提心就是魔业。因此,我们修学大乘的过程中,身体生病、做噩梦不算是魔业,最大的魔业就是对菩提心没有兴趣、退失信心,不愿意利益众生,这是魔王波旬最高兴的事情。《现观庄严论》中所阐述的魔业,实际上也是围绕菩提心而讲的。

* p3 D; C2 q! [$ L8 t8 c' g

因此,大家应经常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受诸佛菩萨、善知识摄持,远离一切魔障!”一切魔障归纳起来就是对菩提心、菩提行制造障碍,如果你这两方面很顺利,就没有其他魔障了。做一点噩梦没有什么,四大不调时风脉显现一些相也没有什么,念一些咒语就可以解决了。有些修行人对噩梦特别执著,其实噩梦并不是什么魔障,你特别强烈的自私心比噩梦还严重。可谁都没有认为自私心是着魔,总觉得做噩梦、自己不顺是着魔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 b+ i* m. `7 h- Y2 o6 K' B: u


一生杀猪,最终自杀---一个屠夫的真实故事(转载)

( ~/ x; v. `' I: S0 d1 o* S


这个故事是我2007年在和父亲探讨杀生的过患时父亲和我说的:

; O3 F' x8 {2 i) O4 a. i

    以前,我们老家有一个以杀猪为生的鳏夫,名叫高全管。因为家里穷,没有上过学,而且不会算账,比较愚痴。

/ y5 G. J+ O- j) l" L4 C/ {

    他年纪大了以后,突然怪病缠身,极其难忍。后来实在不能忍受病痛的折磨,他便吞食了屏蔽内容。不知道是吞食的屏蔽内容量小,还是因为屏蔽内容本身的药性慢,他没有当即死去,而是全身火烧火燎,这使得本来想尽快了结生命的他更加难受,于是便用他平时杀猪的刀将自己的肚子割开,内脏都流了出来,样子和他杀猪开膛时一模一样。就这样一直流血直至痛死。

/ M% c. A9 u! m$ T" c( b0 ^4 k

    他将自己肚子开膛时,村里人都去看,我的父亲当时年纪还小,也跟着别人去看,亲眼见到高全管的痛苦样子。

0 l% O+ y4 G7 }8 {4 A

    杀生的业是很重的,故经常有现世遭到报应的,像高全管这样的,是典型的现世报,其状之惨烈,怎么不令我们心惊肉跳呢?

6 V# z5 w+ }4 d

    真是:
    趋生避死,物我同然,
    我欲长生,物岂愿死。

( l6 n' K! o! j" s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 h* p0 s0 [0 b+ ~2 B; f- h: g1 m


从裴度到胡雪岩

) Q! r$ f& E3 V3 H


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唐宪宗时宰相裴度年轻时候得一行禅师相面,断定其没有福寿,将来会饥饿而死。一日,裴度去香山寺散步,拾到一个包裹,里面装有很多贵重的物品。裴度没有偷偷的收归己有而是耐心的等待着施主的归来。当惊慌不已的失主匆匆赶回找寻的时候,裴度原封不动的把包裹还给了她。后来他又遇到了一行禅师,一行禅师对他说:“你满面阴骘纹,不但改掉了原来的贫饿之相,而且将来富贵不可限量。”后来果如一行禅师所推断的一样,裴度后来出将入相,他的五个儿子也都被朝廷赐封爵位。无独有偶,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胡雪岩小的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又去世的早,他靠帮人放牛来帮着母亲维持家计。在他十三岁的一天,放牛的途中,他在路边拾到了一个包裹。家境贫寒的胡雪岩并没有骤起贪心而是想到了失主的急切心情,他默默地坐在原地等待着失主的到来。几个时辰过去了,还是没有看到有人来寻找包裹。胡雪岩的肚子已经饿的呱呱叫了,但他还是坚持等待着。一会,一个满头大汗的中年人急急忙忙的走了过来,向他询问包裹的事情。胡雪岩仔细的询问了包裹的情况,确定了包裹确实是他的,就把包裹还给了他,这个中年人给他的几两感谢银子他也没有要。这件事成为了胡雪岩一生中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因为这个丢失物件的人是一个外地开杂粮行的商户,他觉得这个小孩子实在淳朴,就把他带去自己的杂粮行作了伙计,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商业生涯。如果没有还物一事,胡雪岩可能一生中都在绩溪老家,就不可能有后来富甲天下、官居一品、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了。
这两个人,一个贵为宰相,一个富甲天下,是绝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我想他们能成就这样的事业和他们的人格密不可分。从世俗上来说,“诚信”是一个人的根本,这个基本的品质决定了这个人能够走多远的路。所言所行,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信任,这样的人,想默默无闻都不可能。他们身上的人格魅力会散发出光芒来,让他们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从佛法角度讲,他们这样做是积了阴德。而富贵功名都是积德行善的果报(或今生或前生),不是偶然得来的。裴度因为还物之事改变了原本应该贫贱的命运,而胡雪岩不知是否也如裴度一样转变了命运还是原本就应该富贵,至少是在他的命运上加了正分,增加了福报。
古人云:“士之致远,必先器识而后文艺。”真正能够建功立业名留青史或是我们普通人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都是要以人格作为基础的。初唐四杰几个人都是满腹锦绣文采飞扬之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据传是在当时一蹴而就的,骆宾王的《讨武瞾檄》也是掷地有声的一篇名文,然而他们几个不是年纪轻轻就死掉就是被追捕下落不明,最终都没有建立功业,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当时的宰相裴行俭在他们声名显赫的时候就给他们下过断言:“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嘿,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也正如陈希夷在《心相篇》上所说:“少年飞扬浮动,颜子之限难过。”
《论语》上孔子告诉弟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圣人在这里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学习的次序,先修德,再学文。而近几十年来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都太侧重于技能教育而忽视了根本品格的培养,近年来全国各地渐渐有了国学复兴的趋势,开始注重孩子们品格的培养,真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2 06:49 , Processed in 0.0828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