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51|回复: 5

《星云禅话》:一路顺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6 14: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天夜里说法没有点灯,有禅僧能忍问洞山禅师为什么不点灯呢?洞山禅师听过能忍问话以后,才叫侍者把灯点亮,然后对能忍说道:「请你到我的面前来!」

禅僧能忍走向前来。
洞山禅师对侍者说:「你去拿三斤点灯的油送给这位上座!」

洞山禅师的意思,是慈悲?抑是讽刺?或还有别的意思?但能忍甩甩袖子就走出讲堂,经过一夜的参究,能忍若有所悟。于是立刻拿出全部积蓄,举办斋会,供养大众。他在此随众生活,一过三年,三年后他才向洞山禅师告辞,意欲他去。

洞山禅师没有挽留,只是说:「祝你一路顺风!」

这时雪峰禅师恰好立在洞山禅师身边,于是等禅僧能忍转身外出,他就问洞山禅师道:「这位禅僧走了以后,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

洞山禅师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再回来。你如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他一下!」

雪峰到了僧堂,岂知能忍回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雪峰禅师赶紧跑去报告洞山禅师。

洞山禅师说道:「他虽然是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较,却比我慢了三十年。」

从这段公案看来,禅僧能忍责问洞山禅师说法开示为什么不点灯,在黑暗的时候需要光明,这是人之常情;洞山禅师因嘱侍者点灯,这种随顺舆情,也是人情之常;但洞山禅师嘱侍者再增加三斤灯油送他,这就不平常了。可以说这是洞山禅师特别慈悲,也可以说,这是洞山禅师讽刺他的贪求。但不管怎么说,禅僧能忍悟道了,施财设斋,这表示舍去了贪求。

禅僧能忍悟道后,在洞山处一住三年,三年后,世缘已了,告辞入灭,洞山还祝他一路顺风,在禅者眼中,生死如回家一样。但洞山禅师自己还活著,却说禅僧能忍比他迟死了三十年,表示洞山禅师早于三十年前悟知法身理体是无生无死。
% b$ F4 R. V9 ~ 3 A: T( R/ F7 x2 ]1 `: r5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4: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座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2 v' J) h. d' v5 c3 m" ~ + b) N {5 R$ I: l5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4: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天,沩山灵佑禅师告诉他的弟子仰山禅师道:

「有一位俗家信徒拿了三匹白绢来,要我为他敲钟祈福,并且希望世人和平、安乐。」
仰山禅师听老师说后,故意问道:

「既然信徒对佛法这么诚心,并且又这么希望祈福,老师您收了他的白绢,请问将何物酬谢回报他呢?」

灵佑禅师即刻以柱杖敲床三下,说道:

「我将这个酬他!」

仰山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若是这个,用作什么?」

灵佑禅师再敲三下,说道:「你嫌这个还不够吗?」

仰山禅师解释道:「我不是嫌『这个』,『这个』是大家的,我只是以为老师不应以大家的东西酬谢他。」

灵佑禅师道:「你既然知道这是大家的,为什么要我另外找东西给他人呢?你说,除『这个』外,另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酬谢他呢?」

仰山禅师仍不以为然地说道:「自己已备,何劳他人?」

灵佑禅师道:「自己虽然已备,但无他人,何缘得识?你忘了当初达摩大师东来我国,不也是如此将『这个』予人吗?你们每一位禅者都是承受他信物的人!」

「这个」,是指什么?禅师说的这个,即指吾人的本来面目,既是本来面目,何劳他人赐给?但话虽如此,若无师承,何能得识本来面目?如禅门不著语言文字,所谓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但若舍语言文字,又何能直指本心,见性成佛?黄檗禅师说:「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当作如是求!」此一句「当作如是求」,实是著力之处。

语言文字虽系工具,不是目标,如渡船过河,河尚未渡,何能舍船?但若到达彼岸,即应舍船而去。沩山灵佑站在教育立场上苦口婆心,仰山禅师站在过来人的立场上讲话,虽是所论不一,实则理性一也。
$ u) M$ I0 b% s5 A: q # l- }) s4 ^5 h2 y$ b, k9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4: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
达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脱俗的善根,有一次般若多罗尊者,指著一堆珠宝对达摩三兄弟问道:

「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回答道:

「没有!这些珠宝乃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这些宝物了。」

二哥功德多罗也回答道:

「我没有见过世上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罗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道:

「我不认为两位哥哥的话说得对,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兄长齐声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你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因为这些珠宝它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假以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陀说的佛法真理,那是法宝,法宝是由人们的般若所发挥出来的智能,这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在各种宝物中,真正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达摩才智超脱,其见解并不为传统所约束,以此优越的因缘,在出家以后,继承般若多罗的衣钵,成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在我国梁武帝当朝时候,东来我国,在少室峰面壁九年,亦即我国所谓东土初祖。

什么才是真正的宝物?世界上的宝物金银、真珠等七宝,出世间的宝物就是佛、法、僧三宝了。佛、法、僧又称自性三宝,此即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菩提达摩以年少的才智即有此认识,终能继承祖位,而且东来传授佛法,一花五叶,分灯无尽,所谓一念慧解,光照无尽,亦即真理法宝胜于金银财宝。
8 {0 O" C$ ~4 u0 u 4 {# w6 G,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4: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曰: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道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

「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门宗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8 k! X, u9 J1 f* g. z( M: K 1 v. ]- s }+ `/ B# y'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5: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州禅师一生疏散不羁,过著随遇而安、随缘、随喜、随众的生活,从来都是处处无家处处家,而他一生云水,到八十多岁都在外面行脚,有诗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即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有一天,他行脚到云居禅师处,云居禅师问道:
「你年纪这么大了,仍到处奔跑,为什么还不找个长居安身的住处?」

赵州禅师听后,像什么都不懂似地问道:

「怎么样才是我长居安身的住处呢?」

云居禅师道:「山前有一处荒废了的古寺基地,你可以把它修复好居住。」

赵州不以为然,反问道:「老和尚为什么不自己去住呢?」

又有一次,赵州禅师到茱萸禅师处,茱萸禅师道:

「你年纪这么大了,仍然到处云游行脚,为什么不找个地方住下来安心修行呢?」

赵州禅师感慨地说道:「你说什么地方可以给我住下来安心修行呢?」

茱萸禅师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你不必问人,总之,你年纪这么大了,连自己的住处都不知道,像你这样说话可以吗?」

赵州禅师闻言,不禁肃然起敬地回答:

「我三十年纵马驰骋山水,随缘生活,想不到今天才被驴子踢了一脚。」

赵州禅师行脚,是因当初有僧问他:「将来劫火焚烧的时候,四大五蕴的身体还坏也不坏?」赵州答说:「会坏。」僧再问:「既然身体会坏,那就随他去了。」赵州答:「随他去!」对赵州的回答,其僧甚疑,赵州也犹豫起来,所以就遍历山川,到处行脚,访师决疑,所谓「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赵州年八十岁,仍行径百邑,以求抉择去疑痛快而已。其实赵州行脚,早就找到长久住处,所谓「来时自有去处,动中自有静趣。」驴子踢了一脚,不过多一次提起。
* i1 j# m4 O/ I1 I 6 e3 `& X+ L5 }4 l+ D- Z* {+ _6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2 15:43 , Processed in 0.0825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