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不發誓戒。若佛子,發是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誓言。寧以此身,投熾燃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複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複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飲食。複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流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種床座。複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醫藥。複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複作是願,寧以鐵錘打碎此身,從頸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禮拜。複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矛,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複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複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複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複作是願,寧以利斧,斬破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複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0 I" s, c) l; A& w% K " }% |( W8 p& I. x- J8 o
愿为行持路径,誓为实践愿力的保证;愿为理想的目标,誓为实践理想而必须承担的义务;愿为因的付出,誓为果的代价。誓愿合一,佛道必成。否则,没有保证的路径无法行进;不能承担义务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没有因代价的付出,难有果价值的贵重。誓愿合一,信有路行可进,愿有目标可达,行有成果可贵。
8 c' B6 v1 f: a, k; R. G7 P2 X
6 E( K# O, e& t. z受持菩萨戒的人,发大愿心严持佛禁戒后,为表示所愿不虚,所愿必行,还要作重行、立誓言、践愿心。具体誓言,可分五种;一是离欲染誓。爱河无底,欲海难平;生死苦本,离后常乐。淫似猛兽,伤其慧命;淫淫相传,魔子魔民。身行禅悦,法喜充满;世无伦比,世世相随。身心见淫自然生起宁可投入猛火、跳入深渊、爬向刀山,也要守护清净梵行,守护常住慧命,始终如一的遵循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法旨戒心,远离一切欲染习气和言行。再退一万步,宁可舍戒还俗;也不可染污梵行,破戒堕落地狱。二是受供养誓。食君一粒米,重如须弥山;犯戒无福人,苦报剧烈燃。一切所受供,恩满欲界天;犯戒罪恶人,永世无法还。邪命自活愆,自买镬汤煎;失足千古恨,清算悔之晚。早知后日事,可避在当前;如身已犯戒,忏悔改勿瞒。主动立誓言,时处常加勉;净命受净供,净戒功德全。宁置身热铁罗網,热铁罩烤,千网重围,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身受衣服供养;宁吞铁丸于口,口流猛火百千劫,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口受百味饮食供养;宁让身卧火炉热网之上,受大火烧烤,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身受床座卧具供养;宁愿身日受三百矛尖刺穿,历时劫数,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身受百药疗病供养;宁将身投入热汤油锅,历时劫数,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身受舍宅、田园、林地等供养。三是受恭敬誓。恭敬看佛面,受拜沾佛光;戒法集一体,自现威仪像。犯戒法失效,心佛受污染;德亏已无颜,多高摔多惨。明理知在先,立誓为防范;江心补漏迟,悬崖收缰晚。宁让身被铁棒击碎万段,血肉如桨,骨髓如灰,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身受人天礼拜。四是净六根誓。身净则心净,净法净身心;五根对五尘,戒心破贪心。楞严解六根,绑缚是六尘;根净尘消日,定观自明心。重誓为转境,境业惊魄魂;逐境肝胆破,知晓过来人。宁受刀矛挑刺双目,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心眼贪美色;宁受锥刺双耳,经劫不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心贪听美音;宁受利刃割鼻百千次,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心贪嗅诸香;宁受利刃割其舌百千次,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心贪食净食;宁受利斧砍破其身,始终如一的坚持不能以破戒之心贪著好触。五是度众生誓。世人认为此誓艰,谁知犯戒剧万端;罪堕地狱无言表,恶感畜生苦常见。前四誓言为自度,自苟不度度人难;誓愿本怀救众生,自利利他大道宽。誓愿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往生极乐,共成佛道。如果不能如此持戒,意根著法,身根著触,眼根著色,耳贪声境,鼻贪香气,舌贪众味,轻重罪业,无量无边。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o: V0 D8 V; E/ Y! l. O7 P" L
7 s: A8 _0 L L5 u4 }
此戒为出家人而制,实则在家人亦可效仿。一是人不邪行,品德自高;况世有男女双修行,示现欲爱离欲爱。否则,昼夜荒迷,不知止足。二是人莫贪婪,自知止足;得体穿衣,适口为足,床坐俭朴,药补适度,宅舍净洁。否则,恶到地狱犹不醒,贪变畜生任蹉跎。三是人远虚名,务实求进;官有官德,民有民本,威仪尊严,自由自在。否则,浪得虚名几日鲜,毁赞千古任人谈。四是人勿奢侈,享乐有度;平淡欲望,平淡生活,平淡心性,平淡人生。否则,贪诸享福乐,千古恨难平。五是人志高远,自知知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救度一切众生苦厄,利益一切众生得乐。六是人敢承担,有容乃大;欲得正面成果,必承担反面义务;欲成无上佛果,必容无量苦行。否则,焦芽败种,自私自利。
! ~* }& |9 f: y) l; }$ {7 T% s
; u9 d( b1 ?8 q! u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惧难而不发誓为极重,遇难生退愿为重,口退愿而心行愿为轻。机缘未熟誓言缓立可开,初行人愿心不足渐立可遮。此戒有事不立和理不立二种;事不立如戒不立,理不立为自讨苦吃又为谁。立言重誓防退心,随境结业自转轮;誓愿一体出险道,解脱涅槃自在人。往昔或今生不发誓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3 g2 u) m) g/ v' B( ]( z- {
' U( x3 w5 W# |; Y" R0 r, X
不发誓业重或以坚固心行愿的人,善恶果报如不发愿戒中记。
% ]. H) E# d+ L( v1 ] % t+ y8 s0 P$ f4 `+ l- Z, I
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游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兩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常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誦戒時,當于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若結夏安居時,亦應一一如法。若行頭陀時,莫入難處,若惡國界,若惡國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 \5 ~' P; B) S( ` o8 T7 l" @" `. r& R+ B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于春秋二季节行头陀行。春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秋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春秋二季气候宜人,行走不伤各类昆虫身命。头陀行不为戒,能行则庄严戒。头陀为抖擞贪嗔痴诸烦恼,解脱生死束缚。出家人头陀行有十二种;行清净处、常行乞食、平等乞食、日中一食、节量食、过午不饮浆、粪扫衣、暂三衣、坟冢间坐、树下宿、露天坐、长坐不卧。在家人也有修头陀行的,佛经没有记载,但只有六种;日中一食、节量食、过午不饮浆、旧衣服、不多买衣、长坐不卧。 # p, Q) k f0 g" ?' ~. G& k
8 o% a) \& h+ K) @2 v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冬坐禅可以出游,夏安居不可出游。为避免出游,日常生活使用方便,易于安居,有十八种物品要常随其身;即牙具、香皂、上中下三衣、水瓶、钵、坐具、锡杖、香炉、过滤水用的沙布、手巾、水果刀、火种、摄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这只是基本要求,现代还须备用各类药品、雨具、文具等。结夏安居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 6 K( U4 \, l% S) b
/ v1 T3 {5 R2 j' w0 ?2 P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于结夏的共住之处,要于每半月的第一天,初一日、十五日,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诵戒时应遵四法;一是要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戒;二是一人诵戒,众人听戒;三是诵戒的人高座,听戒的人下座;四是根据身份各披袈裟。 & ~; X P1 G- j/ n9 q; H! B
; L% ]$ C( c) o7 u受持菩萨戒的人,如果头陀行时和结夏安居,切记不可轻入危险的地方。如国与民都好斗不善的国土,国家元首和执政当局轻毁三宝的国土,高山或深沟人迹罕至的地方,林深叶盛的地方,猛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毒蛇经常伤人的地方等,一切有危险的地方,都不要冒险轻入。人身难得,防止意外伤害。如果不能如此持戒,轻举妄动,不顾危险。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3 t3 f) P9 k+ b! J
5 k9 B, r) c) ~4 C8 I2 I9 \3 p2 w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轻生冒入险地为极重,知险地而故入为重,不知险地而误入为轻。为求法入险地可开,为弘法入险地可遮。此戒有事冒和理冒二种;事冒如戒冒;理冒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明为恶因,贪嗔胜虎狼;因缘身行道,遵戒忍力高。往昔或今生冒难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B' P; v1 \+ a$ ~* \" k, B% } ! b) S, P3 }, |( i' X
冒难游行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不能定时诵戒易生懈怠;二是遇险因缘为退道。如果以忍心爱护受戒法之体,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获头陀行,善利无量;二是坚固正念,坚行正道。 * t4 F8 m2 o4 e
/ m. N1 H4 M0 q" k4 u9 ]* X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4 f" ?; ^& x5 a; c% r1 i
: F- H1 }$ ~% ~, {受持菩萨戒的人,应尊卑有礼,次第有序;在寺先不压后,在家伦理纲常;在寺祥和谦恭,在家文明顺昌;在寺谦德成就,在家顺德高风。在寺诵戒时,道场只有依佛为尊,按受戒先后顺序而坐听戒;这时,只有受戒先后的区别,先受戒为尊,后受戒为卑;而没有年龄上老少的区别,尊卑的准则以受戒时间的先后为准。在家人道场听戒时,应与出家人分坐;同时,道场里如出家人的准则一样,没有权贵、国家元首、劳作人(太监、宫女)、贫穷人(奴隶)等区别,也按受戒的先后顺序坐而听戒。理相如世俗的朋友聚会,为达到义真兴致时,只有年长为兄,年少为弟;兄长为尊,弟少为卑;而不再有贫富高低贵贱等差别,清规约定俗成,自觉遵守。佛戒的尊卑次第与外道的一切时处平等自由;或以长老为尊,年少为卑;或无顺序;或以权贵贫富等,方便而坐或对号入座等有本质区别。尊佛遵戒不分先后,受戒时间有先有后;尊卑不可不守,次第不可不成。如果不能如此持戒,礼仪无有节制,顺序杂乱颠倒;目无尊卑长幼,心无恭良俭让;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A" W# R' r' r9 B
0 {& T) Y' ~' T- I4 I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家人坐于出家人前为极重,受沙弥戒的人坐于受菩萨戒前的人为重,在家人混坐为轻。诵戒人上座可开,说法人白衣上座可遮。此戒有事乖和理乖二种;事乖如戒乖,理乖为不因时因地的绝对平等。尊卑为礼,次第为序;尊佛依礼,遵戒依序;礼序相依,尊卑相礼;礼通凡圣,序通经律。往昔或今生乖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2 h) [* B$ K( t& Z( t: @
! S8 U8 \ i; s A# w乖尊卑次序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远离善友;二是远离正法。如果以相敬心不违尊卑次序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常受人天尊重;二是常善解法义戒理。 ) B: |# w* w3 V/ i
! `* V h3 N c8 y+ O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講說大乘經律,一切齋會求願,行來治生,大火所燒,大水所漂,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刹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惡八難,七逆,杻械枷鎖,系縛其身,多淫多嗔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講此經律。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當廣明。 2 o3 g" J2 J9 _, G; x
8 x& N0 o8 b1 h: R8 l受持菩萨戒的人,应福慧双修;修福须勤奋劳作,自力更生;出家人虽受供养,精进佛事、法事、僧事都为修福;修慧须禅行定空,证悟佛理后,开示大乘经律。在家人虽俗务缠身,修福慧亦然。
+ i+ Y- j" C2 F
0 z# f0 Y7 p A C9 X4 b9 m修福,应身教言化众生,作好七事;一是修建寺庙,供僧众安修、弘法、布道、供众生广置福田;二是培护山林,供僧众行坐,寺庙烧柴,美化环境;三是修园种植,为僧众提供瓜果蔬菜;四是开荒种田,为僧众提供粮食油料;五是建立或维护佛塔,供众生瞻仰受教;六是建立或维修供僧众安居坐禅的一切处所;七是建立或维修诵戒、说法、法会等一切行道场所。 ! |+ {% _' I+ a* f7 r
2 W- v1 X$ A }9 S4 ~修福,对出家人而言是自食其力,自我庄严;对在家人而言是以身力、财力、物力供养三宝。修慧,应于众生苦难时,开示大乘经律,让众生明白苦本难源;知晓因缘无空过,果报不虚生,天公不藏奸,地母毫不爽;醒悟启修,广种福田,趋吉避凶,福禄寿长;了达空义,节哀顺便,祸福相依,灾去福至;求得少苦,亡人生善,灭除恐怖,平安是福。主要的苦难为,病难、国难、贼难、亡难、火难、水难、风难、交通难、地震难、牢狱难和多淫、多嗔、多愚、多病等。还应在斋会时、求愿法会时、放生法会时、塔寺奠基或开光时,开示大乘经律。修慧对出家人而言,是份内易事;对在家人而言,是难行难作。如果不能如此持戒,只求自身安逸,得过且过。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4 K. t3 t$ T- d4 b1 b% g% r
, u6 k: ~9 L. L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为生活职业出家为极重;福不修劳作、慧不修禅行,只求安逸为重;心无大愿,得过且过为轻。身力、财力、物力不能及可开,禅诵苦行时不能及可遮。此戒有事不修与理不修二种;事不修如戒不修;理不修为享乐其成,随帮唱影。自修福慧德真实,身教言化大方重;空说空行为空想,空花空果费空时。不修福慧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 a* a+ q# V/ W, C3 Z
9 s2 {+ R: q! g1 j1 Y不修福慧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福薄难修道;二是慧少多愚痴。如果以大力心修福慧的人,今生或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资粮丰足;二是明达贤良。
( T4 C! A4 `" {" J5 |6 I' q . R- \# I+ i6 s6 L* q m' {* M
以上九戒又为一个段落,受持菩萨戒的人,应以恭敬心奉持。
$ d+ `7 b! l/ f9 f/ V& [* @ , I6 O. O: v# d5 w8 A+ f) {
第四十揀擇受戒戒。若佛子,與人授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弑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噁心嗔心,而不即與受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 X; N) O; d% Y8 g1 ?
. L' ~2 F/ Y7 O; M% N8 e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应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视众生犹如一子想,有教无类,对求菩萨戒的人等,除业重和根基不具足外,不得有所拣择差别,不得拣择品类,一切有佛性的众生,尽可受戒,随类别而行菩萨道。如对一切国家元首及其子女、臣僚、百官、比丘、比丘尼、善男信女、淫男淫女、色界十八天王、欲界六天王、无性根人、二性根人(阴阳人)、古代宫中太监和奴隶婢女(现代已无太监, 应理解劳作的人, 贪穷的人)、一切鬼神等,不分尊卑、不分道俗、不分男女、不分净秽、不分人天、不分全缺、不分贵贱、不分有身无身,平等无别。
% r; _( ^8 X1 l2 B) g . \+ h& _3 S) b5 r* x$ L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身所著袈裟,应分别染有青黄赤黑紫五色,一切衣服和鞋帽应有染色,一切卧具有床、榻、被、褥、帷、帐、枕、枕巾等应有染色。染色为坏色,与道相适应。一切衣服的染色样式,应与国人俗家衣服的颜色样式有所区别。白色为不坏色,法欲灭时,袈裟自然变白;出家身著白色衣服时,即为法灭之相。
7 i+ O# n8 p+ H( J, L
) n% \' ?% |( g$ x# }6 ]1 k7 }. h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对求戒的人,戒师应先问明今生现世有没有作过出佛身血、杀父母、杀授戒弘法之师、杀依止师、杀一切圣人、破和合僧的七逆罪;七逆罪有其一,戒师不得为其授戒。这样的七逆人,现身业重,不可得戒;戒善不生,又累及戒师为其受过。同时,还要观察根基,对没有达到清净信的人,对贪悋心重的人,对为贪悋而做弊恶的人,对欲望强烈的人,对万事永不高兴和永不满足的人,对毁犯净戒的人,对傲慢轻犯不知恭敬的人,对所持戒律慢缓(似持似不持)的人,对爱嗔恨愤怒的人,对诸事无忍耐力的人,对犯戒或有过失又不许他人呵责的人,对喜爱懒惰的人,对易于懈怠没有常性的人,对见什么染著什么的人,对不管白日黑夜总爱睡觉的人,对喜欢随处倚卧的人,对喜欢几个人搞小团体的人,对喜欢嬉戏妄谈的人,对经常心散意乱的人,对不爱出力行善的人,对明里说好而暗里昧良心作事的人,对愚痴无智的人,对心行卑劣的人,对诽谤行菩萨道或弘扬正法的人等,因根基不具足,不应受戒。这样的人,既然受戒,不易得戒;又易毁戒失戒等。另外,对不愿受菩萨戒的人,不得强说硬拉,勉为其难的授戒。
4 C8 }/ r2 [; I- m3 R
Y/ Y" \3 s/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应按出家人的律仪如法问讯,不得向国家元首施跪拜礼,不得向父母施跪拜礼,不得向六亲(六亲之间称法师和施主相区别)和山神、土地、财神、宗祠等一切鬼神施跪拜礼。各天主不愿接受,受五戒的在家人跪拜,恐损福寿。如果不能如此持戒,以邪见心嗔心不平等受戒,不穿染色僧衣,为七逆人受戒,礼拜国家元首、父母等。这样的人,犯轻戒获过失业报。 % }: M9 ^2 f4 B' W4 u
3 N U1 c" ^3 E8 m
此戒为出家人而制,实则在家众亦可效仿。一是现世自身业重犯七逆不求戒;二是现世自身根基浅陋多恶习不求戒;三是不为虚名而勉强受戒;四是不穿出家人衣服、不披袈裟;五是不接受出家人礼拜。国家元首或官员强迫出家人礼拜,自失官位;在家人为父母等一切白衣,接受出家人礼拜,损福折寿;圣人起迎与远送都损福折寿;佛教公案中另有事例记载。 ! U2 f$ f6 d/ H% b" V5 S
# f) T- v, g, [0 [* P7 Z: L6 }
此戒有重有轻,有开有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轻其下贱和嗔其贫穷不为授戒为极重,国家元首、百官强迫出家人礼拜为重,七逆人隐瞒而不能察为其授戒为轻。观根基不具足不予授戒可开,为不够时间观察其根基的人授戒可遮。此戒有事拣和理拣二种;事拣如戒拣;理拣为一切向钱看。拣择分别心差别,逆人逆心逆戒善;衣有坏色心无色,出家人自有礼法。往昔或今生拣择不戒习重的人,应修忏悔法。
) R7 f8 q u" r' W0 ]' r
# V7 g# b% _# f7 H1 _1 g! T% [拣择不戒业重的人,有二种果报;一是悋戒少福;二是失仪不尊。如果以一子想为众生平等受戒,今生或未来世得二种善报;一是人天善见;二是福慧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