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54|回复: 2

觉世慧言:《佛心慧语》精华版(佛子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6 21: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觉世慧言:《佛心慧语》精华版(佛子必读) ——慧律法师《佛心慧语》精华选编选编:净善 2007年10月27日 百岁光阴能几何?劝君及早念弥陀。莫贪五浊娑婆界,极乐莲邦胜得多。 时光灭处命光微,到眼繁华转眼非。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 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身贫少虑为清福,名重山丘长业冤,淡饭尽堪充一饱,锦衣那得几千年,世间最大惟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鬓霜。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一)自觉篇 ◆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但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 ◆算命不如认命。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瞋之人,时时地狱。 ◆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佛性是每个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缘莫羡人。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量大福大。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菩萨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智者善植因果。 ◆圣人可以掌握时空,而凡夫却被时空所限制。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老实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 ◆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善于保护自己的,永远谦虚谈话。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言多必失,尽量少给自己这种机会。 ◆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贪心,你的嘴脸,就是贫穷相。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在迷的佛。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健康,是真正的财富,不要糟蹋它。 ◆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为人正直,则与道相应。 ◆缘由愿来,愿力强,善缘自然具足。 ◆能觉他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 ◆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聪明难,糊涂更难。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自然化敌为友。 ◆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对自己的享受消极,对大众的福利积极,就是行菩萨道。 ◆凡爱说人不是者,往镜前一站,镜中出现一个丑陋的影子,才知正是自己尊容。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字。 ◆人忙心不盲即有定力。 ◆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觉悟真理的人,即拥有真正的生命。 ◆体会到生命无常的人,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所以说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 ◆施比受更有福。 ◆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便是慈悲。 ◆适当的欲望,是人类所必须的,但超过了范围,痛苦、罪恶,便如影随形。 ◆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多数人在缘生缘灭中,搞不清楚自己的去来。 ◆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错误必生烦恼,罪恶终归毁灭。 ◆给人希望,不要给人绝望。 ◆能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 ◆人常想病日,则尘念自息。人常想死日,则道念自生。 ◆法律是事后追诉,但伤害已成事实,因果是事先防范,能杜渐防微。 ◆善恶之间,总在一念。一念错,全盘皆输。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行善不求回报,无缘(条件)大慈,同体大悲是圣者之行。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忍辱多福。 ◆古今庸人,败于「惰」字。古今才人,败于「傲」字。 ◆事无难易,惟心坚忍可成矣!所谓金刚非坚,愿力唯坚。 ◆人命呼吸间,宜当力除偷安、懒惰。 ◆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好友。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盛喜勿许人物,盛怒勿答人书。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言多必失,说话要精简。 ◆若心有定,说你好,说你坏,都一样。 ◆这个身体,只是借我们暂住而已,如房屋,无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执着。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 ◆要自觉、自悟,佛在心中。 ◆行、住、坐卧,皆是道场,因为道在心中,非在外面。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良心是每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菩萨不见人过,但见己过。 ◆菩萨是只管耕耘,不计收获。 ◆能够放得下烦恼的人,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恒以惭愧水,洗涤懈怠心。(二)自悟篇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不眠的人夜长,疲倦的人路长,不知正确真理的愚人,生死轮回长。 ◆智慧,是愚痴人心中的扫把。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作则身安。 ◆智慧有如一盏灯,它轻易的就能照亮千年烦恼的暗室。 ◆即使是一声轻轻的赞美,就已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佛陀慈悲的垂训,牢记之。 ◆不放逸,自制、自律、有智慧的人,不为瀑流漂荡,能自作岛屿。 ◆每个人的心,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雕刻成魔。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很多。 ◆人在福中不知福,失去福时方知迟。 ◆伤人之身,易医治;伤人之心,最难疗。 ◆妄语、两舌,杀人不见血。 ◆因加缘等于果。 ◆不懂得利用环境来调整自己的人,如同行尸走肉。 ◆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不要报复,报复心能令人痛苦。 ◆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自己。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认命比抱怨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除认命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小亏不吃(不能忍),大亏就吃不起。 ◆仇恨永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一切。 ◆若能慈、悲、喜、舍、即近佛。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自己。 ◆最大的亲和力是赞叹他人,及拥有一颗慈悲的心肠。 ◆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不可忽略初发心。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 ◆若懂得制心,调伏这匹野马(妄心),便是上根利智。 ◆蜗牛角内争何事,火石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闻谤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辨,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 ◆人间之大智,在于洞悉本身之弱点。 ◆向天丢一把斧头,一定会坠地。诽谤他人,只会伤害你自己。 ◆想得到真挚的对待,唯一的秘诀就是真挚。 ◆过于沉溺于自我的才华,会使人与你疏远。 ◆弱者集中心力于一事,亦有所成。强者分心于太多事务,则一无可得。 ◆信用是成功的伙伴。 ◆世上最可悲的事,就是背叛你自己的良知。 ◆未来是属于勤勉于现在的人。 ◆掌握现在的人,就能拥有一切。 ◆不疏怠、懒惰的人,拥有双倍的时间。 ◆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白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之罪。 ◆为了赞美而去行善,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迷而不知其迷,才是真迷。 ◆种树培其根,种德培其心。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 德,可以远害。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极其危。 ◆烦恼来自不合理的欲望。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言来弥补,何苦? ◆拥有丰富内在的人,能够享受到孤独的美与好。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在可拥有的里面,知足曾经被佛陀认为是最好,最优秀的。 ◆如果你能知足,虽然没有财物,你仍拥有「至宝」。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处世无奇以率真为本。 ◆人活着与死亡只是肉体的异化,实质上并没有异化。 ◆不临难,不见忠臣之心;不临财,不见志士之节。 ◆有知足心,去好胜心,何等安闲自在。 ◆临生有何喜?临死有何惧?若悟空性法,无生亦无死。 ◆闻赞而不喜、闻谤而不忧,毁誉不动、内外一如,名出世间。 ◆手中一只鸟,胜过空中两只鸟。 ◆话多无益须达义,事烦无功须实际。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顺境不一定是好,逆境不一定是坏。 ◆境无好坏,损益在人。 ◆君曾思维否?若明日死神降临,你当如何? ◆欲为天下奇异子,须历人间万里程。 ◆当你有办法时(心能自主),别人就拿你没办法。 ◆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义不当为之事,断不去想。 ◆行好事,心中泰然,如处天堂;行歹事,衾影抱愧,如处地狱。其实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莫行心上过不去之事,莫萌事上行不去之心。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耐贫贱,不作酸语;耐是非,不作辩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 ◆害人人害之,行怨人怨之,骂人人骂之,击人人击之。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无事不要找事(麻烦)做,有事不要怕难做. (三)自识篇 ◆修行是点滴工夫。 ◆把自己的心净化了、安定了,法就会从你的生命中升华、显现,而迸发出你生命的潜力。 ◆所有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是马拉松的成绩,而是接力赛的成果。 ◆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即今休去(放下)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人活着,唯一任务,就是净化自己,发掘生命的唯一真实。 ◆人命呼吸间。朋友,珍惜!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一毫之拂,即勃然怒;一事之违,即忿然发——是无涵养之力。 ◆信仰是理智的延续,不是感情作用。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忧则天地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敌当头。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 ◆如是因,如是果。菩萨缘于畏因,凡夫苦于畏果。 ◆当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顺境时勿怠惰自大,逆境时要勇敢忍受。 ◆诳妄之人,常常无故树立敌人。 ◆失意,治之以忍;快意,治之以淡。常令心无增减,是名入道之人。 ◆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念养性。 ◆在竞争的生活中,放下得失。好坏成败终将过去,以平淡之心来生活。 ◆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事实),不如去接受它,这叫认命。 ◆恶魔的领土是欲、黑暗、争执、剑、血、战斗。也是嫉、妒、憎、欺、谄、谀、隐秘与毁谤。 ◆佛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人能逃过法律制裁,不可能逃过因果业力。 ◆心灵的窘困,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 ◆劝告别人时,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福——来自一颗懂得布施的心。 ◆当别人真正需要你帮忙时,应当不吝的伸出你的手。 ◆径步窄处,须让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须留三分与人尝。 ◆要听两种人的话:一是有智慧的人,二是有经验的人。 ◆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待有余而后读书,必无读书之时。 ◆宁过于君子,勿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 ◆智慧虽然无形,能丰富你的生命。 ◆风来疏竹,风去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潭不留影。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当你懂得关心你周遭的人事物时,别人也同样的会给与回报。 ◆佛陀说:「布施给我的功德等于布施给乞丐中之下贱者。」 ◆用伤害别人,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美丽的花果,是由好的种子产生的。 ◆掌握小的现实,不如掌握大的真实。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谋之。 ◆虚己下问,是第一有益事,当不耻下问。 ◆智慧从内心深刻地体悟而得,聪明从知识的累积而得。 ◆艰困的环境使人成长、成熟,从艰困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能体谅别人。 ◆「魔心」,叫你看什么都不顺眼。「佛心」,叫你看什么都要顺眼。 ◆欲望永远无法获得满足。因为欲望的繁殖力很强。 ◆人睡着了,梦境就真实不虚;人不觉醒,世俗琐事也成真。 ◆欺世瞒人都易,惟有自己良心最难。 ◆伤害别人的人,必受果报。 ◆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大富由天,小富由人——勤俭惜福。 ◆不耕种哪有收获呢?如果不懂得布施,将来就没希望可言。 ◆当你贫穷时,那就用身体去布施,如扫地、洒水、搬东西。这也是一种布施。 ◆如坚固的岩石不为风所摇动,贤人被诽谤或称赞都不动心。 ◆闻恶,不可即瞋,恐为谗夫泄忿;闻善,不可即亲,恐惹奸人近身。 ◆念自己有几个不是,即我之气平;肯说自己一个不是,即人之气亦平。 ◆责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责人者,实以长己之恶。 ◆放逸的人虽有生命,却也等于是死的。 ◆心如虚空,包容一切,方能远离对立的观念。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亦是无形的布施。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态度处事,日子会好过些。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劝君远离杀业,切莫杀生招苦报。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当死亡来临时,你所面对的,是一生所造邪恶的负担。 ◆凡事心存和乐,而不厌烦暴躁。 ◆凡事心怀感恩,而不自赞己功。 ◆凡事心存慈愍,而不幸灾乐祸。 ◆凡事心存法喜,而不贪恋物欲。 ◆对已成事实的事情,不必勉强挽留,一颗腐烂的果子,即使你摘得到,吃到嘴中也会变味。 ◆君子慎独,恶小莫为,阎王虽恶,难收无过之人。 ◆人情变化无常,世路崎岖不平,以出世的心,面对入世的事,才能解脱自在。 ◆体悟每天都是生命最好的一刻,才能算是了解人生的人。 ◆布施时,心不恭敬,犹如沙漠种植农作物,得不到丰硕的果实。 ◆世间无常,诸行非久,虽在世间常离世间,只住世间地,不染世间情。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一时的快乐,也许会造成长久的痛苦,小心行事。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心之分别,能引诸业,聪明不能敌业力,富贵岂可免轮回。 ◆菩萨见他人得利,不生忌心,常生欢喜,如是己亦得乐。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多多鼓励,必定胜于大大责备。 ◆愚痴之人,不知勤勉努力,只想求得好结果。 ◆报复的心常追随着灾祸。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不纳智者之忠告,犹如大海小舟,失去方向。 ◆高尚的布施,不在于财物的多寡,而在于高尚的布施心。 ◆以平等心,过着没有欣厌取舍,没有祸福得失的生活。 ◆权势等同枷锁,富贵有若浮云。 ◆踏进罪恶的同时,就是走向毁灭。 ◆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他如工画师一般,能画出世间百态。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行善得乐,为恶得苦。 ◆正念就是没有执着和一尘不染的清净心。 ◆胸量大,虚空装得,心胸窄,自己容不下。 ◆养心莫善于寡欲。 ◆沈默是金,你若不开口,阎王老子也拿你没办法。 ◆求福莫过于斋戒布施。求寿莫过于不杀放生。求慧莫过于广学多闻。求安莫过于省禁是非。 ◆凡事心存宽恕,而不吹毛求疵。 ◆常赞美别人的长处,不背后说人的过错。 ◆海之所以大,在于它是所有河流的最低处。 ◆贪求爱欲而不知足者,如举着火炬,逆风而行。当然会烧到自己的手和身体。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愚者求师之过,智者从师之长。 ◆圣人贤明于克念作圣,凡夫则是妄念作凡。(四)自在篇 ◆参禅何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 ◆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淤的心灵,使众生离苦得乐。 ◆佛陀的伟大在使人从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彻底的救度、解脱。 ◆人要活在无罪一身轻,活在光明喜悦之中。 ◆佛法不是纯理论,而是要切切实实的去做,才会相应。 ◆贪爱能令人无恶不作。 ◆千供养、万供养、脸上无瞋真供养。 ◆真理并不需要标签,有了标签只是独立了解真理的障碍 ◆只要是好药,可以治病,用不着知道药方是谁配的,药是哪里来的。 ◆战胜欲望才能称为自由人。 ◆今日应做的事不延至明日,而确实完成,才是过好一日之道。 ◆无知为贫穷之母,罪恶之源。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憎恨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不沉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世界间有三种人:像刻在岩石上的字似的人——常常生气其怒气有如刻的字,长久不失。像写在砂上的字似的人——虽常常生气其怒气像写在砂上的字很快就会消失。像写在水上的字似的人——即使听到他人的恶口,不愉快的言语,亦不放在心里,和和气气,如同在水上写字即流失般。哪种人快活,自在? ◆作恶不灭,前世有余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前世有余殃,殃尽必昌。 ◆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 ◆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祇会是你自己。 ◆人要拓展心胸包容一切,不与一切对立。 ◆佛陀舍弃有限,故赢得了生命的永恒。放下有限,才能赢得无限。 ◆欲行平坦路,先令平其心。 ◆凡事,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心污浊,其道不平,因而跌倒;心清净,其道平坦,因而安乐。 ◆若以善心说话、身行,则安乐随着其人,犹如影随形一般。 ◆命由我作,福向己求。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学圣学贤,无所谓过早过晚老少之别,但能一念觉悟,众生即佛。 ◆经过痛苦的洗礼,人往往更懂得谦让学习,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能领悟幸福与人生的真谛。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有多少。 ◆要知道,小的过错并不伤及大的善行种源,就如一粒盐只能改变少量水的味道,但却不能改变恒河水的味道。 ◆贪欲时时常会令人表现愚痴的行为。 ◆贪欲如口渴喝了咸水。 ◆贪欲其实很苦恼,凡夫迷惑颠倒误以为乐,智者深见其苦。 ◆稠人广众之中,不可极口议论,非惟惹祸,抑亦伤人。 ◆安分守己,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处世,及修行的根本。 ◆人若沦为欲望的奴隶,便会丧失心灵的宁静。 ◆我执薄者烦恼少,悟境深者喜悦多。 ◆处世忌多言,学法亦然。 ◆世间真如梦,财宝亦如幻。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爱护身边物,惜缘常知足。 ◆莫为小事顿足,而不为大事冲刺。 ◆善待你的敌人,敌人当自消灭。 ◆多一分心力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沉溺于后悔,巧言善辩,沮丧与昏沉,眷恋,以及犹豫不定。要知道这五种情绪是大盗贼,他们盗取了你无限的增上财富。 ◆「无所著」是,得到一千万,还是一觉到天明。 ◆无你我相是,事情成功便喜悦、功劳属谁无所谓。 ◆悟时,如观掌中珠。 ◆对于寻求真理的人来说,某一思想的来源是无足轻重的。要紧的是真正地了知和彻见真理。 ◆富润屋,德润身。 ◆面对恶言恶语,当观这也是逆增上缘。 ◆不是闲人,闲不得,是闲人,非等闲人。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也。 ◆气恼他家富贵,畅快人有灾殃,一些不由自己,可惜坏了心肠。 ◆因果感应,如回应声,如影随行。 ◆佛是真理的发现者,不是创造者。 ◆想获得心灵的解脱,要能不为物牵。 ◆心垢由反省而知,由忏悔而除。 ◆戒是大医王,明示病人何者是毒,不可误食! ◆戒是明眼人为盲人设护障,免坠崖谷。 ◆收获必先耕耘、成功须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贡献才受尊重。 ◆修行人御心要像牧牛一样,时时不忘制心、息妄。 ◆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法的修行落实在「观心」,观心的始终诀要在「念念自知,念念自觉。」 ◆庄子曰:至人用心如镜。 ◆多做正确的思考,自然不妄下断言,所谓:「多看则不偏,多听则不邪。」 ◆罪大恶极,莫过口业。 ◆「无知」,是无形的致命癌。 ◆智者应能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人无志,犹如小舟无帆,不利远行。 ◆事如春梦了无痕。 ◆悭贪的人没有福气,也没有人缘。 ◆「不计较」是积极而不是消极。 ◆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利人之善为「真善」,利己之善为「假善」。 ◆贫而好施,功倍于富,贵而好聚,恶倍于贫。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好言难得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最好的医生应该是自己。 ◆我们要做「习惯」的主人,不要做「习惯」的仆人。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财者陷身之阱,色者戕身之斧,酒者毒肠之药。 ◆任他雪山高万丈,太阳一出化长江。任他愚痴烦恼长,智慧一显天地宽。 ◆「忍辱」,是圣人共同的商标。 ◆不怕千日密,祇怕一时疏。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多用心听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的看法。 ◆走出痛苦的死巷,快乐就在转角处。 ◆贪色不顾病,斗气不顾命。 ◆靠无理、侥幸而成功,必以悲剧来结束。 ◆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与其事后懊悔,为什么不事先谨慎。 ◆彻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 ◆从不灰心,是成功人的金字招牌。 ◆创造机会是勇者,等待机会是愚者。 ◆智者求「真」不求「似」。 ◆能逼出你内在无限潜能的人,叫做明师现前。 ◆有用之人,就有所不用,无用之人,就无所不用。 ◆不要置人于死地,要留一条生路让人走。 ◆顺境不一定是好,逆境不一定不好。 ◆世界上有天才,但是他下的苦工比别人深。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养子不教如养豺虎。 ◆为人臣止于忠,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即是做人分际。 ◆心灵不能统一,精神即成分裂,什么都会反应过度,造成负担。 ◆反省是认知自己的不二法门。 ◆嫉妒是心中的戈矛,可以害己亦可伤心,这是一种危险的心理病,治疗这种心病,佛门有个妙方叫做「随喜功德」。 ◆骄傲与偏见,好像双面刀片,面面都能伤人。 ◆谦虚是圣人的本来面目。 ◆虚荣是心灵的肿瘤。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 ◆「过」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病」莫大于不知己之失。 ◆「淡泊」「老实」,是一种极高深的人生境界。 ◆活出你真正的生命来,否则生命即失去意义。 ◆只有智慧的耳朵,才能听出超越的真理出来。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为善游君子之城,作恶入小人之乡。 ◆小人口如蜜,转眼若仇人。 ◆语言尖酸,终身薄福之人。 ◆转怒为恕,为慈悲之人。 ◆傲众被众弃,对立变孤立。 ◆深水缓流,浅水急暴。 ◆万法本闲,庸人自扰。 ◆不惊、不喜、不怒乃涵养真处。 ◆金屑虽贵,在眼亦病。 ◆学成好的「习性」,是生活第一要义。 ◆恶意盘诘,令他人难堪,图逞一时口业,将来必遭累劫之罪殃。 ◆佛法主张「因果论」,不主张「宿命论」。 ◆成功的人,需有八十岁的智慧,二十岁的干劲与五十岁的稳重。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 ◆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 ◆放弃不是放下,逃避责任而出家名叫放弃,心无所著,名叫放下。 ◆羡慕别人就会忘却了自己。 ◆贪看天边月,忘却手中珠。 ◆不肯挑五十斤的人,就永远担不起一百斤。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忧道,不忧贫。 ◆生命不觉醒,成长的过程,就是迷失的过程。 ◆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 ◆心中装满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就听不到他人的心声了。 ◆及时的服务和现成的礼物一样,有双倍的价值。 ◆禅——安详、喜悦、宁静、自由。 ◆一个人如果不从内心原谅人,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 ◆成功的秘诀是忠于目标。 ◆用一汤匙蜜,比用一桶汽油,更容易招引苍蝇。 ◆医生难医命尽之人,佛陀难度无缘众生。 ◆嘉言没有行为相随,就像风吹河边芦苇。 ◆实践一句名言,比看千句来得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21: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古典版

 

摘自慧律法师著<净土圣贤录易解>

明 袁宏道、袁宗道、袁登、袁中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县人。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个兄弟先后都中进士,皆好禅宗。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袁宏道为江苏吴江的知县,后来在礼部主理事务,以病缘为理由而辞职归乡。最初学禅于李卓吾,悟解的能力通达锐利,喜欢和人辩论。稍后自我检讨说:此是空谈,并非实际的境界!于是回向净土法门,早晚礼拜课诵,秉持戒律。后来广博地采录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于不二法门。其中谈论到五种行门,尤其确切简要,其中约略是说:

 

一者信心行,经典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的诸行,皆是以为正因,乃至于成佛时菩提的果德圆满,也只是完成此信根。譬如稻榖的种子堕地,一直到稻榖成熟果实,也不异于最初的种子。又如由幼笋到参天的竹林,仍然是本来的竹子。初发心的菩萨,无有不依靠信力而成就的。净土莲宗尤其仰仗信心为根本。第一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不动智、根本智、与我自己的本性无异。就如同太虚空,日光映照则光明,云雾来时则障蔽,虚空本来就没有这些,又云雾日光即是虚空的缘故。第二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无量万亿劫以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种种修行学习之事,我也能够实行。何以故?我们无始劫以来漂流沉溺于三途之中,生也苦死也苦,无论是披毛戴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的痛苦,都能够忍受之,何况今日行菩萨道的六度万行,济度众生的事,难道不能够做到吗?第三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以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也能够证得,因为诸佛如来自性的方便妙用,具有如是不可思议之事,而我们和诸佛如来又同样具有自体清净的本性之缘故。第四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极乐与娑婆此土,不隔于毫端,想要见即可见。何以故?因为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报身及国土的缘故。第五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修行经过无量劫,直到证得无上佛果,不移于刹那之间,我也不移于刹那之间,即可果位齐于诸佛。何以故?所谓的时间分际,是属惑业所摄,而法界海中,求其业相不可得的缘故。如是相信悟解,是入道的初心,深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

 

第二止观。天台宗的空、假、中三种观法,是开示一心实相的方便工具,是统摄诸法之要领。西方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一一皆具有此三观的妙义。《妙宗钞》云:本性中的三德,理体上是诸佛的三身,即此三德三身,就是我的一心三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能观的心之外还有所谓的心外之佛,境界也不即是心,如何能够称为圆宗绝待之观法呢?也可以将阿弥陀佛的三身,当作是法身德。以我之一心三观,为般若德。观想成就见到阿弥陀佛,即是解脱德。随举一法即具三德,如新(音伊)字。观佛既然如是,观照种种的依报正报,理体上应当也不会有异于此三观的其他方法。详细的说明就如同《疏钞》所说的,在此不能完整地叙述。了解这个道理,则知道念佛一声,当下即具足了三观。了知能念佛的心,不是肉团心,不是六尘缘影之心,此即是空观。了知所念之佛,无论是依报是正报,各各主伴圆融、竖穷三际横遍十虚,此即是假观。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佛绝于对待,双亡双照,此即是中观。又能念者,即是一心三观;所念者,即是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是谛观不二。三谛,即是法身德。三观,即是般若德。三谛三观不二,能念的心念与所念的佛相应,即是解脱德。举一即三。如是则念佛一声,能净四种国土,例如随拈一微尘,变大地作黄金,这就是所谓的法界圆融不可思议的观门。

 

第三,六度行。《起信论》说:菩萨甚深的理解现前时,其所修的离相,知道法性的本体远离一切的悭贪之故,随顺修行布施波罗蜜。知道法性无染,远离一切的五欲过患,随顺修行持戒波罗蜜。了知法性无苦,远离嗔恚烦恼的缘故,随顺修行忍辱波罗蜜。了知法性之中无有身心等相,离于懈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了知法性常定,本性无有散乱故,随顺修行禅定波罗蜜。了知法性的本体是智慧光明,远离于无明之缘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因此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当下不必超越念佛这一个行门,即具足此六度之义。念佛时念念离相,即是行于布施。念佛时念念清净,即是行于持戒。念佛时念念寂静,即是行于忍辱。念佛时念念相续,即是行于精进。念佛时念念专一,即是行于禅定。念佛时念念佛号,即是行于智慧。当知离相、清净、寂静、相续、专一,必定有事相随缘而起;而这些都是由念佛而流出。如此正修和助修不二,事相与理体不二,是故念佛这一行,能够总摄一切诸行。因为念佛法门即是一心法门,而心外又没有所谓的一切诸行故。如果废弃念佛诸行,即是废弃我们的心性。

 

第四,悲愿行。诸佛菩萨,本性之海无量无尽,供养无量无尽,持戒布施无量无尽,乃至饶益众生无量无尽。因此天亲菩萨的净土五念法门,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除世间之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习五念法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难曰:《维摩诘经》说:菩萨观于众生,如同呼声的回响,如同水中聚集的泡沫等。如是则众生本来空寂,所谓的发愿利益众生,不就如同病眼看见空中之华吗?回答曰:《大智度论》引佛陀所说的:所谓的无佛,是为破除执着于佛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佛的断灭相。而所谓的无众生,是为了破除执着众生相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众生的断灭相。因此维摩诘说菩萨作如是观想之后,自己说我应当为众生说无众生之法,是名真实的慈悲。因此可知,菩萨种种度众生的方便,皆是深入通达无众生的义理,若是见有众生可度,即是有我,慈悲心则低劣,怎么能够行如是大慈大悲的饶益众生之行呢?

 

第五,称法行。法界之海无量无边,修行之海也是无量无边。是故菩萨的一切行,皆是称合于自性,非有非无、非行非不行。合于佛法的自性,不是最初发心即得,也不是最后证果才得。现今应当简略地说明其相貌:一者,菩萨广度一切众生,皆令至于究竟无余的涅槃,而众生界并不曾减少。例如登上戏场的傀儡,悲伤欢笑宛然真实的一般,而终究只是一堆泥土,空无所有。二者,菩萨虽行五无间罪,而没有烦恼嗔恚。乃至于下地狱,也无诸罪垢。至于畜生,也没有无明憍慢等过失。例如女子离魂脱出色身,乃至于在外生子,而身体仍然常在母亲之前。三者,菩萨自身入定而从他身起,一身入定而多身而起,有情身入定从无情身而起。例如猛虎咒起死尸,令死尸跪拜作舞,此只是猛虎的意欲,而死尸一无所知。四者,菩萨于小众生的身中,转大法轮,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例如天帝的乐人,逃入小女子的鼻孔中,而此女不知不觉。五者,菩萨如果想要久住世间,即将一念顷的时间延伸为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想要减少住世的时间,即把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缩短为一念之顷。例如小孩子看走马灯中的走马,想要计算其走马的多少或其开头和结尾,了不可得。

 

若是证得如是不可思议之行,于一念之中,三世诸佛的净土,皆能摄入而无余。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庄严净土之行。这是以无思虑的智慧观照才可得见,不是凡夫的情意思量所能猜测定量,何以故,因为自性是超越一切的数量名言的缘故。

 

《西方合论》这一书作成之后,宗道和中道,皆同时发心回向净土。不久之后袁宏道又出任从前的官职,又迁官至稽勋司(考核功绩的部门)担任郎中,后来又再度因病归乡,回家不到数日,入于荆州城,住宿在僧寺,无疾而命终。袁中道,官为南礼部郎中,乞求退休,养老于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礼拜课诵。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课诵完毕后跏趺静坐,形体心神寂静清爽,忽然间入定,心神飞出屋子之上,飘然地乘着白云。此时有二位童子引导他向西飞行,不久之后下降到地上,童子说:停!袁中道随着他停下来,见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净细滑柔润。旁边有水渠,宽十余丈。水中有五色的莲华,香气芬芳异常,并有金色的桥梁跨过水渠,七宝的栏楯交罗排列,楼阁极为整齐美丽。

 

袁中道于是向童子作揖问道:此是何地?您是何人?童子说:我乃灵和先生的侍者也!中道问:灵和先生是谁呢?童子说:正是您的兄长袁中郎(袁宏道)啊!他现在正在等您,有话要跟您说,您可以赶紧前去。接着就依着步道走到了另一个地方,有树木十余棵,池水流动作声,水池上有一个白玉的门扉,其中一位童子先进入,另一位导引袁中道,经过楼阁二十几重,到了一座楼阁之下。此时有一个人下来迎接,其容貌如同美玉,衣服如同云霞,身长有一丈余,见到袁中道后,欢喜地说:弟弟你来了!袁中道仔细地一看,原来是袁宏道。

 

两人于是上楼作礼交拜,有四五个人前来共坐。宏道说:此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于此地。又称为懈慢国。上方有化佛的楼台,前面有大莲池,约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约四十~八十里),其中有殊妙的莲华,是众生的化生之处。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后,则散处在各个楼台,与有缘的净土莲友相聚。因为此地没有淫声美色的惑乱,胜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后,就能进升为净土中之人。袁中道问:不知兄长您生在何处?

 

袁宏道说:我往生净土的愿力虽然很深,但是情执染着的习气未除,刚开始化生于此边地一小段时间!现今已经居住在净土了。但是终究因为以前持戒不够严谨精进,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与大菩萨们一起飞翔于广遍的虚空和七宝楼阁之间,仍需要再进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来智慧猛利,又曾经作《西方合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化众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可以游行于十方的诸佛刹土,十方诸佛说法,我皆得以前往恭听,此实在是很殊胜啊!接着宏道就牵着中道的手向上飞升,刹那之间就飞越了千万里。到了一个地方,光明照耀无所障碍,以琉璃为地,以七宝行树为界,皆散发栴檀吉祥的妙香,并且开着众多殊妙的华朵,皆是奇异珍宝的妙色。下方为众宝莲池,水波中激扬着自然微妙的音声。池中众宝莲华,华叶皆散发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隐隐约约有高楼如丝带般回旋耸立,阁楼则有旁出的道路。到处皆有无量的乐器,演奏着种种的法音。

  Z5 e3 T) V! S1 Q. ? c0 n 袁宏道说:你所看到的,是极乐净土中依着地上而行之众生的依报世界。经过此地之后,则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为美妙,胜过千万倍于此地,其神通变化也是千万倍于此地众生,我以慧力的缘故、得以游行于其间,但是不能够居住于彼地。再经过彼地则是十地、等觉菩萨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经过十地、等觉的居住地则是妙觉如来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了知。说完,又到另一个地方,没有墙壁,有栏楯,光明耀眼更胜于前。坐了一会儿,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我和你在空王劫时,生生世世为兄弟,乃至于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会堕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将你摄受至此地,但是净土与秽土相隔,不得久留于此。

 当时宏道与中道的兄长宗道已经命终,中道因此问其兄长投生之处。宏道说:他往生的地方也很好,你以后自然就会知道。说完之后宏道突然凌空而去。中道行走在水池上,顿时好像坠入水中,突然之间就醒过来了,中道因此自己把此事记述下来。在此之前袁宗道有个儿子叫袁登,年十三岁,得重病将命终,告诉宏道说: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么才可救我呢?宏道说: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恶世,不足以留恋。袁登于是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诸眷属都同声助念之。过一会儿,袁登微笑说:我见到一朵莲华,颜色微红。才一会儿又说:莲华渐渐变大,色彩鲜明实在是无与伦比。接着又说:佛来了,相好光明,充满了整个室内。不久,呼吸急促,宗道说:你只要称念字就可以了。袁登称念佛字数声,然后合掌安然而往生。(明史。西方合论。白苏斋集。珂雪斋外集。狯园)

查阅作者更多精编文章请点击净善博客http://www.fjbk.cn/User3/2380/default.asp马上进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5 20: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 2、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等才是(超越轮回)最坚固的束缚。 3、愚笨无知的人恣情放逸;但聪明的人却保持努力不懈,视勤奋修行成佛为无上珍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5 11:15 , Processed in 0.1434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