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94|回复: 0

菩萨应如何修行六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8 16: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菩萨应如何修行六度?

---转载---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八

“善男子,彼菩萨为彼众生令得利益安隐乐故,修行布施、持戒、忍辱,修行精进、禅定、般若。

(菩萨为什么要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了利益众生,令众生安乐。)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布施?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我当云何行于布施?’即生念言:‘须食施食,须饮施饮,须床敷者施与床敷,须衣服者施与衣服,指环、臂钏、若宝冠等,所须之物皆施与之。’善男子,菩萨乃至割自身肉施于众生,如是行施愿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取著受者财物,不住事等,是名菩萨修行布施。

(菩萨应如何修行布施呢?菩萨思维:‘需要饮食的我即布施饮食;需要床铺卧具的我即布施床铺卧具;需要衣服的我即布施衣服;需要指环、手镯、宝冠等,我都随其所需而布施;’乃至有众生需要身肉的,菩萨即自割身肉而布施,这样修行布施,回向无上菩提,而不执着于接受布施者和所布施的财物,不住于布施的事相,是名菩萨修行布施。)

善男子,菩萨云何修持于戒?善男子,彼菩萨先自调顺身业、调顺口业、调顺意业,菩萨所有自身恶业一切舍离,所有口恶业一切舍离,所有意恶业一切舍离,持戒不缺不漏不杂。菩萨如是持禁戒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心终不取著于戒,是名菩萨修持于戒。

(菩萨应如何修行持戒呢?菩萨首先调伏自己的身、口、意,舍离身口意一切恶业,持戒不缺、不漏、不杂。这样修行持戒,回向无上菩提,而不执着于持戒的事相,是名菩萨修持于戒。)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忍辱?善男子,菩萨为闻若道若俗,乃至毁骂,闻说其恶,若打系闭,若截手足,皆能忍受,为彼前人起忍辱心。菩萨如是修行忍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彼忍而起慢心,是名菩萨修行忍辱。

(菩萨应如何修行忍辱呢?菩萨受到出家人或在家人的毁谤、打骂、禁闭,或被割截手足,皆能忍受,心无怨恨。这样修行忍辱,回向无上菩提,不因为自己能忍辱而生起我慢之心,是名菩萨修行忍辱。)

善男子,菩萨云何修行精进?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如虚空界无量无边,众生界亦无量无边。唯我一人独无等侣,令入无余涅盘界中。’如是菩萨为彼因缘发精进行,初持自身,持身行已观受心法;如是正观受心法已,行持心行。菩萨既行持心行已,次复修行见法等行。菩萨如是持心意已,为令未生恶不善法断不生故起欲勤精进,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勤精进。菩萨如是次复修行初如意足,如是修行第二、第三乃至第四如意足分,修如是行不起慢心。是名菩萨修行精进。

(菩萨应如何修行精进呢?菩萨思维:‘如虚空无量无边,众生也无量无边。我当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盘,自身方证菩提。’菩萨为此精进修行,首先观身不净,然后观受是苦,再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这样修行四念处后,再修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恶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令增长。这样修行四正勤后,再修欲、念、进、慧四如意足。菩萨如是修行,不起慢心,是名菩萨修行精进。)

善男子,菩萨云何修行禅定?善男子,菩萨不著欲故,不著灭故,不著离欲故,不著自身故,不著他身故,不著色、受、想、行、识,不著欲界,不著色界,不著空,不著无相、无愿,不著此世界,不著未来世界,而行布施,不依止施,不依止戒,不依止忍,不依止精进,不依止禅。如是修行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分别。是名菩萨修行禅定。

(菩萨应如何修行禅定呢?菩萨不贪着五欲,不贪着寂灭,不执着离欲,不执着自身,不执着他身,不执着色、受、想、行、识,不执着欲界,不执着色界,不执着空、无相、无愿,不执着此世界,不执着未来世界,行布施而不著于布施,持戒而不著于戒,忍辱而不著于忍,精进而不执着精进,禅定而不执着禅定。这样修行禅定,回向无上菩提,而心不分别,是名菩萨修行禅定。)

善男子,菩萨云何修行般若?善男子,菩萨常作如是思惟而化众生,化众生已复作是念:‘我化无量无边众生界,令入无余涅盘界中,而无一众生入涅盘界者。何以故?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无众生、无命、无养育、无富伽罗。’如是修慧,而以彼慧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如是愿而于智慧不生分别,是名菩萨修行般若。

(菩萨应如何修行般若呢?菩萨常这样思维而化导众生,化导众生后又这样思维:‘我化导无量无边的众生,皆令证入无余涅盘中,而实无一众生入涅盘。为什么呢?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无众生、无命、无养育、无数取趣。’这样修慧,回向无上菩提,而心不分别,是名菩萨修行般若。)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发菩提心,名为菩萨乐菩提心。”
7 a, Q4 x9 Q5 g7 w) P5 c0 ~: V(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3 05:32 , Processed in 0.0717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