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30|回复: 1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 22: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云大师

各位参加短期出家的善男子信女人们:

  记得在今年春夏之间,佛光山传授三坛罗汉期戒法时,我和他们讲了“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今天我要和各位讲“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十无”与“十有”,看起来是两个极端,其实,“色即空,空即是色”,无和有之间并不存在鸿沟,无和有只是一物的两面。

  你们各位既然有心来参加“短期出家”,就算结下出家的因缘,播下出家的种子,将来,身虽然没有出家,但心已出家。自今日起,在佛道上应建立“十有”的思想,作为修道、做人、处世、精进的目标。

  佛教信众,是过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世间为主,生活上是从“有”的上面着力去获得需要。有,是有限量,有穷尽,而欲望是无限无量、无穷无尽,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么,如何让我们这颗有求的心,在“有”的上面,有的自在,有的宽广,有的净化,有的满足?兹提出十点意见,说明如下:

  一.有宇宙之心

  佛陀说:“心如虚空,量周三界”,王阳明说:“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是宇宙”,因为吾人的真心,实在不易相比。“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教的一切道理,都是为了正心,正心才能入道。一个人忙忙碌碌几十年,为了四大之身百般辛苦,为了亲人眷属百般辛苦,为了私我欲望百般辛苦,为了功名利禄百般辛苦,却很少人为了自己的心去探个究竟,终于迷失在世间。

  人,如果是一个追求者、探索者,应该要追求探索自己的心,从变幻灵动的心中找到真实的自己。这个“我”,不是身高多少尺,不是眼耳鼻舌貌,不是外形外相,而是我们的心识,我们的本来面目,这颗真如自性的真心才是我们自己。佛教讲到真心,有很多比喻:

  心如大海,能容纳百川;

  心如大地,能普载万物;

  心如虚空,能包容一切;

  心如良田,能生长万法;

  心如光明,能普照十方;

  心如能源,能发挥潜力;

  心的能,具有无比威力;每个人的心,也各有好坏的性能。有的人性能好,心性无染,远离妄缘,凡事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进能退、能饱能饿、能苦能乐、能荣能辱;有的人性能不好,身惹尘埃,心随欲境,凡事不分大小、不识有无、不知进退、不能饱饿、不辨苦乐、不明荣辱,这个心就不好了。

  心的好性能,是遍布流广,潜力无限,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你如何觉得自己拥有这宇宙之心呢?

  (一)包容是宇宙之心

  佛,在我们的信仰心中;光,在我们的慈悲心中;山水天地森罗万象,在我们的包容心中。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心量如何?”“我的心能包容多少呢?”

  佛光山在我们心中吗?过去,有人要上山出家,问我有什么条件?我告诉他:出家不是交易,没有什么条件。但要回答一个问题,答对了就有僧伽的资格,我问他:

  ‘佛光山是谁的?’

  有些人会说:‘佛光山是你星云的。’

  这种分别你我的心识,是修行的阻碍。你在我的地方出家,你能永远安住吗?我的地方不一定很好,稍不合意,你住久了也会厌离,“桃源虽好,终非久恋之乡”,你没有共识,没有融合,你能安心立命吗?

  佛光山是谁的?“佛光山是我们自己的!佛光山是我们佛光人的!”佛陀教义在佛光山发扬,光明妙法在佛光山弘传,诸佛菩萨在佛光山示现,十方善信在佛光山云集,你住在这里,出家修行在这里,你就会很欢喜。只要你心里有佛菩萨,你就是佛光山,佛光山就是你,你会觉得佛光山很可爱。家是你的,你觉得家很可爱;父母兄弟姊妹与你同心,你和他们没有隔阂;亲戚朋友与你同道,你们亲密和谐;国家社会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和国家社会息息相关;同参道友、芸芸众生都是我的法侣,我能够包容兼善天下;宇宙一切都以包容心看待,你就会去珍惜它、爱护它。

  现在的人不好相处,常常糟蹋朋友、轻视伦理、浪费物质,就是他们的心太小,不能包容,不能宽厚,不能“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人间纷纷扰扰由此生起。所以,我们要有“宇宙之心”,包容一切,这个世界就会在人人包容、处处融合里变成净土。

  (二)慈悲是宇宙之心

  真正的慈悲,也是“宇宙之心”。

  现代社会讲究有爱心,爱心是有对待,有人我的分别。慈悲,是没有人我对待,没有亲疏分别的,是把别人看成自己一样,给予慈悲。对亲爱的人有慈悲,对不相识的人更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真心,这就是“宇宙之心”。

  佛教里修行的人,为了草木的生长,不忍随便践踏脚下的草木;为了可怜飞蛾的扑火,宁可晚上不点灯火;为了过往的鸟雀,常在庭院留些稻谷;为了雨季中的虫蚁,宁可安居不作远行,这都是慈悲心所致。有慈悲的人,能处处为人着想,时时包容一切众生,这就是宇宙的大心。

  (三)感恩是宇宙之心

  一般稍有德性的人,对别人施予的滴水之恩,都要涌泉以报,何况是我们学佛的人?佛经中,教我们要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国家恩,就是弥天盖地的报恩心。

  父母生我、养我、育我,备受辛苦劬劳,才使我成长。成人以后,有时不能甘旨奉养,不能随侍左右,不能恒顺慈心,不能光耀门庭,空受父母哺育,真是惭愧。今日有缘学佛,更应感念父母深恩,以佛法的功德超脱父母,乃至生生之父母,才能无忝所生。

  世间若无师长,何能知礼达义?又怎能参学佛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凡受师长教诲,皆应报答。中国有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学小乘法,等他学会了大乘法的真实义后,又万里迢迢回去度他的小乘师父,这种报恩,就是史上有名的“大小乘互为师”的佳话。

  报众生恩,是更大的心:我们吃一顿饭,当思来处不易,要靠农夫耕种、商人贩卖、典座烹煮,才有佳肴米饭可食,要多多感恩啊!穿一件衣服,从缫丝、织布、裁缝、成衣,历经多少双劳苦流汗的手,才有衣服可穿,要感恩啊!居住的房屋,依赖农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筑师营造、泥水匠砌筑,才有避风雨的屋檐,能不感恩吗?天下一切人、事、物环环相结,都是因缘的汇集,成就了我们的身家,我们要多多感谢众生恩!

  国家,是我们生存的依附,是我们子孙的保障,我们有力量要帮助生产,我们有技能要提升科技建设,我们有智能要贡献服务,我们有财力要尽义务,我们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起,报国家恩。犹太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国家,才会像失根的兰花一样,到处飘泊,受尽欺侮。我们在这一片土地上生长,就要肥沃这一片土地。

  感恩的人生是充实的,感恩的人生充满快乐,感恩的人是心怀一切,所以,感恩的心是宇宙之心。

  (四)菩提是宇宙之心

  对出家人来说,发心是很重要的。有心,无事不办,像时钟上了发条,船依舵而前进。“谁道佛身千万身,重重只向心中出”,无心,任何事都难以成就。

  印度时代,阿育王想知道人的心力有多大,就下令死囚头顶一碗油,绕行大街小巷一周,如果一滴油都不洒落,就赦免他的死罪。阿育王在街道上布置了种种的奇观杂玩、奇花异草,又安排了乐师吹奏美妙的音乐,美女翩翩轻歌曼舞,来分散死囚的注意力。死囚畏死的心力强猛,在这个生死关头,他目不斜视的顶着满满一碗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走完大街小巷,竟然未曾洒下一滴油。阿育王问他:

  ‘你在路上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看见什么动静?’

  ‘没有啊!’

  ‘你难道没有听见悦耳的音乐,看见艳丽的美女吗?’

  ‘禀大王,我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到。’

  生死一念,能够使人心无旁骛到这种地步,可见发菩提心的潜力有多大。

  经上说:“菩提心如佛种子,能生一切善法。如良田,能持一切世间;如净水,能洗濯一切的烦恼;如大地,能载植一切;如大海,包容一切功德;如莲花,不染世间一切诸法;如良药,能医治一切烦恼……”,我们如果发菩提心,在生死一念上修行,就能安稳不动摇,乃至灭除一切火焰,我们的菩提心就是宇宙之心。

  人在世间,种种的忙碌,种种的应酬,到最后连自己的心都没有调治好,没有认识清楚,还谈什么宇宙万有?谈什么生死涅槃呢?在出家生活里,第一要勘破生死,要有宇宙之心,像宋儒张载的心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宽广无限的宇宙之心。

  二.有度众之慈 

  出家学道,在未成佛道之前,要先度化众生。佛道未成,没有关系,我先有度人之心,这叫菩萨发心。大乘佛教讲菩萨发心度众,不是等自己成道成佛、了生脱死之后,再来度众生;而是在修道过程中,不断从度化众生中去完成自己。菩萨发心,是慈悲心的展现,当下就是佛心,当下就与诸佛菩萨同舟共济。所以,大乘佛教也可以说是慈悲的佛教。

  为什么要度众生?为什么要我来度呢?过去的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致力宣扬佛法,开示教义,建寺办道,译经度众,做了很多入佛的桥梁,我们不就在他们种种方便教化之中被引渡进佛门吗?我们已受度,更要度众生。

  我们应如何培养度众之慈呢?

  (一)念众生苦是度众之慈

  你能念众生苦,想到众生种种苦厄,自然就能生起度众的慈悲心。日本有一部《铁眼版大藏经》,是明朝的铁眼禅师到日本印的藏经。佛光山也有一部,是铁眼藏经图书馆送的。铁眼禅师为了刻行《大藏经》,在中国化缘了十二年,走遍城乡,节衣缩食,好不容易募化得差不多了,刚刚预备刻印《大藏经》,中国却爆发了洪汛水灾,他立刻把辛苦募化十二年的钱捐献救灾,半生的理想和希望刹那成空。没有关系,众生苦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诸佛菩萨的头颅性命都能布施给众生,我们这一点点度众的心力算什么?

  最近大陆发生洪涝,造成十几省千万同胞的水灾祸害,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流离饥饿,眼看他们挣扎在生死一发间,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忍心不救度呻吟苦难的同胞吗?中华佛光协会立刻发动赈灾,从台湾到澳洲、纽西兰,从美国、加拿大到香港,佛光人纷纷解囊救济,迅速募捐了五十余万美金分送灾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捐钱?因为:众生有苦!

  过去,印光大师为了建道场,四处募化筹钱,每次筹到的钱都来不及用,先拿去救济旱涝灾民。印光大师没有寺庙住,没有关系,他心中有众生,心念众生苦,不忍独安乐。

  (二)念众生恩是度众之慈

  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论有情、无情,都与我们有因缘关系,所以佛教提倡报四重恩,其中之一就是:念众生之恩。

  我为什么要办教育呢?佛教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为什么老是苦苦的办教育?因为:过去人家办教育成就我,过去的老师教育了我,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我应回报啊!想到过去师父收我做徒弟,我才有因缘学佛得度,现在我怎么报师父的恩呢?我就多收徒弟,多多以众生慧命来报恩吧!

  我为什么要对别人好?因为:很多人待我好啊!我穿的、吃的、用的,种种方便都是受惠于人。我在世间上处处享受人家给我的笑容,给我的合掌,给我的赞美。这些我如何报答呢?对了!我只有“发心度众生”。所以,你们大家想到父母有恩于你,师长有恩于你,你就发心度众吧!只要你念念不忘众生苦,念念不忘众生恩,自然就有慈悲心去度众生。

  (三)念因缘是度众之慈

  念因缘,也能有度众生的慈悲。因为:人不能单独存在,人仰赖各种因缘结合,互相依赖而生存。多少人煮饭、行堂,我才有饭吃;多少人净堂、打扫,我才能享受清净的环境;多少人成就我参加短期出家,我才有机会体验出家人的生活;多少人栉风沐雨奔波筹备,才有今晚你我师徒的接心。这都是很不容易的因缘。各位要有虚心求道的心,要感念因缘和合,不要嫌这个师父不好,怨那个不高明,他们是可以不做的,但是,谁来引导我们?

  在佛教里,常听人说:这个师父不好!那个师父不好!伟大的高僧大德们,难道统统是好师父调教出来的吗?他们的师父大多也是凡夫僧啊!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拿这次短期出家来说,一个修行讯息把大家引进佛光山,善根人修菩萨,利根人修福慧,接下来就是自己的事了。天堂地狱,都是你的因缘。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悟的是什么呢?就是宇宙的真理──因缘。假如我们懂得因缘,就应当广结善缘。怎么样广结善缘呢?要广度众生!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要出家,要学道,要到深山里闭关,要一个清净地方坐禅,除了自己,不要有别人,不要烦扰,不要复杂,只要清修。这种方式,我深深不以为然。为什么呢?为了你要出家修道,常住大众多少的奔忙,父母师长多少的辛苦,十方信徒多少的供养,才满足你的欲望,成就你的清修。好了!你得道了,你了生脱死,你逍遥自在的清净安住,把我们留在烦恼红尘里挣扎、受苦,你何其残忍?这样的人是不会得道的,佛经上说:“不可以少福德因缘得生净土”,孤因孤缘,怎么能成佛道?

  度生的因缘没有培养,就妄想成道,妄想了生死,这是没有因果观念。因果,要结缘啊!

  (四)念无我是度众之慈

  世间多少因缘成就你、帮助你,你才有“我”的存在。我们不可以只为自己的利益苦求、强求,应想到大众:我是大众中的一个,没有大众就没有我的存在;要从“无我”之中,想到别人,想到大众。你如果能“无我”,就能生起人我一体的慈悲心。慈悲心为什么生不起来?因为你有分别识作祟。把你我的立场融合、消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换你心为我心,你会不会慈悲?你会不会逼害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度众生?因为众生苦。佛教基本教理“四圣谛”--苦、集、灭、道,可以说是一部藏经的精神。我们现实的人生,是苦集相成相残。苦从哪里里来?从因,从集,从苦集的因果关系来。你要超脱这种苦集关系,必需修学出世法,也就是出家修道,证集灭,这是出世的因果。修道为因,证涅槃集灭为果,是小乘原始佛教思想。

  过去,有一个沙弥跟着师父赶路,这个师父是有神通的阿罗汉。沙弥揹着包袱跟在师父后面,走得气喘吁吁的,想到众生沉沦苦海,心里非常哀悯,不觉发了广度众生的心。阿罗汉师父感应到了,立刻停步,回过头来亲切的说:

  ‘徒弟,我替你背包袱,你走前面吧!’

  小沙弥吃了一惊,不敢僭越,问:

  ‘师父,为什么要这样?’

  阿罗汉师父拍拍沙弥,笑着赞许他:

  ‘你刚才广度众生的慈悲心很强,师父惭愧不如你呀!’

  沙弥拗不过师父,只好交卸了包袱,走在前面引路。经过一个水塘的时候,发现很多蚂蚁被冲到水里,浮浮沉沉的挣扎,沙弥忍不住想:哎呀!这么多蚂蚁,要一一救起多么困难!世间众生千千万,哪里有办法一一救度?太难了!太难了……。他正在怀想时,冷不防阿罗汉师父把包袱朝他肩上一挂,手一挥:

  ‘呔!你这假慈悲人,到后面去!’

  人,要有度生的慈悲和愿心,才真正受人尊敬。大家应该培养广大的慈心愿力,无我相,无人相,无分别相,不断的以“念众生苦,念众生恩,念因缘,念无我”来激发自己度众的佛心。

  三.有弘法之勇 

  弘法要勇敢。出家人宣扬佛法,要无所畏惧退缩。

  什么是弘法?佛经上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为人解说,即大功德”,做好佛教文化宣传工作,就是弘法,就是功德。

  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就是为了弘扬佛法。我们可以用口宣讲佛法,用文字传布佛法,用种种活动表现佛法,透过印经、建寺、办事业来弘扬佛法。

  弘法,没有四大皆空的勇敢,是行不通的。比方说:到监狱弘法,有的人不敢走进黑漆漆的监狱,害怕恶形恶状的囚犯,没有勇气,怎么走进监狱?到军中布教,有的人一见枪械武器就发抖,害怕全副武装的军士,怎么弘法?到穷乡僻壤弘法,需不需要无惧蛇蚁蚊兽的勇气?到异国边陲弘法,需不需要忍苦耐寒的勇气?

  过去,我是用文字弘法,写了几本书,有人说我:

  ‘一整天到晚耍笔杆子,不做事,真会偷懒。’

  我就办佛学院,上课教书来弘扬佛法。有人看我终日与粉笔灰为伍,又说我:

  ‘这个大和尚只会耍嘴皮子,改作业,真会享受。’

   哎啊!教书也不行?好!我就巡回讲经、开山建寺:演讲、砌墙、糊水泥、煮菜、搬石砍柴……日夜奔波,废寝忘食,艰艰苦苦把一双手掌折磨得粗皮厚茧了,他又说:

  ‘只会讲经、建寺,有什么了不起?英文都不会说!’

  我不会英文,可是三十年来我走遍了世界多少国家?宣讲了多少经典?兴办了多少法会?我有没有把佛法带到世界各地,让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弘法要勇敢,要能行能忍,肯冒险犯难。

  如何具备弘法之勇呢?

  (一)不怕艰难是弘法之勇

  要弘法,就不能怕艰难;越艰难的困境,越能显出法的可贵。历史上的佛教盛世,若无高僧们的克难精神,佛法何能得以弘扬?最初《涅槃经》未传至中国时,道生大师倡导“一阐提能成佛”,就被当时的人激烈抨击,将他逐出建业。他由北方被驱赶到南方的虎丘山,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相传他对石头说法,使石头为之点头。后来,《涅槃经》传入南京,才证明了道生的见解正确。“一阐提成佛”之说,经过道生大师的艰难力争,才得以水落石出。

  中国的大翻译家鸠摩罗什,从龟兹来到中国,本是为弘扬圣教而来,却被逼与龟兹王的女儿结婚,引起当时很多的谣言与批评。罗什为了译经弘法,不辞耻辱,后以“吞针”示众人,取莲花而不取污泥。圆寂之时,舌头焚烧不坏,证实他的说法无误。他所译的经典,对大乘佛教贡献很大,推动了中国佛学的发展,他忍辱负重的弘法精神,真是令人称叹!

  (二)不畏迫害是弘法之勇

  佛教的兴衰,总是依随着帝王及时代的变迁。中国佛教的四次大法难,有多少的祖师大德殉道,又经过多少祖师的弘扬才得以复兴。像日本的亲鸾上人、日莲上人,为了宣传本宗教义,不断为异教徒追杀、迫害、毁谤。今天净土真宗、日莲宗绵衍为独立的正式宗派,实在是这两位上人的功劳。

  东晋时,太尉桓玄压迫佛教,认为佛教应隶属于国王权力之下。慧远大师本着佛教徒的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着《沙门不敬王者论》,力争佛法之尊严,丝毫不让步。这种引颈待戮的勇气,终使僧众免于礼拜帝王之危机。

  民国三十九年的台湾,是基督教的天下,一般人都不敢自称佛教徒。伟大的煮云法师,竟然公开在公共场所、公园、台南体育场讲说<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甘冒最高当局的忌讳。有人忧心忡忡的劝告他:

  ‘煮云法师,你不怕蒋总统夫人逮捕你,杀你的头呀?’

  煮云法师手捻念珠,平平静静的说:

  ‘断头是以后的事,现在先让我把佛法讲完!’

  勇敢啊!现代僧伽谁有他这种不畏权势、不惧迫害的大无畏精神呢?

  (三)不拒繁忙是弘法之勇

  有人出家修行,就是要清修、闭关,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清净。他怕忙,怕信徒多,怕烦恼事。有人说:佛光山太忙了,没有修行。我不知道他们的修行定义是什么?如果只有打坐、念佛、闭关才是修行,那么,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年间,讲经三百余会,他日夜奔忙,他也没有修行罗?

  忙?忙好呀!忙,才有修行啊!忙,才会忘掉烦恼啦!我看玄奘大师的传记,我发现玄奘大师每天都忙得忘形忘境,每天要口述译经,要润稿,要与帝王商讨国家大事,还要为王宫贵族讲经、消灾、诵念,他也很忙呀!他身为国师,如果不周旋于帝王将相之间,又如何护持佛教,如何能以国家力量支持佛教译经事业呢?

  年轻的学佛人哪里!你们不要怕忙。你们要在忙碌中去奉献,在忙碌中普渡众生,从忙碌中完成自己。忙,有无限法乐;忙,有多少的成长;忙,有多少生命的充实。希望大家要为教忙,为众生忙,为自己忙,为千秋万世的昌隆佛法去忙!

  (四)不受恩宠是弘法之勇

  有人说:出家人三关难过--名关、利关、恭敬关,是有些道理。我个人弘法三、四十年,获得名声不少,名气大的烦恼也不少;十方信徒捐献佛光山的善财虽然多,佛光山为兴教利生而揹负的债务也更多;我和心平、心定、慈庄、慈惠、慈容、慈嘉……几位长老到处弘法,以恭敬心对待十方大德,却还有人嫌我们不恭敬他。虽然不能让天下人尽满意,但我敢说:

  ‘名关、利关、恭敬关,通通与我无关!’

  不求名,不求利,恭敬十方,接引众生,出家人的义务本来就是“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啊!有人景仰也要弘法,无人问津也要弘法,我们要继承如来家业啊!

  宋朝有一位道楷禅师,大阐禅门宗风,德行高超。皇帝颁赠紫衣袈裟,并赐号定照禅师,以褒扬他的功德。禅师上表坚持不受,皇帝特派亲王去封敕,他仍然拒绝,以致龙颜大怒,下令收押议罪。刑官知道禅师仁厚忠诚,见到禅师时,就借故暗示:

  ‘禅师面容憔悴,身体虚弱,是有病吧?’

  道楷立即挣扎着直身挺立:‘没有!没有!’

  刑官一再用眼色暗示:

  ‘禅师身体有病,一时疏忽违逆了圣旨,并非蓄意。可以因病免罪呀!’

  道楷禅师大声说:

  ‘我没有病!怎可为了免罪而诈病呢?即使皇上恩宠我,我也不能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啊!’

  一般人遇到皇帝的恩宠、封赏,真是感激涕零,求之不得!道楷禅师却秉持修道之风范,无视于刀钺罪祸,这种不欺不瞒的勇敢行为令人敬佩,这种不受恩宠的清高道风令人景仰!

  如何具有弘法之勇呢?就是要不怕艰难,不畏迫害,不拒繁忙,不受恩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22: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有修道之恒

  我们要有修道的恒心。“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你发心修行,道心有多久?露水道心,忽发忽失,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真正发心修道,“要得滔天并盖地,胸襟流出有何难”,日修月修年年修,朝夕惕励不变心,这才是修道的恒心。

  过去,长老大德们的成就从哪里里来呢?都是有恒啊!像唐朝有名的道宣律师,是南宗律宗的祖师,他听一部戒律,反覆千次,毫不厌倦。六祖慧能大师,为了等待佛法因缘,隐身猎人队伍十六年,日日面对猎杀的血光,他的道念日日长。南阳慧忠国师三十年不离寮房,南泉普愿禅师四十年不出寺院,他们的心胸充满菩提,脑海只有般若,“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三、四十年如一日,这种恒心了不起啊!

  有些年轻人一入佛门,就希望证悟涅槃、了生脱死,佛法又不是变魔术,哪里能拉丝巾、飞鸽子的唬人?学电脑,学驾驶,几个月就学会了。学佛,是学心地法门,学生命意义,是找心,找自己的本来面目,如何能轻易找到呢?一年生树木,可以当柴火烧;三年的树木,可以做棍棒使用;十年挺立的树木,可以做桌椅、板凳的材质;百年大树,才能做不朽的栋梁。我们在人间修道,要养深积厚,要为千古性命深深扎根,做佛教的栋梁!

  我们如何有修道之恒呢?

  (一)对三宝有信心,是修道之恒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们进入佛道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对三宝的信心。我们要相信:“佛”是生命的智者,能导引我们离垢断苦,提升自性中的佛性,谛观人生真理。我们要相信“法”,通透人生的真理,可以度脱无明烦恼,让我们得到快乐解脱。要相信“僧”,是我们的亲教师,是我们人生的导航。

  我们修道,要相信三宝的慈悲和智能,从信仰中学佛的行仪,来健全自己;从信仰中学佛的心力,去度脱自己。净土法门的弥陀愿力,就是要我们相信念佛可以往生西方净土,相信弥陀的发愿真实不虚。大家来到佛光山,不知道有没有从短期出家的生活中,闻到佛的讯息,体会到法的智能,感受到僧的慈悲?信心如手,能使我们获得无限智能;没有信心,如同无手之人,入宝山也徒然空手而回了。

  (二)对修持有道心,是修道之恒

  佛门中真正的修行,是要发大心,要沉得住气,忍得住苦,耐得住劳,要对自己的修持有道心,才能成就法身。《华严经》云:“初发心便成等正觉”,我最初入门所发的道心,能够持之以恒,便能成就正等正觉。常不轻菩萨所修法门:“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能成佛”,虽然被路人投石、鞭打、厉骂,也不变初心,终于成就忍辱菩提。东晋的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修持般舟三昧,三十年不出庐山一步,成为中国净土宗的祖师,也是靠坚忍不移的心力。

  藏传密教里,要当“格西”,也要三十年的时间,就是达赖喇嘛,也不容易完成这个学位啊!要学密法,没有十年显教基础修“四加行”(十万次供养,持咒十万遍,观想十万个,五体投地大礼拜十万拜),又如何能得法呢?饭没有煮熟,不要妄自掀开;蛋没有孵够,不要随便一啄。学打坐也好,学讲经也好,持咒修持也好,苦行服务也好,只要你有道心,一定会成功的。不要急于想出头,也不必羡慕别人,自己专心修持,只要有精进的道心,“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念兹在兹,必有成就。

  (三)对众生有悲心,是修道之恒

  我们学佛,不是为名利而来,也不是逃避社会而来,大家共同的目标,为解除烦恼,为求快乐,为求解脱而来。自己要解脱痛苦,众生也希望消除灾难。一切佛法,都是对治众生的贪瞋痴心病;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所以,大家来学佛,要为广度众生而来。

  学佛的心态,不能像一般的哲学家,只在文字、理论上分析,空口夸谈;或像一般历史学者,只在典籍史料上考据求证,大作统计文章。这些都脱离了佛法的本义。佛法重视众生的实际生活,重视解除众生的痛苦,并非一般的谈玄说妙。所以,学佛的人,对众生痛苦要有悲心去救度,要有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愿。他为了救度地狱众生,何尝休息、厌倦过?常常帮助大家消灾延寿的药师如来,不也为度众生而广发十二大愿吗?观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弥陀的四十八大愿,又何曾中止过?他们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不忍众生苦,才在娑婆世间不停地奔波呀!你发了广度众生的悲心,在佛道上就不会轻易退却,因为你不忍心众生六道轮回的痛苦啊!

  (四)对佛教有热心,是修道之恒

  要佛教复兴,要弘法利生,要净化社会,必须佛教徒对佛教事业热心参与。目前政府一再提倡寺院兴办公益事业,就是因为从宗教的立场提升社会道德,效益很大。几十年来,不论佛教会、佛教寺院、佛教徒,大家都热心济世,譬如:冬令救济、托钵济贫、建立医院、孤儿院、养老院等福利事业。

  一个佛教信徒,不管是拓展学术、护持文教、宣讲经义、社会服务……,佛光人都要以四句偈语,作为日常修持的目标: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

  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我们要热心佛教事业,多多结缘,多多奉献,从结缘中获得快乐,从奉献中获得满足,这是悟觉的修持,这是成佛的资粮,我们能够安住在佛心佛境里,还怕不能修成佛道吗?

  五.有正觉之慧 

  智能,每个人都有一些。如果智能不正派,就会变成“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是一般的世俗之见,世智辩聪;有时甚至堕入邪魔外道,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有智能,而是没有正觉的智能。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称为“佛陀”?因为他是“觉者”啊!觉,觉悟了;觉,要大觉。佛陀就是“大觉世尊”。我们凡夫是“不觉”;二乘的声闻有“正觉”,但不能“正等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但不能“无上正等正觉”;唯有佛才能“无上正等正觉”,才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正觉”,属于“净觉”,清净的觉悟;属于“满觉”,大圆满觉。这是指佛陀的福德、智能圆满,自觉觉他,都是般若的慧觉。

  什么是正觉之慧呢?

  (一)四依止是正觉之慧

  所谓“四依止”,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止”是佛陀临涅槃时,交代佛弟子的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法是指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我们要依佛所说的正法而行事,不要依靠他人。凡人有生老病死,有祸福无常,所以不应随人。

  依义不依语:要依佛法的意义,不依赖空洞的语言;要了解义理,不要执着语言。好像人以手指头指月,手指不等于明月;以文字解说真理佛法,文字并不等于真理本身。

  依智不依识:智,能筹量、分别善恶,即理性。识:常求欢乐,是对世间的感觉。所以,我们要依般若智能作人生行为的模范,而不依顺一般世俗的知见看法。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是方便假说,好像世间的一般道理。了义是真实说,是诸法实相的般若智能,第一义谛的真理。我们要依持究竟宇宙的真理,不盲从方便之邪说。

  如果我们能以“四依止”作学佛之方针,就能拥有正觉之慧。

  (二)四念住是正觉之慧

  四念住,又称为四念处,是把我们的心系念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个法门上,从不净、苦、无常、无我中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常会为肉身而计较,要吃好,吃营养;穿好,穿漂亮……,不断为苦空无常的肉躯打扮、劳苦。观身不净,就是破除我们对身体的执着,了解色身的种种不净,种种虚幻不实,而追求真实永恒的慧命。

  观受是苦,让我们了解世间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我们自己的无明(不明事理)造作,是自作孽的痛苦。苦海无边,我们要自求多福利益他人。

  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如猿猴跳跃,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前念决定的事,后念又幡然反悔;前念初生善意,后念又起傲慢,不知小心庇护,任由心念在烦恼的五欲爱河中翻滚浮沉,轮回生死于六道之中。

  我们的思想观念常常执持“有我”:我的东西,我的朋友,我的看法……因为有我执,痛苦就接踵而至。世间万法变化无常,人也有生命、青春的囿限,如果不能放下“我”,就不能脱离“束缚”而自在。所以,要观“诸法无我”。

  能够以“四念住”的法门,去认识、看透人生,我们的身心就能获得正觉之慧而清净自在。

  (三)三法印是正觉之慧

  三法印,是佛陀从生老病死诸苦的逼迫中,为追求安身立命的清净境界,而体悟出来的真理。法印,是印信、印可、证明的意思。“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句真理,凡符合三法印的原则,便是佛的正法。

  从时间上看,一切现象界中任何物质,无时无刻不在生、住、异、灭中,不停地变化着,不停地成、住、坏、空。人有生必有死,有少年必终有老年,有盛必有衰,有功名必有烦恼,没有一样是固定不变的。世上哪里有永远青春的人?哪里有永远不死的生命?哪里有永远不毁坏的事物?哪里儿有不凋的青山绿水,这就是“诸行无常”。

  从空间上看,一切世间的有为法(有所造作)、无为法(永恒不变而存在),都离不开缘生缘灭的法则。无我,是没有主宰、无从操控的意思。由五蕴和合的身体,因为无我,所以无法主宰身体不病、不老、不死。东西没有自主权,随时会变坏。一切财富、名利、感情,都不能永恒存在。万法包括人、事物、有情、无情,由因缘聚而生,由因缘灭而散。能了解世间诸法无我的道理,而将身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法身慧命出世间法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这就是“诸法无我”。

  涅槃,就是解脱,没有烦恼,是身心自在的境界。它是极乐净土的世界,只有安乐,没有痛苦烦恼,是证悟者所达到的境界。涅槃寂静,并非死后才证涅槃。佛陀成道时,就已证得涅槃解脱的境界;祖师大德们,在生前就已涅槃,以证得的智能去弘法度众。如:六祖惠能、马祖道一……都是。涅槃的最高境界是无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由于菩萨们的悲智双运,恒以无住涅槃的智能,常化众生永不休息。

  (四)四圣谛是正觉之慧

  四圣谛,乃佛陀住世时,对弟子所说的基本教法: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清净关系。

  苦谛:人生有八苦,其中的生、老、病、死,都脱离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父母生养我的肉体,何来人生?何来苦痛?所以,生苦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表现。有生必有老,必有病,必有死,种种五蕴炽盛苦相续而生。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都点出了现实社会人生的真相,真是充满苦恼不安。

  集谛,说明苦的原因,引起烦恼的根源,及渴爱的真相,就是贪、瞋、痴的烦恼。人们常常贪恋某人某物,瞋恼他人的得意成功,痴迷于人或诸法的真相。这也是人与人间,依他缘所起的现相。

  道谛,提出了制止贪、瞋、痴的种种方法。一般是指八正道:

  正见:正确知见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如:相信有业有报,有因有果,有凡夫有圣人。

  正语:教我们说正当的言语,不说谎、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绮语。

  正思惟:正确的思想,使心念归于正道上。

  正业:正当的行为,不做坏人之勾当。

  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不作害人、杀生、赌博的种种恶行职业。

  正精进:勤修正法不退转。如念佛、助人、服务、结缘。

  正念:正当的意念。时时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

  正定:清净的禅定。指清静不乱的理智、定力。

  灭谛,则是透过八正道的修持,灭却种种烦恼,达到安稳、解脱、清净的涅槃境界。

  上面所说的四依止、四念住、三法印、四圣谛,都是通往正觉智能的道路,“列祖传持只此心,洞然无古亦无今”,依此修行,可以得解脱,可以获智能,可以成菩提,可以入涅槃。希望大家能从这四条大道中,学得一些正觉之慧。

  六.有出世之性 

  佛门里面,有出家弟子与在家弟子。出家弟子之成为僧众,不是因为能力、学问不同,主要是有“出世的性格”。在家信徒没有出世的思想,只要有入世的信心,求入世的道德就可以了。所以,佛教有五乘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3 10:57 , Processed in 0.0713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