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43|回复: 0

[原创]中华佛光文化网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曾文教授 谈中国佛教的现代发展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7 16: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要:历千年风华,西来佛教在中国固有文化的滋养下得到不断的改善。尽管中国佛教的发展跌宕起伏,但是,它并没有真正的衰落过,而且,时至今日,佛教信众越来越多。世事境迁,佛教也不可能一味墨守隐居山林的模式。在上世纪初,虚云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的理念,著名佛教在家弟子赵朴初居士亦积极弘扬“人间佛教”的宗旨,并躬耕实践。中华佛光文化网就中国佛教现代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教授。

: }( h: i G/ v* ?- ]

中华佛光文化网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曾文教授 <wbr>谈中国佛教的现代发展问题

I$ h2 _. S8 l8 Z3 U6 n% {

杨曾文教授

# {9 D2 M6 G2 g2 ]: {$ L3 B) N2 F

    一、人间佛教:适应时代 促进和谐

$ S9 p; V% y9 R2 ~8 X9 i3 m

    中华佛光文化网:现在佛教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众也越来越多,它跟如何跟现在的社会的协调发展,人间佛教的发展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有请杨教授来给我们讲解一下。

* S. d& p" e- G$ f) d! [

    杨教授:中国提出人间佛教至今已经快一个世纪了。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的概念到后来台湾印顺法师在理论上

1 X* P0 }+ N) G' d7 F

做了新的阐释,到大陆佛教协会在赵朴初先生作会长时,上世纪80年代,正式通过佛教协会的报告,在文件中提出中国要实现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又提出了几个要点:要继承中国过去农禅并重的传统,加强佛学研究的传统,促进内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传统。后来不断地发展,到90年代,提出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出要在信仰、道风、教制、人才培养和组织方面加强自我建设,使佛教届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特别在文教建设,道德风尚的推广这些方面,在和平的和谐的,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佛教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来。这些年来,特别进入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佛教在实现人间佛教方面取得很多成就,有目共睹。包括在佛教地位建设方面,制度方面,弘法利生方面,国际大的活动当中,外交方面,如通过世界佛教论坛,和各地佛教取得联系等这些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可喜的是,因为发展佛教的教育,文化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骨干人才,在各地担任佛教届领袖,如各地寺院的骨干,都是培养出来的。

, i; U3 G' G) ~* \5 K$ Y/ W, n/ i

    但是人间佛教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需要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充实发展的一个佛教形态,它本身不局限于哪个宗哪个派哪个地区哪个寺院。人间佛教总的要求就是要适应时代,不断发展。

- v# o2 B+ u2 g

    我认为,当前,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我想佛教界的领袖,骨干和广大信众都有这样的想法:现在取得这么多成绩以后,能否在既有基础上继续总结提高,把一些大寺院里好的做法,各地区一些先进的,做出成效的方法加以总结,进行交流,把自身的建设做得更好。能在提出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做出成绩。

" z3 t2 r/ h" _5 ~

    我认为,现在寺院经济问题是件大事。过去提倡农禅并重,而现在能还能够真正拥有土地的,在农村里的寺院还是比较少的。那么如何建设现在寺院经济是个大问题。当然,寺院可以继续接受施舍,来自工商界的施舍,普通信众的施舍。同时举办一些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寺院经济,我想广大信众广大民众,国家也会理解的。这里面分两个领域:一个是佛教弘法的领域,佛教作为宗教团体,它基本的要求应当与工商业是严格的分别开的。但是作为一个寺院,一个主体,把来自社会的资金一些盈利事业,基金会的运转当中,那就是另一个领域了。那要按照工商领域,金融领域的规则来运转。这跟宗教是两个领域,它虽有一定联系。既然寺院,宗教团体作为主体来经营,它可以委托给专门懂工商业,金融业得人按照它们的规律来做,我觉得这样一种寺院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比较健康的。这方面台湾,香港那边一些大寺院及国外一些宗教团体的做法可以借鉴。

- Y; {, C1 t C; M7 p. T

    另外,如何继续为和谐社会建设做更多贡献,有很多方面可以考虑。到底寺院该站着什么角色,寺院的法师们这方面该多想想办法。

/ y* g) B, O% A9 W

    首先,法师们必须要了解当前的社会,了解中国传统的伦理,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这些知识有了,那他们就能做得更好。

8 t' a1 C) E7 K; Z* _! N

    其次,是要加强对民众的联系,这方面中国佛教界在以往都有这个好的传统,如何适应时代,给现代的青年人,老年人,离职的人建立密切联系,我看这些方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促和谐总得有个渠道。另外还能通过法师们的弘法,自己办的刊物,自己出的书,通过自己办的网络等方面也是值得探讨的。

7 Z' V5 P4 q8 y3 }, G$ b1 @

    二、佛教教育:教内教外 互济育人

& T* w( q" U8 v! [' ?

    中华佛光文化网:杨教授常在各寺院、佛学院以及大学里做一些演讲,寺庙的法师和大学里也常邀请杨教授过去就佛教文化和佛教教育做主题演讲。接下来请杨教授给大家谈一谈佛教教育问题和培养佛教人才的问题。

( g) Q! ~5 _+ p

    杨教授:现在中国佛学教育的发展,是上世纪刚刚开放时不可想象的。规模扩大了,佛教院校增多了,教职员多了,在校学生也增多了。所以现在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如何在现有的阶段现有的基础上上往前再跨一步,我认为是值得教内外学者,政府去考虑的。我想,人才的培养才是当前的一件大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让年轻的法师、比丘尼能在佛教院校得到教育。学习佛学知识,佛教文史哲知识,学习管理知识,还有其他如外语的各方面知识,这些都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的。我想,在以后佛教教育的发展中,第一重要的是人才,第二,第三重要的也还是人才。从我的角度来看,我经常参加一些教内外学者一起举办的研讨会,论坛,深深感觉到,能够写论文,能够演讲,能够独立写书,教内法师学者还是比较少的,居士学者也不多。所以在这方面,今后还需要努力加强。因为在今后的教内外以及中外交流中,如果只靠教外的学者是不够的,我们要尽量培养出这方面的人才。另外还要培养大量能够管理寺院的法师,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也很缺。寺院的管理也是有学问的。如何能在现在很好地运营,把弘法利生的普利事业、慈济事业做好,和社会需要取得联系,都需要各种人才。特别是在对外的交流中,也需要一些懂外事、外语的人才。这方面要下的功夫更大。我相信在今后的佛教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能取得成绩。

9 A# x* H: m# m; [1 F* `# e

    现在来看,佛教界和其他宗教教育一样,没有完全得到普通院校的地位。如教育部不承认它的学历。我想这有一个发展过程。今后也有可能佛教界或宗教界办一些综合性大学,其中有宗教学科或佛教学科。那个时候要取得普通院校的待遇和地位就会比较容易些。像一些西方国家,像日本那样,国家里佛教院校未必专于佛教一门。它是综合性大学,佛教只是其中一个部一个系。今后中国也可以成立佛教专科的大学,但现在看来,办综合性大学的可能性更大,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好处的。

9 C9 l) z* ?+ o& A( O! k4 }

    三、出家女众:教内关怀社会捐助
    中华佛光文化网:现在出家人,特别是女众的人数是越来越多了。这是目前很多寺院,佛学院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问题。面对出家女众的出路问题,杨教授是怎么看的?
    杨教授:从现在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独身子女的政策逐步改变。长期以来,中国的佛教界出家的男众是多余女众的。从今后的发展来看,独生子女当中的男孩子、男青年出家的比例会下降。从台湾、香港来看,女众出家的人数远远超过男众,像台湾,女众是男众的三、四倍。这种局面如果我们不知道就很被动,但现在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比丘尼从佛学院毕业以后出路问题是个大问题,因为没有足够的比丘尼寺院能够接纳她。所以我本人非常希望佛教界能考虑这个问题,包括工商界,社会各个方面,能否在建立女众寺院方面给予帮助是关系到佛教的正常发展的。因为到底男众多还是女众多,不在于主观愿望,而是在于社会本身。从台湾、香港来看,女众的增加是必然的。如果现在没考虑周到,到时候就有很多的女众没有出路,也不能发挥她们在教内的作用了。因为现在看来,女众有她独特的作用,可以承担弘法利生,也可以承当宣传社会功德,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的作用,也可以在从事自己专长中为经济社会发挥作用。所以现在从寺院、学校的建立各方面,应当考虑到女众问题。

" h0 T3 |! w7 c& Y4 ~

   四、教界学界:良性互动 共享发展

/ A% P6 Y) C+ S, r' d9 ?; I

    中华佛光文化网:近几年,来自于各寺院或是政府、寺院,还有社会团体举办的研讨会也会在寺院举行。那么现在教界与学界之间如何进行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佛教文化的发展呢?请教一下杨教授。

' A* ?8 ^4 S+ N# m

    杨教授:中国的佛教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教界与学界有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比如说,现在佛教院校增加了,那从事文史哲教育当中很多都是来自大专院校的教员,包括教授。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当中,也有很多来自大学这方面的教授,在共同举办佛教学术会议方面,教界学界能够联合在一起,就各种专门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交流,然后共同发表研究成果。另外在办刊物方面,教内也得到学界的帮助。从今后的发展来看,这个良性互动还可以发展。所谓互动,不是说教界只受到学界的帮助,学界这些年也受到教界的支持。比如说,有的寺院资助普通大专院校研究生的教育,也资助一些学术专著的出版,然后在研讨会或论坛方面,给予资助。还有一个更重要方面,学界通过与教界的联系共同促进佛教事业的发展,也从教界得到一些难以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这几年编写的很多资料都得到教界的慷慨支持。有时把自己寺院里收藏的珍贵文物,珍贵的图书拿出来让学者进行研究。这就是我认为良性互动方面的好的表现。从今后来看,我觉得还要继续保持下去,还得继续发展。我本人特别希望教内的法师、居士在这方面继续努力。我看到,在举办的很多学术会议中,真正的法师、学者还是比较少的。另外在讨论研究方面,法师们往往觉得学者讲的比较深奥,或者不便于理解,在场听得比较少。我想今后要更多的关注研讨会的举行,自始
至终热情的参与。这个参与本身可以从学界发表的文章,也可以是参加研讨会的形式。在关注当中也有益于佛教自身的发展,也有益于各个寺院及文化品位的提高。

. H6 i# Y# C2 f

   五、佛教网络:信息共享 关注信众

# U t- e: i3 V! P# |* D: W

    中华佛光文化网:杨教授,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办好网络想听听您的意见。

% a3 X; n+ L s7 s

    杨教授: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像我们岁数大的人也要努力地学。现在我们发表论文,不仅用电脑打印出来,还要用ppt 讲课,处理文件,利用动画技术,发表了人们看了有意思有体会。办网络也有另一方面。现在办网络很普遍,一个大的寺院,小的寺院都办自己的网站,也有独立的网站不隶属于一个寺院的,比如中华佛光文化网、凤凰网等等。这个与寺院的网站互为支持,信息共享。一些重要的信息,往往一个寺院的消息它们也会转载。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现在,信息一点也不蔽塞,打开报纸可以看到,上网就可以看到各地的报道,佛教的发展状况。各大寺院现在举行了什么文教活动。有什么建设,这是一个好事。如何办好的问题,我过去写过文章。我觉得总结经验是今后的一个大问题。有的网站办得好,有的网站办得稍微差一些,恐怕应该好好的彼此学习。特别跟一些社会上的大网站来学习。比如新浪、搜狐、环球报的网站、新华网等等,他们有很多长处,因为他们有一大批专门人才,这些恰恰是一些寺院网站和佛教网站所缺的。通过跟他们学习,可以办的更加丰富多彩。包括影像的编排方面,声音的设置方面,动画的方面,影视方面,应该办的好一些。我特别希望佛教网站有意识的加强除了对寺院方丈、对佛教界领袖的报道之外,加强对普通信众的报道。看看这些信众在社会上做些什么,做了什么成就,看看他们是如何把
佛教信仰当中的伦理部分在社会上来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受益,推动了家庭、社会的和谐安定。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是怎么处理的,一些好的典型,人和事,要加强报道。广大的信众与佛教的关系就好比是鱼和水的关系,离开了信众,如果只注重领袖的报道,这个网站办得是有片面性的。我认为对寺院方丈、佛教领袖的报道很重要,同时他应该加强对普通的法师,法师的骨干及一般的居士,还有护法居士的报道。这种报道可以让我们,不管信教与否,从整体上了解佛教界的现状,了解佛教界的全貌,这是很重要的。

; K: J1 c' m$ j( B* r! _

   六、中华佛光文化网两周年寄语:传承佛教 弘扬海外

; u* n! g2 S+ p5 h% u. {

    中华佛光文化网:今年的5 月25日是我们中华佛光文化网两周年的誌庆,现在我们非常荣幸地有请杨曾文教授对我们中华佛光文化网说几句寄语。

! q$ K4 }1 `+ ?$ l. j1 C5 h

    杨教授:在中华佛光文化网成立两周年之际,我表示衷心地祝贺。昨天见到严博士,他提出了网站今后发展的设想。我认为都是切实可行的。这个网站特别注重为佛教界做好事,为信众作好事,抱着一个非是求利的目的来办好佛教网站,这是很可取的。但是我不完全否定(反对)网站为了维持下去搞一些谋利的活动。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公司。像严博士考虑的,在别的地方我可以谋利,在这个方面我就需要投入。这反映了一种善良的愿望,会得到佛教界欢迎的。我作为学者也表示支持。因为佛教界与社会方面的沟通,网站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介绍中国的佛教方面,在海外发生很大的影响。中华佛光文化网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很有影响,我觉得这是好事。我忽然有一个新的念头,就是在中国传统方面,我们对海外的传教一直比较薄弱。就现在世界形势来看,在传教方面,中国有条件可以到海外传法。台湾方面,佛光山、法鼓山已经做出了尝试。在东亚,走在前面的是日本,日本有特殊的背景,那是随着遗民到南北美洲传法传教,而且他们是宗派佛教,就是宗派意识很强烈,而且在以遗民为基础传法,两三代以后当地人就信奉了日本的佛教。而中华佛教有古老的历史,却是薄弱的,我觉得在这一方面呢,应该加强。我想到网络问题,网络走在前面,在传播中华佛教方面走在前面。通过中国佛教的成就,中国佛教的历史,中国佛教的趋向前景,如果网络报道的好,我们就可以为以后到海外传教提供更为方便的条件。

9 d% f1 ~0 m# r4 A1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3 19:36 , Processed in 0.0859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